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分)他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3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又一次统一、励精图治,获得了“开皇之治”的赞誉。统一全国后他采取的措施有()A.灭掉陈朝 B.创办科举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修筑长城和驰道2.(2分)在历史学习中,图片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①它的南北两端分别是涿郡和余杭②它为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③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④它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3.(2分)如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导致表中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朝唐朝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民族政权并立 B.选官制度变革 C.重文轻武政策 D.经济重心南移4.(2分)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乘坐大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材料表明,隋朝灭亡的原因是()A.滥用民力 B.农民起义 C.官吏贪污 D.刑罚严苛5.(2分)贞观初年,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身强力壮者的敕文,但文件到门下省,魏征不同意,退回中书,又经御画,中书省再发,魏征还是坚持己见。材料中涉及的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行省制6.(2分)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据此治国理念,他采取的举措是()A.打击敌对官僚贵族,扩大统治基础 B.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C.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D.创立科举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7.(2分)“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此诗是唐朝一位被贬为平民的太子为表达对自己母后为了做皇帝不惜残害自己儿子的行为的不满所作。下列对这位母后评价正确的是()A.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提高了妇女地位 B.推行科举制,重用贤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C.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D.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8.(2分)下列唐朝时期官员统计表(部分)信息,可以用来说明唐朝()姓名出身官职契苾何力铁勒部族可汗镇军大将军高仙芝高句丽人河西节度使李光弼契丹人太尉兼侍中元稹鲜卑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彦大食人翰林学士A.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渐趋稳定 B.民族政策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C.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初步显现 D.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9.(2分)唐朝诗人杜荀鹤在《送友游吴越》一诗中描述苏州和杭州:“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白居易也曾说苏州城坊比长安更活跃。这反映了,当时苏州和杭州()A.商业功能有所增强 B.城市布局对称 C.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榷场互市活跃10.(2分)唐诗的文学与史学价值并举。下列诗句蕴含唐朝中外交往盛况信息的是()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11.(2分)唐玄宗在位前期,中国古代宫廷乐舞文化发展到顶峰。开元末年以后,宫廷乐舞的高度繁荣局面被迫中断,其后虽有重建,却再无昔日的辉煌。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 B.安史之乱的巨大破坏 C.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D.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12.(2分)唐懿宗和唐僖宗(二者皆为唐朝末年的皇帝)奢侈无度,统治时期无官不贪、无吏不污。咸通年间关东水旱连年,人们食蓬实槐叶,但官府依旧催逼粮税,起义便爆发了。起义军在黄巢带领下转战南北。这反映的是黄巢起义的()A.过程 B.背景 C.影响 D.局限性13.(2分)如图是唐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图。依据此图可知,唐朝中央官制的突出特点是()A.中央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下 B.废除丞相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C.实现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原则 D.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和流程14.(2分)据考证,唐朝的《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之一。与该报的产生密切相关的科技发明是()①造纸术②活字印刷术③曲辕犁④雕版印刷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15.(2分)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黑暗的历史时期,本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但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的增长……材料从整体上体现出该阶段的特点是()A.藩镇割据的延续 B.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凝聚力 C.政权分立中孕育着统一 D.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16.(2分)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17.(2分)如图示意图反映的是北宋福建进士录取情况。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B.考试内容来自“四书”“五经”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大量增加科举取士名额18.(2分)如图表内容说明王安石变法涉及的领域主要是()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实行“均输法”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实行“青苗法”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实行“农田(水利)利害条约”熙宁二年(1069年)十二月实行“募役法”(即免役法)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实行“保甲法”A.经济、政治 B.经济、军事 C.文化、教育 D.吏治、军事19.(2分)辽太宗取得幽云十六州后,设置南面官与北面官,南面官按“汉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一律任用契丹贵族。这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A.民族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 B.生产方式的差异性所导致 C.落后文化被先进文化征服 D.平息汉族百姓反抗的需要20.(2分)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 C. D.21.(2分)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22.(2分)南宋陆游在《诉衷情•当年万里觅诸侯》一词中写道:“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里的“胡”适指()A.匈奴 B.党项 C.契丹 D.女真23.(2分)七年级某班学生在进行“中华英雄谱”的项目学习中整理了如下笔记。