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一课一练( 有答案)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一课一练( 有答案)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一课一练( 有答案)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一课一练( 有答案)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一课一练( 有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一课一练《齐桓晋文之事》

1.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臣未之闻也B.莫之能御也

C.孔子云:何陋之有?D.臣闻之胡尬日

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A.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C.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艮而可为也

D.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美而可为也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B.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C.俯足以畜毒干D.则午羊何择焉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得闻与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B.王坐干堂上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荐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D.有牵牛加过堂下者吾不忍其藏解,若无罪匝就死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问日:“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芍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日:“保民而王,英之能御也。”

日:“若等△者,可以保民乎哉?”

日:“可。”

日:“何由知吾可也?”

日:“臣闻之胡战日: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

日:'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酸蛛(hifsD,若无罪而於死地。'对日:'然

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平有诸?”

日:“有之。”

日:“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日:“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毅解,若无罪而就死地,

故以羊易之也。”

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当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

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日:“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日:“《苛»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

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成成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的,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

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日:“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

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思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

B.以小易大,彼普知之恶:怎么、哪里

C.百姓皆以王为零也爱:爱惜

D.不识有诸识:知道

6.下列对选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晋文之事: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

凭武力。

B.寡人,寡德之人。比“孤”复杂些,古代君主自称的谦辞。

C.“《诗》云”中的“诗”是指《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

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首。

D.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是一钧。

7.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

题,把行衡道之事撇开而转入了谈论行王道之事。

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

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C.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宣王对孟子说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表示衷心悦服,可见其内心有所触动。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并非“不

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9.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

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为于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我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

汜滥于中国,坨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国囿使民不得衣

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

五十,骅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武其君者有之,子哉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冬愁》。

《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达,”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伐日:'庖有肥肉,

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孳,此率善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

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

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当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等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

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波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

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

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

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哀/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6L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

食邪说暴行又作园擀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

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II.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B.《春秋》,即《春秋经》,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

修订而成。

C.处士,指那些本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D.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窕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过洪

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辩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

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

父”的人是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

发展规律的。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

思想混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14.上文中,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猫子将入亍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

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般牛之心,非人也;无是非

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廖者也;谓其

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

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耳,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方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

及其有事也,不足学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苏钓英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

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巧之大夫曰:“昔

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郭,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建平!'”

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

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史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

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

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群计之心辞让:谦逊推让

B.自燃者也贼:伤害

C.为学者日至益:好处

D.于是旦而膈之大夫曰属:聚集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地无以为人w不仁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有是四端也

C.而不钓莫钓其皆出于此乎

D.不足以取天下作《师说》以贻之

17.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

A.止,吾止也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D.其坚不能自举也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丁国/则列上坏植散群/K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

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

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喊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

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

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矮乎!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

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

井,皆有性.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德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当其声

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隹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

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

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用自谓不能者,自廖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2)日:“臣闻之胡部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对日:“将以衅钟c“王曰:“全之!吾不忍其蔽若无罪而就死地c”对日:“然则废衅钟

与?,,日:“何可废也,以羊号之。”不识有诸?”

日:“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容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毂解,若无罪方就死地,

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考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

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各谓我爱也。”

日:“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

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成戒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电?”

日:“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平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

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善,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

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日:“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日"抉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日:'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

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

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息足以保四海,不维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21.下列对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事碰的一项是(•

A.皆有休像恻隐之心怵惕:惊骇

B.自蟆者也贼:伤害

C.以羊药之易:交易

D.百姓皆以王为菱也爱:吝惜

22.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非晋其声而然也彼学知之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电

C.有是四端内自谓不能者画不足以举一羽

D.若火书始然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氐砸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

B.知皆扩而充之矣

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

C.于我心有戚戚焉

在我心里产生了触动

D.挟太山以超北海

一个人背着泰山超过渤海

2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无碰的一项是()

A.在文段(1)中孟子高度重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心。

B.文段(2)中孟子亲眼看到梁惠王可怜牛,判断他可以实行王道。

C.两个文段中均采用的排比手法,凸显了孟子的雄辩语言艺术智慧。

D.两个文段中孟子都运用了喻证法阐述自身观点,让他人容易理解.

