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1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2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3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4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睡虎地秦简中有一个案例:“某里士五(伍)甲告曰:甲亲子同里士五(伍)丙不孝,谒杀,敢告。即令令史己往执。”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A.法律遵循轻罪重罚原则 B.连坐制度影响深远C.国家法治渗透伦理观念 D.开启礼法结合先例【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材料的大意是父亲甲控告儿子丙不孝,请求将丙处以死刑,官府受理后礼记把甲的儿子丙抓了起来,这体现了“孝”的伦理观念对法律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丙的处罚结果,不能反映轻罪重罚,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连坐,只涉及甲和甲的儿子,且材料没有涉及判决结果,排除B项;先秦时期的荀子就主张礼法结合,排除D项。故选C项。2.世界法律一般划分为五大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阿拉伯法系、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其中中华法系建立的标志是A.《二年律令》 B.《唐律疏议》 C.《大唐开元礼》 D.《大清律例》【答案】B【详解】《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3.下表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的记述(部分)。由下表可知《秦律》(

)序号记述(13)夫盗千钱,妻所匿三百,可(何)以论妻?妻智(知)夫盗而匿之,当以三百论为盗;不智(知),为收(收藏)。(15)削(夜间)盗,藏(赃)直(值)百一十,其妻、子智(知),与食肉,当同罪。(16)削(夜间)盗,减(赃)直(值)百五十,告(告诉)甲,甲与其妻、子智(知),共食肉,甲妻、子与甲同罪。A.体现定罪量刑 B.蕴含民本思想 C.保障等级秩序 D.强调儒家伦理【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的记述(部分)夫盗千钱,妻所匿三百,可(何)以论妻?妻智(知)夫盗而匿之,当以三百论为盗;不智(知),为收(收藏)。削(夜间)盗,藏(赃)直(值)百一十,其妻、子智(知),与食肉,当同罪。削(夜间)盗,减(赃)直(值)百五十,告(告诉)甲,甲与其妻、子智(知),共食肉,甲妻、子与甲同罪。”可知,《秦律》中描述的都是在发生案件时,根据案件的金额大小、是否知情等因素来进行定罪量刑,体现了其定罪量刑的原则,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和体现民本思想、等级秩序和儒家伦理的信息,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4.对于礼法关系,《唐律疏议》解释道:““以刑止刑,以杀止杀。'刑罚不可驰于国,答捶不得废于家……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尤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A.疏议形成了完整的法典体系 B.德礼和刑罚具有同等的地位C.社会秩序利于君主权威确立 D.礼法都是维持社会秩序手段【答案】D【详解】根据“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知《唐律疏议》阐述了礼、法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说明立法都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故选D;材料内容主要论述了礼、法的作用,没有表明形成了完整的法典体系,没有说明德礼和刑罚之间的关系,排除AB;材料内容和君主权威的确立没有关系,排除C。5.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B.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C.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D.清代传统经学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答案】A【详解】“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是指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而这种转变与明末清初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关,明末清初,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知识分子的思想被严重钳制,在这种背景下,转变为清代的传统经学,故选择A;明清儒家是对先秦儒家学说批判继承,排除B项;明清儒学是从思辨哲学转向传统经学,而不是全面指出理学弊端,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清代传统经学的影响,故D项错误。6.《晋律》确立了"准五服制罪"的制度,即九族以内的亲属之间的相互侵害行为,依据五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关系定罪量刑;服制愈近,以尊犯卑,处罚愈轻;以卑犯尊,处罚愈重。这一规定体现了A.律令儒家化的特点 B.礼法融合的开始 C.法律与教化的冲突 D.宗法观念的淡化【答案】A【详解】“依据五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关系定罪量刑”“以尊犯卑,处罚愈轻;以卑犯尊,处罚愈重”体现了法律对家族等级制的维护,使得儒家的礼仪制度与法律的适用完全结合在一起,不仅体现了晋律“礼律并重”的特点,也是儒家思想在封建法律制度中的集中表现,故A项正确;礼法融合早在汉代便已开始,排除B项;CD两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明显相悖。