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中必修公式总结_第1页
化学高中必修公式总结_第2页
化学高中必修公式总结_第3页
化学高中必修公式总结_第4页
化学高中必修公式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高中必修公式总结第1篇

化学高中必修公式总结第1篇机械能

1.功

⑴做功的两个条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生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大小:W二Fscosa功是标量功的单位:焦耳(J)

lJ=lN-m

当O<二a<派/2w>0F做正功F是动力

当a=^/2w=0(cos派/2=0)F不作功

当派/2<尸a<派W<0F做负功F是阻力

⑶总功的求法:

W总、=W1+\N2+\N3……Wn

W总二F合Scosa

2.功率

⑴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P=W/t功率是标量功率单位:瓦特(w)

此公式求的是平均功率

lw=lJ/slOOOw=lkw

(2)功率的另一个表达式:P二Fvcosa

当F与v方向相同时,P=Fv.(此时cosO度=1)

此公式即可求平均功率,也可求瞬时功率

1)平均功率:当v为平均速度时

2)瞬时功率:当v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

⑶额定功率:指机器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

实际功率:指机器在实际工作中的输出功率

正常工作时: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⑷机车运动问题(前提:阻力f恒定)

P=FvF=ma+f(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汽车启动有两种模式

1)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a在减小,一直到0)

P恒定v在增加F在减小尤F=ma+f

当F减小二f时v此时有最大值

2)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a开始恒定,在逐渐减小到0)

a恒定F不变(F=ma+f)V在增加P实逐渐增加最大

此时的P为额定功率即P一定

P恒定v在增加F在减小尤F=ma+f

当F减小二f时v此时有最大值

3.功和能

⑴功和能的关系: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功和能的区别:能是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物理量,即过程量

功是物体状态变化过程有关的物理量,即状态量

这是功和能的根本区别.

化学高中必修公式总结第2篇动能.动能定理

⑴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用Ek表示

表达式能是标量也是过程量

Ek=l/2mvA2

单位:焦耳(J)lkg-m八2/sA2=lJ

(2)动能定理内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W合二△EHl/Zmv八2-l/2mvOA2

适用范围: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分段做功,全程做功

5.重力势能

⑴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用Ep表示

表达式Ep=mgh是标量单位:焦耳(J)

(2)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

W重二-AEp

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

⑶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

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平面无关

⑷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

6.机械能守恒定律

⑴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总称

总机械能正二Ek+Ep是标量也具有相对性

机械能的变化等于非重力做功(比如阻力做的功)

△E=W非重

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

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保持不变

表达式:Ekl+Epl=Ek2+Ep2成立条件:只有重力做功

化学高中必修公式总结第3篇高考化学公式大全

一、非金属氢化物(HF、HCLH20、H2S、NH3)

1、还原性:

4HCI(浓)+MnO2===MnCI2+CI2+2H2O

4HCI(g)+02===2CI2+2H2O

16HCI+2KMnO4===2KCI+2MnCI2+5CI2+8H2O

14HCI+K2Cr2O7===2KCI+2CrCI3+3CI2+7H2O

2H2O+2F2===4HF+O2

2H2S+302(足量)=2SO2+2H2O

2H2S+02(少量)===2S+2H2O

2H2S+SO2===3S+2H2O

H2S+H2so4(浓)===S+S02+2H2O

3H2S+2HN0(稀)===3S+2N0+4H2O

5H2S+2KMnO4+3H2SO4===2MnSO4+K2SO4+5S+8H2O

3H2S+K2Cr2O7+4H2SO4===Cr2(SO4)3+K2SO4+3S+7H2O

H2S+4Na2O2+2H2O===Na2SO4+6Na0H

2NH3+3Cu0===3Cu+N2+3H2O

2NH3+3CI2===N2+6HCI

8NH3+3CI2===N2+6NH4CI

4NH3+302(纯氧)===2N2+6H2O

4NH3+502===4N0+6H2O

4NH3+6N0===5N2+6H20(用氨清除NO)

NaH+H20===NaOH+H2

4NaH+TiCI4===Ti+4NaCI+2H2

CaH2+2H2O===Ca(0H)2+2H2

2、酸性:

4HF+Si02===SiF4+2H20(此反应广泛应用于测定矿样或钢样中Si02

的含量)

