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经济学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王海鸿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NationalIncomeAccounting]第一节宏观经济学概论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的指标体系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第四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第一节宏观经济学概论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三、宏观经济研究的基本问题四、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五、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六、宏观经济指标及体系七、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八、宏观经济学主要学派九、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几种表述:
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经济中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从整个社会角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总量行为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3、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民经济的结构与绩效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整个经济绩效的学问。
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的各个总量和相互关系。补充:另见教材部分对宏观经济学的总体认识:西方的宏观经济分析,不像微观经济分析那样定型,而且显得多少有点杂乱无章。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学派林立,都有自己的理论框架,而凯恩斯学派占据主流地位,但远不如新古典学派在微观经济分析中那样牢固。其次,宏观经济分析与干嘛拒绝休戚相关,政策性很强,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不同,因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再次,研究突进各异:有按历史发展纵向论述的,有按主要问题横向分析的;有经济理论导向的,也有经济政策导向的;有偏于数理推倒的,有偏于文字论述的;……等等,不一而足。为此,需要对宏观经济的原理模型、历史发展、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做一梳理,以便更好地抓住其脉络。宏观经济循环图家庭部门要素市场厂商部门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储蓄投资政府部门要素收入要素支出消费支出销售收入直接税间接税直接税转移支付政府购买公债发行货币发行国际市场居民进口进出口资本往来政府进口关税续上图:宏观经济分析的均衡问题宏观经济分析包括五大均衡及其综合均衡。1、要素市场。主要指劳动力市场,通过工资率与劳动政策,调整劳动力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劳动均衡。2、产品市场。主要指消费品市场,通过物价指数和物价政策,调整产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产品均衡。3、资本市场。指用于投资的资本市场,通过利率和货币政策,调整货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货币均衡。4、政府收支。指政府的税收和指出,通过税收和财政政策,调整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到底财政均衡。5、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也可看出一个部门,既包括进出口等经常项目,也包括国际信贷等资本项目,可以通过汇率和对外经济政策,达到外汇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教材)补充: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总量关系或总量平衡问题。比如,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GDP、就业率、通货膨胀、财政收支、进出口贸易等都是反映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都有平衡总量及协调关系的问题。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假定个量不变的情况下分析总量,“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是对经济的鸟瞰。
宏观经济学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不是计划经济下政府干预理论,是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干预理论。政府如何干预,主要是采用政策工具。其中主要包括:(1)财政政策:政府支出税收(2)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3)贸易政策(4)汇率政策微观经济学是个量分析
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企业如何利润最大化,家庭如何满足最大化。研究方法是假定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分析个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对经济的虫瞰。在既定总资源下面如何实现最优配置、充分利用。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采用总量分析方法,是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充分利用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理论。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单个经济主体(居民户、厂商)的经济行为,采用个量分析方法,是通过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个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经济资源配置问题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理论。补充资料:三、宏观经济研究的基本问题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问题物价或通货膨胀问题(包括通货紧缩问题)就业或失业问题国际收支平衡(对外经济均衡)分述如下:(A)总产出(GDP)=>长期经济增长问题:例:(1)经济增长的源泉(2)宏观经济政策与增长之间的关系=>商业周期,即经济短期波动问题例(1)商业周期的形成原因(2)短期生产暂时下降的原因(3)政府政策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4)短期总产量水平的决定(B)失业与充分就业问题例(1)失业水平的决定有素(2)总产出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3)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关系几乎所有国家都曾经出现过的大量失业的现象。(C)物价水平或通货膨胀问题例:(1)政府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2)通货膨胀的成本
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格都可能大幅度上涨,这个问题不仅是经济学家要关注的,而且是每个普通人都极为敏感的问题。(D)国际收支与汇率
国际收支和汇率的变化怎样影响一国总产出水平、就业水平和价格水平。在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可以独立于国际经济体系之外,因而宏观经济学也必须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经济学。四、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一般内容: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发经济理论。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二、具体内容:宏观经济学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