7.夏、商两朝,“天命”“天罚”思想盛行于世;西周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口号和“明德慎罚”的思想;春秋战国“非杨即墨”;从秦朝法家学说大行其道,到汉朝中期“引经入狱”。这一变化历程从本质上反映了A.古代社会形态缓慢演进 B.古代法制思想的流变C.神权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D.德治具有久远的传统【答案】B【详解】从商夏商的“天命”“天罚”到秦朝的法家思想,再到汉代的“引经入狱”,体现了古代中国法治思想的演变过程,B正确;商周思想不同,但是属于同一社会形态,秦汉也一样,都属于封建社会,排除A;题干未体现出官僚政治,排除C;法家思想、“天命”“天罚”均不属于德治,排除D。8.从史籍和出土的《云梦秦简》可以看出,秦朝初期法律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基本上做到了“制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官吏行事“致以律",“良吏”“恶吏”各予赏罚。但秦初的法律中保留了奴隶制的残余和继承了奴隶制的刑罚,以及实行连坐族诛。这说明秦朝初期A.法律制度实现不断完善 B.法制建设作用的两重性C.中央集权统治得以强化 D.法律损坏了百姓的利益【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秦朝初期制定的法律,内容十分丰富,基本上做到了各方面都有法律的保障,在管理执法方面也体现出法律的赏罚分明,这在--定程度上发挥了封建法治在当时历史阶段上的积极作用。但是秦朝.初期的法律另一方面又继承了奴隶制时期的残酷法律以及实行连坐族诛,这体现其消极性和反动性,故B项正确;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A项;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而言的,材料主旨是秦朝初年的法律建设,并未涉及中央集权的强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秦朝初期的法律并不都是损害百姓利益的,排除D项。故选B项。9.1385年,明太祖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帙,亲自写定刑典,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大诰》与《大明律》相比,其量刑大为加重,扩大了酷刑的使用范围,《大诰》的颁布A.体恤民意健全了法律体系 B.“乱世重典”维护了法律公正C.整顿吏治杜绝了贪腐滋生 D.“以诰破律”折射了人治理念【答案】D【详解】材料“《大诰》与《大明律》相比,其量刑大为加重,扩大了酷刑的使用范围”体现的是《大诰》人治色彩突出,彰显封建法律的残酷性,D项正确;当时法律并不健全,排除A项;封建法律维护的是地主阶级利益,并不公正,排除B项;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腐败不可能避免,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0.《大明律》增设“奸党”条,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凡诸衙门官吏及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这些法律条文反映了明代(

)A.皇权专制的空前强化 B.皇权与臣权矛盾激化C.吏治腐败的不可逆转 D.政治集团无生存土壤【答案】A【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明朝通过大明律加强了对官员结党营私的打击及官员任免的控制,说明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A项正确;材料与皇权与臣权矛盾的激化说法无关,排除B项;吏治腐败不可逆转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朝仍然存在集团党争,排除。故选A项。1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律》将统治者认为最严重的罪名,集中置于律首,称“重罪十条”。这些罪名包括反逆、反叛、降敌等罪过,也包括不敬、不孝、不义等行为。这一规定A.反映了法家赏罚分明、以法治国的思想 B.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C.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最终完成 D.首创了律例合编的国家法典编纂体例【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这些罪名包括反逆、反叛、降敌等罪过,也包括不敬、不孝、不义等行为”可知,重罪十条制定于法典之中,目的是维护皇权,既可以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还可以树立封建伦理道德的权威性,维护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关系,使得封建礼教与法律进一步融合,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过程,至隋唐已基本完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被全面地反映在一部作为中国古代法典的代表作——《唐律疏议》,排除C项;《大明律集解附例》开律例合编的先例,排除D项。故选B项。12.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由此可见,讼师A.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民间侠士 B.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C.是政府部门专职司法的官吏 D.是崇尚外儒内法的科举落魄者【答案】B【详解】试题分析:材料中讼师是“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替打官司人服务,因此不一定代表公平正义,故A项排除;材料中“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由此可见,讼师不是政府的专职司法的官吏,甚至连自己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处境非常尴尬,说明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故B项符合,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法律13.