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十单元二战后的世界第29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十单元二战后的世界第29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十单元二战后的世界第29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十单元二战后的世界第29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十单元二战后的世界第29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29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更和苏联的经济改革考点1eq\a\vs4\al(|)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更[学问整合·厘清史实]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黄金时期从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头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见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头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3.调整时期20世纪80年头以来,适当削减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教材补遗]“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20世纪70年头,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政府纷纷找寻医治这一新疾病的药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担当英国首相,领先接受了货币学派的主见。1981年,里根担当美国总统后,则以供应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由于两人的经济政策都在肯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土的经济危机,并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因此经济学家们分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事实上,“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有很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提倡“自由放任”,强调市场调整的作用,反对国家干预;二者都实行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因此都曾被攻击为“劫贫济富”;二者都大力增加军费开支,用加大政府消费来缓解危机。二、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削减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平安。3.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头日渐完备;20世纪70年头后受挫但是接着发展;20世纪80年头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4.评价(1)肯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了肯定的主动作用。(2)“福利国家”制度也有很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三、第三产业的兴起1.缘由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2.表现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3.作用(1)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2)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更。四、“新经济”的出现1.背景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展新兴产业;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2.形成20世纪90年头初起先,美国经济出现了10年的持续增长,“新经济”由此问世。3.特点以学问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形态。[素养对接·融会贯穿][素养1—时空观念]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更[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料一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须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何正斌《经济学300年》史料二1973年危机以后,假如接着依据凯恩斯的方法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削减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峻的物价上涨,减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假如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限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面对这种病症,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eq\a\vs4\al([思索])(1)指出史料一中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结合所学学问说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其次次世界大战后对这一理论的实践。(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学问,说明20世纪70年头初西方国家经济的“病症”和各国政府的解决方法。eq\a\vs4\al([解读])(1)史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期间须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说明凯恩斯认为政府须要通过干预经济的方式去订正自由主义的弱点,以实现经济的最大发展。(2)史料二反映出20世纪70年头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这表明凯恩斯主义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须要,应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重新调整。eq\a\vs4\al([试答])(1)定位:政府用经济方法调整有效需求,刺激消费,即国家对经济干预。实践:其次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2)“病症”:“滞胀”。解决方法:各国适当削减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英美等国家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素养3—历史说明]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更的表现(1)生产力发展: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美国形成了以学问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2)生产关系调整: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化到安排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3)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的进步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4)阶级关系的变更:由于股票的分散和“新中间阶层”的兴起,阶级对立的状况发生了变更。[素养4—唯物史观]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方式及实质(1)方式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发达国家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②制定经济安排,指导经济发展。其目的是避开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发达国家的经济安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③财政政策调整。扩大政府开支、政府干脆选购 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整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2)实质:国家干预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20世纪30年头,英国政府加强对马路、铁路和电力的管理。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公用事业实行国有化政策。材料反映了英国()A.为应对经济危机持续影响实行措施B.顺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方向D.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D[20世纪30年头,英国是为了渡过经济危机而实行题干中的措施,而其次次世界大战后,并不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可以推断是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新科技革命不相吻合,故B项错误;英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信息体现了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故D项正确。]2.下图中A、B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A.欧洲与美国实力的消长 B.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化C.美国与苏联实力的消长 D.主要社会制度的演化B[1776年亚当·斯密提出国富论,自由主义盛行;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导致自由主义失灵,罗斯福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奉行凯恩斯主义;20世纪70年头,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政府交替运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但只能缓解这种状况,不能消退“滞胀”;20世纪80年头里根政府削减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曲线代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B曲线代表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从整体来看,此图反映了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化,故选B项。]3.德国政府希望利用“工业4.0”的巨大潜力来夯实德国制造的基石。