宏观经济学终极目标:国民收入增长国民收入的短期决定国民收入的长期决定经济增长理论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五、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教材)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产品市场均衡IS-LM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IS-LM-BP模型: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同时均衡AD-AS模型: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价格不变投资外生价格不变投资内生价格不变国际市场价格内生:在IS-LM模型中加入价格,从而决定总需求函数;考虑劳动市场和短期宏观生产函数从而决定总供给函数IS-LM模型补充资料:宏观经济学框架宏观研究的经济增长与波动,视角是长期与短期。从长期看,应从经济的各个市场的均衡来看,如金融市场、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国际市场。每一个市场都有自己的均衡模型,每个模型都有自己的一个主要变量,如金融市场上的r,产品市场上的p,生产要素市场上的W,国际市场的上真实汇率。长期中讨论的模型中都是实际变量,而不是名义变量。长期上的宏观经济模型就是这些市场上的均衡模型。关于长期中的增长,则主要有索洛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来解释的。短期中,主要研究的是总供给与总需求,总需求可用IS-LM模型分析,其中IS从凯恩斯交叉图推来,LM从流动性偏好推得。而M-F模型(蒙代尔-弗莱明)则是IS-LM在开放经济中的推演。总供给模型也有几个如粘性工资,不完全信息等。六、宏观经济指标及体系宏观经济指标是体现经济情况的一种方式,主要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与紧缩、投资指标、消费、金融、财政指标等。宏观经济指标对于宏观经济调控起着重要的分析和参考作用。(一)国民经济总体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2、工业增加值: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得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3、失业率:指劳动力人口(16周岁有劳动能力中失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4、通货膨胀:常用的指标有零售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5、国际收支:主要反映一国与他国之间商品、劳务和收益等交易行为。国际收支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二)国民经济总量指标1、投资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衡量投资规模的主要变量。在我国包括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部分。
2、消费指标:(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储蓄扩大的直接效果是投资需求扩大和消费需求减少。3、金融指标:有总量指标与个量指标总量指标:(1)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调节货币市场,实现对经济的干预。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流通中现金(M0):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之和;第二个层次:狭义货币供应量(M1):M0加上单位活期存款;第三个层次:广义货币供应量(M2):M1加上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2)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3)金融资产总量;(4)外汇储备。个量指标:(1)利率:包括贴现率与再贴现率;同业拆借利率;各项存贷款利率;回购利率。(2)汇率。4、财政指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增长指标物价指标1.GDP指标-投资指标
-消费指标
-金融指标-出口指标等2.工业活动指标-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采购经理指数等1.CPI(消费者物价指数)2.PPI(生产者价格指数)3.GDP缩减指数政策指标1.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再贷款-法定准备金率
-利率
-汇率
-信贷/窗口指导补充宏观经济指标(另一分类体系)2.财政政策
-投资政策-税收政策
23
(三)宏观经济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和评价宏观经济系统所需的一系列变量的集合。宏观经济指标体系包括综合指标、部门和地区指标以及与外部系统相关的指标三类。
①综合指标。宏观经济综合指标是反映整个经济系统状况和发展速度的指标,其中包括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前者如国民生产总值(GNP)、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口总数等,主要表征经济发展的规模;后者如经济增长率、人均国民收入等,主要表征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或相对水平。
②部门和地区指标。整个经济指标体系可以分解为部门指标体系(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和地区指标体系两个子系统。它们还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系统的纵向层次结构作进一步分解,如物质生产部门的指标体系又可分解为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基本建设等子系统。每一子系统都有一组相应的指标构成指标体系,如工业生产指标体系包括总产值、各部门产量和品种、原材料消耗、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数量、劳动生产率、产品成本水平等指标。利用这种多层次的指标体系,就可描述各子系统的现状、变化趋势、相互关系和影响。
③与外部系统相关的指标。经济系统处于科技、社会、环境等外部系统的包围之中,为了描述和正确反映经济系统与外部系统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在经济指标体系中还包括诸如人口状态、自然资源、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生态环境、贸易总额、劳动工资和生活质量等指标。
补充: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一)主要的经济景气指数第一类指标通过对现有宏观经济指标的分析,挑选出最能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特点的指标,按照各自的权重,统一加总为一个总指数,判断并预测经济形势。如国家统计局的“国经指数”、国家信息中心的“中经指数”、卡斯特经济评价中心的“卡斯特指数”等。第二类是通过调查问卷设置问题对特定的调查对象如企业家、消费者等进行的景气或信心调查,通过对统计汇总的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得出相应的指数。如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的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等。1、国经指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指数由10个指标构成,包括工业生产指数、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工业企业利润、居民可支配收入、金融机构各项贷款、货币供应M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预警指数把经济运行状态分为5个级别,100为理想水平,“红灯”表示经济过热,“黄灯”表示经济偏热,“绿灯”表示经济运行正常,“浅蓝灯”表示经济偏冷,“蓝灯”表示经济过冷。
2、中经指数。由国家信息中心负责编制。选择同步指标12个,包括现价工业增加值、工业产品销售率、基础农资产品指数(各种化肥产量、农药产量、合成氨产量、农膜产量的复合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商品房销售额、货运量、财政支出、海关进出口总额、狭义货币M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社会需求指数(复合指数)等,编制不同合成指数,称为中经指数。3、卡斯特指数:由卡斯特评价中心负责编制。选择先行指标7个,包括钢产量、银行各项贷款总额、出口总额等;同步指标6个,包括工业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狭义货币M1、银行工资和其他对个人支出、汽车产量、基建投资总额等;滞后指标5个,包括零售价格指数、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工业企业销售收入、铁路货运量和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等。在此基础上,计算先行和同步指数,统称为卡斯特指数。
链接:卡斯特经济评价中心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内贸易部和经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非盈利性研究机构,致力于中国宏观经济监测、信息服务、市场调研和国际合作业务。中心独辟蹊径,以经济研究为本,并以景气研究见长,在国内外学术界和经济界享有盛誉。4、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
