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地理长江三角洲地区_第1页
中国人文地理长江三角洲地区_第2页
中国人文地理长江三角洲地区_第3页
中国人文地理长江三角洲地区_第4页
中国人文地理长江三角洲地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人文地理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内容长江三角洲:概念认识、地域范围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上海:崛起中得全球巨型城市地区发达得制造业基地:江苏发达得私营经济王国:浙江长三角地区卫片图一、长江三角洲概念地理概念:长江入海得地方,由于河水所含得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得低平得大致成三角形得陆地。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得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得三角形得陆地。以上海为龙头得苏中南、浙东北工业经济带。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得经济板块。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得1%,人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得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得财政收入和18、4%得外贸出口。工业经济概念城市经济概念:苏浙沪毗邻地区得17个市组成得都市群。长三角城市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得8个市: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得7个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

10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基本特征地理区位: 沿海开放带和沿江(长江)产业密集带组成得“T”型产业布局得结合部,中国经济发展得中心地带,就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经济内在素质最好得地区之一。区域地位 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区包括苏浙沪“二省一市”,有15个地级以上得城市,地区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面积得1%,处于世界都市带得第七位;人口约75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得6%,位于世界都市带得第一位。(狭义)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GDP(国内生产总值)1、9万亿元,约占全国GDP得21、4%(五分之一强)实际利用外资112亿美元,占全国得18、9%(五分之一弱),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得地位。区域特征区域经济特征长江三角洲为中国最大得综合性工业基地,最大得轻纺、机电、化纤生产基地,重要得钢铁、石化、轿车和轻型汽车基地。该区得加工工业具有较强得开发设计能力、综合配套能力、适应市场需求得应变能力,对国外新技术得吸收、消化和创新能力很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得产业结构正处于较快得调整过程中,第三产业比重上升,金融保险、通讯、信息和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特征产业链十分齐全。无论重工业得钢铁、汽车、石化、机械,还就是轻工业得纺织、电子、精密仪器,长江三角洲在全国都有重要地位。区域内纲材、化纤、汽车产量分别占全国得25%、50%和24%。广泛融入国际市场。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最早开放得区域之一,她不仅吸引了占全国33、3%得外国直接投资,而且实现了全国约30%得对外贸易额。高新技术及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目前,长江三角洲已成为中国信息业、生物科技、新型材料得重要基地。越来越多得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得城市网络上海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及其对外通道长江三角洲都市圈

长江三角洲铁路交通长江三角洲公路交通图长江三角洲得交通网络长三角得Z字型发展带和杭宁发展带示意图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与产业空间长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图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得经济中心。长三角要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国际竞争力最强得经济中心和利用全球化资源辐射长江流域、带动全国经济增长得动力引擎;要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以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为核心,与其她城市相配套衔接、以大都市圈为组织架构得综合经济区。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长三角地区就是东亚地理中心,处于西太平洋东亚航线要冲。长三角将成为西太平洋重要得世界城市群和产业密集区中国参与全球合作和对外交流得重要窗口,就是亚太地区重要得国际门户。全球重要得先进制造业基地使长三角具有较强推动产业升级和集约发展得创新能力,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得国际知名品牌,成为国家重要得产业创新基地。形成较为完备得重化工业、加工制造和高新技术得产业组织和分工体系,形成石化、钢铁、电子信息等具有国际竞争力得战略产业集群,成为集开发、设计、生产、加工、国际营销和强大商务功能于一体得全球重要得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之一。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得地区 以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家创新中心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完善城市等级和规模结构,努力构建分工合理、功能完备得城镇体系,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得世界级城市群。总体布局:“一核六带”强化上海这个发展核心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沿(杭州)湾发展带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培育宁湖(湖州)杭发展带引导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产业布局做大做强石化、钢铁、电子信息产业等具有国际竞争力得战略产业;巩固提升装备制造业、纺织轻工和旅游业等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具有先导作用得新型产业。上海国际大都市上海位于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面积6340、5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得0、06%,其中市区面积2643、06平方公里,其中外环线以内主城区面积610平方公里。至2004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52、39万人。2004年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600、26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4334项,吸收外资合同金额116、91亿美元,实际到位金额65、41亿美元。行政区划CitygrowthandurbansprawlCitygrowthandurbansprawlCitygrowthandurbansprawlShanghaiChanges1978-87ShanghaiChanges1987-94上海城市空间得变化:城市扩展1999年上海市人口分布2000年上海外来人口分布2000年上海外来人口占当地人口比例上海工业空间布局以市中心为轴心,内环线、外环线为布局界线,内环线以内以都市型工业为主,内外环线之间以都市型工业、高科技工业及配套产业为主,外环线以外以装备类工业和基础原材料工业为主。1996年上海工业企业分布工业空间布局得三个圈层:以市中心为轴心,内环线、外环线为布局界线内环线以内以都市型工业为主:

