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文献: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古文献学是关于古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 (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

2、、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目录学:则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校勘学:则是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历史文献编纂学:研究历史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藏书史研究:各个历史时

3、代藏书的特点、规模,有代表性的藏书家的研究,藏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关系等。研究目的 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整理加工,自己使用的同时,还可供他人使用。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终极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三、文献检索1、定义:文献信息需求者向文献信息存贮系统查检整件文献或零星信息资料的过程。2、文献检索的方法常用法:即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的方法,又称一般查找法或工具法。包括顺查法、 倒查法、抽查法三种。追溯法:传统的获

4、取文献的方法。即利用已知的有关文献后所附的“引用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循环法:又称交替法或分段法。即将常用法和追溯法循环、交替使用的方法,先用常用法查出一定时期内的文献,再用追溯法查出前一时期的文献,如此交替往前推移。优点:既全又准。文献检索的具体方法 1、纸质文献检索方法 1)形序法A、部首法 部首是排列单字时起分类作用的汉字偏旁。按部首排字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据义立部,设540部。 B、笔画法 其实最早将笔画法用于排检汉字的是金代的韩孝彦、韩道昭父子。二人编了一部四声篇海(成书于1212年)的字典,共收55116字,分归440部,每部内的字就是按笔画多少为序排列。 汉语大字典的笔画检

5、字表C、号码法 2)音序法 3)义序法 将字词根据意义分类排列的一种方法。这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排序方法,西汉初期的词典尔雅采用的就是义序法,我国古代的类书大都是用义序法排列,今天的同义词典也是采用义序法。 优点:将内容相同的资料汇集在一起,便于利用资料。 缺点:义类的设立是任意的,字词的归类具有多面性。2、电子文献检索方法 1)网络检索 2)磁盘检索 第一节 文献的载体载体:承载文献的物体。一、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别称:甲骨文又称龟甲文、契文、殷墟书契、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墟卜辞等。发现: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1899年 达仁堂 清末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遗址所在地,发现大量刻字甲骨。书写方法

6、: 1)用刀契刻 2)用毛笔书写书写内容: 1)占卜之辞 2)记事刻辞甲骨文年代: 1)殷商时期 2)周代1977年陕西 岐山县制作步骤: 1、修治(锯、削、磨、刮) 2、钻孔 3、烧灼(裂纹之状称兆)4、刻辞卜辞组成:1、兆辞 2、署辞 3、前辞 4、贞辞 5、占辞 6、验辞 二、金石金 :指青铜器。主要是铜和锡的合金。金文:又名钟鼎文、铭文、铭辞。 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最多。作用:记录重要事件于既贵重又可长久保存的青铜器上,永垂后世。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碣、摩崖、碑。(一)碣:碣就是高石柱子,上小下大,形在方圆之间,如 秦始皇琅琊台刻石。“诅楚文”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秦刻石鼓,

7、虽然较低,但仍是石柱,属于碣,共十鼓,各刻四言诗一首,咏秦国君游猎事,故又称“猎碣”,字体为大篆,属于秦统一之前的刻石,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二)摩崖 刻于崖壁,天然之石。(三)碑: 西汉开始有碑刻文字,但极少。东汉勃兴,现说的汉碑,一般指东汉碑。 墓志铭:产生于东汉,盛行于南北朝。儒家经典刻石:汉熹平石经、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等。佛经刻石:最著名的是房山石经。宋代“金石学”:吕大临考古图续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20世纪“金石学”: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中科院殷周金文集成;北图历代石刻史料汇编 三、竹木 汗 青 杀 青 韦编三绝 尺 牍 方、 业 肄业、毕业 检 封 刀笔吏 四、缣

8、帛帛:古时对丝织品的总称。年代:在我国有记载的历史上,竹帛是同时并用的。优点:薄、软、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剪裁。缺点:易腐烂、价格昂贵。帛书除用于书写文字外,还适于绘图,出土帛画不少。缣帛又叫“纸”,这是纸的本义。 五、纸 历史记载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公元150年) 现在考古发现早在西汉初年就有了纸。东晋时纸才基本取代简牍。六、电子特色:1、无形 2、存储量大光盘:新型存储介质,存储量大,携带方便,使用方便,易于保管,成本低廉。缺点:需借助设备才可阅读。版式版面样式又称版式,由于印本是由相应的书版印成,每块书版都有相应的格式,这种版面的格式叫做版式。板式有如下几方面构成: 版框 界行 版心