假如零件本身能够与生产设备进行交互,或者假如零件在须要修理时能够自我完成修理,当人、机器和工业生产过程能够实现智能联网,那么就实现了“工业4.0”。这表明德国经济的变革()A.兼顾到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B.突出了信息革命的效用C.致力于挖掘德国经济的潜能D.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B[依据“交互”“智能联网”等可知德国经济的变革突出了信息革命的效用,故B项正确。]4.下表为1947年至2000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及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单位:十亿美元)。表中数据的变更说明()年份制造业总产值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194760301980527241993111817.620001566.615.8A.技术革新步伐减缓 B.国际竞争日益加剧C.产业结构调整加速 D.学问经济起先崛起C[材料中制造业总产值快速增长,说明产业技术革新快,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国内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与国际竞争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制造业总产值快速增长,但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却不断削减,这说明美国国民经济中制造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故C项正确;学问经济是20世纪90年头在美国出现的,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解除。]考点2eq\a\vs4\al(|)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问整合·厘清史实]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供应了契机。2.内容(1)农业①措施: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②结果:农业有所好转,但冒进思想和恶劣气候使其再度出现危机。(2)工业①措施: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②局限性: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3)政治: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3.评价(1)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究性和开创性。(2)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2.结果(1)冲击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军事实力、综合国力增加,成为超级大国。(2)由于没有变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和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步伐缓慢下来,经济停滞下降,苏联陷入逆境。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经济制定“加速发展战略”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公开性”;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国家结构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2.影响(1)八一九事务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2)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素养对接·融会贯穿][素养1—时空观念]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2.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和挫折[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史料一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当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究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珍贵的精神。但是,他终归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相识,因此也就不行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史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探讨坦克、火炮和导弹……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史料三他摆布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布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始终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颈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eq\a\vs4\al([思索])(1)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2)依据史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什么?结果如何?(3)史料三是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的?eq\a\vs4\al([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对赫鲁晓夫改革的全面相识和评价。解读史料留意转折词“但是”的运用。史料一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改革者,同时说明赫鲁晓夫是一位失败的改革者。(2)史料二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心在重工业方面,特殊是在军事工业方面,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未得到解决。(3)史料三反映了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否定,形象地说明白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eq\a\vs4\al([试答])(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肯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肯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胜利。(2)重点:放在重工业上。结果:导致苏联人民生活水平落后。(3)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上,提倡“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终使问题全都暴露,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指向“肿瘤”,“肿瘤”是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是“挥向了党的颈项”,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党的领导,否定了社会主义方向,从而造成苏联解体。[素养3—历史说明]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项目“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肯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劳动者看法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主动性不足在肯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主动性安排制度“大锅饭”现象严峻实行物质嘉奖和多劳多得政策[素养4—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看待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缺陷(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2)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相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3)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渐渐失控(干脆缘由: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详细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1.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心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安排委员会干脆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A.体制改革步伐过大操之过急B.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C.安排管理体制得到肯定减弱D.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冲突D[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赫鲁晓夫经济改革中的经济区的划分前后变更很大,管理这些经济区的部门也在变更。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冲突,故D项正确。]2.1955年,苏联《关于修改农业安排工作方法》的决议规定:农业发展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安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依据须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国家安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这一做法()A.复原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提高了庄员的生产主动性C.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B[依据材料“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依据须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国家安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可知,农夫由此获得了肯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这必定有利于庄员生产主动性的提高,故B项正确。]3.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安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见用市场调整作用取代国家集中安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试图()A.发展私营企业 B.削减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放弃斯大林体制 D.