《礼记》两则_第1页
《礼记》两则_第2页
《礼记》两则_第3页
《礼记》两则_第4页
《礼记》两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虽有佳肴,礼记简介:,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 “五经”:诗经、尚书、周易 、春秋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

2、要资料。,3,虽有佳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内容有:发虑宪、玉不琢,不成器、虽有佳肴、古之教者、大学始教、大学之教、大学之法、学者有四失、凡学之道、善学者和记问之学。,4,给下列红字注音:,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yo,qing,yu,xio,5,虽有嘉肴,虽

3、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 qing )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yu)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yo,xio,xu,6,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即使,味美,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达到极点的,最好的道理,好处,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所以,不通、理解不了,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7,知

4、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反省,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勉励,自我勉励,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8,兑命曰:“学学半。 ” 其此之谓乎?,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教导,学习,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兑命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表推测语气,大概,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9,字词归纳,1、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2、古今异义,A、虽有

5、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C、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D、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10,3、词类活用,A、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B、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11,4、一词多义,学,学学半,音xio,教,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不知其旨也,它的,12,合作探究,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6、。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内在联系,明确文章的论点论据;最后用“首先接着然后”等内容起来。,开篇用“嘉肴”“道”做类比,从教和学两方面来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为个结论,并在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印证“教学相长”论点的正确性。,13,脉络梳理,虽有佳肴,类比引入,逐层论证,引用作结,弗食佳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学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强,学学半,此之谓,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14,、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

7、有何作用?,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15,、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教和学是两个主体; 而课文所说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指教师自身的学习和他教导学生的教学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

8、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既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体验道,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我反省,同时强调教育者在教的过程中,也会深化认识,发现自己理解上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进。,16,、“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7,、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

9、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18,文章主题,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19,积累,、学习过程五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你还记得吗?,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

10、,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开头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事毕,出游于观(读gu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

11、赶上)而有志焉。”,写作背景,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检查预习: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门闩( ),j,m,gun,fn,w,shun,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施行,通“举”,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培养,以为亲,赡养,以为子,因此

12、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兴起,因此,职分职业,女子出嫁,憎恶,私藏,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劳动。因此奸邪之谋(搞阴谋)就不会发生,造反,害人,发生,大门,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

13、)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叫做,理想社会,阅读理解,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理清条理,全文共句,可分几层?,基本 特征,理想社会,满足生存需要,满足发展需要,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物质生活,思想观念,货尽其用各尽所能,谋闭不兴盗窃乱贼不作外户不闭,大同,2、大同世界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些原则?,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和大同有什么关系?,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选贤与能”:管理人才要通

14、过选举产生,且遵“贤”“能” 的标准。 “讲信修睦”:社会成员之间以“诚信”相处,崇尚“和睦”,安定和平。,“天下为公”:政权和社会财富属于全体社会成员。,.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 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

15、效果。,. “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这是大同社会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通过人们的思想品质: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点出大同社会又一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

16、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 “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拓展延伸,孔子:大同,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

17、人之幼。,陶渊明:世外桃源,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民族、民生、民权,孙中山,林觉民,与妻诀别书,1911年4月24日 林觉民 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马克思 伟大的思想家 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的理想的社会形式。 中国共产党章规定:党的最终目标,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认为资本主义最后 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

18、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例: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2、讲信修睦- 3、男有分,女有归-,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男耕女织,丰衣足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不独其亲,不独子其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耕,女有归。,外户而不闭。,你能在文中找出下面句子的“影子”吗?,42,一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开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证“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用“嘉肴”“道”做类比,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二背诵大道之行也,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