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临床输血的进展综述_第1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7/12/0eb45fdb-c0da-483e-8a6f-a2e8b3ef1d5c/0eb45fdb-c0da-483e-8a6f-a2e8b3ef1d5c1.gif)
![儿科临床输血的进展综述_第2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7/12/0eb45fdb-c0da-483e-8a6f-a2e8b3ef1d5c/0eb45fdb-c0da-483e-8a6f-a2e8b3ef1d5c2.gif)
![儿科临床输血的进展综述_第3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7/12/0eb45fdb-c0da-483e-8a6f-a2e8b3ef1d5c/0eb45fdb-c0da-483e-8a6f-a2e8b3ef1d5c3.gif)
![儿科临床输血的进展综述_第4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7/12/0eb45fdb-c0da-483e-8a6f-a2e8b3ef1d5c/0eb45fdb-c0da-483e-8a6f-a2e8b3ef1d5c4.gif)
![儿科临床输血的进展综述_第5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7/12/0eb45fdb-c0da-483e-8a6f-a2e8b3ef1d5c/0eb45fdb-c0da-483e-8a6f-a2e8b3ef1d5c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儿科临床输血的进展(综述),福州儿童医院内3科 郭瑞官,前言,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输血医学已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并涉及到许多临床科室。输血治疗可使危重病人起死回生,其应用正日益广泛,在现代医学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输血也有一定的风险,因为血液的成分极为复杂,目前已知红细胞(RBC)血型共计20个,抗原达400多个,白细胞(WBC)除了含有与RBC相同抗原外,其HLA栓出146个,血小板、粒细胞、淋巴细胞都各自特有的抗原。据估计血浆蛋白成分在100种以上,白蛋白有25种类型,血清蛋白有20多个血型系。此外,全血抗原表现型达1017个之多。以上提示血液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说明了输血
2、特别输全血可能使受血者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或其它潜在的危险,这些都是当前输血中的严重问题。,我国临床输血历史悠久,近年来输血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卫生部先后推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我国基本消灭了有偿献血,自愿献血比例明显上升。但某些基层医院的临床医生,医学知识老化,输血观念落后,对输血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观点可能了解甚少。因此,儿科医生不仅要熟悉儿童和婴幼儿血液循环系统与成人的不同特点,更要了解血液成分的生理、生化特点,充分估计输血疗法的各种不良反应,在决定是否需要输血时,应权衡输血的治疗效果及其危险性。,人类医疗用血的发展史,输血的错误的观念,1
3、,临床输血的现状与进展,输血的不良反应,儿科输血的指征,全血输注,儿科成分输血,血浆制品的临床应用,人类医疗用血的发展史,古代输血史:1492年罗马教皇八世患中风病,群医束手无策,有一名医生提出饮用人血来治疗,结果病未治好,有三位年轻人因放血过多白白送了生命。1628年英国医生威廉.哈维发现了人体血液循环系统。1665年英国Lower(劳尔)医生首先进行狗与狗之间的输血获得成功。1667年又进行了羊与人之间的输血,也获得成功。1668年法国Denys(登尼)将小牛动脉血输给了一名患者导致病人死亡。从此,法国和英国议会均下令禁止输血行为,在此后的150年间,曾一度轰动医学界的输血技术再也无人问津