它通过对部分企业家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状况及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和预期来编制景气指数,从而准确、及时地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预测经济发展的变动趋势。企业景气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情况的判断与预期(通常为对“好”、“一般”、“不佳”的选择)而编制的景气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景气指数又称为景气度,它是对景气调查中的定性问题通过定量方法加工汇总,综合反映某一特定调查群体或某一社会经济现象所处的状态或发展趋势的一种指标。景气指数的数值介于0和200之间,100为景气指数的临界值。当景气指数大于100时,表明所处状况趋于上升或改善,处于景气状态,越接近200状态越发好;当景气指数小于100时,表明所处状况趋于下降或恶化,处于不景气状态,越接近0状态越差。企业景气调查是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队系统于1998年建立的定期调查制度。它采用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象为全部大型企业和部分中小企业;范围覆盖八个主要行业,即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调查内容包括企业家对本行业景气状况的判断及预期和对本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预期。调查频率为季报。5、消费者信心指数:(ConsumerConfidenceIndex,CCI)是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是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是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是监测经济周期变化不可缺少的依据。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构成:消费者信心指数由消费者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构成。消费者的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分别由一些二级指标构成:对收入、生活质量、宏观经济、消费支出、就业状况、购买耐用消费品和储蓄的满意程度与未来一年的预期及未来两年在购买住房及装修、购买汽车和未来6个月股市变化的预期。6、采购经理指数(PMI)采购经理指数是一套综合性指标体系,因所选指标具有先导性,成为经济运行监测的先行指标。制造业PMI体系包括PMI综合指数和其他扩散指数,PMI综合指数由生产、新订单、产成品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等五个主要扩散指数加权而成,其他扩散指数包括采购量、积压订单、新出口订单、进口、购进价格、原材料库存等。PMI综合指数高于50%表示比上月增长,低于50%表示比上月下降,与50%的距离表示增长或下降的程度。非制造业PMI由商务活动、新订单、新出口订单、积压订单、存货、中间投入价格、收费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业务活动预期十项扩散指数构成。由于没有合成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来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一般来说该指数达到50%以上反映非制造业经济上升或增长;低于50%反映非制造业经济下降或回落。(二)其他指标1、全社会总量指标:货运量、发电量、用电量等。2、证券市场指标:股票综合指数、日均成交额等。3、储蓄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狭义)。广义的储蓄率既包括狭义的国内储蓄,又包括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及外汇储备。储蓄存款余额是指城乡居民在某一时点上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本(人民币)、外币储蓄存款总额。4.产业结构指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第一产业是指种植业与养殖业。也就是通常讲的“大农业”。第二产业是指采掘业.制造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5、外商直接投资FDI(ForeignDirectInvestment)是一国的投资者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6、贸易顺差(FavorableBalance0fTrade)或逆差。7、投机性短期资本,又称游资(RefugeeCapital)或叫热钱(HotMoney)或不明资金,只为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七、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通常认为,宏观经济分析是从1936年凯恩斯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始形成的。但是,对国民经济某些总量的分析,却可以追溯到300年前。古典经济学中,配第的《赋税论》、《政治算术》,康梯龙的《试论一般商业的性质》,魁奈的《经济表》,斯密的《国富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以及批判地继承古典学派的马克思的《资本论》,都以劳动价值为基础,对国民经济的运行,特别是国民财富、国民收入、货币等总量,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主要研究积累和增长问题。但是,他们只是采用加总数和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总量分析(现代宏观经济分析广泛运用现代数学,进行综合的、边际的、动态的、均衡的分析),而且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经济分析并未明确划分。
近代,边际效用学派从经济个体行为入手,以价格为中心研究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达到稀缺资源最优配置为目的。只从个量推倒总量,不考察总量之间的关系。
现代经济学中,凯恩斯《通论》将宏观经济分析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使这种分析方法居于主导地位。凯恩斯采用宏观的、边际的分析方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从总就业入手,建立有效需求原理提出国家干预政策,其经追随者不断修正和完善,形成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体系。
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产生于200多年前。18世纪,被世人誉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伟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出版了一本书—《国富论》,书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样一个理论,奠定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又一位伟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出版了又一本书—《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凯恩斯面对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问题,认为仅靠“看不见的手”是不能解决的,供给不会自动创造需求,经济也不可能达到均衡,必须依靠“看得见的手”,即借助国家干预,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去刺激需求,拉动经济,解决社会的经济问题,使经济摆脱衰退。国家用经济学理论指导干预经济,即运用“看得见的手”干预经济,是宏观经济学的开始。
补充资料: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在探讨凯恩斯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时,凯恩斯学派发生了分歧: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凯恩斯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是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又后称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以罗宾逊夫人为代表的凯恩斯左派,则认为凯恩斯经济学的基础是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又称李嘉图理论。到当代,在新古典学派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新凯恩斯主义。与此同时,瑞典学派在新古典的基础上,将总量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建立了宏观动态均衡理论(主要研究货币的均衡)。特别是,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也在货币数量理论基础上建立现代货币数理理论,不断向凯恩斯学派的主流地位进行挑战。及至当代,从货币主义中又发展出理性预期学派,成为与新凯恩斯主义并驾齐驱的新古典主义。古典经济学(宏微不分)新古典经济学(微)非均衡理论(宏微结合)凯恩斯左派(宏或微)新古典综合派(宏或微)新凯恩斯主义(宏微结合)凯恩斯经济学(宏)动态均衡理论(宏)货币数理理论(宏)新古典主义(宏微结合)货币主义(宏)理性预期(宏微结合)宏观经济分析的历史发展(主要学派)
