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分析人称代词和称谓词的用法及表达效果_第1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分析人称代词和称谓词的用法及表达效果_第2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分析人称代词和称谓词的用法及表达效果_第3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分析人称代词和称谓词的用法及表达效果_第4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分析人称代词和称谓词的用法及表达效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分析人称代词和称谓词的用法及表达效果考点解读人称代词和称谓词是人类语言交际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高考对这一考点进行考查时,所选文段多为文学性作品中的文段,或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具体语境中人称代词的用法,或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具体语境中人称代词、称谓词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真题典例(2022新高考II,20题)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语境呈现: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答案:①“他”通常指交谈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文中用“祖父”而不用“他”,体现了作者对祖父的尊重,也表现了二人关系非常亲近;②反复说“祖父”,给人以心心念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思念。解题思路: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题干要求分析文中对祖父称“祖父”而不称“他”的好处,实际考查的是分析称谓词“祖父”和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表达效果的差异,答题时应在分析两者的差异的基础上,着重指出用称谓词“祖父”的好处。第二步,联系语境,比较分析。本题语境材料为文学性文段,因此分析好处时应侧重于分析称谓词“祖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他”是第三人称代词,客观之余难免显得过于冷静;“祖父”是表亲属关系的称谓词,用“祖父”更能体现“我”对祖父的尊重和两人之间关系的亲近。文中七次反复使用“祖父”而不用“他”,则可以很好地表达作者对祖父的思念之情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方法总结了解人称代词的灵活用法

第一人称代词用法示例表达效果

“我们”可用于单指个人。例:“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分析:这里祥林嫂说话时,从自己的小范围扩大到全体听众的大范围,其目的明显是把听众拉入自己一方,让听众站在自己的角度来体会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的伤痛。

这种表达不突出说话人自我,不会让听话人感到压迫,也不会产生厌恶与反感,说话人用这种方式使自己一人的看法在表述中显得客观,谦虚,委婉,从而使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大的可信度、可接受性和较强的说服力。

“我们”有时也可用来指称听话人一方,但这里面不包括说话人。

例:课堂上老师对全体学生说:“我们大家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分析:这里的“我们”就不包括说话人“老师”,而单纯指听话人“学生”。说话人有意用“我们”这个词将自己置于听众的立场,这样会让话语显得更加亲切,使听者在不知不觉中心理上有一种相悦和相容,容易把说话人看成自己人,从而接受说话者传递的信息。

“咱们”

“咱们”不包括听话者。例:一考察团来某地考察,当地农民说:“咱们这里十年九旱,全靠老天吃饭。”分析:这里的“咱们”很明显不包括考察团成员。

这样说是为了拉近自己和对方的距离。“咱们”是说话中的你我,但又大于你我,变成了一类人的泛指。例:汪太太说到韩学愈的洋太太时有这样一些句子:“……人家是洋派,什么交际、招待、联络,都有工夫,还会唱歌儿呢。咱们是中国乡下婆婆,就安了分罢,别出丑啦。”分析:汪太太从话语上贬低自己,其实是以自嘲的方式来表示对洋太太的轻视。

“咱们”用于泛指时,话语也随之增添了语意色彩。仔细看来字面意思是一种肯定的意思,而说话人想表达的却是否定的态度,说话人故意违反了说话的原则,会使语言带有嘲讽意味。

“咱”也可以指称“你”。例:单位不好咱不去单位,咱提前退休。我去给你办退休手续。分析:说话人把自己置换成对方,“咱”的指示信息是“你”。用“咱”指称“你”,此方式增加了双方的认同感与亲切感。

