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Ⅰ卷——2025届高考语文4月模拟预测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音乐蕴含着哲学本原思想,这是我国古代乐论特为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支配这一时期审美意识的,不是商周以后的理性哲学,而是更为原始的本原哲学,以及由此形成的巫术文化。音乐是一种神秘的艺术,它的音律能与天地自然相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于音乐的作用,古人往往并不看重它的审美愉悦性,而把通神致用的功能放在首位。《列子汤问》篇记载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来到北方,见其地冰寒不生五谷,便吹律使天气回暖,于是禾苗得以生长。古今评论对这一类传说常常不予认同,认为其不符合科学道理,然而若从阴阳律学的角度看待它,其中的哲学意蕴就会显露出来。这种理念看似抽象,处于形而上学的思辨当中,但是在音乐的表现中则充满着一种原始郁勃的生命意态。由于音乐本于自然,因而音乐的至高境界也与自然天道相通,古代乐论涉及的音乐起源和音乐审美等问题,大都体现出辽远博大的宇宙意识,人们对音乐的鉴赏,也以把握这种形而上的思想意旨为最高境界。音乐的本体在于它的形而上属性,也在于人类生命体的内在规律。它暗合生命节律,是自然美的最高体现。在西方美学史上,处于自然哲学阶段的古希腊美学,关注的就是艺术的本原问题,其美学思想注重对事物外在形式的研究。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数的原则去解释宇宙中的一切现象,认为世界万物最基本的元素就是“数”,美的事物就是体现着适当的数量关系的事物,事物本身必须符合和谐的数的比例。在音乐美的认识上,毕达哥拉斯认为,物质之间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是音乐形成的主要原因,它代表宇宙和谐的原理,也符合人的欣赏规律,所以它能给人带来美感。与西方美学传统不同,在我国古代,声音之道被哲学家纳入了“阴阳五行”学说的范畴,古人运用阴阳学说解释音乐的起源,并把它同人体相对应来谈其养生意义,认为音乐顺应宇宙万物阴阳相生、动静相应的规律。“阴阳五行”学说把人体作为宇宙自然的对应物,阴阳消息与人的心理结构会产生全息的感应,这在古人对音乐起源的描述中就能体现出。音乐源于生产实践需要,为的是疏导人体阴阳两气失调的现象,这表明古人对阴阳之气有自己的理解。“气”是我国哲学本原论的基始范畴,它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成分,古人认为音乐的产生也是宇宙自然气化的结果。《礼记。乐记》对此有具体的描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这对文艺创作的“物感”说极有影响,“物感”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诗性境界,即主体在与客体互感互动的直观活动中倾听自然的回响。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音乐能够深主人心,化感性情,在主体接受过程中,人的情感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关于音乐的作用,西周的统治者历来重视德治,注重以礼乐作为思想统治的重要手段。音乐的教育功能关键在于“治心”,即消除人的内在欲望和外在的诱惑,使之归于“礼”,这就把音乐的本原放在人的心性基础之上了。音乐能够为社会的道德教化而经治人心,这是由它的本原基点所生发出来的社会功能,反映了音乐的宗旨是“美善相乐”,倡导人与天地和乐的人格美。我国先秦的乐论,一般以“乐”代指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在社会的运用中是指礼乐。谈到音乐的社会政治作用,为什么还会联系到哲学本原的概念?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与政治哲学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具体的途径是把社会现实的存在同天道自然联系到一起,把宇宙自然的最高法则与人类社会的政治规范相联系,从派生万物的本根上寻找社会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根据。正是由于这样的哲学思想基础,所以我国古代哲学十分注重对“本原”性、“本根”性概念的阐释,并通过这些哲学概念将社会政治道德观念融注到其中。