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5届高三全过程纵向评价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河北省2025届高三全过程纵向评价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河北省2025届高三全过程纵向评价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河北省2025届高三全过程纵向评价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河北省2025届高三全过程纵向评价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2025届高三全过程纵向评价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生物学中,休眠是一种特殊的生命状态。休眠指的是生物为了适应不利的环境条件而进入的一种生命活动极度减缓甚至近乎停滞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生物体的代谢率显著降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理过程暂时被抑制或减缓。休眠在不同的生物类别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植物中,常见的休眠形式有种子休眠和芽休眠。种子休眠可以使种子在不适宜的季节或环境条件下保持不萌发的状态,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启动生长。芽休眠则有助于植物在冬季等恶劣环境下保存能量和资源。在动物界,冬眠和夏眠是常见的休眠形式。冬眠通常发生在冬季,动物通过降低体温、减缓心跳和呼吸频率等方式,减少能量消耗,从而度过食物匮乏的寒冷时期。比如熊在冬眠期间,其身体的新陈代谢会大幅减缓,能够依靠体内储存的脂肪维持生命。夏眠则多见于一些生活在炎热干旱地区的动物,它们在高温缺水的季节进入休眠,以避免过度失水和能量消耗。休眠对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策略。当环境条件变得恶劣,如温度过高或过低、食物短缺、水分不足等,生物通过进入休眠状态,可以有效地避免受到伤害或死亡。其次,休眠有助于生物保存能量和资源。在休眠期间,生物的生理活动减少,能量需求降低,从而能够将有限的资源用于维持生命的基本功能,为未来的生存和繁殖做好准备。总之,休眠是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生存机制,它使得生物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和繁衍。对于生物学的研究来说,深入了解休眠的机制和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还为农业、生态保护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摘编自佚名《休眠是什么状态?它在生物学中有什么研究意义?》)材料二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分子生物学家谢尔盖·梅尔尼科夫是研究嗜冷菌的专家,这种嗜冷细菌最早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包冷冻香肠里被发现的,后来有人在北极地区重新发现了它的踪迹,于是这种细菌就成了生命适应极端环境的代表。梅尔尼科夫想研究一下嗜冷菌是如何合成蛋白质的,这就必须将蛋白质的合成工厂,也就是核糖体提纯出来。有一天,梅尔尼科夫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海伦娜·布埃诺误把一个本应送去培养的嗜冷菌培养皿放进了冰桶里,等她想起这事的时候培养皿已经在冰桶里放了很长时间,上面的嗜冷菌肯定已经进入休眠状态了。为了不浪费实验材料,这名研究生还是照往常那样提取出休眠嗜冷菌的核糖体,并用冷冻电镜对其进行观察,结果发现一种此前从没见过的蛋白质卡在核糖体的A位点上。这个A位点是氨基酸运进核糖体的入口,一旦A位点被堵住,核糖体就无法工作,蛋白质的合成也就停止了。这个发现让梅尔尼科夫和海伦娜·布埃诺兴奋不已,因为这个看似“自杀”的蛋白质正是嗜冷菌休眠的工具。