2HF+CaCI2===CaF2+2HCI

H2S+Fe===FeS+H2

H2S+CuCI2===CuS+2HCI

H2S+2AgNO3===Ag2S+2HNO3

H2S+HgCI2===HgS+2HCI

H2S+Pb(NO3)2===PbS+2HNO3

H2S+FeCI2===2NH3+2Na==2NaNH2+H2(NaNH2+H2O===NaOH+

NH3)

3、碱性:

NH3+HCI===NH4CI

NH3+HN03===NH4NO3

2NH3+H2SO4===(NH4)2SO4

NH3+NaCI+H20+C02===NaHC03+NH4CI

(此反应用于工业制备小苏打,苏打)

4、不稳定性:

2HF===H2+F2

2HCI===H2+CI2

2H2O===2H2+O2

2H2O2===2H2O+O2

H2S===H2+S

2NH3===N2+3H2

二、非金属氧化物

低价态的还原性:

2SO2+02===2SO3

2SO2+02+2H2O===2H2so4(这是S02在大气中缓慢发生的环境化

学反应)

S02+CI2+2H2O===H2SO4+2HCI

S02+Br2+2H2O===H2SO4+2HBr

S02+12+2H2O===H2SO4+2HI

S02+N02===S03+NO

2NO+O2===2NO2

NO+N02+2NaOH===2NaNO2(用于制硝酸工业中吸收尾气中的NO

和N02)

2CO+02===2CO2

CO+CuO===Cu+CO2

3C0+Fe2O3===2Fe+3CO2

CO+H20===C02+H2

氧化性:

SO2+2H2S===3S+2H2O

S03+2KI===K2SO3+12

N02+2KI+H20===NO+12+2KoH(不能用淀粉KI溶液鉴别澳蒸气和

N02)

4NO2+H2S===4N0+S03+H20

2NO2+CU===4CuO+N2

C02+2Mg===2MgO+C(C02不能用于扑灭由Mg、Ca、Ba、Na、K

等燃烧的火灾)

SiO2+2H2===Si+2H2O

SiO2+2Mg===2MgO+Si

3、与水的作用:

S02+H20===H2SO3

S03+H20===H2SO4

3NO2+H20===2HNO3+NO

N2O5+H2O===2HNO3

P2O5+H20===2HPO3

P2O5+3H2O===2H3PO4

(P2O5极易吸水、可作气体干燥剂

P2O5+3H2so4(浓)=2H3PO4+3SO3)

C02+H20===H2CO3

4、与碱性物质的作用:

S02+2NH3+H20===(NH4)2SO3

S02+(NH4)2SO3+H20===2NH4HSO3

(这是硫酸厂回收S02的反应.先用氨水吸收S02、

再用H2SO4处理:2NH4HSO3+H2SO4===(NH4)2SO4+2H2O+2SO2

生成的硫酸钱作化肥、S02循环作原料气)

S02+Ca(0H)2===CaS03+H20(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S02和C02.

可用品红鉴别)

S03+MgO===MgS04

S03+Ca(0H)2===CaS04+H20

C02+2NaOH(过量)===Na2CO3+H20

82(过量)+NaOH===NaHC03

C02+Ca(0H)2(过量)===CaC03+H20

2CO2(过量)+Ca(0H)2===Ca(HCO3)2

C02+2NaAIO2+3H2O===2AI(OH)3+Na2CO3

C02+C6H5ONa+H20===C6H5OH+NaHC03

Si02+CaO===CaSiO3

Si02+2NaOH===Na2SiO3+H20(常温下强碱缓慢腐蚀玻璃)

Si02+Na2CO3===Na2SiO3+C02

SiO2+CaC03===CaSiO3+C02

三、金属氧化物

1、低价态的还原性:

6FeO+02===2Fe3O4

FeO+4HNO3===Fe(NO3)3+N02+2H2O

2、氧化性:

Na2O2+2Na===2Na2O(此反应用于制备Na2O)MgO,AI2O3几乎没有

氧化性,很难被还原为Mg,Al.一般通过电解制Mg和Al

Fe2O3+3H2===2Fe+3H2O(制还原铁粉)

Fe3O4+4H2===3Fe+4H2O

3、与水的作用:

