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湿地碳储量调查标准_第1页
湖泊湿地碳储量调查标准_第2页
湖泊湿地碳储量调查标准_第3页
湖泊湿地碳储量调查标准_第4页
湖泊湿地碳储量调查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CCS团体标准T/CFEAXX-XXXX湖泊湿地碳储量调查标准Standardforcarbonstoragesurveyinlakewetland(征求意见稿)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发布

前言根据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关于2023年下半年团体标准立项申报的通知》(林建协〔2023〕63号)要求,按照《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林建协〔2021〕6号)的规定,标准起草单位组建了标准编制组。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先进标准,编制了本标准。本标准共分5章及4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碳储量调查方法,4样品采集与分析,5碳储量核算方法等。本标准由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负责管理。本标准参编单位:南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安树青、朱正杰、傅海峰、卜弘毅、雷礼纲、张明、李成之、王云云、许志敏、肖琳、符磊、陈曦、廖成章、卓凌、郭丰毅、于秀波、段后浪、杨子力、杨洪国、粟美好、刘欣淼、崔庚、佟守正、刘言、张洺也、黄位宇。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目次1总则 12术语 23碳储量调查方法 33.1调查方案和内容 33.2调查范围和面积 33.3样地布设 43.4调查时间及频率 54样品采集与分析 64.1陆生植物样品采集 64.2水生植物样品采集 74.3土壤样品采集 74.4沉积物样品采集 84.5水生动物样品采集 84.6水体样品采集 94.7测定分析 95碳储量核算方法 105.1陆生植被碳储量 105.2水生植被碳储量 115.3土壤和沉积物碳储量 135.4水生动物碳储量 145.5水体碳储量 155.6湖泊湿地总碳储量 16附录A湖泊湿地陆生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17附录B湖泊湿地水生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20附录C湖泊湿地土壤/沉积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22附录D湖泊湿地水生动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23本标准用词说明 24引用标准名录 25附: 27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 12Terms 23Carbonstoragesurveymethod 33.1Surveyprotocolandcontent 33.2Surveyscopeandarea 33.3Samplelayout 43.4Timeandfrequencyofthesurvey 54Samplecollectionandanalysis 64.1Collectionofterrestrialplantsamples 64.2Collectionoftheaquaticplantsamples 74.3Collectionofsoilsamples 74.4Collectionofsedimentsamples 84.5Collectionofaquaticanimalsamples 84.6Collectionofwatersamples 94.7Determinationanalysis 95Carbonstorageaccountingmethod 105.1Carbonstorageinterrestrialplant 105.2Carbonstorageinaquaticplant 115.3Carbonstorageinsoilandsediment 135.4Carbonstorageinaquaticanimal 145.5Carbonstorageinwater 155.6Totalcarbonstorageinlakewater 16AppendixACollectionrecordsofterrestrialplantinlakewetland 17AppendixBCollectionrecordsofaquaticplantinlakewetland 20AppendixCCollectionrecordsofsoil/sedimentinlakewetland 22AppendixDCollectionrecordsofaquaticanimalinlakewetland 23Explanationofthewordinginthisstandard 24Listofquotedstandards 25 271 总则1.0.1为规范湖泊湿地碳储量的调查方法、样品采集分析以及核算方法,提高湖泊湿地碳储量的调查水平,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湖泊湿地碳储量的调查。