儒家学派注重“天道”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把天道转化为社会礼仪规范,依此对人们的文艺活动加以约束。儒家的礼乐是天、地、人三者间相互沟通的纽带,社会政治思想要通过乐教影响人心来加以实现。《礼记。乐记》云:“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这是雅乐的根本功能,《诗经》中的《周颂》、《乐府诗集》中的郊庙歌辞都是这种祭祀音乐的典型代表。总之,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正是由于看到了它“上接天道的形上根源,从而给予音乐至高无上的文化地位”。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涉及音乐的神秘起源和地位,也关系到如何认识音乐的社会作用,强调音乐移风易俗、陶冶性情等伦理教化功能。(摘编自王少良《中国古典音乐的哲学本原思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史前时期以来,本原哲学和巫术文化就一直支配音乐美学思想,这是古代乐论关注的核心问题。B.用阴阳律学阐释音乐起源和音乐审美等问题,体现出辽远博大的宇宙意识,显露了音乐的哲学意蕴。C.相较于音乐的形而上属性,人们更在意它所体现的人体的内在规律,借助这个规律可以促进养生。D.我国古代哲学将哲学概念渗透进社会政治道德观念中,是因为其很重视阐释本原性、本根性概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音乐具有众多功能,古人认为音乐的音律能与天地自然相接,从而实现通神致用,如邹衍曾吹律使天气回暖。B.中西方哲学家都关注了音乐的起源问题,但其观点有所不同,如毕达哥拉斯就认为物质的对立统一才是音乐产生的原因。C.古人认为音乐的产生与人体的阴阳两气有关,又是宇宙自然气化的结果,二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催生了“物感”说。D.儒家认为礼乐是天、地、人的连接点,可以沟通天道,作用于人心,使人们符合社会礼仪规范,从而实现社会政治思想。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文中“音乐蕴含着哲学本原思想”观点的一项是()(3分)A.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B.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C.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D.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4分)5.某市宣传部门拟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为全市智能音乐系统增设“礼赞劳动”专题模块,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这种公共音乐服务的文化依据。(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百鸟朝凤(节选)肖江虹过了河,父亲蹲下来给我整了整衣衫,我的对襟短衫是母亲两个月前就做好的,为了让我穿上看起来老成一些,还特地选了藏青色。听母亲说,父亲想让我做一名唢呐匠其实并不完全为了钱。母亲说父亲年轻时也想做一名唢呐匠,可把方圆百里的唢呐匠师傅都拜遍了,父亲还是没有吹上一天的唢呐,人家师父说了,父亲这人鬼精鬼精的,不是吹唢呐的料。许多年过去了,本以为时间早就已经让父亲的理想像深秋的落叶般腐化成泥了,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翻过大阴山,就能看见土庄了。那就是我未曾谋面的师傅的家。父亲的运气比想象中要好,土庄名声最显赫的唢呐匠今天正好在家。我未来师傅的面皮很黑。他从屋子里踱出来的时候燃了一袋旱烟,烟火吱吱地乱炸。我很紧张,怕那点星火把他自己给点燃了。焦师傅,我叫游本盛,这是我儿子游天鸣,打鸣的鸣,不是明白的明。①父亲弓着腰,踩着碎步向屋檐下的黑脸汉子跑过去,跑的过程中又慌不迭地伸手到口袋里摸香烟,眼睛还一直对着一张黑脸行注目礼。可怜的父亲在六七步路的距离里想干的事情太多了,他又缺乏应有的镇定,这样先是左脚和右脚打了架,接着身体就笔直地向前扑倒,跌了一嘴的泥,香烟也脱手飞了出去,不偏不倚地降落在院子边的一个水坑里。我的心一紧,赶忙速去把父亲扶起来,父亲甩开我扶他的手,说扶我干什么?快去给师傅磕头啊!我没有听父亲的,毕竟我认识父亲的时间比认识师傅的时间要长,于情于理都该照看刚从地上爬起来的水庄汉子。主意打定,我仍然不屈不挠地挽着父亲的手臂,我抬起头,父亲的额头上有新鲜的创口,殷红的血珠正争先恐后地渗出来,我一阵心酸,眼泪就下来了。师傅摆摆手,说:②磕头?