4、。,近代输血发展史:18171818年,英国妇产科医生Blundell(布朗德尔)进行了人与人之间输血,从而开创了直接输血法,使得10例大出血的产妇4例救活。此后,人们还继续发现了RBC血型系统和交叉配血技术,同时枸橼酸抗凝剂RBC保护剂的发现,使得血库的建立成为现实。1908年法国外科医生卡雷尔用外科缝合线将献血者的血管与受血者的血管连接起来进行输血抢救,却为后来成功的器官移植奠定基础,卡雷尔因此获得了1912年诺贝尔奖。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助教兰德斯坦纳及其同事首先发现了RBC血型,为安全输血提供了重要保证,为此获得了1930诺贝尔奖,并赢得了“血型之父”的美誉,为了纪念他的贡献,2
5、004年WHO等国际组织决定将他的生日6月14日定为世界献血日。1937年美国首家血库在芝加哥成立,输注库存血从此开始。,人类医疗用血的发展史,输血的错误的观念,1,临床输血的现状与进展,输血的不良反应,儿科输血的指征,全血输注,儿科成分输血,血浆制品的临床应用,临床输血的现状与进展,目前,临床输血蓬勃发展,已从单纯的全血输注发展为血液成分输注(即成分输血)、器官移植输血、治疗性输血、生物制品输注、自身输血、基因治疗输血、人工血浆代用品以及RBC代用品等。血型研究已从RBC血型发展到白细胞血型、血小板血型和组织细胞血型等的研究,并进行相应细胞的血型配合。,未来的输血将从单纯的输血治疗转向血细胞
6、生长因子输注,干细胞移植将越来越普及。经过特殊处理的血液应用越来越普遍,如无型RBC的应用将成为可能。通过酶技术改变RBC表面抗原而达到改变血型的目的,如将A型、B型、AB型的血改变成O型血输注。分子生物学技术制品越来越多,如RBC生成刺激物、RBC生成素(EPO)、新RBC生成刺激因子、人工氧载体(人造血液)、人造血小板、重组因子等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类医疗用血的发展史,输血的错误的观念,1,临床输血的现状与进展,输血的不良反应,儿科输血的指征,全血输注,儿科成分输血,血浆制品的临床应用,输血的错误观念,1、失全血就该输全血的错误观点:因为库存血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在24h内已死亡,因子和在
7、24h已逐渐失活(活性减少50%以上)。因此,全血并不全,全血中已没有活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只有死亡的尸核,故失全血补全血的价值不大,反而增加了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感染传染病(如CMV及HIV等),以及输血相关性免疫抑制。 2、输全血可扩充血容量和升血压的错误观点:血浆渗透压99.5%是由晶体液产生的,胶体渗透压只占0.5%,而全血中的血浆产生的便是胶体渗透压。所以输全血对扩充血容量,升血压的价值不大。扩充血容量最有效的方法是输注晶体液,如林格氏液及生理盐水等。,3、输“热血”治疗效果好的错误观点:其实,输“热血”(即所谓带体温的血,一般指24h内的血)风险更大,因为输“热血”易患GVH
8、D。同时,输“热血”还易患梅毒等传染病。 4、“新鲜血”就是“热血”的错误观点:“新鲜血”不等于“热血”,“新鲜血”一般指ACD(盐酸枸橼酸盐-葡萄糖液)保存5d内的库存血,ACDA(在ACD液中加入腺嘌呤)和CPDA(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液-腺嘌呤)保存7d内的库血。,5、输亲友(有血缘关系)血更安全的错误观点:实际上输亲友的血最不安全,因为输注直系亲属的血患GVHD的风险会增加830倍。 6、血液是营养品的错误观点:有人认为血液是营养品,因而出现了输“安慰血”和“人情血”的现象。实际上输血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因为现代的科技对处于“窗口期”的病原体还无法检出。因此,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9、因为输血有风险。,人类医疗用血的发展史,输血的错误的观念,1,临床输血的现状与进展,输血的不良反应,儿科输血的指征,全血输注,儿科成分输血,血浆制品的临床应用,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10%,死亡率高达1%。输血反应如下:,因此,输血是一把双刃剑,为了预防输血的不良反应,应严格执行采供血的规章制度,严格筛选供血者。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对可输可不输者,坚持不输,必须输血者,应首选成分输血,而且输血越纯越好。,人类医疗用血的发展史,输血的错误的观念,1,临床输血的现状与进展,输血的不良反应,儿科输血的指征,全血输注,儿科成分输血,血浆制品的临床应用,儿科输血的指征,1、贫血病因能去除,贫血发生速