《秦律》规定:同一家庭中的适龄男子不能同时征发兵役。县啬夫、尉及士吏征发戍役时,如果违反这一规定,要受罚。对因欠债而以劳动抵消债务的,要给予他们播种和管理庄稼幼苗的时间各20天。据此可知,《秦律》A.细密而又严苛 B.注重保证发展农业所必需的劳动力C.重刑罚轻感化 D.解决了兵员补充和农业发展的矛盾【答案】B【详解】根据“同一家庭中的适龄男子不能同时征发兵役”、“要给予他们播种和管理庄稼幼苗的时间各20天”可得出,这一规定有利于保障农时,保障农业的正常发展,故B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材料并没有体现感化,排除C;材料强调保障农时,并没有解决兵源的问题,排除D。14.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的“明德慎刑”,汉武帝以后发展为“德主刑辅”,到唐代最终确立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这反映出古代“德法共治”思想(

)A.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B.促进了儒法思想合流C.植根于传统政治文化 D.推动了治国理念趋同【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在汉唐时期继续发展,也即“德法共治”是历代王朝都秉持的治国理念,植根于传统政治文化,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德法共治”思想的发展过程,未提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排除A项;董仲舒新儒学促进了儒法思想合流,排除B项;不同朝代的治国理念受时代特征的影响,各有特点,而非趋同,排除D项。故选C项。15.1954年,中国开启了民法典的编制工作;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随后,《技术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侵权责任法》《物权法》等民事单独立法纷纷出台。2020年5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的编制过程反映了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B.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合理的规则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D.依法治国是国家建设中心任务【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1954年开始启动民法典的编制工作,到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多部民事单独立法纷纷出台。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颁布,可见,民法典立式半个多世纪,内容包含了经济的多个方面,可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合理的规则,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排除A项;中国的法律体系大体由在宪法统领下的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部门构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睡虎地秦简记载,父亲控诉亲子“不孝”,可以请求政府将其杀死或断足流放,政府会予以照办。同时,法律规定父亲私拿亲子财物的行为属于家事领域,会被当作无罪来处理。这说明,秦朝(

)A.注重宗法伦理 B.刑罚制度严苛 C.社会秩序混乱 D.基层管理严密【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的法律严惩亲子的不孝行为,而宽恕父亲的窃财行为,这体现了宗法伦理对法律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既体现了秦法严苛的一面,又体现了秦法仁慈的一面,排除B项;秦法借助宗法伦理,有助于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秦朝基层管理严密,排除D项。故选A项。17.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中书门下奏准:“今日以后,举人于礼部纳家状后,望依前五人自相保……如有缺孝弟之行……并不在就试之限。如容情故,自相隐蔽,有人纠举,其同举人并三年不得赴举。”这表明,当时(

)A.注重士人道德修养 B.家世成为选官重要标准C.基层教化得到强化 D.儒家伦理逐步融入法典【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是“缺孝弟之行”“不在就试之限”“自相隐蔽”“三年不得赴举”可知,道德有瑕疵的举人“不得赴举”,说明当时关注士人的道德修养,A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纳家状”,但仅凭此无法得出家世成为选官重要标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基层教化,排除C项;材料未提到法典,排除D项。故选A项。18.《唐律疏议》规定:“谓告言、詈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绞”,及奴婢、部曲诬告主之期亲、外祖父母者,虽引虚(诬告人主动认罪)各不减。这表明唐朝(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统一 B.家族门第观念根深蒂固C.注重维护家庭的等级秩序 D.司法判决主张轻罪重罚【答案】A【详解】儒家主张尊卑有序,重视血缘亲情,诬告主人和长辈违背儒家伦理,《唐律疏议》中规定对诬告主人和长辈的行为进行严惩,表明唐律的制定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统一,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家伦理对法律的影响,并非家族门第观念根深蒂固,B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B项;材料强调家庭伦理并非家庭等级秩序,排除C项;D项以偏概全,排除。