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1《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第71-73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于问题的联系.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实际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
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会策略,引入课题.
用司马光和曹冲的故事开始,引出课题。
二、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看条件提问题。
1)小华买了20棵树苗,已经栽了12棵。
2)杨树苗有20棵,杉树苗比杨树苗多8棵。
3)柳树苗有12棵,松树苗有6棵。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板书课题。
2、学习策略。
1)理解题意。
出示例1,学生读题,找处条件和问题。
2)交流算法。
交流:怎样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在根据什么求处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追问:小朋友的算法是根据什么想到的?
3)列式解答。
学生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怎样填的?
4)回顾概括。
三、巩固应用,内化策略。
1.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第1)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
请说说:感觉什么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接着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说说怎样解答提出不同的问题?
2)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你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交流:为什么这样标?
4.想想做做第4题
追问:你用了什么策略?
5.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教后反思】
课时2《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二)》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
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
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感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球问题
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集合宜观,培养分析、列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
积极性。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
1.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不绿花的朵数,(回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就应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怎新条件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
求日红花有多少朵。这样从条件想起,以很清楚地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
怎样算呢?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
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
3.回顾反思收获。
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
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互用讨论讨论。
交流:能说说解决两个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了吗?那两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
呢?
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
朵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因为两题
中表示红花和黄花朵数关系的条件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一样。
二、内化策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图说说第(D题的条件。
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板书问题)
这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提问:第(2)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板书问题)
提问: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指已: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题,这样就能知道可以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正确解答。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相的引导: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
三、策略总结
互相讨论一下,说说是怎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四、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4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教后反思】
课时3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第76页练习十第广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的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从条件
想起说明书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能应用策略正确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体会解决两步讲算问题的关键是
确定先求什么样,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系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
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日下面每组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
(1)读一读条件,说说能想到什么。
。红葡萄有25箱,绿葡萄有30箱。
②男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2人。
③小明买了6支铅笔,王老师买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4倍。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问题、口头列式,并板书算式。
说明:如果两个条件有联系,就可以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练习,小朋友要进一步熟悉这个策略,能用它分析问题,找出怎样解答,并正确列式解
决。
二、策略练习
第1题,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之后,要让他们说清楚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题的,相关
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例如,根据第(1)题中的条件能够提出的问题有:跳绳的有多少人,拔
河的有多少人,跳绳和拔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其中,求出跳绳的人数后就能接着求出拔河
的人数了。
第2题,根据图意,小力的身高是136厘米,小英比小力矮15厘米,小军比小英高21厘米。
第4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表中的信息,知道表中每一竖栏分别表示一个公交站点的上、
下在人数。其中,西门站由于是始发站,所以没有下车人数的记录,而只有上车人数的记录。计
算公共汽车从每个站点开出时的总人数时,应考虑到汽车从前一站开出时的总人数和本站上、下
车的人数。例如,从建设路站开出时乘客人数,应等于从西门站开出的16人,加上本站上车的9
人,减去本站下车的1人,得24人。
三、练习总结
今天练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你觉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要怎样想?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
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练习你还有哪些体会?
【教后反思】
课时4《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二)》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第77练习十第6~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能从条件
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
维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
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做练习第6题。
让学生口算,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结合交流,选择乘法和除法说说怎样算的。(如16X3,先算1()乘3
得30,再算6乘3得18,30加18就等于48;964-6,先算6()除以6得10,余下36除以6得6,
10力口6等于16)
二、策略练习
第7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苹果比香蕉的2倍还多70千克”,因此算出280千克的
2倍后,再加上70千克,就是苹果的千克数了。
第8题,要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汽车开走7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就是指小汽车
比大客车多7辆。
第10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这个条件的含义,
知道从54只晨去掉20只之后,剩下的34只里有一半是鸡、一半是鸭,因此原来鸭有34+2=17
(只),而原来鸡的只数则是17与20的和。
第11题,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一律半价”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所谓“一律半价”,就是
指每样商品的售价都是原价的一半。而由此即可先算出每样商品现在的价钱。
思考题,左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4盒饼干共73元”,右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
和2盒饼干共49元”。比较这两组条件,则可发现:2盒饼干共24元。由此,一盒饼干的价钱就
是24+2=12(元):一盒巧克力的价钱就是73元与4盒饼干价钱的差,或49元与2盒饼干价钱
的差。
三、练习小结:
提问:通过这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后反思】
课时5《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P78-7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逐步积累探索
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光盘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
2.引发探究动机。
谈话: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里两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如果你在进一步观察,是不是
会发现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
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
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
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总结: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情境里,经常会有一些数学规律。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平时
注意观察,分析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常常思考一些为什么。
【教后反思】
课时1《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P80〜82例1、2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
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教学难点】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纸飞机、溜溜球、各一个;师生都准备一个圆盘、一个指针,学生准备
“动手做”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平移
1.出示例1图
(1)依次出示3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和国旗的运动)。
提问:你感觉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沿着直线的运动。
指像图中火车车厢电梯国旅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平移。(板书:平移)
举例: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二)认识旋转。
1.巴示例2图
提问:你能看出图中表示的是哪些物体的运动吗?