第二人称代词用法示例表达效果

“你”有时可以泛指任何人。例:她跟辛帽的长期认识并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每天的气候罢,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分析:这里的“你”是针对读者而言的,是泛指任何一个人。用这种说法可以强调谈论的话题,把本是在听说以外的第三者变成面对面交谈的听话人,拉近了所谈内容与听话人的距离,引起其注意与共鸣。“你”还可以用来指说话人。这种情况常见于说话者复述往事,而且内容常涉及第三者。例:她跟我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讲了半天,叫你哪能不可怜她。分析:这句话是“我”向听话者讲述第三人的事情,这里的“你”实际上指说话人“我”。说话人把自己本人的感受、遭遇等直接放在听话人身上,使听话人感同身受,从而与说话人产生共鸣。

第三人称代词用法示例表达效果

“他(她)”不具有指称作用。

例:等回国后,我非捞捞本不可,睡他十天十夜,吃饭你们也别叫我。分析:这个“他”强调了语意的程度。

“他”的这种用法往往起到强调及加重语气的作用。有时女性的“她”用来指代事物。最常见的就是当我们谈到自己的祖国家乡时。例:她地大物博美丽富饶……分析:用“她”替代“它”来指代祖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用“她”指作者喜爱的事物,原因在于人们心理上认为女性是美丽的,是美的代言、美的化身,这种用法可很好地表达喜爱与赞美之情。

“人家”泛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和“自己”相对,大致相当于别人。例:二姐姐用手捂上我的大嘴巴:“快闭上你那嘴,看人家的羊肚子手巾飞进去哩!”分析:这里的“人家”泛指别人“人家”这一用法起了听话者的注意分散了听话者对先前所做事情的注意力。“人家”也可以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某个人,所说的人常常已见于上文,这时“人家”大致相当于“他(她)”和“他(她)们”

例:苏小姐道:“好哇!拐了弯拍了人家半天的马屁,人家非但不领情,根本就没有懂!我劝你少开口罢。”分析:这里的“人家”相当于“她”

“人家”的这一用法,拉近了说话者与听话者的距离,同时与称代的“他(她)”有种疏离感。

“人家”有时还可以指说话人自己相当于“我”。例:当人们被吓着时会说:“原来是你啊,差点儿没把人家吓死。”分析:这时说话人的语气中稍有不满情绪,一般是女性谈话者使用的。使自己倒退于第三人称,拉开了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距离,从而表达说话人的不满情绪。但这种不满情绪多不是很重常常带有亲热、嗔怪、俏皮之意。佳题速递1.文段中的叙述人称先是第三人称,再转化为第二人称,这样安排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带给兰考人民的毛泽东思想的红灯,愈来愈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前进。兰考灾区面貌的改变,还只是兰考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开始,在这场伟大的向大自然进军的斗争中,他们不仅要彻底摘掉灾区的帽子,而且决心不断革命,把大部分农田逐步改造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建设社会主义新兰考。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和贫下中农革命英雄的代表。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2.分析行文在人称上的变化,并说明其作用。找到一个解题的角度,知识会为人们打开一扇门;结识一个知心的朋友,友情会为人们打开一扇门;抓住一个即将擦肩而过的机会,事业会为人们打开一扇门;发现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情趣会为人们打开一扇门;适时地恭让对手,谦逊会为人们打开一扇门;乐观地帮助别人,爱心会为人们打开一扇门。一扇门后面就是一条路,这条路不仅可以愉悦你的心灵,也会最终引领你抵达生活的彼岸。

