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宇宙、地球的起源与演化_第1页
第二章 宇宙、地球的起源与演化_第2页
第二章 宇宙、地球的起源与演化_第3页
第二章 宇宙、地球的起源与演化_第4页
第二章 宇宙、地球的起源与演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外作业: 观看在线科普电影() 宇宙与人(1小时) 联系方式:蔡爱群 8219055,第二章 宇宙、地球的 起源与演化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屈原:天问,教学要求: 1.本章介绍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学说、恒星演化及地球起源等相关知识。 2.学生应该知道银河系与宇宙起源、恒星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起源与年龄、生命的起源等问题,并重点掌握生命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其特征,理解地质年代的划分方案及地质年代表。,主要内容: 1.银河系和宇宙起源学说 1.1 银河系结构及太阳的运动 1.2 大爆炸学说与宇宙起源问题 1.3 星系运动和总星

2、系,2.恒星演化及太阳系的形成 2.1 星系的起源 2.2 恒星的起源与演化 2.3 太阳系的形成 2.4 似地行星和地外文明探索 2.5 二十一世纪近地宇宙开发,3.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3.2 地球的年龄 3.3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 3.4 生物圈的形成和发展 3.5 人类圈的形成和发展 3.6 生物进化与地质年代表,1.银河系和宇宙起源学说 1.1 银河系结构及太阳的运动 1.1.1 银河系结构,银河系是指太阳所在的整个星系,是比太阳系更高层次的庞大天体系统,是由构成银河系的气体、尘埃、恒星、星团以及星云所组成的密集区。,银河年周期: 太阳绕银核旋转速度250km

3、/s , 完成一周约250- 300Ma(百万年),称为银河年。 穿越旋臂: 每次约75Ma。 穿越银道面: 太阳在银道面 上下往复波动, 每次约35Ma。,1.1.2 太阳在银河系内的运动,1.2 大爆炸学说与宇宙起源问题,关于宇宙的起源有许多假说,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48年由美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的大爆炸宇宙学说。 大爆炸宇宙学说认为,宇宙早期是一个超高密、超高温的“宇宙蛋”。宇宙蛋在某种物理条件下,发生迅猛的大爆炸,于是便开始不断膨胀起来,结果物质也随着时空膨胀而从密到稀、从热到冷地演化着,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各种恒星体系。,超微宇宙的瞬间暴胀,宇宙诞生10-44秒之后便急速展开,1

4、0-34厘米的超微宇宙在仅仅10-34秒之内迅速膨胀了10100倍,称为暴胀(inflation)。 所谓10-34秒/厘米,就是 “1秒/厘米的一兆分之一的一兆分之一的一百亿分之一” 极其短暂的时间、极其微小的空间。 而10100倍,就是1的后面加100个0(厘米)。 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宇宙起源模式,对于传统的“无始无终”宇宙观是一个冲击!,宇宙起源的大爆炸过程包括: 基本粒子阶段 元素形成阶段 宇宙形成阶段,支持大爆炸学说的证据(主要观测事实):,1.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星光谱线红移现象。,红移速度与距离关系,2. 观测到各种天体上氦丰度大(30%),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仅3

5、K。 符合大爆炸学说要求宇宙曾有从热到冷的演化史:早期100亿度(只有基本粒子) 10亿度(开始出现氢、氦轻元素) 100万度(更多元素合成) 几千度(气体凝聚成星云) 绝对温度几度(现在)。,3.天体观测年龄与理论年龄相吻合。 天体观测年龄测定均200亿年,符合大爆炸理论要求“所有恒星都产生于温度下降之后”前提。,虽然,大爆炸宇宙学能解释一些观测事实,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宇宙蛋中无限密度 以及 爆炸机制等问题。,1.3 星系运动和总星系,恒星 恒星系(河外星系) 星系团 超星系团 总星系。 星系直径10万光年,星系间距离几十至上百光年。 宇宙膨胀主要发生在星系团与星系团之间, 星系本身的尺度