1.0.3湖泊湿地碳储量调查应遵循规范性、先进性和经济与技术可行性的原则。1.0.4湖泊湿地碳储量的调查,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定。2 术语2.0.1湖泊湿地lakewetland湖泊本身及岸边或浅湖发生沼泽化过程而形成的湿地。2.0.2碳库carbonpool植物、土壤、沉积物、水生动物、水体等从空气中吸收并储存大气中二氧化碳或其前体的一个或多个组成部分。2.0.3碳储量carbonstorage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各碳库中碳元素的储备量(或质量)。2.0.4生物量biomass特定面积或体积中生命有机体的质量总和。2.0.5水生维管植物aquaticvascularplant指一年中至少数月生活于水中或漂浮于水面的维管植物。根据生活型的不同,通常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2.0.6土壤容重soilbulkdensity湿地状态下单位容积土壤的干质量。3 碳储量调查方法3.1调查方案和内容3.1.1湖泊湿地碳储量调查方案应按照《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1169和《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湖泊和水库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HJ1296中的相关要求编制。3.1.2湖泊湿地碳储量调查的湖泊湿地碳库类型宜按表3.1.2执行:表3.1.2湖泊湿地碳库类型湿地类型陆生植物碳库水生植物碳库土壤碳库沉积物碳库水生动物碳库水体碳库乔木灌木草本枯落物水生维管植物浮游植物鱼类螺贝类虾蟹类湖泊湿地√√√○√○√√○○○√注:“√”为应调查项;“○”为可视情况选择调查项。3.2调查范围和面积3.2.1湖泊湿地碳储量调查范围应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确定,确定调查地点、尺度和精度要求,绘制调查范围边界地图。调查范围边界可以通过地形图、卫星遥感影像或低空航拍影像、行政区划图、各种专题地图以及文献、历史调查资料确定。当区域缺乏历史资料时,应通过实地踏勘和预调查来确定边界。调查范围边界应精确绘制并标明经纬度,经纬度表示法及分辨率应按《基于坐标的地理点位置标准表示法》GB/T16831规定执行。3.2.2湖泊湿地分布面积应通过遥感识别与现场核查方法获取,大尺度范围宜选择米级或亚米级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小尺度范围可选择航空遥感影像,应按《湖泊水域面积及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监测技术规范》CH/Z3024和《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HJ1166规定执行。3.2.3对于大尺度面积估算应结合遥感(RS)软件开展,获取遥感影像后,应用RS软件,通过几何精校正与影像配准、影像增强、影像裁切与拼接等进行影像纠正和重建。然后进行影像信息提取,包括地物分布解译、野外核查及精度检验等步骤。对于调查的监测样地应结合标桩和GPS定位,便于日后在同一样地再进行动态变化调查,且同一季度监测时间应固定不变。3.3样地布设3.3.1样地布设应符合下列原则:1应符合调查目的及精度的要求;2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确定最少站点数量;3应全面覆盖调查区域,并反映各典型生境的生态特征;4应最大程度上降低对湖泊湿地环境的危害;5应符合安全作业的原则。3.3.2样地布设应按下列方法进行。1根据区域内湖泊形态面积、水文状况、水动力条件、底质类型、水环境质量、水生生物分布等因素的差异,将湖泊分为不同的调查分区,如湖库滨岸带、沿岸带、湖库心区、主要河流出入口等,在每个分区内布设调查样地。2根据调查任务的目标,确定每个区域的调查样地数量。根据初期监测的结果,确定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差异的点位作为调查样地。将湖泊群作为整体开展监测时,可适当减少每个湖泊的监测点位。3湖泊若无明显功能区分,可用网格法均匀设置样点,网格大小依湖泊面积而定。3.3.3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样方应根据湿地不同植被类型设置不同样方大小。样方设置要求如下:1乔木湿地样方大小为20m×20m、灌丛湿地样方大小为10m×10m或5m×5m、草本湿地样方大小为1m×1m、水生植物湿地样方大小为1m×1m;2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枯落物生物量样方应位置一致;3土壤和沉积物柱状样方宜与植物生物量样方位置一致;4每个样地须保证有不少于3个重复样方。