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生产培训资料.ppt_第1页
不锈钢生产培训资料.ppt_第2页
不锈钢生产培训资料.ppt_第3页
不锈钢生产培训资料.ppt_第4页
不锈钢生产培训资料.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不锈钢生产培训资料,不锈钢冷轧项目部 2004年12月12日,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1、不锈钢发展和分类 不锈钢具有不锈和耐蚀性并有其他许多优良性能,在各行各业及日常生活中,已获得了广泛而大量的应用。 不锈钢的不锈性和耐蚀性是相对的。大量试验表明,钢在大气、水等弱介质中和在硝酸等氧化性介质中,其耐蚀性随钢中铬含量的提高而增加,当铬含量达到某一数值时,钢的耐蚀性发生突变-从易生锈到不生锈,从不耐蚀到耐腐蚀。研究表明,引起腐蚀性发生突变的铬含量,因腐蚀环境和钢中其他元素的不通而有所不同;不锈钢的不锈耐蚀性主要是由于钢的表面上富铬氧化膜(钝化膜)的形成,当铬含量12后钢具有不锈性,因此,不锈钢的铬含

2、量一般均在12以上,这是不锈钢的一个共同特点。 当前不锈钢的开发动向,一是节省资源,发展节约稀缺、昂贵元素的钢种;二是开发高性能不锈钢,可在恶劣环境中使用或具有特殊性能。属于前者的如低碳超低碳不锈钢、氮铁素体不锈钢、沉淀硬化不锈钢和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含氮低碳奥氏体不锈钢,节铬不锈钢等;属于后者的如耐海水不锈钢,高切削性不锈钢,高软磁不锈钢和超纯铁素体型不锈钢等。,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1.1我国不锈钢生产现状 我国于1952年开始生产不锈钢,以奥氏体不锈钢1Cr18Ni9Ti为主。此后三十年不锈钢的研制和生产有很大发展,纳入国家标准的钢号约五十种。近十余年来发展更为迅速。1987年不锈

3、钢的产量比1980年提高了2.6倍。为满足军工和化肥等工业的需要研制了多种特殊用途的奥氏体不锈钢和双相不锈钢,使用效果良好。高性能的铁素体不锈钢正在开发应用。随着AOD、VOD二次精炼装备的陆续建成,低碳和超低碳不锈钢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不锈钢的轻工产品和厨房设备已进入市场。今后在发展不锈钢生产的同时,应着力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并进一步加快实现由1Cr18Ni9Ti钢向超低碳不锈钢的过渡。,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1.2 不锈钢的涵义和分类 1.2.1涵义 不锈钢一般系不锈钢和耐酸钢的总称。不锈钢系指耐大气、蒸汽和水等弱介质腐蚀的钢,而耐酸钢则指耐酸、碱和盐化学浸蚀介质腐蚀的钢。不锈钢与耐

4、酸钢在合金化程度上有很大差异,不锈钢虽然具有不锈性,但不一定耐蚀,而耐蚀钢则一般具有较好的不锈性。 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是由于在铁碳合金中加入了铬所致。铬含量各国规定不同,美国以4%为界,日本大于11%,德国不小于10.5%,同时碳含量不大于1.2%,我国不小于12%。 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一般认为是由于在腐蚀介质的作用下其表面形成“钝化膜”的结果,而耐腐蚀的能力则取决于“钝化膜”的稳定性。这除了与不锈钢的化学成份有关外,还与腐蚀介质的种类、浓度、温度、压力、流动速度,以及其它因素有关。,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1.2.2 分类 不锈钢钢种很多,性能又各异,常见的分类方法有: 按钢的组织结

5、构分,如马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和双相不锈钢等。 按钢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或钢中的一些特征元素来分类,如铬不锈钢、铬镍不锈钢、铬镍钼不锈钢以及超低碳不锈钢、高钼不锈钢、高纯不锈钢等。 按钢的性能特点和用途分类,如耐硝酸(硝酸级)不锈钢、耐硫酸不锈钢、耐点蚀不锈钢、耐应力腐蚀不锈钢、高强度不锈钢等。 按钢的功能特点分类,如低温不锈钢、无磁不锈钢、易切削不锈钢、超塑性不锈钢等。 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钢的组织结构特点和按钢的化学成分特点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来分类。例如分为马氏体钢、铁素体钢、奥氏体钢、双相钢和沉淀硬化型钢等五大类,或分为铬不锈钢、铬镍不锈钢两大类。,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

6、,2、合金元素对不锈钢组织的影响 不锈钢的耐蚀性主要是由铬的存在决定的。铁-铬二元系是不锈钢的基础。添加其他各种合金元素可明显影响和改变合金的组织和性能,从而获得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各种类型不锈钢。,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2.1铬 铬是不锈钢的主要合金元素,对耐蚀性起着决定作用。钢中含铬约5%已能明显提高其耐蚀性。但不锈钢中含铬量通常在12%以上。 铬是稳定铁和缩小铁相区的元素。纯铁的确Ac3点位于910,随铬含量增加,Ac3点先下降,在7.5%Cr时为830,继而迅速升高。Ac3点对纯铁为本1390,随铬含量增加而降低,在1213%Cr时降至约1000,这时区也就封闭了。铬含量小于12%的合金在

7、加热和冷却时发生转变;而铬量大于13%的合金则不发生任何相变,整个温度范围内均保持相组织,其晶粒度不能通过热处理加以改变。 在含铬量约45%的合金中,低温时有相析出。相是FeCr化合物,当温度高于820时便溶于相中。铁素体铬钢中存在相会使钢产生脆性。这种脆性常在600800温度范围内长时间保温后出现. 碳的存在对状态图有显著影响.它使奥氏体相界移向高铬方面,并扩大了+双相区。 碳的影响还表现在形成特殊的碳化物。随铬含量不同,可形成(Fe,Cr)3C,(Cr,Fe)7C3,(Cr,Fe)23C6等。 根据碳含量的不同,可把含18%Cr的钢分成三类。即小于0.08%C的铁素体钢,0.080.22%