磕什么头?他为什么要给我磕头?这个头不是谁都能磕的。父亲哑然,很难堪地从水坑里捡起香烟,抽出一支来,香烟身体暴涨,还湿答答地落着泪。这?父亲伸出捏着香烟的手为难地说。唢呐匠扬了扬手里的烟锅子说,我抽这个。三个人就僵立着,谁都不说话,主要是不知道说什么。还是唢呐匠坦然,不管怎么说这始终是他的地盘,所以他的面目始终都处于一种松弛的状态,他看了看天空,我也看了看天空,他肯定觉得今天是个好天气,我也觉得今天是个好天气。太阳像个刚煎好的鸡蛋,有些耀眼。他终于开口了。哪个庄子的?他问话时既不看我,也不看父亲,但父亲对他的傲慢欣喜如狂。父亲往前走了两步,说:水庄的,是游叔华介绍过来的。父亲把游叔华三个字作了相当夸张的重音处理。游叔华是我的堂伯,同时也是我们水庄的村长。③我听见唢呐匠的鼻子里有一声细微的响动,像鼻腔里爬出来一个毛毛虫。他继续低头吸烟,仿佛没有听见父亲的话,父亲就沮丧了。多大了?唢呐匠又问。我的嘴唇动了动,刚想开口,父亲的声音就响箭般地激射过来:十三岁。比我准备说的多出了两岁。怕唢呐匠不相信,父亲还作了补充:这个月十一就十三岁满满的了。唢呐匠的规矩你是知道的,十三是个坎儿。唢呐匠说。知道知道。父亲答。这娃看起来不像十三的啊。唢呐匠的眼睛很厉害。这孩子是个娃娃脸,自十岁过来就这样儿,不见熟。嗯!唢呐匠点了点头。看见唢呐匠表了态,父亲的眉毛骤然上扬,他跑到屋檐下战战抖抖地问:您老答应了?哼!还早着呢!我原本以为做个唢呐匠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拜个师,学两段调儿,就算成了。可照眼下的情形来看,道道还真不少呢。院子里摆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了一个盛满水的水瓢,水瓢是个一分为二的大号葫芦。唢呐匠递给我一根一尺来长的芦苇秆。用芦苇秆一口气把水瓢里的水吸干,不准换气。唢呐匠对我说。我看了看父亲,又看了看唢呐匠,唢呐匠一脸严肃,而父亲对着我一个劲儿地点头,牙咬得紧紧的,他的鼓励显得格外艰苦卓绝。我把芦苇秆伸进水里,又看了看他们两个人。唢呐匠的眼神和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然而平静,像我面前的这瓢水。我提了提气,低头把芦苇秆含住,然后一闭眼,腮希子一紧,一股清凉顿时排山倒海地涌向喉咙。我睁开眼,看见瓢里的水正急速地消退,开始我还信心满满的,等水消退到一半的时候;气就有些喘不过了,水剩下三分之一时,连脑袋也开始发晕了,胸口也网得难受。快,快,快,不多了。是父亲的声音,像从天外传来的。终于,我一屁股坐倒在地,仰着头大口地喘气。我又看见太阳了,是个煎煳的鸡蛋。等太阳重新变成黄色,我听见父亲在央求唢呐匠。您老就收下他吧!父亲带着哭腔说。他气不足,不是做唢呐匠的科子。这时候我看见父亲过来了,他含着眼泪,咬牙切齿地抄起桌上的水瓢,劈头盖脸地向我猛砸下来。你个娃子,连瓢水都吸不干,你还有啥能耐?水瓢正砸在我脑门上,我仿佛听见了骨头炸裂的声音。④我高喊一声。你面倒下,太阳不见了,只有一些纷乱的蛋黄,还打着旋地四处流淌。我努力睁开眼,又看见了父亲高高扬起的水瓢。正当我万分惊惧的时候,我看见了一只手。那只手牢牢攥住了父亲的手腕。好多年后师傅对我说,你知道当初我为什么收你为徒吗?是因为你的眼泪。我说什么眼泪?师傅说你父亲跌倒后你扶起他时掉的那滴眼泪。父亲走了,看着他离开的背影我顿时有一种无助的感觉,以往天天看见他,没觉得他有多重要。现在才发现,他就像一棵树,为我挡风遮雨,等有一天自己离开了这棵大树,才发觉雨淋在身上是冰湿的,太阳晒在脸上是烤人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借母亲之口交代了父亲年轻时拜师的经历,说明了父亲想让“我”学唢呐有多重原因。B.父亲将“游叔华”作了夸张的重音处理,想借村长的名号来达成目的,表现出他鬼精的一面。C.父亲在师傅问及“我”的年龄时抢先多报了两岁,这一细节体现了父亲对拜师规矩十分了解。D.“我”跟随父亲拜师时以为吹唢呐是件容易的事,当得知还要做吸水测试时心中有些后悔。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弓”“踩”“跑”“伸”“摸”等一连串的动作,淋漓尽致地刻画出父亲求人时的卑微和紧张。B.句子②连用三个问句,语意一步步明确深入,语气也越来越强烈,突出表现了师傅此时没有收徒打算。C.句子③中“我”将唢呐匠鼻腔的细微响动形容成毛毛虫在爬,运用通感,表现出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D.句子④运用借喻,照应了前文的“刚煎好的鸡蛋”“煎煳的鸡蛋”,生动展现了“我”此时的头晕目眩。8.“我”拜师过程中对焦师傅的称呼从前半部分的“未曾谋面的师傅”“未来师傅”“师傅”,变为后半部分的“唢呐匠”,这一变化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4分)9.