3.4调查时间及频率3.4.1湖泊湿地碳储量样方调查的时间及频率根据评估目标及其可能的变化速率进行确定,结合湖库水文、季节、生物群落的变化,在保证可获取具有时间代表性样品的前提下,确定最低的监测频次和监测时间。3.4.2湖泊湿地地上生物量的测定应选择每年地上生物量达到峰值的时候(如每年夏季末)进行测量,重复测量应在每年的同一时间段进行。水生动物生物量宜在春末(3~4月)至秋末(9~10月)进行采样为宜,可结合湖泊湿地的平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一年进行1-4次调查。4 样品采集与分析4.1陆生植物样品采集4.1.1乔木植物样品采集宜选择植物生长高峰期时调查乔木植物生物量,记录样方调查的基本信息,调查立木和冠层下部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对样地内所有的活立木进行每木检尺,测定植物名称、树龄、胸径/基径、株高和冠幅并填写附表A.1。具体调查方法宜按《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1169和《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计量指南》LY/T2988规定执行。在每个样方内每个树种随机选择3-5株乔木植物,采集地上枝、叶和地下根系部分样品,带回实验室测定其生物量和总碳含量,并填写记录表。4.1.2灌木植物样品采集宜选择植物生长高峰期时调查灌木植物生物量,记录样方调查的基本信息,选择样方中3株平均大小的标准木,采用全株收获法分别测定其地上干、枝、叶和地下根系的鲜重并填写附表A.2。选取地上干、枝、叶和地下根系部分样品,带回实验室测定其生物量和总碳含量,并填写记录表。4.1.3草本植物样品采集宜选择植物生长高峰期时调查草本植物生物量,记录样方调查的基本信息。对样地内测定草本植物名称、盖度、株高和株数,采用收获法收集样方内全部草本植物进行鲜重称重并填写附表A.3,具体调查方法宜按《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1169规定执行。选取部分混合草本样品带回实验室测定其生物量和总碳含量,并填写记录表。地下部分通过一定量的样方实测获取样方范围的根冠比,根据实测根冠比推算其他样方的地下生物量。4.1.4枯落物样品采集宜调查样方内枯落物的厚度,采用收获法收集全部枯落物称其鲜重并填写附表A.4,选取部分样品带回实验室测定其生物量和总碳含量,并填写记录表。4.2水生植物样品采集4.2.1水生维管植物样品采集宜选择植物生长高峰期时调查水生维管植物生物量,记录样方调查的基本信息。采用收获法,对于挺水植物,用镰刀从植物基部割取样方内的全部植物,按地上和地下部分割取,分别进行鲜重称重并填写附表B.1;对于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宜采用水草定量夹采集,收集全部植物进行鲜重称重并填写附表B.1,具体调查方法宜按《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水生维管植物》HJ710.12规定执行。选取部分样品带回实验室测定其生物量和总碳含量,并填写记录表。4.2.2浮游植物样品采集宜选择植物生长高峰期时调查浮游植物生物量,记录样方调查的基本信息。根据湖库的水深及浮游植物分布特征,采用分层采样方法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浮游植物定量样品或者叶绿素a样品,具体调查方法宜按《内陆水域浮游植物监测技术规程》SL/T733规定执行。测定样方内浮游植物密度、真光层深度、日照时数、生物量或者叶绿素a浓度等信息,并填写附表B.2。4.3土壤样品采集4.3.1土壤碳储量调查以土钻法为主,采用固定体积(V)的土钻采取土样主要用于测定土壤总碳;剖面法为辅,主要用于测量土壤容重,记录样方调查的基本信息。4.3.2土壤总碳样品采集宜用土钻法在每一个样方上,使用原状取土钻按顺序分层采样,各层采样深度为0-10cm、10-20cm、20-30cm、30-50cm、50-70cm、70-100cm,记录土柱直径、土钻达到的深度(l1)、土柱长度(l2)、压缩校正系数a(a=l2/l1)等信息,具体调查方法宜按《森林土壤碳储量调查技术规程》LY/T3330规定执行。用自封袋分装,带回实验室测定土壤总碳含量,并填写附表C.1。4.3.3土壤容重样品采集宜用土壤剖面法在样地内选择1个未受人为干扰、植被结构和土壤具代表性的地段,挖掘1个土壤剖面,深至100cm,采取系统分层,采样深度为0-10cm、10-20cm、20-30cm、30-50cm、50-70cm、70-100cm,同样记录土柱直径、土钻达到的深度(l1)、土柱长度(l2)、压缩校正系数a(a=l2/l1)等信息,用环刀在各层中部取样,样品取出后迅速装入编好号的铝盒内,现场称量铝盒与土壤样品的重量并记录,具体调查方法宜按《森林土壤碳储量调查技术规程》LY/T3330规定执行。采集好的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测定土壤容重,并填写附表C.1。4.4沉积物样品采集4.4.1沉积物样品采集宜在生长季峰值时期,在活动性流水线上,选择水面覆盖处采样。