8、C的奥氏体-铁素体钢及大于0.22%的奥氏体钢,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2.2镍 镍是奥氏体形成元素,扩大相区,形成无限固溶体。镍在铁中最大溶解度约7%,不形成碳化物。 镍增加钢的淬透性,降低临界冷却速度。 对多数合金凝固温度约为14001450。最大温区为9001300。可见降低温度使富铁角的相区扩大了。650出现了相。从最大的温度快速冷却至室温的组织,这时的残余奥氏体是一种介稳的或不稳定的奥氏体,容易通过冷加工或进一步冷却发生转变。 加入2%镍开始有明显扩大相区的效果。含4%Ni时铁素体Q区向高温移动,奥氏体稳定性明显增大,高温淬火后常能获得奥氏体组织;但在650左右回火或冷加工时奥氏体易分

9、解。含8%Ni以上,相区进一步扩大形成一类奥氏体钢,这类钢在高温下溶解的碳化物急冷时可以固溶状态保持下来。,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2.3钼 钼是稳定铁素体,缩小相区的元素,也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钼显著提高不锈钢的耐蚀性,特别是在还原性介质和含Cl-介质中。钼还增加不锈钢的高温强度。含钼的18-8型钢已获得广泛应用。,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2.4其他元素 锰和镍一样扩大相区,形成无限固溶体,是无镍或节镍不锈钢的主要奥氏体化元素。在Cr-Mn-N钢中锰有增加氮溶解度的作用。 氮也是奥氏体形成元素。从经济观点考虑,可用氮代镍以获得奥氏体组织。在近年迅速发展的氩氧熔炼中,用氮部分代氩使钢中含氮量已从过

10、去的0.030.06%提高到0.060.09%。至于作为合金元素特意加入氮的有0Cr18Ni10N、0Cr17Ni12Mo2N及1Cr17Mn6Ni4N,1Cr18Mn8Ni5N不锈钢,后者同时加入锰和氮代替部分的镍。氮在Cr-Mn-N钢中提高钢耐海水点蚀的能力。 硅是铁素体形成元素,硅提高不锈钢的抗氧化性和在氧化性介质中的耐蚀性。 铝的作用与硅相似。 钛和铌缩小相区,是强碳化物和氮化物形成元素。它们对不锈钢在缓冷或700附近保温时碳化铬析出引起的贫铬具有抑制作用。但降低一般耐蚀性。在某些介质中使焊接件出现刀口腐蚀。 铜加入不锈钢中可提高其在硫酸,磷酸,盐酸等介质中的耐蚀性,与钼同时加入效果更

11、显著。铜对钢的组织无显著影响,但能促进镍形成相。 钨对耐蚀性无影响,主要用于改善奥氏体不锈钢的机械性能。 硫和磷通常是有害元素。但有时可用来改善不锈钢的切削性能。,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3、奥氏体不锈钢 3.1奥氏体不锈钢的化学组成及种类 奥氏体不锈钢是铬、镍等元素在 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为了使铬镍钢保持完全奥氏体组织,钢中的镍含量应不少于下列经验公式的数值 (%)=1.1(+1.5+1.5)-0.5-30-8.2 钢中加钛和铌是为防止晶间腐蚀,加钼可提高 不锈钢在硫酸及氯化物中的腐蚀性能。由于钼是形成铁素体的元素,为了使钢保持纯奥氏体组织,需相应地提高钢的含镍量。 奥氏体不锈钢按其组成可分为

12、 系奥氏体不锈钢和 系(含 )奥氏体不锈钢。 系奥氏体不锈钢按、的含量又可分为三组:即18 8型:如304不锈钢;18 12型:如316不锈钢;镍铬奥氏体中的镍,用锰和氮部分或全部取代之,即组成 或 系奥氏体不锈钢。 奥氏体钢的主要特点是,在室温下具有无磁性的奥氏体组织,钢的屈强比低,塑性好,焊接性能良好,易于冶炼及铸锻热成形;其成分特点是含有较高的铬(18%)、镍(8%25%)及其它提高耐蚀性的元素(如钼、铜、硅、铌、钛等)。因此,奥氏体类不锈钢不但有良好的耐蚀性,而且还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从而在机械设备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3.2奥氏体不锈钢的工艺性能 3.2

13、.1焊接性能 奥氏体不锈钢与其它各类不锈钢相比,有着较好的焊接性能,对氢脆也不敏感,可用各种焊接方法顺利地对工件进行焊接或补焊。工件在焊前无需预热,若无特殊要求,焊后也可不进行热处理。奥氏体不锈钢在焊接工艺上应注意焊缝金属的热裂纹。在焊接热影响区的晶界上析出铬的碳化物以及焊接残余应力。对于热裂纹,可采用含适量铁素体的不锈钢焊条焊接,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要接触易产生局部腐蚀的介质的工件,焊后应尽可能地进行热处理,以防发生晶间腐蚀、应力腐蚀开裂和其它局部腐蚀。,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3.2.2 铸造性能 奥氏体不锈钢的铸造性能比马氏体和铁素体不锈钢好。这类钢中的18 8型钢的铸造收缩率一般为2%

14、2.5%;18 12型钢的铸造收缩率一般约为2.8%左右。在这类钢中,含钛的奥氏体不锈钢,其铸造性能比不含钛者要差,易使铸件产生夹杂,冷隔等铸造缺陷。含氮的奥氏体不锈钢(如1884)铸造时气孔敏感性较大,在冶炼、铸造工艺上都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严格烘烤炉料,采用干型,并严格控制出钢温度和浇注温度等。 合金元素(如铬、镍、钼、铜等)含量高的奥氏体不锈钢(如1242023)在铸造时,铸件(特别是形状较复杂的厚大铸件,以及长管状铸件)易产生裂纹,严重者甚至出现开裂。因此,必须在铸造工艺、冶炼工艺上采取特别的措施。,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3.2.3 锻造性能 奥氏体不锈钢的锻造工艺比较复杂,尤其是合金元

