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郁达夫沉沦与太宰治人间失格的比较研究摘要:中国和日本两个不同民族同属东亚文明圈,作家们具有相近智能和相同体质,他们在总结生活经验的思维规律近于同步发展,并表现出相似的感情心态。中国现代文学大家郁达夫沉沦和日本作家太宰治人间失格在美学风格、表达方式及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颇多相类之处。本文利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从作家创作动因、“多余人”、“私小说”三个方面展开论证,重点探究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政治、现实生活中,文学创作上呈现出的各异风貌。关键词:沉沦;人间失格;创作动因;“多余人”;“私小说” a comparative study of yu dafus sinkingand osamu
2、dazais human lostma qianqianabstract: throughout thousands years of human civilization, various nationalit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fferent time, have created the different content but they are similar in intelligence as they all known for a long tim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re similar with
3、similar intelligence and physique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n their life experience ,laws of thinking to have the same rate of development, feelings and behavers have a similar mindset .this paper will use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parallel research method .we will comapre form the motivation, s
4、uperfluous man, personal novels three aspects, trying to detect the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y in yu dafussinking and osamu dazais human lost. key words: sinking; human lost; motivation; superfluous man; personal novels 目 录摘要 i绪论1第一章、作家作品概要3一、郁达夫沉沦3二、太宰治人间失格4第二章、沉沦与人间失格的比较研究6一、相同点61.关于创作动因探讨72.“多余人”8
5、 2.1从孤独者的角度看“多余”8 2.1.1学校的多余人9 2.1.2社会的多余人93.相同点小结11二、不同点111、由“私小说”的概念看异中之同122.因同辨异123.不同之处13结语15参考文献15致 谢16绪论郁达夫与太宰治均是各自国家文学史上有争议的作家,大概是由于二者消极的生活状态以及反映在作品中的颓废思想而不被后人推崇。虽然有很多学者致力于对他们各自作品的研究和剖析,但目前关于郁达夫沉沦与太宰治人间失格的比较研究我们未曾见到。当然这并不是说二者之间就没有可比性,仔细阅读过沉沦与人间失格这两部作品的读者不难发现,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塑造、写作手法、故事情节等方面均有相似性和不同处。季
6、羡林先生曾说:“如果我们只了解观察一种事物,我们的视野就会受到限制,思路就容易僵化,只有把或多或少有某些类似之处或某些联系的事物摆在一起,加以观察,加以对比我们才能发现各个事物的优缺点,对我们自己比较熟悉的事物才能做出正确评价。” 孟昭毅.比较文学通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7.这也就成了笔者研究的最初动因。除此之外,将这一论题作为毕业论文选题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大三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史、西方文艺理论、比较文学概论等课程,为本论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中可比性原则,更坚定了笔者去探知的信心,于是“平行研究”便成了本文所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的
7、“平行研究”,就是要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5.而可比性则是指: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研究对象间的同一关系。它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基本属性的核心。从学科理论的层面讲,“将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其理由何在?这个问题不从理论上阐释清楚,人们就会感到比较研究的虚妄,至少是误入歧途,从而怀疑