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显得累赘,应该删去,也有人认为不应删去。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节选自《孟子。告子上》)材料二:治国者,分已定,则主相、臣下、百吏各谨其所闻,不务听其所不闻;各谨其所见,不务视其所不见。所闻所见诚以齐矣则虽幽闲隐辟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是治国之征也。主道治近不治远,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主能治近则远者理,主能治明则幽者化,主能当一则百事正。夫兼听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足者,如此也,是治之极也。(节选自《荀子王霸》,标点有改动)材料三:甚矣,耳目之为天下祸福也。《洪范》五事【注】了,为皇极之用,治乱之所由出,狂圣之所由分,风雨之所由作,五福六极之所由致。故颜渊问仁,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期于聪明而已,何与于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是礼也,何与于仁。曰:视听不以礼,则聪明之害物也甚于聋瞽。何以言之?明之过也,则无所不视,掩人之私,求人之所不及;聪之过也,则无所不听,浸润之谮或行焉。此其害,岂特聋瞽而已哉!故圣人一之于礼,君臣上下,各视其所当视,各听其所当听,而仁不可胜用也。太甲之复辟也,伊尹戒之曰:“视远惟明,听德惟聪。”何谓远?何谓德?探夜光于东海者,不为鲵桓而回网罗;求合抱于邓林者,不以径寸而枉斧斤。苟志于远,必略近矣。故子张问明,孔子既告之以明,又告之以远。由此观之,视不及远者,不足为明也。梁惠王问利于孟子,孟子告以仁义。曰:“王何必日‘利’。”夫言利者,其言未必不中也,然君子不听,曰“言利者,必小人也”。听其言必行其事,行其事必近其人,小人日近,君子日疏,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凡言苟出于利,虽中,小人也,况不中乎。苟出于德,虽失,犹君子也,况不失乎。由此观之,听不主于德者,非聪也。(节选自《苏轼文集》)[注]《洪范》五事:指貌、言、视、听、思五种对君王行为的规范。10.材料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3分)所闻所见诚A以齐矣B则虽幽闲C隐辟D百姓莫敢不敬E分安F制以化其上G是治H国之征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钧是人也”与《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中的“钧”意思不同。B.“甚矣,耳目之为天下祸福也”与《岳阳楼记》“吾谁与归”的倒装类型不同。C.“夫视听期于聪明而已”与《兰亭集序》“终期于尽”中的“期”意思相同。D.“而仁不可胜用也”与成语“喜不自胜”“不胜其烦”中的“胜”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心会思考,是上天赐予的重要器官,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会将心的重要性置于耳目器官之前。B.材料二认为君主处理好关键的、主要的问题,其他问题会迎刃而解,这种治理方式既能提高效率,又能确保国家稳定。C.材料三先以一连串的排比强调了耳目视听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接着通过层层设疑来具体阐释问题,环环相扣。D.材料三认为目过于明会导致无所不视,耳过于聪会导致无所不听,过犹不及,它们的危害和聋了瞎了没什么区别。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2)凡言苟出于利,虽中,小人也,况不中乎。1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君臣上下应按其身份“视听”,但效果不同。请简要概括。(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离亭燕张昪①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注】①张昪(992-1077):字果卿,一生经历了北宋由真宗到神宗国运渐衰的过程,这首词是他辞官退居金陵(南京)后所作。②低亚:低垂。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秋日之景本应萧瑟凄凉,但词人以“潇洒”反弹琵琶,突出金陵一带景物明净澄澈。B.上片中,词人描绘远近景物,以动景与静景互相映照,构成了一幅爽朗宏阔的画面。