9、鱼尾 象鼻 天头 地脚 书耳版框:印页版面用直线构成的四周方框。主要为了框隔刻字与非刻字的区域,又称为边框和边栏。形式-四周单栏 四周双栏 左右双栏界行:又叫界格,指板框内用直线分开的直行。分隔界行的直线叫行线或行栏。 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版面的行数和每行的字数称作行格,或叫行款。版心:也叫中缝、书口、版口。印页板框中心的一条窄行。一为对折书页,二为记录书名,卷数,刻工姓名,出版单位等。鱼尾:版心中间的鱼尾形图案,是对折书页的标准。 上鱼尾、下鱼尾、 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 对鱼尾、顺鱼尾 白鱼尾、黑鱼尾 线鱼尾、花鱼尾象鼻:从鱼尾到边栏这一段版心中间的直线叫象鼻。无线的称白口,有线的称黑口。

10、细黑线称小黑口、细黑口;粗黑线称大黑口,或阔黑口;靠近上栏的称上黑口,靠近下栏的称下黑口,上下都有黑线的称上、下黑口。天头:印页板框上栏以上的空白处。地脚:印页板框下栏以下的空白处。书耳:印页左右边栏外侧上端,与边线贴紧相连的一个小长方格叫书耳。书耳是宋刻本的特征,专以记篇名或书名简称等标志。整书结构书皮:书衣,封皮。书签:贴在封皮上的书名题签。封面:又叫书名页,封页,内封页,指书皮内的首页,主要用以题写书名作者及出版单位等。扉页:附于书皮内的空白纸页,在封面前,大多为半透明的薄纸,起保护作用。书脑:书籍靠装订线右侧的空白部分。书脊:书册靠装订线侧面的部分。书口:掀开书页的地方。书头:书册上方

11、的侧面部分。书根:书册下方的侧面部分,书根常被收藏者写上书籍的名称、卷数、顺序等。文献的形成(一)著(二)述(三)编(四)译(一)著又称“作”、“造”、“著作”。前无所承,个人创造性的写作,可称为“著作”,古代的六经、诸子的书籍,一般可以称为著作。(二)述 前面有人开创,后面有人遵循,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 如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汉书以及一些对经典进行传注义疏的书籍。(三)编编又称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辑佚也属于编纂范围。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总集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类书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艺文

12、类聚、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丛书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档案类编、资料摘抄以及目前有些文学作品选,各种参考资料等都是编纂而成。三者的区别著重在创新;述使庞杂的资料精炼、隐晦的资料明确;编纂使更多的材料变得条理化,易于检索。读者可以根据书籍的不同记录方式,来选择读书方法。(四)译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献。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1、 佛典翻译2、学术翻译3、文学翻译丛是“丛聚之义”,指把多种不同的书籍汇编在一起,冠以总名。“丛书”之名起于唐陆龟蒙笠泽丛书。一般认为丛书起于南宋俞鼎孙、俞经儒学警悟。其特点在于保持原书的完整性,即把各书整部完

13、整收入。 丛书分为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两大类 。一、专科性丛书专科性丛书:指专收某一类书籍的丛书,如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集成、历代诗话、清诗话之类 。这些专科性丛书对于学术研究有极大帮助。 收录经学典籍的十三经 六经 毛诗、尚书、仪礼、周易、乐经、春秋。 五经 乐经亡佚。 唐代确立 “九经”之说诗、书、易加上“三礼”、“三传”,就成为“九经”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十三经”完善于宋代中晚唐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书。宋时又把孟子也列入经书。就是现在常说的“十三经”。 “四书”“四书”最早出现于南宋,朱熹给大学 、中庸、 论语、孟子

14、作注,合称“四书” 。“十三经”的版本与价值南宋时,将这十三种经典的唐宋人的注疏版本汇刻起来,首称“十三经”。如今通行的善本是由清人阮元汇刻的十三经注疏。价值:保存了一些旧注,和其他有用的资料。收录正史的二十四史列于史部之首的是“二十四史”,又称为“正史”,共3240卷。清乾隆年间诏定。二十四种纪传体史书。前四史二十四史中“前四史”是私家著述,文笔好,学术价值为最高。1、史记130卷,西汉,司马迁;2、汉书120卷,东汉,班固;3、后汉书130卷,南朝,宋,范晔;4、三国志65卷,西晋,陈寿; 五代史唐初修“五代史”,指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五代史的“志” 最后成,都放到隋书中

15、,其他四史没有志。十七史宋代又把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列入,便成“十七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 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 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二十一史元代修成宋史、辽史、金史,明代加上元史就是“二十一史”。南监本、北监本。二十四史名称的确立到了乾隆年间,才把旧唐书、旧五代史、明史列入,二十四史的名称起于此时。清史稿和新元史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民国赵尔巽主编清史稿536卷,目录五卷。新元史257卷,清末柯劭忞撰。二十五史、二十六史有人把二十四史,加上新元史,称为“二十五史”也有人把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称为“二十五史”还有把新

