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老子其人其书 罗安宪 今天来讲一下老子,我想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第二个问题是讲一下老子的基本思想,第三个问题是讲一下老子思想对于后代的影响以及现代价值。 我们先来讲第一个问题,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关于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争议。我们可以把这种争议概括为三派的观点:第一派的观点认为,老子这个人是春秋时代的人物,比孔子要早,老子这本书也基本上体现的是老子的思想;第二派观点认为,老子这个人是战国时代的人物,他的书形成于战国的中期;第三派观点认为,老子这本书出现的更晚,它只是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学说的一种总结,是一种遗说,这本书大概形成于秦朝
2、到汉朝之间。关于这种争议,我认为应当有一个基本的历史的依据,这个历史的依据就是在史记中,司马迁对于老子的一种记述。如果后代的思想、后代的人、思想家、学问家发现司马迁对于老子的记述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可以纠正司马迁的观点,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去推翻、纠正司马迁对于老子的记述,那么我们还应当维持司马迁对于老子在老子传中的说明。 一、老子其人 我们就回到司马迁,看一下司马迁对老子是怎么记载的。在史记老子列传中,全文一共有500多字,第一句话就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后来又讲到,孔子到周朝去“问礼于老聃”,还讲到老子对孔子有过一段说话,后来孔子离开老
3、子以后,回去给他的弟子还说了一段话,“鸟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看得见的,鱼也是我们每个人可以看得见的,但是关于龙,我们每个人并不一定有机会看到全龙,我们可能会看到龙的一角、一藻、一鳞,但是要见全龙肯定很难,今天我见到老子以后我有这种感觉,老子真是一条龙。”这种记述本来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在史记中,关于老子的事情又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还有一种说法,“或曰儋即老子”,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秦国出现了一个人物,他叫太史儋,“或曰(太史)儋即老子”。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三个老子,一个李耳的这个老子,一个是老莱子这样一个老子,以及太史儋这样一个老子。所以有人
4、认为,在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中,老子这个人已经不清楚了。 其实问题也许并没有这么简单,司马迁为什么又讲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呢?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做史记有一种基本的历史的方法、一种史学的方法,或者说他做历史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呢 就是八个字,“信以传信,疑以存疑”,就是说我认为是可靠的,我就把它详细的记载下来;如果我认是有疑问的,那么我就把它做为辅助的材料、附录补充进去。我们认为这两个“或曰”可以说是以疑以存疑的史学方法所做的一个附录而附加在老子传中的。 关于老子这个人,我们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有没有孔子向老子问过礼的事件,问礼这件事情是解决孔子与老子之间关系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二就是关于
5、老莱子、太史儋与李耳也就是老聃三个人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果把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搞清楚了,那么老子这个人就基本上可以搞清楚。 1、孔子问礼于老子 第一个问题就是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很多人否认这件事,但是在历史上,从儒家的文献中,对这个事情也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记载。比如说礼记曾子问中就提到了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我们知道礼记是儒家的经典,是十三经之一,道家的人物为了抬高老子的地位,说儒家的创始人的孔子还曾经是老子学生,向老子问过礼的话,在儒家的文献礼记中,对于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有一个详细的记载。 孔子曾经有过一次帮助老子去助葬,助葬在过去来讲,就是在埋葬人的过程中,有一个主持的人。后来
6、,也许是因为孔子走在前边,老子就向孔子发出了一个命令,他就和孔子说,现在应当把这个队伍暂时停下来,为什么要停下来呢?因为当时出现了日食,老子就向孔子发出了命令,应当把送葬的队伍停下来。孔子在事情结束了以后就问老子,送葬的队伍一旦出发以后在中途是不能停的,为什么今天要停下来?老子就给他解释说,按照你的规定,夜间走路的人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奔丧的人,一种人是逃犯,现在这样一个日食,太阳看不见了,跟夜间没有多大区别,所以按照你的规定,我们应当是在这个期间停下来,等日食过去了以后,我们才可以继续前行,这也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孔子听了这样的话,觉得老子讲得很在理。这是在礼记曾子问中,对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