我们人类不需要休眠,所以大家不觉得这事有多重要,但实际上很多生物在遇到低温、干旱或者食物短缺等逆境时都是依靠休眠来度过危机的。据统计,地球上的活细菌当中有60%都处于休眠状态,休眠才是大多数生命的常态。休眠最重要的机制是停止合成新的蛋白质,因为蛋白质合成所消耗的能量至少占活细胞能耗的一半以上。科学家们此前已经发现了好几种不同类型的核糖体休眠因子,但它们彼此之间毫无联系,就连作用方式也大相径庭,似乎每一种休眠因子都是很晚的时候才被单独进化出来的。梅尔尼科夫提纯了这种后来被他命名为“球”(Balon)的蛋白质,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目前已知的细菌当中有大约20%都含有这种蛋白质。不但如此,这种蛋白质和一种非常古老的核糖体功能调节蛋白质极其相似,说明这个Balon蛋白质很可能就是最古老的休眠机制之一。梅尔尼科夫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24年2月1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这篇论文详细解释了Balon蛋白质的作用机理,发现它和已知的所有核糖体休眠因子全都不同。Balon蛋白质可以立即终止处于工作状态的核糖体,其他那些休眠因子只能等到蛋白质合成完毕并离开核糖体之后才能发挥作用,反应速度太慢了。这一特征对于那些生长速度较慢的细菌来说是非常有用的,比如嗜冷菌合成一个新蛋白质平均需要花费20分钟,Balon蛋白质可以在此期间强行终止蛋白质合成,这就为嗜冷菌赢得了宝贵的反应时间。相比之下,大肠杆菌合成一个新蛋白质平均只需15秒,所以它就不那么需要Balon蛋白质了。事实上,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两种最常用的实验材料都没有Balon蛋白质,这就是这种重要的核糖体休眠因子迟迟没有被发现的原因。人类虽然不需要休眠,但研究休眠机制很有必要,因为人体内有很多细胞平时是处于休眠状态的。比如造血干细胞在出生后不久便会转移到骨髓里休眠,神经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免疫系统中的淋巴细胞和肝脏中的肝细胞也都会经常进入休眠状态,等待合适的时机被重新激活。换句话说,休眠才是大部分生命最常见的状态,理解休眠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生命的意义。(摘编自袁越《休眠的生命》)1.下列对材料一“休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物学本质:一种特殊的生命状态,生命活动会极度减缓甚至近乎停滞。B.表现形式:植物是种子休眠、芽休眠;动物则为冬眠、夏眠。C.对生物的意义:适应恶劣的环境条件;减少能量消耗,保存能量和资源。D.对人类的意义: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为人类很多领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英国生物学家谢尔盖·梅尔尼科夫是嗜冷菌专家,他最初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冷冻香肠里发现嗜冷菌的。B.一旦氨基酸运进核糖体的入口被堵住,核糖体就无法工作,蛋白质合成也就停止,嗜冷菌就会进入休眠。C.据统计,地球上有60%活细菌都处于休眠状态,其中约20%都含有Balon蛋白质这种最古老的休眠机制。D.Balon这种休眠因子之所以迟迟没被发现,就是因为实验室只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两种实验材料。3.下列四句都是一些生物学家关于休眠的观点,其中无法体现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休眠状态的星球上。B.我们也许可以利用这些休眠知识,设计出能够耐受温暖气候的生物,从而抵御气候变化。C.休眠出现之前,生命只能不间断地生长,让生命暂停是一种奢望,休眠让人类的生存繁衍能力更强。D.现在优渥的环境使得自然休眠的动物所剩无几,灵长类动物中只有狐猴还具有休眠的能力。4.两则材料都是关于“休眠”话题的,但说明的角度和主要的说明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4分)5.谢尔盖·梅尔尼科夫的研究生海伦娜·布埃诺面对Balon这一重大发现却说:“我尝试探究大自然中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然后碰巧发现了一些东西。”