2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飞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26.两则文段中都提到了“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天下可运于掌”,结合两则文段,归纳总结孟

子治天下运于学的前提条件及具体表现。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中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日:“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不走。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日:“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宅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渗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斗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撼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奇,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屐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4•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救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性,涂有饿草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

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萼岁,斯天下之民至海。”

2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均亦然凶:荒年

B.鸡豚狗鼻之畜畜:畜养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约束

D.王无罪岁罪:罪恶

2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移其粟于河内冰,水为之而寒干水

B.弃甲曳兵而*走锲跑舍之,朽木不折

C.民之多于邻国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斧斤以时入山林以致天下之士

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

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R.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湾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

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孳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孽”

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

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30.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

加多的初步措施。

B.孟子认为,君王不仅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还让他们吃得好穿得暖,就可以实现王道,这

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C.孟子认为,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具有不可推

卸的责任。

D.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

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太史公日: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日:嗟

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

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

而诸侯东而-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柬以

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幸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齐有三骆子。其前略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骆衍,后孟子。骆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速。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间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其术

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

真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是以骆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

拥普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

菜色陈、蔡,孟轲困手齐、梁同平哉!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

陈,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太王去邠。此包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炳

欲内圆凿,其能入乎?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骆衍之术迂大而闲辩,爽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

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爽,炙毂过髡。”田骄之属皆已死。齐襄王

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块,而荀卿三为祭酒,焉。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

相属,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3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方多于合从连衡务:致力,专力从事

B.以鼓琴干威王干:冒犯

C.身亲往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D.亡国乱君相蝎属:接连

3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B.以攻伐为贤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C.必止于仁义节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持方相欲内圆凿,若能入乎余亦悔若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3.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分别体现孟子、骆衍、荀子思想情感的一项是()

①迂远而阔于事情

②述唐、虞、三代之德

③其语闵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r•无垠

④要其归,必止乎亡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⑤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

⑥谈天衍,雕龙爽,炙毂过髡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⑤

3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武力征伐为主导思想的时代,所以孟子想通过写书来引起诸侯

的重视,实现理想。

B.野衍虽然一开始能够受到各国君王的热情接待,甚至享有很高的礼遇,但是他的思想却

很难施行。

C.荀子在当时的齐国是最年长和最有资历的宗师,正好当时齐国有列大夫的缺额,所以荀

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份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

D.荀子憎恶诸侯王们不遵循王政大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长,著书

立说。

3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例,是以所如者不合。

(2)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日:“膝君,则诚贤君

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饕维①而治。今也,滕有仓縻府库,则是厉民而

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日:“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日:“否。

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臼:“奚冠?”日:“冠素。”日:“自织之与?”

日:“否,以粟易之。”日:“许子奚为不自织?”日:“害于耕。”日:“许子以釜甑②

爨③,以铁耕乎?”日:“然。”“自力之与?”曰:“否,以栗易之。”“以栗易械器者,

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

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日:“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日: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当先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

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凭,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

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窗④济、漂⑤,

而注诸海;决汝汉⑥,排淮、泅⑦,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

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

魏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选自《孟子》有删节)

【注】①餐殖:早餐为,晚餐为。②甑1瓦制的炊具。③爨:炊。④渝:疏。⑤济、漂、:河名。

⑥汝、汉:河名。⑦淮、旭:河名。

3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率天下而路也率:带领

B.荡荡乎民无能多焉名:名声

C.五谷不孽,禽兽逼人登:成熟

D.岂为因农夫哉厉:损害

3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固不可耕且为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治人者食于人不拘于时

C.然后中国可得四食也君子博学画日参省乎已

D.事欲耕,得乎事有稿暴,不复挺者

3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一段内容来看,陈相、许行都推崇滕君,认为滕君能与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

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大卜,

B.第二段孟子与陈相的一问一答,孟子采用的方式是“请君入”或者叫“诱敌深人,一举攻克”,

最后让陈相不得不接受“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道理。

C.第三段提到的“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前者指劳力”,后者指“劳心”。“劳心者”指管

理社会的人,“劳力者”指从事物质生产的人。

D.孟子一方面说“劳心者治人“治人者食人”,一方面又列举尧舜禹等圣人忧民的事例,这

样说并不矛盾,孟子旨在强调“劳心者共治人者''必须把天下的事情办好,而不是指可以任意

鱼肉百姓。

39.《齐桓晋文之事》文学文化常识

(1)齐桓,即,春秋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

(2)晋文,即,春秋时晋国国君,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

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时称新的诸侯,与、、

合称"春秋五霸"0

(3)衅(xin)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

(4)钧:古代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5)中国:古代指o

(6)商贾:是古代对商人的称呼,释为行商坐贾,行走贩卖货物为商,坐着出售货物为贾,

二字连用,泛指。

(7)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o

40.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

(2)然则废衅钟与:()

(3)王^,曰:“诗云……”:()

(4)为长者折帙:()

(5)则于寡妻:()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弓:()

(7)无不为弓:()

(8)盖•亦反•其本矣;()

(9)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淮:()

(1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圈于王:()

(11)无不为弓:()