10、度较慢,病人已耐受和适应,且临床症状不明显者,应尽快去除病因,可以不予输血治疗。 2、对病因不能去除的慢性贫血,一般以维持血红蛋白 (Hb)在6090g/L即可。 3、急性失血性贫血,发展速度快,症状严重者,应急症快速输注浓缩RBC。 4、重症急性溶血(免疫性或非免疫性)者,应急症输注洗涤RBC或不洗涤的浓缩RBC。对于尚能维持器官功能的免疫性HA,尽量不予输血。 5、慢性贫血伴严重感染时,可酌情输血。,人类医疗用血的发展史,输血的错误的观念,1,临床输血的现状与进展,输血的不良反应,儿科输血的指征,全血输注,儿科成分输血,血浆制品的临床应用,全血输注,一、全血种类: (1)、库存全血:库存血
11、是保持在(42)的全血,根据保存液(抗凝剂)的不同,其保存期也有所不同,如ACD全血为21d,CPD全血者2128d,ACDA和CPDA全血为35天。血液成分的变化随着保存期的延长而增加,如全血在4保存1d,就丧失了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因子保存24h后其活性丧失了50%。因子保存35天后也丧失50%。而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则比较稳定。因此,库存全血的主要成分是RBC,其次是白蛋白和球蛋白。 (2)、新鲜全血:何为新鲜全血,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4保存下,5d以内的ACD全血、10d以内的CPD全血为新鲜全血。,二、输注全血的适应症: (1)急性大出血,如产后大出血、大手术或严重
12、创伤大出血,患者一次性失血量就30%血容量,或持续性失血(24h内)80%血容量,红细胞和血容量急剧减少出现休克时; (2)体外循环,如心、肺手术时; (3)换血疗法,如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治疗。,三、输注全血的缺点: (1)大量输注全血可使循环超负荷,急性肺水肿; (2)全血中细胞碎片多,乳酸、钾、钠和氨等成分含量高,病人的代谢负担重; (3)将大量的血小板和白细胞抗原输入受血者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导致输血不良反应或输血无效。,人类医疗用血的发展史,输血的错误的观念,1,临床输血的现状与进展,输血的不良反应,儿科输血的指征,全血输注,儿科成分输血及临床应用,血浆制品的临床应用,儿科成分输血,
13、一、成分输血的定义: 将供者所献的全血按各种有效成分分开,制成各种高纯度、高浓度的制品,根据患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输入所需成分,成为成分输血。 二、成分输血的优点: 成分输血具有血制品的浓度和纯度高、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同时血浆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三、成分输血的意义: 成分输血是输血史上一次重大革命,是当前输血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输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输血技术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临床医生业务水平的标志之一。1970年前,需要输血时一律给受血者予全血(新鲜血或库存血)。成分输血是Gibson于1959年首先提出来的,60年代末逐渐发展起来,70年代中期
14、全世界广泛风行。进入8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成分输血比率达到95%以上,90年代几乎达到100%。我国起步比国外晚10多年,近几年虽然发展较快,但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大中城市成分输血的比例已超过80%,但个别地区仍较低,有待今后继续努力。,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一、红细胞输注 (1)、红细胞悬液(CRCs)(悬浮红细胞) 【特点】 这是一种从全血中尽量移除血浆后的高浓缩红细胞,HCT高达0.90,是目前红细胞成分输注的最佳选择。 【性质】 200ml全血制备的RBC为1个单位,含有200ml全血的全部RBC及50ml添加剂。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碎屑比全血少,故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大为减少。 【保存期】 随着添
