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易错点14生物与环境综合易错(8大陷阱)(学生版+解析)_第1页
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易错点14生物与环境综合易错(8大陷阱)(学生版+解析)_第2页
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易错点14生物与环境综合易错(8大陷阱)(学生版+解析)_第3页
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易错点14生物与环境综合易错(8大陷阱)(学生版+解析)_第4页
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易错点14生物与环境综合易错(8大陷阱)(学生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易错点14生物与环境综合易错目录01易错陷阱(8大陷阱)02举一反三【易错点提醒一】增长型≠种群数量增加【易错点提醒二】增长率≠增长速率【易错点提醒三】K值是环境容纳量,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易错点提醒四】捕食关系曲线:先增为被捕食者,后增为捕食者【易错点提醒五】从上到下≠群落的垂直结构【易错点提醒六】群落演替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易错点提醒七】生产者≠植物【易错点提醒八】摄入量≠同化量03易错题通关易错陷阱1:误认为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数量一定增加【陷阱分析】年龄结构并不能决定种群密度,只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这种预测的趋势不一定能出现。例如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密度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有关,例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种群密度会急剧减少。此外,种群密度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链接知识】1.种群数量特征间的关系图示(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2)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具体环境中的种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结构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易错陷阱2:增长率≠增长速率【陷阱分析】种群增长率:指一定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与初始个体数量的比值,即增长率=eq\f(一定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初始个体数量)。“J”形曲线增长率为恒定值,“S”形曲线增长率是逐渐下降的。种群增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量(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即增长速率=eq\f(一定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时间)。“J”形增长的种群增长速率一直上升,其曲线呈“J”形,“S”形增长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呈“钟形”。【链接知识】1.“J”形曲线和“S”形曲线的比较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竞争物种、病原体等其他生物的制约传染病等现实状态:(1)食物、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的制约实例野兔、环颈雉在引入地繁殖初期高斯实验增长率不变越来越小坐标曲线种群增长率曲线种群增长速率曲线有无K值无K值,种群数量持续增长有K值,种群数量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适用范围一般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和入侵物种迁人新环境中最初一段时间内的增长一般为自然条件下种群的增长形成原因无种内斗争,缺少无敌,食物、空间条件允裕,气候适宜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多等二者关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的有无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J”形曲线增加环境阻力→“S”形曲线易错陷阱3:误认为K值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陷阱分析】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链接知识】1.对K值理解与认识(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2)在环境条件稳定,K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3)K值应用项目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害生物的防治K值(环境容纳量)保护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养殖量不能超过K值,否则会破坏环境,导致K值下降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K2捕捞(或捕获)后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若达到K易错陷阱4:不能准确区别种间关系【陷阱分析】种间关系的类型:主要有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链接知识】1.种间关系的区别总结(1)捕食与竞争的区别:竞争是不同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2)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的区别: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种间竞争。(3)捕食与寄生的区别:前者强调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后者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而宿主一般不会死亡。(4)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前者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后者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5)原始合作与种内互助的区别:前者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通过互助共同发展;后者是指同种生物之间通过互助共同发展。(6)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的区别:前者是指对双方都有利的一种种间关系,但并没有发展到彼此相依为命的程度,如果解除这种关系,双方都能正常生存。而后者是物种之间不能分开的一种种间关系,双方分开后,会出现双方或其中一方不能正常生活的现象。2.三种种间关系曲线的辨别技巧(1)互利共生曲线:数量上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2)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3)种间竞争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生物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易错陷阱5:误认为从上到下就是群落的垂直结构【陷阱分析】群落结构认识的三个易误点(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2)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3)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链接知识】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从上到下);湖泊群落的垂直结构:挺水层、浮水层和沉水层(从上到下)。易错陷阱6:误认为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乔木阶段【陷阱分析】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如果陆地环境条件适宜,群落都能演替到最高阶段——森林阶段。在干旱地区,一般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或低矮灌木阶段。【链接知识】群落演替的易误点(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易错陷阱7:误认为生产者都是植物【陷阱分析】生产者≠植物:生产者不一定都是植物,某些细菌也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蓝细菌等:植物也不一定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寄生在豆科植物上,细胞中无叶绿体,叶片退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同化类型为异养型,属于消费者。【链接知识】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判断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一定”和“可能"(1)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2)消费者、分解者一定是异养生物,异养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3)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不一定”(1)消费者≠动物:消费者不一定都是动物,如某些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菟丝子也属于消费者;动物也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蚯蚓、蜣螂、秃鹫等属于分解者。