16、元史和清史稿都算上,称为“二十六史”。诸子集成三十年代,世界书局出版诸子集成,建国后中华书局据原纸型重印。特点是内容较精,尽量选择有价值的注释本,如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王弼老子注、王先谦的荀子集解等。诸子集成补编 共10册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主持编写,1997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以齐、精、全为主要特色,搜集唐以前150余种子书。许多不易查找的子书尽列其中。新编诸子集成八十年代,由中华书局组织编写。收录先秦到唐五代的子书,第一辑所收子书与旧本诸子集成略同。特色在于每一种都选择目前为止最好的注释本。第二辑收第一辑以外的其他子书。常用诗话丛书宋诗话全编今人吴文治主编,江苏古籍

17、1999年版。共12册。收录宋诗话近600家,170余种。来源于各类诗文集、笔记、类书中的论诗之语一并摘入,并注明出处和版本。每位诗话作者下列小传。关于杂剧和散曲 全元散曲 今人隋树森编,1964年中华书局重印出版。 共收小令3760余首,套曲410余套,是目前最完备的元代散曲总集。散曲丛刊(散曲丛刊十五种)任中敏编集, 1931年中华书局出版。收录元人散曲选集2种、专集4种,明人散曲专集5种,清人散曲选集1种,连同有关散曲的理论著作3种,共15种,对15种原著的体例、版本、作者的生平、派别也有若干考订、辨析。明传奇和六十种曲六十种曲,明毛晋(15991659)辑,共收北曲杂剧1种,传奇58种

18、,都是比较流行的著名作品。总之是一部保存传奇剧本最多、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传奇选集。戏曲丛书古本戏曲丛刊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套古典戏曲剧本丛书,1953年开始由郑振铎倡议主编,元、明、清杂剧、传奇基本收入。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校,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版。选集唐至清代比较重要的戏曲论著48种,共10集。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季思先生主编,打破前人壁垒,兼收杂剧和南戏,共404种,12卷,1999年全部出齐。话本中国白话小说的开端至宋代,外域流入的佛家讲唱变文渐渐演变为宋末民间讲坛上的“说话”,说话人讲说故事的底本,就称为“话本”,(也称平话)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端。宋人的话

19、本作品,流传到现在的并不多,大约保存有一二十篇。主要保存在下面几本集子中: 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共收录宋元明清四朝小说428种,计693册,以白话小说为主,兼及文言小说,各书前有专家撰述的导读前言,体现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二、综合性丛书 综合性丛书:辑各家之书,兼收并蓄,不拘门类。其作用一方面在于方便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在于保存零散而没有刊本的短书小册,并推广其流传。历史上影响最大也最为学者们所看重的有“四大丛书” 。1、四库全书 清乾隆时开设四库全书馆,纪晓岚为总纂官,三百多位著名学者参加,前后经过近十年时间才完成。是一部巨型的官修丛书,书成后,抄写六套,建内廷四阁,江浙三阁贮藏。

20、文渊阁本 文溯阁本 津阁本 文源阁本 文澜阁本 文汇阁本 文宗阁本四库全书的特点 1)大而全,基本涵盖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 2)策划周密,结构严谨,体大思精,按四部分类,清楚明确。 3)有一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为查阅参考之用的工具书,使用浏览更为方便。 价值及缺点每书之前有详细提要,考证作者生平、书籍源流,评价思想及风格等等。尽管其中存在一些错误的地方,总体上来说是一部空前的大著作。缺点:有较强的政治色彩。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工具书。丛书把多种不同的书编在一起,然后以类相从。类书 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定义:抄集群书词、句、段、篇,分类排纂,以供检索的工具书。思考题: 类

21、书与丛书、百科全书、辞书的不同之处。 编纂类书的目的。 类书的功用:1、查找史料2、查找词藻3、校勘、考订古书4、辑佚水经注由戴震据永乐大典本校订,收入四库全书,系当时最善本。太平广记所引古小说约500种,原书已有大半失传,可从广记中辑出这些古小说的佚文。 类书举要唐代三大类书1、北堂书钞唐虞世南撰。 “北堂”是秘书省的后堂。其书主要是搜集古籍中可供作文之用的典故、词语和一些诗文的摘句,分门别类地钞纂而成。 版本:孔广陶光绪十四年刻成的影宋北堂书钞是迄今最完善的刻本。(仅19部,可见多有散佚。)2、艺文类聚李渊武德年间(618627)欧阳询等编。类下列事,文列于后。是早期类书中体例比较完善的一