15、加剂配方的不同其保存期长短不一(见全血输注篇)。 【适应症】 该制品适用于临床各科的输血,如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需要输血者;外伤或手术引起的急性失血需要输血者;心、肾、肝功能不全需要输血者;儿童的慢性贫血特别适合本制品。,【剂量及用法】 输注剂量视病情而定,标准输血量为10ml/kg,一次输血的最大安全剂量为15ml/kg,严重贫血(Hb50g/L)或伴有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时,应少量分次输注,每次35ml/kg,输注3h以上。儿童一般输注6ml/kg,可提高Hb至10g/L(也有人认为婴儿输注10ml/kg,可提高Hb2530g/L)。外科手术Hb100g/L即可。一般病情稳定的慢性贫血患者,
16、HB6080g/L即可。 【输血速度】 (1)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开始前15min速度为13ml/min。 (2)一般情况下输血速度为510ml/min,急性大出血时可达50100ml/min。 (3)年老体弱、婴幼儿及有心、肺功能障碍者,输血速度为12ml/min。 (4)1袋血必须在4h内输完。 【注意事项】 (1)输注前需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便RBC与添加剂充分混匀。 (2)输注过程中,如出现滴速不畅,可将少量生理盐水通过Y型管(双头输血器)注入血袋内加以稀释并混匀。 (3)不应与其他药物混合输注 (4)上次配血后的标本不能重复使用 (5)乙丙嗪和地塞米松不要作为常规输血前给药,仅当
17、发生发热反应时给予治疗用。,(2)、浓缩红细胞(CRC) 【特点】 每单位内含有200ml全血中的全部RBC,30ml左右血浆和15ml左右的抗凝剂,HCT为0.70-0.80,其总量为110120ml。 【性质】 该制品具有与全血同样的携氧能力,而容量只有全血的一半,同事抗凝剂、乳酸、钾、氨等比全血少。使之用于心、肾和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更为安全。 【保存期】同CRCs 【适应症】同CRCs 【剂量及用法】同CRCs,(3)、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特点】 用过滤法去除白细胞96.3%99.6%,红细胞回收率90%。该制品HLA抗原作用较弱,故输注时不良反应少。 【性质】 每单位总量为120ml,其
18、中含RBC6080ml,生理盐水40ml。 【保存期】 (42)保存24h。 【适应症】 (1)由于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发热反应的患者。 (2)准备作器官移植的患者。 (3)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如AA、AL,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患者。 【剂量及用法】同CRCs,(4)、洗涤红细胞(WRBC) 【特点】 全血经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再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36次,最后加生理盐水50ml即制得。 【性质】 每单位洗涤红细胞的总量为110120ml,其中含红细胞6070ml,生理盐水50ml。该制品已去除80%以上的白细胞和99%的血浆,红细胞回收率70%.同时去除了钾、乳酸
19、、抗凝剂及血小板等,故可显著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保存期】 本制品应在6h内输用,不宜保存。因故未能及时输用时时应在4条件下保存1224h。,【适应症】 (1)输入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 (2)AIHA患者 (3)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的患者。 (4)由于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输血发热反应的患者 【剂量及用法】 根据病情决定用量。因该制品在洗涤过程中损失了部分红细胞,故输注的剂量要比其他红细胞大一些。 【注意事项】 (1)本制品制成后最好在数小时内输注完毕。 (2)用输血器输注。,(5)、其他 A、年轻红细胞: 多为网织RBC,其特点是寿命长,在体内存活