这句话对你有何启示?请根据材料加以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一个寂寞的地方彭程初到这里,常会有种被遗忘的感觉。这感觉首先来自它的僻远。小区距我生活的都市一百公里,距县城三十公里,距最近的小镇也有八公里。从窗口望去,前方两栋楼房间的缝隙,被一排高大茂盛的白杨树遮挡,后方是一直延伸到远方的葡萄园。物质的需求在这变得简单。出门步行一公里就是农场,蔬菜种类丰富,新鲜且无污染。隔段时间去一次小镇,到同一家理发馆理发,在同一家超市买生活必需品。偶尔回城,在那栋住了二十多年的高楼里,却每每有一种住旅馆的感觉。这种错位之感背后的逻辑,是生命状态的转换,进与退,收与放,仿佛是听从了自己的心意,但也是依循着自然的节律。已退出职场,卸掉了责任义务,不需朝九晚五地奔波劳碌,且离迟暮时光尚有距离,因此这山水之间,便是从热闹退向了冷清,从中心退向了边缘。此时大自然一跃成为主宰。都市生活几十年,风景只是短暂地、片断式地进入意识,如夏日雷雨后望见远处楼群上方架起一道彩虹,如大街拐角处小公园里听到一声鸟鸣,把疲惫暗淡的情绪瞬间点亮一下,让内心纷扰的声音短暂地减弱了分贝,但很快回复如初。如今则是全天候无死角地陷溺在大自然中,触目所见,步履所至,俯仰之际,无往而不是自然的声光形色。在这里,大自然作用于人的方式,是一种劈头盖脸式的覆被,一种破门而入般的闯进。它不动声色,让你来不及反应,就被其巨大力量和非凡魅力降伏。但很快,被动的领受开始转变为主动的寻觅,你受着好奇心和意愿的驱使,开始仔细端详它的种种貌相,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新鲜,显现出某种意味。你看到干枯的黑色葡萄藤上,绽放出鲜嫩的绿叶,看到一片几十年树龄的杏林枝叶间,无数颗青色的果实等待慢慢变黄;将目光望向天空,蓝天上是棉絮般大朵白云,被阳光镶嵌出暗黑色的花边。在这里的每一处角落、每一个旮旯,你都被大自然的气息环绕裹挟,无所逃遁。隔些日子,我发现住在这里的日子,是一次长长的补习,让我知晓了许多植物的名称和习性。这是一门从告别童年后就中断了的课程,现在重新接续。拿花卉为例,依据这个地方的地理和气候,它们有着自己的剧情。春天以丁香浓烈的香气作为序曲,夏天用绣球饱满丰盈的硕大花朵营造高潮,秋天的格桑花飘逸空灵,用长时间的绽放从容收尾。中间漫长的日子、繁复的情节,则用众多的花朵填充并连缀起来,涉及众多的科属品种。单单是菊花,这里就有很多,百日菊、金鸡菊、蓝目菊等,在田埂上,在人行道旁,在楼房墙根下,在窗外护栏边,以各种形状和颜色,丰富着季节的表情。既有当下的凝眸静观,也有长时段的悉心端详,时光的流淌中,目睹美的色相的流转不已。在大都市对于季节变换十分钝感:看到玉兰花开,知道春天到了;银杏树黄叶飘落,意识到立秋了;而对中间过程的感受则是模糊的。但如今在这里,季节递嬗中的每一个环节,其间细微的区别,都能够体验得完整和准确。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有更多的兴趣打量动物。早起散步,蜗牛慢慢地横穿过脚下的柏油路,留下一道清浅的唾涎痕迹;一只小土狗贴着墙根跑过来,看到我有些害怕,躲进草丛里发抖,眼神柔顺。那几棵国槐树上,总有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地议论评点什么。一群野蜂执拗地要把蜂巢建在小花园里,先是在女贞的枝杈间,后来在木栅栏围墙的木格子里,被铲掉后又重建,不屈不挠。和我一样,它们都是生命的样式,寄寓于同一个大自然家园。在这里住久了,伫望或者行走,不但感官中充塞了种种风景物象,我同时也觉察出,天地自然的气息,也进入了灵魂的空间,氤氲弥漫。每日面对阳光的倾泻、风的聒噪、树木的舞蹈、田野的静默,面对它们的喧哗或沉寂。不知不觉中,感觉有些东西从无声的交流中产生,自己与某种深沉而恒久的东西合体了。譬如看到秋风把树叶吹落,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和枝条,而在漫长的夏日它曾经那样繁茂。对一位古代哲学家的话,在这里便能理解得更为深切透辟:“存,吾顺事。殁,吾宁矣。”不只中国哲人这样想,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一个人睡了半个小时的午觉,醒来就抬起了头问:‘有什么新闻?'”今天对他语调间的讥讽觉得莫逆于心。有诗人这样写:“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他写作时还很年轻,他向往的明天正是我真实的今天。