该班学生从学习中能感悟的是()•“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他领导的部队纪律严明,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他一生廉洁正直,最终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A.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气概 B.辛弃疾诚挚无私的情怀 C.戚继光守家卫国的抱负 D.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24.(2分)“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北宋建立 D.南宋偏安25.(2分)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民族隔阁完全消失26.(2分)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对峙政权设置了榷场进行贸易,据图观察榷场主要分布在()A.北宋中原地区 B.民族政权地区 C.南宋江南地区 D.对峙政权边境27.(2分)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史料根据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口述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历史纪录片等。下列关于研究宋辽关系的史料中最真实可靠的是()A.陶晋生著《宋辽关系史研究》 B.纪录片《中华战争通史•州之战》 C.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 D.元修《辽史》28.(2分)唐代繁荣的陆路东西贸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唐的政治势力退出内陆亚洲而陷于衰落。南宋建立后,国家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成为南宋对外物质交往的主要途径。材料的主旨是()A.经济重心的南移 B.陆路贸易的阻断 C.海外贸易的兴盛 D.贸易路线的变化29.(2分)时间轴是培养历史学科时空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③表示的阶段特征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繁荣与开放的封建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30.(2分)如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历史史实历史解释A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我国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B唐蕃和亲促进了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C澶渊之盟促进了辽与北宋之间的和平发展D南宋灭亡1276年成吉思汗率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A.A B.B C.C D.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31.(14分)和谐共生、大唐盛象。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了社会要“和谐”,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人与社会的和谐】材料一:在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为“唐朝”。——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经济与自然的和谐】材料二:观察图1和图2【国家与人才的和谐】材料三: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1)(3分)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社会特征。并列举一个唐朝时期的盛世局面。(2)(3分)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请从材料二中选一种生产工具,写出它的名称并分析其使用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3)(4分)材料三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4)(4分)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今天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32.(14分)唐朝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黑石号”是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打捞出水的一艘来自阿拉伯的唐代沉船。根据船身结构推测,“黑石号”可能是当时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体缝合帆船。依据航运线路分析,学者普遍认为“黑石号”应该是从扬州出港,目的地是波斯湾,沉船年代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船上满载中国货物,仅瓷器就达67000件,产地包括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和广东地方窑等。出水的诸多瓷器,其图案与纹饰都带有明显的外来文化风格,如飞鸟、摩竭鱼等。“黑石号”承载的宝藏印证了唐代中国和印度洋西北岸的西亚、北非诸国已存在规模巨大的海运贸易。——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材料二:丝绸之路开通甚早,初以丝绸、瓷器为主要出口产品。唐朝陆羽首创“煎茶法”,改变唐初落后的饮茶习俗,形成了“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渝)间,以为比屋之饮”的兴盛局面,并培育了大唐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饮茶之风。回鹘居于丝绸之路之上,其盛产马匹:饮茶之风兴起后,“回鹘入贡,以马易茶”,由此开启与唐朝的茶马互市。唐朝在边关设有专区供双方交易,唐中后期,多次与回鹘进行以茶易马的交易,交易的马匹数量上万。回鹘扮演了中外贸易间的中转角色,茶叶沿丝绸之路由回鹘传到波斯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各国乃至罗马。据文献记载,唐朝时期的茶叶贸易呈现出“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盛景。——摘编自丁文《中国古代茶叶经济与丝绸之路》材料三:如图所示(1)(4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黑石号”考古发现的史料价值。(2)(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3)(6分)从材料三任选两幅图,请以“文化交流互鉴可以推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为观点,围绕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33.(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安重荣)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新五代史•安重荣传》【注】:安重荣,后晋成德军节度使。材料二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时期科举次数录取进士人数平均每榜录取进士人数宋太祖1518813宋太宗81487186宋真宗121760147宋仁宗134561351——摘编自李兵、刘海峰《科举:不只是考试》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材料三北宋由于大兴科举、对文官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对武将频繁调动,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财政收入锐减,出现了立国以来少有的财政赤字。——摘编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4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出两段史料反映的历史现象。(2)(4分)根据材料二,写出表格中数据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影响这一变化的政策。该政策对材料中提到的“赵宋皇位的稳固”有何重要作用。(3)(4分)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政策的弊端。