Na2O+H2O===2NaOH

2Na2O2+2H2O===4NaOH+02(此反应分两步:Na2O2+2H2O===

2NaOH+H2O2;

2H2O2===2H2O+02.H2O2的制备可利用类似的反应:

BaO2+H2s04(稀)===BaS04+H2O2)

MgO+H20===Mg(0H)2(缓慢反应)

4、与酸性物质的作用:

Na2O+SO3===Na2SO4

Na20+C02===Na2CO3

Na2O+2HCI===2NaCI+H20

2Na2O2+2CO2===2Na2CO3+02

Na2O2+H2so4(冷、稀)=Na2s04+H2O2

MgO+S03===MgS04

MgO+H2SO4===MgS04+H20

AI2O3+3H2SO4===AI2(SO4)3+3H2O(AI2O3是两性氧化物:AI2O3+

2NaOH===2NaAIO2+H2O)

FeO+2HCI===FeCI2+3H2O

Fe2O3+6HCI===2FeCI3+3H2O

Fe2O3+3H2S(g)===Fe2S3+3H2O

Fe3O4+8HCI===FeCI2+2FeCI3+4H2O

四、非金属氧化物

低价态的还原性:

2SO2+02===2SO3

2SO2+02+2H2O===2H2so4(这是S02在大气中缓慢发生的环境化

学反应)

S02+CI2+2H2O===H2SO4+2HCI

S02+Br2+2H2O===H2SO4+2HBr

S02+12+2H2O===H2SO4+2HI

S02+N02===S03+NO

2NO+O2===2NO2

NO+N02+2NaOH===2NaNO2(用于制硝酸工业中吸收尾气中的NO

和N02)

2C0+02===2CO2

CO+CuO===Cu+CO2

3CO+Fe2O3===2Fe+3CO2

CO+H2O===CO2+H2

氧化性:

SO2+2H2S===3S+2H2O

SO3+2KI===K2SO3+12

NO2+2KI+H2O===NO+12+2KoH(不能用淀粉KI溶液鉴别澳蒸气和

N02)

4NO2+H2S===4N0+S03+H20

2NO2+CU===4CuO+N2

C02+2Mg===2MgO+C(C02不能用于扑灭由Mg、Ca、Ba、Na、K

等燃烧的火灾)

SiO2+2H2===Si+2H2O

SiO2+2Mg===2MgO+Si

3、与水的作用:

S02+H20===H2SO3

S03+H20===H2SO4

3NO2+H20===2HNO3+NO

N2O5+H2O===2HNO3

P2O5+H20===2HPO3

P2O5+3H2O===2H3PO4(P2O5极易吸水、可作气体干燥剂)

P2O5+3H2SO4(浓)=2H3PO4+3SO3)

C02+H20===H2CO3

化学高中必修公式总结第4篇高一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⑴……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二5八(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

a<O

8.实验用推论AS=aT2A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⑴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

时间⑴:秒(s)位移⑸: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lm/s=

注:⑴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⑶a=(Vt-Vo)/t

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

图/v--t图/速度与速率/

2)自由落体

L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

注:⑴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

直线运动规律。

(2)a=g==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

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

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g=-10m/s2)

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⑴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

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

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1.曲线运动基本规律

①条件:vO与F合不共线

②速度方向:切线方向

③弯曲方向:总是从vO的方向转向F合的方向

3.绳拉船问题

②下落高度:

12.向心加速度:

化学高中必修公式总结第5篇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

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

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二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

P175J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M=V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

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团:332m/s;20团:344m/s;30回:349m/s;(声波是

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

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

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

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⑴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⑵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与波谷

相遇处;

⑶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

式;

(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

⑸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⑹其它相关内容:超声波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22)/振动中的能量

转化(见第一册P173).

