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居民点用地规划_第1页
第15章--居民点用地规划_第2页
第15章--居民点用地规划_第3页
第15章--居民点用地规划_第4页
第15章--居民点用地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十五章 居民点用地规划,第一节 居民点和居民点分类 第二节 城镇化问题 第三节 城镇体系规划 第四节 居民点规模 第五节 居民点布局 第六节 居民点用地的总体布局,2,第一节 居民点和居民点分类,一、居民点的形成 二、居民点的分类,3,一、居民点的形成,人类聚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起点,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和人类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 人类历史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事农业耕作的人逐渐从游猎活动中分离出来定居于土地上,历史上出现人类居住的村落。 当人类社会有了剩余的粮食,农民中产生了专业的手工匠人,他们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出现了人类历史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为城市的产生提供

2、了重要条件。,4,二、居民点的分类,目前,居民点分类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标准。 1、以人口数量划分 1887年国际统计协会就曾建议,人口在2000人以上为市,2000人以下为镇,结果未被各国所采用。 联合国则以2万人作为城市人口规模的下限。 乌干达和丹麦规定100人的聚居地都可称城市。 加拿大规定1000人,美国规定2500人,日本是10万人称为城市。 2、以人口结构划分 前苏联规定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0以上的居民点方可设市。 3、以人口密度划分 日本规定人口密度为4000人km2方可为城市,澳大利亚则提出人口密度为500人km2等。,5,二、居民点的分类,我国1993年国务院对1986年

3、的设市标准又作了调整,采取了分类指导的原则和增加了考察指标:,6,二、居民点的分类,我国居民点体系由城市、城镇、乡村三层组成。 城市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万100万人)、中等城市(20万50万人)和小城市(20万人)。 城镇分县城和集镇(建制镇和乡(场)镇)。 乡村分中心村、基层村和村落。 我国集镇包括建制镇和场(乡)镇,是指县城以下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工程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农村小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服务中心。我国政府文件中常将集镇划归小城镇范畴。 小城镇包括的范围很广,大到设市以下几万人口的县城和建制镇,小到丘陵山区几百人口的最低层次的乡镇。城市规

4、划法把建制镇定义为城市。1989年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小城镇学科组界定3万人以上的尚未设市建制的县城和镇为小城镇,县域和县属镇属于城市型城镇。,7,第二节 城镇化问题,一、城镇化的概念 二、世界城市化 三、我国城镇化,8,一、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urbanization),在我国有“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等多种译法,相比之下,“城镇化”或“城市化”较为贴切,两者完全同义。 所谓城镇化,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居住在大小城市中的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二是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市”的居民点的数目日益增加;三是单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大,9,二、世

5、界城市化,城市化开始形成世界规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的,由发达的工业国向发展中国家扩展。 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29.2,1980年上升至39.6,增加10.4个百分点。预计2010年达到51.8。其中发达国家为76.6,发展中国家为46.2。,10,二、世界城市化,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出现了超级城市(suppercity)、巨型城市(megacity)、城市集聚区(city agglomeration)、大都市带(megalopolis)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百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1960年时世界上有114个,其中发达国家62个,发展中国家52个,特大城

6、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29.5;1980年增至222个,其中发达国家103个,发展中国家有119个,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34.0;2000年增至408个,其中发达国家129个,发展中国家279个,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40.8。,11,三、我国城镇化,1、1949年以后我国步入城市化进程。 50年代末,我国城市化进程出现了第一个高峰,全国城市数量曾达到208个。 同时,我国出现了城市粮食需求增长、农村粮食供给不足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实行了粮食统购统销和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决策。结果由于人民公社吃大锅饭和三年连续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村粮食供给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城市粮食需求。为此,国家把200

7、0万城市人口迁移农村生活,让其自给自足,以减轻粮食缺口的问题压力,将城市建制压缩至150多个。19601964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断,跌人低谷,城市人口比例从19.7急剧下降至14.0。之后数千万知识青年和城市无业人员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缓慢,直至1980年城市人口由于自然增长原因才回升到19的历史最高水平。,12,三、我国城镇化,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998年底全国设市城市668座,城市人口373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824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53;城市面积813146.2km2,其中建成区面积21347 km2;城市人口密度459人km2,城市化水平30

8、.4。 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总数3557700个,村镇总人口9833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229万人,占村镇总人口8.37。 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相比,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还很低,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70,也低于世界平均42。 我国城市化水平呈现区域差异性,1995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达到52.8,中部地区为37.54,西部地区仅为28.66。,13,第三节 城镇体系规划,一、城镇布局理论 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14,一、城镇布局理论,(一)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二)门槛理论 (三)带形城市理论,15,一、城镇布局理论,(一)反磁力吸引

