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克氏原螯虾繁殖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1页
广西《克氏原螯虾繁殖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2页
广西《克氏原螯虾繁殖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3页
广西《克氏原螯虾繁殖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4页
广西《克氏原螯虾繁殖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45/TXXXXX—XXXXPAGEPAGE2广西地方标准《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技术规范》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为规范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技术,促进原螯虾苗种繁育产业健康稳定发展,2018年12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18年第二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项目计划的通知》(桂市监函〔2018〕253号)明确“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技术规范”广西地方标准制定任务由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承担编制工作。2、目的意义克氏原螯虾,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因其生长快,适应能力强,肉味鲜美、营养丰富,颇受消费者欢迎,已成为我国近几年迅速崛起的“网红产品”。广西有发展克氏原螯虾生态养殖产业的基础条件和天然气候优势,地处亚热带或南亚热带,适宜开发综合种养的稻田多达1000多万亩;广西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小龙虾越冬期短,具备错季上市和反季节上市的优势,填补华南地区克氏原螯虾市场供给的空白和北方冬春季节性市场供给的稀缺。但克氏原螯虾产业缺乏优良品种,苗种质量不高、供应能力不足是制约广西克氏原螯虾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及时编制标准、规范克氏原螯虾繁殖、提供充足质优的克氏原螯虾苗种供应产业十分必要和紧迫。制定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技术规范,规范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技术,对促进广西克氏原螯虾苗种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主要工作过程为保证行标质量,圆满完成制标工作,2019年1月,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成立了由具有多年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示范、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技术研发、科研项目编制经验的技术骨干和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养殖企业管理人员组成的标准编制小组,制定标准起草的实施方案,并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要求和标准编写模板”的规定拟定了本标准的结构,具体负责标准编制工作。2018年3~10月,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对编制开展了前期工作调研,通过委托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对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查新,通过检索1985~2017年期间万方数据系统有关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经济新闻库、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广西科技成果数据库、国家科技成果网、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因特网,以及查阅相关文献,查阅全国公开发表或内部交流的学术期刊和相关文献资料,并在总结广西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广西各地近年来克氏原螯虾繁育技术和广西多家克氏原螯虾养殖企业(基地)生产管理工作经验,走访开展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工作的来宾、柳州、桂平、贺州、罗城县和南宁等市县水产技术人员和养殖业主,通过对所获资料的汇总和分析,参考国内外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等资料,起草了标准草稿。