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选择题(含答案)_第1页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选择题(含答案)_第2页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选择题(含答案)_第3页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选择题(含答案)_第4页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选择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常识(含答案)

第I卷(选择题)

1.下列文化常识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的形体的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就是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前一个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

篆;后一个阶段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两个阶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隶书的转变。

B.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对,能够达到声调的和谐。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

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C.古人对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代称,比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耳顺等。古代女孩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

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女时代。

D.十二时辰计时是古代计时法之一,《孔雀东南飞》中的“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亥时则相当于现在的21时

至23时。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诗作多以四言为主,结构上较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B.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多以歌咏田园风光为主,风格是瑰丽浪漫而又意境深远。

C.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主张写文章要“唯陈言之务去”。

D.词又称为“长短句”,是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学体裁。从词的创作风格看,主要有婉约和豪放两种。

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也称曲词、曲子、词、长短句等。隋时兴起,唐、宋时进入全盛期。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

仄上都有规定。

B.“短歌行”是汉乐府一个曲调的名称,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短歌行》中,曹操作为一位政治家兼军事家的诗人,抒发了他渴望招纳贤

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C.吟,本指吟咏、作诗,后为诗体名。和歌、行相仿,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等,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

第1页共127页

游天姥吟留别》。

D.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形式自

由,意涵丰富。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常见的容量单位有“铢”“豆”“斗”“斛”“石”,“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中的“铢”,“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中的

“石”,皆属此。

B.古代常见的酒器有“尊”“壶”“爵”“觥”“劈”“卮”,古诗文中经常可见,如“觥筹交错”“卮酒安足辞”“箪食壶浆”。

C.“盗爱其室”“大夫各爱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中的“室”“家”“国”与现代汉语不同,“室”指现代意义上的“家”,而“家”指卿

大夫封地,“国”则指诸侯封地。

D.“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一般称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一般是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孔子、老子、荀子、孟子等。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雪莱,是法国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西风颂》、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B.《说文》指《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编著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汉字字形结构的字书,也是世界最早的字书。

C.山之“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高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D.白居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采用的是序数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为三个月,分别称孟、仲、季。

B.古代君王、尊亲为显示威严,规定说话和行文时避免直呼或直写其名,应代以它字。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写作时改民为“人”,如《阿

房宫赋》中的“剽掠其人”。

C.丧服是居丧的衣服制度。由于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有亲疏远近的不同,丧服和居丧的期限也不同。丧服分五等,叫做五服。五服的名称是斩

衰、齐衰、大功、小功、缠麻。

D.《滕王阁序》是一篇四字或六字相对偶的骈文。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主要流露了宿命论的消极情绪。

第2页共127页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又称“茂才”,指优秀的人才,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汉代为了选拔人才,有察举制度,考察和推举人才。

B.郎署是指郎官的衙署。汉代在皇宫、园囿、离宫等处皆设郎署,各置长,掌该处值卫郎官。后来也指尚书郎官所居官署。

C.晦朔,月亮的盈缺。晦,阴历每月的第一天。朔,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D.鲤对:孔鲤是孔子的儿子,“鲤对”指接受父亲教诲。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和赋均为文体。辞来源于楚辞,一般四字为主,中间多用兮字。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通篇铺陈,讲究押韵。

B.服除,父母死后守孝三年,期满除服谓之“服除”,又称“服阕”“服丧”。

C.《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周和他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D.古代授予官职称除,免去官职而任新官职称迁,新官职比原官职高称右迁,新官职比原官职低称左迁,也称为谪。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指农历壬戌年,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农历望日之后的第二天,即农

历十六日。

B.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这里指穿这种丧服的亲族。期服服丧一年,功服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

小功服丧五个月。

C.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除”指任命或授予官职,古文中类似的词还有“封”、“拜”等。

D,持一象笏至:“笏”,笏板,也称手板,古时官员朝见皇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记事,一般用玉或象牙制成。

10.对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指少年时代。

B.“十六诵诗书”中的“诗书”指《诗经》和《尚书》。

C.“越陌度阡”中的“阡”指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D.“寂寂人定初”中的“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点至23点。

第3页共127页

1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

供朋友称呼。

B.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

言、杂言。

C.崩,本意是崩裂、倒塌,古代一般用于指称帝王或诸侯王之死。

D.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服除”“免丧”“释服”也可表示此意。

1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尔卜尔筮,“卜”和“筮”,指用龟板占卜,用蓍草占卦,这是封建统治者用来欺骗劳动人民的伎俩。