(12)然后从而刑之,是因民也:()

(13)领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1.特殊句式:

(1):

是乃仁术也(……也,表判断)

是诚不能也(……也,表判断)

(2):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将以衅钟(将以之衅钟)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明以教我(明以之教我)

及陷于罪(及之陷于罪)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3)倒装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

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

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

牛何之(牛之何)

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

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②:

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工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工无于百姓之以王为爱异也)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我非爱其财而以羊易之也)

构怨于诸侯(于诸侯构怨)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

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③>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42.形容词的活用

①王无号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②是以君子还庖厨也

③明足以察秋亳之末

④考吾考,以及人之

老一

⑤侬吾初,以及人之

幼____

⑥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⑦轻暖不足丁体与

⑧但士臣

⑨个固不可以敌

木_____________

⑩军固不可以敌

A____________

⑪项固不可以敌

旗_____________

43.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I)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任重道远_________

(2)爱

吴广素爱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3)恶

彼恶知之_________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死亦我所恶

4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5)百姓之不?保,为不用恩焉()

(6)老吾老,以农人之老()

(7)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缪木而求鱼也()

45.填空。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时刍B(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一

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2_2。《孟子》

作为一部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

记》中的《—》《一》两篇以及《一》合称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

试八股文的取材依据之一,

46.一词多义

④若

茗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动词,_____________

若无罪而就死地代词,_____________

王荐隐其无罪而就死地连词,_____________

以苓所为,求若所欲代词,_____________

曾不若■孀妻弱子动词,_____________

更荐役,复年赋代词,_____________

⑤则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连词,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连词,_____________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连词,_____________

⑥抑

加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连词,_____________

美则美欠,川臣又有惧也连词,_____________

⑦之

以羊易3代词,_____________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助词,_____________

牛何?动词,_____________

夫子之谓也助词,_____________

未之有也代词,_____________

47.孟子的中心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

49.《齐桓晋文之事》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孟子提出“”的主张,批评齐宣王

未实行王道,不是“”,而是“

第二部分(“"至“"),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

彻底改弦易辙,放弃“薪道”,实行"

第三部分(“王曰:'吾愉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

5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是同样的意思。

B.文中所说的“不为''和“不能”,是指国君不推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

C.孟子主张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够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以“礼义”来引

导民众。

D.梁惠王问政于孟子,孟子用比喻手法,以理喻之,并以情动之,表达仁政理念。

51.识记字音

衅钟())侬厨()做小()

便要)?中国()商赖)孝修()

庠序()胡磔)段太山()般跳()

彼晋()知之赴圈()放野()邪侈曲)帛

赖)胤)慢)

52.《孟子》的语言言近旨远,生动诙谐,常常迸射出哲理的火花。其中不少被后人以最简

单的短语形式总结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成语,流传至今。请指出下面的语段分别被概括为什么

成语。

(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概括成语为:

(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概括成语为:。

53.填空。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

是:“,:,

(2)孟子认为让百姓向善的前提除了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还要做到的是: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o

(4)文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两句指

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然后

审清题干的选择要求。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又包括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未闻之也”“莫能御之也、有何陋”;

D项,“臣闻之胡屹曰"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臣闻之(于)胡屹曰"。

故选D。

2.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

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从而”是一个词,意思是接着就,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也”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应断开,排除A。

故选C。

3.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的连词。

B“于是”,古义:于,可译作“对”;是,代词,可译作“这”。今义:连词,表示承接。

C.“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D.“牛羊”,古义:牛和羊,古代主要家畜;今义:牛和羊。

故选D。

4.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个“与”都是语气助词,可译为“吗

B.前一个,是介词,在,后一个是介词,对。

C.前一个,动词,像,后一个,连词,如果。

D.前一个,连词,表修饰,后一个,连词,表转折。

故选Ao

5.C

6.B

7.C

8.(1)使老百姓生活安定,行王道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

(2)我不是吝啬自己的钱财才用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

(3)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

9.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

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所以,他巧妙地用“臣未之闻也”回避

了这个问题。这并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

容铺设道路。后文“无以,则王乎”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齐宣王步步走

向臼己的理想王国。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爱”,吝啬。句意: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故选C。

6.

本题考查学生J'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古代君主自称的谦辞”错误,“真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

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故选Bo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孟子说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错。根据原文“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一夫子

之谓也”可知,“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并非孟子所说。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得分点:“保”,使……安定、爱护;“王”,统一天下;"御'',阻挡;”莫之能御也”,

宾语前置。

第二句得分点:“爱”,吝啬;“易",交换;"易之以羊”,状语后置;“宜”,应该,应当;“宜

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第三句得分点:“见”,表示被动;“为”,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