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学案含解析湘教版选修5_第1页
2024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学案含解析湘教版选修5_第2页
2024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学案含解析湘教版选修5_第3页
2024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学案含解析湘教版选修5_第4页
2024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学案含解析湘教版选修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1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情景导入先思索———————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其中,雨后天晴的彩虹韵意着美妙、将来和希望;伞是人们防雨的最常用工具,其弧形形象代表着爱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大家携手,共同防灾减灾。思索探究:设立“防灾减灾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提示:唤起人们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普及防灾减灾学问,提高避灾自救技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难的损失。———————基础学问要记牢———————1.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2.措施(1)颁布和实施了与防灾减灾有关的特地性法律、法规。(2)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领导并开展了减灾的一系列活动。———————重点难点驾驭好———————工程性防卫与非工程性防卫的区分与联系1.区分: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化等途径达到防灾减灾目的的防卫,即非工程性防卫,其中最闻名的就是20世纪末的“国际减轻自然灾难十年决议案”。工程性防卫措施的关键是修建防灾工程,故二者的区分就在于“工程”是“软件”还是“硬件”。2.联系———————应用体验不行少———————灾前打算、灾中应急和灾后复原是自然灾难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灾中应急行动见下图。据此回答1~2题。1.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旁边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难是()A.寒潮 B.泥石流C.旱灾 D.水灾2.影响应急时间的主要因素是()①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②自然灾难的种类③应急交通线的通行实力④救灾人员的数量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1.D2.C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是用于水灾中的救援救生物品。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和应急交通线的通行实力影响到应急时间。3.读中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中国________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我国主要的________区、________区、______区和________区。(提示:主要环境问题区)(2)“三北”防护林为何要建成一个“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的大型防护林体系?(3)列举我国的减灾非工程项目。(至少三项)解析:第(1)题,由提示可知是与生态问题有关的工程,所以应是生态工程。第(2)题,结合图例可知三北防护林范围广,跨多个干湿地区,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应发展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植被。第(3)题,留意是“非工程项目”。答案:(1)生态工程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盐碱台风(2)“三北”防护林建设范围大,地跨华北北部、东北西部、西北大部分地区,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可以使防护林区的物种多样化,生态系统困难化,增加防卫自然灾难的实力。(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防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等。eq\a\vs4\al([教材问题提示])P76活动提示1.为防灾减灾建立完整的防灾行政法规体系,可以使防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力推动了防灾工作的深化开展。我国目前的防灾法律、法规、规章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2~3.略。———————情景导入先思索———————思索探究:除“三北防护林”工程外,你还了解或知道我国有哪些防灾减灾工程?提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全国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淮河治理工程等。———————基础学问要记牢———————1.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1)决策: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2)治理措施与效益:河段措施效益中下游加固堤防、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摆脱了“人争水地,水致人灾”的恶性循环局面上游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有效遏制了长江上游不断加剧的水土流失2.“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1)范围: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涉及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建设背景:历史上由于人口增加、农业垦殖、斗争、大兴土木等缘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植被的破坏导致严峻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灾难。(3)措施: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4)目标: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15%,荒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限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3.淮河流域治理工程(1)水灾缘由:支流多,落差小,河道弯曲狭窄,湖泊淤积,暴雨频繁。(2)治理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对病险水库、河堤进行除险加固和疏通河道等。(3)目标效益:提高淮河流域的防洪标准、改善航运条件、提高供水保证率;发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重点难点驾驭好———————一、河流洪水灾难的成因与治理1.河流洪灾的形成缘由影响洪水形成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详细如下表所示:因素影响自然因素流域状况降水强度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水量大,水位高地面坡度地面坡度大汇水速度快,有利于洪水的形成土壤含水率土壤含水率大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低水系状况支流多少支流多,特殊是扇形水系排水速度减慢,简单形成洪水河道弯曲状况河道弯曲河谷坡度纵向坡度小入海口宽窄入海口狭窄人为因素破坏植被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水水位上升,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调整实力减弱2.