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重点校高一(上)期末地理汇编: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_第1页
2025北京重点校高一(上)期末地理汇编: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_第2页
2025北京重点校高一(上)期末地理汇编: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_第3页
2025北京重点校高一(上)期末地理汇编: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_第4页
2025北京重点校高一(上)期末地理汇编: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北京重点校高一(上)期末地理汇编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单选题(2025北京海淀高一上期末)研究发现,受全球变暖影响,北极地区快速升温,升温幅度可达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北极放大”效应的作用过程为(

)A.海冰减少,①减少,③增多,北极升温 B.海冰减少,②减少,③增多,北极升温C.水汽增加,④增多,③减少,北极升温 D.水汽增加,⑤增多,⑥减少,北极升温2.“北极放大”效应会导致(

)A.北极航道通航时间缩短 B.北冰洋沿岸海浪侵蚀减弱C.亚寒带针叶林分布范围南移 D.北极地区海冰加速融化(2025北京丰台高一上期末)为深入理解原理,小明手绘了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示意图(下图)。结合图,完成下面小题。3.高原地区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4.据图可知(

)A.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越接近垂直照射,大气对其削弱作用越强,气温越高B.高原大气稀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路径短,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气温低C.与裸地相比,湖泊等水域比热容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昼夜温差大D.多雾多云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保温作用也强,昼夜温差小(2025北京西城高一上期末)中央气象台11月24日发布寒潮预警。下图为11月24日20时和11月25日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11月24日20时到25日20时,华北地区(

)A.气温迅速回升 B.风力显著增大 C.气压明显升高 D.雾霾持续加重6.11月25日(

)北京气压高于1030hpa B.渤海海冰全年最厚.C.北京盛行西北风 D.黄海出现台风中心(2025北京昌平高一上期末)表为北京2024年10月6日及7日的天气资料。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日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天气状况10月6日18℃14℃阴雨10月7日21℃10℃晴

7.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A.①—太阳辐射 B.②—大气辐射 C.③—地面辐射 D.④—大气逆辐射8.表中7日比6日气温日较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A.云量减少,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B.云量增多,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C.云量减少,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D.云量增多,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2025北京东城高一上期末)下图为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与相关资料。读图,完成下面小题。【实验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顶部有开口)、一盏酒精灯、若干冰块、一束线香、火柴等。【实验步骤】①将点燃的酒精灯和若干冰块分别放在玻璃缸的两端;②将线香点燃放进开口内,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的运动轨迹。9.实验开始后玻璃缸内烟雾的运动轨迹大致是(

)A.下沉一水平向左一上升一水平向右 B.下沉一水平向右一上升一水平向左C.上升一水平向右一下沉一水平向左 D.上升一水平向左一下沉一水平向右10.为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A.增大缸顶部开口 B.将玻璃缸背面改为深色背景C.减少冰块的数量 D.放入线香等10分钟后再观察11.用图示模拟实验可解释的现象是(

)A.滨海白天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B.风从热岛效应强的城区吹向郊区C.冷藏后的洋葱切起来不太辣眼 D.北方房屋内暖气装在高处效率高(2025北京朝阳高一上期末)图为北京市2021年夏季城郊温度和热岛强度的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一天中,热岛强度最强的时间段是(

)A.6:00—8:00 B.10:00—12:00 C.12:00—16:00 D.21:00—4:0013.减弱北京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有(