化学高中必修公式总结第6篇高考化学公式归纳整理

一、非金属氢化物(HF、HCI、H20、H2S、NH3)

1、还原性:

4HCI(浓)+MnO2=MnCI2+CI2+2H2。

4HCI(g)+O2===2CI2+2H2O

16HCI+2KMnO4===2KCI+2MnCI2+5CI2+8H2O

14HCI+K2Cr2O7===2KCI+2CrCI3+3CI2+7H2O

2H2O+2F2===4HF+O2

2H2S+3O2(足量)===2SO2+2H2O

2H2S+O2(少量)===2S+2H2O

2H2S+SO2===3S+2H2O

H2S+H2SO4(浓)===S+SO2+2H2O

3H2S+2HNO(稀)===3S+2NO+4H2O

5H2S+2KMnO4+3H2SO4===2MnSO4+K2SO4+5S+8H2O

3H2S+K2Cr2O7+4H2SO4===Cr2(S04)3+K2SO4+3S+7H2O

H2S+4Na2O2+2H2O===Na2SO4+6NaOH

2NH3+3CuO===3Cu+N2+3H2O

2NH3+3CI2===N2+6HCI

8NH3+3CI2===N2+6NH4CI

4NH3+3O2(纯氧)===2N2+6H2O

4NH3+502===4N0+6H2O

4NH3+6N0===5N2+6H2O(用氨清除NO)

NaH+H20===NaOH+H2

4NaH+TiCI4===Ti+4NaCI+2H2

CaH2+2H2O===Ca(OH)2+2H2

2、酸性:

4HF+SiO2===SiF4+2H2O

(此反应广泛应用于测定矿样或钢样中SiO2的含量)

2HF+CaCI2===CaF2+2HCI

H2S+Fe===FeS+H2

H2S+CuCI2===CuS+2HCI

H2S+2AgNO3===Ag2S+2HNO3

H2S+HgCI2===HgS+2HCI

H2S+Pb(N03)2===PbS+2HNO3

H2S+FeCI2===

2NH3+2Na==2NaNH2+H2

(NaNH2+H20===NaOH+NH3)

3,碱性:

NH3+HCI===NH4CI

NH3+HN03===NH4NO3

2NH3+H2SO4===(NH4)2SO4

NH3+NaCI+H20+C02===NaHC03+NH4CI

(此反应用于工业制备小苏打,苏打)

4,不稳定性:

2HF===H2+F2

2HCI===H2+CI2

2H2O===2H2+O2

2H2O2===2H2O+O2

H2S===H2+S

2NH3===N2+3H2

二、非金属氧化物

4、与碱性物质的作用:

S02+2NH3+H20===(NH4)2SO3

S02+(NH4)2SO3+H20===2NH4HSO3

(这是硫酸厂回收S02的反应.先用氨水吸收S02、

再用H2SO4处理:2NH4HSO3+H2SO4===(NH4)2SO4+2H2O+

2SO2

生成的硫酸镂作化肥、S02循环作原料气)

S02+Ca(0H)2===CaS03+H20

(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S02和C02.可用品红鉴别)

S03+MgO===MgSO4

S03+Ca(OH)2===CaSO4+H20

CO2+2NaOH(过量)===Na2CO3+H20

C02(过量)+NaOH===NaHC03

C02+Ca(OH)2(过量)===CaCO3+H2O

2CO2(过量)+Ca(OH)2===Ca(HCO3)2

CO2+2NaAIO2+3H2O===2AI(OH)3+Na2CO3

CO2+C6H5ONa+H2O===C6H5OH+NaHCO3

SiO2+CaO===CaSiO3

SiO2+2NaOH===Na2SiO3+H2O

(常温下强碱缓慢腐蚀玻璃)

Si02+Na2CO3===Na2SiO3+C02

Si02+CaCO3===CaSiO3+CO2

三、金属氧化物

1、低价态的还原性:

6FeO+02===2Fe3O4

FeO+4HNO3===Fe(N03)3+N02+2H2O

2、氧化性:

Na2O2+2Na===2Na2O

(此反应用于制备Na20)

MgO,AI2O3几乎没有氧化性,很难被还原为Mg,Al.

一般通过电解制Mg和AI.