在间歇性流水的湿地中,应在水底处采样;在水流湍急的湿地中,则应在水流变缓停滞处采样。采样位置需避开自然和人工污染区。记录样方调查的基本信息。4.4.2在样方使用柱状沉积物采样器采集柱状样品,采样深度以现场实际情况而定,可在现场按0-10cm、10-20cm、20-30cm、30-50cm、50-70cm、70-100cm分层切割。由于柱状沉积物采样器一般管径较细,需要采集多管沉积物柱状样品,所有样品记录土柱直径、采样管达到的深度(l1)、土柱长度(l2)、压缩校正系数a(a=l2/l1)等信息。一部分柱状样品用自封袋分装,带回实验室测定沉积物总碳含量;另一部分柱状样品用环刀在各层中部取样,样品取出后迅速装入编好号的铝盒内,现场称量铝盒与土壤样品的重量并填写附表C.1,带回实验室测定沉积物的容重。4.5水生动物样品采集4.5.1水生动物样品采集宜结合湖泊湿地的水文周期进行,记录样方调查的基本信息。调查样方内水生动物种类名称、分布面积和密度,采集水生动物的定量样品并记录。将水生生物样品分解为不同组织器官测定生物量、总碳含量等信息,并填写附表D.1。4.5.2鱼类生物量的具体调查方法宜按《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内陆水域鱼》HJ710.7中相关要求执行。螺贝类、虾蟹类生物量的具体调查方法宜按《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HJ710.8规定执行。4.6水体样品采集4.6.1水体样品采集宜按照水文周期在湖泊湿地的平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进行,记录样方调查的基本信息。4.6.2在样方利用测深杆测量水深,根据水深分层采样,水深3-10m的分5层进行采样,而水深大于10m的分7层采样。水样采集后宜按《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493规定执行,并尽快送往实验室测定水体中总碳含量。4.7测定分析4.7.1在每个调查样方均应记录相关信息,记录淡水湿地样方的基本信息、调查情况、碳含量等。采集的样品应有明确的标签,标签上注明样品名称、采样时间、批次、站位及采样人员等信息。对样品标识、编号、封条、现场记事本,监管记录和样品清单、以及使用的程序等,要有明确的要求。4.7.2湖泊湿地植物、土壤、水生动物和沉积物总碳含量可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元素分析仪法或碳氮分析仪法测定,宜按《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NY/T1121.3和《土壤质量土壤与生物样品中有机碳含量与碳同位素比值、全氮含量与氮同位素比值的测定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法》GB/T42490规定执行。水样总碳含量采用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测定,宜按《水质总有机碳的测定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HJ501规定执行。土壤容重的测定宜按《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NY/T1121.4规定执行。5 碳储量核算方法5.1陆生植被碳储量5.1.1每个样地陆生植被生物量碳密度应按下式计算:VC陆生植被=VC陆生地上+VC陆生地下式中:VC陆生植被——陆生植被生物量碳密度(MgC/hmVC陆生地上——VC陆生地下——VC陆生枯落物5.1.2其中,每个样地陆生植被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应按下式计算:VC陆生地上=i=1nω陆生地上,i式中:VC陆生地上——ω陆生地上,i——第i个样方陆生植被地上部分有机碳质量分数M陆生地上,i——第iA陆生地上——陆生植被地上部分样方面积(mn——调查样地内样方数量。5.1.3每个样地陆生植被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应按下式计算:VC陆生地下=i=1nω陆生地下,i×式中:VC陆生地下——ω陆生地下,i——第i个样方陆生植被地下部分有机碳质量分数,以M陆生地下,i——第i个样方内陆生植被地下部分干重(g);A陆生地下n——调查样地内样方数量。5.1.4每个样地陆生植被枯落物生物量碳密度应按下式计算:VC陆生枯落物=i=1nω式中:VC陆生枯落物——陆生植被枯落物ω陆生枯落物,i——第i个样方陆生植被枯落物部分有机碳质量分数,以M陆生枯落物,i——第i个样方内A陆生枯落物——陆生植被枯落物部分样方面积n——调查样地内样方数量。5.1.5调查分区内陆生植被生物量碳密度应按下式计算:VC调查分区陆生植被=i=1nVC陆生植被,iN式中:VC调查分区陆生植被——调查分区内VC陆生植被,i——调查分区内第i个陆生植被样地生物量碳密度N陆生植被5.1.6整个调查区域陆生植被碳储量应按下式计算:C陆生植被=i=1nVC调查分区陆生植被,i×A陆生植被,i式中:C陆生植被——调查区域陆生植被碳储量(MgC);VC调查分区陆生植被,i——第i个调查分区内陆生植被生物量碳密度(MgA陆生植被,i——第i个调查分区内陆生植被面积(hm5.2水生植被碳储量5.2.1由于在测定水体总碳含量时浮游植物的碳含量常会被包含测定,所以水体碳库不与浮游植物碳库重复计算,水生植被碳储量仅计算水生维管植物碳储量。