今天,我对这句诗的理解就是,只需在意最为基础和本质的生存,其他种种都显得造作,是生活这具躯体上的赘疣。不过,在删繁就简的同时,不是也有一些东西,在悄悄地生长,在缓慢地积累?相比前面被剥离的那些,它们属于增加的内容。它们无声无色,无形无迹,但如果沉浸进去,就会明白它们真实不虚,有着另一种看不见的天平才能称出的重量。譬如一个胚芽怎样长成一簇叶片,一颗花朵如何变为一粒果实,我看得真切仔细,而在过去这是想不到的,或者根本不会去想。我在心中预习这样的画面,它是这个季节的下一副表情,即将显现在迎面走来的日子里。但又何尝不可以说,我同时也是在复习,重温去年这个时节的风景?去年和今年的落叶,在脑海里叠印在了一起,没有区别。大自然循环往复,万古如斯,就像一部精密仪器的运作,毫厘不爽。这种感觉,让人心神安稳笃定。我看到了一条时光的传送带,在广袤无垠的天地四合之间运行,周而复始,头尾衔接。我端坐于上面某个微小的位置,被负载着前行,穿越树林和草地、河流和田野,一路观看,一路赞叹,收获感受和思考的小小果实。这是属于我的福报,我乐意领受,坦然享用。(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有种被遗忘的感觉,主要是因为现在住的小区比较僻远,小区的周围树木茂盛,而且自己对物质的需求也变得简单了。B.“我”退职之后的状态与都市生活的“我”只能短暂地、片断式地感受风景形成对比,此时“我”的所见所闻皆与自然相关。C.对于花卉的观察,让“我”意识到我在童年中断的课程现在接续起来了,这些花卉让“我”体验了完整和准确的季节的变化。D.文中写“我”的感官和灵魂都被自然充塞,自己与自然相契合,尤其是树叶夏秋间的变化,让“我”开始理解古代哲学家的话。7.关于文中打量动物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有兴趣打量动物,是因为所居之处让“我”内心安静,能悉心端详风景物象。B.文章在描写蜗牛、小土狗、麻雀时能够突出它们的特点,凸显出“我”观察的仔细。C.文中描写野蜂建巢时使用了拟人手法,表现出野蜂的执拗,也写出我对野蜂的畏惧。D.段落结尾的“和我一样……”将个体经验上升为普遍哲思,体现出思想深邃的特点。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9.本文在叙述上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李勣从秦王①伐东都,战有功。东略地至虎牢,降郑州司兵沈悦。平建德,俘世充,乃振旅还,秦王为上将,勣为下将,皆服金甲,乘戎辂,告捷于庙。又从破刘黑闼、徐圆朗。太宗即位,拜并州都督。贞观三年,为通漠道行军总管,出云中,与突厥战,走之。诏拜光禄大夫,行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治并州十六年,以威肃闻。帝尝曰:“炀帝不择人守边,劳中国筑长城以备虏。今我用勤守并,突厥不敢南,贤长城远矣!”召为兵部尚书,未至,会薛延陀子大度设以八万骑侵李思摩。诏韵为朔方道行军总管,将轻骑六千,击度设青山,俘口五万。晋王为皇太子,授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帝曰:“吾儿方位东宫公旧长史以宫事相委勿以资屈为嫌也。”后帝自将征高丽,以勤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破盖牟、辽东、白崖等城,从战驻跸山,功多,封一子为郡公。延陀部落乱,诏将二百骑发突厥兵讨之,大战乌德鞑山,破之,降其首领梯真达干,而可汗咄摩支遁入荒谷,碛北遂定。勣既忠力,帝谓可托大事。尝暴疾,医曰:“用须灰可治。”帝乃自翦须以和药。及愈,入谢,顿首流血。帝曰:“吾为社稷计,何谢为!”后留宴,顾曰:“朕思属幼孤,无易公者。公昔不遗李密,岂负朕哉?”勤感涕,因啮指流血。俄大醉,帝亲解衣覆之。帝疾,谓太子曰:“尔于勤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宜即授以仆射,彼必致死力矣!”乃授叠州都督。高宗立,召授检校洛州刺史、洛阳宫留守,参掌机密,遂为尚书左仆射。四年,册进司空。始太宗时,勤已画象凌烟阁,至是,帝复命图其形,自序之。又诏得乘小马出入东、西台。帝东封泰山,为封禅大使。尝坠马伤足,帝以所乘马赐之。高丽莫离支男生为其弟所逐,遣子乞师。诏勤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兵二万讨之。破其国,执高藏、男建等,裂其地州县之。诏勤献俘昭陵,具军容告于庙。年八十六,卒。