7、事,有这样一个详细的说明。在关于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其实在这个问题之外,还有三处都提到了这件事。比如说在礼记曾子问中,还提到说孔子和老子相遇,孔子讲道,“吾闻诸老聃曰”,这说明在儒家的典籍中,对于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其实是有过具体的记载的。 关于史记中对于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还有记载。比如说庄子书中也有一个记载,说孔子年五十一难见老聃,但是庄子这本书多是寓言之作,很多事情都是为了表现作者自己的一种思想,并不是完全可靠的,我们要去推测一下,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当时在鲁国做中都宰,他基本上没有时间,不可能去到周朝的都城,到就是今天的洛阳,去拜访老子去的,是没有这个时间的。即使想要去去,他也不需
8、要别人给他引见,因为在历史中记载,鲁昭公24年的时候,孟僖子刚死,他的儿子南宫敬叔年仅13岁,向这个鲁国的国王提出,说孔子是他的老师,一直想到周朝的都城去观礼,但是没有钱,希望国王能够资助能够赞助孔子到周朝都城去观礼。后代的人对这一个事件有讲法,南宫敬叔当时十三岁,并且父亲刚去世,他不可能跟随孔子一块去到周朝的都城去,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我认为也是成立的。但是问题在于,如果说南宫敬叔没有跟随孔子去,孔子就一定不会去吗?也可以这样来讲,南宫敬叔向鲁国的国王提出资助孔子到鲁国去,并不意味着自己一定要跟随孔子到鲁国去。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事件,一个是在庄子书中所记载的,一个是在历史上也有过记载
9、的,比如说像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记载的。我们认为在鲁昭公24年的这样一个时代,孔子到周朝的都城,也就到现在的洛阳去观礼,并且在这个期间向老子问礼这件事情,基本上是可信的,这是第一件事。 2、老聃、老莱子和太史儋三人的关系 第二件事就是提到了这样三个人,老聃、老莱子和太史儋这样三个人。有人讲,三个人是不是搞混了,他们是不是一个人呢?其实,这就是三个人,他们在历史上是有过记载的。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讲过一句话,“孔子所严事者,于周老子,于楚老莱子。”在史记中,在司马迁看来,老莱子和老子并不是一个人,讲到老子的时候说,老子著书五千言,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这说明在司马迁在其它的地方认为,老子和老莱子并不是一
10、个人,关于太史儋与老子就更没有多大关系了。后代的人总是把老聃和太史儋放在一起,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老子西出关的时候,必然要向西行,太史儋要到秦国去,也要出关,因为两个要出关,所以这两个人是一个人。还说“儋”和“聃”这两个字音相近,既然相近可以相通,这都是一些牵强附会之词,我不认为这两个人中间有什么关系,他们时间相距一百多年,把这两个人要扯在一起,我认为这是没有道理的。 3、老子与孔子的关系 通过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通过老聃、太史儋以及老莱子三个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对于老子的记述基本上还是清楚的。当然这里边还有一个问题,后代的人还讲到老子和孔子之间的关系,孔子的第十四
11、世孙和老子的第七世孙同时都是汉初的人物,不可能想象一个比孔子还要大十多岁的人,他的第七代的孙子和孔子的第十四世的孙子,这两个人会是同时的人。因为它不可能同时,所以老子这个人只能是在孔子之后,不可能在孔子之前。 关于这样一个问题,其实胡适也做过一个说明。胡适说,他们胡家是所谓的大宗,与他同时代的,比他小几十岁的,辈分高三四代的人是有的。像孔子这样的人、像老子这样的人,经过几百年之后,中间出现了一种辈分上的差异是可能的。而且这里讲到说,孔子的十四世孙是基本肯定的,而老子的七世孙一定是肯定的吗?我也认为也不能完全肯定,因为那里用了一个玄孙,玄孙既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虚数,就是说是他的后代,多少代的后
12、代之后都叫玄孙,并没有指出说玄孙一定就是第四代或是第五代。这是关于老子这个人。 通过这一切的分析,我们基本上还是回到了史记,回到司马迁对于老子的记述。我们认为老子这个人基本是春秋时代的人物,比孔子年长一些,孔子曾经向他问过礼,这样一件事并不损害、也并不妨碍孔子的崇高与伟大,因为孔子说,“吾少也贱,多能鄙事”,孔子也讲到,“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好学多问,他向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问礼这件事,并不损害孔子的形象。这是我要讲到的第一个问题,关于老子这个人。 二、老子其书 第二个小问题就是老子这本书,现在也叫道德经,当然讲老子和讲道德经还是有区别的,从道家、道教的意义上来讲,就把它叫做道德经;从一般学术的
13、意义上来讲,我们还是把它叫做老子。老子这本书一共有五千多字,“老子五千言”,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老子这本书,是在魏国的时候,经过王弼整理以后所流传下来的,也叫传世本的老子。 1、帛书老子 后来也出现过两本与这个版本不相同的老子的版本,一个是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献中,有一本书是写在这个丝绢上的,我们把它叫做帛书老子。帛书老子不分章,我们现在知道,老子的书一般都分为81章,但帛书的老子不分章,而且分为上下两篇。我们把老子也叫道德经,叫道经、德经,但是帛书的老子是从第38章开始,也就是说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是帛书老子和传世老子最不相同的一点。 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之讳。
14、我们知道避讳是中国古代文献流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当朝的人物抄写书籍,当朝的皇帝以他的祖先的名字、名讳都是不能出现的,比如说像唐代人所写的文章、书就不能出现“民”字,因为我们知道唐太宗叫李世民,比如说柳宗元写封建伦,里面就没有“民”字,当出现“民”的时候,他用“然”来代替,还有比如说我们在唐代之前都叫观世音,但是唐代的时候,人们就不能叫观世音,因为有“世”字,就把观世音简称观音,一直到现在我们都还叫观音。也就是说,帛书老子的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之讳,由此我们可以证明,这本书是在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前所抄写的。 乙本避汉高祖刘邦之讳,但是不避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之讳。我们知道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