C.下片视线由远及近自然收回,触目之处,客帆、酒旗似乎都在诉说王朝的兴衰更迭。D.“渔樵闲话”承“竹篱茅舍”的静谧环境而来,又为下句词人登楼“怅望”作铺垫。16.试赏析结尾两句“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的艺术特色。(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枇杷树的生长变化表达对亡妻的深切悼亡之情。(2)小明看到杭州西湖边商店橱窗里陈列的珠玉配饰和精美汉服,不禁想起柳永《望海潮》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3)古人常在诗词中通过引述历史人物的功或过来抒发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记者会上7分钟“聚焦腰围”的发言登上热搜。这条被戏称为“史上最硬核健康提醒”的新闻折射出我国“肥胖问题”十分严峻,采取行动已A___________。当前,中国老百姓健康的首要危险因素为慢性病,这当中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等常见慢性病,(甲)。这表明,肥胖已成为危害个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每个人都要做好管理自己体重的“第一责任人”。评估体重状况,可以用好BMI(身体质量指数)和腰围“两把尺子”,定期□测体重。管理体重,则要从“管住嘴”“迈开腿”开始行动,(乙),也要选择自己感兴趣且适合的体育运动多锻炼,把对体重数字的关心转化为对生活节奏的把控。当然,体重管理,不能仅靠B___________,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从推广“一秤一尺一日历”、营造体重管理的良好环境,到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从为受体重问题困扰的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到持续做好有关慢性病防控和体重管理方面知识的宣传……当下,我们正在合力将体重管理从“治已病”提升到“”,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目标就是从源头预防和控制相关疾病。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0.文中“第一责任人”和“两把尺子”的引号作用有何不同?(4分)21.文中第二段方框处填“监”或“检”哪个字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4分)22.出于表达需要,我们常会根据语境造新词。文中画框处缺少内容,请造一个新词填入画框中,并给出理由。(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自知是认识自我,自洽是平衡内心,自律是约束行为,这三者是治愈自我的三剂解药。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项,“自史前时期以来,本原哲学和巫术文化就一直支配音乐美学思想”曲解文意,根据第1段中的“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支配这一时期审美意识的……是更为原始的本原哲学,以及由此形成的巫术文化”,可知文章只是说本原哲学和巫术文化在史前时期支配着音乐美学思想,并不代表其从史前时期至今一直如此。C项,“相较于音乐的形而上属性,人们更在意它所体现的人体的内在规律”于文无据,根据原文第3段中的“音乐的本体在于它的形而上属性,也在于人类生命体的内在规律”“古人运用阴阳学说解释音乐的起源,并把它同人体相对应来谈其养生意义”,可知原文并未将人们对二者的态度进行对比。D项,“是因为其很重视阐释本原性、本根性概念”强加因果,根据原文第6段中的“正是由于这样的哲学思想基础,所以我国古代哲学……并通过这些哲学概念将社会政治道德观念融注到其中”,可知选项前后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2.答案:C解析:3.答案:D解析:首先要理解“音乐蕴含着哲学本原思想”这一观点,根据第2段中的“它的音律能与天地自然相接”“音乐的至高境界也与自然天道相通”、第4段中的“音乐的产生也是宇宙自然气化的结果”、最后一段中的“正是由于看到了它‘上接天道的形上根源,从而给予音乐至高无上的文化地位’”,可知这句话指的是音乐与自然天道相关,然后分析各选项。选项理解分析能否支撑A意为“伟大的音乐与天地保持和谐,伟大的礼仪与天地万物保持同样的节序”,说明音乐顺应天地。能B意为“圣人推行礼乐,天地就会变得光明”,强调音乐能对天地产生作用,说明音乐与自然相通。