6、变化不大, 类似吹胀气球时在球面看到的情况。,2.恒星演化及太阳系的形成 2.1 恒星的起源 现代天文学的多数假设支持,恒星最初由弥漫稀薄的气体和尘埃(星云)经过凝聚、加热过程而形成。,2.2 恒星的演化,(1)幼年期: 原始星云收缩 原恒星形成 。 (2)青少年期:原恒星出现“氢闪”(核心部分氢开始点燃) 。 (3)青壮年期:核心部分氢燃烧引起热核反应启动,恒星形成。 星系内90%恒星集中分布于主星序或主序带,被称为主序星。,(4)晚年期:恒星核心部分氢燃烧殆尽,核部收缩,温度升高;外壳体积膨胀,形成红巨星 。 (5)衰亡期: 恒星内核猛烈塌缩,释放惊人的能量超新星爆发致密星 白矮星黑矮星

7、中子星 黑洞,黑洞巨大质量高度集中在很小的体积内,密度极大,引力大到任何物质无法逃脱,辐射也被禁锢出不来的天体。黑洞不发光,但可根据其强大的引力场,推测它的存在。 目前认为可能是黑洞的天体是天鹅座X-1。,恒星颜色与表面温度,主星序,红巨星吞没地球,中子星,黑洞与红巨星,元素合成理论(B2FH理论):由E.M. Burbidge夫妇,W.A. Fowler和F. Hoyle于1957年提出。 宇宙中各种元素并非在一次大爆炸时全部产生, 而是在恒星演化的热核聚变过程中逐步合成的。 即元素起源与恒星演化同步。,红巨星中心温度达到108 K, 3个氦聚变为1个碳核; 6 108 K, 2个碳核聚变为

8、1个氧核; 109 K, 氧核聚变为硅核; 3 109 K-4 109 K, 硅核聚变为铁核。 由于铁核及其外围8个电子结构十分稳固,更重的元素无法在恒星的正常核聚变过程中形成。 “昙花一现”的超新星爆发成为重元素诞生的唯一途径。,重金属元素的诞生,2.3 太阳系形成假说 2.3.1 星云说的提出与发展 第一个在科学上产生巨大影响的星云说是“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该学说分别由德国哲学家康德(I .Kant)(1755年)及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Laplace)(1796年)独立提出,他们都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明太阳系的一些主要特征,并且都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物质通过万有引力等自然规律作用而逐渐

9、形成的。,虽然康德学说比拉普拉斯学说早41年提出,但当时康德的观点是以匿名形式发表的,而且仅仅只印了几十本,其中哲理多于科学,因而鲜为人知。 直到拉普拉斯用数学和力学定律再一次提出该学说时 才使它风靡一时,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迄今国内外提出的各种学说多达50多种。从学术思想体系和立论依据方面基本上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灾变说行星物质是某种重大突发事件从太阳中分离出来,例如另一颗恒星走近或擦过太阳,或由于太阳自身爆发,分出的太阳物质后来形成行星。,俘获说太阳从恒星际空间俘获物质,形成原行星云,再演变为行星。 共同形成说太阳系的所有天体都由同一个原始星云形成,星云中心部分形成太阳,外围部分形成行星

10、等天体。,2.3.2 新星云说的提出,20世纪40年代以后出现的星云说被称之为“现代星云说”,它有以下几个最显著的共同特点: (1)吸取了康德-拉普拉斯学说中的精髓和合理部分太阳系由同一团星云在自然规律作用下逐渐形成。,(2)充分运用了现代科学的理论及空间探测新资料,包括恒星早期演化理论及灾变说中一些合理部分。 (3)逐渐进入定量计算及模拟实验的阶段。,几十种现代星云说中影响较大及比较成熟的有 以下几个人提出的学说: 1945年德国的魏扎克(Weizcker)、1955年英国 的霍伊尔 (F.Hoyle)、19621976年瑞典的阿 尔文(H .Alfven)等。 我国已故的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