没有雄鹰飞不过的高山,没有水手征服不了的江河。同样,生活中,也不会有你无法赢取的目标。实际上,从你开始追求理想的那一刻起,一扇门就已经等在了你前行的路上。它不会背离你,也不会丢弃你,它坚贞不渝地等着你,只不过,有时候需要你付出一些耐心和艰辛罢了。只要你对生活的希望没有泯灭,只要你的心门没有关上,这个世界上,总有一扇门会为你而开。3.文中叙述人称从“我”变化为“你”,请简析其妙处。一年一度,此时此刻,我都会站在料峭的寒气里,期待着春的到来。因为我知道,若要“知春”,不能等到远远河边的柳林已经泛出绿意,或是那变松变软变得湿漉漉的土地已经钻出草芽——那可就晚了。春的到来远比这些景象的出现早得多,一直早到冬天犹存的天地里。你把冻得发红的鼻子伸进挺凉甚至挺冷的空气里,忽然,一股子清新的、熟悉的、久违的气息,钻进鼻孔,并一下子钻进你的心里。它让你忽然感到天地要为之一新了,你立即意识到春天来了!可是,当你伸着鼻子着意一吸,想再闻一闻这神奇的气味时,它又转瞬即逝,仿佛骤然消失。你环顾四周,仍是一派冬之凋敝,地冻天寒。然而,不知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这气味忽又出现。就像初恋之初,你所感受到的那种幸福的似是而非。当你感到“非”时便陷入一片空茫,在你感到“是”时则怦然心动。原来,春天不是一种形态,而是一种气味,一种气息——一种苏醒的大地生命散发出的独特的气息。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对苏绣的称呼由“它”到“你”,这种人称转换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她亦是书香宦门之家,她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的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为了完成一幅精美的苏绣作品,苏绣艺术家需要将一根不足一毫米的丝线劈成一百二十八分之一,染色师需要将一种颜色染成深浅各二十个色级来保证色彩细腻。苏绣技艺之精巧,心思之繁复,令人叹为观止。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苏绣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与时俱进。它似藤蔓般吸取每个时代的文化风俗精髓,从传统苏绣十指春风极尽天工之巧,到近代苏绣西学东渐展现融合之美,再到现代苏绣与时偕行描绘锦绣中华,苏绣作品的题材包罗万象,文化内涵博大深厚。苏绣,你是一幅画,以针为笔,于万千经纬中勾描古典的传说,你是一首诗,以绣化墨,于纵横交叠中氤氲万物之灵。你在春秋战国抖开的丝线,绵延千年岁月,终在新时代绣制出了锦绣江南。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①先是使用第三人称“他”,不受时空束缚,方便叙述焦裕禄一生的奋斗事迹,客观真实,更具有说服力;②后面转化为第二人称“你”,增加亲切感,拉近了读者和人物的距离;也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的效果,把人们对焦裕禄的歌颂和悼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解析:第三人称的作用是:表达自由,不受时空束缚;客观真实;第二人称的作用是:加亲切感,拉近了读者和人物的距离;也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的效果。

①第一段使用第三人称“他”,“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他带给兰考人民的毛泽东思想的红灯”“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叙述焦裕禄一生的奋斗事迹,表现他为兰考人民的付出与奉献精神,更具有说服力;②第二段使用第二人称“你”,“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热情赞美、讴歌焦裕禄的精神品质,把人们对焦裕禄的歌颂和悼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称的转换使行文更加自然灵活。2.答案:选段第一段前面一组排比句运用第三人称,段末句及后面的两段改用第二人称。前面一组排比句运用第三人称,淡化主观情感,显得较为客观,为后面抒情议论蓄势。在此基础上,改为第二人称,不仅行文有变化,而且如同促膝谈心,亲切自然,易于感染读者。解析:第一段前面一组排比句运用了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淡化主观情感,使表达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这里客观地阐述了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能为你打开一扇门的道理,从而为后面抒情议论蓄势。第一段中的“一扇门后面就是一条路,这条路不仅可以愉悦你的心灵,也会最终引领你抵达生活的彼岸”以及第二、三段转为第二人称。人称的转变,首先使得行文灵活多变,此外第二人称具有增加亲切感、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能够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文章中去、便于对话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加感染力的作用,这里就使得文章的抒情议论如同与读者促膝谈心,亲切自然,从而易于感染读者。3.答案:①使用第一人称,真实自然,更利于表现“我”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态度,读者更有“代入感”。②使用第二人称,以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有呼告效果,增加感染力。

③人称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