Fe2O3+3H2===2Fe+3H2O(制还原铁粉)

Fe3O4+4H2===3Fe+4H2O

Na2O+H2O===2NaOH

2Na2O2+2H2O===4NaOH+02

(止匕反应分两步:Na2O2+2H2O===2Na0H+H2O2;

2H2O2===2H2O+O2.H2O2的制备可利用类似的反应:

Ba02+H2SO4(稀)=BaS04+H2O2)

MgO+H20===Mg(OH)2(缓慢反应)

4、与酸性物质的作用:

Na2O+SO3===Na2SO4

Na20+C02===Na2CO3

Na2O+2HCI===2NaCI+H20

2Na2O2+2CO2===2Na2c03+02

Na2O2+H2SO4(冷、稀)===Na2SO4+H2O2

MgO+S03===MgS04

MgO+H2SO4===MgS04+H20

AI2O3+3H2SO4===AI2(S04)3+3H2O

(AI2O3是两性氧化物:

AI2O3+2NaOH===2NaAIO2+H20)

FeO+2HCI===FeCI2+3H2O

Fe2O3+6HCI===2FeCI3+3H2O

Fe2O3+3H2S(g)===Fe2S3+3H2O

Fe3O4+8HCI===FeCI2+2FeCI3+4H2O

四、非金属氧化物

低价态的还原性:

2SO2+02===2SO3

2SO2+02+2H2O===2H2SO4

(这是S02在大气中缓慢发生的环境化学反应)

S02+CI2+2H2O===H2SO4+2HCI

S02+Br2+2H2O===H2SO4+2HBr

S02+12+2H2O===H2SO4+2HI

S02+N02===S03+NO

2NO+O2===2NO2

NO+N02+2NaOH===2NaNO2

(用于制硝酸工、业中吸收尾气中的NO和N02)

2C0+02===2CO2

CO+CuO===Cu+CO2

3C0+Fe2O3===2Fe+3CO2

CO+H20===C02+H2

氧化性:

SO2+2H2S===3S+2H2O

S03+2KI===K2SO3+12

NO2+2KI+H2O===NO+12+2K0H

(不能用淀粉KI溶液鉴别溟蒸气和N02)

4NO2+H2S===4N0+S03+H20

2NO2+CU===4CUO+N2

C02+2Mg===2MgO+C

(C02不能用于扑灭由Mg、Ca、Ba、Na、K等燃烧的火灾)

SiO2+2H2===Si+2H2O

SiO2+2Mg===2MgO+Si

3、与水的作用:

S02+H20===H2SO3

S03+H20===H2SO4

3NO2+H20===2HNO3+NO

N2O5+H2O===2HNO3

P2O5+H2O===2HPO3

P2O5+3H2O===2H3PO4

(P2O5极易吸水、可作气体干燥剂

P2O5+3H2SO4(浓)===2H3PO4+3SO3)

CO2+H20===H2CO3

化学高中必修公式总结第7篇高中化学跟初中化学有一定联系,但

是联系不太紧密,所以初中化学没学好没有关系,只要高中认真听课,

按照下面的方法去做,就能学会化学。化学跟数学也是有一点联系的,

那就是在计算题方面,涉及到公式时要少量计算,难度不大。

学好化学第一步是做好预习,课前把新课预习好,最好能背下来,化

学虽说是理科,但是很多的化学公式及定义还属于文科性质,背会了、

理解了就能做对题,所以化学也需要理解性背书。预习完就把课后练

习题做了,然后上课一定要跟住老师思路,思维要跟上,千万不能溜

号,不能光跟老师说,还要理解说的是什么,大脑也要飞快的转起来。

多做题是学好化学的另一个要素,理科的东西光背是不够的,必须要

靠多做题去积累经验。做题的过程就是对新知识的巩固过程,也是加

深理解的过程,同时还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再回归课本去复习一

遍,知识掌握会更牢固。

化学高中必修公式总结第8篇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BaCI2+Na2SO4

=BaSO44/+2NaCI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CaCI2+Na2CO3=CaC03J+2NaCI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Na2CO3+2HCI=2NaCI+H20+C02个

4、木炭还原氧化铜:2CuO+C高温2CU+CO2个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04=FeS04+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I2+Na2CO3=CaCO34/+2NaCI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团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O2=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个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02

10、钠与水反应:ZNa+ZHZOtZNaOH+HZl^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F304+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IO2+3H2个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H2O=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6HCI=2FeCI3+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I2O3+6HCI=2AICI3+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I2O3+2NaOH=2NaAIO2+H20

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I3+3NaOH=Fe(OH)3J+3NaCI

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04+2NaOH=Fe(0H)2J+

Na2S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2H2O+02=4Fe(OH)3

20、氢氧化铁加热分2Fe(OH)3团Fe2O3+3H20个

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I2(SO4)3+6NH37H2O=2Al(0H)3j+