15、素(特别是钼或硅元素)含量高的奥氏体不锈钢更为复杂。因其热导率低、膨胀系数大,锻造加热需缓慢进行,否则工件内外温差大,会产生裂纹。这类钢的加工硬化效应很大,锻造时形变阻力很大,使锻造困难。这种阻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在不致同时引起对塑性有害的铁素体(相)析出的情况下,应适当的提高加热温度。 通常,奥氏体不锈钢所采用的锻造工艺是:始锻温度11501200,终锻温度为825950。对含钼和硅较高的188型钢,其锻造的最高温度不应超过1150,终锻温度不能低于925。奥氏体不锈钢中,即使存在少量铁素体,也将给锻造带来困难,铁素体小岛处,容易产生裂纹,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3.2.4 切削性能

16、奥氏体不锈钢的切削性能较差,切削加工时,加工硬化倾向大,即使不太大的变形也会引起金属强烈硬化。此外,由于这类钢韧性高,切削加工时易产生粘刀现象以及形成长切屑,使加工条件变坏。因此加工这类钢需采用小的进刀量。,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3.3奥氏体不锈钢的热处理 奥氏体不锈钢的热处理有三种形式:固溶热处理、稳定化热处理、消除应力热处理。 3.3.1 固溶热处理 这是奥氏体不锈钢主要的热处理形式,就是将钢加热到10001100的高温,经保温后使碳化物、相等分解、固溶,可以得到成分均匀的单一的奥氏体组织,然后水淬,使高温的稳定奥氏体一直保持到常温,称为固溶热处理。这种处理的铬镍奥氏体不锈钢,其硬度最低,

17、韧性、塑性最高,耐蚀性能最好,是最佳的使用状态。 固溶处理温度的选择随钢含碳量而异,对于含碳量较高的钢以及含有提高相存在上限温度的元素(如钼、硅等)的钢,其固溶处理的温度相应提高,以保证碳化物及相的充分固溶。但要注意,固溶处理的温度不宜过高,以免因温度过高而使钢中析出铁素体,将影响钢的有关性能。,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3.3.2 稳定化处理 这种热处理主要是针对含钛、铌等元素稳定化的钢而言。尽管钛或铌加入18 8钢中能与其中的碳形成Ti C或Nb C,但加热到高温进行固溶处理时,这些碳化物将部分甚至大部分分解并固溶于基体中,奥氏体中溶进了大量的碳,在以后的450800区间若经受如焊接之类加热时

18、,由于Ti、Nb的扩散比Cr困难,形成Cr23 C 6比Nb C或NbC容易,所以形成的碳化物仍以Cr23 C 6为主,析出铬的碳化物。 因此,为了使稳定化元素首先与固溶的碳结合,可进行稳定化处理。所谓稳定化处理就是经固溶处理之后,进行850950加热,保温后水(油)冷或空冷。稳定化处理视不同的钢种而异。1Cr189钢的稳定化处理工艺可为860880,保温26,空冷。,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3.3.3 消除应力热处理 消除应力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奥氏体不锈钢经冷加工、焊接、热处理后残存的内应力,以消除工件对应力腐蚀开裂的敏感性。这种热处理的加热温度一般在870以上。对于不含钛或铌的钢,加

19、热后应快速冷却。以防析出碳化铬及其所导致的晶间腐蚀。对于含钛和铌的钢,可与稳定化热处理一并进行,不再另行处理。,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3.4奥氏体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 3.4.1 耐全面腐蚀性能 铬镍奥氏体不锈钢的最重要和最可贵的特性,是在许多介质中具有优良的耐全面腐蚀性能。一般18 8型铬镍奥氏体不锈钢对氧化性介质,如大气、稀的和中等浓度的硝酸以及浓硫酸等是耐蚀的。在较弱的有机酸、柠檬酸、硬脂酸、硼酸、苦味酸、乳酸等以及果汁和酚中,腐蚀率非常小。在任何浓度的醋酸中都稳定,唯有在沸腾冰醋酸中不耐蚀。在还原性的亚硫酸中有显著的腐蚀现象,在磷酸中室温时是稳定的。188钢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溶液中在相

20、当宽的浓度和温度范围内,其耐全面腐蚀性能都是相当好的。 在腐蚀发生于过钝化区的强氧化性条件下,如沸腾的浓硝酸(65%)中,188型铬镍奥氏体不锈钢是不耐腐蚀的。此时,含高硅的铬镍奥氏体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如我国研制的0020244,日本的钢(0018144)和前苏联的794钢(0018206)等。含钼的奥氏体不锈钢在有机酸和某些还原性酸中有着良好的耐蚀性能,含钼、铜、硅的奥氏体不锈钢在硫酸介质中有更好的耐蚀性(图2)。如:0232833,1242023钢等,被广泛用于制作化学工业中接触硫酸的通用机械设备如泵、阀门等。 r系不锈钢在氧化性酸中比18 8钢的耐蚀性差,但在还原性有机酸(如醋酸

21、、草酸、蚁酸等)中,却具有较好的耐蚀性。,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3.4.2 耐晶间腐蚀性能 奥氏体不锈钢在焊接和热处理过程中,其所含杂质如、和等的化合物和沉淀相会在晶界析出和偏析,使钢在弱氧化性介质中可能遭受晶间腐蚀,这种局部腐蚀使不锈钢失去了机械强度,导致结构或设备的损坏,危害性很大。晶间腐蚀可用贫铬理论来解释:由于在晶界析出富铬碳化物(236等),造成晶界附近贫铬区,使其铬含量低于12%。在钢与介质共同决定的腐蚀电位下,凡是晶界区物质的溶解电流密度远大于晶粒本体的溶解电流密度,均可能产生晶间腐蚀。 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敏感性随含碳量的增多而增大,当钢中含碳量在0.03%以下的,对晶间腐蚀就

22、不太敏感,因此,超低碳的奥氏体不锈钢,例如001810,001911及0017142等钢具有较好的抗晶间腐蚀性能。含有足够量稳定化元素(或)的奥氏体不锈钢抗晶间腐蚀能力比不含稳定化元素的钢高,有良好的耐晶间腐蚀性能。当以钛稳定化的18 8奥氏体不锈钢所存在的碳化钛(),在某些强氧化性酸中(如浓硝酸)可能被腐蚀时,宜采用以铌稳定化的不锈钢,如01811,347钢等,最好采用超低碳的奥氏体不锈钢,如001810和001911等。,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需指出的是,含钼的超低碳铬镍奥氏体不锈钢在强氧化性介质中,即使非敏化状态,也可能发生晶间腐蚀。这可能与某些杂质元素(如、等)在晶界上的偏析以及超显微

