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8)鉴赏诗歌形象.ppt_第1页
专题(18)鉴赏诗歌形象.ppt_第2页
专题(18)鉴赏诗歌形象.ppt_第3页
专题(18)鉴赏诗歌形象.ppt_第4页
专题(18)鉴赏诗歌形象.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考纲综述考试大纲表述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对于古代诗歌来说,该知识点主要指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考情总览总览近三年高考试卷,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呈现以下特点:1选材范围进一步扩大。2009年高考涉及唐诗、宋诗、宋词,还涉及较为少见的元词,如安徽卷、浙江卷、湖南卷,甚至还出现了清代词曲,如重庆卷。可以说,选材范围继续扩大,但名家名篇相对减少,中学生不熟悉的作品比重加大,这样,既开拓了考试领域,又避开了押题的视线。另外,有些试卷所考诗歌的地点都

2、与本省相关,如2006年江西卷所考诗歌的作者杨万里即为本省作家,这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2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总体上看,蕴涵哲理、富有情趣的诗歌是命题的首选;清丽淡雅、情景交融的诗歌是命题的主流;短小精悍的抒情诗、充满理趣的山水田园诗和表露深情的送别诗是命题的主要对象。从作者角度看,2009年大纲区以名家非名篇诗词为主,兼有非名家作品,如全国卷、湖北卷等。鉴于此,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扩大复习范围,着眼方方面面,真正从根本上提高鉴赏能力。,3考点分布广泛,试题切入角度小。高考诗歌鉴赏题所涉及的考点除文学常识、风格、形象、意境外,主要表现在炼字(语言)、情感、内容、手法四大方面。考题从各种不同的角

3、度巧妙切入设计命题:或直接从诗入手,或借助评点设题;或是细节,或是炼字,或考诗眼;或抓景与情、动与静、虚与实的关系;或考查形象、意象、意境的把握;或赏析各种修辞手法等等。如2009年全国卷、全国卷考查了诗歌形象,湖北卷、北京卷考查了诗歌的语言,江西卷、重庆卷等考查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整个考查体现了新课标对鉴赏能力的核心要求。,4考查形式基本固定,分值、题量各有不同。诗歌考查总体上仍以主观题为主,除个别试卷(如2009年北京卷),大多都以12道主观表述题形式出现。大纲区试卷考查分值在610分不等。分值与题量基本保持了各地往年的风貌。,考试大纲表述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古典诗歌

4、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在鉴赏诗歌时,只有了解了诗歌所塑造的形象,才能正确评价其内容,深入领会其感情。因此,高考常常以“形象鉴赏”为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其考查内容主要有:,(1)对形象的识别及对其特征的把握;(2)对画面内容的再现及对其作用的分析;(3)对意象及其寓意的感悟;(4)对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的评价。,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它是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极富美感的“形象”。它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的抒情主人公(包括作者),也指即兴即景诗歌里的景和物。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

5、歌鉴赏的重点。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这时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我们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便可感知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一体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辽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

6、,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阅读王昌龄的送魏二,简析诗歌三、四两句勾勒出怎样的图景。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答:_,答案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明月高照,即使暂时入梦,两岸凄清的猿声也会一声一声地闯入梦境,令他睡梦中也摆脱不了愁绪。(

7、这两句设想朋友离别后的情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刻画景物,扩大意境,深化主题。),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往往既是物的形象,也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刺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刺,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

8、的真实写照。,首句“千锤万凿”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的气魄。第三句“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的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裴给事宅白牡丹裴潾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前两句是如何写紫牡丹的?这跟写白牡丹有什么关系?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本题考查诗

9、歌的鉴赏能力。诗的前两句写紫牡丹的盛开,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豪贵争赏”,因而是侧面描写。三、四句由“别”引入白牡丹的形象,另外要结合诗歌的主旨。答案通过写长安豪贵争赏紫牡丹侧面描写出紫牡丹花开之盛、之美。写紫牡丹之盛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及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美和对其处境的同情。,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历史。虽然不能象小说一样通过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来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但根据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在头脑中再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仍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引导学生驰骋想象,才能更好地体会作品主人公(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

10、作意图。,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靡不毕现。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苏轼在赤壁怀古中塑造了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形象。再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空屋陋室之中,一位思妇抑郁少欢,孑然一人寻来觅去。乍暖还寒的天气,身体难于适应;想喝杯淡酒解愁