3(NH3)2SO4

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I(OH)3+3HCI=AICI3+3H2O23>氢氧化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I(0H)3+NaOH=NaAI02+2H2O

24、氢氧化铝加热分2AI(OH)30AI2O3+3H2O

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I3+Fe=3FeCI2

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I2+CI2=2FeCI3

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

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i+4HF=SiF4+2H2个

28、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02+CaO高温CaSiO3

29、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02+2NaOH=Na2SiO3+H20

30、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C02+H20=Na2CO3+

H2SiO3j

31、硅酸钠与盐酸反应:Na2SiO3+2HCI=2NaCI+H2SiO34/

3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3CI2点燃2FeCI3

3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CI2点燃CuCI2

34、氯气与金属钠反应:2Na+CI2点燃2NaCI

35、氯气与水反应:CI2+H20=HCI+HCIO

36、次氯酸光照分2HCI。光照2HCI+O2个

3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I2+2NaOH=NaCI+NaCIO+H20

38、氯气与消石灰反应:2CI2+2Ca(OH)2:CaCI2+Ca(CIO)2+2H2O

39、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CI+AgNO3=AgCI4z+HNO3

40、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IO)2+H20+C02=CaCO3j+

2HCIO

41、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02+H20H2SO3

42、氮气与氧气在放电下反应:N2+O2放电2N0

43、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2NO+O2=2NO2

44、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

45、二氧化硫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2SO2+02催化剂2SO3

46、三氧化硫与水反应:S03+H20=H2SO4

47、浓硫酸与铜反应:(:11+2^^504(浓)团(:16。4+21^。+502个

48、浓硫酸与木炭反应:C+2H2SO4(浓)团C02个+2SO2个+2H2。

49、浓硝酸与铜反应:Cu+4HNO3(浓)=Cu(NO3)2+2H2O+2NO2个

50、稀硝酸与铜反应:3Cu+8HNO3(稀)回3Cu(NO3)2+4H2O+2NO个

51、氨水受热分NH3?H2O回NH3个+H20

52、氨气与_反应:NH3+HCI=NH4cl

53、氯化镂受热分NH4CI团NH3个+HCI个

54、碳酸氢氨受热分NH4HCO3回NH3个+H20个+C02个

55、硝酸镂与氢氧化钠反应:NH4NO3+NaOH团NH3个+NaNO3+H20

56、氨气的实验室制取:2NH4CI+Ca(OH)2团CaCI2+2H2O+2NH3个

57、氯气与氢气反应:CI2+H2点燃2HCI

58、硫酸镂与氢氧化钠反应:(NHRZSCM+ZNaOHiaZNHBl"+NaZSCM

+2H2O

59、S02+CaO=CaSO3

60、S02+2NaOH=Na2SO3+H20

61、S02+Ca(OH)2=CaSO34/+H20

62、S02+CI2+2H2O=2HCI+H2SO4

63、SO2+2H2S=3S+2H2O

64、NO、NO2的回收:NO2+NO+2NaOH=2NaNO2+H2O

65、Si+2F2=SiF4

66、Si+2NaOH+H2O=NaSiO3+2H2个

67、硅单质的实验室制法:粗硅的制取:Si02+2C高温电炉Si+2CO

(石英沙)(焦碳)(粗硅)

粗硅转变为纯硅:Si(fi)+2CI20SiCI4

SiCI4+2H2高温Si(纯)+4HCI

化学高中必修公式总结第9篇一.化学高一方程式总结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BaCI2+Na2so4=BaSO4j+2NaCI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CaCI2+Na2c03二CaCO3j+2NaCI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Na2CO3+2HCI=2NaCI+H2O+CO2个

4、木炭还原氧化铜:2CuO+C高温2cli+C02个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I2+Na2CO3=CaCO34/+2NaCI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团Na2O2钠与氧气反应:4Na+O2=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个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10、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个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F3O4-4H2个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IO2+3H2个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H2O=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6HCI=2FeCI3+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I2O3+6HCI=2AICI3+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I2O3+2NaOH=2NaAIO2+H2O