8、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合理性,比较文学的危机也就由此产生了。” 查明建.是什么使比较成为可能?j.中国比较文学,1987.(3).从研究实践的层面讲,可比性的把握,关涉到研究课题的价值、意义和研究深度。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作家,他的创作才情涵盖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文体且收获颇丰。但让郁达夫一举成名的却是他的小说,1921年10月出版的沉沦,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长篇小说沉沦出版后,立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知道沉沦小说集共收入郁达夫留日期间最初的
9、三部小说(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本篇论文仅研究三篇之一的沉沦。太宰治作为日本战后文学的无赖派代表作家之一,被部分人称之为天才作家,1948年3月完成人间失格,同年6月自杀身亡。这部作品采用了直白叙述的方式,以作者自己的一生为缩影创作而成,甚至有些学者把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等同于太宰治本人来进行学术研究。蒋秀从解读太宰治的内心世界一文就是个例子。和太宰治不同的是,郁达夫的沉沦只是以自己随大哥东渡日本求学期间的经历为素材叙写而成。然而两部小说中,主人公留给读者的印象不外乎病弱、消极、颓废、苦闷那么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样的,这也就成了本文研究分析的重要意义。“比较是表达文学发展评
10、论作家作品不可避免的方法” 孟昭毅.比较文学通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20.郁达夫沉沦与太宰治人间失格在很多方面存在可比性,但目前学术研究领域未曾见到,笔者选取这两个产生于不同民族、文化、语言背景下的作者进行比较研究,旨在说明他们之间虽未发现有确凿考证的事实研究联系,也不存在相互影响的内在动因,但二者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故事情节叙述等方面存在或明晰、或隐藏的共通处和契合点,不能不说是值得我们观照的文学现象。这次研究或多或少能够拓宽文学研究视野,开展新的文学研究方向,对日后郁达夫与太宰治的向更加纵深地探讨做些基础研究工作。第一章、作家作品概要 了解作家及其相关作品是学术研究必
11、不可缺的一个环节,本文也毫无例外地把作家、作品单列出来,方便阅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后文的论述。单就国内而言,关于郁达夫及其作品,很多人并不陌生;与郁达夫相比,太宰治的作品恐怕知道的人少很多。简要介绍作家、作品在此便成了论文的一个组成部分。一、郁达夫沉沦郁达夫(1896-1945)是我国现代文坛享有盛名的作家。生于浙江富阳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小时候身体羸弱,但才情奇高,“九岁题诗四座惊”,有人评价其诗歌第一、散文第二、小说第三。然而我们都知道郁达夫是因为1921年沉沦小说集的出版才在文坛掀起轩然大波,他那自传式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小说作品,不仅在20年代震撼过一代青年人的心灵,至今仍然有着深远
12、影响。有人甚至认为在现代文学史上唯有郁达夫才能和鲁迅相提并论,想必郁达夫在文坛的地位也是极高的,就连郭沫若和周作人都曾对郁达夫的沉沦大加称赞。 然而在其短暂充满坎坷的一生当中,大胆直露的创作也引起了不少非难。沉沦收集的是郁达夫在留日期间的最初三部小说(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它被定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郁达夫的这部小说集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 成仿吾.沉沦的评价j.创造季刊,1923,2:(4).震惊了整个文坛。他汲取了日本私小说的主人公就等于作者本人的这种叙述模式,他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的自叙传 郁达夫.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a.过去集m.北京:开明出版社,
13、1996.13.。”如:沉沦中“他”在日本的遭遇及生活,性格,情欲各方面的取材都与作者自己的真实生活有相当的重合。小说通篇都是以“他”实际是自己的角度再现了自己日本留学时期的各种生活。其他作品中的“于质夫”“黄仲则”等都明显带有作者自己的影子。郭沫若认为郁达夫敢为人先,敢为人所不敢为的特殊文风,“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起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 郁达夫.郁达夫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1.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