故选A项。19.《唐六典》,唐玄宗时官修,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质的法典。六典之名出自周礼,原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共三十卷,近三十万字,详细规定了政府各部门职权及人事分配,宋元明各代推行政务,均大体以此书为典范。据此可知《唐六典》A.体现了以礼入法的立法原则 B.适应了封建政府行政运作的需求C.有利于司法程序的公平公正 D.标志封建法制体系的成熟与完善【答案】B【详解】材料“详细规定了政府各部门职权及人事分配,宋元明各代推行政务,均大体以此书为典范”体现的是《唐六典》对政府的运行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对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说明的是该法典适应了封建政府行政运作的需求,B正确;材料未涉及礼法关系,A排除;材料与司法公平公正无关,C排除;《唐律疏议》标志着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已经成熟,D排除。故选B。20.《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周边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表明唐代律法(

)A.重视保护财产私有权 B.服务于对外开放政策C.具有严刑峻法的特征 D.原则性和灵活性兼备【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律在对“化外人”的问题上区分了不同的情况,既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又体现了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不同对象的灵活性,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保护私有财产的要求和严刑峻法的特征,排除A、C两项;根据个别条例得出法律服务于对外开放,属于以偏概全,排除B项。故选D项。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儒家思想认为,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根本途径是通过教化使家庭成员与社会成员形成与等级秩序相适应的思想品德,而榜样教化在其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家庭中以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作为等级层分的主要标志,如儒家常说,“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父慈则教”。《礼记·学记》中将“七教”作为周代社会治理的起点,其具体内容为: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七教”如何开展呢?孔子对此做了解答:“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梯,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民皆有别,则贞、则正,亦不劳矣。此谓七教。”所谓“上”,特指与“下”(民众)相对的政治权力资源的拥有者,此处特指君主。相对于小人、民众,君子与教师在认知能力方面具有优越性是不争的客观事实。——摘编自陈继红《榜样教化:古代社会治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材料二

关于古代社会教化中权威示范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观点一通过权力资源或认知能力的保障,父亲、君主、君子、教师等在教化中的身份特质获得了不容置疑的权威性。教化主体的权威性确保了教化内容的可靠性与说服力观点二将榜样教化效果绝对化。君王的善恶与民众的善恶并没有因果联系,君王恶,照样有善良的民众;君王善,照样有刁民的存在。按照儒家的定义,只有圣人、君王才有资格担任榜样教化的主体,圣人、君王之外的民众是没有资格的,这意味着榜样的大门对民众而言是关闭的,民众永远没有资格成为教化的主体,从而可能消解民众希望成为教化主体的意识,导致民众在自我完善上不主动、不努力,最终导致民主主体自觉、理性判断、修行自主等品质的抽空化——摘编自李承贵《儒家榜样教化论及其当代省察——以先秦儒家为中心》(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古代社会教化中权威示范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特征:榜样教化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强调社会等级;自上而下层级式的权威示范;君子与教师在社会教化中作用突出。原因:儒家思想影响的扩大;父亲、君主、教师等在认知能力方面具有权威性、优越性;居于上位的权威者在教化中的绝对主导性地位。(2)局限:都是片面的观点。观点一的榜样教化效果过于理想化,观点二忽视了权威示范在社会教化和社会治理方面的有效性。看法: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权威示范在社会教化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父亲,君主等教化主体的权威性有利于提高教化内容的可靠性与说服力,以古代帝王为典范来改造社会,以家庭道德榜样进行三纲五常的教化,榜样的高尚品德可以影响民众的心理与行为;家庭成员与社会成员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合乎构建家庭秩序与政治秩序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古代社会治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榜样教化的社会治理效果不宜过分夸大。儒家教化的作用是有局限的,西汉独尊儒学后,编家教化的作用受到重视,但儒学独尊却表现为“外儒内法”,多种社会治理手段并用,榜样教化主体的精英化,导致民众在自我修养的完善上缺乏主动性,易养成惰性和奴性,影响教化的效果。