5.2.2每个样地水生维管植物生物量碳密度应按下式计算:VC水生维管植物=VC水生维管植物地上+VC水生维管植物地下式中:VC水生维管植物——水生维管植物生物量碳密度(MgC/hmVC水生维管植物地上——水生维管植物地上生物量碳密度(MgC/hmVC水生维管植物地下——水生维管植物地下生物量碳密度(MgC/hmVC水生维管植物枯落物——水生维管植物枯落物生物量碳密度5.2.3其中,每个样地水生维管植物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应按下式计算:VC水生维管植物地上=i=1n式中:VC水生维管植物地上——水生维管植物地上生物量碳密度(MgC/hmω水生维管植物地上,i——第i个样方水生维管植物地上部分有机碳质量分数,以%M水生维管植物地上,i——第i个样方内A水生维管植物地上——水生维管植物地上部分样方面积(mn——5.2.4每个样地水生维管植物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应按下式计算:VC水生维管植物地下=i=1n式中:VC水生维管植物地下——ω水生维管植物地下,i——第i个样方水生维管植物地下部分有机碳质量分数,以M水生维管植物地下,i——第iA水生维管植物地下——水生维管植物地下部分样方面积n——5.2.5调查分区内水生维管植物生物量碳密度应按下式计算:VC调查分区水生维管植物=i=1nVC水生维管植物,i式中:VC调查分区水生维管植物——调查分区内VC水生维管植物,i——调查分区内第i个水生维管植物样地生物量碳密度(MgC/hm2N水生维管植物——5.2.6整个调查区域水生维管植物碳储量应按下式计算:C水生维管植物=i=1nVC调查分区水生维管植物,i式中:C水生维管植物——VC调查分区水生维管植物,i——第i个调查分区的水生维管植物生物量碳密度(MgC/hm2)A水生维管植物,i——第i个调查分区的水生维管植物面积(hm2)。5.3土壤和沉积物碳储量5.3.1每个样地的土壤和沉积物碳密度应按下式计算:SC土壤=i=1nBD土壤,i式中:SC土壤——调查样地100cm或实际采样深度土壤总碳密度(MgC/hmBD土壤,i——第i层土壤干容重(g/cm3ω土壤,i——第i层土壤总碳含量,以d土壤,i——第i层土壤厚度(cm5.3.2调查分区土壤和沉积物碳密度应按下式计算:SC调查分区土壤=i=1nSC式中:SC调查分区土壤——调查分区土壤碳密度(SC土壤,i——调查分区第i个土壤样地碳密度(MgC/hmN土壤5.3.3整个调查区域土壤和沉积物碳储量应按下式计算:C土壤=i=1nSC调查分区式中:C土壤——调查区域土壤碳储量(SC调查分区土壤,i——第i个调查分区的土壤碳密度(MgC/hm2A土壤,i——第i个调查分区的土壤面积(hm5.4水生动物碳储量5.4.1每个样地水生动物碳密度应按下式计算:AC水生动物=i=1n式中:AC水生动物——调查样地水生动物总碳密度(AB水生动物,i——调查样地内第i种水生动物生物量干重(mgC/mω水生动物,i——调查样地内第id水生动物,i——调查样地内第i5.4.2调查分区内水生动物碳密度应按下式计算:AC调查分区水生动物=i=1nAB水生动物,i式中:AC调查分区水生动物——调查分区内水生动物碳密度(AB水生动物,i——调查分区内第i个水生动物样地碳密度(MgC/hm2N水生动物——5.4.3整个调查区域水生动物碳储量应按下式计算:C水生动物=i=1nAC调查分区水生动物,i×式中:C水生动物AC调查分区水生动物,i——第i个调查分区的水生动物碳密度(MgC/hm2A水生动物,i——第i个调查分区的水生动物面积(5.5水体碳储量5.5.1每个样地水体碳密度应按下式计算:WC水体=i=1式中:WC水体——调查样地实际水深水体总碳密度(MgC/hmC水体DOC,i——第i层水体溶解有机碳(mg/LC水体DIC,i——第i层水体溶解无机碳(C水体POC,i——第i层水体颗粒有机碳(mg/LC水体PIC,i——第i层水体颗粒无机碳(d水体,i——第i层水体深度(5.5.2调查区域水体碳密度应按下式计算:SC区域水体=i=1nSC水体,iN水体式中:SC区域水体——调查区域水体碳密度(MgC/hmSC水体,i——调查区域第i个水体样地碳密度(N水体5.5.3调查区域水体碳储量应按下式计算:C水体=i=1nSC区域水体,i式中:C水体——调查区域水体碳储量(SC区域水体,i——第i个调查分区的水体碳密度(MgC/hmA水体,i——第i个调查分区的水体面积(hm25.6湖泊湿地总碳储量5.6.1湖泊湿地总碳储量即对上述各部分湖泊湿地碳储量核算指标所计算的结果进行加和所得。5.6.2调查区域的湖泊湿地总碳储量应按下式计算:C湖泊湿地=C陆生植被式中:C湖泊湿地——调查区域湖泊湿地总碳储量(C陆生植被——调查区域陆生植被碳储量(MgC)C水生维管植物——调查区域水生维管植物碳储量(C土壤——调查区域土壤碳储量(MgCC沉积物——调查区域沉积物碳储量(MgCC水生动物——调查区域水生动物碳储量(C水体——调查区域水体碳储量(