B.总角之宴,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C.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形进一步简化,书写变得简便,但同时使古汉字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

D.楷书也叫真书,楷书的“楷”是有规则的意思,它的字形方正严整,有撇、捺和硬钩,波势减少,笔画也趋于平易圆转。

1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张若虚,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文词俊秀。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诗歌305篇,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按其体制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按

其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C.春江花月夜,将进酒和燕歌行都是乐府旧题,属古体诗。

D.“因而和之”,和(he),按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作为酬答。

14.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C.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第4页共127页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1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楚辞》,西汉刘向编辑,收录了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运用楚地方言的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

色彩。

B.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后用以指代少年时代;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

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C.“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即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点-21点),人定即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23),子时即夜半(相当于现在

23T点).

D.《孔雀东南飞》选自南北朝时徐陵选编的《玉台新咏》,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16.对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B.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C.“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文学体裁,除了“行”还有“歌吟、引曲、辞”都是诗歌的体裁。

D.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王戌之秋,七月既望”中“既望”应指农历十六日,“晦”指农历每月三十日。

17.下面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指东西向的路。阡,指南北向的路。

B.“羽扇纶巾”,这是武将的装束,形容周瑜有武将风度。

C.“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指黑色单衣。

D.“烽火扬州路”中“路”为宋元时的行政区域,表示行政区域的还有“道”“郡”等。

1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中的“说”和《琵琶行》中的“行”都代表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偏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B.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一般自称用名,称人以字。称字时一般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称周瑜为“公

第5页共127页

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称孙权为“孙仲谋”。

C.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都是我国古代的纪年法,《琵琶行》小序中的“元和十年”属于干支纪年。

D.词兴起于隋唐,鼎盛于宋。词的别称有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余等。词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苏轼是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是婉约派代

表词人。

19.下面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表述,错送的一项是()

A.“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新诗”没有严格的格律限制,但也讲求音乐美。

B.词,又称长短句,起于隋唐,盛于宋,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依风格有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和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姜夔

等)之分。

C.郭沫若,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文学研究会”,著有诗集《女神》《星空》等;戏剧《屈原》等。

D.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作品热情而有哲理,诗风自由不羁,惯用象征手法和远古神话题材。

20.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氐颐的一项()

A.词产生于隋,盛行于宋,又称“长短句”,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代表作家

有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一句中,“六艺”,指《诗》《书》》《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C.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他的词中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思和爱国之情。

D.“谨庠序之教”(《寡人之于国也》)一句中,“庠序”指的是古代学校,商代叫“庠”,周代叫“序”。

21.下列各句对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

作。

②《战国策》又称《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此书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是一部纪传

体史书。

③《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是二十四史之首。

第6页共127页

④永科九年,岁在旁卫永和:是年号纪年,癸丑是干支纪年,干支仅能用来纪年。

⑤壬戌之秋,七月踮里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日,也被称为“朔望”。

⑥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阴名之也华山之阳:指华山南面,山南水北为阳。

A.够③B.③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2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爵位共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张良运筹帷幄,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因功封留侯,其封地为留地。

B.古代室内宴会上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北向再次之,西向为侍者座位。

C.“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靖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的“河”指黄河。

D.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长幼排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伯父。

23.下列各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旧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B.侯、伯: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从而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C.东道主原意为东方道路上主人,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后以“东道主”指称接待或宴客的主

人,或指请客的人。现在,“东道主”也可以指某项赛事的主办国家主办城市或主办单位等。

D.执事指办事的官员。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2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其时,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是功劳大的分的土地多,爵位就高。

B.“寡人”是古代君王、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后来平民也能使用。

C.“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办事官吏的敬称。

D.“参乘”亦作“骏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25.下列选项中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干支纪年是古人使用的一种纪年方法,以天干和地支两两相配来记录年份,如辛丑,甲申等等。下一年则天干地支各向后推演一位组合而成

第7页共127页

新的干支,以此类推,如壬辰年之后,是癸巳年。

B.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每三年春天仅在京城举行,因此又称“春闱”。获得秀才资格的书生方能参加,考后发正、副榜,正榜所取称为

“贡士”,第一名成为“解元”。

C.谥号是根据个人一生功过在其晚年由官方赐予的名号,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有谥号。谥号分为赞美、批评和同情三类,如