正是由于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提出,西方国家的经济在他的理论指导下开始复苏。美国从弗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开始,采用了宏观调控理论,由国家调控加速了基础设施建设,使美国经济走出了大萧条的泥潭,步入快车道。美国经济的繁荣代表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开始,这种宏观干预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又一次繁荣。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经济学派,但归根到底上有“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两大派。两大学派一直在争论,面对经济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该用这只手还是那只手,前者构成了“微观经济学”,后者构成了“宏观经济学”。这两派的理论虽然对立,但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前提,即它们都坚持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学原理结合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都坚持宏观经济学必须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都强调经济学原理只有一套,只是分析角度不同,才产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在当今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重视宏观经济问题,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被宏观经济问题所困扰,诸如失业、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经济放缓、债务、赤字、金融风险、股市泡沫等等,一系列问题的摸索表明宏观经济学尚未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补充资料: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对于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大卫.休谟提出的货币数量的决定公式(P*Q=M*V)。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宏观经济学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分支,因为从古典经济学巨匠亚当.斯密以来人们对自由放任的经济运行模式深信不疑。
从1929开始的十年大危机逐渐动摇了经济学家的信念,以1936年凯恩斯出版的《通论》为标志对(新)古典的理论进行正面挑战,同时也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这个分支。AGeneralTheory
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1936年MynardKeynes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M.Keynes1883-1946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是国家干预主义的开山之作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济学的产生该书也被称为经济学三圣经之三补充资料: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补充资料: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和欧洲国家又遭遇较为严重的衰退,这个现象又将一部分一流经济学家的注意力从自由主义转移到关注经济中的非均衡问题:价格和工资的调节机制为什么失灵?新凯恩斯主义由此开始逐步成为宏观经济学学派中的主流。
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通货膨胀超过10%,同时还伴随着高的失业率。凯恩斯的分析框架受到挑战,由此产生了三个学派:货币主义、新古典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这三个学派的基本思想都重新回到了古典认识,即让经济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八、宏观经济学主要学派(自学与讨论)凯恩斯学派: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新自由主义学派: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其他学派:瑞典学派新制度学派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凯恩斯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的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著作《货币改革论》(1923年)、《货币论》(1930年),《通论》(1936年)的基础上创立了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就业理论是该理论体系的核心,认为:有效需求不仅决定了国民收入的高低,也决定了就业量的大小,而有效需求不足是存在非自愿失业的根本原因。在有效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进一步提出了经济危机理论、投资乘数理论、利息理论和工资理论、物价理论。基于以上理论,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并且应在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在对外经济方面应保持贸易顺差。新古典综合派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有阿尔文·汉林、保罗·A·萨缪尔森、詹姆斯·托宾、罗伯特·索洛、莫迪利安尼和阿瑟·奥肯等等。现代收入决定论是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是:(1)确立新的两种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方法(储蓄-投资法,45线的消费加投资法);(2)把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纳入国民收入均衡模型之中;(3)建立IS-LM模型。该学派还阐述了三种市场的均衡及其调整,建立了收入-价格模型,并运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解释“滞胀”原因,同时提出了经济波动与增长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主要的政策主张是:宏观经济学政策以实现经济增长为主,同时兼顾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新剑桥学派新剑桥学派是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在英国有琼·罗宾逊、尼古拉斯·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在美国有:保罗·戴维逊、西德尼·温特布、阿弗雷德·艾克纳等。新剑桥学派以历史的收入分配的结构分析作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创立了价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及经济增长理论。新剑桥学派主张政府经济政策的根本点应立足于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合理,实现收入“均等化”。货币学派货币学派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所领导和创立的,其他代表人物还有卡尔·布朗纳、艾伦·梅尔泽、艾伦·沃尔斯特、戴维·莱德勒、迈克尔·帕金、赫尔姆特·弗里希等。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货币主义坚持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的结果,并断言,由于“时滞”的存在,货币当局难以人为膨胀通货的政策来达到预期的调整经济的目的。因此,货币主义主张的政府实行以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为主要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党派是由美国的一些年轻经济学者的组成的。