14、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沉沦中的主人公“他”在封建落后战乱的社会背景下随大哥一同东渡日本求学,因为患有忧郁症再加上弱国子民的身份,在友情、爱情等方面都未能如愿,于是更加苦闷彷徨、颓废伤感,他把一切原因都归罪于自己的祖国,他怒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 郁达夫.郁达夫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48.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的成长无以宣泄,使得他不得不通过一些方法来加以满足,如:窥浴、酗酒、嫖妓、手淫每一次发泄过后都会让他的内心充满懊悔、自责、罪恶之感,终于在一次妓院游逛后,因为自身感到受辱而毅然决然地走向大海,终结其年轻生命。郁达夫的小说不以情节
15、取胜,而是以强烈的主观抒情性感染人,以直率坦诚的自我告白吸引人。郁达夫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感伤美与病态美。其特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的彷徨,二是性的苦闷。小说沉沦便是典型的代表。二、太宰治人间失格太宰治(1909-1948),本名津岛修治,青森县人,父亲津岛原右卫门曾任众议院议员和贵族院议员,经营银行、铁路,津岛家是津轻地区首屈一指的地主富豪之家。他的母亲体弱多病,父亲忙于政事,太宰治作为津岛家的第六个孩子,自小便受姑母和保姆的抚育长大,因此从小就缺少父母关爱,造成了后来怪癖的性格特点,总是敏感多疑,认为周围的人都不可信任,于是自我保护想方设法去逗笑他人,讨其欢心,从而使自己的处境安全。太宰
16、治中学时期成绩优异,对芥川龙之介甚是崇拜,1927年因为芥川龙之介的自杀使他的心灵备受冲击;在1928年,也就是19岁时,因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对出身感到苦恼,遂产生了服安眠药自杀的意图。随后由于对现实人生的不满先后五次自杀,1948年,人间失格成书之后,旋即投水自杀,结束了多愁善感而又凄美悲凉的一生。太宰治是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思想消沉、幻灭,被认为是强烈的反世俗精神虚无者,通过自己对人生的体会来揭示整个社会的虚伪。很多评论家总是会给太宰治及其作品贴上“颓废”、“堕落”、“毁灭”的标签。人间失格通常被称之为太宰治的自传小说,它蕴藏了太宰治一生的遭遇。作品由序曲、后记以及三篇
17、手札组成,讲述了一个名为大庭叶藏的男子小时候因为缺少关爱,为了找寻安全感、存在感而一直以各种方式去娱乐他人故事;等到长大后他的思想出现异端,虽然积极参加日本马克思主义社团,但并非真为革命。后来因与有妇之夫一起投海殉情,女方死亡,自己被冠以教唆杀人罪被捕入狱。婚后其妻遭到他人玷污使他对生活彻底绝望,直至后来酗酒、嫖娼、吸毒不可自拔,一步步堕落,疾病缠身,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几近死亡。然而“丧失为人的资格”也都非他所愿,均事出有因,“充满耻辱”的一生可能是他的宿命。第二章、沉沦与人间失格的比较研究 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某种差异性。黑格尔就曾断言:“凡物莫不相异”。 孟昭毅.比较文学通论m.天
18、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5.另外,事物间不仅存在着差异性而且存在同一性,差异性与同一性恰恰是比较方法客观存在的基础。所以一般说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原则上都是可以互相比较的,那么文学现象自然也不例外。如果从比较文学研究的具体个案入手,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从直观上看,郁达夫的沉沦和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是中日两个互不相干的作家,当对两位作家的这两部进行理性、冷静分析时,不仅能发现他们在某些地方存在相似性,而且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差异性。由于二者之间缺乏事实上的必然联系,即缺乏比较文学领域所说的另一种可比性,本是无法进行比较的,但如果在两部作品之间找到了一个共同点,一个与他们本质有关的第三者,将他
19、们联系起来进行考察,那么,他们之间就有了比较文学的另一种可比性。其实,两位异域作家、两部作品往往可以找到第三者将他们联系起来,于是他们之间就有了多方面的逻辑性,两位作家、两部作品之间的联系就形成了网络。与此同时,沉沦与人间失格的比较研究也就不存在是可比性误谈了。一、相同点“比较方法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任务,主要在于从文学现象中存在差别里找出同一性的东西,又在同一性中寻求新的差别性东西。” 孟昭毅.比较文学通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6.阅读过郁达夫的沉沦与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的读者,肯定会觉得这两部作品某些方面有许多相同点。从表面来看,多数人一定会认为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对生活无望,颓