引导: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做的是怎样的运动呢?你能用手势表示这些运动吗?清
小朋友来说一说,并且表示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交流并表示运动方式。
提问:你知道这些运动有什么特点吗?这几个物体运动时,为什么它们的位置固定在那里而没有
移动到另一处呢,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围绕一点转动。
指出:像图中电风扇口I•片、螺旋桨、钟面指针这样的运动,番可以看成是旋转。(课题位置板
书:旋转)旋转的特点是绕着一点转动。(板书:旋转绕着一点转动)
追问:电风扇叶片绕着哪一点转动?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呢?
举例:小朋友还在哪里见到过旋转现象?
2.学生“试一试”。
(1)做转盘
出示“试一试”中的转盘,让学生用事先先准备的转盘面和指针,照样子做一个转盘。
提问:你是怎样做成这个转盘的?圆面中心为什么用一个掀钮固定?
(2)动手旋转
引导:请小朋友按老师的要求做一做:把指针从指向A点旋转到指向B点,再把指针旋转到指
向C点或者指向D点。
提问:刚才指针是什么运动?是绕着哪一点转动的?请小朋友再把指针从指着A点开始,顺时
针旋转一周回到A点。
还可以怎样旋转一周回到A点?请大家做一做。(学生逆时针旋转)
追问:怎样的运动是旋转?
(三)比较
引导:请大家用手势表示平移,再用手势表示旋转。
比较一下平移和旋转,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小结:我们刚才研究了物体的运动,认识了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这就是平移和旋转。沿着直
线移动的运动,是平移,绕着一点转动的运动是旋转。
三、练习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观察,把通过平移能和绿色树叶重合的图上颜色。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方格图,让学生说一说平面图上的方向,让学生说说两枚棋子各在原来位置的什么方向。
4.完成“动手做”
指不管向哪个方向旋转,只要是绕着一点的转动,就是旋转运动。
四、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能说说平移和旋转有什么不同吗?你还有哪些收获?
【教后反思】
课时2《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第83〜86页例3、例4和相对应的“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
5题,“动手做”及“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操作、观察并获得轴对称图形基本特征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识别、判
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剪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用对折、观察的方法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感受获得图
形特征的基本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识别、欣赏、制作等活动中,体会轴对称在显示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轴对称
蕴含的美,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思考
谈话.: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尤其使苏州小乔流水和园林里别具风味的门亭、花窗、
亭台常常为世人所赞叹。(边介绍边投影相应的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图片)这些建筑、工艺品之所
以有独特的美,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个特征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通过观察、
比较发现的内容。
二、操作感悟、认识新知
1.认识物体对称
出示:上面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我们经常看到。现在请大家看这里几个物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如何进行日常工作的总结与反思计划
- 优化仓库退料和报废处理的个人计划
- 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的知识框架试题及答案
- 加强供应链管理的措施计划
- 核心知识点畜牧师职称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主动参与小语种文化考试试题及答案
- 互联网思维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网络编辑师考试实务操作试题及答案
- 准备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要点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在线学习资源试题及答案
- 养老院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结项鉴定审批书
-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
- 2025年03月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公开招聘8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考点剖析附解题思路及答案详解
- 中药煎药室工作制度和流程
- 国开2025年《会计政策判断与选择》形考任务1-9答案
- 京瓷哲学学习与应用课件
- 2025年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新版
-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2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 2025年甘肃财贸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有答案
- 跨学科实践:制作微型密度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