它的先驱者是约翰·弗雷泽·穆斯,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F·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罗伯特·丁·巴罗和尼尔·华莱士等。理性预期学派以存在自然率的假说和价格具有完全弹性,从而以所有市场及时出清的假定为前提来进行经济分析的,提出了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价格理性预期及经济周期理论。理性预期学派积极地主张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张政府应使有助于稳定经济的且能加以控制的经济变量维持在一定水平,可以通过改善和刺激劳动供给的政策措施来降低自然失业率。供给学派供给学派是在美国70年代中期逐渐兴起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阿瑟·弗、袭德·温尼斯基、乔治·吉尔德、罗伯特·蒙德尔、马丁·费尔德斯坦等。供给学派认为在市场供给与需求关系中,供给是主要方面;强调自由放任,让市场机制自行调节经济;宣扬私人资本主义是人类最理想的制度。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是:减税;减少社会福利支出;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恢复金本位,尚节俭等。伦敦学派伦敦学派是在20、30年代开始形成起来的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为中心的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代表人物:爱德温·坎南、T·E·G·格雷高里、莱昂内尔·罗宾斯、哈耶克等。伦敦学派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货币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认为:对通货膨胀的要求不同于一般商品的需要;物价水平并非只受货币数量的影响;通货膨胀管理在实践上是有害的;恢复金本位制有助于稳定经济;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工资过高,资本供给不足。伦敦学派的政策主张集中体现于坚决主张恢复金本位制,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弗莱堡学派弗莱堡学派是在20-3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瓦尔特·欧根、弗兰茨·贝姆、汉斯·格罗斯曼等。弗莱堡学派在欧根提出的“理想类型”概念基础上,创立了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认为社会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全民福利”为基目标;强调社会市场经济秩序要以自由市场机制的调节为主;反对在社会市场经济中有任何垄断形式存在,提出自由原则和国家有限干预原则。弗莱堡学派试图超越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外的“第三条道路”,提出了一系列旨在调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的政策主张:颁布“防止限制竞争法”,实行“劳资共同决策”制,稳定物价水平,保持财政预算平衡,工人非无产阶级化,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等。公共选择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是在美国60年代以后逐渐兴起的一个资产阶级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邓肯·布莱克、奥托·戴维斯。公共选择学派认为市场选择对公共物品是无效率的,提出了公共选择规则,并针对“投票悖论”和多数规则中的循环多数问题,分别给出了解决办法,即布莱克定理和需求显示法。公共选择学派对政府的起因和缺陷以及改进方法也进行了研究,主张应在公共部门行政管理体制内部建立竞争机制,恢复发挥个人积极性的制度,约束政府的税收和支出等。瑞典学派瑞典学派又称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有纳特·魏克塞尔、古斯塔夫·卡塞尔、大卫·达维逊等,第二代表的代表人物有缪尔达尔·林达尔、伦德贝格、奥林等。瑞典学派主要是在魏克塞尔的积累过程理论及收分配理论基础上经后人的补充和发展创立起来的,主要经济理论有:一般均衡的宏观动态分析理论、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国际经济理论、经济制度理论等。瑞典学派以他们的经济理论为依据而提出的政策主张基本特点是,要求实行国家干预以维持经济均衡和充分就业,进而实行自由的社会民主义制度。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是60年长主要流行于美国的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约翰·肯尼思·加尔布协雷思、贝尔、称尔姆、海尔布伦纳;瑞典的缪尔达尔;英国的甘布尔;法国的别鲁等新制度学派的主要理论成果有:加尔布雷恩的权力转移论、公司新目标论、秤者主权论、二元体系论、结构改革论、国际经济二元结构论与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和社会改革论。新制度学派极力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提出了以国民经济计划为主的若干措施。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是一种以“创新”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必将趋于消亡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战后,该理论从两个方面获得了新的发展:一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二是以制度变革和制度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制度创新”理论的发展。九、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总量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经验统计分析与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1.总量分析假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道德标准)是既定的、已知的。假定国民经济中的个量是既定的、已知的。就是说在微观经济学中作为变量的东西(例如,单个家庭、单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单个厂商、单个市场商品的价格等)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是作为己知量来处理的。2.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分析宏观经济现象及其有关经济总量(如总供给、总需求、总就业量等)达到均衡状态时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比较静态分析:分析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宏观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动,以及有关经济总量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动,它主要对宏观经济现象发生变动的前后进行比较分析。动态分析:考察有关经济总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及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的变动速率。3.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存量分析是指对一定时点上已存在的经济总量的数值及其对其他有关经济总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流量分析则是指对一定时期内有关的经济总量的产出、投入(或收入、支出)的变动及其对于其他有关经济总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当前宏观经济学越来越强调采用存量分析方法,使之与流量分量并重,并且着手用统计学来解决存量统计中的问题。4.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理论模型,另一种是经验模型。理论模型是用数学模型来表述已有的经济理论,即完全按理论本身来建立模型,传统的作法是根据理论来选择模型所要解释与估算的变量。经验模型是根据对经验事实的观察研究来建立模型,并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理论。