(2)分解者≠微生物: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秃鹫等;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能自养的微生物蓝细菌是生产者,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等是消费者。易错陷阱8:误认摄入量等于同化量【陷阱分析】摄入量与同化量的区别:除第一营养级生物外,某一营养级生物摄入体内的能量并不是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因为有一小部分能量存在于动物排出的粪便中,最终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因此,真正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应该是下一个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即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粪便实际上是上一个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分解者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链接知识】1.能量的来源与去路汇总(1)流经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流经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3)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4)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5)由于每一营养级和分解者都需要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一部分能量,所以各个生态系统必须要有太阳能的补充。能量最后以热能的形式回到无机环境,包括各营养级自身的呼吸消耗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易错点提醒一】增长型≠种群数量增加[例1]珍稀濒危植物留坝槭为落叶乔木。为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科研人员调查了某留坝槭天然种群,发现少量留坝槭个体散生在总面积约17000m2的落叶阔叶林中,受其他植物遮阴的影响,成树长势不佳,仅7株成树可正常开花结果,且种子存在败育率高、萌发率低等问题。该种群年龄结构和各年龄阶段的死亡率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注:树龄用胸径表示,幼苗(胸径<2.5cm);幼树(2.5cm≤胸径<12.5cm);成树(胸径≥12.5cm)。A.为准确掌握该地留坝槭的种群数量,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B.该地留坝槭面临的主要生存压力来自种内竞争C.据图分析,该留坝槭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将来种群数量会增加D.可采取人工培育留坝槭幼苗后移栽和适度修剪对留坝槭遮阴的植物来提高该地留坝槭的种群数量规避陷阱:年龄结构并不能决定种群密度,只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变式1-1]梭梭是一种常被用于修复干旱区域退化生态系统的先锋植物。在某时间点,研究人员调查了三个不同地下水埋深的梭梭种群的不同龄级个体数目,结果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1的数量变化可用模型N1B.与种群1和种群2相比,种群3的根系更发达C.种群密度能直接反映种群数量,可用样方法调查梭梭种群密度D.种群1和种群2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数量可能呈增长趋势[变式1-2]为了合理开发渔业资源,工作人员通过探究岩龙虾种群数量与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动态关系,构建了生态学模型,如图所示。基于对该模型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B.自然状态下,该区域岩龙虾不能长期维持在A点数量C.处于B点时,为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应捕捞掉17只岩龙虾D.处于C点时,该区域岩龙虾的种群增长率约为2只/年[变式1-3]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三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物的种类和福寿螺的密度B.实验过程中,狐尾草在不同小区中的密度不变C.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高密度处理小区中鸭舌草种群数量将呈S形增长【易错点提醒二】增长率≠增长速率[例2]科学家发现一种突变型酵母菌,该酵母菌对果糖的吸收效率高,但利用率低。研究人员用等浓度的葡萄糖培养液和果糖培养液分别培养该酵母菌,得到了两种培养条件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组1、2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分别为K1、K3B.a点时,两种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相等,种群增长速率也相同C.推测实验组2的碳源为葡萄糖,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若要缩短酵母菌的培养周期,可在葡萄糖培养液中添加适量果糖[变式2-1]图甲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乙为血细胞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mm×1mm×0.1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可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若在e时刻添加一定量酵母菌培养液,则图中α的角度可能会变大B.若图甲表示某农场老鼠的种群数量变化,最好在b点时刻进行防治鼠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若以图乙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mL培养液中(未稀释)酵母菌的数量约为6×106个D.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定期检测并将其变化绘制成曲线,此研究方法属于构建数学模型【易错点提醒三】K值是环境容纳量,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例3][多选]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引入某动物的天敌,其K值就会变小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增大大熊猫种群的K值C.同一个池塘中的鲫鱼与鲤鱼的K值相同D.生活在草原上的野兔,不同年份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规避陷阱:年龄结构并不能决定种群密度,只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变式3-1][多选]某草原区域面积约为120hm2,为有效治理鼠害,某研究小组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草原的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第一次捕获数/只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黑线姬鼠数/只第二次捕获的黑线姬鼠数/只第二次捕获中的标记数/只906211123A.低温和食物分别是影响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约因素和密度制约因素B.该草原区域中的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2.5只·hm-2C.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均通过影响黑线姬鼠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D.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后,由于种内竞争激烈等,种群数量会下降【易错点提醒四】捕食关系曲线:先增为被捕食者,后增为捕食者[例4]如图为某年度调查非洲草原上甲、乙两种哺乳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已知甲、存在捕食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获得的能量大部分流入乙,少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掉B.7月份甲比乙数量少的原因是甲的死亡率更高C.甲、乙两种动物生存的环境相同,所以所处生态位也相同D.决定甲、乙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规避陷阱:数量先增加先减少,是被捕食者。[变式4-1][多选]研究人员在研究某种捕食者与其猎物关系时,构建了猎物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猎物增长的比率。A.猎物种群数量介于A~B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A点B.若该猎物表示害虫,当数量超过B点时,会导致该虫害的爆发C.当种群数量超过C点时,猎物种群增长率介于0~1之间D.猎物种群数量少于A点时,种群可能濒临灭绝[变式4-2]如图所示,两种生物P、N的数量进行①→②→③→④的周期性变化。物种P和物种N的种间关系最可能是(