15、刘恒都是刘邦的儿子,是汉初的皇帝,先是惠帝,惠帝之后出现了一段时间吕后专政,后来到文帝。因为它避了汉高祖刘邦之讳,而没有避汉惠帝刘盈之讳和汉文帝刘恒之讳,我们可以证明,是在刘邦称帝之后,惠帝、文帝称帝之前所抄写的,这个年限是可以具体的。 2、郭店楚墓竹简老子 还有一本书是在1993年,湖北荆州郭店出现了一批文物。这批文物中大量的都是儒家的文献,其中有少量的有道家的文献,有三组文字与老子有关。这三组文字加起来,一共有一千七百字,我们把这一千七百字合起来叫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因为它是写在这个竹简上的。这是现在可以发现的,最早的关于老子的版本。经过专家考证,墓主下葬的年代,至少应当是在公元前300年前
16、,它的下限应当是公元前300年,这样一个时代是什么时代呢?是庄子还在世的时代,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老子的版本。这个版本出现以后,一时在社会上、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觉得这批文献非常的珍贵。 通过对这一批文献的分析,我们现在发现它有它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老子是五千言,郭店楚墓竹简的老子三本合起来,一共只有一千七百字,这一千七百字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有的人认为这就是老子最早的版本,也就是说,在公元前300年的时候,老子五千言还是没有的,只有这一千七百字,后来的三分之二的字数,都是后人附加上去的。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一本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不是一个完整的老子的版本,而是一个
17、节选本,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版本。理由是什么呢?有人认为这与墓主人的身份有关系,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个陶杯,陶杯上面有四个铭文,“东宫之师”,我们知道东宫就是太子,因此人们认为墓主人应当是太子的老师。再结合这个墓中大量的其它的文物都是儒家的文物,太师教育太子的时候,显然不可能去教导与儒家相悖的或者是消极的、无为的思想,它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思想。也就是说郭店楚墓竹简老子这本书,是经过有选择的、有挑选的节录出来的一些话,这样一种观点,我们认为基本上是成立的。如果我们证明在公元前300年,也就是说在庄子生活的时代,在其它文献中如果证明除了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之外的其它的文字还是有的,那么我们就认为郭店楚
18、墓竹简老子这个版本,不是一个完整的版本。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通过对这个时代的其它文献的搜集,看有没有关于老子书中的原文在别人引用了,但是在郭店楚墓竹简中是没有的。这个工作其实很简单,我们发现在庄子、刘向说苑里都有这样文字。刘向说苑这本书虽然很晚,但是它所记载的很多的事件是古代的,是孔子所生活的时代的事件,他引用了孔子讲老聃怎么说,而这些话在现在的郭店楚墓竹简中都没有出现。由此我们可以简单地说,郭店楚墓竹简这本书,不能认为是一个完整的老子的版本。也就是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公元前300年的时候,郭店楚墓竹简的老子就是个完整的老子,老子书一共不是五千言,只是一千七百字,这样的一种观点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19、 我们又可以再归结起来,关于老子这本书,我们又回到了一个传统的观点,也就是说老子这个人是春秋时代的人,是比孔子大概要大十多岁的一个人,老子这本书基本上代表着老子的思想,基本成书应当是在战国时代,战国的中期以前,而不是像人所想的那么后,五千言就代表是老子的思想,而不是像有人所讲到的老子五千言,在公元前300年的时候还只是只有一千七百字。 还有一种观点,这也是我不得不提出来的,有的人说也许历史搞错了,当初王夫之、司马光、朱熹所看到的老子,其实都不是完整的老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帛书老子才是真正意义上老子。问题不能这样说, 我们讲到老子,只能是这个人,是通过老子这本书所表现出来这样一
20、个人物,老子不是一个一般的人,他是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能说王夫之错了,他所看那老子是不对的;你也不能说司马光所看到的老子这本书是不对的,只有现在看的这个老子才是对的,王夫之也好,司马光也好,都不能再说话了。 历史不能改变,对中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就只是通过道德经,通过我们今天看到的传世的老子所表现出来的这样一个老子。我们现在提到老子,显然是以老子五千言为基础的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思想家。 老子论道 大家好,上一次我们讲了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这一次,我们来讲一下老子的基本思想。老子的基本思想有几个基本的观念,我们把这几个基本的观念讲清楚,其实也就把老
21、子的基本思想讲清楚了。在老子这本书中,有这样几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第一个观念是道的观念,第二个观念是自然的观念,第二个观念是无为的观念,第四个观念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第五个观念是贵柔处弱的观念,我想分别讲这几个基本的观念。 1、道的引申 第一个观念就是道,道无疑是老子书中最为关键性的词汇。道这个字,最先、最初的意思就是道路,不是一般的路,是大路、坦途。在诗经、尚书中,道这个字多次地出现,基本含义还是在讲道路的意思。后来到了周代末年,道这个字出现了一种引申,出现了王道、周道这样的提法,讲到了王道,有了王道荡荡、王道浩荡等说法,还有周道这样的说法。这里讲到的王道、周道,显然已经不是具体的道路了,它