附录A湖泊湿地陆生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索引表A.1乔木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表A.2灌木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表A.3草本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表A.4枯落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表A.1乔木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调查日期:调查时间:调查地点:样地编号:乔木植物样方面积:m2序号植物名称树龄基径/cm株高/m冠幅鲜重/g干重/g碳含量/%地上地下地上地下地下地下备注:记录人:调查人:表A.2灌木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调查日期:调查时间:调查地点:样地编号:灌木植物样方面积:m2序号植物名称树龄基(胸)径/cm株高/m冠幅鲜重/g干重/g碳含量/%地上地下地上地下地下地下备注:记录人:调查人:表A.3草本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调查日期:调查时间:调查地点:样地编号:草本植物样方面积:m2序号植物名称盖度/%株高/m株数/株根冠比鲜重/g干重/g碳含量/%备注:记录人:调查人:表A.4枯落物样品采集记录表调查日期:调查时间:调查地点:样地编号:枯落物样方面积:m2序号植物名称厚度/cm鲜重/g干重/g碳含量/%备注:记录人:调查人:

附录B湖泊湿地水生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索引表B.1水生维管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表B.2浮游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表B.1水生维管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调查日期:调查时间:调查地点:样地编号:植物类型序号植物名称盖度/%株高/m株数/株样方面积/m2鲜重/g总鲜重/g干重/g碳含量/%地上地下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备注:记录人:调查人:表B.2浮游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调查日期:调查时间:调查地点:样地编号:样品编号数量/个密度/个·L-1真光层深度/m日照时数/h·d-1生物量/gChla浓度/mg·m-3备注:记录人:调查人:

附录C湖泊湿地土壤/沉积物样品采集记录表表C.1土壤/沉积物样品采集记录表调查日期:调查时间:调查地点:样地编号:样地编号优势植物名称土柱直径/cm土钻达到的深度/cm土柱长度/cm压缩校正系数铝盒及湿土质量/g容重/g·cm-3碳含量/%记录人:调查人:

附录D湖泊湿地水生动物样品采集记录表表D.1水生动物样品采集记录表调查日期:调查时间:调查地点:样地编号:动物类型样品号动物名称面积/m2密度/个·m-2生物量/g碳含量/%贝壳重量/g无机碳含量/g贝类甲壳类(虾、蟹)鱼类备注:记录人:调查人:

本标准用词说明为了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引用标准名录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标准。GB/T16831基于坐标的地理点位置标准表示法GB/T42490土壤质量土壤与生物样品中有机碳含量与碳同位素比值、全氮含量与氮同位素比值的测定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法CH/Z3024湖泊水域面积及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监测技术规范HJ493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501水质总有机碳的测定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HJ710.7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内陆水域鱼HJ710.8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HJ710.12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水生维管植物HJ1166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HJ1169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1296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湖泊和水库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LY/T2988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计量指南LY/T3330森林土壤碳储量调查技术规程NY/T1121.3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NY/T1121.4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SL/T733内陆水域浮游植物监测技术规程