)A.原生合作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寄生【易错点提醒五】从上到下≠群落的垂直结构[例5]红树林湿地是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由滩涂、浅水水域等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从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地方即为潮间带,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分别依次位于潮间带的上区、中区和下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红树植物可能具有较发达的通气组织B.潮间带不同区域内植物的分布主要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引种红树时保留原有物种,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与高潮区相比,适应水体生活的底栖动物在低潮区中的种类数可能更多规避陷阱: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变式5-1]在某新型生态农业园区中,科研人员对稻田中的福寿螺种群进行研究,绘制了其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同时还观察到稻田中存在以福寿螺为食的鸭子,以及与福寿螺竞争食物资源的田螺。图2为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稻田中福寿螺种群数量增长呈现“S”形,图1中t1时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B.鸭子与福寿螺的关系可用图2中①表示,鸭子数量增多,福寿螺种群的K值会降低C.田螺与福寿螺存在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可用图2中②表示D.福寿螺在稻田中的分层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式5-2]新疆天山以其壮丽的雪山冰峰、广袤的森林草甸、清澈的河流湖泊和独特的红层峡谷而闻名。新疆天山的植被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特征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新疆天山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新疆天山植物随海拔变化呈现出的分布特征是典型的群落垂直结构B.新疆天山不同的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C.需要控制人类对新疆天山生态系统干扰强度,合理适度地进行利用D.新疆天山的低海拔山地草甸比高海拔高山草甸的抵抗力稳定性更强【易错点提醒六】群落演替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例6]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相适应的平衡状态时,演替不再进行,此时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物种的取代B.群落演替最终都会演替到顶极森林群落C.顶极群落不再受温度、降水量等因素的影响D.顶极群落的结构复杂,将一直保持不变规避陷阱:群落演替是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区不一定能演替到森林阶段。[变式6-1]某地“退耕还林”后,第1年,该地群落中沙蓬占绝对优势;第2年,该地形成以沙蓬和狗尾草为主的杂草群丛;第3年,沙蓬和狗尾草优势降低,该地群落以黄花蒿、铁杆蒿和阿尔秦紫菀为主;第4年,该地群落的黄花蒿和铁杆蒿成为优势种,同时样地中出现了杠柳,形成以黄花蒿和铁杆蒿为主的草灌群丛;第5年,该地群落的杠柳明显增多,与黄花蒿、铁杆蒿共同构成优势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弃耕地与冰川泥、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的类型相同B.随时间推移,该群落演替中优势种发生更替,最终沙蓬、狗尾草消失C.研究杠柳生态位可研究其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及种间关系等D.第5年时调查该地区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样方法统计物种相对数量[变式6-2]2024年12月,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功锁边。此前,内蒙古毛乌素沙漠也经过了60余年的锁边治理,93%的地区实现了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森林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荒漠群落没有垂直结构B.森林群落稳定性高,因此群落演替最终都会发展成为森林群落C.毛乌素地区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夏季和冬季的毛乌素地区群落外貌和结构不同,也是群落演替的表现之一【易错点提醒七】生产者≠植物[例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养生物一定都是生产者,生产者也一定都是自养生物B.腐生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不一定都是细菌、真菌C.植物不一定都是生产者,动物也不一定都是消费者D.细菌既可以作为生产者,也可以作为消费者和分解者规避陷阱:植物不一定都是生产者,有些植物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变式7-1]研究人员对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表(单位:J·m-2·a-1)所示。根据表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能量流动方式生产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分解者流入的能量9.8×1081.5×1082.1×107—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6.4×1088.1×1071.6×1071.5×108A.生产者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B.肉食性动物处在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C.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4%D.该生态系统未利用的能量约为9.3\times107J·m-2·a-1[变式7-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产者不都是植物,植物也不都是生产者B.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非生物因素包括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D.食物链和食物网都以生产者为起点,分解者为终点【易错点提醒八】摄入量≠同化量[例8]某生态系统中能量在3个营养级之间流动的情况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B摄入的能量比例增大,B的同化效率(同化量/摄入量)一般也增大B.若B同化的量减小,C的同化量一般也相应减少,B→C的能量传递效率基本不变C.若B呼吸的能量占其同化量的比例增大,B→C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会下降D.若B为养殖动物,增大B的同化效率能使能量的利用效率增大规避陷阱: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粪便实际上是上一个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变式8-1]研究人员对某人工林生态系统食物链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昆虫的同化量等于昆虫摄入量减去流入分解者的能量B.昆虫粪便中的物质和能量还可以被树直接或间接利用C.树和昆虫构成的数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的形状没有差异D.能量A表示昆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1.K对策和r对策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两种不同适应策略,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环境条件。K对策者的特点是个体大、寿命长、繁殖率低、高存活率和适应稳定环境,r对策者的特点是个体小、寿命短、繁殖率高、适应不稳定环境。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K、r对策者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K对策生物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关键点,即绝灭点(X)和稳定平衡点(S)。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草原田鼠属于r对策者B.r对策者中的有害生物很难被彻底消灭,可能与其不存在X点有关C.在X点以上,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D.当天敌增多时,K对策者的X、S点对应的横坐标值分别会减小、增大2.调查小组利用红外触发相机统计迁入适宜环境的某种动物种群数量,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动物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当达到d点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B.在b点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出生率增大,死亡率为零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重捕过程中被标记的个体易被捕食,则调查结果将偏大D.气候条件变化不会改变图中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的大小3.下图是某种群的λ(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面有关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3年之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B.第6年,该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若该种群是酵母菌,则可以用血细胞计数板精确统计出活菌数D.若该种群为某经济动物,第9年种群数量开始稳定4.去除取样法可估算动物种群的数量。运用该方法时,每次捕获的动物不放回环境,随着连续捕捉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将每次捕获数量作为y值,先前捕捉积累数量作为x值,得到方程y=21.4−0.186x,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部分个体的迁入或迁出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B.调查要求每次捕捉时,每只动物被捕捉的概率相同C.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动物种群的数量约为134只D.图中内容表示描述一个系统的数学形式,称为数学模型5.生态位重叠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在同一空间分享或竞争资源的情况。