)①增加城市绿化面积②道路铺设渗水砖③冬季利用地热采暖④合理增加城市水面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二、综合题14.(2025北京西城高一上期末)某校学生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时,进行了两项实验,深入理解地理规律及原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实验一:模拟《热力环流》对比实验实验目的:观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实验器材:长方体大玻璃容器(2个),烧杯(2个),滴管(4支),红蓝墨水,常温自来水,热水,冰水实验过程:1.在大玻璃容器甲内装入自来水,同时在两侧滴入红蓝墨水。2.在大玻璃容器乙内装入自来水,下面左侧烧杯放热水,右侧烧杯放冰水,同时在两侧滴入红蓝墨水。图像展示:(1)上图中能够模拟大气热力环流的实验是图。(2)生活中有很多热力环流现象。试举一例,绘图并说明其影响。实验二:实验验证《大气受热过程》实验目的: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验器材:透气纸箱、土壤、温度计(2支)实验过程:1.透气纸箱中放入10厘米厚土壤,两个温度计一个吊在距土壤10厘米的空中(甲),一个放在土壤表层(乙)。2.每隔一小时观察记录温度计数值。图像展示:时间8:459:4510:4511:4512:4513:4514:4515:4516:45甲温度(℃)81215202627242119乙温度(℃)101519253029272320(3)上表为学生记录的温度计数值,归纳两个温度计温度的变化规律。(4)同学们在10月连续关注并记录了气温变化(下图所示),发现10月16、17、18三日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日。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15.(2025北京昌平高一上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某校中学生在校园中开展农作物种植实验,对校园内某日太阳辐射量与气温进行了记录,下图为依据记录绘制的统计图。

(1)据图描述该日校园太阳辐射最大值与气温最高值出现时间的关系,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其原因。(2)冬季来临,为保证校园农作物顺利过冬,同学们采用搭建小拱棚和铺设地膜的方式,(增加/减少)大气逆辐射,从而有效地(双选)。A.提高地面温度

B.改良蔬菜品种

C.提高土壤肥力

D.保持土壤湿度(3)同学们通过和的方式进行了对比实验,进一步验证以上地膜的作用。

16.(2025北京昌平高一上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海陆风、城市风是其常见的形式。图1为鄱阳湖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某校学生对鄱阳湖沿岸进行风速记录,在图2中补充白天气压及气流运动状况,图3中标注坐标单位并绘制湖陆风风速变化趋势。湖陆风风速记录表(“-”表示风向相反)时间(h)81012141618202224246湖陆风(m/s)0.111.21.61.20.90.2-0.3-0.4-0.6-1-0.6

(2)根据所绘制的趋势图,可以推断出8时至18时为风速(较大/较小)的(湖风/陆风),其原因是。(3)依据热力环流原理,推断鄱阳湖湖面夜晚降水较多的原因。17.(2025北京东城高一上期末)海水淡化的原理源于大自然,下图为海水淡化原理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解释图示倾斜的密闭玻璃顶棚利于海水淡化的原因。(2)分析盐水导出口设置在底部的原因。和田市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其地下水资源中80%为苦咸水。某科研团队计划采用图中的海水淡化技术对这些苦咸水进行淡化处理。(3)你认为这一方案是否可行?请阐述理由。(提示:可以从资源、技术、成本、生态环境等角度思考并组织答案)18.(2025北京朝阳高一上期末)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随着科技援藏的深入实施,只能在温暖湿润地区生长草莓、车厘子、蓝莓等果木在西藏林芝市开花结果。下图为林芝市草莓温室大棚及地表的黑色地膜景观图。

(1)简述温室大棚内空气的受热过程,指出温室大棚保温的主要原因。(2)简析地表铺设黑色地膜的原因。近年来,林芝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滑翔伞爱好者的向往之地。游客多选择秋季每天的10~14时前往体验滑翔伞飞行运动。下图为该地滑翔伞运动图。