9、体系理论 在英国把这个理论称做反磁力吸引体系,在日本称做广域城市理论,在前苏联称做组群式居民点分布系统,在法国称做平衡发展。 这个理论把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称之为磁力吸引;而把为摆脱这种磁力吸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称之为反磁力吸引体系。 要使城镇群成为反磁力吸引体系,就要建立构成系统经济基础的地区性生产综合体,以此作为反磁力吸引体系的先决条件,组建行政、文化和科技服务中心体系,为所有的城镇综合安排便捷的交通路线、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网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场所等。,16,一、城镇布局理论,(二)门槛理论 在英国把这个理论称做反磁力吸引体系,在日本称做广域城市理论,在前苏联称做组群式居民点分布系统,在法

10、国称做平衡发展。 门槛理论是波兰学者在讨论居民点规划经济问题的著作城市建设经济一书中提出的。 门槛理论认为在居民点发展中,有三种限制门槛:一是地理环境条件;二是基本工程管网状况与铺设的技术限制;三是居民点结构改建上的限制。 这些限制都是相对而言的,为了克服上述限制,必须增加基建投资。,17,一、城镇布局理论,(三)带形城市理论 带形城市规划理论起源于19世纪,当时西班牙的萨尔达及索利亚依麦达两人于1882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交通是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并相应地提出了带形城市规划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城市的公共交通路线和公用事业设施可以形成一个无限扩展的带形区域。,18,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1、一)城镇体系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二)我国城镇体系结构 (三)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19,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城镇体系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城镇体系(urban system)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系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城镇体系规划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总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城镇体系具有所有“系统”的共同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20,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二)我国城镇体系结构,21,二、区域

12、城镇体系规划,(二)我国城镇体系结构,22,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三)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 2城镇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 3城镇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23,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三)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 城镇体系所在的区域应当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这个区域应当和中心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大体一致。,24,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三)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2城镇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 基础条件分析一般是分析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背景、演变规律;分析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基础,涉及到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环境生态结构、劳动力状况、经济技术基础、区域

13、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项内容;分析城镇体系发展的经济基础,深入分析各产业部门的现状及其特点、发展条件和方向,并落实到每个城镇。,25,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三)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3城镇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 在市、县城镇体系规划中应以乡镇为基础单元,在省城镇体系规划中应以县为单元。多因素的综合评价必须采用定量方法进行,因素之间可以采用特尔菲法确定权重。最后应将评价结果落实到基本单元之上。,26,第四节 居民点规模,一、居民点规模的概念 二、城市的合理规模和规模分布 三、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27,一、居民点规模的概念,居民点规模依据不同的目的可以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一般来讲,居民点规模具有

14、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和辐射规模。 因人口规模数据较为容易取得,居民点人口规模常常成为居民点极为重要的一种综合性特征。 1、居民点人口规模存在三种计算标准: 城市非农业人口数量(指城市内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数量)、城市行政辖区人口数量(指市域内人口数量,包含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和城市建成区人口数量(城市建筑连片区内人口数量)。,28,一、居民点规模的概念,2、居民点用地规模相应地划分为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城市规划区用地规模和城市行政辖区用地规模。 3、居民点活动规模系指城市的经济活动规模或产业活动规模,即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活动规模,常以工业生产总值、商品批发和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

15、、港口吞吐量等项指标加以表述。 4、居民点辐射规模系指居民点的影响范围或吸引范围,取决于其经济实力和产业特点、政治实力和文化实力,以及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29,二、城市的合理规模和规模分布,(一)城市的合理规模 决定城市规模的两个重要经济原因是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经济效益。 整个城市经营过程中,效益和费用随着规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超过一定规模,则效益递减,费用递增。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在城市某一规模水平上相等,城市规模的增长超过此水平时,则导致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效益。 平均生活费用曲线AC 平均效益曲线AB 边际效益MB 边际成本MC,30,二、城市的合理规模和规模分布,(二)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规

16、模分布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两种类型:序列式分布和首位式分布 1、序列式分布: 公式: PiK/Ri 式中:Pi为序列i的城市人口;Ri为序列(1,2,3,n);K为最大城市即首位城市人口数。 用K估算任意序列城市的人口规模。如K100万人,Ri4,Pi100425万人。,31,二、城市的合理规模和规模分布,(二)城市规模分布 2、首位式分布: 首位式分布是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最大城市称首位城市,应用首位度(即第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比值)来衡量首位城市的地位。,32,三、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依据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应用下列方法进行