文帝、炀帝、怀王等等。

[).儒学经典五经包括《诗》《书》《礼》《易》《左传》,这些典籍是由孔子撰写,蕴含着儒家的社会伦理和治国理念,数千年来深刻影响着

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2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其中的“侯”后来可以泛指达官贵人;“万户侯”是指食邑万户的侯爵。

B.“山东”最早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大体相当于今天山东省所在区域,又称“齐鲁”。

C.樊哙是刘邦的“参乘”,即站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乘”是四匹马拉的车。古代乘车,尊者在右,御者在中,一人在左陪坐,称“参

乘”。

D.根据《鸿门宴》宴会上项羽、范增、刘邦、张良的座次可以看出筵席上最尊的座位是坐西向东,其次是坐南向北,再次是坐北向南,最卑是

坐东向西。

2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科举制度的等级由低到高是乡试、院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被称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B.《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C.古人的名为幼年时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呼。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六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

D.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元杂剧四大悲剧是《窦娥冤》《梧桐雨》《汉宫秋》《倩女离魂》。

2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

侯祭祀用少牢。

第8页共127页

B.中国文化中的“五经”指《诗经》《尚书》《论语》《孟子》《礼记》五部儒家经典著作,而解释经书的著作称为“传”,如《左传》。

C.出,古代指京官外调,如《张衡传》中“出为河间相”,《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中名为“出官”,实为被贬谪。

D.《哈姆雷特》成功塑造了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形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的这个独白表现了他极度困惑、痛苦的灵

魂搏斗。

29.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是赋的一种,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词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归去来兮辞》作者是东晋末期著名的诗

人、散文家陶渊明。

B.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

牢之分。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C.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戏剧家。他的小说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艺术描写注重事

实,朴实简练而又不失幽默讽刺。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主要作品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短

篇小说。

D.望指每月的十五,既望指每月十六,晦指阴历每月第一日,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30.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白居易,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琵琶行》

《长恨歌》。

B.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又称“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曾称誉他“文起八代

之衰”。

C.“如何四纪为天子”中的“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唐玄宗当了四十五年皇帝,故约略称“四

纪”。

D.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教学人员称博士、助教等,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

官是教授。

第9页共127页

3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离骚》是《楚辞》的体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句读”在古代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C.《战国策》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

部编年体通史。

D.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叫“五更”,也叫“五鼓”,即十二时辰的“平旦”,是指凌晨1点至3点。如“夜夜达五

更”“五更鼓角声悲壮”。

32.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此句中“称物芳”是指《离骚》中多用美人香草来比喻,或用以喻君王,或用以自喻。

B.《服鸟赋》是汉代文学家贾谊的赋作,为贾谊谪居长沙时所作。此赋借与服鸟问答抒发自己忧愤不平的情感,并用老庄齐生死、等祸福的思

想来自我解脱。

C.“副有罪,当相坐”,句中“相坐”是指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又称“连坐”。

D.以养“士”著称的“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齐国的春申君黄歇、楚国的孟尝君田文。

3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送的一项是

A.留恋处、羊母催发兰舟:古代对船的美称。

B.顷之,持一象纱至笏:古时大臣上朝所执的手板。

C.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星宿名,指斗宿(南斗)、牛宿。

D.旦、末、红同上旦:元杂剧男角色,分为正旦、副旦、小旦、老旦等。

3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兄弟间依据长幼排序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B.鼎最早是陶制的,商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链是无足的鼎,与现在大锅相仿。

C.明清时乡试在春季举行,故名春闱:京城会试,均在秋季举行,故名秋闱。闱指考试的地方。

第10页共127页

D.“扫榻”是拂除榻上的尘垢,表示对宾客的欢迎;“拂席”是擦拭坐席上的灰尘,请客人就坐,表示敬意。

35.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士,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也泛指读书人。本文中就是后-一种用法。

3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冠者五六人”,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年人了。

B.“顷之,持一象笏至",象笏,又称朝板,古代臣子上殿朝见君主时所执表明身份的工具。

C.“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从弟,古人称其曾祖父,而不共父亲且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

D.“五更鼓角声悲壮”,鼓角,战鼓和号角的总称,都是军中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

37.下列选项中的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禊,是一种风俗祭祀活动。古人于农历三月上旬游于水滨,举行祭祀、沐浴、采兰等活动,以消除不祥.