(3)简析游客选择秋季每天的10~14时体验滑翔伞项目的原因。

参考答案1.B2.D【解析】1.首先明确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中各环节的含义:①为大气反射,②为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吸收,④为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⑤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⑥为大气逆辐射。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地区海冰减少。海冰减少后,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海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白色海冰能反射大量太阳辐射),海冰减少意味着②(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③),地面辐射增强。地面辐射增强使得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⑤)增多,大气吸收更多能量后,大气温度升高,从而使北极地区升温,这就是“北极放大”效应的过程。所以答案是海冰减少,②减少,③⑤增多,北极升温。,B正确,ACD错误。故选B。2.北极航道通航时间延长:由于北极地区升温加速,海冰融化速度加快,使得北极航道的通航时间延长,而不是缩短。因为海冰减少后,航道的可通航区域扩大,通航障碍减小,A错;北冰洋沿岸海浪侵蚀增强:北极地区升温,海冰减少,开阔水域面积增大,在风力等因素作用下,海浪的作用范围和强度都会增大。北冰洋沿岸暴露在海浪作用下的时间更长,强度更大,所以海浪侵蚀会增强,而不是减弱,B错;亚寒带针叶林分布范围北移:北极地区升温,气候条件发生变化,热量条件改善,原本适合亚寒带针叶林生长的区域会向北推移,而不是南移。因为温度升高使得更靠北的地区也能够满足亚寒带针叶林生长的温度要求,C错;北极地区海冰加速融化:“北极放大”效应本身就是北极地区升温的过程,温度升高必然会导致北极地区海冰加速融化。因为升温使得海冰所处的环境温度升高,超过海冰的熔点,加速海冰向液态水的转变。所以答案是北极地区海冰加速融化,D对。故选D。【点睛】科学家们对云和水汽在北极增温中的作用存在争议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无法证明云和水汽的大气削弱作用和大气逆辐射作用哪个更为显著。3.C4.D【解析】3.读图可知,①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但不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A错;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近地面大气的热源,B错;③是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升温,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所以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③对;④是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主要是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而不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D错;故选C。4.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越接近垂直照射,大气对其削弱作用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气温越高,而不是削弱作用越强,A错;高原大气稀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路径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但是高原地区气温低主要是因为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而不是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B错;与裸地相比,湖泊等水域比热容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在白天吸收相同热量时升温幅度小;夜晚释放热量时降温幅度也小,所以昼夜温差小,而不是昼夜温差大,C错;多雾多云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不会太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也强,地面热量散失少,气温不会太低,所以昼夜温差小,D对;故选D。【点睛】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属于长波辐射。5.B6.C【解析】5.读图可知,11月24日20时到25日20时,华北地区受寒潮影响较严重,气温大幅度降低,A错误。与11月24日20时相比,25日20时华北地区等压线明显变密,水平气压梯度力加大,风力显著增加,B正确。根据等压线数值可以推测,华北地区的气压数值并未出现明显升高,始终在1025hPa左右,C错误。华北地区风力加大,有利于污染物扩散,雾霾天气减轻,D错误。故选B。6.结合图示信息可知,11月25日,北京气压范围在1022.5-1025hPa,低于1030hPa,A错误。11月为北半球秋末冬初季节,并未达到气温最低的时间,渤海海冰不会达到全年最后,B错误。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北京所在地区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为自西向东,受向右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京的风向为西北风,C正确。台风属于低压,且形成于副热带和热带海区,黄海不会出现台风中心,D错误。故选C。【点睛】等压线是等值线的一种。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气压梯度的大小,等压线越密,气压梯度越大。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7.A8.C【解析】7.根据图中信息,①是太阳辐射,A正确;②来自地面,是地面辐射,B错误;③来自大气,且箭头向下,是大气逆辐射,C错误;④来自大气,箭头向上,为大气辐射,D错误。故选A。8.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10月6日是阴雨天气:而10月7日是晴天,晴天的云量较阴雨天气少,故晴天太阳削弱作用较弱,白天气温较高,而夜晚保温作用较弱,因此大气逆辐射较弱,夜晚气温相对较低,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通过选择性吸收、半选择性散射和无选择性的反射,削弱太阳辐射,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小。大气透明度越低,大气削弱作用越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能量截留在大气中,然后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补偿地面的能量损失,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一般大气透明度越低、温室气体含量越高,气温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9.A10.B11.C【解析】9.读图分析可知,酒精灯附近温度高,气流受热膨胀上升在玻璃缸上部积累,形成高气压,酒精灯附近气压低;冰块温度低,气流冷却收缩下沉,气压升高,气流从冰块附近流向酒精灯附近,玻璃缸上部由酒精灯上部流向冰块上部,线香点燃放进开口内,受冰块的影响,先下沉,然后水平向左流向酒精灯附近,受酒精灯附近加热的影响,向上运动,然后在玻璃缸上部向右移动,A正确,BCD错误。故该题选A。10.增大缸顶部的开口,缸内外气流流通强度增大,受外部气流的影响大,不容易观察实验现象,A错误;透明的玻璃缸不容易观测烟,将背面改为深色的背景,更容易进行实验观察,B正确;减少冰块数量,和酒精灯温差变小,不利于观察实验现象,C错误;放入线香等10分钟后玻璃缸内充满了烟雾,无法观察烟雾流动状况,D错误。故该题选B。11.该实验烟雾从冰块附近流向酒精灯附近,可模拟白天的风从海洋吹向陆地,A错误;城市温度高,气压低,风从郊区吹向城市,B错误;冷藏后洋葱温度低,气流下沉,所以不辣眼,和实验中冰块附近温度低,气流下沉的原理一致,C正确;因为热空气上升,所以北方房屋内暖气装在低处效率高,D错误。故该题选C。