11、于19771978年 提出了一个能比较全面、系统、有内在联系地 论述太阳系主要特征的由来及太阳系各类天体 起源的新星云说。,新星云说从天体观测新资料出发,论述周密细致,对太阳系的起源、主要特征以及运动规律的规则性和不规则性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1944年,以斯米特(Shmidt)为首的学派提出了吸积假说,其思想在50年代得到尤里(Urey)等的进一步发展 。 至60年代,前苏联天体力学家Safronov系统地提出了太阳系行星起源的星子假说,该学说自70年代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至今已发展成了一个被当今科学界广泛接受的星子碰撞吸积理论。,2.4 似地行星和地外文明探

12、索 地外文明 地外文明探索 探索地外文明的意义,2.5 二十一世纪近地宇宙开发 2.5.1 开发月球:开发3He资源和矿产资源。 (绪论已提到) 2.5.2 开发火星 火星开发 重新修正火星开发计划 盖茨欲开发火星,3.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3.1.1地球的起源,地球起源问题是同太阳系的起源紧密相联系的,因此探讨地球的起源问题,首先了解目前太阳系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必要的。概括起来说,它们是:,1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都按反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太阳本身也以同一方向自转,这个特征称为太阳系天体运动的同向性。,2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面,非常接近于同一平面,并且这个平面与太阳自转

13、赤道面的夹角也不到6,这个特征称为行星轨道运动的共面性。,3除水星外,其它所有行星的绕日公转轨道都很接近于圆轨道。这个特征称为行星轨道运动的近圆性。,关于地球的起源问题,已有相当长的探讨历史了。在古代,人们就曾探讨了包括地球在内的天地万物的形成问题,在此期间,逐渐形成了关于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说”(古埃及人的创世说、基督教的七天创世说或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 )、众生创世说等)。其中流传最广的要算是圣经中的创世说。在人类历史上,创世说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占据了统治地位。,自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以后,天体演化的讨论突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开始了对地球和太阳系起源问题的真正科学

14、探讨。 1644年,笛卡儿(R.Descartes)在他的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第一个太阳系起源的学说,他认为太阳、行星和卫星是在宇宙物质涡流式的运动中形成的大小不同的旋涡里形成的。,一个世纪之后,布封(G.L.L. de Buffon)于1745年在一般和特殊的自然史中提出第二个学说,认为:一个巨量的物体,假定是彗星,曾与太阳碰撞,使太阳的物质分裂为碎块而飞散到太空中,形成了地球和行星。事实上由于彗星的质量一般都很小,不可能从太阳上撞出足以形成地球和行星的大量物质的。,在布封之后的200年间,人们又提出了许多学说,这些学说基本倾向于笛卡尔的“一元论”,即太阳和行星由同一原始气体云凝缩而成; 也

15、有二元论观点,即认为行星物质是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1755年,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I. Kant)提出星云假说。1796年,法国著名数学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在他的宇宙体系论一书中,独立地提出了另一种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由于拉普拉斯和康德的学说在基本论点上是一致的,所以后人称两者的学说为康德拉普拉斯学说。整个十九世纪,这种学说在天文学中一直占有统治的地位。,本世纪初,由于康德拉普拉斯学说不能对太阳系的越来越多的观测事实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致使二元论学说再度流行起来。1900年,美国地质学家张伯伦(T. C. Chamberlain)提出了一种太阳系起源的学