(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30小题)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CBBABCBDABB题号1213141516171819202122答案BDDCADBBCCD题号2324252627282930答案DDADCDBC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分)他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3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又一次统一、励精图治,获得了“开皇之治”的赞誉。统一全国后他采取的措施有()A.灭掉陈朝 B.创办科举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修筑长城和驰道【分析】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出现“开皇之治”局面。故C符合题意;灭掉陈朝是在统一全国前,排除A;隋炀帝创办科举制,排除B项;修筑长城和驰道是秦朝加强统治的措施,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他采取的措施有加强中央集权。2.(2分)在历史学习中,图片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①它的南北两端分别是涿郡和余杭②它为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③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④它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内容。【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中可以清晰看出,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故①正确。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这是大运河的重要作用,从示意图中虽不能直接看出,但结合所学知识以及大运河的走向可以推断出,故③正确。隋统一全国是在大运河开通之前,是隋朝统一全国后才有条件和能力开通大运河,而不是大运河为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故②错误。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进攻的是长城,而非大运河,大运河主要是用于交通和经济交流等方面,与抵御外敌无关,故④错误。B正确,排除AC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内容。3.(2分)如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导致表中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朝唐朝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民族政权并立 B.选官制度变革 C.重文轻武政策 D.经济重心南移【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的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民族政权并立主要体现在政治格局方面,与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变化没有直接关联,无法解释表中数据变化,所以A选项错误;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初期还能选拔一些寒门子弟,但后来逐渐被世家大族垄断,西晋、东晋时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幅下降。隋朝开创科举制,打破门第限制,为寒门子弟提供入仕途径,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北宋时科举制更加成熟,寒门子弟通过科举入仕比例不断上升,所以选官制度变革是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B选项正确;重文轻武政策是北宋时期的政策,只能解释北宋时期对文官的重视,但无法解释从曹魏到唐朝寒门子弟入仕比例的变化情况,C选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主要涉及经济领域,与寒门子弟入仕比例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D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的影响。4.(2分)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乘坐大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材料表明,隋朝灭亡的原因是()A.滥用民力 B.农民起义 C.官吏贪污 D.刑罚严苛【分析】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依据题干“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可知,隋炀帝滥用民力,导致民怨沸腾而起义。故A正确;农民起义是隋亡的原因,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官吏贪污、刑罚严苛是隋的暴政的表现,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表明,隋朝灭亡的原因是滥用民力。5.(2分)贞观初年,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身强力壮者的敕文,但文件到门下省,魏征不同意,退回中书,又经御画,中书省再发,魏征还是坚持己见。材料中涉及的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行省制【分析】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解答】材料“文件到门下省,魏征不同意,退回中书,又经御画,中书省再发,魏征还是坚持己见”体现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六部始于隋朝,为后代所沿用。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2分)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据此治国理念,他采取的举措是()A.打击敌对官僚贵族,扩大统治基础 B.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C.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D.创立科举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分析】本题以唐太宗对大臣的话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贞观之治。【解答】据材料“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材料表明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唐太宗还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戒奢从简,合并州县,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等措施。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贞观之治的相关史实。7.(2分)“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此诗是唐朝一位被贬为平民的太子为表达对自己母后为了做皇帝不惜残害自己儿子的行为的不满所作。下列对这位母后评价正确的是()A.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提高了妇女地位 B.推行科举制,重用贤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C.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D.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分析】本题考查武则天的相关知识。掌握基础知识。【解答】本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唐朝”“母后”“皇帝”分析,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的儿子属于李唐宗室。武则天在位期间,继续推行贞观以来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科举制,开创了殿试制度,还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使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所以,她的统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B项正确;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但不能说明由此提高了妇女地位,排除A项;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是唐太宗,排除C项;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的是唐玄宗,排除D项。