17、居民点用地规模的估算和预测: 1、历史推断法 根据居民点用地不同时期扩展数据加以分析确定未来每年用地扩展数量,据以确定规划期居民点用地规模。 如某市按历史惯性推算,城市用地年均增加O.751.35km2,以2000年该市用地规模138.56km2。为基准,预计20002010年将增加7.513.5km2,2010年某市用地规模将为146.01152.0km2。,33,三、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2、规划指标法 依据国家标准(GBJ13790)对现有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采取“双因子控制”, 即以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和允许调整幅度来表示。预测中调整幅度限定在一定面积范围,设定人口预测数,从而预测某

18、市预测年的建设用地规模。 3、分区测算法方法 与规划指标法的不同在于城市内分区依次预测,扣除区内现有用地潜力,估算各区用地增加数,汇总后即得全市用地规模。,34,三、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4、模型预测法 城市用地规模常用预测方法有趋势预测、回归预测和线性规划模型预测等。 线性规划模型方法应用用地参数和效益参数,建立最大或最小的约束方程组,求算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的最优结构条件下的用地规模。,35,第五节 居民点布局,一、居民点布局的形式 二、居民点布局的原则 三、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36,一、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居民点四种布局形式: (一)卫星式 这种形式一般以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重点卫星城和

19、一般城镇。 (二)带状式 大小居民点分布呈带状,最常见是沿着铁路干线、大型河流或国家级公路而设立,形如串珠一般。 (三)多边形式 这种形式一般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按形状可分为三角形、四边形等 (四)自由式 这是我国居民点最常见、最广泛布局形式。居民点布局呈“满天星”式。这种现象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小农经济的产物。,37,二、居民点布局的原则,(一)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 服务半径是城镇在组织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方面所产生的经济服务影响的地区范围。 (二)利于生产和生活 城乡各种协作关系得到发展,交流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向农村输送的不仅是工业品,而且把工业的零部件加工、附件生产,甚至生产车间

20、扩散到农村,用技术和设备武装乡镇企业。农村不仅是城市工业的原料基地,而且把加工制作的产品,如食品、医药、服装、工艺品和建筑材料等送到城市销售。 (三)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节约用地的原则要求居民点布置紧凑,规模合理,以发挥聚集效益,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和其他设施用地。合理控制用户的用地面积标准,充分利用山地、坡地和边角废地。,38,三、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一)指标比较法 通过经济指标和社会效益的分析比较,从供选方案中筛选出最佳或满意的方案。指标包括:经济服务半径、交通运输条件、居民点占地面积比较、原有居民点的利用率、安全卫生条件等。 (二)运输重心法 以原材料运输费用为例,设某项目所需的多

21、种原材料由各地供应,已知各原材料产地在某段时间内(如1年)的供应量为Q;各原材料产地的相互位置为已知,并把它们标明在直角坐标图上,根据坐标公式可计算得“重心坐标”位置,此点的运输费用最小。 (三)分级评分法 分级评分法是指对不同的厂址方案中的所有因素进行评分,并根据分数值的高低来确定最优厂址的一种方法。具体操作时首先要列出影响厂址选择的所有因素,然后按照因素的重要程度应用特尔斐法确定其权数。,39,三、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四)费用比较法 1投资回收期法 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公式为: T(J1一J2)(C1一C2) 式中:T为投资回收期;J1和C1为方案一的投资费用和经营费用;J2和C2为方案二的

22、投资费用和经营费用。 若T值小于国家和部门规定的标准投资回收期,则表明投资大的方案较好,反之投资小的方案较好。由于投资回收期的倒数就是投资效果系数,因此,若计算的投资效果系数大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值,则投资大的方案较好。,40,三、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四)费用比较法 2年等值费用法 年等值费用为各方案的经营费用与按年分摊的投资费用之和。其计算公式为 AI/T0+C 式中:A为年等值费用;I为投资费用;C为年经营费用;T0为标准投资回收期(不含建设期)。 年等值费用最小的方案为最优方案。,41,三、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四)费用比较法 3年生产费用法 年生产费用的计算公式为 ZC+EI 式中:Z为

23、年生产费用;C为年生产总成本;E为投资效果系数(E1T,T为投资回收期);I为方案建设总投资。 年生产费用小的方案为佳。,42,第六节 居民点用地的总体布局,一、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的任务和内容 二、居民点用地的功能分区 三、居民点用地的功能组织 四、居住区用地规划 五、生产区用地规划,43,一、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任务内容,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就是在已确定的居民点用地范围内进行功能地段和骨架工程用地的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组成一个协调的有机整体。 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居民点用地功能组织。根据居民点的性质和规模,在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居民点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有