22、引申为一种正命、政策、原则,也就是说,这里讲到的周道,讲到的是周朝的政治、政策、基本制度。在西周的末年,就出现了这样的变化,后来,在春秋时代又出现了天道说法。不管是周道也好,王道也好,天道也好,人道也好,这里所讲到的道,更为重要的是有一个顺序的关系。比如说人们都讲人道应当依存于天道,王道政治应当服从于天道。关于天道这个词,在整个这个词组中,它的偏重点并不是道本身,而是天,天道是说天的运行的规则、顺序。作为人,作为人世间的生活,作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应当依存、依顺于天道,所以天道这个词的偏重不是在道上,而是偏重在天上。 2、老子的道 老子对道有了一种革命性的改造,他说有所谓的人道,有所谓的地道,有
23、所谓的天道。在老子之前人们都讲到人应当依存于地,地应当依存于天,老子就讲天之上又是什么?他认为人道也好,地道也好,天道也好,在这个之上有一个不变的、永恒的东西,这个永恒的东西是什么呢?这就是道。也就是说老子,他是要把人的眼光引向天之外,我们一个人可以看到身边的事物,看到人、具体的物,人与物之外是什么?看到了空气,再把你的眼光朝上看,看到了天,那天之外又是什么?人也好,地也好,天也好,我们周围所看到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会存在?像这些问题,就变成了老子的问题。老子提出一个道,就是要把人的眼光引向天外,要为整个人这个存在确定一个基础。 老子这样讲,他认为有没有这样一个东西存在呢?
24、他认为是有的。老子在的25章中讲了一段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太。”有一个先于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东西,这个东西是天地得以产生,得以出现的一个原始存在,是先天地而生的,它寂它寥。所谓寂是指独立,天地间只有一个它,没有什么其它的,所以我们现在讲到,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就感到寂寞,当时世间只有这一个存在,没有天,也没有地,没有任何事物,所以它感到寂。它又感到寥,寥是空旷、空阔。老子说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就把它叫做道。老子给它做了一个形容,形容它是太,太就是无以复加,说到一个太字,就不能再说什么了。在老子看来,
25、天下的所有的事物,我们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一切的事物,包括我们人在内,都是由道演化而来的。在25章中老子还在讲道,这样一个道它寂、它寥,但是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独立天地间只有一个它,所以叫做独,但是它又周行而不殆,不殆就是不停止,永远的不停止。因为它不停止地运行,所以它可以演化,它可以演化为天地间的万世万物。 3、道的演化 怎么演化的呢?老子的第42章讲了这样一段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有这样一个顺序的。这个顺序是什么呢? 首先“道生一”,这里的一是指气,忽然之间由原始的浑沌,道可以说是原始浑沌,“道生一”的过程,就是道变成了原始浑沌之气的过程,是一股清气、流气,这就是所
26、谓的“道生一”,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说,“一生二”,这种清阳的气一分为二,变成了阴阳二气,这里讲到的“一生二”就是这样一种原始浑沌之气发生分化,分化为阴阳两种气。阴阳这个概念,也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国人把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简单地来讲,就是所谓的阴与阳,阴与阳不简单地来讲,就是阴气和阳气,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一生二”就使一种气就变成了两个事物。比如说天为阳地为阴。“一生二”也可以解释为这样一个原始浑沌发生改变以后,清气上升变成了天,浊气下降变成了地,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二生三”有了阴气和阳气,这两个气又相互的交合,阳作用于阳,
27、阴作用于阳,由于这种作用,使对方都发生一种改变,产生出一种新的气,这种气就是所谓的合气。这个气中既有阴又有阳,就像父母一样,后来生了一个孩子,但是父母生完孩子以后,并不是说父母就不存在了,因此就有了三,这里的“三”,就包括了父母和他的孩子。有阴气,有阳气,有阴气和阳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出的一种新的气,这种气就是合气,这就是所谓的“二生三”,这是第三个阶段。 有了这样一个“三”,三不简单的是一个实数,也是一个虚数。作为实数来讲,它讲的是阴阳二气,再加上合气,所以说它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三”。但中国人讲到“三”,它又是一个虚数,“三”意味着多,“三”并不简单就是一二三的“三”,它意味着众多,有了“
28、三”,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出现的。所以第四个阶段,就讲到“三生万物”,由三就演化成为万物,这个万物不简单是天地之间的万物,有天,有地,还有天地间的一草一木、一走一兽、一虫一鱼都是万物,人也是这万物中的一物。这是老子对于宇宙演化的一种观点。 4、道的演化与西方观念的不同 这样一种演化的观点如果和西方基督教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就会认为,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这个很大的不同是什么?在西方基督教看来,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在六天之内,创造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后来最后创造了人,上帝为什么要创造人呢?上帝造万物,是把万物供奉给了人,人是宇宙的中心,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为人服务的,而人是上帝的儿子