22、种。此书的主要价值在于保存了不少文学资料,引用古籍达1400余种,隋代以前的佚文遗文,零章断句,赖以保存不少。3、初学记唐玄宗开元年间徐坚等编。 初学记的分类比一般的类书简明扼要,体例每子目又分三部分:先为叙事,即引用有关书籍来解释原文;次为叙对(罗列对偶词语);最后是征引诗文。宋代的类书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到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前后三、四十年间,编纂了几部大型书籍: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和总集文苑英华,号称“宋代四大书”。太平御览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命李昉等修,它不但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的资料工具书,而且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 册府元龟宋真宗敕修,王钦若、

23、杨亿等编。专门辑录历代帝王将相、士大夫等的事迹,初名历代君臣事迹。所收人物包括自上古到唐末五代,编纂前后历时八年。太平广记宋太宗命李昉等编写的大型类书,专门收集自汉晋至北宋初的小说、笔记、野史等书的故事。四库全书入之于小说家,称之为“小说家之渊海”。该书保存了近7000则故事。亦是辑佚和校勘的依据。明代的类书7、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 永乐元年七月诏解缙等编,永乐二年十一月告成,名文献大成。永乐三年重修,永乐帝亲撰序,定名为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以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释道、技艺等古今图书七、八千种,保存了不少宋元以前的书籍。体例:依照洪武正韵的韵目,“以韵统字

24、,用字系事”。清代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编写于康熙年间,由陈梦雷和皇三子成亲王初编。仅次于永乐大典,是现存规模最大的类书。 此书分为6大汇编, 历象汇编、方舆汇编、明伦汇编、 博物汇编 、理学汇编、经济汇编。佩文韵府清代张玉书等奉康熙之命编纂。完成于康熙50年(1711)。 “佩文”为康熙书房的名称。体例:按平水韵106韵编排,以韵系字,字下采词藻典故(“事系于字,字统于韵” ),按词条末字入韵。字下分三类:韵藻、对语、摘句。每一辞藻下列出处。收字达一万九千余个,词藻达140万条,列举出处相当丰富。骈字类编康熙五十八年至雍正四年,张廷玉等奉敕编。是佩文韵府的姊妹篇,收词范围小于佩文韵府。总集定义

25、:将多个作家的诗、文、词、曲作品按照一定的门类汇集到一起,称为总集。起源:南朝梁代阮孝绪七录序目现存古代史志书目中,最先立“总集类”隋书经籍志按编辑方法论总集又可分为选集和全集。思考:1、诗经、楚辞是不是现存最早的总集?2、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3、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4、早期影响较大的诗文总集是?集部的分类隋书经籍志中分集部为三类: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以后大多沿袭这一分法。四库全书总目采用纪晓岚的意见,集部分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和词曲类(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思考: 1、选集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选集的功用是? “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

26、四库提要集部总类序(一)诗歌选集玉台新咏南朝梁、陈间著名诗人徐陵编。收录汉至梁869首诗歌。价值:是诗经楚辞之后最古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汉魏六朝相当多的诗歌。特点所收为历代言情之作,包括宫体诗,偏重于艳情;选诗多清新明白;收入不少梁代新兴的民歌和文人拟作的歌诗;也保存了不少自然朴实的古叙事诗。古诗源清沈德潜编。选录先秦至隋诗歌700余首,编选的目的是“为学诗者导源”。通行本有中华书局1957年版古诗源。 (二)诗文选集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选录自东周至梁初800年间130余家作品752篇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文选的选录标准萧统在序中归纳为:“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27、”。实际选录篇章多是在当时审美风尚的影响下,注重词藻华丽、声律和谐、典雅精妙的作品。 文选的影响为历代文人学习文章之道的范本。文献价值:对保存汉魏至齐梁的文学作品起了很大作用。 是研究唐以前文学的必读书。 “文选学”出现文选的注本以唐代两注本为最知名:一是李善注,引书1689种,另引用旧注29种;一是五臣注。文苑英华1000卷,宋李昉等编选录南朝梁代至晚唐五代的作品近2万篇,2200余家,是一部大型的诗文选集,其中唐代作品约占90。体例:时限上与文选衔接,编排体例也模仿文选,所收作品分为55类。价值:所辑文献非常丰富,保存了大量的六朝、隋、唐的诗文,为后世许多诗文总集的重要来源。唐文粹100卷