20、废堕落,自我毁灭根据平行研究“卓然可比” 孟昭毅.比较文学通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65.(这种方法不关注被研究的文学现象之间是否有影响关系,只重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卓然可比”的文学因素,这种方法不分时空差异、地位高下,只注意研究对象之间的价值判断、美学意义等一类文学性问题。)的性质还有很多不容忽视的相似之处可比,我们不妨用平行的模式类比比较(从相同的文学现象入手进行分析,重在对“同”的论证。)对此进行一番探究。1. 关于创作动因探讨对于创作动因,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赵艺遐在郁达夫之创作动因一文中指出:“郁达夫的创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的、时代的、社会的、民族的、环境的、个人气
21、质、心理等诸多方面。” 赵艺遐.郁达夫沉沦之创作动因j.大众文艺,2008.【缺第期,缺页码】. 家庭教育对个人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郁达夫3岁丧父,母亲的教育虽对郁达夫有一定影响,但更多的是后期社会发展状况以及郁达夫个人英勇的气质,激发了他的创作欲。郁达夫自己则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郁达夫.郁达夫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缺页码】.,主张作家“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活动”。王兆胜从创作动因看郁达夫的思想意义中引用弗洛伊德的结论:“人们心里活动依赖于体内的某种能量,当能量积蓄很多时,就需要宣泄出来。否则常态的性的满足缺乏可以引起精神病。” 王
22、兆胜.从创作动因看郁达夫沉沦的思想意义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缺第期,缺页码】.沉沦中的“他”青春年少远在异国他乡,因为自身羸弱再加上弱国子民的身份使得他抑郁不堪,释放性欲又之后又感到罪恶万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人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由性本能驱使。”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54.如果说作品中描述的“他”窥浴、嫖妓、手淫是性本能的宣泄,那么沉沦便是弗洛伊德的文艺观的反映文学是性欲的升华。相比而言,太宰治是日本战后无赖派的代表作家,人间失格这部作品是将自己的人生缩影以文学作品的样式呈现给读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家不同时期的心理活
23、动,关于战后的思想态度相对较少。因此,作家创作动因的分析也可以从心理分析这一层面研究。太宰治从小被姑妈和保姆照顾,多病的母亲和忙碌的父亲无暇管教太宰治,也就使他缺少父母关爱而逐渐心里扭曲,性格古怪。蔡菁在窥探太宰治文学中的精神压力:以和为中心中说道:“太宰治的成长环境以及当时社会的大环境使他心灵脆弱而敏感,对于身边的人失去信任,恐惧与人交往。” 蔡菁.窥探太宰治文学中的精神压力:以斜阳和人间失格为中心d.南京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博士论文?2013.于是便形成了一种娇宠心理,刘丽娜解读太宰治:以娇宠心理为视角中指出:“在太宰治的一生当中,娇宠心理随处可见,或者说,他的人生就是娇宠的一生。向亲
24、人撒娇,向朋友撒娇,向女人撒娇,向读者撒娇,以及由此产生的孤独感、丑角精神、恐惧、憎恶世人等问题不胜枚举。” 刘丽娜.解读太宰治人间失格:以娇宠心理为视角j.安徽文学,2012.【缺第期,缺页码】.太宰治用“娇宠心理”渴望在生活中得到更多人得关爱,却未能如愿,于是把视角转向了读者,这也可以作为他创作的动因之一。而人间失格中的主人公大庭叶藏也是如此,心灵敏感脆弱多疑,不信任他人,通常以各种滑稽的事去逗别人发笑,来表示自己的友好以求他人关注,使自己处境安全。可见,无论是郁达夫还是太宰治,心理活动的反映促使他们都是通过文学方式将自己大胆率直暴露在读者面前,从而得到宣泄和满足,达到文学升华。2.“多余
25、人”“多余人”出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一种贵族知识分子形象,其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国家现状。以至于生活空虚,性格软弱,最终成为社会的“多余人”。 百度百科.【缺网址,精确到日期】每个时期不同国家大抵都有这样一类人存在,他们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也有差别。