河流洪灾的治理措施(1)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2)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退耕还湖。(3)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新河道。二、“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1.建设缘由2.建设措施———————方法技巧很重要———————归类法记忆我国重大减灾项目———————应用体验不行少———————1.读淮河水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图和所学学问从自然角度分析淮河多水灾的缘由。(2)受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淮河流域旱涝灾难频发,简述其洪涝的整治措施。解析:第(1)题,河流流域多水灾的自然缘由应从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地形及气候等方面综合考虑。第(2)题,由于季风的强弱不均,引起锋面雨带移动快慢不同,从而导致淮河流域旱涝灾难频发。整治淮河洪涝的措施因地段不同而不同。答案:(1)支流多,落差小,河道弯曲狭窄,湖泊淤积,暴雨频繁。(2)锋面雨带移动快慢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退耕还湖、修筑大堤;下游开凿入海新河。2.阅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材料长江支流众多,基本上南北对称,一般年份,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与我国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5月份位于南岭一带,长江南岸各支流进入汛期;6月份,锋面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北岸支流和干流起先进入汛期。这种支流的南北分布和雨带自南向北的推移规律,使南岸支流与北岸支流涨水的时间错开,加之沿长江地带有洞庭湖、鄱阳湖等众多湖泊对洪水起调整作用,干流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出现过大洪峰。但在1998年夏季,锋面雨带在长江流域活动时间过长,并且长江流域普遍出现暴雨,南北支流普遍涨水,与上游的洪水共同汇入长江,使干流水量大增,引发了特大洪水。(1)一般年份,对长江干流水量起自然调整作用的两个因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资料1反映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中资料2反映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中资料3反映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针对长江洪水灾难,写出我国加强防洪设施建设的详细实例。(至少三例)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和图可以总结出一般年份长江不会出现过大洪水的缘由。第(2)、(3)、(4)题,分别依据图中资料1、2、3分析长江流域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产生缘由。第(5)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学问的驾驭,应联系教材内容作答。答案:(1)中游支流南北分布雨带由南向北推移(2)河源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扩大过度放牧(3)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蓄水实力降低,调整功能减弱围湖造田(4)森林削减,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加剧乱砍滥伐森林(5)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加固长江堤防;建分洪、蓄洪工程;退耕还湖。eq\a\vs4\al([教材问题提示])P80活动提示1.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起到了防治水旱灾难、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难的作用。这是因为在潮湿地区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整气候等作用。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涉及的省级行政单位有: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等。P81活动提示1.“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从东北边陲的黑龙江始终通向新疆的最西端,跨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对。沙尘暴的形成与西北内陆干旱的气候、植被稀有、多大风天气等因素有关。“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建设,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有效抵挡了冬季风,起到了爱护农田、防风固沙的作用,减弱了沙尘暴的危害。一、选择题我国自然灾难频次多、范围广、强度大,为防卫自然灾难,我们要实行工程性防卫和非工程性防卫两种措施,抓好落实和相互协作。据此回答1~2题。1.在干旱地区修建水库可以起到的减灾作用是()A.变更地表环境,提高灾难强度B.限制灾难与人口的干脆相遇C.变更水循环,提高抗灾实力D.消退旱灾灾情2.下列哪一措施能起到变更地表环境,减轻灾难强度的作用()A.加固房屋,提高抗震度 B.修建防洪大堤C.植树造林 D.挖掘机井解析:1.C2.C修建水库可以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提高抗灾性能。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抗灾实力;挖掘机井、加固房屋属于变更财物特征;修建防洪大堤属于阻隔灾难与人口、财产的干脆相遇。读我国某种自然灾难分布略图,完成3~4题。3.这种自然灾难最有可能是()A.寒潮 B.旱灾C.台风 D.洪涝4.能快速有效地减轻上述自然灾难的措施是()A.建设水利工程 B.营造海防林C.改进耕作制度 D.改进浇灌方法解析:3.B4.A第3题,该种灾难在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南部沿海最为严峻,西北内陆最轻,应为异样天气引发的旱灾。第4题,建设水利工程是抗旱最为快捷的措施。读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5.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爱护农田B.②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爱护农田C.③是防止海风、海浪和暴雨的攻击,爱护农田与城市D.③是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6.①防护林工程主要减轻的灾难是()①霜冻②干旱③土地荒漠化④泥石流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5.C6.B第5题,①是防风固沙,爱护农田;②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第6题,“三北”地区历史上曾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大面积的森林与草原变为裸地,进而导致日益严峻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三北”防护林工程就是要减轻上述自然灾难。7.下列能够体现化害为利先进减灾理念的做法是()A.加强地质灾难预报工作B.黄土高原治理措施中的打坝淤地C.利用高科技,提高地震预报的精确性D.加强灾难保险与救援工作解析:选BA、C项属于灾难的监测和预报,其目的在于“避”害,不在于化害为利;D项加强灾难保险与救援工作,是为了降低灾难损失,与化害为利无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峻,打坝淤地既可以减轻水土流失危害,又可以淤平沟谷,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