24、机组合,以保证合理的用地布局。 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的内容包括居民点用地功能分区和生活区用地与生产区用地规划。,44,二、居民点用地的功能分区,居民点用地功能分区又称为用地功能布局或功能组织,就是把整个居民点用地按照各类用地的功能要求划分成若干个部分,既能体现各个地段的功能特性,又组成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方便生活和有利生产的有机统一体。 一般来讲,居民点用地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即生活区和生产区。在一些城市和县城里可在生活区内再划出一个公共中心区。 功能分区应考虑下列各项要求: 1、经济合理要求 2、环境保护要求 3、建筑技术要求,45,三、居民点用地的功能组织,居民点活动概括为生产、居住、交通、休息

25、四项,都必须安排相应的不同功能的用地。,46,四、居住区用地规划,(一)居住区用地规划的内容 (二)住宅建筑用地规划 (三)公共建筑用地规划,47,四、居住区用地规划,(一)居住区用地规划的内容 生活区用地规划包括公共中心用地规划、公共建筑用地规划、住宅建筑用地规划以及绿地和环境保护用地规划。其中住宅建筑用地规划是生活区用地规划的重点。 居住小区规模宜为1万人居住,占地1622hm2。一般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作为计算小区人口规模的下限,以日常公共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小区用地规模的上限。住宅至各项公共设施的步行距离150300m,与附近的街道及公共汽车站距离200300m,小区用地包括住宅建筑用地、

26、公共建筑用地(小学、幼托、日用百货店、粮油副食、早点饮食、理发浴室、文体设施、小区运动场地、公园绿地、保健站、清洁站、居委会、邮电所、储蓄所、房管维修等)、道路、广场和绿地、工程设施用地(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煤气、热力等)。,48,四、居住区用地规划,(一)住宅建筑用地规划 1住宅布置形式 (1)条式组群 这是住宅群体的基本组合形式,根据当地良好的朝向和合理的间距依次排列各幢住宅,其特点是各排住宅等距离排列,各排横列对齐。 (2)点式组群 点式(或塔式)住宅单元平面上的特点是长、宽比较接近且一般外形多变。在狭长地段或零星破碎用地上,点式组群可以采取较好的朝向,充分利用建筑用地。尤其沿水面、

27、河流之滨布置点式住宅,由于长宽对比,加上水中倒影陪衬,则显得住宅群更加挺拔活泼,更丰富住宅区的空间。 (3)条点结合式 行列式与点式结合的形式。,49,四、居住区用地规划,(一)住宅建筑用地规划 2影响住宅建筑布置的因素 (1)朝向 良好的朝向应能保证冬季有适量并有一定质量的阳光射人室内,炎热季节尽量减少太阳直射室内和屋外墙面。 (2)间距 住宅建筑之间的距离应保证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中纬度地区房屋间距以2倍屋高为宜,南纬度地区(45以南)房屋间距多为1.5倍屋高。 (3)地形 尽量减少填挖方的土方量和避免过分地加深基础。当地面坡度为12.5时,应平行等高线布置,建筑物长度小于50m,不受此

28、限制;坡度2.54时,建筑物应平行等高线布置,建筑物长度小于30m,可垂直于等高线布置;坡度48时,所有建筑物一律平行等高线布置或采用阶梯式底层可垂直于等高线布置;坡度为8或更大时,全部建筑物采取阶梯式平面布置 。,50,四、居住区用地规划,(二)住宅建筑用地规划 3住宅建筑的合理密度 (1)住宅的层数 13层为低层,49层为多层,10层以上为高层。乡村住宅提倡建2层,小集镇建23层,小城市以45层为主,大中城市以56层为主,特大城市适当发展高层。 多层住宅小区,市政工程的一次性投资约为建筑造价的2530。对于高层建筑,同样面积可以节约一次性投资约14。 (2)建筑物的平面形状 建筑物形状越简

29、单,它的单位造价就越低。最简单的正方形建筑物,在施工方面最为经济,但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均差。矩形建筑物增长其周长,造价也增加,但由于在采光、通风和美学功能方面得到较好的满足。,51,四、居住区用地规划,(二)住宅建筑用地规划 3住宅建筑的合理密度 (3)建筑物的尺寸大小 建筑物尺寸大,可以使单位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降低。这是由于建筑物平面尺寸的增加,工程项目杂费(如运输、临时工程的修建及其拆除、材料和构件储存场地等)不随之而增加的。 (4)住宅的层高 我国过去住宅室内净高2.682.88m。据有关资料表明,净高2.22.4m较为适宜。因此,我国住宅室内净高以2.5m为最佳,南方可稍高一些达2.6m为宜。增加住宅的层高,有利于提高建筑密度,降低建筑物的总高度,缩短房屋之间的间距、节省用地和节约投资。,52,四、居住区用地规划,(三)公共建筑用地规划 1公共建筑用地的要求 (1)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使用要求结合道路规划统一安排,一般公共建筑物,通常都采取集中布置。 (2)商业、服务、文化、集市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