23、的相存在有关。节镍的 钢(如11884)虽有晶间腐蚀倾向,但并不比未经稳定化的18 8铬镍奥氏体钢严重,且在相同的腐蚀率下,其所允许的极限含碳量要比18 8钢高得多。因此完全可以代替1189或部分代替1189钢,用以生产制造在腐蚀性不太强的介质中使用的铸件、锻件及焊接件。,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3.4.3 耐点蚀与缝隙腐蚀性能 点蚀又称小孔腐蚀,经常发生在表面有钝化膜或保护膜的金属上。缝隙腐蚀是发生在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之间构成的狭窄的隙缝内,隙缝内有关物质的移动受到了阻碍,形成浓差电池而产生的局部腐蚀。这两种腐蚀形成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发生在有钝化膜的金属上。腐蚀先在某一点发生,使钝化膜破坏,呈

24、活化态,发生阳极溶解;而其周围钝化膜处于钝态,这样就形成了活性 钝性腐蚀电池,由于阳极面积比阴极面积小得多,阳极电流密度很大,所以腐蚀向深处发展。这两种腐蚀形式都给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故障隐患。 大量实验证明,提高不锈钢耐点蚀和缝隙腐蚀性能最有效的元素是铬、钼和氮;其次是镍、锰、铜、铼、硅、矾,而碳、铌、钛、铈等是有害的。因此含的 奥氏体不锈钢比不含的有着更好的耐点蚀和缝隙腐蚀性能。例如0189、017122及019133三种奥氏体不锈钢,它们的耐点蚀和缝隙腐蚀性能按0199017122019133顺序增高。由于海洋开发工程、海水利用及石油化工的发展需要,目前国内外已研制出一批较为成熟的

25、耐点腐蚀和耐缝隙腐蚀的奥氏体不锈钢。,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3.4.4 耐应力腐蚀开裂性能 奥氏体不锈钢的一个严重缺点就是对应力腐蚀开裂非常敏感,铬镍奥氏体不锈钢的应力腐蚀开裂事故占其整个湿态腐蚀事故的首位(40%60%)。所谓应力腐蚀开裂,就是不锈钢在特定的腐蚀介质中和在静拉伸应力(包括外加应力和内部残余应力)作用下所出现的低于强度极限的脆性开裂现象。引起应力腐蚀开裂的介质环境很多,有氯化物、硫化物苛性碱等。氯化物的浓度和温度不仅影响到奥氏体不锈钢的应力腐蚀断裂时间,而且也影响到腐蚀断裂过程的性质,一般认为,随着浓度和温度的升高,钢的应力腐蚀断裂敏感性增大,寿命缩短,但2浓度高于42%,全面

26、腐蚀率逐渐增加,破断时间反而延长。应力腐蚀断裂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存在拉应力的作用。一般规律是应力()越大,断裂时间()越短,存在下列关系:=1+2式中1、2是与试验温度等条件有关的系数。,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腐蚀电位或外加电位对腐蚀破裂有很大影响,奥氏体不锈钢发生应力腐蚀断裂时,其腐蚀电位将处于下列三个电位区间:非活性态活性态过渡区;活性态钝态过渡区;钝态过钝化态过渡区。同时还存在临界应力腐蚀电位值,低于它,在一定条件下,基本上不产生应力腐蚀断裂。大量试验和实际使用表明,无论是在氯化物溶液中,还是在含微量氯离子和氧的热水及高温水中,或是在苛性碱介质中,对奥氏体不锈钢来说,镍对其提高耐应力腐蚀开

27、裂性能的作用非常大(图3)。因此含镍量高的奥氏体不锈钢,其抗应力腐蚀开裂的性能比含镍量低的钢更强。常用奥氏体不锈钢抗应力腐蚀开裂能力的强弱顺序大致如下:117650189001911017122001714202520。,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针对18 8型铬镍奥氏体不锈钢对应力腐蚀开裂敏感的缺点,近年来各国已开发了一些改型的耐应力腐蚀开裂的新钢种:309(22313),310(22520),314(225202),20(0202923), 2(118142), (00181442), 3(00252622), 126(018133), 10(016134), (0018144),265(00

28、20254)等。,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4、铁素体不锈钢 铁素体是指铁和其它元素形成的体心立方晶格结构的固溶体。对一般钢而言,通常是指碳和其它元素在铁中的间隙固溶体(相)组织,不会发生奥氏体相变。铁素体不锈钢则是指含有大于12%铬在铁中的间隙固溶体。其中还含有相当低的碳和铁素体的形成元素如、等,以保证钢的组织主要是铁素体。它具有强烈的磁性,不能用淬火方法使之硬化。含铬量一般在12%30%之间,含碳量大多数低于0.12%。铁素体不锈钢可分为普通类和高纯类;按铬含量又可分为低铬类和高铬类。,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4.1 普通铁素体不锈钢 4.1.1 种类 (1) 12%14%型 12%14%钢只有

29、在碳含量很低的情况下,才属于铁素体型不锈钢,如0012、013等。有的还加有少量铁素体形成元素的钢,如013等。低铬铁素体不锈钢综合性能良好,但耐蚀性不如高铬类。 (2) 16%18%型 16%18%铬的钢只有在碳含量很低时(一般碳不大于0.12%),才属于铁素体型不锈钢,例如017、117等钢。当铬低碳高时,会有一定数量的珠光体如117钢。碳含量更高时,如717等钢,已属于马氏型不锈钢。总之,17型不锈钢是否属于铁素体型,主要取决于碳含量和添加铁素体形成元素。,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3) 25%30%型 25%30%铬型不锈钢因含铬量很高,均为铁素体组织。在铁素体不锈钢中是耐蚀性能和抗高温