标准草稿形成后,编制组进行了集中会审、修改意见,在汇总、分析、会审征求编制组全体人员的修改意见后,再经标准编制小组成员充分讨论标准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编写了标准征求意见稿。4、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及其工作标准起草人:唐章生、余艳玲、王大鹏、陆专灵、黄黎明、李旻、卢智发、黄博、李青、侯树鉴。唐章生,标准主持人,负责制定标准编制方案、标准内容设计、拟订技术指标、查阅相关资料、标准草稿修改、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写、汇总征求意见专家修改意见,编写标准送审稿和编制说明等。余艳玲,标准编制小组成员,负责标准制定的协调及监督工作,标准修改等。王大鹏,标准编制小组成员,负责标准制定的资料查阅、标准内容和技术指标核对、标准草稿和征求意见稿修改、实验室验证等工作。陆专灵,标准编制小组成员,负责标准制定的资料查阅、标准草稿和征求意见稿修改等工作。黄黎明,标准编制小组成员,负责田螺养殖研发基地管理、试验验证工作具体管理、记录材料等工作。李旻,标准编制小组成员,负责田螺养殖示范区技术推广、数据收集、验证、记录材料等工作。卢智发,标准编制小组成员,负责田螺养殖示范区技术推广、数据收集、验证、记录材料等工作。黄博,标准编制小组成员,负责示范区养殖信息调研、资料收集、分析等工作。李青,标准编制小组成员,负责标准编制工作经费筹集、后勤保障等工作。侯树鉴,标准编制小组成员,协助标准编制、外地调查等工作。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1、标准编制原则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要求和标准编写模板”的规定来编写,集各地克氏原螯虾繁育工作经验,以国内同类标准的编写方法为基础,对本标准进行规范、充实和创新,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2、标准主要内容标准在参考“DB34/T842—2008《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技术操作规程》”和科技查新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2017~2020年桂科计字[2017]204文件下达的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广西优势特色水产良种现代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合同编号:桂科AA17204094)所属课题“克氏原螯虾优质苗种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成果以及克氏原螯虾苗种生产企业的生产管实际经验,确定了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虾池构建、亲虾培育、虾苗繁殖、虾苗培育、幼虾出池。3、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与来源(1)虾池构建目前,广西克氏原螯虾苗种质量、规格、数量不稳定,难以形成规模化苗种繁育,生产上多采用自繁自育的自然繁殖方法,或采用外购虾苗进行放养,工厂化规模化专门人工育苗生产模式由于育苗效率低、成本高而很少,很难在实际生产中进行推广。本标准提出基于人工和半人工环境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繁育专用交配池、孵化池、以及自然环境、半人工环境、人工环境亲虾培育池、苗种培育池的虾池要求,确定自然繁殖环境条件下虾池的构建标准基于DB34/T842—2008稻田条件需符合《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SC/T1135.1-2017)及国家农业部关于稻渔综合种养中坑沟面积不超过稻田总面积10%等相关规定,克氏原螯虾主养宜与水生植物共养水草面积宜40-60%。(2)亲虾培育目前,由于广西大规模发展克氏原螯虾养殖产业,虾种大部分来自湖北、安徽、湖南等外省,为确保疫病防控及虾种质量,标准提出虾种国家发放的良种生产许可证的原良种场直接引进,经选育、专池培育至成熟亲虾。(3)虾苗繁殖克氏原螯虾对水质要求较宽,pH值在5.8~8.2之间,溶氧不低于1.5mg/L,对水体的溶氧适应能力很强,在水体缺氧的环境下,它不但可以爬上岸来,而且可以借助水体中的漂浮植物或水草侧卧于水面,利用身体一侧的鳃呼吸维持生存;它对水温要求也较广,生长水温为10~30℃,最适水温为16~28°广西降水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年均温在16℃~23℃之间,几乎全年气温都在克氏原螯虾最适生长范围内,这些优势是其他省份无法比拟。本课题研究表明克氏原螯虾在8月份左右已有70%~80%产生交配行为,抱卵虾产生的高峰期为9月,基于此本课题提出每年7月~8月放亲虾苗,9月~10月苗种上市,供应冬季苗种实现反季节大规格养殖,延长克氏原螯虾市场供应周期,实现市场均衡上市。目前,广西要实现规模化养殖主要问题在于所需优质稳定的种苗配套,主要表现在一般人工育苗效率低下,亲本运输和放养成活率低,育苗产量低与克氏原螯虾怀卵量少、产卵不同步、虾苗规格不整齐及自相残杀率高直接相关,所以因虾苗产量低且来源不稳定等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益的提高,导致目前的克氏原螯虾单养产量普遍不高,因此如何提高育苗产量和效率已成为克氏原螯虾养殖产业稳步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标准采用一种克氏原螯虾专用人工虾巢,该方法通过在室内育苗池设置专用特制的人工虾巢、结合优质动物性饲料以及微流水增氧机增氧可诱导克氏原螯虾集中同步产卵,提高虾苗孵化率。