20、时间长,携氧能力比一般RBC高。适用于反复输血的患者,可减少输血次数。 B、辐照红细胞: 利用-射线杀灭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可防止GVHD的发生。适用于免疫缺陷、肿瘤病人及免疫抑制的患者。,二、血小板输注,(1)浓缩血小板 【特点】 为手工分离的浓缩血小板(PC-1)。200ml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为1个单位,含血小板数为2.41010个,红细胞混入量1.0109个,每袋规格为2025ml。 【保存期】 在(222)振荡条件下可保存24h,如放置在专门设计的、可允许氧气进入的塑料袋中可保存35d。4保存有害。 【评价】 本制品为多供血者提供的,故反应多,疗效差,现已基本不用。,(2)机器单采
21、浓缩血小板(PC-2) 【特点】 用血细胞分离机从单个供血者采集一次可获得血小板数量为(2.02.5)1011个,约为手工采集的10倍。白细胞和RBC的污染率低,能有效地减少因输注血小板而产生的同种免疫反应。每个单位(袋)即为1个治疗量。规格为每袋150250ml。 【保存期】同PC-1 【适应症】 (1)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血小板计数20109/l,伴有严重出血者。 (2)血小板计数不低,但其功能异常所致严重出血者(如血小板无力症,阿司匹林类药物所致等) (3)大量输血所致的血小板稀释性减少(血小板计数20109/l,伴有严重出血者)。,【预防性输注指征】 (1)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显著减少
22、并有出血者(如CAA、MDS)。 (2)血小板计数20109/L,虽无出血,但有发热和感染,或存在潜在出血部位者 (3)血小板计数5109/L时,应及时输注血小板制品,以防颅内出血。 (4)血小板减少病人,如做腰穿、骨穿、硬膜外麻醉、经支气管活检及剖腹手术等,血小板应提升到50109/L以上。 (5)关键部位的手术(如颅脑和眼科手术),血小板应提升到100109/L以上。 【剂量】 (1)手工分离的浓缩血小板:按0.20.4单位/kg,或810U/m2(大约可提高血小板20-40109/L) (2)机采血小板:以治疗量来表示,一个治疗量相当于手工采集的10单位,即1个单位相当于0.1治疗量,可
23、将一次性申请的血小板总量分装成若干个治疗量,分次输用。,【注意事项】 (1)输注前轻轻摇动血浆使血小板悬起,切忌粗鲁摇动,以防血小板拉伤。 (2)摇匀时出现云雾状为合格,如有细小、凝块,可用手指隔袋轻轻捏散。 (3)血小板应快速输注,以病人可耐受的最快速度输入。 (4)若因故(如病人正在高热时)未能及时输用时,应在常温下放置,不能存放在冰箱内。每隔10min左右轻轻摇动血袋,以防血小板聚集。 (5)血小板应该用输血管输注。 【不良反应】 (1)细菌感染:因为血小板的保存温度较高,易于细菌繁殖。 (2)同种免疫反应:由于输注血小板血型、ABO血型或HLA血型不相合的血小板,可能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
24、,并可产生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以及粒细胞减少等。 (3)CMV感染:常称为临床输血包括输注血小板的一个重要并发症。 (4)免疫低下的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偶尔因输入少量的供体淋巴细胞而致GVHD。,三、粒细胞输注,【特点】 全血经过过滤、沉淀和离心等方法得到。1份全血采得3545ml白细胞,内含粒细胞1.0109,为1个治疗量 【保存期】(222)保存24h 【适应症】 (1)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 (2)有明确的细菌感染,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48h无效者。 【评价】粒细胞输注现已基本不用,其原因有: (1)难以获得足够量的粒细胞(为满足临床需要,往往需要510名