30、氧化性能最好的一类。但因铬含量高,普通铁素体型不锈钢的多种脆性等缺点更加突出和严重。,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4.1.2普通高铬铁素体不锈钢存在的主要问题 4.1.2.1 脆性转变温度和缺口敏感性 高铬铁素体不锈钢的韧性脆性转变温度,一般都在室温以上。随含铬量的提高或缺口尖锐度的增加,其脆性转变温度也明显升高,当温度升到870时,缺口敏感性才完全消失。造成脆性转变温度高和对缺口敏感性大的主要原因是,钢中间隙元素,尤其是碳、氮和氧等含量较高,并与其化合物沉淀有关。这些夹杂物和析出相往往是应力集中处和裂纹起源处。 4.1.2.2 475脆性和相脆性,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475脆性 含铬量超过12%

31、的铁素体不锈钢,加热至340540时,经一定时间后,钢的硬度增加,冲击韧性显著降低,尤其是470时,最为严重,故称为475脆性。产生475脆性的基本原因是一种富铬(61%83%)的相的沉淀析出所致。它具有体心立方晶格结构,无磁性。相的析出不仅带来脆性,而且显著降低钢的耐蚀性能。475脆性可以通过将钢加热到600以上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快速冷却至室温的办法来消除。温度愈高,脆性消除更加容易,通常是在700800之间处理。,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相脆性根据 相图,当铬含量在15%70%范围内,于500800时存在相。它是一种金属间化合物,含铬42%50%,无磁性,具有四方晶格结构,属高硬度脆性相

32、。相首先产生于晶粒边界,呈链网小岛形状,使钢的硬度提高,却显著降低钢的塑性、缺口韧性及耐蚀性能。添加某些元素,如钼、硅等,可以扩大相区存在范围,使相区向低铬浓度方向移动,有利于相的形成。冷加工也会增大相的析出速度。提高铬含量将显著加速相的形成。相可以通过加热至800以上温度,保温一定时间使其溶解后快速冷却至室温的办法来消除。,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4.1.2.3 高温脆性 普通高铬铁素体不锈钢,加热至9501000以上,急冷至室温,其塑性和缺口韧性显著降低,称为高温脆性。若重新加热至750850,可以恢复其塑性。这种高温脆性十分有害,在进行焊接、950以上等温热处理或铸造过程中,均可能出现这种

33、脆性;同时耐蚀性也显著降低。产生高温脆性的基本原因是与碳、氮等间隙元素的化合物在晶界和晶内位错上析出有关。降低钢中的碳、氮含量,减少甚至避免碳、氮化合物的沉淀析出,可以大大改善高温脆性。2.4晶间腐蚀敏感性普通高铬铁素体不锈钢在加热过程中存在着475脆性、相脆性和高温脆性的三个脆化温度区。由于富铬的相、相或碳、氮化合物的析出等原因,不仅引起脆化,而且带来晶间腐蚀敏感性,使耐蚀性能显著降低。尤其是当温度超过900950以上而后快冷时,具有十分敏感的晶间腐蚀倾向。即使钢中碳、氮含量较低,如在自来水这样弱的腐蚀条件下,经高温空冷或焊缝区也会发生晶间腐蚀。若重新加热至700850热处理,其晶间腐蚀敏感

34、性可以消除。,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对普通高铬铁素体不锈钢从高温快冷后产生晶间腐蚀倾向机理的解释:是由于富铬碳化物的析出造成其附近贫铬引起的。碳、氮在铁素体中的固溶度比在奥氏体中小得多,而铬在铁素体中的扩散速度比在奥氏体中大的多。当高铬铁素体不锈钢加热至950以上,富铬的碳氮化合物溶解于铁素体中。但在快速淬火冷却过程中,由于高度过饱和的间隙固溶体具有强烈析出倾向和在铁素体中碳、氮元素的扩散速度极快(比铬还快,比在奥氏体中快数百倍),经过中温时也难以阻止富铬碳、氮化合物的快速析出。当重新加热至700850时,因铬的快速扩散,增加了贫铬区的铬含量。虽有晶间析出物存在,但耐晶间腐蚀性能良好。,第一部

35、分 不锈钢概述,4.2高纯高铬铁素体不锈钢 1969年美国首次采用法(真空感应炉与电子束联合精炼法)生产出+0.01%的26 1钢,即 27(我国于1975年试制成功)。1979年,日本采用真空感应炉与真空自耗炉双联工艺生产了高纯182钢(我国于1980年采用真空感应炉生产)。这是两类具有代表性的高纯高铬铁素体不锈钢。 高纯高铬(16%30%)铁素体不锈钢常含有1%4%的,以改善其耐非氧化性介质和耐点蚀、缝隙腐蚀等性能,对晶间腐蚀还起到一定的延迟敏化作用。+总量的最大允许量,随钢种成分和用途要求而异。在+总含量极低时,经焊接或高温固溶淬火后,可以消除晶间腐蚀敏感性。然而,由于要求临界含量很低(

36、一般高纯级的+0.01%0.015%),在大规模生产上不是难以实现,就是价格昂贵。目前除继续采用大型真空感应炉生产外,已采用炉外精炼技术和适当放宽控制含量,并辅以加入稳定化元素(如钛、铌等),发展了超低碳、氮(+0.03%)和低碳、氮(+=0 035%0 045%)高铬铁素体不锈钢,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普通铁素体不锈钢的某些缺点和不足。,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4.3铁素体不锈钢工艺性能 4.3.1 焊接性能 铁素体不锈钢的塑性和韧性都很低,焊接性能较差,又由于熔合线附近的热影响区的晶粒粗化、475脆性、高温脆性以及相形成所引起的焊缝韧性不足,焊接裂纹倾向较大。因此,焊接时必须选择尽量小的焊接规范

37、。对于含铬量较高(16%)的铁素体不锈钢,有可能焊后在常温下就产生裂纹。为此,焊接时应将工件在70100予热。通常用奥氏体焊条焊铁素体钢。3.2铸造性能 铁素体不锈钢的铸造性能较差,钢的流动性随钢中碳、铬、锰、硅含量的增加而提高。这类钢的铸造收缩率一般为1.4%1.6%。此外,这类钢铸造时晶粒粗大,含铬很高的28钢铸造时,铸件的热裂倾向大。,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4.3.2 锻造性能 铁素体不锈钢的锻造性能较好,但由于有较大的晶粒长大倾向,锻造加热的上限温度应受到严格限制。为了获得细晶粒组织和防止脆性,应恰当的控制加热温度、变形量以及终锻温度,还应当在较低温度下进行一定量的变形。通常采用的锻造