26、例如后来的“零余者”、“小人物”、“世纪病患者”、“垮掉的一代”等。虽然在中国和日本没有明确指出哪位作家作品中的主人公有这样特定的称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某些作品主人公没有这样的习性。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沉沦中的“他”和人间失格中的大庭叶藏就是各自国家社会的“多余人”。2.1从孤独者的角度看“多余”多余人的通病是生性软弱,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无法融入圈子,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生活变得空虚无聊,内心世界孤独寂寞,最后沦为社会的多余人。沉沦中的“他”和太宰治人间失格中的大庭叶藏均是孤独的“多余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敏感多疑的性格造就了不愿意去相信周围同学、朋友、亲人以及社会,总是把自己的心灵世界
27、封闭起来,深深埋在无人理解的黑暗之中,表现出颓废、抑郁、伤感之态。2.1.1学校的多余人“起初他来到日本的学校,就算上课坐在全班学生的中间,却总觉得孤独得很” 郁达夫.郁达夫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1.【缺页码】.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听先生的讲义,只有他一个人“身在曹营心在汉”;下课后同学们都在说笑、谈天、作乐,只有他兀不作声,这样的性格免不了同学的疏远。于是他的同学日本人在那里欢笑的时候,他总怀疑他们是在那里笑他,霎时红起脸来。即使是放学后的路上都不敢与同学打声招呼,事后又埋怨自己怕羞,没胆量人间失格第一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对于人,我总是恐惧地颤抖。” 许时嘉译.人间失格
28、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责任有限公司,2009.13.毫无疑问,这就奠定了大庭叶藏与人相处的心理状态。上学后,大庭叶藏借着耍宝、搞笑,或得了不少人的喜爱。不仅能使同学们合不拢嘴,还受到老师的赞扬,就连声洪如雷的教官大庭叶藏都能轻松逗笑他。但这不是叶藏的目的,娱乐大家、隐藏自己的真面目,减轻对人们的恐惧才是他的初衷。想必大庭叶藏内心世界的孤苦并不亚于沉沦中的“他”。2.1.2社会的多余人郁达夫小说中塑造了的“多余人”( 郁达夫翻译为“零余者”),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零余者是指愤世嫉俗,伤感忧郁,内向而又敏感,孤傲而有自卑。对自身的欲求,“生”的苦闷,忧郁病症的描述,在我们面
29、前展示了自我的“丑陋”,这种“丑陋”在他严肃的诉说中让我们无法用欣赏的眼光去观看,而只能心怀地想到他的勇气,他的失落,他的痛苦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生的思考。这种形象是作者的自比,不仅对自己的性格气质,品性内在都达到一种否定的诚实。面对家人和朋友时,沉沦中的“他”心里虽是感激,想同那一个人谈几句知心的话,然而口中总是说不出什么话来。交游离绝后,他爱慕着自己居住的旅馆里老板的女儿,却总装作一种兀不可犯的样子直到后来再也不愿意回到那旅馆里去。性意识的觉醒让他感到压抑,放纵自己去酒食人家寻乐却因为侍女的怠慢开始埋怨自己的祖国,觉得自己受到侮辱和歧视是由于国家不富强造成的,自己不满现状却无能为力,只有悲伤感
30、叹。与长兄因为一些细事同室操戈,对长兄的敌意与日俱增。当生命走到尽头时,他孤影自怜感叹世上的人都在仇视自己,欺悔自己,连自己的亲兄弟,自家的手足都在那里要把自己挤出到这世界外。身处异国他乡本就多余,心系大陆安危束手无策自是无用,极度抑郁之下投海自杀也在所难免。人间失格中大庭叶藏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亲人朋友相处很好,总能在各种场合逗乐大家,惹得大家的喜爱。事实上并非如此,内心的孤独苦闷让他在社会中分外多余。软弱的性格使他无力拒绝别人的建议,总是一味取悦周围人。在家里,无论是至亲还是女佣都会让他感到莫名的恐惧。因为周遭人的一句“肚子饿了吧?”就会“发挥天生阿谀的精神”,就算丝毫没有饥饿的感觉,也会吃到
31、撑为止。当父亲分发礼物的时候,他本来喜欢书本,为了讨父亲开心就写了便条说自己要“舞狮子”。对于朋友,叶藏更是不信任他们。与竹一结交是为了防止他再拆穿自己的恶作剧;认识堀木正雄只是为玩在一起,叶藏内心深处耻于与他交朋友,认为堀木是真正的都市废物如果说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允许他人走近内心是种孤独,倒不如说怪癖的性格在人类社会中看起来多余。叶藏在堀木的带领下参加共产主义读书会,机关密布,死板拘束的氛围下他反而觉得轻松。于是便得出了这样的感悟:“我觉得自己与生俱来就是个边缘人” 许时嘉译.人间失格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责任有限公司,2009.47.被送进精神病院以后他更是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废人,他说道:“