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I3+3NaOH=Fe(OH)34/+3NaCI

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2NaOH=Fe(OH)24/+Na2S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2H2O+O2=4Fe(OH)3

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团Fe2O3+3H2O个

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

AI2(SO4)3+6NH3?H2O=2AI(OH)3xV+3(NH3)2SO4

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I(OH)3+3HCI=AICI3+3H2O

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I(OH)3+NaOH=NaAIO2+2H2O

24、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3团AI2O3+3H2O

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I3+Fe=3FeCI2

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I2+CI2=2FeCI3

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硅单质与氢氟酸反

应:Si+4HF=SiF4+2H2个

28、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CaO高温CaSiO3

29、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

30、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4/

31、硅酸钠与盐酸反应:Na2SiO3+2HCI=2NaCI+H2SiO34z

3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3c12点燃2FeCI3

3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CI2点燃CuCI2

34、氯气与金属钠反应:2Na+CI2点燃2NaCI

35、氯气与水反应:CI2+H2O=HCI+HCIO

36、次氯酸光照分解:2HCIO光照2HCI+O2个

3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I2+2NaOH=NaCI+NaCIO+H2O

38、氯气与消石灰反应:2CI2+2Ca(OH)2=CaCI2+Ca(CIO)2+2H2O

39、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CI+AgNO3=AgCI4/+HNO3

40、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IO)2+H2O+CO2=CaCO34/+2HCIO

二.化学高一必修一小知识点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二==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个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

动;④伴有啜啜响声;⑤滴有酚酸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个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2NaHCO3团二二Na2cO3+H2O+CO2个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I2+2NaOH=NaCI+NaCI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I2点燃===2FeCI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

M)2CI2+2Ca(OH)2=CaCI2+Ca(CI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I2+H2O=HCIO+HCI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IO+CO2+H2O=NaHCO3+HCI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IO)2+CO2+H2O=CaCO34/+2HCI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N/N(A)

2.物质的量n(mol)=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L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l-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化学高中必修公式总结第10篇关于高一上半学期物理公式总结

一、力公式总结

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力的正交分解:Fx=FcosP,Fy=Fsin|3(P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

tgp=Fy/Fx)

⑴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⑵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

反之也成立;

⑶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a角)越大,合力越小;

⑸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

化简为代数运算。一、自由落体运动公式总结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二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⑴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

动规律;

(2)a=g=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

向竖直向下)。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总结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l/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

a<O)

8.实验用推论As=aT2{A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⑴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

时间(t)秒(s);位移⑸: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lm/s=o

⑴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三、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总结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

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

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⑴“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

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⑴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

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OSfVfm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

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

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

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

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1FN(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口叫动

摩擦因数)。

说明: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

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日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

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

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四、常见的力公式总结

1.重力G二mg(方向竖直向下,g=-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

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

量(m)}

3.滑动摩擦力F="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1:摩擦因数,FN:

正压力(N)}

4.静摩擦力静Wfm(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

擦力)

五、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总结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lF2cosa)l/2(余弦定理)F10F2时:F=(F12+F22)l/2

化学高中必修公式总结第11篇分解反应方程式1、实验室用双氧水

制氧气:制202MnO22H20+02个

2、加热高钵酸钾:2KMnO4加热K2MnO4+MnO2+。2个

3、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2H2。通电2H2个+02个

4、碳酸不稳定而分H2cO3===H2O+CO2T

5、高温煨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CaC03高温CaO+CO2个

置换反应方程式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1、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2门+^12504==2*04+^42个

2、镁和稀盐酸反应:Mg+2HCI二二二MgCI2+H2个

3、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0加热CU+H20

4、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高温2CU+CO2个

5、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点燃C02+2H2O

6、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0+C高温H2+C0

7、焦炭还原氧化铁:3c+2Fe2O3高温4Fe+3CO2个

化学高中必修公式总结第12篇一、质点的运动⑴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C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Vt+Vo)/2

4.末速度V=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_o2+V_t2)/2]1/2

6.位移S=Vt=Vot+at2/2=Vt/2t

7.力口速度a=(V_t・V_o)/t以V_o为正方向,a与V_o同向(加速)a>0;

反向则a<O

8.实验用推论AS=aT2A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⑴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_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