帝曰:“勣奉上忠,事亲孝,历三朝未尝有过,性廉慎,不立产业。今亡,当无赢赀。有司其厚赠恤之。”因泣下。举哀光顺门,七日不视朝。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贞武,陪葬昭陵。(选自《新唐书·李勤传》,有删节)【注】①秦王:唐太宗李世民。②晋王:唐高宗。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吾儿方位A东宫B公C旧D长史E以宫事F相委G勿以资屈H为嫌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走,使……逃跑,使动用法,与《鸿门宴》“旦日从百余骑”的“从”用法不相同。B.以,来,表目的的连词,与《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的“以”用法相同。C.裂,分割,割裂,与《五石之瓠》“裂地而封之”的“裂”字意思相同。D.其,语气词,表希望,与《与妻书》“汝其善抚之”的“其”字用法和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勣在唐太宗为秦王时,就跟随他攻城略地,征战天下,击败很多敌人,立下赫赫战功,回长安后曾和太宗一起穿着金甲,乘坐兵车,到宗庙告捷。B.李勣治理并州十六年,效果良好,得到了唐太宗的高度认可;准备召他入朝时,恰逢大度设进攻李思摩,李勣奉命率兵出战,以少胜多,战果辉煌。C.太宗亲征高丽时重用李勣,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李勣的儿子也因此受封;之后,李勣又率兵平定了突厥和延陀部落的叛乱,大漠以北地区得以安宁。D.唐高宗对李勣委以重任,他很尊重李勣,在凌烟阁为他重新画像,并亲自写序,允许他乘马出人台阁,让他担任封禅大使,在受伤后赐与他马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我用勤守并,突厥不敢南,贤长城远矣!(2)及愈,入谢,顿首流血。帝曰:“吾为社稷计,何谢为!”14.高宗继位后重用勣,除军事才能外,还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渡吴江杜牧埃馆人稀夜更长,姑苏城远树苍苍。江湖潮落高楼迥,河汉秋归广殿凉。月转碧梧移鹊影,露低红草湿萤光。文园诗侣应多思,莫醉笙歌掩华堂。【注】埃馆:馆驿。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诗题和首联可见,诗人在姑苏城外馆驿中写下此诗,住处离吴江不远。B.诗人借姑苏城苍苍的树木,来表现因馆驿的偏僻冷清产生的失意与落寞。C.颔联呼应诗题中的吴江,描绘了江湖潮落、高楼耸立、秋月清冷的画面。D.诗人呼吁文人诗客多遣发诗思,不要沉迷于歌舞宴乐而陷人庸俗的生活。16.本诗颈联写景技法精妙,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班会课上,张老师使用《赤壁赋》中“,”两句话,教导同学们要超越欲望,不贪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2)海边民宿做宣传时使用了“,”两句,来凸显当地海鸥成群的特点,吸引了很多游客。(3)“中原”指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南宋时期中原沦丧,诗人们缅怀故国,因此“中原”一词常常出现在他们笔下,如“,”。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听景看景,原本是生活中常见的行为,却引发出诸多饶有情趣的话题。这首先让人想到视觉与听觉。它们一个识别物象,一个接收声波,共同构成大脑神经中枢的主要信息通道,成为认知的基础。①科学研究证明,②80%以上的外界信息是经由视觉获得的,③而听觉只占大约10%左右。④视觉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⑤所以人们说“百闻不如一见”。⑥那么,为何还会出现“看景不如听景”的现象呢?⑦这就涉及诸多反映论、心理学、审美学等理论课题。一个远在天边的陌生景点,之所以引起人们关注,无疑是缘于传闻,也就是泛称的“听景”。它的途径很多:摄影、绘画、视频、音乐,或是诗文创作、神话传说、口头传闻。特别是从前交通不便,许多人居处荒僻,信息资源匮乏,(甲),只能通过世代(①)或者书面记载来获取。