16、说,称为星子学说;同年,摩耳顿(F. R. Moulton)发展了这个学说,他认为曾经有一颗恒星运动到离太阳很近的距离,使太阳的正面和背面产生了巨大的潮汐,从而抛出大量物质,逐渐凝聚成了许多固体团块或质点,称为星子,进一步聚合成为行星和卫星。,现代的研究表明,由于宇宙中恒星之间相距甚远,相互碰撞的可能性极小,因此,摩耳顿的学说不能使人信服。由于所有灾变说的共同特点,就是把太阳系的起源问题归因于某种极其偶然的事件,因此缺少充分的科学依据。,著名的中国天文学家戴文赛先生于197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太阳系起源学说(新星云说),他认为整个太阳系是由同一原始星云形成的。这个星云的主要成份是气体及少量固体尘

17、埃。原始星云一开始就有自转,并同时因自引力而收缩,形成星云盘,中间部分演化为太阳,边缘部分形成星云并进一步吸积演化为行星。,关于太阳系的起源的学说已有50多种。本世纪初期迅速流行起来的灾变说,是对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挑战;本世纪中期兴起的新的星云说,是在康德拉普拉斯学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加完善的解释太阳系起源的学说。人们对地球和太阳系起源的认识也是在这种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得以深化的。,至此,可以对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质和方式给出如下可能的结论: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质主要是上述星云盘的原始物质,其组成主要是氢和氦,它们约占总质量的98。 此外,还有固体尘埃和太阳早期收缩演化阶段抛出的物质。,在地球的形成

18、过程中,由于物质的分化作用,不断有轻物质随氢和氦等挥发性物质分离出来,并被太阳光压和太阳抛出的物质带到太阳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质或土物质凝聚起来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并演化为今天的地球。,关于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尽管还存在很大的推测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与戴文赛先生的结论一致,即在上述星云盘形成之后,由于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稳定性,星云盘内的物质,包括尘埃层,因碰撞吸积,形成许多原小行星或称为星子,又经过逐渐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诞生了。,根据估计,地球的形成所需时间约为1千万年至1亿年,离太阳较近的行星(类地行星),形成时间较短,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形成时间越长,甚至可达数亿年。

19、,至于原始的地球到底是高温的还是低温的,科学家们也有不同的说法。从古老的地球起源学说出发,大多数人曾相信地球起初是一个熔融体,经过几十亿年的地质演化历程,至今地球仍保持着它的热量。 现代研究的结果比较倾向地球低温起源的学说。地球的早期状态究竟是高温的还是低温的,目前还存在着争论。,然而,无论是高温起源说还是低温起源说,地球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热变冷的阶段,由于地球内部又含有热源,因此这种变冷过程是极其缓慢的,直到今天地球仍处于继续变冷的过程中。,46亿年前太阳星云中分化形成原始地球,温度较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尚无圈层分异。 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吸集更多星云物质使体积和重量迅速增加,同时因重

20、力分异、放射性元素蜕变和星体撞击而增温。,3.1.2 地球的圈层分异,原始地球内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亲铁元素比重大而下沉形成铁镍地核,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大气圈、水圈。 地球初始圈层分异的时间约在42亿年前。,3.2 地球年龄的测定,放射性同位素 蜕(衰)变原理: 放射性元素总是以不受外界温度、压力条件影响的以一定速率蜕(衰)变为它种元素, 如238U经过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蜕变为205Pb,故称谓半衰期。,我们只需在研究样品(岩石、矿物、毛发、木材等)中测出蜕变前后有关元素的含量,就可以获得母体物质形成年龄的数据。 不同样品适用不

21、同的方法,测定精度不同。,3.3 生命起源,星际空间虽然广泛存在有机分子, 但 从无生命的简单有机物单分子(氨基 酸等)复杂有机物大分子(类蛋白 质等)有新陈代谢 生命现象的多分子体系 (以蛋白质、核酸为基础),需要 经过由 化学演化 生命演化的连续序列和重大飞跃。 在灼热的恒星上和低温、多变 的宇宙太空中都缺乏实现上述转变 的有利环境。,早期地球的表层环境具备这种条件: 原始岩石圈 (硅镁质玄武岩地壳)提供了稳固的生物演化载体,地表温度仍达到300C。 原始气圈(火山喷发大量水蒸气、H2 、CO、NH3 、CH4、 H2S等,属于还原环境)。 原始水圈 (属于强酸性)。 不同圈层间已存在相互