29、。这里有一个明显的,和中国文化不同的,就是造物主的观念,有一个人是宇宙中心的观念。而中国的传统思想中没有这些,它没有造物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没有造物主,而道是里一种自然的演化的过程,演化的过程变成了一,变成了二, 变成了三,变成了天地万物,这是一个不同。 第二个不同,人并不是天地间,最为尊贵的东西,人只是天地间的普通的一物,所以后来中国文化讲天人合一,西方文化为什么就没有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文化为什么会有天人合一的这种观念?因为人只是宇宙间的普通的一物,没有一个造物主,造出来天地万物是供人使用的,人没有这样一种资格去掠夺、摧残天地间的其它的事物,因为没有事物赋予人这样一种
30、权利,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演化的过程,都是由道演化过来的。 5、道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 既然万事万物是由道演化而来,从道本身来看,与天地万物之间是什么的关系呢?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既可以把它叫做有,也可以把它叫做无。老子的第1章中就讲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可以把这个东西叫做无,无指的是天地之始,是天地没有出现之前的那个东西,所以它是无,这里的无不是不存在的,不是没有,而是无以名状、无以说明的。所以这一句话也可以有另外一个标点,就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的“无”也就是无名,无以名状。老子在25章讲的,“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太。”所以作为天地之始而言
31、,这样的道,可以把它叫做无。而作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它演化而来的观点,这样一个存在又可以把它叫做有,所以“有,名万物之母”。这里的有和无,用老子的话讲是同出而异名,是同样一个东西的一种不同的说法。讲到无、无名,是说它是天地万物的开始、开端,讲到有、有名,是说它是天下万事万物的起源,天地万事万物都是由它演化而来的。这样一种观念是中国人认为的,宇宙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在老子看来,演化的一个时机,最先的一个存在,就是所谓的道。 道仅仅是天地万物存在的一个时机吗?还不是。道化生为天地万物之后,道并不是不存在的,就像我们刚才所讲到的,父母生育了孩子,但父母并不因为生育了孩子以后,父母就不存在了
32、。道化育天地成万物,但道化育成为天地万物之后,并不因此就不存在了,道仍然存在。道怎么存在呢?道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变成了天地万物的主宰,变成了天地万物的灵魂。 天之所以为天,地之所以为地,人之所以为人,都是因为天遵从了天道才使天成为天,地遵从了地道才使地称其为地,人也是一样,人如果不行人道,人就不再是人。老子的第39章讲过一段话,“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这里的“一”,和我们刚才讲到的老子第42章中所讲到的“一”虽然同是一个字,但它的意思有所不同。为什么会有所不同呢?“道生一”,“一”与道是有区别的,如果道与“一”都是一个东西,那“道生一”就
33、变成“道生道”了,就变成了同一反复,这说明 “一”与道是有差异的。而第39章中所讲到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这里的“一”与道就是一个字,这里的“一”就指的是道,“天之所以清,地之所以宁,神之所以灵,谷之所以盈,人之所以生”,都是因为道,都是因为得了道,道使天成其为天,使地成其为地,使神成其为神,使人成其为人。如果说天不遵从天道,天就不再是天;地不遵从地道,地就不再是地;人不遵从人道,人就不再是人。这就是说,道不简单的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它还是万事万物的主宰,是万事万物的灵魂。 6、道不可道 中国人的语言很丰富,道这个字是中国语言中概括性最强的一个字,没有一个字,像道具有这么强的概括能力。
34、在西方哲学中,虽然它也可以讲到宇宙的起源,讲到宇宙的主宰,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主宰显然不是一个东西,要么就是万事万物是由它起源的,这叫宇宙起源的理论;还有一种是一个事物之所以称其为它的原因是什么,这叫本体的理论,本体论和本原论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但是在中国的文化中,道这个字既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同时又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它具有这两个方面的含义,没有哪一个字比道更为根本,没有哪一个字更在道之上。讲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我们中国人来讲,道字可以说尽一切,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因为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所以道并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明白的。 什么是道?如果要去回答什么是道的话,老子就讲到,“道不可
35、道”,道是不能说清楚的。我们简单地来讲,道既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又是万事万物的本根,但只具有这两个方面的意思就是道吗?还不是。我们又讲到道是万事万物的灵魂,那这就是道吗?也不是。 翻开道德经第1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什么意思呢?道如果是可以说清楚的,可以说明的,那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道是说不清楚。非常道就是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不是常道,不是大道。一个名如果是可以命名的,那这个名就不能说是一个常名、是一个大名、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这个名不是常名,虽然这个名这是很清楚的,因为这个名字代表着我,一叫我的名字我就知道是在叫我,我一叫你的名字你知