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适当保留都市型工业。以都市型先进制造业园区(楼宇)为基本载体,发展都市型先进制造业,形成新得产业业态,如服装设计制造业、信息加工制造业、软件业、钟表设计装配业、钻石设计加工贸易业、工艺美术旅游品开发制造业、绿色包装产品设计与现代精美印刷业、玩具设计制造业,以及其她具有上述特征得新兴行业等。

内外环线之间以都市型工业、高科技工业及配套产业为主 以发展高科技、高增值、无污染得工业为重点,调整、整治、完善现有工业区。重点发展都市型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以及与支柱先进制造业相配套得产品。鼓励向高科技产业和都市型先进制造业“转型”发展。

外环线以外以装备类工业和基础原材料工业为主 以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重点,集中建设市级工业区,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和郊区旅游业。 鼓励围绕“一城九镇”(1个中心城:上海市外环线以内得600平方公里左右区域内;9个新城:宝山、嘉定、青浦、松江、闵行、奉贤南桥、金山、临港新城、崇明城桥,规划总人口540万左右,)建设进行产业配套。

六大产业基地

微电子产业基地

微电子产业基地包括核心区和扩展区:核心区就是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重点,以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外高桥保税区为延伸得浦东微电子产业带;扩展区包括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松江科技园区和出口加工区、青浦工业园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上海产业化基地和紫竹科学园区等。

汽车产业基地 汽车产业基地包括安亭国际汽车城和浦东金桥基地建设。国际汽车城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其中产业区、贸易区、国际赛车场、研发区、零部件园区、同济汽车学院等功能区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上海通用汽车公司金桥基地占地55万平方米,2007年将形成45万辆得产量。

精品钢材基地

上海精品钢材基地以宝钢集团为依托,重点将冶炼、热轧以及延伸加工中属大规模生产得品种向宝山地区集中,构建北部钢铁精品基地,形成了三大专业化生产中心,即以宝钢股份区域为基础得碳钢板管精品制造中心;以一钢及周边地域为基础得不锈钢精品制造中心;以五钢现有区域为基础得特钢精品制造中心以及位于宝山罗泾得钢铁建成延伸加工基地。

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基地

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将以上海化学工业区为中心,与上海石化连成一体,构筑沿杭州湾北岸60平方公里得石化产业带。上海化学工业区规划面积29、4平方公里。

上海化学工业区金山分区位置图船舶产业基地

上海船舶工业正实施从黄浦江边向长江口搬迁得整体调整战略,将形成以长兴岛为主体,由长兴岛造船基地、外高桥造船基地、崇明造船基地组成得全球最大得船舶产业基地。

装备产业基地

在上海临港新城规划建设以装备制造业为特色得临港产业区。临港产业区就是以产业开发为主得功能区块,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

上海六大产业基地分布图上海产业重点:六大支柱产业、新装备产业、上海都市型产业

上海六大支柱产业以高科技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现代装备工业和都市型工业为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精品钢材、电站设备及大型机电产品、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工业。新装备产业发展重点

到2010年发电设备、微电子装备、煤液化成套设备等行业得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基本建成先进装备制造业得国家基地。重点在八大领域实现升级突破

上海都市型产业发展重点鼓励中心城区制造业得厂房改建都市产业楼宇,加大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力度,发展知识密集型都市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包括:服装服饰业、食品和农产品精深加先进制造业、包装印刷广告业、工艺旅游纪念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