B.科,是元杂剧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提示,也可称为“介”比如,《长亭送别》中的“(把酒了,坐)”

C.趋庭鲤对,出自《论语》,孔鲤趋庭,孔子教之学诗、学礼。后以“趋庭鲤对”指孝顺父母,恭敬以待。

D.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其作品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3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反映了先秦春秋时期的大量历史史实,具有较高的历

史和文学价值。

B.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天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C.寡人通常用作古代君主、诸侯王自称,意为“寡德之人”,表示自谦,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较为普遍。

D.《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第11页共127页

39.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是一个四幕悲剧,故事跨度三十年,展示了两个家庭八个人的情感纠葛,戏剧冲突强烈,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

之作。

B.《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王实甫的作品,在《红楼梦》中宝黛二人在沁芳闸桥那边桃花底下读的《会真记》就是指这部作品。

C.《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另外的三部作品是《李尔王》、《奥赛罗》和《罗密欧与

朱丽叶》。

D.《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作品,窦娥含冤而死,她在临刑前有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都一一应验。

40.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再拜献大王足下”“敢以烦执事”的句子中,“足下”和“执事”都是对别人的敬称,可以翻译成“您”。

B.《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所著,它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和八书,共130篇,《鸿门宴》选自《史

记♦项羽本纪》。

C.《孟子》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

《论语》合为“四书”。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长于叙事,尤其善于写战争和外交辞令。《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均选自《左传》。

41.下列选项中有关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古代礼仪,宴席的坐次,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东向坐,沛公北向坐。从中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

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B.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历史著作是《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

D.“尺素”得名是因为汉代用素绢写信,且素绢通常为一尺长。后来便以“尺素”作为书信的代称。

4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第12页共127页

B.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固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C.郎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D.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桑等。

4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B.李商隐《锦瑟》“望帝春心托杜鹃”中的“杜鹃”与李白〈蜀道难》“又闲子规啼夜月'’中的“子规”是同一种鸟类。

C.古代官办学校在商代称为“庠”,在周代称为“序”。明清时期,官办中央最高学府被称为“国子监”。

D.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4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祝:庙堂中管香火的人。

B.巡按: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巡按御史”的简称,负责考核吏治等事务。

C.太傅:东宫官职,负责教育太子,一般作为实权性的官衔赐给重臣肱骨。

D.盐引: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包括税款在内的盐价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官盐的凭证。

4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跟”:两膝据地,挺直腰股,表示庄敬。由于上身显长,所以叫长跪。

B.“黄昏”:指晚饭后的一段时间,相当于19至21时。

C.“白”:元杂剧术语。指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的舞台指示。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为《诗》,因其共收录了305篇,故而又称为《诗三百》。

4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50篇,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C.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古代兄弟排行的次序是伯、仲、叔、季。

第13页共127页

D.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47.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殛,寿命长短。彭,即彭祖,传说中他曾活到八百岁。赐,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B.禊事,我国古代的一种风俗,每年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C.阴阳,原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地处北半球,所以山北向日。

D.斗牛,指斗宿和牛宿,古代星宿名。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

48.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中的晋侯、秦伯,“侯”“伯”是战国时期晋文公和秦穆公的爵位特有称呼。

B.鸿门宴上,座次有讲究。刘邦、张良、项羽、范增的座次依次为北面、西面、东面、南面。

C.“陛”最初的意思是宫殿下的高高台阶,古代臣子在面对帝王时,为了表示尊重,不能看帝王的脸,要看到宫殿台阶的下面,所以称皇帝为

“陛下”。同理,殿下、阁下、足下等都是对不同身份的人的尊称。

D.”西取由余于戎”中的“戎”是古代对南部各少数民族的称呼。

4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无建的一项是()

A.《红楼梦》宁国府正门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

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B.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原为按歌曲歌唱的民间小调,叫曲、杂曲或曲子词,也称长短句、乐府或诗余等。词起源于隋唐,从民间逐渐转为文人

创作,全盛于宋代。

C.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

“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光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50.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要洁身清心,以示虔诚。包含斋和戒两个方面。

第14页共127页

B.“陟”是指提升、提拔,例如诸葛亮《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编年体体例,作者为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

D.“旄节”是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它以竹为竿,上缀以耗牛尾,可作为使者凭证。

5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古代分官设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如“召有司案图”即为此意。

B.“九宾”是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仪,由侬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乃设九宾礼于廷”,秦王就采取最高规格召见相如。