时间(t):秒(s)位移⑸:米(m)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lm/s=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_t-

V_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

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

2)自由落体

1.初速度V_o=02.末速度V_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_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⑴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

直线运动规律。

(2)a=g=^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

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

1.位移S=V_otCgt2/2

2.末速度V_t=V_oCgt(g==10m/s2)

3.有用推论V_t2-V_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_max=V_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_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⑴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

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

称性。⑶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

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力(常见的力、力矩、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

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

(m)

3.滑动摩擦力f/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H:摩擦因数N:正压

力(N)

4.静摩擦力04f静4fm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

擦力

5.万有引力F=Gm_lm_2/r2G=xl0-ll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

线上

6.静电力F=KQ_1Q_2/r2K=xl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二Eq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

相同

8.安培力F=BILsin00为B与L的夹角当L0B时:F=BIL,B//L时:

F=0

9.洛仑兹力f=qVBsinee为B与V的夹角当V明时:f=qVB,V//B

时:f=0

注:(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⑵摩擦因数日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

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3)fm略大于RN—

般视为fm川N⑷物理量符号及单位⑸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

手定则判定。

B:磁感强度(T),L:有效长度(m),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

度(m/S),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

2)力矩

1.力矩M=FLL为对应的力的力臂,指力的作用线到转动轴(点)的垂直

距离

2.转动平衡条件M顺时针二M逆时针M的单位为N-m此处N-

mxJ

三、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_x=V_o2.竖直方向速度V_y=gt

3.水平方向位移S_x=V_ot4.竖直方向位移S_y=gt2/2

5.运动时间t=(2S_y/g)l/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_t=(V_x2+V_y2)1/2=[V_o2+(gt)2]1/2

化学高中必修公式总结第13篇质点的运动: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Sx=Vot4.竖直方向位移(Sy);gE2/2

5.运动时间t=(2Sy/g)l/2(通常乂表示为(2h/g)l/2)

6.合速度Vt=(VxA2+VyA2)l/2=[VoA2+(gt)A2]l/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p:tgP=Vy/Vx=gt/Vo

AA

7.合位移S=(Sx2+Sy2)l/2z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a:tga=Sy/Sx=gt/2Vo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

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

由下落高度h(S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3)6与P的关系为

tgP=2tgao⑷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⑸曲线运动的物体必

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

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L线速度V=s/t=2nR/T2,角速度co=(D/t=2n/T=2nf

3.向心力口速度a=VA2/R=coA2R=(2n/T)A2R4.向心力F心

=MvA2/R=mu)A2-R=m(2n/T)A2-R

5.周期与频率T=l/f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u)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3=2即(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⑸:米(m)角度(①):弧度(rad)频率⑴:赫(Hz)

周期⑴:秒⑸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

角速度(3):rad/s向心加速度:m/s2

化学高中必修公式总结第14篇高一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

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

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

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

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

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

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

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

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

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

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

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

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进行

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

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丁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

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

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

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

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

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

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

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

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下册、选修教材一和选修教材二),主

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

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

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

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

评价与反思。

地理必备公式

1、时间的计算

1、求时区:

时区数二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2、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士时区差(东加西减)

3、求地方时:

所求地方时二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x经度差(东加西减)

2、太阳高度的计算

1、求正午太阳高度:

H=90°-|纬度差|(纬度差指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的差)

2、求子夜太阳高度:

H=|纬度和I-90。(纬度和指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的和)

3、求南北两楼的楼间距:

L=h/cotH(h为楼高,H为该地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

3、昼夜长短的计算

1、求昼长:

⑴昼长二昼弧/15°

(2)昼长二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⑶昼长=24-夜长

⑷昼长=(12-日出地方时)x2

⑸昼长=(日落地方时・12)

2^求夜长

⑴夜长=夜弧/15°

(2)夜长=24-昼长

⑶夜长=(24-日落地方时)x2

⑷北半球某纬度的夜长二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

4、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1、求日出时刻:

⑴日出时亥卜当地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

(2)日出时刻=12.昼长/2

2、求日落时刻:

⑴日落时刻二当地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2)日落时刻=12+昼长/2

5、球面距离的计算

⑴赤道和经线上的距离lllKmx度数

(2)纬线上的距离=i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