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名词解释_第1页
生态名词解释_第2页
生态名词解释_第3页
生态名词解释_第4页
生态名词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Biosphere): 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lithosphere)的上层、全部水圈(hydrosphere)和大气圈(atmosphere)的下层。2.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organism)及环境(environment)间相互关系的科学(Hackel,1869)。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个体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生态价(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or ecological valence):每种生物对一种生

2、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 (ecological amplitude) 或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2、内稳态(Homeostasis):有机体在可变动的外部环境中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称为稳态。3、小气候(microclimate) :小环境当中的气象条件则称为小气候(microclimate)或称为生物气候(bioclimate),即生物栖息地的气候,这种气候由于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影响而与大气候(macroclimate)有着极大的差别。生态学研究更加重视生物的小环境。

3、4、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物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各种生态因子,统称为生存条件(survival condition)。生态因子有时也被称为环境因子(environmental factor)。区别: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生态因子通常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生物因子( biotic factors) :有机体(同种和异种);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s):温度、光、湿度、

4、pH、氧气等。有的学者将生态因子分为五类:气候因子(climatic factors)、土壤因子(edaphic factors) 、 地形因子(topographic factors) 、生物因子、人为因子(anthropogenic factors) 。5、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6、适应(adaptation):生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遗传特征。7、驯化(acclimation or acclimatization):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5、。8、生态位(niche):空间生态位(spatial niche)、营养生态位(trophic niche)、多维(超体积)生态位(multi-dimensional hypervolume niche)、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和实际生态位(realized niche)的概念,综合前人所述生态位不仅包括生物所占的物理空间,还包括它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例如它的营养位置),以及它们在温度、湿度、pH值、土壤和其他生存条件的环境变化梯度中的位置。9、生活型(life form):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

6、相似的。植物生活型的研究工作较多,对植物而言,其生活型是植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它的形成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趋同适应的结果。10、生态型(ecotype):当同一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分布和生长在不同环境李,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植物的生态适应过程中,发生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变异和分化,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性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这些变异在遗传上被固定下来,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为不同的个体群类型。是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趋异适应的结果。11、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趋同适应(conv

7、ergent adaptation):不同种类的植物,当其生长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12、趋异适应(divergent adaptation):同一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在不同个体群之间就产生相应的生态变异,这种同种植物对不同综合环境条件的趋异适应。13、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city,photoperiodism):昼夜交替中日照的长短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14、长日照生物(long day organism):包括长日照植物(long day plant)和长日照

8、动物(long-day animals),前者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它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如紫菀、凤仙花、冬小麦、甜菜、甘蓝萝卜等;后者是在温带和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长的季节繁殖后代,如雪貂、野兔、刺猬。15、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当其他生态因子不变时,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升高。光照强度低到一定程度时,光合速率合呼吸速率相等,此光强为该植物的光补偿点。16、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光合速率却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为该植物的光饱和点。17、滞育(diapause):很多昆虫在它们生

9、命周期的正常活动中,能插入一个休眠相,即滞育,经常是由光周期决定的。18、生理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或光合有效辐射,能被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380710nm,各光谱有效性红橙光蓝紫光黄光绿光。生理无效光主指绿光。19、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缺乏足够的光照,植物发芽后生长为黄色植株。茎细长软弱,生物产量下降,影响开花结实。20、阿伦规律(Allens law):在寒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21、贝格曼定律(Bergmans law):来自寒冷气候地区的内温

10、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地区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22、极端温度(extreme temperature):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critical temperature)。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23、外温动物(ectotherms):是根据有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划分的,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其调节体温的能力很低。24、物候期(phenophase):生物的季节性变化周期。25、温周期(thermoperiod):植物适应于温度的昼夜变化的现象。26、春化(j

11、arovization,vernalization):温度能够作为一种刺激物起作用,决定有机体是否将开始发育,很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发育成为春化。27、等渗动物(isosmotic animal):体内和体外的渗透压相等,水和盐以大致相等的速度在体内外之间扩散。仅排泄失水,通过食物、饮水、代谢水获得水,泌盐器官排出多余的盐分。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种群(Population): 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2、他感作用 (allelopathy):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许多高等植物能

12、产生具有自毒(autotoxic)和抗生性质的有机物质,如碳水化合物中的萜烯、酒精、有机酸、醚、醛、酮等类物质。3、自疏(Self-thinning):固着生长的生物,包括植物,不能通过运动逃避竞争,因此竞争中的失败者死去在同样年龄大小的植物群中,这种竞争结果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做“自疏”。4、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ve exclusion):如果两个物种在稳定环境中竞争,则有两种可能的结果:(i)一种被排除,或(ii)两种共存。竞争排斥原理陈述,共存只能发生在两物种生态位分化的稳定环境中。:5、竞争释放(Competitive release):在缺乏竞争者时,物

13、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6、寄生(parasitism):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7、拟寄生(parasitoidism):包括一大类昆虫大寄生物(主要是寄生蜂和蝇),它们在昆虫寄主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8、互利共生(Mutualism):是不同种两个体间一种正的互惠关系,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互利共生可以是共生性的,生物体以一种紧密的物理关系生活在一起。9、生活史(life history):是指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10、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在自然