36、道是在叫你,但是正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名字是具体的,所以它不常了。我们一个人不是要总是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要永远在这世界上存在下去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凡是能够说清楚的,都是具体的,抽象的、一般的是说不清楚的,是不能说清楚的。所以老子在这里讲到,道是不可道的,真正意义上的道,是说不清楚的,是不能说清楚的。 这样一种思想在后代有了进一步地发挥。比如说庄子书中,也讲到“道无问,问无应”,你要问我什么是道,我回答你我不知道,不管是什么样的回答,都是错的,因为道是一个无所不包,是一个永恒的,不改变的一个东西。宋代的一个理学家程颢就说过一句话,“几时道尧尽君道,添得些君道多,舜尽子道,
37、添得些孝道多,元来依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尧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的、最为杰出的天子,但是尧行君道,君道也没有增加;我们也知道舜是非常孝的,他的父亲对他不好,但是他还是很好地对待他的父亲,但是并不因为舜做了这一切的事情,孝道因此而增加了。 就君道、孝道而言都是如此,再说到一个道字就更是如此了。因为道包含着天道、地道、人道,在人道之中,君之所以为君之道,臣之所以为臣之道,父之所以为父之道,子之所以为子之道,君道、臣道、父道、子道都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在这之上的另外的一个道字怎么能够说清楚呢?你问道是什么,道什么都是,但道什么都不是。所以庄子后来讲到,“道无问,问无应”,凡
38、是对道所做的一种回答,所做的任何一种解释,说道就是什么,这都是错的。 有人就说了,刚才不是就犯了一个形式上的错误吗?我们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根,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主宰,是天地万物的灵魂,有的人还讲说,老子说道不可道,但是老子却写了五千言所道何事?我觉得这里边把问题搞混了,老子写的五千言,他并没有告诉人们道就是什么,老子只是通过五千言对道做了一个形容,让人们自己去体会、体验一下道到底是什么,老子并没有告诉你道就是如此。我们刚才说,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根,我们也只是对道所做的一种形容,不是说道仅仅就是如此。我们在讲到庄子的时候,可能还会再讲到一段话,在庄子的书中,他甚至用了一种过河
39、拆桥的办法,来引导你说道是什么。简单来讲,佛教里讲到,小和尚问老和尚月亮是什么,老和尚用手指指了一下月亮,但小和尚不开窍,他以为老和尚的手指头就是月亮,这里边就是一个问题。其实老子所讲到的五千言,是让你通过五千言去体察、体验道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通过手指头让你自己去看心中的月亮、心中的道,而不是说这五千言本身就是道,手指头本身就是月亮,这里面是有差异的。 我们通过对五千言的阅读,我们的体会是完全可以够一个人读一辈子,你自己去体会道到底是什么,我应当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我信奉一种什么样的哲学,每个人读老子都会有不同的体会,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个感受、体会就是你所体会到的老子心中的道,但是那只是你
40、心中的道,可能不是他人心中的道,也不可能是老子本身说的道。 道我们可以讲得非常的丰富、非常的圆润、非常的圆满,相信大家过去可能读过老子,你下次再去读老子的时候,你自己去体会一下你心中的道。 老子论自然 上一讲我们讲到了老子哲学的基本观念,讲到了第一个字“道”,这一讲我们来讲一下老子哲学的基本观念第二个字“自然”。 1、何谓“道法自然” 自然这一词是从属于道的,我们必须先讲完道,然后讲到自然。那什么是自然呢?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有一句话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样一句话,人法地,是说人应当以地做为效法的对象,而地是以天做为效法的对象的,天是以道做为效法的对象的,最后一
41、句话说道法自然。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人应当以地为效法的对象,地应当以天为效法的对象,天应当以道做为效法的对象,而道应当以自然做为效法的对象。所以台湾有一名学者就这样讲,他说在老子的书中道并不是最高的范畴,在道之上还有一个自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前面的这些讲法都没有错,人应当以地为效法的对象,这都没有错,一直到天法道,但这里最后一句话说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呢?关键是自然这个词,我们要对它做一个什么样的理解。 我们现在讲自然界、大自然,大自然、自然界的这种提法在中国古代基本上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自然这个词,我们现在把它当成了一个名词来用,但是在古代最起码在老子的书中,它不是作为名词来去用的
42、。自就是自己,然就是样态,那么自然这个词如果要说的话,就是自己使自己成其为这样一种状态,而没有外在力量的强迫,没有外在压力,没有外在制约,没有外在限制等等,这样的含义。道法自然,那不是说道之上还有一个自然,而是讲道应当以自己做为它效法的对象,道使自己成其为自己这个样子、这个样态,而不是任何一个事物使道成其为这样一个样态。所以道法自然实际上不是别的,就是道性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 刚才我们讲到自然这个词不能做名词讲,而是做为一个形容词,形容没有任何外在的压迫,没有外在的制约,没有外在的限制等等这些含义,如果大家不同意这种说法的话,那我们还可以再举出老子书中其它几处关于自然的一些话,我们来再仔细