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山区部分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特征,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物种S1S2S3S4S5S6S11S20.361S30.400.021S40.370.000.931S50.730.390.380.361S60.700.470.480.460.711A.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小B.物种S1的猎物不可能是物种S5和物种S6C.如果物种S2是夜行性动物,那么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S3和物种S4D.动物的生态位研究包括它的栖息地,食物和天敌6.资源八角寨有许多裸露的红色岩石,岩石表面生活着地衣、苔藓,随时间推移,形成独具特色的丹霞地貌和原始森林,其中资源冷杉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科研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一般是向群落结构复杂的方向进行,最终都能演替成森林群落B.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地衣先于苔藓出现,加速了岩石风化形成土壤C.丹霞地貌中的生物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属于次生演替D.丹霞地貌的原始森林中资源冷杉的分布有高有矮,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7.科研工作者以某山地火烧迹地不同时期的植物群落组成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该地区在火烧后恢复期不同阶段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相比于戈壁,山地植物群落火烧后恢复的速度相对较快B.调查期间,植物的科、属、种数量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C.该地区火烧前的植物种类在恢复期后均会出现D.T4后物种数量下降可能与种间竞争加剧有关8.1883年8月,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之后某科研小队对火山爆发后该地的环境进行多年监测,记录当地的环境变迁过程。该科研小队对两种优势物种的部分记录结果如图所示(λ表示种群后一年的数量是前一年的倍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与火山爆发后该地进行的演替类型不同B.据图推测,t4时间点之后草本M的λ会持续减小,直至草本M不存在C.只要时间允许,该地区就可以恢复到火山爆发前的生物群落结构D.在t1~t2期间,灌木N的λ围绕在1.0上下波动,说明这期间无灌木N的个体死亡9.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若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甲所示,则该种群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B.图乙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C.图丙中两种草履虫的数量此消彼长,彼此之间为种间竞争关系D.图丁中植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动物的分层导致的10.在探究某退耕农田的自然恢复过程中,科研人员记录了三种主要植物物种甲、乙和丙的种群动态。这些物种的相对多度(即某一物种的个体数量占群落总个体数量的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一所示,物种乙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二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一中,甲最先出现,丙的数量在60年后一定会大于乙,而成为优势种B.图二中的cd段对应图一第30年至第50年,因为乙增长速率在下降C.调查甲、丙种群密度的方法分别是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D.丙种群密度在后期显著增加,可能呈现“S”型增长特征11.[多选]生态系统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称为置位点,在置位点范围内,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平衡。其中A、B、C表示其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输入和输出包含物质、能量和信息,在A、B、C之间的信息传递均为双向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生态系统的置位点发生偏离时,其结构越复杂,偏离就越大,反馈调节越强D.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12.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描述了对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提高出生率B.《氾胜之书》“又种薙(韭)十根……居于瓜外,至五月瓜熟,薙可拔卖之,与瓜相避”,这种生产方式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提升对光能的利用率C.《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诗中植物的生理活动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D.先秦诗人诗经的作品《大田》中“去其螟螣,及其螽贼,无害我田稚”描述了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13.中华绒螯蟹、日本沼虾和罗氏沼虾在生态系统中主要位于第二、三营养级,均具有经济价值。以中华绒螯蟹-日本沼虾混养池塘为对照组,三者混养池塘为实验组,研究两种养殖模式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t⋅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中的一部分会以其粪便、断肢和遗体等形式流向有机碎屑B.第二营养级既能产生有机碎屑,又能同化有机碎屑,从而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C.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减少,能量传递效率降低D.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罗氏沼虾可以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产品的捕捞量14.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对渔业资源管理具有指导意义。渤海十年间相关调查数据统计如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渤海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的转换效率*(%)营养级来源十年前当前ⅡⅢⅣⅤⅡⅢⅣⅤ浮游植物6.714.718.619.68.919.925.023.5碎屑7.215.418.819.76.821.324.523.9*转换效率为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生产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比值A.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碎屑食物链以生物残体或碎屑为起点,分解者属于该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C.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倒置时,其数量金字塔未必是倒置的D.由表可知,当前捕食食物链各营养级间的转换效率比十年前高,表明渤海各营养级生物未被利用的和流向碎屑的能量增多15.2024年2月,联合国发布了首份《世界迁徙物种状况》报告,为野生迁徙物种的保护工作敲响警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迁徙物种可为植物授粉及捕食害虫,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人类对野生迁徙物种的威胁,主要是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等C.许多鸟类在冬季向南方迁移,这改变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属于群落演替D.迁徙动物的周期性移动不会影响迁徙区域的种群密度16.“绿色生态村”是融合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居住的综合性乡村发展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绿色生态村”实现了生态系统在能量和物质上的自给自足B.植树造林时在人工林中增加植物种类,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C.在“绿色生态村”中,增加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的数量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恢复植被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17.某研究小组以广西北海及其金海湾红树林为采样区域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在北海市辖区内共记录有国家一级重点鸟类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共69种,其中包括33种隼形目猛禽,近海红树林、海岸带湿地是鸟类的主要栖息地。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2)郁闭度低的样地中,底栖动物(指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的丰富度相对更高,原因是。(3)镉(Cd)一旦被红树林或动物摄入,就会沿着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从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镉(Cd)的污染属于影响生物的(填“非密度制约因素”或“密度制约因素”)。