故选:B。【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武则天的统治措施。8.(2分)下列唐朝时期官员统计表(部分)信息,可以用来说明唐朝()姓名出身官职契苾何力铁勒部族可汗镇军大将军高仙芝高句丽人河西节度使李光弼契丹人太尉兼侍中元稹鲜卑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彦大食人翰林学士A.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渐趋稳定 B.民族政策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C.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初步显现 D.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图示官员出身体现的是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渐趋稳定无关,排除A项;李彦是大食人,并非我国境内少数民族,因此民族政策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说法错误,排除B项;唐朝时期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初步显现主要与在边镇地区设立的节度使相关,与图示官员的出身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根据题干信息“唐朝时期官员统计表(部分)”可知,图示官员大多出身于少数民族,此外还有外国人,他们在唐朝时期受到朝廷的重用,担任重要的职务,说明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9.(2分)唐朝诗人杜荀鹤在《送友游吴越》一诗中描述苏州和杭州:“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白居易也曾说苏州城坊比长安更活跃。这反映了,当时苏州和杭州()A.商业功能有所增强 B.城市布局对称 C.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榷场互市活跃【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经济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夜市桥边火”可知,苏州和杭州集市繁华,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限制,商业功能有所增强,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城市布局特点,排除B项;材料缺少对比信息,不能说明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排除C项;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与苏州、杭州商业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2分)唐诗的文学与史学价值并举。下列诗句蕴含唐朝中外交往盛况信息的是()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要求学生结合唐朝对外政策的特征以及唐朝文学发展的特点来分析。【解答】A.选项反映的是唐朝的民族政策产生的现象。B.选项反映的是唐朝与外国交往的特点,体现了材料的意思。C.选项反映的是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D.选项反映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唐朝对外关系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整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1.(2分)唐玄宗在位前期,中国古代宫廷乐舞文化发展到顶峰。开元末年以后,宫廷乐舞的高度繁荣局面被迫中断,其后虽有重建,却再无昔日的辉煌。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 B.安史之乱的巨大破坏 C.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D.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的影响。唐代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即安史之乱时期。【解答】依据“唐玄宗在位前期,中国古代宫廷乐舞文化发展到顶峰。开元末年以后,宫廷乐舞的高度繁荣局面被迫中断,其后虽有重建,却再无昔日的辉煌”可知,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安史之乱的巨大破坏。“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遭受巨大破坏,河北、山西等地的藩镇势力逐渐扩张,自立将帅,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B符合题意;科举制度、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C;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在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安史之乱的影响的相关史实。12.(2分)唐懿宗和唐僖宗(二者皆为唐朝末年的皇帝)奢侈无度,统治时期无官不贪、无吏不污。咸通年间关东水旱连年,人们食蓬实槐叶,但官府依旧催逼粮税,起义便爆发了。起义军在黄巢带领下转战南北。这反映的是黄巢起义的()A.过程 B.背景 C.影响 D.局限性【分析】本题考查黄巢起义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据材料“唐懿宗和唐僖宗(二者皆为唐朝末年的皇帝)奢侈无度,统治时期无官不贪、无吏不污。咸通年间关东水旱连年,人们食蓬实槐叶,但官府依旧催逼粮税,起义便爆发了”可知,唐懿宗死,僖宗立,政治更加黑暗,财政亏空年达300万贯。这一年又逢黄河中下游遭受旱灾,夏季麦收一半,秋季颗粒不收。农民只好以野菜、树皮充饥。在这种情况下,宦官专权、土地兼并,再加上藩镇割据现象严重。政府的徭役,赋税仍未减轻,逼得农民无法生活。愤怒的群众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拿起武器进行斗争。唐末农民起义爆发了。题干反映的是黄巢起义的背景,B项正确;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这属于过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影响是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黄巢起义的局限性是暴力手段等,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黄巢起义的知识。13.(2分)如图是唐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图。依据此图可知,唐朝中央官制的突出特点是()A.中央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下 B.废除丞相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C.实现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原则 D.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和流程【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解答】根据图示,三省职权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结合所学知识,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贞观时期,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D项正确;三省职权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排除A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排除B项;三权分立和分权制衡原则是将国家最高权力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分别由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掌握,而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专制下的分权,不是三权分立,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4.(2分)据考证,唐朝的《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之一。与该报的产生密切相关的科技发明是()①造纸术②活字印刷术③曲辕犁④雕版印刷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分析】本题考查雕版印刷术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出现的耕作农具,雕版印刷术在隋唐时期已经用于印制佛经、诗集等。