【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中“而榜样教化在其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可得出“榜样教化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根据材料“家庭中的以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作为等级层分的主要标志”可得出“强调社会等级”,根据材料中“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登梯,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民皆有别,则贞,则正,亦不劳矣”可得出“自上而下层级式的权威示范”,根据材料中“相对于小人、民众,君子与教师在认知能力方面具有优越性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可得出“君子与教师在社会教化中作用突出”。原因:根据社会治理思想强调社会等级和封建人伦等信息可得出“儒家思想影响的扩大”,根据前一问的答案,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父亲、君主、教师等在认知能力方面具有权威性、优越性”“居于上位的权威者在教化中的绝对主导性地位”。(2)局限:关于这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学生仔细阅读材料信息可得出,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观点。观点一的榜样教化效果过于理想化,观点二忽视了权威示范在社会教化和社会治理方面的有效性。看法:关于对古代社会教化中权威示范的看法,学生根据唯物主义,从辩证角度一分为二分析即可。22.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文明国家在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西方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这样的特权?(2)当时的中西法律体系存在着那些差异?(3)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答案】(1)答案1: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西方国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它们通过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答案2:仅笼统地回答。侵害了司法主权;通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其他答案。(2)答案1: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中国:以礼人法,礼刑结合;不重事实,不重证据;没有律师和陪审制度。西方:有律师制度;有法院、陪审团;重证据。答案2:未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答案3:仅笼统地回答。中西在司法制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他答案。(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西方在中国设立法院,建立起自己的司法制度,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中、西两种法律体系存在差异与冲突。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从中西双方的司法体系的差异与冲突的视角来进行分析;从西方国家对自己和对中国的双重标准来进行分析。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视角:如“文明”概念和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定义权的问题;文明观的问题,文明与野蛮,文明(西方)/野蛮(清朝)两分法的问题;西方在“文明观”视野下,利用修辞的力量来为自己寻求合理性和合法性的问题。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明确原因在于西方领事裁判权特权的取得,但是取得的情况要避免表述为《南京条约》,因为西方列强取得这一特权不是通过《南京条约》,而是通过此后《南京条约》的附件。(2)要充分依托材料提示信息概括比较。(3)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答案的组织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一定要做到史论结合和多维度阐释。【详解】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同治年间,浙江余姚举人杨乃武与葛毕氏(小白菜)被怀疑通奸杀夫。在审理时,知县刘锡彤受道听途说影响,认定二人有奸情,因而刑讯逼供迫使二人认罪。此案惊动朝廷,在数度更审后终获清白。该案由于其强烈的现实感,成为后世研究中最为吸引人眼球的作品。关于冤案的成因,可以排除因官员受贿制造冤狱的可能,造成冤案的真正原因是浙江各审案有关人员的渎职所致。无独立人格身份的小白菜在本案的司法过程中根本没有话语权,无法申冤,也是导致该案成冤的关键因素之一。究其根本,与当时清代法律制度乃至整个社会状况都有着紧密的关系,刑讯逼供和秘密审判为冤案的形成提供了制度基础。关于冤案平反的原因,首要原因是朝廷通过复查该案,敲打地方督抚,重振自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始逐渐衰落的皇权,进而改变内轻外重的权力格局。另外,该案还引起外国人重视,有某外使在总署中宣言:“贵国刑狱,不过如杨乃武案含糊了结耳。”反映出该案的昭雪也受到外国舆论的压力,有改善中国形象的考虑。此外,《申报》的跟踪报道和大肆宣传起了很大作用。正如一名外国学者说的,杨乃武案得以广泛传播并被证实为冤,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申报》充满活力的记者们。——改编自韩剑尘林晓凤《晚清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学术史考察与反思》解读材料中的信息,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答案】示例:落后的封建法律制度和文化是导致“杨乃武冤案”产生的主要原因首先,宁枉勿纵观念成为诞生冤案的理念温床。宁枉勿纵一直是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