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标准湖泊湿地碳储量调查标准T/CFEAXX-20XX

目次TOC\t"目录2-1,1,目录2-2,2"\h1总则 292术语 303碳储量调查方法 313.2调查范围和面积 313.3样地布设 313.4调查时间及频率 324样品采集与分析 344.1陆生植物样品采集 344.2水生植物样品采集 344.3土壤样品采集 354.4沉积物样品采集 354.5水生动物样品采集 364.6水体样品采集 364.7测定分析 365碳储量核算方法 375.2陆生植被碳储量 375.4土壤和沉积物碳储量 37附录A湖泊湿地陆生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38附录B湖泊湿地水生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39附录C湖泊湿地土壤/沉积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40附录D湖泊湿地水生动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41参考文献 421 总则1.0.3调查单位在进行湖泊碳储量调查的实际操作中,要遵循规范性,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方法和程序执行,确保调查方法的一致性;运用先进性,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提升调查的精度与效率;兼顾经济与技术可行性,使得调查方案在可控成本下具有持久的可操作性。1.0.4湖泊湿地碳储量的调查应符合现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国湿地保护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应对法》等,并执行现行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含规范、规程等)。2 术语2.0.1湖泊湿地通常指由湖泊及其周边区域构成的、具有一定水文特征的湿地。根据《湿地公约》和我国的相关标准,湿地的定义是指天然或人工、永久性或暂时性、静止或流动的沼泽地、泥炭地及水域地带,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湖泊湿地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以湖泊为核心,涵盖其水域、岸边浅水区、湿润土壤以及周围植被带的生态系统。2.0.2湖泊湿地碳库包括植物、土壤、沉积物、水生动物以及水体等多种生态元素,这些要素共同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湿地环境中,形成重要的碳储存库。具体来说,湖泊湿地碳库通过以下几种主要途径进行碳储存:1植物碳库:湖泊湿地中的植物(如水生植物、陆生植物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碳,储存在植物的叶片、茎干和根系中;2土壤碳库:湖泊湿地中湿润、缺氧的土壤环境有利于有机物的长期积累,植物的凋落物和其他有机质被埋藏在土壤中,缓慢分解,形成大量的有机碳,长期储存在湿地土壤中;3沉积物碳库:湖泊中的植物、浮游生物以及有机质在死亡后沉降至湖底,经过漫长的时间累积成为湖泊沉积物中的有机碳;4水生动物碳库:湖泊湿地中的鱼类、螺贝类、虾蟹类和其他水生动物通过食物链摄取碳并储存在体内;5水体碳库:包括溶解性碳和颗粒碳。溶解性碳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CO2溶解于水中,以及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产生的溶解性有机碳;颗粒碳则主要来源于水体中的悬浮物、沉积物以及水生生物的残骸等。2.0.3碳储量即对各碳库中所储存的碳元素进行定量评估。2.0.4生物量是指在特定面积或体积范围内,所有生命有机体的质量总和。它包括所有生物的有机物质,无论是水生植物、水生动物、陆生植物等,凡是由生命体组成的物质均被纳入计算。3 碳储量调查方法3.2调查范围和面积3.2.1调查范围的具体确定涉及调查地点的选择、调查尺度的设定以及调查精度要求的明确。调查地点的选择是调查工作的基础,一般是基于湖泊湿地的地理位置、生态特征、气候状况、植被类型等因素综合考虑。调查尺度的设定关系到调查结果的详细程度和广度。调查精度要求是确保调查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确定调查范围后,通过地形图、卫星遥感、低空航拍、历史文献等手段,或者通过实地踏勘和预调查来精确划定边界,并最终绘制出精确的边界地图,标注经纬度信息。