而基于半人工繁育本课题发现,采用微流水增氧机增氧可提高克氏原螯虾孵化率。根据课题组研究,人工繁殖克氏原螯虾产卵24h后,收集抱卵虾集中孵化可提高孵化率,基于此本标准提出全人工繁育雌虾产卵24h后集中于孵化池进行人工孵化。(4)虾苗培育广西克氏原螯虾养殖迅速扩展,据2018年不完全统计,养殖总面积已超过1万亩,80%为池塘养殖模式,20%为稻田养殖模式。在南宁、柳州、来宾、百色、河池、贵港、贺州等地级市均有分布,而目前虾苗培育主要方式为自然培育方式为主人工培育为辅模式,虽自然培育相对于人工培育虾苗生长速度慢,发育相对迟缓,但是自然培育病害较少,养殖成本较低,人为干预少。自然培育虾苗在广西今后相对长一段时期为虾苗培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本研究发现自然培育虾苗主要虾苗培育前期以天然饵料为主,后期宜天然饵料结合人工饵料。整个培育环节要控制好经发酵腐熟农家有机肥施用量,过高易导致水体质量较差,病菌大量繁殖,对虾苗易造成危害,影响虾苗成活率。过低易导致水体有机质较少,难以形成克氏原螯虾需要的天然饵料,制约虾苗进一步生长发育。本课题根据实际研究结果发现亩施用量100~200kg为克氏原螯虾最佳有机肥施用量。而人工虾苗培育方式主要是以轮虫、枝角类幼虫等生物饵料为主。轮虫、枝角类幼虫浮游动物易于消化是幼虾最适宜的饵料。(5)幼虾出池克氏原螯虾培育2.5cm~3cm后可分塘饲料或作为商品虾苗出售。本课题基于自然繁育虾苗在整个养殖期间各种规格虾都在一个养殖区域内,根据捕大留小的原则,一些规格较大的虾一般被作为商品虾出售,而规格较少的虾苗一般留在养殖池中,基于此本课题提出自然繁育的幼虾出池方式主要采用采用密眼地笼网捕捞,当虾笼中的虾苗为整个笼一半时,捞出虾苗后,再换位置捕捞。半人工繁殖和人工繁殖方式主要是虾苗,规格上差异较小,且大多在人工养殖池中养殖,捕捞时相较于自然繁育容易,本标准提出直接在池底拉网或者拉网放水式收虾。三、1、主要技术分析标准提供的技术,在广西南宁、柳州、来宾、百色、河池、贵港、贺州等7个地级市应用,结果表明该标准提供的技术操作性强,可用于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管理。2、技术经济论证标准规定的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技术,为广西7个地级市提供了易于操作和管理的田螺稻田生态克氏原螯虾繁育技术标准,为广大水产养殖生产单位和个人对克氏原螯虾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对实现广西克氏原螯虾产业的生态高产稳产、提高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四、预期的经济效果1、经济效益广西降水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年均温在16℃~23℃之间,几乎全年气温都在克氏原螯虾最适生长范围内,适合克氏原螯虾的生产方式也多种多样极具区域优势如:冬闲田养殖小龙虾,反季节养殖小龙虾,稻田养殖小龙虾等。仅适合稻田养殖小龙虾面积达1000多万亩。目前广西区内尚未形成较大规模克氏原螯虾养殖产业,其主要原因是尚未解决规模化苗种繁育问题。本标准的实施完成,解决了制约广西小龙虾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实现广西小龙虾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技术支撑。2、社会效益标准的制定与应用,规范小龙虾繁育技术、在源头上提供克氏原螯虾良种对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五、与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标准比较情况经查询,与国内其它同类标准比较,本标准具有内容全面、系统性及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六、贯彻执行标准的要求、措施和建议本标准的贯彻执行需要加大开展克氏原螯虾推广相应的经费。目前,广西已广西南宁、柳州、来宾、百色、河池、贵港、贺州等地形成克氏原螯虾繁育规模,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承担实施了克氏原螯虾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的相关研究课题,积累了工作基础,只要配备相应的推广示范经费和组织实施技术培训,工作就可顺利开展。建议配备专项经费,在全区加大推广示范工作,促进广西小龙虾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七、主要参考文献1.黄鲜明等,克氏原螯虾室内人工繁育方法,专利申请号201010209591.52.DB34/T842—2008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技术操作规程,2008年。3.胡忠学。一种小龙虾繁殖育苗方法,专利申请号201610961024.24.徐增洪等,立体克氏原螯虾专用人工虾巢及进行工厂化高效人工繁育的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