十、名著概要《国民经济学原理》《资本实证论》《自然价值》《经济学原理》《福利经济学》《论失业问题》《价值与资本》《经济史理论》《经济学展望—再论货币与增长论文集》《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微观经济学—分析政策》《家庭经济分析》《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劝说集》《货币均衡论》《繁荣与萧条—对周期运动的理论分析》《经济政策和充分就业》《统制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理论》《福利经济及国家理论》《经济学》《不完全竞争经济学》《资本积累论》《现代经济学导论》《用商品生产商品》《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凯恩斯革命》《十年来的新经济学》《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十一、讲授内容第1讲国民收入核算[教材第十二章]第2讲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收入-支出模型[教材第十三章]第3讲国民收入决定理论[2]——IS-LM模型[教材第十四章]第4讲国民收入决定理论[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教材第十七章]第5讲宏观经济政策[教材第十五、十六章]第6讲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教材第十八章]第7讲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教材第十九章、二十章]第8讲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教材第二十一章]第9讲新经济自由主义简介[教材第二十二章]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必要性现代社会中,宏观经济知识--汇率、利率、税率、经济增长率、物价指数、失业率等等,对于人们投资、择业、创办企业、经营城市、管理国家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每个人都生活在宏观经济之中宏观经济就在你身边。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体系-国内生产总值一、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链接:1、P.Samuelson:“尽管GNP的发现没有得到专利权,也没有被放到科技博物馆去展览,但是没有它宏观经济学可能还在杂乱无章的数据之海中漂泊。”2、SimonKuznets(1971),RichardStone(1984)因为这方面的重大贡献而获得NobelPrize。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GNP]——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NP=GDP+本国国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GDP]
——以现期价格[CurrentPrice]或可变价格[VariablePrice]计算的GDP;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GDP]——以不变价格[FixedPrice]计算的GDP。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通货膨胀率+100%国内生产总值与福利
人均GDP被认为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但是人均GDP并不能全面和真实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所享受的经济福利。如不能反映非市场活动和地下经济的状况、军火和消费品所占比例以及闲暇、环境、治安等经济福利的构成要素。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总量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GNP]国民生产净值[NetNationalProduct,NNP]=GNP-折旧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NI](狭义)=NNP-间接税个人收入[PersonalIncome,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DisposableIncome,PDI]=PI-个人所得税90年代之前,大多数国家都用GNP来衡量国家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9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用GDP来代替GNP。1993年,联合国统计司正式决定用GDP代替GNP。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许多国家GNP与GDP差别很小(往往为1%左右),所以有人也把这两者等同起来。GNP、GDP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
一、支出法支出法[ExpenditureApproach]“产出等于支出”GDP包括:①消费[C]②投资[I]固定资产投资=重置投资+净投资存货投资③政府购买[G]④净出口[X–M]GDP=C+I+G+(X–M)二、收入法收入法[IncomeApproach]“产出等于收入”GDP包括:①工资、利息、租金。②非公司企业主收入。③公司税前利润。④间接税。⑤资本折旧。第四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一、两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两部门:厂商和居民户。不考虑政府收支和国际收支的影响。基本恒等关系:总支出
总收入居民户厂商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购买最终产品简单的国民收入流程模型假定居民将全部收入用于个人消费。中间产品居民户厂商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购买最终产品金融机构储蓄投资扩大的国民收入流程模型假定居民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储蓄。总支出=消费+投资=C+I总收入=消费+储蓄=C+S恒等关系:C+I=C+S
I=S未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收入未归于消费者之手的产品二、三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加进政府收支的作用。三部门:厂商、居民户和政府居民户厂商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购买最终产品金融机构储蓄投资政府税收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流程模型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C+I+G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C+S+T恒等关系:
I+G=S+T或I=S+(T-G)
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三、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再加上国际收支的作用。四部门:厂商、居民户、政府和外国居民户厂商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购买最终产品金融机构储蓄投资政府国外税收转移支付出口进口关税政府购买政府购买税收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流程模型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C+I+G+X–M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对外转移支付=C+S+T+Kr恒等关系:
I+G+(X-M)=S+T+Kr或I=S+(T-G)+(M-X+Kr)
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名义GDP与实际GDP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GDP)——是用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
名义GDPGDP平减指数实际GDP=
分析:如果某国前年名义GDP为6000亿
美元,去年为8000亿美元,通货膨胀率为50%。那么,该国的经济规模是否有所扩大?例题:下列各项能否计入GDP?为什么?股票买卖的价格;购买一幅古代的字画;银行助学贷款的利息;私人向贫困大学生的捐赠;购买一把粉刷房屋的刷子;蛋糕厂购入的5吨面粉;农民生产且用于自己消费的产品;我国的GDP统计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上是按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对各种类型资料来源进行加工计算得出的。主要资料来源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统计资料,包括国家统计局系统的统计资料,如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报酬、价格、住户收支统计资料,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如交通运输、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国际收支统计资料;第二部分是行政管理资料,包括财政决算资料、工商管理资料等;第三部分是会计决算资料,包括银行、保险、航空运输、铁路运输、邮电通信系统的会计决算资料等。统计资料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和为避免中间层次干扰的超级汇总法。基本计算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现价和不变价计算方法。要达到统计结果的客观公正,首先要保证原始资料的准确性。