C.“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都属于“二十四史”。

D.“提辖”是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5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朱光潜,安徽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西方美学史》《谈美》等,晚年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B.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曲四大家之一。《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共四折一楔子。

C.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在今西安附近。

D.六艺,一指古代儒家要求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还有一种说法指六经,也有将《诗经》风、雅、颂、赋、

比、兴称六艺的。

5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七月喀里既望:望日的后一日。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B.冏卿因之吴公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的车马。

C.方若经传皆通习之六艺:六经,指礼、乐、射、御、书、数。

D.万几宸触之宝宸翰:皇帝的笔迹。宸,即北极星,代指皇帝。

54.下列关于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

冠冕”,钟蝶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第15页共127页

B.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C.“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D.《巴黎圣母院》,作者维克多•雨果(1802—1885),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小说主要有《巴

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55.下列关于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无硬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是

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乐歌。

B.《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所以叫“楚辞”。《楚

辞》的作者是屈原,他的代表作是《离骚》。

C.《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汉代古乐府民歌杰作之一,也是现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和《陌上桑》合称为“乐

府双璧”。

D.“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人定”用的是地支计时法,“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5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的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被追赠的人多为非正常死亡。

B.“六艺”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是指《尚书》。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D.“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宫、商、角、变徵、羽五个音级。

5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长称字,如称屈平为屈原,称司马迁为司马子

长。

B.“经筵”,皇帝为讲论经史官员特设的筵席,讲官由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C.“用事”指统治者执掌政权,“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两个词中的“事”均指政事。

第16页共127页

D.“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以及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

望。

5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课的一项是()

A.“自余为修人”一一修人”同“戮人”,指受过刑辱的人,罪人。

B.“手感之秋”一一“壬戌”是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的纪年方法。

C.“项羽季冬也”一一“季父”指伯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季(伯)、仲、叔。

D.“余自申宏读书轩中”一一儿童长到15岁的年龄要束发为髻,称为“束发”。

5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七月班里既望:望日的后一天,指农历的每月十六

B.巫医乐师目工之人百工:各种手工艺人

C.恐美人之迟暮美人:喻指君王

D.迨谐》异爨诸父:各位伯父

6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又称“曲子词"''乐府”“诗余”“乐章”等。词牌一般规定一首词的句式、字数等。依据篇幅词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是由刘向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关于汉字的构成,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前四种是构字方法,后两种是用字

方法。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为为“蛮夷”或“四夷”。戎狄分别是北方和西方

少数民族的泛称。

6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东汉最富辞采的散文家、政论家,他开创了“史论”文学的先河。所著的政论文《过秦论》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

B.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五陵年少指京城富家子弟。

第17页共127页

C.六艺经传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D.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6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古时未成年男子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B.古人男子出生三个月,父亲之命名;成人行冠礼时,再赐字。

C,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D.《离骚》中以“香草美人”为比喻,屈原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自己对革新政治、施行美政这一理想的坚定信念。

6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九宾:“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

礼”。“九宾之礼”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候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B.“公府”是古代官署名,指普通官员的办公场所,《张衡传》中的“公府”也是对官署的统称。

C.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D.孝廉: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科目,用以任用官员,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6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肉指脱去上衣,露出肢体,以此表示降服或者谢罪,它与《荆轲刺秦王》中“偏袒扼腕”所表达的语意相同。

C.察举是一种政府性的选官制度。它主要是通过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然后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D.汤镌,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蒸煮。镶,古代的一种大锅。如《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臣请就汤镶”即为此意。

6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的宫位要低。

B.词,又称“曲子词”、“诗余”等。词牌一般规定一首词的句式、字数、情感基调等,依据篇幅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C.四夷,古代位于中原地区的人群自称华夏,他们把中原以外的部落按照方位分别称为南蛮、北狄、东夷和西戎,统称为“四夷”。

第18页共127页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叙述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三千年的历史。

6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中的“先”表示已死的,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

B.媵:指古代嫁女时陪嫁的人。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婚,王子皇孙”中的“媵”即为此意。

C.嘉祐: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汉武帝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

D.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

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67.下列各项中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灶: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在这天或前一天祭送灶神,叫“送灶”。

B.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

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C.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

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D.《四书衬》: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易经》编在一起,称

为“四书”。

6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这里是敬酒献物,祝人健康长寿的意思。

B.“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C.“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