38、工艺参数是,始锻温度为10401120,终锻温度为700800。细化晶粒所必需的最小变形量随温度而定,700时约5%,800900时约为10%15%。铁素体不锈钢加工硬化效应低,锻件产生裂纹的危险性较小,但在锻件冷却时,必须注意冷却速度(应快速),避免在475脆性的温度范围内长时间停留而出现脆性。,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4.3.3 切削性能 铁素体不锈钢有良好的切削性能,很容易进行切削加工,含硫和硒的铁素体不锈钢切削性能更佳,更易于加工。含铬高达25%30%的铁素体不锈钢,切削加工比较困难。需要指出的是,马氏体和铁素体不锈钢的导热率低,切削加工时出现局部过热的危险,这将使刀具切削刃加速破坏。为

39、此,可采取选用大型刀具并外加冷却液。 4.3.4 铁素体不锈钢的热处理 铁素体不锈钢热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清除因冷变形加工及焊接所导致的内应力,改善加工性能,其次是通过热处理消除铸件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偏析,使其组织均匀化,以及消除因在焊接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变产物和475脆性。一般是在比临界点稍低的适当温度加热,进行退火、退火温度通常多控制在700850之间。,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4.3.5 铁素体不锈钢的耐蚀性能 铁素体不锈钢对晶间腐蚀的敏感性较高,但在氯化物介质中具有良好的抗应力腐蚀开裂性能,比铬镍奥氏体不锈钢优越得多,在含微量氯离子和氧的热水和高温水的介质中以及在苛性钠的溶液中,也表现出优异

40、的抗应力腐蚀开裂性能。铁素体不锈钢对硝酸等氧化性介质有良好的耐蚀性能,与同等铬含量的镍铬奥氏体不锈钢相当,随着铬含量的增加,其耐蚀性能也增加。但对还原性介质,铁素体不锈钢的耐蚀性则不如铬镍奥氏体不锈钢。以上是铁素体不锈钢耐蚀性能的一般特点,但各类铁素体不锈钢的耐蚀性能及其应用又有不同。 13型不锈钢耐蚀性 含碳量低的钢(如013、113)耐蚀性较好,一般在大气、蒸馏水、自来水及天然淡水中是稳定的,但在含有-离子的水中易产生局部腐蚀;在过热蒸汽介质中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在稀硝酸中是稳定的,当酸浓度超过70%时,腐蚀率突然增加;在还原性介质中耐蚀性差。在磷酸中也不稳定,在碱中较稳定,但不如铬镍钢;

41、在有机酸中较稳定,如在4%5%醋酸中13是耐蚀的,但当含碳量高时,钢将受到腐蚀。添加钛和铌,可防止晶间腐蚀。,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1619型不锈钢耐蚀性 在含碳量非常低时(如117)为铁素体组织。在氧化性环境中表面钝态稳定,增加了对大气或海水的耐蚀性,故多用作建筑材料和房屋的装饰品。17钢广泛用于硝酸工业中,制造吸收塔、热交换器、输送管道和贮酸槽等。在高温,硝酸浓度不超过60%时稳定。沸腾时,浓度不得超过50%60%。在非氧化性酸(如盐酸、硫酸、蚁酸和草酸等)中不稳定,在非还原性其它介质中则十分稳定。,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2530型不锈钢耐蚀性 当含碳量为0.1%0.25%时为纯铁素体组织

42、。这类钢是铬钢中耐酸腐蚀和耐热性最好的钢,它容易钝化,且钝态更加稳定。 25%30%钢在淬火状态有足够的塑性,可用来制造不受冲击负荷的部件。这类钢耐热性虽高,但热强性差。在诸如硝酸中具有最大的耐蚀性,当介质中含有加强钝化效应的杂质,如3+、2+及2等时,甚至在硫酸中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在含有-离子的介质中耐蚀性明显下降。在烧碱溶液中高铬钢远不如镍基合金稳定。当在高温浓碱中时,其稳定性甚至低于工业纯铁。铁素体不锈钢耐氯化物应力腐蚀开裂的性能比奥氏体不锈钢高得多,但并非绝对不产生。裂纹常起源于晶间腐蚀和点蚀。,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5、马氏体不锈钢 5.1马氏体不锈钢的化学组成及分类 根据铁铬二

43、元相图(见图1)可以看出,在8311394的温度范围内,靠近纯铁的一边,存在一个封闭的相区(或称高温奥氏体稳定区域,是指铁和其他元素形成的面心立方晶格结构的固溶体),并存在一个窄的和双相区域。马氏体就是奥氏体通过无扩散型相变而转变成的亚稳相(具有铁磁性,其硬度、强度主要由过饱和的碳含量决定)。因此,为了获得马氏体组织,一个基本的先决条件,就是在相图中必须存在有奥氏体(相)的区域。对于无碳 二元合金平衡相图而言,铬含量大于12%时,在所有温度条件下,均不存在奥氏体组织,为此只有加入能改变相图扩大相区的元素,(主要是碳等),才能实现上述先决条件。 随着碳含量的增加,相区边界逐渐向高铬方向扩展,而铬

44、含量的增加,又稳定铁素体和缩小奥氏体相区,并阻碍冷却时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所以提高铬含量时,还需相应提高碳含量来扩大相区,才能获得马氏体组织。当碳含量达0.6%时,纯(单一)奥氏体相最高铬含量达18%左右。若继续增加碳含量,因形成碳化物等而不再扩大相区,但能提高耐磨性。因此,马氏体不锈钢一般含铬量在12%18%之间,含碳量在0.1%1.0%范围内。鉴于碳对钢的组织与性能的重大影响,马氏体铬不锈钢习惯上可按碳含量大体分为三类:低碳类:0.15%,12%14%,如113;中碳类:0.2%0.4%,12%14%,如213,313等;高碳类:0.6%1.0%,18%,如919,918等。,第一部分