3.2.2获取湖泊湿地的分布面积为碳储量的估算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为样点选择、监测管理、碳库划分等环节提供了重要参考。3.2.3野外核查采样点应能覆盖所需的调查范围,除特殊需要(因地形、水深和调查目标所限制外),所有采样点应在调查范围内均匀布设,可采用网格式、断面或梅花式等布设方式以便确定调查要素的分布趋势。3.3样地布设3.3.1样地布设是确保数据准确、科学的重要环节。遵循以下原则:1紧密围绕调查目的进行,确保所收集的数据能够满足特定的研究或管理需求。同时,样地布设要考虑所需的精度水平,确保调查结果在统计上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2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要尽量减少样地的数量,以降低调查成本和时间;3样地分布需要全面覆盖整个调查区域,且能反映出湿地内不同生境的生态特征,包括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水文条件等,以确保调查结果更具全面性和代表性;4充分考虑对湖泊湿地环境的影响,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调查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包括避免破坏植被、土壤和水体,以及减少对野生动植物的干扰;5遵循安全作业的原则,避免在危险的区域布设样地,为调查人员配备必要的安全装备,如防水鞋、救生设备等,并进行风险评估,确保样地操作安全无隐患。3.3.2样地布设是湖泊湿地碳储量调查中的关键步骤,按下列方法进行:1要充分考虑湖泊区域内的自然特征差异,根据湖泊区域特征进行分区布设样地;2样地的数量要与调查任务的目标相匹配;3对于没有明显功能分区的湖泊,通过规则化的网格布局,可以使样地均匀覆盖到整个湖泊区域,减少人为选择样地带来的主观性和偏差。3.3.3样方设置要求如下:1样方的大小要根据植被类型进行合理设置,以确保所选择的样方能够充分代表该植被类型的生态特征;2每个样地设置不少于3个重复样方,减少随机误差和个体差异对调查结果的影响。3.4调查时间及频率3.4.1湖泊湿地碳储量变化速率决定了监测频率。若碳库变化相对稳定,监测频率可以适当降低;若碳库受外界干扰(如水文条件、季节变化、生物群落周期、人为干扰等)波动较大,则需提高监测频次,以捕捉更细致的动态变化。3.4.2植物的生长周期和季节变化密切相关,测量时间要尽量选择在每年地上生物量达到峰值时进行,此时植物经过整个生长季节的积累,生物量达到最大值。选择这一时段进行测量,可以最大程度地反映出湿地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碳储存能力。水生动物生物量的测定,需要考虑水生动物的生长、繁殖和迁徙等生物学特性。春末(3~4月)至秋末(9~10月)是大多数水生动物活动频繁、生物量相对较高的时期。结合湖泊湿地的水文变化,在平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进行采样,可以反映水生动物生物量在不同水位和水动力条件下的变化情况。4 样品采集与分析4.1陆生植物样品采集4.1.1乔木植物样品采集一般选择在植物的生长高峰期进行,此时乔木植物的生物量达到最高,能够准确反映其碳储量的状况。采用全样地调查与随机抽样结合的方法,在保证样品代表性的同时节省时间和成本。4.1.2灌木植物的样品采集一般选择在植物的生长高峰期进行,此时灌木的生物量达到最高,能够准确反映其碳储量的状况。在样方内选择3株平均大小的标准木进行样品采集,标准木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该样方内灌木群落的平均生长情况。4.1.3草本植物样品采集一般选择在草本植物的生长高峰期进行,此时草本植物的生物量达到最高,能够准确反映其碳储量的状况。4.2水生植物样品采集4.2.1水生维管束植物采集一般选择在植物生长高峰期进行,此时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生物量达到最高,能够准确反映其碳储量的状况。要根据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不同的生长方式和生态习性来选择合适的采集工具和采集方法。4.2.2浮游植物采集一般选择在植物生长高峰期进行,此时浮游植物的生物量达到最高,能够准确反映其碳储量的状况。湖库中不同的水深条件,显著影响着光照强度、温度及溶解氧含量的垂直分布,进而影响浮游植物在不同水层中的分布格局。因此,采用分层采样的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浮游植物在不同深度水体的生长和分布情况。4.3土壤样品采集4.3.2土钻法是利用固定体积的土钻按规定深度和顺序分层采样,精确捕捉不同深度土壤碳的分布情况。土壤在采样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土钻的压力而发生压缩,通过计算压缩校正系数,能够将实际样品体积恢复到其在原土壤中的真实体积,提高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