为此,国家统计局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以全面报表为主,基层单位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报表,然后层层汇总到国家统计局。这种调查方法涉及单位多,需要大量统计人员,有限的资源无法保障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统计技能的培训,因而无法保证基层统计资料的准确性。抽样调查涉及的单位少,需要的统计调查人员相对较少,统计部门有能力进行统计技能培训,从而能够提高基层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目前,粮食产量、棉花产量、城乡住户调查、价格调查、1%人口调查、规模以下工业等统计领域采用了抽样调查方法。第二,采用超级汇总法。为了避免统计调查数据在层层汇总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国家统计局对一些重要的基层统计报表采取了直接汇总的方法,比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等抽样调查数据已经采用的了这种汇总方法。第三,加大执法力度。对虚报、瞒报、拒报或干扰统计数据等统计违法现象进行查处。这些措施对于维护统计数据的客观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与发达国家和一般国际规则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缺陷:资料来源方面还有不完善之处,比如服务业,特别是一些新兴服务业,如律师服务、会计师服务、广告咨询、证券交易等,缺乏健全的资料来源;分类方面比较粗,还未达到国际标准,比如由于小型和个体工业企业统计缺少细分类资料,全部工业增加值尽管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40%以上,但却没像国际标准那样划分为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细行业;在计算方法上仍保留着部分传统方法;在数据发布上还不够及时完整,透明度不够。
补充资料:我国1985年开始计算国内生产总值。1985年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是产生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的国民收入,它只能反映物质生产活动成果。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我国非物质服务业发展加快,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这样就提出了如何反映非物质服务业发展的问题。既能够反映物质生产活动成果,又能够反映非物质服务业发展的宏观经济指标是产生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国内生产总值。1985年,我国统计部门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1993年,国家统计局正式取消传统的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90年代初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正在逐步向最新国际标准———联合国1993年SNA转换;与此相适应,统计调查范围由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到非物质生产领域;统计调查方法也从全面行政报表的方式正在逐渐向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的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法过渡。总结1.国内生产总值及最终产品的含义。2.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3.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及其折算方法。4.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5.运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6.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恒等式(储蓄-投资恒等式)。第十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
收入-支出模型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是指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相一致时的国民收入,其均衡条件就表示为储蓄等于投资,或者叫注入等于漏出。研究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可以先不考虑货币因素,仅分析商品市场的均衡问题,这就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也称简单凯恩斯模型。第一节均衡产出
一、均衡产出概念均衡产出[EquilibriumOutput]——与社会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或与社会总支出相等的产出。二、两部门经济均衡产出的条件社会总产出或国民收入决定于社会总支出。
Y=C+I(C+I=总支出[AE])Y——收入
C+I——计划消费与计划投资
[总支出]AE=Y[总收入]AE=C[计划消费]+I[计划投资]Y=C[计划消费]+S[计划储蓄]
I=S
计划投资=计划储蓄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AEY=AEY100045。教材P382图13-1(a)100AEAEY100045。100Y–AE=UI(非计划存货)UI>0UI<0E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与消费倾向消费函数概念消费函数[ConsumptionFunction]——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递增函数。
C=C(Y)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PropensitytoConsume]——总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比例。⊿C⊿YdCdYMPC(
)=或=CYAPC=自发消费[AutonomousConsumption]——不取决于收入的消费。引致消费[InducedConsumption]——随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
—自发消费(常数);
—边际消费倾向,
Y—引致消费。C=
+
Y[
>0,
>0]若消费函数为线性,
为常数。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CY0C=C(Y)45。教材P445图13-2消费曲线[边际消费倾向递减]CYD0
C=
+
Y45。线性消费函数二、储蓄函数与储蓄倾向储蓄函数概念储蓄函数[SavingFunction]——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递增函数。
S=S(Y)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PropensitytoSave]——总储蓄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Save]——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比例。⊿S⊿YdSdYMPS=或=SYAPS=S0S=S(Y)Y储蓄曲线[边际储蓄倾向递增]S0S=-
+(1-
)YS=Y-C=Y-(
+
Y)=-
+(1-
)YY线性储蓄函数-
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C=
+
YS=-
+(1-
)Y∴C+S=
+
Y-
+Y-
Y=Y∵Y=C+S∴APC+APS=1∵⊿Y=⊿C+⊿S∴MPC+MPS=1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CS045。Y
-
C=C(Y)S=S(Y)Y=C+S教材P448图13-6四、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总消费函数[AggregateConsumptionFunction]——社会总消费支出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社会总消费函数并不是家庭消费函数的简单相加。五、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AbsoluteIncomeHypothesis]杜森贝的相对收入假说[RelativeIncomeHypothesis]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LifeCycleHypothesis]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PermanentIncomeHypothesis]第三节两部门经济中
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一、最简单经济体系的基本假定①两部门(居民户和企业)经济,不考虑政府和对外贸易的作用;