45、不锈钢概述,为了改善铬马氏体不锈钢的性能向钢中加入少量的镍,于是形成另一类(或第四类)为含有少量镍的马氏体不锈钢。镍属于稳定奥氏体和扩大相区的元素,加入2%时,就有明显效果。这样可以用镍代碳,如1172马氏体不锈钢,因其低碳高铬加镍,比一般马氏体不锈钢具有更好的耐蚀性、强度与韧性。下表为列入国家标准的各类马氏体型不锈钢的化学成分。,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5.2马氏体不锈钢的工艺性能 5.2.1 焊接性能 在各类不锈钢中,马氏体不锈钢的焊接性能较差,焊缝热影响区有强烈的淬硬倾向,较大的焊后残余应力以及由于氢的作用所引起的延迟裂纹。特别是高碳马氏体不锈钢更为敏感,因此焊接这类不锈钢工件时,一般采用

46、200400预热以及层间保温措施,在焊完后尚未冷却时,将工件置于730790的炉中保温,然后再进行空冷。为了清除氢引起的延迟裂纹,应注意焊条的干燥、焊缝坡口的清洁以及在干燥气氛下进行焊接等因素。可用奥氏体不锈钢焊条焊接马氏体不锈钢。,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5.2.2 铸造性能 马氏体不锈钢铸造时流动性较差,应该提高浇注温度和浇注速度,这类钢浇注时裂纹敏感性较大,铸件易产生裂纹,同时也易产生气孔与针孔。这类钢的铸造收缩率一般为1.7%2.0%。2.3锻造性能马氏体不锈钢锻造工艺参数一般是:始锻温度为1150左右,终锻温度为850925(低碳的钢取下限,高碳的钢取上限)。对含

47、碳较高的马氏体不锈钢(213413),锻后应缓慢冷却,并随即进行软化处理,否则有可能产生裂纹。 5.2.3 锻造性能 马氏体不锈钢也属于对白点敏感的钢种,对于大型不锈钢锻件,特别是采用1172钢制大型锻件时,必须从工艺上采取措施(如去白点退火),以防止锻件产生白点。另外,在锻造加热时,要防止坯料过热出现大量铁素体,而恶化钢的锻造性能,可能导致锻件内部出现裂纹,这种裂纹易产生在高温时奥氏体与铁素体的两相分界面上。,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5.2.4 切削性能 马氏体不锈钢在不同热处理状态下具有不同的硬度。一般锻后空冷的工件,硬度较高,难以加工,需经退火后进行切削加工。但退火钢的切削性较差,经淬火和

48、高温回火后的钢,其切削性好得多(尽管硬度较退火钢略有增加)。,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5.3马氏体不锈钢的热处理 为了得到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马氏体不锈钢一般都采用淬火加回火。 淬火 含铬12%14%的马氏体不锈钢,其马氏体转变点()大约在250300之间,对尺寸不大的零件,经淬火温度加热后,于空气中冷却即可;对于大型零件,为使奥氏体充分转变为马氏体,多采用油中淬火。对尺寸不大的零件也有采用鼓风 喷雾的方法进行淬火。淬火温度一般选择如下:(1)113或113的淬火温度为9501050。因为含碳量较低,加热至淬火温度时仍处于奥氏体与铁素体两相状态,淬火后的组织为马氏体和铁素体。,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

49、述,中碳和高碳马氏体不锈钢:如213、918等,淬火温度以10001050较适宜。淬火温度低时,碳化物不能充分溶解,不仅使基体中含铬量降低,影响钢的耐腐蚀性能,且影响钢的强度及硬度。故采用油中淬火,以防淬裂。(3)1172钢淬火温度以9801000较合适,也有推荐为10001050。需要指出的是,淬火温度过高会使钢中的 铁素体与残余奥氏体量增多,将损坏钢的性能。,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中碳和高碳马氏体不锈钢:如213、918等,淬火温度以10001050较适宜。淬火温度低时,碳化物不能充分溶解,不仅使基体中含铬量降低,影响钢的耐腐蚀性能,且影响钢的强度及硬度。故采用油中淬火,以防淬裂。(3)1

50、172钢淬火温度以9801000较合适,也有推荐为10001050。需要指出的是,淬火温度过高会使钢中的 铁素体与残余奥氏体量增多,将损坏钢的性能。,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回火 为了得到较好的综合性能(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马氏体不锈钢通常采用如下两种回火工艺。(1)低温回火:回火温度为200370。当要求最大的硬度时,可对工件进行低温回火,同时可以消除淬火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应力。(2)高温回火:回火温度为600750。高温回火的目的是获得高的强度、塑性与冲击韧性,以及较好的耐腐蚀性能。必须指出,在高低两种回火温度间的370600温度范围内进行回火,不仅使钢的韧性急剧降低,同时也将严重损害钢的

51、耐蚀性能。,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退火 对马氏体不锈钢进行退火的主要目的是使其软化,以便于机加工。含碳量0.15%的第一类马氏体不锈钢,软化的方法有两种: 当需要降低硬度, 又并不要求降至最低时,可采用加热至750800,保温13,在空气中冷却,这样处理后的硬度可降至170200; 当需要将硬度降至更低时,可加热至850900,保温13,然后缓冷(1520/)至600,继而在空气中冷却,可使硬度降至160。对于中碳和高碳类马氏体不锈钢的软化处理,可采用750800,保温26,进行高温回火。或者在875900,保温24,随炉冷却至500以下空冷。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在对力学性能与耐蚀性能都要求不高

52、的情况下,才使用退火状态(供货状态)的马氏体不锈钢。因为退火状态的马氏体不锈钢的力学性能很低,耐蚀性能也不高。,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5.4马氏体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 在铬含量相当的不锈钢中,一般奥氏体钢耐蚀性最好,铁素体次之,马氏体最差(如图2所示)。但马氏体不锈钢的主要优点可以通过热处理强化,适用于对强度、硬度、耐磨性等要求较高并兼有一定耐蚀性的零部件。 马氏体不锈钢在淬火状态时耐全面腐蚀和点腐蚀性能较好(但这种状态的钢很脆,又难以加工,所以,在工程上的实用性很小),其次是淬火+回火处理的调质件,而以退火状态的工件耐蚀性最差。,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5.4.1 全面腐蚀性能 马氏体不锈钢在热