43、地考察一下,自然是不是这样一个含义。除了这一段话之外,在老子的一共五千言中,还出现了自然这个词四次,一共出现了五次。 2、几种政治统治的模式 比如说在第十七章中,他讲了一句话,“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太上,下知有之”,这里讲的太上不是简单的一个时间范畴、时间概念,更为重要的可能是一个价值的范畴、价值的概念。太就是无以复加、最好的,最好的这么一种政治统治的模式、政治统治的方式是什么?应当是下知有之。什么叫做下知有之?就是做为普通百姓、做为下面的人,只知道有这么一个统治者,而这个统治者做了什么事,不知道,也许他做事了,也许他没做事,但是百姓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事。这样
44、一种模式、这样一种体制,在老子看来是最好的一种模式。 我们现在说那些当领导的有时做得事越多,做得事越多实际上是让百姓在做事,不是他在做事,那可能再做得不好的话,就变成一种扰民。所以西方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中也有一句话,管得最少的政府其实是最好的政府,而这个话现在做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理论,其实在老子的思想中早就有,就是第十七章这句话,“太上,下知有之,”只知道有这么一个统治者,这个统治者做了什么事,大家不知道。 那“其次,亲而誉之,”他做了很多有利于、有益于民众的事,所以人们民众亲爱他、赞誉他,这叫“亲而誉之。”比如人们知道黄帝,黄帝做了什么事,大家都不知道,我们说现在炎黄子孙,黄帝做了什么
45、事大家都不知道;但是尧舜禹汤做了什么事,我们知道。所以人们赞美的是尧舜禹汤,人们没有赞美黄帝,但是按照老子的观念来讲,黄帝是比尧舜禹汤更为伟大的人物。其次是亲而誉之,就像尧舜禹汤,这样的人物。 “其次畏之”,再其次就是人们害怕他,人们为什么害怕他?因为他很厉害,因为严刑峻法,任何一个人如果一旦触犯了刑律,他都会给你严厉的处罚,比如像秦始皇这样的人,人们害怕他,但是他的地位就要比尧舜禹汤要低。 再下来第四个层次,“其次侮之”,其次人们连怕他都不怕他了,他不管怎么样的嚣张,不管怎么样表面上多么厉害,人们都不怕他,人们就敢说他、敢骂他,这是最低的一个层次。 老子接着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
46、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我们讲前面这些话,主要是在讲太上这句话,其实是为了讲自然,为什么讲到这个自然呢?他讲的就是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做了很多事,但是就百姓而言,他认为没有一个人干涉了我,不是因为别人干涉了我,而使我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好象是没有人管我,我想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就这样做的,不是别人教导我这样做的,不是因为别人劝告我这样做的,而是我自己这样做的,我自己这样做的就是所谓的自然。那么在太上的时候,人们只知道有一个帝王、有一个管理者,而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事,这样一种状态就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在老子看来是一个理想的状
47、态。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除了直接讲到自然的话之外,在老子书中还间接地讲到一些话,我们从这些话中也可以体会到老子所讲到的自然是一个什么样的含义。比如说,老子书中还有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就是祭祀的过程中,用草扎起来的那种祭祀品,一次性的,祭祀完了以后就扔了。在儒家看来天地是一个仁爱的化身,阳光雨露哺育万物,哺育万物了以后把这一切万物都给了人类,所以在儒家看来天是一个仁慈仁爱的形象。但在道家看来,在老子看来,天地不仁,它以万物为刍狗,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在它看来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异的、没有区别的。圣人不仁,这里的圣人也不是一般
48、的圣人,他讲的是有职位的人,以百姓为刍狗,这一个统治者他以百姓为刍狗,他不是亲爱某一些人而不亲爱一些人,他对一切人都一样。 这里有一句话说不仁,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不是说他们不做对民众有利的事,不是说他们只做对民众有害的事,不是这样一个概念,也不是这样一个含义。而是他做任何事或者他不做任何事,都没有一种考虑、没有一种想法,是说我故意做这件事,因为做了这件事可以对他人、可以对民众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会不会带来什么好处,他没有想,因为没有想,所以他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是自然的。我们现在其实在很大意义上仍然在讲到这样一个话,说谁自然谁不自然,导演告诉演员你应当自然一些,自然一些是说别太戏剧化,别太演戏、
49、别太表演,你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放松,这是自然的意思。那么这个意思其实就是自然这个词本来的意思,本来的意思就是如此,自然不是别的,就是没有外在约束,怎么样就怎么样,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做,这才是自然。 4、自然是道的基本属性 这样一种自然在老子看来,它是道的一个基本的属性,自然是道的基本的属性,道成就了天地万物,道成就天地万物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阳光雨露,“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这就是自然,地气上升,天气下降,这样一个过程本身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没有谁命令它,没有谁制约它,就是如此,这样的一个过程不是为了成就什么,或者不成就什么。那么道化生为天地万物也是如此,它不是因为