(4)为筛选适合修复镉(Cd)污染的植物,科研人员以Cd污染的土壤为培养基质,通过温室盆栽实验,比较籽粒苋、龙葵、商陆这3种植物对土壤的修复性能,相关检测结果如表所示:植物名称Cd含量/(mg·kg-1)转运系数地下部分地上部分籽粒苋46.6022.590.48龙葵16.6141.392.49商陆7.879.121.16注:转运系数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金属含量与地下部分的金属含量的比值。①分析以上结果可知,Cd污染修复效果最好的植物是,依据是。②根据研究结果可知,若要采用及时收割地上部分并无害化处理的方法以达到修复目的,则选择的最佳植物为,主要原因是。18.某淡水湖泊由于长期受到人类活动及自然因素的影响,面临着严重的水体恶化、水华频频爆发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为改善该湖泊的生态环境,人们采取了许多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使该湖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部分治理措施如下:措施一:采取限磷措施,提倡使用无磷洗涤用品,大力兴建污水处理系统,对污水处理后再排入湖内。措施二:在特定的区域种植水葫芦和芦苇等植物,定期收割和清除水葫芦和芦苇。措施三:放养白鲢、鳙鱼及挂养贝类等滤食藻类的水生动物,控制藻类的疯长。(1)P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的形式流动,湖泊水体的N、P浓度是评价水质的指标之一,原因是。(2)对湖泊浅水区考察后,研究人员认为芦苇成为该区域的优势种。你认为得出结论的依据应该是。芦苇等挺水植物能够显著降低藻类等植物的数量,原因是。(3)定期收割和清除水葫芦和芦苇的目的:。生物类型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A未利用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外来有机物输入的能量生产者44595Y0植食性动物9.51.511Z6肉食性动物6.80.57.2010.5(4)对治理后的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数据如上表所示,能量单位为J·cm-2·a-1。A表示能量流动的去向之一,Y、Z为能量值,肉食性动物作为一个营养级研究。据表分析,A是指,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J·cm-2·a-1.能量从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是%(保留一位小数)。(5)为了治理某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科研人员制定了两个方案:方案一:通过减少以浮游动物为食的生物数量,进而减少浮游植物的量,抑制水体富营养化。方案二:通过增加鲢鱼和鳙鱼等杂食性鱼的数量,直接控制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抑制水体富营养化。综合分析更为有效的是(填“方案一”或“方案二”),理由是。在此基础上,请你提出一个进一步的研究课题。19.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竞争的现象。以下是种间竞争的几个典型实例:实例一:Gause以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观察对象,发现当它们分别在酵母菌介质中培养时,均生长良好。当共同培养时,会出现排斥现象,双小核草履虫占据优势,最后大草履虫死亡消失。实例二:Gause将双小核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放在酵母菌和细菌介质中共同培养时,二者会共存,但两种草履虫的密度均低于单独培养时的密度。观察发现,双小核草履虫多生活于试管中、上部,袋状草履虫多生活于试管底部。实例三:Tilman研究了星杆藻和铁杆藻两种硅藻之间的竞争,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均需要硅酸盐。当两种硅藻分别培养在含有硅酸盐的培养液中时,二者均生长良好,当二者共同培养时,星杆藻很快被排斥。回答下列问题:(1)实例一,培养液中的草履虫可以用的方法进行计数。调查发现,自然水体中会同时存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大草履虫并不会死亡消失,推测原因是(答出两点)。(2)实例二,两种草履虫的分布为群落空间结构的,说明两种草履虫出现了栖息环境的分化,推测二者共存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因为出现了的分化。(3)实例三中星杆藻和铁杆藻均未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推测星杆藻被排斥最可能的原因是。综合以上实例,种间竞争的结果包括。20.调查研究是生态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对于种群和群落的调查常采用不同的方法。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生态学上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种群数量增长的最低起始数量又称M值。科学家研究了某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下图是该种群瞬时增长量随种群起始数量变化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该种群的K值为680个,M值为150个B.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竞争程度最激烈C.当该种群起始数量为80、650个时,则理论上该种群的最终数量为0、600个(2)某兴趣小组对公园的水质进行调查,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有400个小格)对水体中某单细胞藻类进行了计数,对水样进行了100倍稀释后得到如下结果,由此可估算出10mL水样中该单细胞藻类的个数约为个。(3)研究人员采用去除取样法调查青藏高原东部牧区一种植食性小型哺乳动物——高原鼠兔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所对应的数据为6次实际调查结果。(去除取样法的原理:随着连续地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而花同样的捕捉力量所取得的捕获数逐渐降低,逐次捕捉的累积量逐渐增大)①结合图中信息,估算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为(四舍五入为整数)只。②参照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的要求,为使调查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去除取样法调查时需要提出合理的假定条件:每次捕捉时每只动物被捕捉的概率一样,而且调查期间没有。(4)研究人员还采用堵洞盗洞法调查,将待测区域(下图A区)内高原鼠兔的洞口全部填埋,连续3天每天记录被盗开的洞口数并计算平均值,即有效洞口数;在附近另一片较小的区域(下图的B区)内测定有效洞口数后,再捕尽该区域内的高原鼠兔。①若记录B区内的有效洞口数为4个,共有高原鼠兔35只,A区内的有效洞口数为16个,则A区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大约是只。②每天记录好被盗开的洞口数后,(填“需要”或“不需”)重新填埋;幼年高原鼠兔尚不能掘土打洞,因此估测数量会(填“偏高”“基本不变”或“偏低”)。易错点14生物与环境综合易错目录01易错陷阱(8大陷阱)02举一反三【易错点提醒一】增长型≠种群数量增加【易错点提醒二】增长率≠增长速率【易错点提醒三】K值是环境容纳量,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易错点提醒四】捕食关系曲线:先增为被捕食者,后增为捕食者【易错点提醒五】从上到下≠群落的垂直结构【易错点提醒六】群落演替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易错点提醒七】生产者≠植物【易错点提醒八】摄入量≠同化量03易错题通关易错陷阱1:误认为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数量一定增加【陷阱分析】年龄结构并不能决定种群密度,只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这种预测的趋势不一定能出现。例如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密度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有关,例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种群密度会急剧减少。此外,种群密度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链接知识】1.种群数量特征间的关系图示(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2)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具体环境中的种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结构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易错陷阱2:增长率≠增长速率【陷阱分析】种群增长率:指一定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与初始个体数量的比值,即增长率=eq\f(一定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初始个体数量)。“J”形曲线增长率为恒定值,“S”形曲线增长率是逐渐下降的。种群增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量(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即增长速率=eq\f(一定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时间)。“J”形增长的种群增长速率一直上升,其曲线呈“J”形,“S”形增长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呈“钟形”。【链接知识】1.“J”形曲线和“S”形曲线的比较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竞争物种、病原体等其他生物的制约传染病等现实状态:(1)食物、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的制约实例野兔、环颈雉在引入地繁殖初期高斯实验增长率不变越来越小坐标曲线种群增长率曲线种群增长速率曲线有无K值无K值,种群数量持续增长有K值,种群数量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适用范围一般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和入侵物种迁人新环境中最初一段时间内的增长一般为自然条件下种群的增长形成原因无种内斗争,缺少无敌,食物、空间条件允裕,气候适宜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多等二者关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的有无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J”形曲线增加环境阻力→“S”形曲线易错陷阱3:误认为K值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陷阱分析】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链接知识】1.