能C意为“音乐的由来久远,它产生于度量法则,根源于混沌的太一”,“太一”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说明音乐的根源是宇宙天地。能D意为“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于人的内心。人们内心的活动,是受到外物影响的结果”,强调音乐与人心、外物之间的关系。不能4.答案:①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逻辑清晰,层次分明。②文章首先明确提出“音乐蕴含着哲学本原思想”的观点,③然后从“音乐的本体”和“音乐的社会作用”两个层面进行阐述,④最后总结音乐至高无上的文化地位与其蕴含哲学本原思想有关。解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首先要明确文章每段的中心内容,然后将同一层次的内容进行合并,最后分析得出文章的论证结构,按逻辑顺序作答即可。从各段的内容来看,第1段是提出观点,即“音乐蕴含着哲学本原思想”;第2—7段属于具体分析,根据第3段中承上启下的“音乐的本体在于它的形而上属性,也在于人类生命体的内在规律”和第5段中领起下文的“关于音乐的作用,西周的统治者历来重视德治,注重以礼乐作为思想统治的重要手段”,可知第2—4段从音乐的本体层面分析,第5—7段从音乐的社会作用层面分析;第8段总结,揭示了音乐至高无上的文化地位与其上接天道有关。可见文章采取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据此进行归纳即可得出答案。5.答案:①音乐可以陶冶情操,使人们产生审美愉悦,进而深主人心,化感性情。②音乐可以经治人心,使之归于“礼”,有助于强化社会的道德教化和礼仪规范。③音乐是天道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借乐教可以强化社会政治思想。解析:题干要求该市宣传部门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增设“礼赞劳动”专题模块这一公共音乐服务的文化依据,其实就是要从文中筛选音乐的功能。从第2段中的“对于音乐的作用,古人往往并不看重它的审美愉悦性,而把通神致用的功能放在首位”和第4段中的“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音乐能够深主人心,化感性情,在主体接受过程中,人的情感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可提炼出答案第①点;从第5段中的“音乐的教育功能关键在于‘治心’……音乐能够为社会的道德教化而经治人心”,可提炼出答案第②点;从第6段中的“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与政治哲学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从派生万物的本根上寻找社会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根据”和第7段中的“儒家学派注重‘天道’……依此对人们的文艺活动加以约束……社会政治思想要通过乐教影响人心来加以实现”,可提炼出答案第③点。6.答案:D解析:“心中有些后悔”错误,根据文中的“我原本以为做个唢呐匠是件很容易的事情……道道还真不少呢”,可知文中只是表现出“我”对于拜师学唢呐流程的繁复感到惊讶,“而父亲对着我一个劲儿地点头”也让“我”鼓起勇气开始吸水,没有说“我”对此感到后悔。7.答案:B解析:“突出表现了师傅此时没有收徒打算”错误,根据横线后的“这个头不是谁都能磕的”,以及后文父亲和师傅的对话、对“我”吸水的测试,可知师傅只是觉得还没有测试资质,不到磕头的时候,看不出他此时有没有收徒打算。8.答案:①前半部分为敬称,体现出“我”对接受父亲安排拜师学唢呐这件事的懵懂顺从以及对师徒关系的模糊期待。②后半部分变为职业称谓,体现了“我”对师傅态度傲慢的抵触以及经历严苛考验后对其产生了畏惧与疏离。9.答案:示例一:应该删去。①小说以“去拜师—拜师—拜师成功”为叙事线索,情节完整,核心矛盾在于能否拜师成功,最后一段多余。②删去后更能凸显师傅收“我”为徒的真正原因,表明师傅看重德行胜过天赋,使师傅形象更加立体。③删去后以多年后“我”才得知拜师成功的原因结尾,以“那滴眼泪”戛然而止,给小说增添无穷韵味。示例二:不应该删去。①小说由“我”跟着父亲去土庄拜师开篇,由父亲离开土庄结尾,首尾圆合,结构严谨。②最后一段中父亲像树为“我”遮风挡雨的描述与前文父亲精明、急躁的形象形成反差,凸显了父爱温情,使父亲形象更加立体。③最后一段由“好多年后”重新回归对当下的叙述,形成时空交错,使童年视角与成人视角交织,使叙述更为多变。10.