53、处理后经抛光,在室温的下列介质中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无机酸:浓度不低于1%的硝酸、硼酸;有机酸:浓醋酸和浓度低于10%的醋酸、苯甲酸、油酸、硬脂酸、苦味酸、单宁酸、焦性没食子酸及尿酸等;盐溶液:碳酸钠、碳酸铵、碳酸钾、碳酸镁、碳酸钙、钠钾的硫酸盐,所有金属的硝酸盐,以及各种有机酸盐。碱溶液:苛性钠、苛性钾、氨水、氢氧化钙、水等;其它介质:食用无盐醋、果汁、咖啡、茶、牛奶及工业用酒精、醚、汽油、重油、矿物油等。马氏体不锈钢在硫酸、盐酸、氢氟酸、热磷酸、热硝酸以及熔融碱等介质中耐蚀性能很差。,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5.4.2 局部腐蚀性能 马氏体不锈钢(如13型)对特殊腐蚀形式(如晶间腐蚀、点腐蚀

54、等)是不耐蚀的,故在具有这类腐蚀特点的实际工程中不宜选用。当13型不锈钢不能满足工程上需要时,可选用1172钢,因此钢中含有高达17%的铬,并含有2%的镍代替了部分的碳。镍能阻止淬火温度下铁素体的生成,能提高抗回火性,改善强度和韧性,改善对盐雾及稀还原性酸的耐蚀性。,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马氏体不锈钢在电耦合或非电耦合使用时,常可能发生氢脆或应力腐蚀。前者如113钢在弱酸、湿蒸汽介质中与奥氏体钢电耦合时发生应力腐蚀;后者如在油井2环境中产生的穿晶型氢脆断裂。在盐溶液、盐雾、或高纯水中,马氏体不锈钢易产生晶间型的应力腐蚀。抗应力腐蚀开裂性能与钢所经受的回火处理温度密切相关,如在5%喷雾试验中41

55、0、420(国产为113)钢经480回火的弯曲试样,沿原奥氏体晶界产生裂纹;但经370以下或590以上回火,试验75天也不产生裂纹。410钢在3%和酸性2溶液中的应力腐蚀断裂途径与腐蚀几乎无关,主要依赖于回火温度;550回火最易出现晶间型分枝裂纹。马氏体不锈钢,根据不同的热处理条件,有时也易发生碱脆,如固溶处理的410钢在332脱气的10%中,外加应力=90%0.2,经4800未裂,仅为严重的全面腐蚀,649回火(=28)及565回火(=41)也一样,而经482回火者(=50),4800后即产生裂纹。,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6、不锈钢标准 6.1 中国 根据GB/T221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的

56、规定,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化学元素符号及阿拉伯数字组合的方式表示。 碳含量:一般在牌号的头部用一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平均碳含量(以千分之几计);平均碳含量小于千分之一的用“0”表示,碳含量不大于0.03%的用“00”表示。 合金元素含量:合金元素含量小于1.50%时,牌号中仅标明元素,一般不标明含量;平均合金元素含量为1.502.49%、2.503.49%22.5023.49%时,相应地标明2、323。 专门用途的不锈钢,在牌号头部加上代表该钢用途的代号。 举例:0Cr18Ni9、Y1Cr17(易切钢)。,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6.2 美国(ASTM) 美国钢铁牌号表示方法较多, 不锈钢普遍采用AI

57、SI牌号表示方法.目前,ASTM不锈钢标准主要采用UNS(Unified Numbering System For Metals and Alloys金属与合金统一编号系统)和AISI两种牌号表示方法,在标准中对照列出,今后将逐步过渡为UNS牌号表示系列。 AISI:采用三位阿拉伯数字表示。第一位数字表示表示类别,第二、三位数字表示顺序号。 第一位数字类别: 2:Cr-Ni-Mn系; 3:Cr-Ni系; 4:Cr系; 5:低Cr系; 6:沉淀硬化系; 举例:201、304、403、504。,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UNS:由一个前缀字母和解个阿拉伯数字组合表示。不锈钢前缀字母为S,第一位数字表示

58、表示类别,后四位数字表示顺序号。并且除表示类别的数字式1以外,前三位数字代号基本上采用了AISI的牌号表示方法。 第一位数字类别: 1:沉淀硬化系; 2:Cr-Ni-Mn系; 3:Cr-Ni系; 4:Cr系; 5:低Cr系; 后两位数字一般为“00”、“03”表示超低碳,其他数字则用来表示主要化学成份相同而个别成份稍有差异,或含有其他特殊合金元素。 举例:S20100、S30400、S30403、S30451。,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6.3 日本(JIS) 日本JIS不锈钢材标准的牌号表示方法为SUS+数字编号. 其中,S:钢,U:用途,S:不锈;数字编号基本采用美国AISI的牌号表示方法。根

59、据AISI的牌号表示方法,既 2:Cr-Ni-Mn系; 3:Cr-Ni系; 4:Cr系; 6:沉淀硬化系。 日本独特的牌号,采用相类似的AISI牌号在其后加J1、J2来表示。 举例:SUS201、S304、S304J1。,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按照钢材的形状、用途和制造方法等,当需要用代号表示时,在牌号后面加上相应的代号,如下: B:棒材;CB:冷加工棒材;HP:热轧钢板;CP:冷轧钢板;HS:热轧钢带;CS:冷轧钢带;CSP:弹簧用钢带;WR:线材;Y:焊接用线材;W:钢丝;WP:弹簧用钢丝;WS:冷镦用钢丝;HA:热轧角钢;CA:冷轧角钢;TB:锅炉及热交换器用钢管;TPY:配管用电焊大口径钢管;TP;配管用钢管;TPD:一般配管用钢管。 举例:SUS304-B、SUS304-WR、SUS304-HP。,第一部分 不锈钢概述,6.4 徳国(DIN) X5Cr、Ni18-10主要合金元素(用化学元素符号表示,按含量依此排列,含量相同按字母顺序排列)合金元素含量(平均含量,修约成整数,以百分之几表示)碳含量(平均含量,以百万分之几表示)高合金钢代号X 德国DIN标准不锈钢牌号表示方法有两种: 字母符号表示方法: 钢组代号: 40Ni2.5%,无Mo、Nb和Ti; 41Ni2.5%, 含Mo、无Nb和Ti; 43Ni2.5%,无Mo、Nb和T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