对K值理解与认识(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2)在环境条件稳定,K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3)K值应用项目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害生物的防治K值(环境容纳量)保护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养殖量不能超过K值,否则会破坏环境,导致K值下降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K2捕捞(或捕获)后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若达到K易错陷阱4:不能准确区别种间关系【陷阱分析】种间关系的类型:主要有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链接知识】1.种间关系的区别总结(1)捕食与竞争的区别:竞争是不同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2)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的区别: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种间竞争。(3)捕食与寄生的区别:前者强调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后者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而宿主一般不会死亡。(4)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前者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后者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5)原始合作与种内互助的区别:前者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通过互助共同发展;后者是指同种生物之间通过互助共同发展。(6)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的区别:前者是指对双方都有利的一种种间关系,但并没有发展到彼此相依为命的程度,如果解除这种关系,双方都能正常生存。而后者是物种之间不能分开的一种种间关系,双方分开后,会出现双方或其中一方不能正常生活的现象。2.三种种间关系曲线的辨别技巧(1)互利共生曲线:数量上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2)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3)种间竞争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生物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易错陷阱5:误认为从上到下就是群落的垂直结构【陷阱分析】群落结构认识的三个易误点(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2)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3)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链接知识】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从上到下);湖泊群落的垂直结构:挺水层、浮水层和沉水层(从上到下)。易错陷阱6:误认为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乔木阶段【陷阱分析】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如果陆地环境条件适宜,群落都能演替到最高阶段——森林阶段。在干旱地区,一般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或低矮灌木阶段。【链接知识】群落演替的易误点(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易错陷阱7:误认为生产者都是植物【陷阱分析】生产者≠植物:生产者不一定都是植物,某些细菌也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蓝细菌等:植物也不一定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寄生在豆科植物上,细胞中无叶绿体,叶片退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同化类型为异养型,属于消费者。【链接知识】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判断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一定”和“可能"(1)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2)消费者、分解者一定是异养生物,异养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3)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不一定”(1)消费者≠动物:消费者不一定都是动物,如某些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菟丝子也属于消费者;动物也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蚯蚓、蜣螂、秃鹫等属于分解者。(2)分解者≠微生物: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秃鹫等;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能自养的微生物蓝细菌是生产者,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等是消费者。易错陷阱8:误认摄入量等于同化量【陷阱分析】摄入量与同化量的区别:除第一营养级生物外,某一营养级生物摄入体内的能量并不是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因为有一小部分能量存在于动物排出的粪便中,最终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因此,真正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应该是下一个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即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粪便实际上是上一个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分解者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链接知识】1.能量的来源与去路汇总(1)流经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流经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3)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4)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5)由于每一营养级和分解者都需要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一部分能量,所以各个生态系统必须要有太阳能的补充。能量最后以热能的形式回到无机环境,包括各营养级自身的呼吸消耗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易错点提醒一】增长型≠种群数量增加[例1]珍稀濒危植物留坝槭为落叶乔木。为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科研人员调查了某留坝槭天然种群,发现少量留坝槭个体散生在总面积约17000m2的落叶阔叶林中,受其他植物遮阴的影响,成树长势不佳,仅7株成树可正常开花结果,且种子存在败育率高、萌发率低等问题。该种群年龄结构和各年龄阶段的死亡率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注:树龄用胸径表示,幼苗(胸径<2.5cm);幼树(2.5cm≤胸径<12.5cm);成树(胸径≥12.5cm)。A.为准确掌握该地留坝槭的种群数量,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B.该地留坝槭面临的主要生存压力来自种内竞争C.据图分析,该留坝槭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将来种群数量会增加D.可采取人工培育留坝槭幼苗后移栽和适度修剪对留坝槭遮阴的植物来提高该地留坝槭的种群数量规避陷阱:年龄结构并不能决定种群密度,只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答案】D【解析】A、为准确掌握该地留坝槭的种群数量,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逐个计数,A错误;B、由题意可知,留坝槭种群密度小,因此种内竞争弱;少量留坝槭个体散生在总面积约17000m2的落叶阔叶林中,受其他植物遮阴的影响,成树长势不佳,仅7株成树可正常开花结果,且种子存在败育率高、萌发率低等问题,由此可见,留坝槭种群受其他植物遮阴影响,在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可判断该地留坝槭面临的主要生存压力来自种间竞争而非种内竞争,B错误;C、从图中可以看出,幼苗和幼树的个体数量相对较多,成树数量较少,这种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种群衰退的原因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析,虽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但成树数量少且只有7株成树可正常开花结果,种子还存在败育率高、萌发率低等问题,这会导致出生率低,幼树向成树过渡阶段的死亡率高,从而使种群处于衰退状态,C错误;D、为提高该地留坝槭的种群数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适度采伐或修剪,减少其他植物对留坝槭的遮阴,改善其光照条件;对留坝槭的种子进行人工培育,提高种子的萌发率;人工培育留坝槭幼苗后移栽到该地;对成树进行保护,提高其开花结果率等,D正确。