由此可见,《邸报》的产生与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密切相关,D项正确,排除AB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雕版印刷术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5.(2分)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黑暗的历史时期,本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但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的增长……材料从整体上体现出该阶段的特点是()A.藩镇割据的延续 B.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凝聚力 C.政权分立中孕育着统一 D.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代十国时期的特点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据题干“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黑暗的历史时期,本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可知,这表明五代十国这一时期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体现了五代十国是政权分立的时代;据“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的增长”可知,这表明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中有统一的因素,C项正确;藩镇割据的延续表述不完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排除B项;材料叙述是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统一因素,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五代十国的相关史实。16.(2分)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分析】本题以“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切入点,考查北宋的统治措施。【解答】从题目中的“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知,这体现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其举措是派文臣做知州。这项政策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改变了五代以来政权频繁更迭的局面。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重文轻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7.(2分)如图示意图反映的是北宋福建进士录取情况。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B.考试内容来自“四书”“五经”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大量增加科举取士名额【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以及科举制度的发展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仔细观察示意图,北宋时福建进士录取情况数量增多。这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有关;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土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故D符合题意;题干图示反映的是北宋福建进士录取情况,当时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主要还是科举制度,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不符,排除A;八股取士的考试内容来自“四书”“五经”,排除B;题干图示无法得出,北宋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的发展等知识。18.(2分)如图表内容说明王安石变法涉及的领域主要是()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实行“均输法”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实行“青苗法”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实行“农田(水利)利害条约”熙宁二年(1069年)十二月实行“募役法”(即免役法)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实行“保甲法”A.经济、政治 B.经济、军事 C.文化、教育 D.吏治、军事【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涉及的领域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表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利害条约”“募役法”说明王安石变法涉及的领域主要是经济领域;“保甲法”说明王安石变法涉及的领域主要是经济领域。B项正确;政治领域、文化领域、教育领域和吏治领域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19.(2分)辽太宗取得幽云十六州后,设置南面官与北面官,南面官按“汉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一律任用契丹贵族。这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A.民族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 B.生产方式的差异性所导致 C.落后文化被先进文化征服 D.平息汉族百姓反抗的需要【分析】本题考查契丹族的兴起,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辽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实行不同的统治措施。由于汉族与少数民族在生产方式上不同,导致文化差异,因此辽因地制宜进行管理。故B正确;民族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的差异导致文化的差异,辽汲取汉族先进文化进行管理,排除C;平息汉族百姓反抗的需要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契丹族的兴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差异性所导致的。20.(2分)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 C. D.【分析】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知道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解答】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后来改称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1.(2分)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辽、西夏和北宋并立。题干关键信息“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解答】根据“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交往,这种态势有利于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商业往来,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无关,A排除;商业间的往来没有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D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西夏和北宋并立的相关知识。22.(2分)南宋陆游在《诉衷情•当年万里觅诸侯》一词中写道:“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里的“胡”适指()A.匈奴 B.党项 C.契丹 D.女真【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南宋和金对峙的知识。