(乙):看景面对的是真实的自然世界,景色反应具体的客观存在,而听景接收(乙)_到的,是语言、文字、图像、音乐等综合的产物,经过了选择、加工,有较大的随意性、可变性;看景强调在场性、现时性,而听景可以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在听景过程中,信息可以出现不同类别的聚合、不同层次的叠合,而且能够不间断地积累、传播,这与眼见的场景瞬息既逝截然不同。这里要特别提到文学艺术的作用。如大家熟知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人、作家(丙)____的时候,往往融入个人的审美取向和情感体验,通过想象、夸张、虚拟等手法,敷陈演绎,踵事增华,从而呈现种种令人向往无穷、魂萦梦绕的景观,产生意想不到的吸引力。这种景观,与艺术家按照美学原理加工出来的山水画(②)。画家以形写意、以线造型、以虚带实,披图面对,你会感到眼前有无限的想象空间。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19.请在文中(甲)(乙)(丙)三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0.文中第三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2.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听景”下一个定义。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0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叫“墩苗”。在特定时期,人们通过控制施肥和灌溉,同时进行中耕和压土,促使作物根系努力向下深扎,从而能更充分地汲取土壤深处的养分,为后续茁壮成长筑牢根基。其实,人与农作物何其相似!在成长的某些阶段,我们同样需要经历类似“墩苗”的过程。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河北省2025届高三学生全过程纵向评价(四)语文参考答案1.B解析:由原文可知,植物常见的是种子休眠、芽休眠;动物常见的是冬眠、夏眠。2.B解析:A项,“他最初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冷冻香肠里发现嗜冷菌的”错误,文中并未提及是嗜冷菌是谢尔盖·梅尔尼科夫的发现。C项,“其中约20%都含有Balon蛋白质这种最古老的休眠机制”错误,文中20%指的是“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目前已知的细菌”,不等于“地球上的活细菌”,另外“最古老的休眠机制”也不准确,原文只是“可能”。D项,因果不当。原文是“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两种最常用的实验材料都没有Balon蛋白质,这就是这种重要的核糖体休眠因子迟迟没有被发现的原因”。3.D解析:A项,体现了材料中“休眠才是大部分生命最常见的状态”这一观点。B项,表明研究休眠机制有实际应用价值,体现了材料中“研究休眠机制很有必要”“理解休眠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生命的意义”等观点。C项,强调了休眠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从侧面体现了“研究休眠机制很有必要”这一观点。D项,强调环境对于休眠的影响,与材料观点不符。4.答案:材料一是从宏观角度谈论休眠在不同生物类别中的表现形式及意义,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材料二是从微观角度阐述休眠机制里关于休眠因子的研究,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作比较和列数字。(每条2分)5.答案:①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②科学发现往往充满了偶然性,即使是最不起眼的角落,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奇的发现,要多做尝试,在不经意中捕捉新发现。③科学的发现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在科学探索中有所收获。