28、,北宋姚铉编,是一部在宋、元、明三代都有极大影响的唐代诗文选集。共收诗文1980篇,分16类。一向被认为是唐文选本的善本。姚铉通过编选唐文粹,体现自己倡导古诗文、排斥声律的文学主张,对宋代古文创作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古文苑唐人所藏。录东周至南齐诗赋文260余首,皆史传文选所不载,保存了不少唐前诗文。价值:先秦汉魏六朝遗文、佚诗往往赖以保存。续古文苑续古文苑20卷,清人孙星衍所编,汇集周秦至宋元间金石、传记、地理志和类书中间的诗文,以续古文苑。其书体例内容之精善超过了古文苑,但没有注释。宋文鉴南宋吕祖谦(11371181)奉敕编纂。原名皇朝文鉴。全书共选录北宋诗文2500余篇,分61类。由于是宋人

29、选宋文,所以许多宋人创作得以保存。南宋文范清人庄仲方编,70卷,比较广泛地汇集了南宋诗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诗文创作的成就和特点。 元文类元苏天爵编。是一部元人选元诗文的总集,共采集元人诗文800多篇,分为43类,作者162人。具有较高的校勘价值和资料价值。有四部丛刊影印本。 (三)文章选集骈体文钞清李兆洛,该书主旨在于倡导骈散合一,录秦至隋末774篇散文,对促进当时散文的创作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明文海清黄宗羲,该书采自2000余家文集,上起明洪武之初,下至明崇祯之末。选录文章以保存一代文章典籍为宗旨,游戏之文、小说家之言也都选录进来,是目前所见搜集明人著作最为完备的集子。 清文汇 成书于

30、宣统年间,采集清王朝历代文章。共收1356家10000余篇,其中一些作家的文集早佚,赖清文汇保存了可贵的资料。此书能够兼收并容,不立派别。但也有一些重要作家和作品没有被收录进来。古文辞类纂姚鼐编,收录先秦到清代文774篇,分13大类,各类前有小序说明文体源流正变,作品按作者时代先后排列。是姚鼐用以表达桐城派创作理论,并给学习古文的人提供范例的选本。 古文观止清 吴楚材 吴调侯 编选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共选入先秦到明的222篇散文,篇目基本都是优秀作品,显示出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编选者还对散文作了评注和精彩分析,其缺点在于截取原文时有删削字句、擅自改易、脱略原文的现象。(四)词集敦

31、煌曲子词集是目前收录敦煌曲子词最全的本子。花间集我国存世最早的一部词选集,五代后蜀赵崇祚编选。收录唐末及五代后蜀温庭筠等18个词人的500首词。价值:为后世保存了众多晚唐五代词作。 作为“近世倚声填词之祖”,是宋词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尊前集 是花间集之后编辑成书的又一部较早的唐五代词选集,收录36人的295首词作,为词曲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花庵词选南宋黄昇编选,选唐及两宋词223家。该书搜罗广泛,有词人简介、词作评语。是现存宋人所编几部词集中,比较完整、水平比较高的一部。绝妙好词宋末元初人周密编辑,是一部南宋词选集,收录南宋132个词人近400首词。作为宋人选宋词,所保留的是可靠

32、的第一手资料;所选多为佳作;选入很多不知名词人的作品,使之得以保存至今。词综清朱彝尊编,是一部通选唐五代宋元词的选集。特点是采摭广博、选录和考证上都较严谨,还收集了一些有关词人和词作的资料以供参考。缺点是奉南宋格律派为正宗,结果脱漏了许多精彩的词作。 (五)乐府和民间谣谚总集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是一部收集乐府诗最完备的书。内容及分类:辑录汉魏至唐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歌谣,共分12大类。乐府诗集的特点:各大类有总序,每曲有解题,考订各种曲调及歌词的起源和发展,征引浩博,所引古籍,今已失传。每题先列古辞,后列文人的拟作,便于看出民间文学对文人创作的巨大影响。解题:目录学中常用的一个术语。不同于一

33、般的目录摘要,不仅记录书名、卷数、作者、成书时间,更重要的是叙述了学术渊源,介绍了书的内容,有的还作出简要的评价。此外,还著录了版本类别、款式、版刻特点、得书经过等内容。最早以解题命名的提要式书目是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南宋陈振孙撰。 古谣谚清杜文澜辑录,收录上古至明代谣谚3300多首,并注明出处和有关本事,是研究古代民谣谚语的重要资料书。全集举要总集而冠以“全”字,主要在于网罗散佚,保存资料,所以宁滥勿缺。一般而言,总集是供学者研究查检之用,而非供读者阅读欣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收上古至隋朝的歌诗谣谚,每人系小传,每诗注出处,并有考订,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唐前诗歌总集。 全汉三国晋