陆游生于1125年,恰逢北宋灭亡之际,他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影响,后成长为南宋初期的抗金斗士,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解答】南宋时期,与南宋对峙的政权是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所以南宋陆游在《诉衷情•当年万里觅诸侯》一词中的“胡”指的是女真族,D符合题意;匈奴是秦汉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排除A;党项是两宋时期生活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排除B;契丹没有与南宋并立,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以陆游的词《诉衷情•当年万里觅诸侯》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南宋和金对峙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23.(2分)七年级某班学生在进行“中华英雄谱”的项目学习中整理了如下笔记。该班学生从学习中能感悟的是()•“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他领导的部队纪律严明,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他一生廉洁正直,最终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A.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气概 B.辛弃疾诚挚无私的情怀 C.戚继光守家卫国的抱负 D.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岳飞的功绩。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体现了当时人民渴望和平安宁生活的愿望,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解答】据材料“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他领导的部队纪律严明,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他一生廉洁正直,最终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可知,描述的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体现了精忠报国的精神,D正确;文天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元将领,排除A;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的是岳飞,不是辛弃疾,排除B;明朝将领戚继光抗倭,不符合材料,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24.(2分)“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北宋建立 D.南宋偏安【分析】本题考查南宋建立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诗句的解读。【解答】“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D项正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出现在唐朝,排除AB两项;北宋的都城是开封即材料中的汴州,与诗句“直把杭州作汴州”不符,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元时期多民族并立的局面,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5.(2分)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民族隔阁完全消失【分析】本题考查宋、辽、西夏时期的民族关系,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可知,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然处于敌国对立的状态,但少数民族政权并未被排除在中国之外,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在增强,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民族隔阂完全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宋、辽、西夏时期的民族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6.(2分)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对峙政权设置了榷场进行贸易,据图观察榷场主要分布在()A.北宋中原地区 B.民族政权地区 C.南宋江南地区 D.对峙政权边境【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掌握榷场的含义及特点。【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根据图示中北宋时期主要榷场和南宋时期主要榷场可知,北宋时期榷场主要分布在辽、西夏与北宋的交界处;南宋时期,宋金对峙,双方以淮水和大散关为界,因此,两宋时期的榷场主要分布在对峙政权的边境,D项正确;北宋中原地区并未设置榷场,排除A项;榷场主要分布在中原王朝与民族政权交界处,排除B项;北方地区也有分布,“南宋江南地区”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7.(2分)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史料根据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口述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历史纪录片等。下列关于研究宋辽关系的史料中最真实可靠的是()A.陶晋生著《宋辽关系史研究》 B.纪录片《中华战争通史•州之战》 C.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 D.元修《辽史》【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分类,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据所学知,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属于原始史料或第一手史料是研究宋辽关系最真实可靠的史料,C项符合题意;后人编写的史书、文章、纪录片等都带有主观色彩,属于第二手史料,可靠性要低一些,排除ABD三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能力,要掌握史料的分类,知道原始史料或第一手史料最可靠。28.(2分)唐代繁荣的陆路东西贸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唐的政治势力退出内陆亚洲而陷于衰落。南宋建立后,国家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成为南宋对外物质交往的主要途径。材料的主旨是()A.经济重心的南移 B.陆路贸易的阻断 C.海外贸易的兴盛 D.贸易路线的变化【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以及南移的原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唐代繁荣的陆路东西贸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唐的政治势力退出内陆亚洲而陷于衰落。南宋建立后,国家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成为南宋对外物质交往的主要途径。”材料反映的主旨是由于战乱陆路贸易交通受阻,到了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成为南宋对外物质交往的主要途径,故材料的主旨是贸易路线的变化,D符合题意。经济中心的南移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且大量劳动人民南迁,本题虽涉及到经济中心南移,但不是主旨,故A错误;由材料“海外贸易成为南宋对外物质交往的主要途径”可知贸易的主要途径发生改变,但并未说明陆路贸易被阻断,故B错误;由材料“海外贸易成为南宋对外物质交往的主要途径”可知贸易路线发生改变,但不能体现海外贸易的兴盛,故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以及南移的原因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29.(2分)时间轴是培养历史学科时空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③表示的阶段特征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繁荣与开放的封建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答】依据题干时间轴,阶段③的时间是581年到907年。