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微生物生长与生活环境_第1页
第四章微生物生长与生活环境_第2页
第四章微生物生长与生活环境_第3页
第四章微生物生长与生活环境_第4页
第四章微生物生长与生活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微生物生长与生活环境第一节微生物纯培养二、微生物纯培养技术1、稀释平板分离法:倾注平板法与涂布平板法。基本过程:(1)梯度稀释过程;(2)分离培养过程涂布倾注梯度稀释过程10-110-210-310-410-510-62、单细胞挑取法:从待分离材料中挑取一个细胞来培养,从而获得纯培养得过程。第一节微生物纯培养二、微生物纯培养技术3、平皿划线法用接种环沾少许待分离得材料,在培养基表面进行多次平行划线,使微生物细胞分开生长以获得微生物纯培养得过程。第一节微生物纯培养二、微生物纯培养技术三、微生物无菌操作与接种技术培养基经高压灭菌后,用经过灭菌得工具(如接种针与吸管等)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含菌材料(如样品、菌苔或菌悬液等)于培养基上,这个过程叫做无菌接种操作。在实验室检验中得各种接种必须就是无菌操作。(1)培养基与接菌工具得灭菌(2)保证接菌过程得无菌操作灭菌方法一、高温灭菌湿热灭菌干热灭菌:干燥条件,160℃维持1-2h。高压蒸汽灭菌法:密闭条件下,水加热蒸发形成高压得同时产生高温。利用高温杀死菌。巴斯德消毒法:采用60-70℃得温度处理15-30min

得消毒方法。间歇灭菌法:100℃,30-60min

冷却,37℃培养1d反复三次1、紫外线:杀菌波长范围:240—300nm杀菌力最强范围:255—265nm

二、辐射紫外线杀菌特点:穿透力差,用作表面消毒或空气灭菌,30min灭菌95%以上2、放射性同位素:Co60等,主要用于诱变产生新品种(一)纯培养得保存第一节微生物纯培养四、纯培养得保存与复壮保存过程得注意点:防止杂菌污染。1、传代保存法2、液体石蜡覆盖保存法3、载体保存法4、悬液保存法5、寄主保存法6、冷冻保存法(二)纯培养得衰退与复壮第一节微生物纯培养四、纯培养得保存与复壮衰退的原因:衰老、变异衰退的表现:生长缓慢优良性状的丧失抗逆性下降衰退的预防:控制传代频率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采取有效的保存方式复壮选优汰劣一、微生物生长量得测定第二节微生物纯培养群体生长规律微生物生长量得测定微生物数量得测定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平板计数法比浊法称重法含N量测定法DNA含量测定法ATP含量测定法代谢活性法微生物重量得测定12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一)微生物数量得测定

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使用细菌计数板或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优点:操作简便,计数直观。一、微生物生长量得测定第二节微生物纯培养群体生长规律2、平板计数法对样品稀释培养,据形成得菌落数计数。优点:传统计数方法。对设备要求不高。一、微生物生长量得测定第二节微生物纯培养群体生长规律10-310-510-410-63、比浊计数法根据细菌悬浮液得吸光度测定其数量。优点:简便,直接。一、微生物生长量得测定第二节微生物纯培养群体生长规律(二)微生物重量得测定

1、称重法用离心或过滤得方法将菌体从培养基中分离、冼净,称湿重或干重。优点:简单可靠。一、微生物生长量得测定第二节微生物纯培养群体生长规律在活性污泥法中采用得指标:(1)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粗放测定)污泥—干燥----称重(W1)(2)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相对准确)上述已称重污泥-----马福炉(500度2小时)----冷却---称重(W2)(二)微生物重量得测定

2、含氮量测定法根据样品中菌体蛋白质含量计算微生物重量得方法。

一、微生物生长量得测定第二节微生物纯培养群体生长规律原理:(1)微生物蛋白质含量稳定(2)氮就是蛋白质得稳定成分

(蛋白质量=6、25×总含N量)优点:测定准确。“?”第二节微生物纯培养群体生长规律(1)分批培养(2)连续培养二、细菌分批培养群体生长规律第二节微生物纯培养群体生长规律分批培养(batchculture):将少量得菌体接种到一定体积得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得条件下培养,最后一次性收获得过程。生长曲线(growthcurve)代表细菌在新得适宜得环境中生长、繁殖、衰老、死亡得动态变化。生长曲线: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得数目得对数为纵坐标绘制成得曲线图。

根据细菌生长繁殖速率将生长曲线分四个阶段:第二节微生物纯培养群体生长规律缓慢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二、细菌分批培养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