34、南北朝诗 汉至隋诗歌全集,按朝代分十一集,54卷,是全唐诗的前接部分。成书于1916年,清末丁福保(18741952)辑。该书存在所收不全、考订不精的缺点,而且大多数诗没有注明出处,使使用价值大大降低。全唐诗清康熙敕编,共收唐五代诗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编修时间为康熙四十四年至四十五年(17051706)。略依时代先后,系以作者小传。搜集作品比较完备,是今人研究唐诗最完备的重要参考资料。还存在相当多的缺陷,如未将诗篇出处著明,存在漏收、误收、重收、失考等现象,都是利用时应加以注意的。全金诗清康熙年间敕郭元釪编.就金人元好问所编的中州集增补为74卷,358人5544首诗,金人诗作大体

35、具备。可作为研究金朝文史的资料。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是全唐文的前接部分。广搜上古至隋3497家,以时代分15集,附有小传,每文载明出处。是研究唐以前文学历史的资料宝库。该书的好处是“全” ,但也有少数错收漏收和重收的情况。全唐文清嘉庆年间董诰等奉敕编。体例仿全唐诗,共收唐五代作者3000余人,文章18488篇,并附作者小传。价值: 1、搜采浩博 “有唐一代文苑之美尽萃于兹” 。2、考证校勘较为精密。全宋文全书收入作者万余人,文十万余篇。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近年编成。全元文李修生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收集元代文章达3万余篇,收作者达3000余人。全部出齐为42卷。全宋词今人唐

36、圭璋整理。此书共收宋代词人1330余家,词作二万余首,残篇530余首,搜集宋词作品堪称完备。体例以作者时代先后为序。 金文最清张金吾编120卷,共分41类。收金代作家458人,文1800篇。最大特点就是搜集完备,采录比较严谨,所采文章一一注明出处,有一定的校对和说明。不足之处是过分强调文体的正规完整,不收残句断篇,笔记杂记,因此一些有价值的文献也被遗漏了。全清词钞叶恭绰,1929年编。选入清代3196家词人,词作8260余首,各系小传,是研究清词的一部重要的资料书。未完成的全清词近年由中华书局开始整理出版全清词,计划分为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五卷,2002年,全清词(顺康卷)出版,共20

37、册,收录作者2100家,词作5万余首。赋体全集历代赋汇清康熙间陈元龙(16521736)奉敕撰修,收自宋玉至明代的赋3834篇,有全汉赋费振刚等辑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总计收入89家,308篇。别集类 汇集个人诗文而成一书的称为别集,一般称诗文集。起源:西汉刘向七略有“诗赋略”著录66篇,皆以作家为单位,汇集赋作,实为后代目录家别集类之始。内容:早期主要是诗文,小说属于子部小说家。 诗、词、曲(小令、套数) 文,包括辞赋这类有韵的文章。别集的种类1、个人选集:作者生前所定,保留精华部分。2、个人全集:后人所编,包括其人全部著作。3、后集:或称集外文、集外诗、补遗等。一般是后人重刻别

38、集时,将正集中未收入的诗文,再行编辑,附于正集之后。4、外集:与己有关但不完全出于自己手笔,附于正集之后。5、附录:附于别集之后,包括他人所撰序、跋,或者作者的传、墓志铭、年谱等作者的传记资料。 结构:别集中的诗文一般采取分体排列和编年排列两种方法。数量:别集是集部图书的主干部分,我国古代文人学者几乎人人有集,仅汉魏六朝就有800多部,而清人文集可考者多达30000家。别集的文献价值1、是深入了解某位作家生平和创作、思想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2、可以更好的把握作者创作风格和文学思想的变化轨迹。3、其小序,往往真实记载诗文本事,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4、对研究相关作家作品亦有莫大的帮助。别集的名称有

39、以 名、字、别号命名,如庾子山集、王世祯渔洋山人精华录;有以官阶、室名命名,如庾开府集、吴敬梓文木山房集;有以年号命名,如元氏长庆集、白氏长庆集;有以书的宗旨命名,如李贽焚书、续焚书 ;有以地点命名,如陆游渭南文集、剑南诗稿 ;还有自由命名,如李清照漱玉集、柳永乐章集。查找别集的基本途径丛书的集部别集类。独立的集部丛书,如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今人所编的丛书,如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第一节 目录和目录学目:“篇目”或“书目”(名称来自纲目的目)及次第。录:即叙录,又称解题或提要。介绍本书内容大要、价值、著者生平、版本、校雠整理等情况。目与录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书的目录。目录的含义: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的