32、当人,我不够资格了。” 许时嘉译.人间失格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责任有限公司,2009.135.无论是“边缘人”还是“废人”,总之在人类社会中他是多余的。“他”出身落魄的地主阶级,叶藏是没落贵族出身,他们内心孤独,无人理解成了他们成为社会多余人的根源,他们都不甘于生活现状却不付出行动,总是郁郁寡欢,颓废不堪,最终彻底毁灭。刘念群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多余人”与之比较 【补全信息】(下同)、翟亚军中俄文学“多余人”的形象比较论 、高禹美“多余人”与“零余者”屠格涅夫与郁达夫笔下人物形象的比较 、张谨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小说中的多余人形象 等学术研究均说明了郁达夫笔下
33、的“他”是个多余人。黄虎清在论太宰治“多余人”形象及其命运 一文从家庭、社会、意识形态三个方面来论述他是个“多余人”,认为他叛逆,与社会不相容,被社会遗弃,是多余人的典范。尤晓悦美国“垮掉一代”与日本太宰治等作家比较研究论文中指出:美国“垮掉的一代”和太宰治等作家都是二战之后的历史转折期成长起来的作家,“垮掉的一代”和太宰治等作家的文学发展有相似性:堕落式反叛;追求自由与人性;反传统的文学形式和反英雄的人物形象;从心理角度上来看,生命冲动受到抑制和精神体系坍塌。 尤晓悦.美国“垮掉一代”与日本太宰治等作家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博士论文?2012.由此可知,他们之间的第二个共同
34、点就是社会的多余人。2. 相同点小结上述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作家的创作动因是我们不可忽视的研究部分。在弗洛伊德看来,“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是幼年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文学作品总是表现艺术家自己的幻想,是“内心生活的外表化”。沉沦和人间失格这两部作品均取材于作家本身是作家加工改装过的梦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归根结底都是作家心理压抑无所发泄从而抒发出来的产物。其次,无论是郁达夫笔下的“他”还是太宰治人间失格中的大庭叶藏,他们均有着敏感多疑,颓废抑郁的性格特点。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他们是多余的存在物,有思想却胆小懦弱无以反抗,最终“他”选择投海,叶藏被送往
35、精神病院,失去了做人的资格,“一亡一废”的结局更证明了他们是多余人的事实。当然除此之外,他们之间还有其他相同点,如:“他”出身于落魄的地主阶级,叶藏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背景基本相同;再如:“他”以酒排忧,而叶藏用酒麻木,二者行为的本质都是为了让自己少些痛苦。然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某种差异性。黑格尔就曾断言:“凡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之物”。 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刷馆,1980.251.文学作品的比较亦是如此,看到两部作品有相似之处容易,若能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才更具有文学研究的价值。二、不同点对比比较是从相异的文学现象入手进行分析,重在对“异”的论证。
36、孟昭毅.比较文学通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66.和类比比较相同的是,文学范畴里并不存在两种完全相异的比较对象,总能从它们本体上发现它们的某些“异中之同”。因此,这种比较往往首先要寻找出相异文学现象中的共同点,以作为进一步比较的基础,然后再辨异的过程中,进而发现可比的文学现象中的异中之同。以求在更深层次意义上去发掘那些文学现象中的“异”。1、 由“私小说”的概念看异中之同“私小说”是日本大正年间(1912-1925)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小说形式,又称“自我小说”, 谢志宇.20世纪日本文学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社,2005.122.对于这一概念,日本文坛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
37、释是:“凡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叙述故事的,均为私小说。”沉沦全篇都是以第三人称“他”来叙述的故事,据此而言沉沦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私小说。但从暴露程度看,郁达夫小说从表层到深层的共同架构全面地挖掘了整个生命,其中对性的大胆描写,实质上是对“生”的苦闷,是一种严肃的深层挖掘。由此可以将沉沦作为“私小说”的一种变体形式。而人间失格三个手札都是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不同人称叙述是沉沦与人间失格的差异之处。然而按狭义的解释:“凡作者脱离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而孤立地描写个人身边琐事和心理活动的,称为私小说。”我们知道沉沦与人间失格中“他”和“叶藏”作为郁达夫和太宰治的化身都属于社会的多余人,脱离时
