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考古文简答押题_第1页
2014中考古文简答押题_第2页
2014中考古文简答押题_第3页
2014中考古文简答押题_第4页
2014中考古文简答押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简答精选一岳阳楼记1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作者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可以学习借鉴的意义?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作者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意义和教育意义。我们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复兴,经济、教育、科技的发展,都要求我们青少年学子学习古代贤人心怀天下的责任感,把自己培养成栋梁之才。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而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谈谈你的看法。答:

2、“忧”与“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范仲淹无论居高官还是退居民间,都挂念国家、百姓;欧阳修虽然遭到贬谪而失意,仍积极施政,与百姓同乐。他们都心忧天下、天下苍生为念,始终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百姓悲喜。二曹刿论战1本文记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既然是记述战争,战争的经过、场面应是主体,而作者却为何详述战前、战后,而简单的概括记述战争过程呢? 答:文章题目是论战,战前的谋划和战后的经验总结最能突出“论”,因此要详写。从文章塑造人物的特点来看,战前的谋划和战后的经验总结最能突出曹刿的远谋,因此要详写。从史书的意义上看,写历史是为了后人总结经验教训,而不在于事实本身。因此要突出“论”。2你认为,在齐鲁长勺之战中,

3、弱小的鲁国所以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军队的原因是什么? 答:鲁国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军事上,讲究战术,能够把握时机。详察敌情,知己知彼,后发制人。3鲁庄公形象的塑造对于表现曹刿的形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作者将鲁庄公的形象与曹刿的形象作对比,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用鲁庄公政治上的无能和军事上的无知来衬托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4齐鲁长勺之战在以后的战争中,给了弱小国家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政治上要取信于民,军事上要讲究战略战术,避敌锋芒,养我锐气,把握时机,详察敌情,知己知彼,后发制人。5这篇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曹刿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答:三方面

4、: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中抓住反攻时机;抓住追击时机。6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答:战争之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主动请见,使鲁庄公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急于进攻和追击,避敌锋芒,养我锐气,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时机,大败齐师;战后总结条分缕析,入情入理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远谋。7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的作用。战前使鲁庄公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他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待齐师“三鼓”而后“鼓”,抓住

5、有利的战机,使齐师败绩;他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把握追击时机。最终鲁国以弱胜强,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8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是本文一大特征,请你谈谈作者塑造人物使用了哪些方法?使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答:一方面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另一方面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把乡人对国事的冷漠,不愿与统治者为谋和曹刿的主动请见对比,突出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把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9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长勺之战”等,后改为“曹刿论战”。纵观全文,分析一下更改题目的理由。 答:“齐

6、鲁长勺之战”“长勺之战”两个题目只是交待战争的双方和战争的地点。而“曹刿论战”却突出了本文的写法和主题。本文情节是围绕庄公和曹刿的对话进行,通过曹刿的“论”体现战争胜利的原因。三邹忌讽齐王纳谏1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就一个方面谈谈。 答: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还可从勇气和自知之明等方面谈)2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答: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可从个人、治国或工作、学习等方面)3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

7、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答:(1)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2)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3)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4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从日常小事人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四生于忧患1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答: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2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8、答: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叙述的六个人,但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答: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4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答: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5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答: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

9、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答: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五陋室铭1.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陋室不陋”的?是从几个方面来描写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之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之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0、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情趣之高雅 2.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答:从山水写起,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德”,以“名”、“灵”衬“馨”,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馨”,从而点明短文主旨。3.作者明明是称赞他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答:运用类比,引古贤之“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主人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答:运用引用和反问修辞,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11、突出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致。5.这种表明作者志向或感情的写法是什么写法?托物言志:托物:陋室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六爱莲说简答1、 写菊花和牡丹有何用意?答:用菊花从正面映衬莲花高尚可爱的美好形象。用牡丹从反面映衬莲花高尚可爱的美好形象。2、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答:作者用意是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3、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答:爱菊代表的人生态

12、度是隐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质朴、正直、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志洁行廉端庄、不轻侮;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4、文中用来比喻君子志洁行谦、德声远播的句子是哪句?写一句类似的名言警句。答: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5、“噫”的作用是什么?答:“噫”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疑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6、文章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何在?答: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13、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我们要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让我们的人生之路多一些高尚之举。这样才能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7、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10、概括莲花的品质。答:高洁、质朴、正直、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志洁行廉端庄、不轻侮。11、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七鱼我所欲也1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

14、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答: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如闻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等等。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

15、点的。答: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八醉翁亭记简答1、作者用“乐”贯穿全篇,看看作者写了哪几种乐?答:作者写了五种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2、文章除了山水之乐外,还写了“太守之乐”,请你从内容和它所体现的积极意义上谈谈对“太守之乐”的理解。答:(1)从内容上理解,太守为人们富足快乐而感到高兴,体现

16、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从积极意义上理解,太守虽然位卑失意,却具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积极人生态度,是值得肯定的。在当今社会,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宁静祥和,彼此和谐相处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理想。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请谈谈你的看法。答:“忧”和“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范仲淹无论位居高官或是退居民间,都挂念国家、百姓;欧阳修虽然遭到贬谪,仍积极施政,与百姓同乐。他们都心忧天下,始终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百姓悲喜。4、你认为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17、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作者在仕途失意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积极从政,心系百姓,与民同乐,具有宽阔的胸襟。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5、“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之情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6、从文中看,太守因何而醉 ? 答:因不胜酒力而醉;因秀丽的山水而陶醉;因与民同乐而醉;因治理好滁州让百姓生活快乐,政绩斐然而自我陶醉。(不

18、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7、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在思想上有什么异同?答:相同点: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范仲淹表述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欧阳修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不同点:岳阳楼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思想勉励自己并规劝友人,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8、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表现了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侧面表现了欧阳修治理有方,政绩斐然;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突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9、“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19、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2分)答:(1)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2)太守治理有方,政绩斐然。10、本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关系?答:滁人如此的兴高采烈的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体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11、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的表达方式,主题思想有什么异同答: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宽阔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20、乐而乐”的政治理想。从这一点来说,范仲淹的境界要高出欧阳修,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九记承天寺夜游1、“藻荇交横”比喻的是什么?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答:“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摇曳的竹柏影子,给人感觉是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2、对于月色的描写,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庭中上下一片皎洁,透明,正像作者光明磊落的胸怀。作者处在其中摆脱了被

21、贬谪的沉重,忘记了人世的得失,进入了一个透明清澈的世界。3作者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句中“闲人”一词的含义工?答:“闲人”本指闲情雅致的人。作者把自己列为“闲人”,表达了作者虽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因是闲人而可赏月,又表达了作者的自慰。4、文章结尾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悠闲的自慰等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小石潭记1请概括小石潭的四奇。答:潭水奇(皆若空游无所依),潭石奇(全石以为底),潭源奇(斗折蛇行;犬牙差互),氛围奇(凄神寒骨,

22、悄怆幽邃)。2作者对潭中游鱼自由快乐的状态进行描写,其中有何深意?答:鱼儿的自由快乐地游来游去与作者此时的恰恰相反,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快乐的生活的向往。3、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岩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抓住了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错的特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的真。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一句,写了潭水之源的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受贬谪的处境来理解,作者可能有何寄寓?答: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正如这不可知的潭的源头,渺茫和遥远。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气氛,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点睛之笔。6、作者在本文中是怎样借景抒情的,寓情于景的?答:这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