答案:BDG解析:“所闻所见”为主语,“诚以齐矣”为谓语,大意为所闻所见如果已经和等级一致了,语意通顺,结构完整,故A处不断而B处断开;“则”“虽”均为连词,连用表让步,意为那么即使,“幽闲隐辟”为地点状语,“百姓”为“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的主语,“则虽……百姓莫敢不”构成复句结构,“百姓”前即D处应断开;“莫敢不”为双重否定表肯定,“敬分”与“安制”都是动宾结构,中间E、F处不应断开,“以化其上”是“敬分安制”的目的状语,故应在G处断开;“治国之征”意为治理国家得当的证明,“是……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故应在“是”前面断开,“治国”之间不应断开。11.答案:C解析:A项正确,“钧是人也”中的“钧”同“均”,意为同样,“吾力足以举百钧”中的“钧”为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二者意思不同。B项正确,“甚矣,耳目之为天下祸福也”为主谓倒装,正确语序为“耳目之为天下祸福也,甚矣”,“吾谁与归”为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吾与谁归”,二者倒装类型不同。C项错误,“夫视听期于聪明而已”中的“期”意为期望、要求,“终期于尽”中的“期”意为至、及,二者意思不同。D项正确,“而仁不可胜用也”中的“胜”意为尽,“喜不自胜”“不胜其烦”中的“胜”意为经得住,二者意思不同。12.答案:D解析:13.答案:(1)耳朵眼睛这样的器官不会思考,就会被外物蒙蔽,当这些器官与外物接触时,就会被外物引导罢了。(2)凡是所说的话如果出于私利,即使言语适当,也是小人,更何况言语不适当。14.答案:①材料二:如果君主、宰相、大臣、百官等治理国家的人各司其职,君主就能够全面治理天下,从而达到治理的最高境界。②材料三:如果君臣上下符合“视听以礼”的规范,就可以避免“视过于明、耳过于聪”的危害,从而产生无穷无尽的仁德。15.答案:C解析:C.“下片视线由远及近自然收回”说法有误。下片“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是远景,并未收回视线。词人通过“客帆”“酒旗”等意象,引出“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的感慨,但并未直接说这些景物在“诉说”兴衰,而是通过渔樵闲话间接表达。故选:C。16.答案:①结构上,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收束全词。②抒情方式上,词人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以景衬情),“寒日无言西下”营造出寂静、萧瑟、凄凉的氛围(意境),隐含对六朝兴废的感慨和对国事的忧虑。③形象塑造上,通过“怅望”“倚层楼”的动作描写,形象描绘出诗人怅惘、孤独的形象。④修辞手法上,赋予“寒日”以人的“无言”特征,拟人手法使自然景物更具生动性和人情味,烘托出诗人的孤寂苦闷,增添了诗歌的意蕴和韵味。⑤表达效果上,含蓄深沉,艺术感染力强,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17.答案:(1)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2)市列珠玑;户盈罗绮(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股权众筹投资服务合同范本
- 2《以礼待人》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7
- 幼儿音乐游戏《坐板凳》
- 2025年度刑事诉讼法知识竞赛试卷及答案
- 《婴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 项目一任务一思考与练习答案
- 2025年上海市别墅买卖合同
- 铁路运输合同安全管理协议
- 2025沿街店铺租赁合同范本
- 2025智能客服系统技术支持服务协议合同
- 2025智能家居系统安装合同书
-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手册
- 邀请函模板完整
- 老年护理学(学习通)考试题库(含答案)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习作课件
- 府谷县大昌汗乡张三沟煤矿煤炭资源整合项目(重大变动)环评报告书
- 迈瑞公司中文简介
- 搅拌车说明书
- XX大学学生中文成绩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 电动叉车控制器电路图大全
- 法学概论的试题及答案
- 福建省水文地质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