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十七单元2第51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通关能力提升含2025届新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十七单元2第51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通关能力提升含2025届新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十七单元2第51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通关能力提升含2025届新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十七单元2第51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通关能力提升含2025届新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十七单元2第51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通关能力提升含2025届新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通关实力提升高考真题考查内容考情解读2024·全国卷Ⅰ·T46中国共产党对二战的不同相识(1)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对其次次世界大战的考查频率很高。主要围绕其次次世界大战进程中的重大典型事务,考查学生对二战进程的把握,尤其是反战行动及对二战中不同群体的贡献、中国在二战中的重大作用、国际社会联合抗战等。(2)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与选修三教材中的第三单元亲密相关,考查与课本有关的主干学问;同时与必修有肯定的关联2024·全国卷Ⅲ·T46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2024·全国卷Ⅰ·T46中美政府首脑开罗会见2024·全国卷Ⅲ·T45日本侵略口号的演化2024·全国卷Ⅱ·T47罗曼·罗兰的反战行动2015·全国卷Ⅰ·T47戴高乐将军的活动2015·全国卷Ⅱ·T47苏联原子弹武器研制安排2014·全国卷Ⅰ·T47《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014·全国卷Ⅱ·T47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2013·全国卷Ⅱ·T47纽伦堡审判

1.(2024·钦州质检)材料1939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沦亡,德国又把目光转向了波兰,国际局势隧然惊慌起来。英法一方面仍抱有使德国回心转意的幻想,同时也隐隐隐约地看到了德国的真相,因而不得不仔细考虑实行措施以抑制法西斯的进一步侵略,维护自身平安,英国统治集团中以丘吉尔、艾登为首的“反绥靖派”剧烈要求政府与苏联携手,一起挫败希特勒的傲慢野心,苏联领导人对英国希望与苏联合作的表示实行了主动看法,与英国联手“建立基于国际关系准则和秩序的和平,即规定实行措施根除希特勒德国侵略的和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摸索之后,从1939年4月中旬起起先接触,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马拉松谈判,结果会谈没有成功,苏联于1939年8月23日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扰条约》。——摘编自孙红其《苏联与绥靖政策》(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1939年英苏谈判的缘由。(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1939年英苏谈判失败的影响。解析:(1)据“德国又把目光转向波兰……不得不仔细考虑实行措施以抑制法西斯的进一步侵略,维护自身平安……‘反绥靖派’剧烈要求政府与苏联携手……苏联领导人对英国希望与苏联合作的表示实行了主动看法”等可以得出。(2)据材料中“苏联于1939年8月23日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扰条约》”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答案:(1)缘由:英法绥靖政策未取得预期效果;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威逼到英法等国的利益;英国“反绥靖派”的剧烈要求和苏联领导人的推动。(2)影响:苏德和解,签订了《苏德互不侵扰条约》;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法等国自作自受,遭遇法西斯德国的侵略。2.(2024·郑州模拟)材料一战后,由于“国际联盟”并没有实现威尔逊的志向,达到美国人的目标。美国连续通过三个中立法案禁止向交战国任何一方供应军火,禁止美国船只输送军用品到交战国,甚至禁止同交战国的一般贸易。二战爆发到1941年《租借法案》的实行,美国经验了对外政策的巨大转变。《租借法案》的实施不但使一些盟国调整了原有的国际经济政策,为罗斯福设想中的多边贸易和金融体制的秩序创建了条件,而且还影响受援国的国内政治和战略决策。罗斯福认为通过租借救济苏联能够消退许久以来的敌意,让苏联不但成为打击法西斯国家的盟友,同时成为战后志向的合作者。此后,美国人民从孤立主义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能够正确面对法西斯的侵略,美国起先以世界的领导者、爱护者自居,确定了战后美国干涉主义的基调。——摘编自韩金金《从租借法案看罗斯福世界构想的战时实践》(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美国对外政策所经验的“巨大转变”及促其转变的缘由。(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美国罗斯福总统的设想在战后的结局。解析:(1)第一小问巨大转变,结合材料可以得出从中立政策转向干涉主义。其次小问缘由,主要是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扩大,威逼到美国利益以及美国为战后建立世界霸权做打算。(2)结局,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的设想在战后并未完全实现而是部分实现。详细表现从经济、政治等角度说明即可。答案:(1)转变:从中立政策(或者孤立主义)转向干涉主义。缘由:法西斯国家侵略威逼美国平安和国家利益;促进经济的复原与抢占世界市场的须要;建立战后国际经济新体系的须要;谋求战后世界霸权及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的须要。(2)结局:部分实现。经济上,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立世界贸易组织(WTO)。政治上,成立联合国;未实现与苏联合作,战后美苏争霸,进行“冷战”。3.(2024·漳州模拟)材料1943年10月,美、英、苏外长在莫斯科实行会议,打算就成立战后国际组织问题发表一个《关于普遍平安的宣言》。美国国务卿赫尔认为,应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但英国外交大臣艾登看法冷淡,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则以中国外长没有参与会议为由加以拒绝。赫尔强调,假如将在斗争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大国解除在外,则有违联合国家统一的精神,对联合国家的统一将产生极为有害的心理效应。