38、代背景和社会生活。这两部作品都是作者描写通过作者自身的心境、生活经验、思想言行,以及身边琐事来表现主人翁的孤独、苦闷,同时又具有惊世骇俗的自我暴露特征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沉沦与人间失格又都具有鲜明的私小说特点。3. 因同辨异“私小说”对于郁达夫与太宰治的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19世纪末20世纪初,郁达夫怀揣救国救民的理想抱负东渡日本求学,沉沦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文学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沉沦是受佐藤春夫田园的忧郁影响而创作的,还有人提出沉沦与田山花袋的蒲团具有相似性太宰治与郁达夫基本处于同一社会时期,经过分析我们
39、得知沉沦与人间失格的创作都有具有私小说的特点。虽然有些学者称太宰治本人并不认可人间失格是私小说,但是伊藤整和平野谦将人间失格定义为破灭型的私小说。这样,沉沦和人间失格便又有了差异。1945年,伊藤整合平野谦将广义概念上理解的“私小说”又分为两类:“调和型”、“破灭型”。他认为表达“生存的危机感”的是破灭型;相反,要克服“生存的危机和破灭”,以调和自我作为努力的目标的是调和型 谢志宇.20世纪日本文学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社,2005.122-128.。在比较前当我们抛开“私小说”广义概念关于人称的限制,郁达夫的沉沦其实就具有“调和型”的特征。因为主人公在努力呐喊“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40、”“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他想要克服“生存的危机和破灭”。就郁达夫本人来说,他东渡日本求学就是以调和自我作为努力的目标。相反,太宰治不是这样,大庭叶藏也不是如此。他们缺少父母关爱,一生多失意,对现实又抱有不满,荒废学业,不求上进,玩物丧志,逐渐养成了玩世不恭的性格和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多次自杀未遂,最终彻底毁灭。他发出这样的感叹:“问问老天。不抵抗乃罪乎?”这是一种“破罐子破摔”的生活态度。最终被大哥送往精神病院,就连他本人都不知道自己是活着还是死了较之于郁达夫沉沦主人公,纵然他对现存状况无能为力,但至少懂得呼吁祖国富强来救赎自己,从而不再让自己遭受侮辱。那么,按“私小说”的类型划分,沉沦属
41、于调和型;人间失格则是破灭型。4. 不同之处沉沦和人间失格都与“私小说”有一定的关联,虽说他们的创作都受到了“私小说”的影响,但仔细比较后,不难发现这两部作品之间还是存在不同之处。在人称叙述方面:沉沦以第三人称“他”来讲述故事;人间失格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按广义的“私小说”类型来划分:沉沦属于调和型;人间失格属于破灭型。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处理孤独和苦闷的态度不同,郁达夫的叙述往往涉及的是家庭之中的琐事,缺乏人生根本的行而上的对于“生”的思考,但从暴露的深度上达到了“最高真实” 温儒敏.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2).。纵然沉沦中的“他”最终跳海身亡,可他的初衷却是希望祖国能够富强起来,使身处异地的他不在受辱,从而达到调和自我的目标,这是想要“克服生存危机的表现”。相反,叶藏不是这样。他对很多事情不满却又无力加以改变,表达生存的危机感:家庭聚餐他觉得荒唐,却只能按规矩行事;父亲的“知己们”心口不一令他反感;面对女人献媚,他不喜欢却无法拒绝因此永远处于一种无奈的痛苦之中,最终一步步走向毁灭,失去做人的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代销协议合同样本
- 保安销售卖房合同样本
- 4050解除合同样本
- led路灯购销合同样本
- 供货木门合同标准文本
- 产品定制开发合同标准文本
- 借车协议过户合同样本
- 中标后合同范例 测绘
- 住建局二手房网签合同样本
- 公务员省考时事政策解读试题及答案
-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招聘笔试真题2024
-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商业模式与盈利策略
- 2024年09月2024渤海银行上海分行校园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辽宁省辽渔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员工招聘与选拔》课件
- 南昌起义模板
- 【MOOC】体育舞蹈与文化-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接处警流程培训
- 2024年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答案
- 《园林植物病虫害》课件
- 空调维保服务投标方案 (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