②企业投资是自发的,不考虑利率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③企业利润全部分配,没有折旧;④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不考虑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GDP=Y=C+SAD=C+I假定投资为自发投资,即不随国民收入的变化而变化。∵C=
+
Y∴AE=C+I=(
+I)+
Y二、消费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总支出自发总支出引致总支出∵Y=C+I(收入恒等式)
C=
+
Y(消费函数)∴
Y=(
+I)+
Y
Y-
Y=
+I
+I1-
Y=
AE[C+I]
AE[C+I]Y=AEEYY00
CI45。自发总支出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AEAE0Y=AEE0YY00AE2AE1Y2Y1E2E145。AEAE0Y=AEE0YY00AE2AE1Y2Y1E2E145。边际消费倾向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节约悖论”[ParadoxofThrift]S0S=-
+(1-
)Y-
IEY0Y三、储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储蓄曲线与投资曲线S0S0-
IE0Y0Y边际储蓄倾向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S1E1Y1Y2E2S2四、乘数理论乘数[Multiplier]
——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Y=⊿AE=⊿(
+I)+
⊿Y⊿(
+I)=⊿Y-
⊿Y⊿Y=⊿(
+I)⊿Y1
⊿(
+I)==K[乘数]K==111-MPC11MPS111-
111-
例:乘数
Yt=
+It+
Yt-1乘数理论的代数说明:几何级数[等比级数]
pqn-1=p
+
pq+
pq2
+……+
pqn-1[p0]如果|q|<
1,limSn
==p[收敛]设p=⊿(
+I)
,q=,n=t则:limSn
=⊿(
+I)=⊿Y
n=1np1-q11-q⊿C⊿Yt11-⊿C⊿Y
AD[C+I]C+I´E0YY00C+I。45Y1E1⊿Y⊿I乘数理论的几何说明:KI=⊿Y⊿I
在两部门经济中,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
乘数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资源尚未充分利用;
乘数的作用是双向的。11-⊿C⊿YK=乘数理论小结:第四节三部门经济中
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一、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假定:①没有折旧;②没有间接税;③公司利润全部分配;④没有进出口;⑤投资是自发的。Yd=Y-TYd——可支配收入总支出:AE=C+I+G总收入:Y=Yd+T=C+S+T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
[总支出]AE=Y[总收入]C+I+G=C+S+TI+G=S+TIS=T
G计划投资与计划储蓄差额财政收支差额税收函数:T=T0+tYT-总税收,T0-自发税收(定量税),tY-引致税收(比例所得税),t-边际税率(比例税率),净税收——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净税收=T-TRTR-转移支付。二、税收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Yd=Y-T
=Y-T0-
tY=Y(1-t)-T0C=
+
Yd
=
+
[Y(1-t)-T0]=
-
T0
+
(1-t)Y假定TR=0截距斜率税收与消费函数
CC=
+
YY0C´=
-
T0+
(1-t)Y
-
T0
储蓄加税收S=-
+(1-)Yd储蓄加定量税:S+T0=-
+(1-)(Y-T0
)+T0=-
+
T0
+(1-)Y储蓄加比例所得税:S+tY=-
+(1-)(Y-tY)+tY=-
+[(1-)(1-t)+t]Y截距斜率截距斜率0I+GEY0Y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定量税)S+T0S+T-
+
T00(S+T)0I+GE0Y0Y定量税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S+TE1Y1E2Y2(S+T)1(S+T)20I+GY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比例税)S+T-
EY0S+tY0(S+tY)0I+GE0Y0YS+TE1Y1E2Y2(S+tY)1(S+tY)2税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三、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AEE1YY1045。(C+I+G)0(C+I+G)2(C+I+G)1E0Y0E2Y2假定C和I不变。
-
T0+I+G四、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理论C=
+
Yd∵Yd
=Y-TT=T0
+tY
Yd
=-T0
+(1-t)Y∴C=
-
T0+
(1-t)YY=
-
T0+
(1-t)Y+I+G
-
T0
+I+G1-
(1-t)Y
=11-
11-
(1-t)11-
⊿Y⊿GK=不考虑比例税收:K=考虑比例税收: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增加[减少]税收所减少[增加]的总需求[消费],等于税收的增加[减少]量乘以边际消费倾向。11-
⊿Y⊿T=-
1-
⊿C
=-⊿T×
⊿Y=-⊿T×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C=
⊿TR×
⊿Y=⊿TR×
⊿Y⊿TR=
1-
11-
平衡预算乘数⊿Y=⊿C+⊿G=
⊿Yd+⊿G
=
(⊿Y-⊿T)
+⊿G∵⊿T=⊿G∴⊿Y=
(⊿Y-⊿G)
+⊿G⊿Y-
⊿Y=⊿G-
⊿G⊿Y⊿G=1-
1-
=1第五节四部门经济中
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一、四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Yd=Y-TYd——可支配收入总支出:AE=C+I+G+X-M总收入:Y=Yd+T=C+S+T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总支出]AE=Y[总收入]C+I+G+X-M=C+S+TI+G+X-M=S+TIS=T
G+M
-X计划投资与计划储蓄差额财政收支差额进出口差额二、净出口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净出口=出口-进口=X-MY=AE=C+I+G+X-M假定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均不变,则:净出口(X–M)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净出口(X–M)减少,国民收入减少。三、边际进口倾向
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边际进口倾向——当收入增加后,增加的进口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比重。m——边际进口倾向⊿M⊿Ym=AE=C+I+G+X-M=C+I0+G0+X0-MC=
+
Yd
Yd
=Y-T+TR0T=T0+tYM=M0+mY[m=边际进口倾向]AE=
+
[Y-(T0+tY)+TR0]+I0+G0+X0-(M0+mY)AE=
+I0+G0-
T0+
TR0+X0-M0+[
(1-t)-m]Y假定出口、投资、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均不受收入的影响。截距自发总支出[AE0]斜率边际支出倾向AEY045。E0Y0E1Y1E2Y2
+I0+G0
-
T0+
TR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跨越难关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应对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检验领域的技术挑战及试题及答案
- 细菌抗性机制和检测方法试题及答案
- 项目范围变更的管理流程考点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中的文档控制流程与规范试题及答案
- 提高项目管理考试通过率试题及答案
- 注册会计师未来职业规划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专业考试内容解析试题及答案
- 2025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对策及试题答案
- 微生物文化对创新的推动作用及试题及答案
- 服装吊挂系统培训
- 医疗器械公司规章制度与管理条例
- 2025年航空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春新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第九章 浮力 第四节 物体的浮与沉 第1课时 物体的浮沉条件
- 城市更新专题培训
- 灯谜文化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西安交通大学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
- 文化行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案
- 小学生交友主题班会课件
- 2024年共青团入团考试题库及答案
- 最优控制理论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