赫尔认为,假如摒弃中国就极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都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最终,中、美、英、苏4国代表在莫斯科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平安的宣言》,该宣言第一次正式宣告4大国一样赞成战后成立一个维护和平与平安的国际组织。——摘编自《傅秉常日记》(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美国力推中国成为《关于普遍平安的宣言》签字国的缘由。(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述《关于普遍平安的宣言》签订的影响。解析:(1)依据材料“赫尔强调,假如将在斗争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大国解除在外,则有违联合国家统一的精神”“假如摒弃中国就极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都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结合所学作答。(2)从对中国、联合国、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以及世界和平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答案:(1)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力气;维持战后美国在中国和远东的优势地位以抗衡苏联;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内部的团结。(2)提中学国的国际地位;迈出了创建联合国的关键一步;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平安;增加了反法西斯斗争成功的信念。4.(2024·广安诊断性测试)材料二战后,依据一系列国际文件(包括:《波茨坦公告》《日本倒戈文书》和莫斯科外长会议决议等)授权远东盟军最高统帅部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了国际军事审判。审判后期,围绕对战犯的量刑问题,法官们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印度法官以“慈善”为怀和国家犯罪不应追究个人责任等缘由主见无罪释放全部甲级战犯;澳大利亚、法国等法官因其母国废除了死刑,故不主见对被告处以死刑。还有的则以人道主义为由,反对处死十恶不赦的战犯。中国法官梅汝璈用充分的证据证明了日军的暴行,如在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就运用了砍头、挖心、水溺、火烧、砍四肢、割生殖器等令人发指的暴行……鉴于此,梅汝璈主见对日军首恶必需处以死刑。在梅先生的慷慨陈词和据理力争下,11名法官就死刑问题进行表决,结果以6票对5票的微弱优势,把土肥原贤二等7名日本主要战犯送上了绞刑架。附:《波茨坦公告》第十条:“吾人无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歼灭其国家,但战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虏在内,将处以法律之裁判……”——摘编自余先予等《东京审判》、梅汝璈《东京审判亲历记》(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对甲级战犯是否判处死刑的不同理由。(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说明东京审判的主动意义。解析:(1)反对判处死刑的理由,据材料“以‘慈善’为怀和国家犯罪不应追究个人责任等缘由主见无罪释放”“因其母国废除了死刑,故不主见对被告处以死刑”“以人道主义为由,反对处死十恶不赦的战犯”得出。赞成判处死刑的理由,法理依据:据材料“《波茨坦公告》……但战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虏在内,将处以法律之裁判”得出;事实依据:据材料“梅汝璈用充分的证据证明了日军的暴行”得出。(2)据材料“《波茨坦公告》……但战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虏在内,将处以法律之裁判”“用充分的证据证明了日军的暴行……对日军首恶必需处以死刑”结合所学分析作答。答案:(1)反对判处死刑理由:国家犯罪不应追究个人责任;母国废除了死刑;人道主义思想。主见判处死刑理由:法理依据——一系列的国际文件规定,对于战罪人犯将处以法律之裁判。事实依据——日本侵略的事实和大量的证词、证人、证据充分证明了日军的暴行。(2)意义:从法律上认定了日本发动的对外斗争的侵略性和非正义性;确立了策划和发动侵略斗争是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参与斗争犯罪的人要对侵略斗争负责的国际准则;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世界和平。5.(2024·唐山模拟)材料20世纪50年头赫鲁晓夫上台后,逐步变更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1955年5月苏联与英美法奥签订条约结束了对奥地利的军事占据,东西关系起先解冻;1955年9月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正式承认联邦德国;1959年9月赫鲁晓夫应邀访问美国,赫鲁晓夫与艾森豪威尔实行了戴维营会谈并发表公报,美苏在柏林问题上相互让步,美国公开希望赫鲁晓夫对中国施加压力,逼迫中国放弃解放台湾统一中国的立场,阻挡中国自食其力发展核武器的道路;1961年苏联主导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引发新一轮柏林危机;1962年美国发觉苏联在古巴隐私建立导弹基地,引发美苏危机,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苏联最终被迫撤走在古巴的导弹。(1)依据材料,概括赫鲁晓夫时期美苏关系的特点。(2)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分析赫鲁晓夫时期苏美争霸产生的影响。解析:(1)据材料“20世纪50年头赫鲁晓夫上台后,逐步变更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1955年5月苏联与英美法奥签订条约结束了对奥地利的军事占据,东西关系起先解冻……1962年美国发觉苏联在古巴隐私建立导弹基地,引发美苏危机”等信息分析。(2)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答案:(1)特点:苏联主动与美国争夺霸权;双方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但没有发生干脆的军事冲突;美国仍保有战略优势。(2)影响:肯定程度上缓和了欧洲惊慌的政治局势;但美苏争霸也造成了世界局势的长期惊慌与动荡,使中国的国际环境不断恶化,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不利影响。6.(2024·淄博模拟)材料20世纪80年头初,里根推行了一条扩充军备,增加实力的“新遏制政策”。里根是靠美国西部财团起家的共和党领袖,他的政府班子来自东部财团,对苏联持强硬立场,因此,增加军费能得到东西部财团的一样支持。新遏制政策的指导原则是“以实力求和平”。为此,里根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制订新的军事战略,加强实战打算,打算打各种类型的斗争;谋求核优势,大搞进攻型核力气,打算进行太空大战;加强常规军备,谋求海上优势,打算在各个战线同苏联作战;重新加强特种部队,反游击战和隐私活动;打算打长久的核斗争和长期的常规战;建立有效的、广泛的联盟;扩大军事预算,大力加强军备。里根的新遏制政策具有冷战时期的遏制政策的种种特征,即它谋求通过斗争以外的一切方法,来阻挡苏联力气进一步扩张。——摘编自《四项基本原则大辞典》(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里根新遏制政策出台的背景。(2)依据材料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