推行市场经济体制B[依据材料“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见用市场调整作用取代国家集中安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可知,苏联政府试图削减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故B项正确。]4.1990年莫斯科的第一家麦当劳开业,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一位公民回忆道:“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常常要站上几天。”这反映了()A.快餐业起先变更苏联人的饮食习惯B.苏联政府起先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C.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D.苏联经济结构失调的局面没有变更D[题干信息说明买麦当劳、茶叶、糖等生活用品仍旧很困难,说明经过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变更苏联重工业发达、农业和轻工业停滞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变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D项正确。]2013—2025年全国卷考情统计分析考点卷别二战后美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变更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全国卷Ⅰ——全国卷Ⅱ—2024·《赫鲁晓夫回忆录》不同年头的不同版本2024·二战后苏联经济并未摆脱“斯大林模式”全国卷Ⅲ202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更2024·赫鲁晓夫农业方面的改革eq\a\vs4\al([考情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更和苏联经济改革都集中在2024年,前几年几乎没有命题。本讲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联系紧密,在今后的复习中仍要关注主干学问,留意现实热点与教材内容的连接。[真题研练·感悟考法]◎考法一创新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更和两种经济制度的竞争与并存1.命题点: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变更与调整(2024·全国卷Ⅲ·35)20世纪70年头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浩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起先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共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退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复原自由放任的传统A[20世纪70年头初,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从材料信息看出,针对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浩大,美国政府呼吁“使权力和资源起先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体现了美国政府逐步调整经济政策,削减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消退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A项正确。]2.命题点:西方的遏制政策与苏联经济的发展(2024·全国卷Ⅰ·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挡苏联经济的发展D[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是:斯大林格勒曾经是其次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地,其次次世界大战后这座被毁的城市得以重建,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说明白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挡苏联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这幅漫画出自苏联时期而不是苏俄时期,A项错误;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不能反映出“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所在,B项错误;漫画反映的是其次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的发展,C项错误。]◎考法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常考常新3.命题点:二战后,苏联以“七年经济安排”接着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24·全国卷Ⅲ·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探讨通过了七年经济安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安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安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持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限制A[苏联应对马歇尔安排的举措是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安排,C项错误;1959年的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改革是要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削减了国家的过度干预,D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材料的“安排”突出钢铁等重工业,与“斯大林模式”一样,故A项正确。]4.命题点:《赫鲁晓夫回忆录》的史料运用与鉴别(2024·全国卷Ⅱ·35)20世纪70年头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困难性,不同年头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精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探讨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不同年头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故D项正确;回忆录带有作者个人主观色调,且版本内容受时代局限,故A项错误;回忆录和相关探讨著作均带有主观性,无法推断哪个可信度更高,故B项错误;不能以版本的新旧作为推断接近历史真相的尺度,故C项错误。]5.命题点:赫鲁晓夫在农业领域改革的尝试(2024·全国卷Ⅲ·34)1953年,苏共中心确定,变更集体农庄劳动酬劳发放方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酬劳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夫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夫生产主动性 B.变更安排经济管理体制C.消退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夫走集体化道路A[依据材料中“集体农庄劳动酬劳发放方法”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夫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以看出,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造成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进行改革,留意调动农夫生产主动性,促进农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是在维持原有安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并非变更安排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有利于调动农夫生产主动性,促进农业发展,与消退城乡差别无关,故C项错误;农夫走集体化道路是在斯大林时期起先推行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考向扫描·权威预料]◎考向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更1.命题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2024·赣州高三期末)二战前美国总统竞选中,候选人的品德、魅力是取胜的关键。二战后,该因素的重要性明显下降,选民更多关注候选人对国家财政资金如何安排的许诺。造成这种变更的缘由是()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对苏联威逼的担忧C.福利政策已经深化了人心D.第三产业不断兴起A[依据材料“二战后……选民更多关注候选人对国家财政资金如何安排的许诺”,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后,国家干脆、间接与垄断资本发生关系,实现对国家经济的管理和调整,故A项正确;对美国而言,苏联威逼属于外交问题,故B项错误;福利政策的影响也是重要缘由之一,但本质上是国家有权通过财政干预手段管理经济,故C项错误;第三产业兴起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下的一种重要表现,与总统的选举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2.命题点:二战后法国的国有化政策(2024·洛阳高三统考)1946年法国实行了电力工业国有化,将1390家私营电力企业收归国有,成立了法国电力公司(EDF),并被授权为半垄断式国营企业,在输电和电网方面享有垄断权;在发电方面,除工业企业自备电厂和罗讷河国家公司的水电站外,其余也都由EDF管理和经营。这一措施()A.表明法国放弃了市场的调整作用B.适应了欧洲一体化的要求C.推动了战后法国经济的快速发展D.体现战后工党的经济主见C[材料中法国实行国有化,是在市场调整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实力,故A项错误;材料中法国实行国有化,没有涉及欧洲国家合作加强,因此与欧洲一体化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法国实行国有化,有利于克服市场调整的弊端,推动了战后法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故C项正确;战后工党主见发挥市场调整作用,与材料政府的干预无关,故D项错误。]3.命题点:二战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调整(2024·衡水中学全国统考)撒切尔夫人就任英国首相后,将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包括捷豹汽车、英国电讯、英国石油及工厂和港口等。这些公司在上市时,把股价有意定得偏低,并面对全部的人销售。这一举措()A.加强了国家干预力度 B.扩大了市场机制的作用C.复原了“自由放任”政策 D.提高了国民的工资收入B[依据材料“将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可知国家削减干预,故A项错误;材料“这些公司在上市时,把股价有意定得偏低,并面对全部的人销售”说明撒切尔夫人利用市场实现国企私有化,故B项正确;自由放任是对市场的不干预,材料“把股价有意定得偏低”和“大型国企私有化”也是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