【点睛】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受热或冷却→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气流的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发生水平运动(风)。12.D13.B【解析】12.读图中热岛强度曲线可知,一天中21:00—4:00的热岛强度明显较6:00—8:00、10:00—12:00、12:00—16:00更强,D正确,排除ABC,故选D。13.与硬化路面相比,植被和水域增温速度更慢,因此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合理增加城市水面可以减弱北京热岛效应,①④正确;道路铺设渗水砖有利于增加下渗,减少城市内涝,但对减弱热岛效应的作用不明显,②错误;冬季利用地热采暖会增强城市热带效应,③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BD错误,故选B。【点睛】由于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吸热率和更小的比热容,使得城市地区升温较快,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14.(1)乙(2)以海陆风为例,绘图如下:影响:受海陆风影响,滨海地区白天温度较低、夜晚温度较高,昼夜温差减小。(3)总体温度先升高后降低;同一时刻甲温度低于乙;最高温甲低于乙;最高温出现时间甲晚于乙;甲温差小于乙。(4)1717日白天小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更强,气温低于16和18日;17日夜间阴天,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相对较高。因此17日昼夜温差小于16日和18日。【分析】本题以热力环流的对比实验和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为材料展开设问,设置4个小问,涉及热力环流、大气受热过程等地理原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和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基础性与应用性考查。【详解】(1)热力环流是指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结合图示信息,乙图中大玻璃容器下面分别放置两烧杯的热水和冰水,导致大玻璃容器内同高度的水出现热量差异。因此,乙图可以模拟大气热力环流。甲图大玻璃容器下面没有引起热量差异的装置,因此,甲图不能模拟热力环流。(2)生活中热力环流的现象有很多,例如,海陆热力环流、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均由下垫面的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受热不均匀导致。以海陆风为例,绘制示意图如下: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考虑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陆地增温快,海洋增温慢,一段时间后,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导致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导致陆地温度较低;夜晚,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一段时间后,陆地温度低于海洋,导致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导致陆地温度较高。综上所述,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昼夜温差降低。(3)从温度总体变化、温度变化速度、最高温大小、温差大小等方面归纳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而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结合表格数据可知,甲乙两温度计的温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在同一时刻,甲温度计的温度低于乙。从最高温度来看,甲的最高温为27℃,乙的最高温为30℃,甲的最高温低于乙;甲的最高温出现时间为13:45,乙的最高温出现时间为12:45,甲的最高温出现时间晚于乙。从温差来看,甲温差为19℃,乙的温差为20℃,甲的温差小于乙。(4)读图经过计算可知,昼夜温差最小的是10月17日,温差为2.9℃。从大气受热过程来看,10月17日白天出现小雨天气,云量较多,与16日和18日的晴天相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更强,导致17日白天气温低于16和18日。17日夜间为阴天,云量较多,大气逆辐射较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与16日和18日相比较高。因此17日昼夜温差小于16日和18日。15.(1)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滞后于太阳辐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原因:低层大气最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温度逐渐升高,太阳辐射最强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热量最多,然后通过地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这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2)增加AD(3)甲乙【分析】本题以某校中学生在校园中开展农作物种植实验为情境材料,涉及大气受热过程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逻辑推理及综合思维能力。【详解】(1)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同时向外辐射能量,即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大部分能够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使大气增温。太阳辐射最强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热量最多,但地面需要时间将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温度逐渐升高,然后通过地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这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从太阳辐射最强到地面辐射最强,再到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达到最高值,存在一个时间差,导致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滞后于太阳辐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一般来说,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而太阳辐射最大值通常出现在正午12时左右。(2)白天,地膜、小拱棚可以让太阳辐射透过薄膜到达土壤,土壤吸收热量升温;夜晚,土壤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地膜、小拱棚能减少土壤热量以长波辐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使土壤热量散失减慢,就如同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得到了加强,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有助于保持土壤温度和湿度,促进农作物根系发育等,对于改良品种和提高土壤肥力没有直接影响,故此题选AD。(3)甲图有透明薄膜覆盖,白天太阳光可以透过薄膜到达地表,使地表吸收热量升温,夜晚薄膜能阻挡地表长波辐射向外散失,起到保温作用,类似于地膜覆盖的效果。乙图没有薄膜覆盖,太阳光直接到达地表,地表热量散失相对较快,昼夜温差较大。通过甲和乙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薄膜(类似地膜)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从而证明地膜的保温等作用。而丙图中有砂土,丁图中有水,它们与甲、乙图的变量不单一,无法单纯证明地膜的作用。综上所述,选择甲和乙进行对比实验可以证明地膜的作用。16.(1)