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政府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封建时代,B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对应的是秦汉时期,即时间轴中的阶段①,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应的是时间轴上的明清时期,排除C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对应的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即时间轴中的阶段④,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准确识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相关知识点。30.(2分)如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历史史实历史解释A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我国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B唐蕃和亲促进了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C澶渊之盟促进了辽与北宋之间的和平发展D南宋灭亡1276年成吉思汗率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A.A B.B C.C D.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澶渊之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签订,在客观上起了安定边境的积极效果,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C项正确;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我国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排除A项;唐蕃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与西域不符,排除B项;元朝建立后,继续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D项史论颠倒,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澶渊之盟,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31.(14分)和谐共生、大唐盛象。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了社会要“和谐”,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人与社会的和谐】材料一:在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为“唐朝”。——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经济与自然的和谐】材料二:观察图1和图2【国家与人才的和谐】材料三: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社会特征。并列举一个唐朝时期的盛世局面。(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请从材料二中选一种生产工具,写出它的名称并分析其使用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3)材料三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今天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科举制、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根据材料一“在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为‘唐朝’”可知,唐朝社会特征有经济繁荣,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社会风气开放,文化艺术成就斐然,对外交往活跃。唐朝时期的盛世局面有贞观之治(或开元盛世)。(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材料二中选择图1,它的名称是曲辕犁,其使用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如选图2,它的名称是筒车,其作用它利用水力自行灌溉,节省人力,提高了灌溉效率。(3)材料三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的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积极影响是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4)综合以上材料可知,我认为今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加强民族团结;坚持对外开放;注重发展科技和文化等,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故答案为:(1)社会特征:经济繁荣,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社会风气开放,文化艺术成就斐然,对外交往活跃。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或开元盛世)。(2)如选曲辕犁,作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如选筒车,作用:它利用水力自行灌溉,节省人力,提高了灌溉效率。(3)选官制度:科举制。积极影响: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4)示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加强民族团结;坚持对外开放;注重发展科技和文化等。【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经济的繁荣、科举制、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史实。32.(14分)唐朝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黑石号”是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打捞出水的一艘来自阿拉伯的唐代沉船。根据船身结构推测,“黑石号”可能是当时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体缝合帆船。依据航运线路分析,学者普遍认为“黑石号”应该是从扬州出港,目的地是波斯湾,沉船年代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船上满载中国货物,仅瓷器就达67000件,产地包括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和广东地方窑等。出水的诸多瓷器,其图案与纹饰都带有明显的外来文化风格,如飞鸟、摩竭鱼等。“黑石号”承载的宝藏印证了唐代中国和印度洋西北岸的西亚、北非诸国已存在规模巨大的海运贸易。——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材料二:丝绸之路开通甚早,初以丝绸、瓷器为主要出口产品。唐朝陆羽首创“煎茶法”,改变唐初落后的饮茶习俗,形成了“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渝)间,以为比屋之饮”的兴盛局面,并培育了大唐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饮茶之风。回鹘居于丝绸之路之上,其盛产马匹:饮茶之风兴起后,“回鹘入贡,以马易茶”,由此开启与唐朝的茶马互市。唐朝在边关设有专区供双方交易,唐中后期,多次与回鹘进行以茶易马的交易,交易的马匹数量上万。回鹘扮演了中外贸易间的中转角色,茶叶沿丝绸之路由回鹘传到波斯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各国乃至罗马。据文献记载,唐朝时期的茶叶贸易呈现出“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盛景。——摘编自丁文《中国古代茶叶经济与丝绸之路》材料三:如图所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黑石号”考古发现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3)从材料三任选两幅图,请以“文化交流互鉴可以推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为观点,围绕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分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唐朝的中外关系。【解答】(1)史料价值:根据材料“根据船身结构推测,“黑石号”可能是当时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体缝合帆船。依据航运线路分析,学者普遍认为‘黑石号’应该是从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