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学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_第1页
2.3.2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学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_第2页
2.3.2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学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_第3页
2.3.2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学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_第4页
2.3.2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学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rbanizationprocessanditsinfluence第二章城镇和乡村上海浦东陆家嘴一带景观的变化(前)(后)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1987年2013年2302.7万人2488.2万人1608.6万人550km²866km²1238km²景观人口占地规模1987年2013年1911年1949年1990年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1324万538万54万上海城市人口的变化分析上海市的城市化特点一九五四年的衡阳地图几十年前的衡阳解放路莲花大厦东风路立交桥年份建成区面积(km²)市区非农业人口(万人)19965556.4119985758.4420016881.7820029083.232004939120069596.6201112813820121581562016247200衡阳市市区1996年以来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变化思考:衡阳市1996年以来人口和用地规模有何变化?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城区常住人口城市级别50万以下小城市50万以上100万以下中等城市100万以上500万以下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超大城市我国主要城市群思考:1、什么是城镇化?2、城市化过程有哪些特征表现?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镇化的表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等级提升,甚至发展形成城市群。最重要标志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1987年2013年观察图中上海陆家嘴的变化,思考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城镇化的动力动力机制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衡阳市从衡州古城发展到现在,你能解释不同时期衡阳城镇化的主导驱动力有什么变化吗?衡州古城的形成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地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吸纳大量人口进城就业。改革开放后衡阳市规模的扩大城镇化经济发展动力城镇化工业发展促进促进城镇化第三产业促进促进城镇化——动力机制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思考题】书P46不同点:珠江三角洲:侨乡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毗邻港澳,与港澳经济互动,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相同点:都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一、城镇化——动力机制我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几种模式城市化外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小商品经营大城市扩散森林、矿产资源开发珠三角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北模式对外开放工业化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一、城镇化——动力机制1.城镇化的动力是经济发展: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2.某一区域不同时期城镇化的动力有变化;3.不同区域城镇化的动力也有差异。为什么要城市化呢?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全球性城市化发生在工业革命后城镇起源于早期的农业文明地区。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的城镇发展极为缓慢。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20401006080城镇人口比重%30%70%初级阶段加速阶段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郊区城市化大多数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世界城市化进程城镇化阶段城镇化水平发展速度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低较高高慢快慢,停滞时间64,72%2021年基础设施完善郊区城市化是指人口在郊区集中,使郊区与城市融为一体。逆城市化:城市化后期,由于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城区环境质量下降,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城区人口迁往环境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善的乡村的现象。城区郊区环境质量下降乡村郊区城市化VS逆城市化现象城镇化的地域差异阅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相关材料,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特征的差异,并思考其原因,完成表格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原因起步早晚目前发展速度城镇化水平城市化发展阶段城镇化现象产业结构特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想一想,产生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国家类型起步时间速度城市化水平现象发达国家早慢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晚快低城市规模膨胀城市数量增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32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巴西的虚假城市化印度的滞后城市化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城镇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90%(英国)。主要特征:①人口高度集中,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

主要特征:②现代交通和互联网显著提高了城镇运行的效率主要特征:③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镇绿化率较高主要特征:④城镇历史文化得到很好保护郊区城市化VS逆城市化现象中心城区近郊乡村郊区城市化原因: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中心城区近郊乡村逆城市化迁往农村和小城镇迁往近郊区原因: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北美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我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世界城市化进程——城市群、大都市带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虚假城镇化,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落后。“滞后城镇化”,即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我国的城镇化1、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起步晚,速度快“东高、中平、西低”的阶梯格局我国城镇化的特点(书P51)项目特点城镇化速度城镇化动力产业结构变动人口流动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快,呈加速发展的态势经济迅速发展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基本协调,也有问题如劳动力就业问题工业提供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我国的城镇化作用: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注意事项一是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二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三是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四是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五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六是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城镇有记忆、有特色、有美丽的风光,让居民“望山见水”,记得住乡愁。123456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03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镇化不合理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污染类型成因解决措施大气污染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污染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①交通堵塞(导致时间和能源严重浪费),事故频发②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①住房紧张,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差,设备缺少②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③出现城中村、贫民窟①就业困难②两级分化严重,贫困人群增多③治安混乱城市病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社会不安定住房困难人口密集交通拥挤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原因

(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水资源缺乏,洪涝灾害多发。自然环境方面

1、不利:①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大气水热状况(热岛、雨岛、雾岛);密集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②水圈:破坏地表、地下水系统,降水、径流、渗漏产生再分配,排污、排水能力下降,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

③生物圈:破坏自然植被,生态环境恶化,热岛效应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④岩石圈:大量废渣影响城市土壤,耕地减少,地面沉降,海水入侵。

2、有利: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文环境方面

1、不利:人口和产业活动集聚,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治安混乱;增加城市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

2、有利:①自然生态系统(乡村景观)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城市景观),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合理城市化使自然景观和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②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改变就业方式,增强服务功能,带动整体区域发展;强化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决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大城市职能,控制城市中心规模;②加强城市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基础设施;④加强绿化建设,治理和保护城市环境,建设生态城市;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途径③加强城市管理,发展智慧城市,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⑤协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未来城镇化之路——理论模式想一想:建设田园城市的优点和主要问题分别有哪些?1.理论模式——田园城市理论优点:疏散的城市中心人口和产业;把城市生活便利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利于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现实可行性差。未来城镇化之路——实践探索1.实践探索——兰斯塔德城市群绿心发展模式想一想:兰斯塔德城市群绿心发展模式有哪些优越性?大面积的农田、绿地有利于改善都市区的生态环境;环状生态格局利于控制城镇规模,疏散城市职能;减轻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运用数字城市技术,将城市中的人和物的信息按照地理位置进行组织,通过网络获取并传输海量数据,借助云计算进行实时处理,并将结果反馈到控制系统,再进行智能化控制,从而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

目标: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示意城镇化过程及其影响城镇化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的表现城镇化的动力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我国的城镇化环境质量下降交通堵塞房价、就业等课堂作业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刮起了一股“大树移植风”,从移植大树再发展到搬迁古树。北方某沿海城市耗资2亿元“邀请”50万株大树进城,以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南方某沿海城市从广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购买了5000余株树龄在100~400年的古树来装扮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无疑是正确的,但大树移植费用昂贵,最大代价是要“牺牲”大量无辜的大树,眼下近距离移植技术的成活率仅60%左右。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移植古树还违反了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擅自买卖属于违法行为。一棵苗木要十几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说。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耐心地让小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