40、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就是目录。(叙录即著者生平、内容大要、校雠整理情况等。)它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单书目录的体制是西汉刘向父子创制的。2、古时单书目录位居全书之末。目录的名称起源于刘向父子校书之时,但单书目录的体制却早已产生,诗、书之序、周易之序卦传可以看作是最早的一书之目。如史记的太史公自序,既包括目(依次序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之目),又包括序(各篇目的提要及全书总序),就是史记原来的目录。群书目录:指按照一定次序片拍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和叙录。(也有没有叙录的)群书目录产生于西汉。现存最早的

41、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 汉书艺文志。目录的功用:目录为保藏、管理图书的工具,也是检索、查阅图书的工具,更是读书、治学的门径。目录就是为了便与检索出现的,其产生是纲纪群籍的需要。其性质为工具书。 1、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科学文化发展概貌; 2、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 3、推荐图书、指导阅读的工具; 4、图书馆开展业务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目录学目录学:指研究目录的学问。具体来说是研究目录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目录实践工作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目录与目录学的关系:先有目录,后又目录学;目录工作是实践,目录学是理论;目录学可以指导、规范目录工作。目录学的重要性:1、读书入门2、学术研究 科研有连续性和继

42、承性,对前人的成果要调查、了解、吸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动态。章学诚把目录学的最高要求归纳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的分类体系 一、分类的原因:1查找方便 2分门别类总结学术源流二、目录的分类体系主要两大系统: 六分法 四部分类法(一)六分法1、西汉刘歆七略分六大类,三十八小类。 六艺略:分9类 经部 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分10类 子部 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诗赋略:分5类 集部 兵书略:分4类 子部 数术略:分6类 方技略:分4类(二)七分法2、刘宋时王俭七志-实为九类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 六艺略

43、诸子志:纪今古诸子 诸子略 文翰志:纪诗赋 诗赋略 军书志:纪兵书 兵书略 阴阳志:纪阴阳图纬 数术略 术艺志:纪方技 方技略 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地理、风俗方面的图书。突破了 七略不收图的旧例。 道经 佛经3、梁阮孝绪七录 经典录 分9部 六艺略 记传录 分国史部、伪史部等12部 著录史书 内篇 子兵录 分11部 纪诸子和兵书 5录 文集录 分4部 纪诗赋 术伎录 分10部 纪数术、方技方面的书 外篇 佛法录 分5部 2录 仙道录 分4部(三)四分法4、西晋荀勖中经新簿以魏郑默中经为基础,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四部分类为主的书目,分甲乙丙丁四部,相当于后来的经子史集。 甲部: 六艺、小学。 乙

44、部:古诸子、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数术。 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5、东晋李充晋元帝书目 对中经新簿加以校核,发现新簿著录藏书29945卷,东晋仅存3014卷,于是重编晋元帝书目,仍分甲乙丙丁四部,但把史书升至乙部,子书降至丙部。从此,四部的格局基本确定。6、唐初官修隋书经籍志共55类,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是现存最早的四部分类目录书。经部-10类(纬书)史部-13类子部-14类(数术、方技归入子部)集部-3类 道经附录 佛经并非严格的四分,后附录道、佛二录,实为六大部类。史部不仅有了独立的部类,而且还有了部类的名称,这是史学发达、史籍增多的必然结果。史部又分十

45、三细部。7、清四库全书总目四部分类体系到四库全书总目(我国古代目录学史上一部集大成的巨著)逐步趋于成熟,可视为“四分法”的代表。(四)五分法8、清末张之洞书目答问另立丛书部,成为五部分类体系,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同。“五分法”后来被实际运用在近代和现代的古籍编目工作中。9、中国丛书综录仍为四部分类,但对于丛书中的小丛书于四部之后另立“别录”一部,实际上也是书目的五部分类的模式。目录学发展史,除了目录之外索引也开始出现,又叫引得,传统叫通检。目录的结构 1、书名 以通称、书中一二字、姓名、朝代、时间、地点、隐括内容等为书名。 如急就章首句:“急究奇觚与众异。” 李克管子晋书元丰类稿长庆集 剑南诗稿说