(2)较大湖风原因:白天陆地相较于湖泊气温高,近地面陆地为低压,湖泊为高压,风从高压吹向低压。(3)夜晚,湖泊气温高,垂直方向气流上升,湖泊水汽充足,上升遇冷凝结形成降水。【分析】本题以鄱阳湖及周边示意图和鄱阳湖沿岸湖陆风风速记录表为材料,涉及热力环流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地理实践的核心素养。【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湖泊比热大于陆地,白天陆地升温快,湖泊升温慢,陆地气温高于湖泊,所以陆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湖泊地区气流下沉;近地面陆地形成低压,湖泊形成高压,水平方向气流由湖泊流向陆地,高空相反,所以图中湖泊处标记高压,陆地处标记低压,垂直方向湖泊向下箭头,陆地向上箭头,水平方向,近地面由湖泊指向陆地,高空相反,具体如下图2所示;湖陆风风速变化趋势图的绘制,首先把每个时间点对应的湖陆风数值对应的纵坐标值找出,然后利用平滑曲线把每个点相连,具体如图3所示:

(2)根据图中曲线距离0值的远近,结合数值可知看出,8到18时风速较大,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白天湖泊温度较陆地低,气压较陆地高,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即吹湖风。(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汽和冷凝是形成降水的两个主要因素;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夜晚湖泊温度较陆地高,湖泊地区气流呈上升运动;湖泊蒸发的水汽多,大气中水汽充足,上升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水汽冷凝形成降水。17.(1)玻璃顶棚利于太阳短波辐射进入,地面长波辐射不易穿透,增强保温作用:提高棚内温度,加强海水蒸发:密闭空间,减少热量和水汽的散失;倾斜顶棚,利于淡水收集。(2)蒸发后的海水盐度高,密度大,主要集中在底部。(3)可行。新疆深居内陆,太阳能资源丰富;清洁可再生,环保绿色(污染小);该海水淡化技术难度低,成本低,可操作性强。不可行。太阳能不稳定,苦咸水淡化量受天气影响较大;新疆生态脆弱,导出的浓盐水如果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可能产生生态破坏等。【分析】本题以海水淡化为背景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受热过程、海水淡化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学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