25、献血员的白细胞共同使用)。 (2)粒细胞离开人体后功能很快丧失。 (3)粒细胞抗原性强,易产生同种免疫反应。 (4)可传染某些传染后,并可导致免疫紊乱等副作用。 (5)价格昂贵,不易推广。,四、血浆输注,血浆约占体重的45%,组成非常恒定,含有血浆蛋白(抗体、酶、凝血因子等活性物质)、营养成分、无机盐、激素、维生素和代谢产物等。在输血技术先进的国家对血浆的使用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血浆不是作为抗休克的血容量扩张剂使用,而主要用作为分离血浆蛋白的制品的原料。(1985年国际上已认同),(1)新鲜冰冻血浆(FFP) 【特点】 该制品含有新鲜血液中除血小板外的全部凝血因子,特别是含有不稳定因子和。
26、每袋200ml中含血浆蛋白6080g/L,纤维蛋白原24g/L,其他凝血因子0.71.0U/mL。 【保存期】 -20以下可保存1年,1年后便成为普通冰冻血浆。 【适应症】 (1)严重肝病出血、DIC、大量输入库存血等需补充凝血因子时。 (2)大面积创伤或烧伤。 (3)单个凝血因子缺乏的补充(无相应浓缩制剂时)。 (4)口服抗凝剂过量致出血者。 (5)免疫缺陷综合征 (6)TTP。,【剂量与用法】 首次用量为1015ml/kg,维持剂量为510ml/kg,输注速度为510ml/min。无需作交叉配血。但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 【评价】 目前国内外均有血浆滥用的趋势,用量过多的原因主要是用
27、来补充血容量和作为营养剂使用。不主张应用于上述两种目的的理由是: (1)现在已有同样有效、更安全、更便宜以及来源更容易的晶体液和血浆代用品用于抗休克扩容。晶体液常用的有林格氏液及生理盐水等,人造胶体液即血浆代用品或代血浆,如右旋糖酐(中分子、低分子)和明胶制剂等。 (2)目前有更为科学的肠道外营养解决营养问题。,(2)普通冰冻血浆(FP) 【特点】 FFP保存1年之后即为FP 【保存期】 -20以下可保存4年。 【适应症】 (1)主要用于稳定凝血因子(、)缺乏的替代疗法(本制品缺乏因子和)。 (2)用于手术、外伤、烧伤、肠梗阻等大出血或血浆大量丢失的治疗。,人类医疗用血的发展史,输血的错误的观
28、念,1,临床输血的现状与进展,输血的不良反应,儿科输血的指征,全血输注,儿科成分输血,血浆制品的临床应用,八、血浆制品的临床应用,(一)、凝血因子输注 1、冷沉淀物 是新鲜冰冻血浆解冻后的白色沉淀,经离心制备而成。 【特点】 主要成分如下:(200ml血浆制成1袋冷沉淀为2单位): (1)丰富的因子(80100单位),比FFP含量多10倍。 (2)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3)纤维蛋白原(Fg)250mg (4)纤维结合蛋白(Fn) (5)因子13 【保存期】 -20以下可保存1年。,【适应症】 可供应:C、:VWF和Fg者 (1)甲型血友病及血管性假血友病(VWD)。 (2)Fg缺乏症
29、(正常24g/L)。 (3)可阻止DIC发展,重建凝血机制。 (4)严重外伤大出血。 (5)大量输注库存血后。 (6)先天性13因子缺乏症(少见)。,【剂量】 (1)血友病甲:体内:C20%易自发性出血,输注因子1U/kg,可提升:C 2%。轻度出血给1015IU/kg,中或重度出血选用因子输注。 (2)治疗VWD的剂量:每5kg体重输1袋,每日1次,维持34d,维持剂量可减半。 (3)治疗低Fg血症的剂量:也可按每5kg输1袋计算,可提升血浆Fg 0.5g/L。 (4)13因子缺乏症有出血倾向时,按每5kg输1袋,每2周3周输注1次即达止血目的。 【用法】 37水浴振荡融化,4h内快速静注,
30、一般不配型,但要求ABO同型相输。,2、因子浓缩剂 该制品是用特殊的方法提纯冷沉淀中的因子制成的。 【特点】 因子的浓度与纯度高 【保存期】 冻干因子浓缩剂在4以下可保存,无需冰冻保存。 【适应症】 血友病甲患者出血的预防和治疗。,【剂量】 (1)简单的计算公式为:所需剂量(IU)=体重(Kg)所需提高的水平(%)0.5 (2)治疗不同类型的出血所需的凝血因子活性大约为:轻度出血(单纯关节出血及软组织血肿等)应补充因子活性达10%20%,维持3d;中度出血(口腔底部出血及拔牙等)需补充凝血因子活性至20%30%,维持3d;重度出血(颅内出血或胸腹腔出血等)需保持凝血因子活性30%50%,维持4
31、14d;大手术应使凝血因子活性保持在50%以上,维持721d或至创口愈合。 【用法】 (1)临用前用无菌注射水溶解后输注。 (2)因子生物半衰期为12h,输入的因子半衰期仅45h,故一般间隔812h输注1次。 (3)用带有滤网的输血器进行输注。 (4)输注速度一般在1h内输完。,3、凝血酶原复合物(PPSB) 【特点】 该制品富含VicK依赖因子、。也称为因子浓缩剂。每瓶200U相当于200ml血浆中凝血因子的含量。 【适应症】 主要用于血友病乙患者出血,也用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严重肝病出血及DIC低凝期。 【剂量与用法】 (1)血友病乙急性出血时常用剂量为每次1020U/kg,812h后重复
