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单元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的表现,主讲教师:杨永军,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坦,同时进行,作用相反,以内力作用为主,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比较,风化,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搬运,侵蚀,固结成岩,堆积,(一)、外力作用的类型:,流水、风、冰川、好浪、重力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4,固结成岩,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
2、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沙砾,这些岩石碎块或沙砾堆积在原地,为其它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风化作用,温度变化引起岩石膨胀收缩崩解,植物根部破快岩石,风化作用,在原地堆积的岩石碎块和砂粒堆积,冰雪风化后的岩石,风化壳: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2.侵蚀作用,风蚀柱,风蚀蘑菇,(1).风力侵蚀,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河流、雨水 冲刷,千沟万壑,(2).流水侵蚀,海蚀柱,海蚀崖,(3).海浪侵蚀,角峰,冰斗,刃脊,(4
3、).冰川侵蚀,3.搬运作用,是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转移离开原来的位置的作用。,是岩石风化、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搬运图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的作用。,4.堆积作用,5.固结成岩作用,固结成岩作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形成沉积物,又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作用,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逐渐固结成坚硬致密的沉积岩的过程。,4,外力作用的联系,请在下图中写出外力作用4种方式的关系:,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风化壳,易被侵蚀,新裸露岩石接受风化,侵蚀和堆积作用是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作用
4、形式。,1.流水作用与地貌类型,(三)、外力作用与地貌类型,流水作用,流水作用与地貌类型,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溶蚀地貌,(1)侵蚀地貌:,千沟万壑、沟谷加宽加深(峡谷),(2)沉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例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我国三大平原,(3)溶蚀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等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CaCO 3 + CO2 +H2O Ca(HCO3)2,化学溶解和沉淀,崩塌、侵蚀和堆积,地表:喀斯特石山,地下溶洞,(4)河流地貌,侵蚀作用,河谷的一般发育过程-第一阶段,沟谷流水常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
5、长。 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 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 补给,沟谷发育成河谷。 发育初期的河谷集水面积较小, 横剖面呈“v”形。,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包含了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河流地貌,河谷的一般发育过程-第二阶段,V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侵蚀作用,河流地貌,侵蚀作用,河谷的一般发育过程-第三阶段,河湾不断向两侧扩展,最终将 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大量 泥沙,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
6、期, 河谷较宽,横剖面呈槽形,凸岸堆积,凹岸侵蚀,河流地貌,沉积作用,洪积、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河流由上游向下游侵蚀能力减弱,沉积作用逐渐增强。,为什么黄河三角洲能以较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丰富的泥沙来源 海洋的搬运侵蚀 能力较小 口外海滨地区地 势平坦,水深较 浅,【练习2】读“某河流平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河流在A、B、C三处对应的剖 面图(甲、乙、丙)以及流水外力作 用方式:A对应 ,以 作用 力为主;B对应 ,以 作用 力为主,也有流水的侵蚀作用(侧侵); C对应 ,以 作用力为主。 2)A处河段特征:河流侵蚀作用明显,下切深,落差大,多 , 水能资源 ;C处
7、河段特征:地势平缓,流速慢,泥沙 , 江面宽广,利于 。 3)若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下图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A.“U”形谷 B.喀斯特溶洞 C.河流瀑布 D.河口三角洲,乙,侵蚀,丙,搬运,甲,沉积,峡谷,丰富,沉积,航运,2、风力作用与地貌类型 (1)风的侵蚀地貌: 1)、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如: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2)、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戈壁、裸岩荒漠、雅丹等地貌。,(2)风的沉积地貌: 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地貌。,3、冰川作用与地貌 冰川是一条以冰块组成的巨大河流,又称冰河。现在地球陆地表 面有1
8、1的面积被冰川覆盖,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的绝大部分被厚度 为10003000米的大陆冰盖掩埋,中低纬度的高山和高原地区也有 不少现代冰川。第四纪冰期时冰川曾波及更广阔的地域,北美洲、 欧洲和亚洲北部当时曾形成连绵的大陆冰盖,中低纬高山和高原地 区冰川也扩大为巨型的山谷冰川和山地冰盖。在古冰川流行过的和 现代冰川发育的地方,地表形态受到深刻的改造,形成与流水、风、海浪等外营力塑造的地貌完全不同的地貌景观。 1)冰川侵蚀地貌:冰斗、角峰、U形谷、峡湾等。 2)冰川堆积地貌:冰川运动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 貌,如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等。,4、海浪作用与地貌 海岸带在波浪、潮汐、海流的
9、冲蚀、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各 种海岸地貌。按其成因划分,海岸地貌可分为海蚀地貌、海积地貌。,海蚀柱,海蚀崖,海浪侵蚀,海浪沉积地貌,沟谷、瀑布、峡谷、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溶洞、暗河、石芽、 石林、落水洞,风蚀洼地、风蚀蘑菇、 戈壁和裸露岩荒漠,冰斗、角峰、 U形谷、刃脊,海蚀崖、海蚀穴、 海蚀柱、海蚀拱桥,山麓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石柱、石钟乳、石笋,沙丘、沙垄、黄土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沙滩等海岸地貌,5、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修筑梯田,填海造陆,缓坡修筑梯田,既利于耕种、收割, 又利于保土、保水、保肥。,在山区延等高线修筑梯田,陆地削低、海面缩小、陆地面积变大,梯田,云贵高原的梯田,迪拜的“人工棕榈岛”,围海造田,人工岛,探究活动,利 大 于 弊,弊 大 于 利,缓坡梯田,陡坡梯田,修建水库,封山育林,毁林开荒,填海造陆,围湖造田,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练习1】下图是我国两种典型陆地地貌等高线示意图。 1)甲、乙对应的地貌类型分 别是: A沙丘链、三角洲 B三角洲、冲积平原 C沙丘链、冲积扇 D三角洲、冲积扇 2)关于图中地貌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流水堆积 B乙风力搬运 C甲风力侵蚀 D乙流水堆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Thaspine-acetate-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4年三氟丙烯项目发展计划
- 《三角形的面积》(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 2024年智能电网变电设备合作协议书
- 2024年放射性核素远距离治疗机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4-2025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三角函数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一学案含解析新人教A版必修4
- 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Unit4Earthquakes单元同步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2教学教案岳麓版选修1
-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2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业含解析湘教版选修6
-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直角三角形1.4角平分线的性质第2课时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综合应用教案新版湘教版
- 人教版(川教版)五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设计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附安全知识)
- 组织效能提升模型的商业化应用
- 《篮球三步上篮》说课PPT
- 1500TD菜籽坯预处理及榨油车间工艺流程设计
- 宪法与法律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北京科技大学第二批非教学科研岗位招考聘用模拟预测(共500题)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详解
- 审计模拟实训教程第4版马春静课后部分参考答案
- 公务员制度、职业生涯发展及工作方法
- 水球(集体球类运动)
- 国家集输工技能题库(操作)
- T-JLA 003-2023 高速公路车距抓拍系统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