22、作用和联系,岩石圈风化后提供多种元素、矿物和黏土。,洋底热泉,这种极端环境在现今太平洋海底的热泉喷口处已经发现,在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和卫星上也可能存在。,3.4 生物圈的形成和发展(生物演化的几个突发期),35亿年前: 厌氧异养原核生物。 30亿年前: 厌氧自养原核生物。 18亿年前: 喜氧真核生物出现。 6亿年前: 出现软躯体的 伊(埃)迪卡拉动物群。 5.4亿年前: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35亿年前: 原始大气圈、水圈缺氧,仅有厌氧异养原核生物。个体很小(长2-10m) 。无细胞膜、核分异,内部仅有DNA组成“拟核”。营无性生殖,靠分解海底有机质和硫化物获得能量。,30亿年前:分异出厌氧自养原

23、核生物,蓝细菌营光合作用放出氧。20亿年前:藻类开始繁盛,18亿年前: 大气中含氧量已有相当增长,喜氧真核生物出现,有了细胞核、细胞质分异和有性生殖,新陈代谢速度明显提高。,真核生物 Eukaryote细胞个体平均比原核生物大10倍,有细胞核、粒线体(动物)或叶绿体(植物)等复杂结构。,6亿年前演化失败的伊迪卡拉动物群,5亿4千万年前的澄江生物群,娜罗虫的鼓胀肠道,生物征服大陆和天空,4亿年前: 出现陆地植物和半咸水、淡水鱼类,开始生物登陆。 3亿年前:出现大规模森林和陆生两栖、爬行类,生物征服大陆 。 2.5亿年前: 发生地史中最大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 1.4亿年前: 出现鸟类,开始生物征服

24、天空。 65百万年前: 发生著名的恐龙绝灭和随后的哺乳类爆发演化。 250万年前: 人类出现。,泥盆纪(400Ma)生物登陆陆生植物与总鳍鱼/地球臭氧层形成,现代印度洋深水总鳍鱼,3亿年前的热带丛林石炭-二叠纪的聚煤沼泽和大蜻蜓,一亿年前的恐龙时代侏罗-白垩纪的裸子植物和巨型爬行类,The path to birds,孔子鸟生存于白垩纪早期辽西含鸟层火山灰测年结果,新生代-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的猛犸象与剑齿虎,3.5 人类圈的形成和发展,早期人类化石分布地点东非裂谷带是最早化石发现地,1世纪中叶,达尔文提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 长期以来,新第三纪(中新世、上新世)森林古猿的腊玛古猿与南方古猿

25、等被认为是人和猿的共同祖先。,腊玛古猿生存在距今万年至万年前,身高米多,脑容量约毫升,能够直立行走,可能已有说话功能。 而最有力的证据是它的牙齿珐琅质“棱柱晶体”呈锁孔状,与人类的很相近。,南方古猿是人科的早期成员,它的脑容量已达现代人的或/。 但也有人认为,南方古猿与“完全形成的人”是并存的,但后来没有发展成为人,而只是人类旁系,并在万年前就灭绝了。,腊玛古猿与南方古猿分类: 人猿超科 早期人科 脑量: / 400ml,身高0.9米绰号:汤姆小孩 露茜(Lucy) 时代: 1400万年前 500-200万年前,早期猿人(能人)与晚期猿人(直立人)分类: 最早人属 人属脑量: 650ml 1000ml名称: 能人 蓝田人、北京人时代:440-200万年前 200-40万年前,北京直立人的艰苦生活,早期智人(古人)与晚期智人(新人) 分类: 智人种 智人种脑量: 1400ml,旧石器中期 1600ml,精细石器 壁画名称:尼安德特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