(每条2分,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得分)6.B解析:A项,“主要是因为”错误,原文是“首先来自”;C项,“对于花卉的观察,让‘我’意识到”错误,是住在这里的日子让作者接续课程,花卉是一个例子;D项,“开始理解”错误,是理解得更为深切透辟。7.C解析:“我对野蜂的畏惧”错误,结合上下文来看,作者没有畏惧之情,“不屈不挠”带有赞赏之意。8.答案:①梭罗认为一些人过多关注外界事务而忽视了对自我内心和最基础本质的生存的关注,他讥讽这些做法的错误。②我现在已经理解并赞同梭罗话语的内涵。(每点2分)9.答案:①第一人称行文。文章以“我”的第一人称行文,更具真实感和抒情性,使读者更容易代入作者的情感表达。②双线并行交织。文章既有以住到新小区的不同阶段串连的时间线索,又有以作者不断变化的感受串连的线索,双线并行交织,使文章条理清楚又层层深人。③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文章既有记叙自我生活的内容,又不时穿插适当的议论和抒情,表达方式富于变化,使文章更具感染力。(每点2分)10.BEG解析:该句断句为:吾儿方位东宫,公旧长史,以宫事相委,勿以资屈为嫌也。“东宫”为固定词组,做“位”的宾语,故断在B处;“公旧长史”是判断句,“公”是“旧长史”的主语,故断在E处;“以宫事”是状语,“相委”是谓语动词,故断在G处。11.A解析:A项都是使动用法,二者用法相同。12.C解析:突厥并没有叛乱,李勣是率领着突厥军队平定叛乱。13.答案:(1)现在我重用李勣镇守并州,突厥不敢向南侵犯,(作用)远远超过修筑长城了!(关键点:守,镇守,把守,防守;南,向南(或向南侵犯);贤,胜过,超过。每点1分,句意1分)(2)等病好后,他入朝谢恩,头磕得出了血。皇帝说:“我是为国家考虑,为什么要感谢呢!”(关键点:谢,致谢,谢恩;计,考虑;何……为,为什么……呢。每点1分,句意1分)14.答案:①高宗为太子时,李勣就开始辅佐他;②太宗认为李勣可辅佐高宗,积极拉拢,李勣对朝廷更加忠心;③太宗有意先贬谪李勣,在高宗即位后再提拔李勣,好让李勣更忠于高宗。④他对上忠诚、侍亲孝顺、廉洁、谨慎,不置产业。(每点1分,4点满分,意思对即可)15.B解析:“因偏僻冷清产生的失意与落寞”原因理解有误,作者的失意与落寞并非来自所处之地的偏僻冷清。16.答案:①动静结合。“月转”“移鹊影”“湿萤光”为动景,“碧梧”“红草”为静景,写出月下之景的清美。②色彩丰富,彼此映衬。“明月”“碧梧”“红草”,色彩对比鲜明,画面清新美好。③灵活变换视角。描写景物先仰视后俯视,将景物写得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17.答案:(1)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2)示例一: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示例二:争渡惊起一滩鸥鹭(3)示例一: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示例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例三: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每空1分。有错字、漏字、别字都不得分)18.答案:③;修改为:“而听觉只占10%左右”或“而听觉只占大约10%”。⑦;修改为:这就涉及反映论、心理学、审美学等诸多理论课题。(每处2分)解析:③处修饰词重复,故删掉其中一个;⑦处修饰词位置错,“诸多”应紧跟中心词“理论课题”。19.答案:①对外面美景的认知;②听景具有某些先天优势;③在说景(或“在描写景物”);(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20.答案:“应”改为“映”。“既”改为“即”。(每处1分)21.答案:①口耳相传②异曲同工(每处1分。有其他词语合理亦可得分)22.答案:听景是借助他人口述、图文、视频、音乐、诗文等途径获得的,能激发人们对陌生景色的向往和探索兴趣的欣赏景色的方式。(格式1分,内容完整2分,表达顺畅1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叫“墩苗”。在特定时期,人们通过控制施肥和灌溉,同时进行中耕和压土,促使作物根系努力向下深扎,从而能更充分地汲取土壤深处的养分,为后续茁壮成长筑牢根基。其实,人与农作物何其相似!在成长的某些阶段,我们同样需要经历类似“墩苗”的过程。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