故选D。[变式1-1]梭梭是一种常被用于修复干旱区域退化生态系统的先锋植物。在某时间点,研究人员调查了三个不同地下水埋深的梭梭种群的不同龄级个体数目,结果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1的数量变化可用模型N1B.与种群1和种群2相比,种群3的根系更发达C.种群密度能直接反映种群数量,可用样方法调查梭梭种群密度D.种群1和种群2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数量可能呈增长趋势【答案】A【解析】A、模型N1=N0λB、与种群1和种群2相比,种群3的地下水埋深更大,故根系更发达,B正确;C、种群密度能直接反映种群数量,可用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调查梭梭种群密度,C正确;D、种群1和种群2的幼年个体数量较多,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数量可能呈增长趋势,D正确。故选A。[变式1-2]为了合理开发渔业资源,工作人员通过探究岩龙虾种群数量与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动态关系,构建了生态学模型,如图所示。基于对该模型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B.自然状态下,该区域岩龙虾不能长期维持在A点数量C.处于B点时,为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应捕捞掉17只岩龙虾D.处于C点时,该区域岩龙虾的种群增长率约为2只/年【答案】B【解析】A、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A错误;B、在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环境阻力等多种因素,岩龙虾的种群数量会呈S形增长,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波动,很难长期维持在某一特定的数量(如图中的A点),所以该区域岩龙虾不能长期维持在A点数量,B正确;C、为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应使捕捞后种群数量维持在增长速率最大的点(即K/2处),从图中可知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约为25只,B点种群数量为35只,所以应捕捞掉34-25=9只岩龙虾,而不是17只,C错误;D、由图可知,处于C点时,该区域岩龙虾的种群增长速率约为2只/年,而增长率无法计算,D错误。故选B。[变式1-3]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三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物的种类和福寿螺的密度B.实验过程中,狐尾草在不同小区中的密度不变C.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高密度处理小区中鸭舌草种群数量将呈S形增长【答案】D【解析】A、本实验是研究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对不同生物日平均增长率的影响,所以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A错误;B、实验过程中,狐尾草在不同小区中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不变,密度会增加,B错误;C、从图中只能看出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的日平均增长率不为0,出生率不等于死亡率,同时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其他因素综合作用,C错误;D、在自然条件下,由于资源和空间等是有限的,即使在高密度处理小区,鸭舌草种群数量也会受到环境容纳量(K值)的限制,将呈“S”形增长,D正确。故选D。【易错点提醒二】增长率≠增长速率[例2]科学家发现一种突变型酵母菌,该酵母菌对果糖的吸收效率高,但利用率低。研究人员用等浓度的葡萄糖培养液和果糖培养液分别培养该酵母菌,得到了两种培养条件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组1、2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分别为K1、K3B.a点时,两种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相等,种群增长速率也相同C.推测实验组2的碳源为葡萄糖,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若要缩短酵母菌的培养周期,可在葡萄糖培养液中添加适量果糖【答案】D【解析】A、分析题图可知实验组1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K1与K2之间,A错误;B、a点时,两种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相等,但此时实验组1的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实验组2的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B错误;C、实验组2中种群初始增长速度快,但K值低,所以实验组2的碳源为果糖,实验组1的碳源为葡萄糖,实验组1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C错误;D、酵母菌对果糖的吸收效率高,使得培养前期该条件下酵母菌的增长更快,故若要缩短酵母菌的培养周期,可在葡萄糖培养液中添加适量果糖,D正确。故选D。[变式2-1]图甲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乙为血细胞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mm×1mm×0.1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可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若在e时刻添加一定量酵母菌培养液,则图中α的角度可能会变大B.若图甲表示某农场老鼠的种群数量变化,最好在b点时刻进行防治鼠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若以图乙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mL培养液中(未稀释)酵母菌的数量约为6×106个D.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定期检测并将其变化绘制成曲线,此研究方法属于构建数学模型【答案】B【解析】A、图甲e时刻种群数量开始减少,与营养物质消耗有一定关系,添加培养液可能减缓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数量增多),图中α的角度可能会变大,A正确;B、草原上的鼠在b时刻种群数量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快,故最好在b时刻前进行防治,B错误;C、该血细胞球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24(每个中方格中酵母菌平均数量)×25=600个,又因为血细胞计数板体积为1mm×1mm×0.1mm,故1m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600÷(0.1×10-3)=6×106,C正确;D、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定期检测并将其变化绘制成曲线,此研究方法属于构建数学模型,D正确。故选B。【易错点提醒三】K值是环境容纳量,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例3][多选]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引入某动物的天敌,其K值就会变小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增大大熊猫种群的K值C.同一个池塘中的鲫鱼与鲤鱼的K值相同D.生活在草原上的野兔,不同年份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规避陷阱:年龄结构并不能决定种群密度,只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答案】ABD【解析】A、引入某动物的天敌,天敌会捕食该动物,该动物的K值就会变小,A正确;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给大熊猫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改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B正确;C、同一个池塘中的鲫鱼与鲤鱼因种群不同、生物间的关系等不同而K值不相同,C错误;D、不同年份的环境变化、种间关系变化等多种因素导致某种生物不同年份的环境容纳量改变,D正确。故选ABD。[变式3-1][多选]某草原区域面积约为120hm2,为有效治理鼠害,某研究小组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草原的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第一次捕获数/只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黑线姬鼠数/只第二次捕获的黑线姬鼠数/只第二次捕获中的标记数/只906211123A.低温和食物分别是影响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约因素和密度制约因素B.该草原区域中的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2.5只·hm-2C.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均通过影响黑线姬鼠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D.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后,由于种内竞争激烈等,种群数量会下降【答案】ABD【解析】A、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所以低温是非密度制约因素,食物是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B、该小组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农场中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应为90,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62)=第二次重捕总数(111)÷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23),故该农场中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约为111÷23×62=299(只),已知该农场面积约为120hm2,故该农场中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2.5只/hm2,B正确。