14、界中,种群的实际增长率称为自然增长率(rate of natural increase),用r来表示。它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某一种群的增长百分比。11、异域性物种形成(Allopatric speciation):与原来种由于地理隔离而进化形成新种,为异域性物种形成。异域性物种形成最易发生在边缘隔离、处在种分布区的极端边缘的小种群。小的非典型种群与极端环境条件的混合作用可产生迅速而广泛的遗传重组(遗传革命),从而导致物种形成。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群落(community):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的种群,它们彼此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具有独特成分、结

15、构和功能的集合体,这就是群落。2、生物多样性和主要多样性指数答: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 or biodiversity)可定义为“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的丰富程度、变化过程以及由其组成的复杂多样的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生物多样性一般有四个水平,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 s主要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 diversity index):D=1-Pi2 i=1 s 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einer diversity index):H=-Pilog

16、2Pi i=13、演替(succession)就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4、演替顶级(climax )是指每一个演替系列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5、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发生在新近形成的基质上,如冰川沉积物。先锋物种的营养物的增减和腐殖质的积累为新物种移殖做好了准备。6、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如原来的采伐迹地、废弃的牧场等。7、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它们通常是那些

17、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高的种,群落各个不同层次中都有自己的优势种。8、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乔木层的优势中,即优势层中的优势种被称为建群种。9、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在复层群落中,它通常居于较低的亚层,如南亚热带雨林中的红鳞蒲桃和大针茅草原中的小半灌木冷蒿在有些情况下成为亚优势种。 10、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 or common species):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物种,它与优势种

18、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如马尾松林中的乌饭树、米饭花等。11、偶见种或罕见种(rare species):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物种,多半数量稀少。如常绿阔叶林或南亚热带雨林中分布的观光木,这些物种随着生境的缩小濒临灭绝,应加强保护。偶见种也可能偶然地由人们带人或随着某种条件的改变而侵人群落中,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如某些阔叶林中的马尾松。有些偶见种的出现具有生态指示意义,有的还可以作为地方性特征种来看待。 12、重要值(important value,):是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重要值=(相对多度RA+相对频度RF+相对优势度(相对基盖度)RD)/300上式用

19、于草原群落时,相对优势度可用相对盖度代替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生态系统(ecosystem):1935年Tansley提出的,是指在一定的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群包括: 生产者(producer):是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autotroph),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消费者(consumer):直接或间接依赖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为异养生物(heterotroph)。 分解者(decompocer):将动植物死亡后的残体分解为比较简单的化合物

20、,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到环境中去,供生产者重新吸收利用。也是异养生物(heterotroph)。3、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on):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GPP):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机物质在内的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4、食物链(food chain):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食物网(food

21、web):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的网状结构。营养级(trophic level):食物链上每个位置上所有生物的总和。5、次级生产力(Secondary production):次级生产力的定义是异养有机体的新生物量的生产速率。异养生物如动物、真菌,要求能量丰富的有机分子。异养生物的次级生产力必然地依存于初级生产力。一般说来,在牧食者系统中,次级生产力是群落营养结构中,依存于消费活植物生物量的那一部分,在数量级少于植物生产力,从而形成了金字塔结构。6、富集作用(Enrichment effect):许多生物有浓集环境中污染物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内浓集的污染物不断增加。7、生物量(bi

22、omass):单位面积中有机体的的质量,通常以能量或干有机质为单位(例如t/ha)陆地群落大部分生物量是植被。现存量(standing crop):在调查的时间内,单位空间中存在的活着的生物量。8、消费效率(consumption efficiency ):是指一个营养级的有效总生产力(P n-1)中,后一营养级成员实际消费(被吃掉)部分(I n)所占的百分比, CE = (I n / P n-1 )。同化效率(assimilation efficiency ):是指一个营养级的消费者吃入消化道的食物能量(In)中,被同化而穿过消化道壁、并成为参加生长或用于做功的有效能量(A n)所占的百分比

23、, AE =( A n / In)。生产效率(production efficiency ):是指被同化的能量中(A n),加入到新生物量(P n)所占的百分比, PE =( P n / A n )。剩留下来的完全以呼吸热量而损失于群落。9、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10、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以用生物量、能量、个体数目为单位,分别

24、称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pyramid of biomass):常以生物干重为单位。从低营养级至高营养级,生物的生物量是逐渐减少的;利用生物量资料绘出的生态金字塔是上窄下宽的锥形体。数量金字塔(pyramid of numbers):以个体数目来表示。上窄下宽和上宽下窄均有。能量金字塔(pyramid of energy):利用各营养级所固定的总能量值的多少来构成的生态金字塔。11、生态危机(ecological crisis):是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的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12、矿化(mineralization):无机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的过程,称为矿化;与光合作用过程中,将无机元素固定正好相反。分解与光合也是相反的过程。13、源(source):释放二氧化碳的库。汇(sink):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