32、上述剂量。 (2)每瓶用30ml注射用水溶解后在35min内快速静脉注入,不宜采用持续静脉滴注的方法。,(二)、血浆蛋白的临床应用,1、人血白蛋白 【特点】 (1)冻干剂型有每瓶5g和10g两种;液体剂型每瓶2g、5g和10g三种规格。在室温下可保存3年,在4至少可保存5年。 (2)经过高温处理,无传染肝炎的危险。 【适应症】 (1)用于血容量降低引起的休克。 (2)大面积烧伤、脑水肿、新生儿溶血病、溶血性输血反应、体外循环手术及各种原因所致的低蛋白血症等。,【剂量】 小儿常用量为0.51.0g/kg,缓慢静滴。一般应维持血浆总蛋白浓度为50g/L,或白蛋白为30g/L以上。 【不良反应】 较
33、少,偶见颜面潮红、荨麻疹、头痛及热源样反应等。 【评价】 (1)白蛋白不宜用作静脉内补充营养,因为白蛋白在体内半衰期很长(21d),所含的氨基酸释放缓慢,必需氨基酸中主要的氨基酸如色氨酸含量又较低。而且大量使用白蛋白还会抑制体内白蛋白的合成。 (2)不宜用于代偿期的肝硬化,因无低蛋白血症,也无明显水肿。 (3)不宜用于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因输入白蛋白后迅速从肾脏中漏出,其作用非常短暂。,2、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的临床应用 丙种球蛋白是从健康人静脉血或人胎盘血提取的生物制品,含有健康人血清中所有的各种抗体,其主要成分是IgG及其亚型,对各种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体抗
34、原决定簇具有中和作用。具有广谱的抗病毒、细菌及其他病原体的作用,并能形成复杂的免疫网络,具有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的双重治疗作用。临床上以静脉注射为主,肌内注射已很少应用。,【适应症】 (1)免疫缺陷病(原发、继发性) (2)各种感染性疾病。 (3)血液病:ITP、AIHA、AA、AL及器官移植等。 (4)自身免疫性疾病:肾病、哮喘、重症肌无力、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 (5)其他:KD、癫痫、TTP、格林-巴林综合征及HUS等。 【剂量】 (1)增加抗细菌感染能力时,0.40.5g/Kg.d,静滴,qd2d,每隔1周可重复使用1次。在应用IVIG之前,务必需要作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如免疫球蛋白普遍降低或正常,则可以使用。如出现单纯IgA明显降低而其他IgG和IgM正常或增高而疑及选择性IgA缺乏时,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101-2024动物炭疽诊断技术
- PB-22-6-Hydroxyisoquinoline-isomer-生命科学试剂-MCE-4732
- KOTX1-生命科学试剂-MCE-8752
- Dipalmitelaidin-生命科学试剂-MCE-4147
- Asante-potassium-green-1-TMA-APG-1-TMA-生命科学试剂-MCE-1099
- 8-S-Hydroxy-9-S-hexahydrocannabinol-生命科学试剂-MCE-2932
- 1cP-MiPLA-生命科学试剂-MCE-6571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权与合伙人协议书整合执行细则
- 二零二五年度2025年度新材料研发与应用连带保证借款合同
- 2025年度耕地复垦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合同
- 2024年中国养老产业商学研究报告-银发经济专题
- 培训如何上好一堂课
- 2024医疗销售年度计划
- 税务局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
- 人教版语文1-6年级古诗词
- 上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4年孝感中小学教师招聘真题
- 社交礼仪-仪态礼仪
- 2024暑期夏日露营潮趣互动音乐节(唱享潮夏旋律季)活动策划方案
- 死亡病例讨论模板
- 毕业旅游活动设计与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