50、要成就天地万物才化生天地万物,它什么都不想做,它即使做了,也没有任何的想法,也没有任何的索求。 所以在老子第五十一章中,它就讲到这句话,“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贵,就是因为它没有遵从什么样的命令,而保持一种自然的状态。所以自然这个词,它是道的一个属性,是道做事的一个基本的原则。既然是道的一个属性,既然是道做事的一个基本的原则,那么我们人包括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化育而来的,都是由道化生而来的,那我们做事也应当像道一样,也应当遵从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自然的原则。 5、“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核心 所以老子讲到“道法自然”这四个字,甚至可以说是老子五千言中
51、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四个字,是老子哲学、老子思想的一个核心,它所遵从的一个原则就是自然的原则,而这个自然的原则就是没有外在强制、没有外在约束、没有外在压迫。我们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你想这样做吗?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我们一个人想着要去这样去做的时候,我们可能有一个欲求、有一个想法、有一个愿望,因为我做了这件事可以得到什么、不可以得到什么,当我们有这些想法的时候,其实就不是那么自然了。而这个自然在老子看来,人类的这样一种自然的状态,是在儿童身上表现得最为清楚、最为明白的,所以老子对于婴儿、对于那些小孩,他给予赞美,他觉得那些小孩没有受到后来利欲观念的一种约束、一种诱惑,所以他们做事才是最自然的,他
52、的德行才是最足的,他提倡我们一个人就应当像小孩那样,保持一种自然的状态。 老子也推崇一种璞,我们讲到返璞归真,在老子的哲学中讲到一个璞字,璞就是不加雕饰、不加修饰。所以中国古代对于事物的一种追求的境界,就讲到对于自然的追求、对于璞的追求,中国古代的艺术所追求的境界是什么?最高的境界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有的人讲到绘画应当是什么?像唐代一个画家说,“同自然之妙有”,自然界本来是什么,你就把自然界本来有的东西,通过这样一种方式,通过你的手、通过用你的笔把自然界本来有的那种状态给它都画出来。比如中国人讲写字,写字的那一点不叫点,它叫侧,它说那就像一个巨岩在悬崖边上独立着一样;它把那一横不叫横,它叫勒,
53、那一横是要有力度的,就像马的缰绳用了力以后所出现的那种状态,应当是有力度的;还有那一竖也不叫竖,说那一竖应当“如万岁之葛藤”那样自然的垂挂下来。这样一些思想、这样一些观念,其实它最早的根源都是来自于老子遵从自然的这样一种思想,那么对于自然的这种推崇、对于自然的这种赞扬,在老子的书中虽然讲得话不多,但是这应当是一个最高的追求,老子所最高的追求就是自然。 6、自然与无为之间的关系 当然,我们还可以再通过其它的话去引申一下老子这个思想,比如说自然与无为之间的关系。老子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讲就是自然,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讲就是无为。那么我们刚才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讲,自然就是没有外在的约束、没
54、有外在的限制、没有外在的强迫,是这样一种意思、这样一种状态。老子书中还讲到,“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这实际上已经开始在讲无为了,但是讲无为他不是在讲无为,他还是在讲自然,他最后一句话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是说我不敢为,为什么不敢为,以辅万物之自然,所以不敢为。 7、希言自然 老子书中还有一句话,只有四个字,叫“希言自然”。希就是稀少,言就是政律,我们现在讲到法律制定得越多、规则越多、规程越多,人们变得无所适从,所以作为一个统治者、作为一个领导者,应当是少发政令,少发这样一些指示,那么其他人才可以做到自然,这就是“希言自然”。 8、道法自然的真正内涵 老子书中讲到的这五句话,这五段提到自然,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一处是在讲外在的自然界。中国古代虽然也讲到外在自然界,但是它讲外在自然界的时候,不用自然这个词,它用天或者用地,或者说用万物,就没有自然这个概念。比如周易里面有一句话,“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天地当然也是万物,但是天地不是宇宙间的普通一物,天在上地在下,天地之间有万物,它没有说天地之间的这些东西都是自然物。通过这些我们想要给大家说明,老子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店铺承接协议样本
- 版房屋买卖合同让您购房更安心
- 2024工程修路合作合同范本
- 2024新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质押担保借款合同
- 2024建设工程施工的合同书范本
- 公寓承包转让合同模板
- 单位保洁安全合同模板
- 民间售房合同模板
- 智能燃气报警器的智能检测与安全提醒考核试卷
- 油管供货合同模板
-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第3单元 认识立体图形第2课时 认识立体图形
- 大学生职业规划报告
- 污水处理厂 双重预防体系全套资料汇编
- 芯片设计 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与仿真实例基于Cadence IC 617 课件全套 李潇然 第1-9章 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流程简介、ADE仿真概述- 模-数转换器
- 2024-2030年中国EDA云服务行业运营前景及未来发展潜力评估报告
- DL∕T 1909-2018 -48V电力通信直流电源系统技术规范
- 人教版PEP英语三年级上册 Unit 5 Let's eat!Part A Lets learn 教案
- QB-T 5797-2023 眼镜架 醋酸纤维素板材
- 2024-2030年中国模架租赁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策略咨询报告
- DB61∕T 400-2016 地理标志产品 富平柿饼
- 《认知觉醒》- 周岭 - 读书笔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