46、文解字释名 同书异名与异书同名。 如史记淮南子方言红楼梦 河东集读书杂志读史杂记 2、篇卷 篇与内容起讫有密切关系;卷则从物质形态上划分。 篇、卷、册。 3、撰人及朝代 著者除姓名外有些还有朝代、籍贯、字等,可以区别同姓名者。 如:方以智、钱谦益 明末汲古阁刻中吴纪闻题:“宋昆山龚明之希仲纪,明虞山毛晋子久订。” 山海经新校正题:“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西安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理粮饷钦赐一品顶戴毕沅新校正。” 著者姓名后要著录是著还是编、辑、校、注等等著述方式。4、版本 早期书目不太重视版本,开始注意版本著录者有尤袤遂初堂书目、元荆溪岳氏九经三传沿革例。 区分版本类别;弄清产生年代;

47、弄清何人、何地刻本,或何人所抄,何人所校。如有人作了亲笔题跋,应一并注出。5、提要 介绍著者生平(里籍、字号、科第、官位、生卒等); 介绍书的内容; 评价得失或考其流传情况、版本源流; 对于珍贵的版本要对鉴别情况加以说明。6、大、小序 介绍整部目录的说明性文字称总序,相当于后来的凡例;介绍目录中每大类的说明性文字;介绍目录中每小类的说明性文字。 群书目录按编制体例有三种类型: 1、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提要)。 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四库全书总目 2、有小序而无解题(有的代之以注释)。 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3、小序、解题均无,仅按部类著录书名、卷数、著者。 如

48、:唐、宋、明艺文志(经籍志)、通志艺文略、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书目答问 主要刻本的鉴定一、宋代刻书的特点1、字体宋刻字体有肥瘦两种。瘦者学欧、柳,“秀雅古劲”;肥者学颜,气魄宏伟,“笔势生动”。但各地又有不同风格,两浙宗欧,四川宗颜,福建学柳,江西兼而有之。2、讳字讳字现象成为宋版书的显著特点。宋人的避讳方式,改字讳并不多见,常见的为缺笔讳,或以小字“今上御名”注出。3、版式与装帧宋刻版式多白口,南宋中晚期才出现线黑口。版心有刻工姓名、大小字数。纸质白而硬,多皮纸和竹纸。宋元两代刻书装帧主要都是蝴蝶装。二、元代刻书的特点黑口:版口为宽粗墨线。赵字:元人刻书字体大多模仿赵孟頫。无讳:元代刻书很少见

49、讳字的迹象。多简:多用俗体字和简化字。三、明代刻书的特点:明早期(明初至正德),仍是黑口赵字继元;明中叶(嘉靖至万历),大约是白口方字仿宋;明后期(天启至崇祯),表现为白口长字有讳。四、清刻本的特点清前期的软体字风格,后期的僵硬呆滞字体。避讳日趋严格,缺笔讳、改字讳都有。刻书用纸名目繁多。宋版书的优点:1、宋版书比较接近古书原本的面貌。(接近原本面貌有两个含义:首先就版本的形式而言;其次是就文字内容而言。)2、宋版书大多校勘精审。3、宋版书书法优美,各具风格,同时又是艺术品。4、宋版用纸用墨质量较高,外表美观,经久不坏。宋版书的鉴别就版式而言,前期多白口,四周单边,后期多左右双栏,上下单边,少

50、数四周双边,南宋晚期出现细黑口。版心有鱼尾,上下鱼尾间多刻书名、卷次、页码。下鱼尾下方多镌刻可供姓名,刊刻室斋名。就纸张而言,多就地取材,用桑树皮、竹子为原料。就字体而言,北宋早期盛行欧体,后期逐渐浒颜体和柳体,但各地区刻书又有分别。校雠的内涵 狭义:仅指校勘。 广义:校理群书,进行编目,除校勘之外,还把目录乃至版本等内容包括进来。思考:校勘与校对的区别校:指比校书面材料的文字异同。勘:亦作“刊”,有削除错误,改正文本之意。校勘:指借助有关的理论和知识,运用相关文献比对、综合考订的方法,校正古文献在流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的字句的讹误、篇章的舛乱等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文本的本来面目。校勘对

51、于读书治学的重要性读书治学必须依据符合或接近原貌的书面材料,方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否则只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校勘学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有关古文献错乱的情况、原因和规律,以及校勘的理论、方法和历史等。 校勘学就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科学,除对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外,人们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的资料、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进行探索,在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校勘学。二 、古籍错讹的类型1、讹:即传写或翻刻中产生的错误。 造成讹文有以下几种原因: (1)字形致误 (2)语音致误2、脱:脱文,也叫夺文,即脱漏的文字。其中标以方围者,称为阙文。整篇、整章、章段散佚者,称作佚文。简策时代,由于韦编等断烂,脱失一条简或几条简的文字,称作脱简。3、衍:衍文,即多余的字。即后人传写传刻过程中不小心混入,或者无知者擅自补入。4、倒:即颠倒错乱,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