11、,却碰上“晚来风急”。抬头仰望天空,鸿雁匆匆而过,又不免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更觉伤感;低头看院子里,秋菊怒放,遍地金黄,却没有兴致去摘取。嫌白天太长,盼望天黑,挨到黄昏时分,又下起细雨,心情比天色更阴郁。词中一位晚年寡居孤独凄苦的女性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分为作者所描写的客体主人公和抒情主人公形象。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者描写的客体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则是抒情主人公形象。再如,屈原的离骚就用如椽巨笔塑造了一位忠于祖国、矢志不渝、追求理想、上下求索的爱国诗人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好事近渔父词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

12、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作者在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借此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趣?答:_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远离尘世、独钓寒江的渔父形象。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词人坚决放弃官场生活的心志及处于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的安然心态。,温馨提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汇总:(1)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傲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2)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

13、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推己及人,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性格。,(3)钟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通过对归隐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4)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5)恋友分别、思念故乡的形象。这方面的诗歌形象较多,恋人分别如柳永的雨霖铃,朋友分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思乡之情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表达了他们离别的无限忧伤和对故乡的苦苦思念。(6)怀才不遇、怀古咏

14、史的形象。自古文人多不得志,诗中这种形象较多,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牧的赤壁等都表现出他们这方面的情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均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诗人形象。(8)抨击黑暗、同情人民的形象。白居易的许多诗篇都表现了这方面的内容,如卖炭翁轻肥等,表现了诗人对官吏的鞭挞,对人民的同情。,点拨1鉴赏诗歌形象的技巧有哪些?(1)从意象切入解读诗歌。所谓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和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和依托。因此,鉴赏诗歌时,只有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所包含

15、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鉴赏古代诗歌作品。,比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行舟”“乡书”“归雁”等意象表表了羁旅在外而神思故里、想念亲人的感情。,(2)把握意象意义解读诗歌。在诗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对解读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如蝉象征品行高洁,鹧鸪表达离愁别绪,杜鹃则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景,等等。有关内容见“资料链接”。比如,王冕的诗歌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

16、留清气满乾坤。”表面上是写画中梅花的高洁、清秀、淡雅、素朴,其实是借梅花这一形象来抒发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3)抓住形象描写解读诗歌。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戏剧中的那样完整丰满,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诗人通过简练的笔法、精当的描写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要善于从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去探知人物的品格、精神、情操,然后用精当的语言概括出来。,有时人物形象还可以通过景物描写透视出来,如王维的

17、山居秋暝,我们通过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也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4)联系创作背景解读诗歌。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还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品创作的背景,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从而推出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说来,盛唐诗歌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晚唐诗歌多为表达悯农情怀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南宋诗词多为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点拨2什么是物象、意象和意境?物象是指自然界的事物。物象是客观存在的,不随人的意志而改变的。如自然界中的“月亮”就是“物象”,只有具体诗作中被多样表现的月亮才能成为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

18、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合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意境,它

19、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象和意境的关系就如同砖瓦和整座楼房的关系一样。意境美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主要是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鉴赏诗歌就应当能够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意象,进入到意境中,去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

20、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强化作业,诗词鉴赏常见意象和典故1冰雪古人往往以冰雪的晶莹洁白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洁。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即高洁的心性。古人常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有“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句子。,2月亮望月易引发思亲思乡思国之愁。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诗人望月思故国,写出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3折柳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诗经中就有“昔我

21、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隋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

22、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5芳草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以无处不生、远接荒城、绵绵不尽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6芭蕉芭蕉常有孤独忧愁之意。李清照词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的句子,词人把芭蕉作为怨悱的对象,倾吐了内心的伤感、愁闷。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7梧桐梧桐在古典诗

23、歌中大多表达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番愁苦的滋味在心头。,8梅花早期的咏梅诗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唐诗中有“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的句子。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中梅花都显示一种高洁的品格。,9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

24、依然。”,10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从而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11春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春水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李煜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12秋

25、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13豆蔻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14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15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

26、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蜀道难诗云:“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16蝉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骆宾王在狱咏蝉有“无人信高洁”的句子。虞世南的蝉写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7、”就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17蟋蟀诗经豳风七月中对蟋蟀的活动描写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又称“促织”,古诗十九首中有:“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思念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18猿啼猿啼在诗歌中常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

28、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19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乌鸦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地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20鸿雁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21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

29、安知鸿鹄之志哉!”22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诗小雅鸿雁。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后采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23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24长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庚信哀江

30、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25关山关,关隘要塞;山,山河。关山指关塞山河。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诗句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26羌笛羌笛是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

31、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27琴瑟琴瑟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琴瑟又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28月老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后来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29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30三尺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

32、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31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32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33婵娟婵娟指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为婵娟。34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就是睹物(双鲤鱼)思人。,35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

33、,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在一起飞。这两个词古典诗歌里常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36问鼎左传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觊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37逐鹿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38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洪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39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唐人权德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