C、性别比例通过影响黑线姬鼠的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D、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后,黑线姬鼠种群密度过高,黑线姬鼠种群内对食物等的种内竞争会加剧,种群数量会下降,D正确。故选ABD。【易错点提醒四】捕食关系曲线:先增为被捕食者,后增为捕食者[例4]如图为某年度调查非洲草原上甲、乙两种哺乳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已知甲、存在捕食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获得的能量大部分流入乙,少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掉B.7月份甲比乙数量少的原因是甲的死亡率更高C.甲、乙两种动物生存的环境相同,所以所处生态位也相同D.决定甲、乙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规避陷阱:数量先增加先减少,是被捕食者。【答案】D【解析】A、由图可知,甲的数量先增加先减少,是被捕食者,即乙捕食甲,甲同化的能量大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流向了乙,另一部分流向分解者,A错误;B、7甲的数量先增加先减少,是被捕食者,月份甲比乙数量少的原因可能是乙捕食甲数量增多,B错误;C、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甲、乙两种动物生存的环境一样,但所处生态位不一定相同,C错误;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决定两种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D正确。故选D。[变式4-1][多选]研究人员在研究某种捕食者与其猎物关系时,构建了猎物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猎物增长的比率。A.猎物种群数量介于A~B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A点B.若该猎物表示害虫,当数量超过B点时,会导致该虫害的爆发C.当种群数量超过C点时,猎物种群增长率介于0~1之间D.猎物种群数量少于A点时,种群可能濒临灭绝【答案】AB【解析】A、猎物种群数量介于A~B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A点,A正确;B、猎物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大,若该猎物表示害虫,当数量超过B点时,会导致该虫害的爆发,B正确;C、当种群数量超过C点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减少,猎物种群增长率小于0,C错误;D、当种群数量少于A点时,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大概率不会出现濒临灭绝的问题,D错误。故选AB。[变式4-2]如图所示,两种生物P、N的数量进行①→②→③→④的周期性变化。物种P和物种N的种间关系最可能是(

)A.原生合作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寄生【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两种生物P、N的数量进行①→②→③→④的周期性变化,两者之间存在循环因果关系,两者的关系是捕食,C符合题意。故选C。【易错点提醒五】从上到下≠群落的垂直结构[例5]红树林湿地是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由滩涂、浅水水域等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从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地方即为潮间带,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分别依次位于潮间带的上区、中区和下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红树植物可能具有较发达的通气组织B.潮间带不同区域内植物的分布主要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引种红树时保留原有物种,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与高潮区相比,适应水体生活的底栖动物在低潮区中的种类数可能更多规避陷阱: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答案】B【解析】A、红树林湿地会被海水淹没,红树植物可能具有较发达的通气组织,以适应缺氧环境,A正确;B、潮间带不同区域是由于地形起伏等因素导致的不同地段,潮间带不同区域内植物的分布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是垂直结构,B错误;C、引种红树时保留原有物种,可增加物种多样性,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D、低潮区淹没在水中的时间更长,环境更稳定,适应水体生活的底栖动物在低潮区中的种类数更多一些,D正确。故选B。[变式5-1]在某新型生态农业园区中,科研人员对稻田中的福寿螺种群进行研究,绘制了其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同时还观察到稻田中存在以福寿螺为食的鸭子,以及与福寿螺竞争食物资源的田螺。图2为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稻田中福寿螺种群数量增长呈现“S”形,图1中t1时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B.鸭子与福寿螺的关系可用图2中①表示,鸭子数量增多,福寿螺种群的K值会降低C.田螺与福寿螺存在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可用图2中②表示D.福寿螺在稻田中的分层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A、由图可知福寿螺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后减,种群数量增长呈“S”形曲线,t1时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A正确;B、鸭子捕食福寿螺,会使福寿螺种群的K值降低,体现了捕食这一种间关系,用图2中的①表示,其中a表示鸭子,B正确;C、田螺与福寿螺竞争食物资源,竞争常表现为相互抑制,影响种群数量,图2中的②表示,C正确;D、福寿螺在稻田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而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D错误。故选D。[变式5-2]新疆天山以其壮丽的雪山冰峰、广袤的森林草甸、清澈的河流湖泊和独特的红层峡谷而闻名。新疆天山的植被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特征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新疆天山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新疆天山植物随海拔变化呈现出的分布特征是典型的群落垂直结构B.新疆天山不同的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C.需要控制人类对新疆天山生态系统干扰强度,合理适度地进行利用D.新疆天山的低海拔山地草甸比高海拔高山草甸的抵抗力稳定性更强【答案】A【解析】A、在高山不同海拔地段分布有不同的植被是垂直性地带分布,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A错误;B、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B正确;C、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D、随着海拔升高,生物种类依次减少,新疆天山的低海拔山地草甸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均高于高海拔高山草甸,故低海拔山地草甸抵抗力稳定性更强,D正确。故选A。【易错点提醒六】群落演替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例6]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相适应的平衡状态时,演替不再进行,此时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物种的取代B.群落演替最终都会演替到顶极森林群落C.顶极群落不再受温度、降水量等因素的影响D.顶极群落的结构复杂,将一直保持不变规避陷阱:群落演替是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区不一定能演替到森林阶段。【答案】A【解析】A、群落演替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物种的取代,而不是完全取而代之,A正确;B、群落演替是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不一定能演替到森林阶段,B错误;C、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影响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类型,C错误;D、生物群落的演替是不断进行的,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在没有受到影响的条件下会较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也要发生演替,D错误。故选A。[变式6-1]某地“退耕还林”后,第1年,该地群落中沙蓬占绝对优势;第2年,该地形成以沙蓬和狗尾草为主的杂草群丛;第3年,沙蓬和狗尾草优势降低,该地群落以黄花蒿、铁杆蒿和阿尔秦紫菀为主;第4年,该地群落的黄花蒿和铁杆蒿成为优势种,同时样地中出现了杠柳,形成以黄花蒿和铁杆蒿为主的草灌群丛;第5年,该地群落的杠柳明显增多,与黄花蒿、铁杆蒿共同构成优势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弃耕地与冰川泥、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的类型相同B.随时间推移,该群落演替中优势种发生更替,最终沙蓬、狗尾草消失C.研究杠柳生态位可研究其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