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6文本14逍遥游(节选)庄子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目标: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背诵全文;把握本文借助形象阐述抽象事理的技巧。2.文化目标:深化理解“逍遥游”的文化、哲学内涵,相识传统文化在今日的价值。激趣导入一、诵读全文,说明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第一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起的样子)而飞,其翼若垂(同“陲”,边际)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一说指大海运行。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则将徙于(到)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请概括段意:大鹏将借海运飞向南海。(其次段)《齐谐》者,志(记载)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回旋而上。一作“搏”,拍)扶摇(一种旋风)而上者九万里,去(离开)以六月息(大风)者也。”野马(游气)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气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抑,或许)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代词,指大鹏)视下也,亦若是(像这样)则已(而已)矣。请概括段意:大鹏飞往南海要凭借大水与大风。(第三段)且夫(表示欲发争论,提起下文。且,连词。夫,句首语气助词)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载)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放)杯焉(于此)则胶(粘住不动),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乃,就)在下矣,而后乃今(“今而后乃”的倒文,意为“这样,然后才……”)培(凭)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挫折)阏(遏制,阻挡)者,而后乃今将图(图谋)南。请概括段意:以杯水类比事物都有所凭借。(第四段)蜩与学鸠笑(讪笑,笑话)之曰:“我決(疾速的样子)起而飞,抢(集,着落)榆枋,时则(时或)不至,而控(投,落下)于地而已矣;奚以之(到,往)九万里而南为?”适(去,往)莽苍者,三餐而反(同“返”,回来),腹犹果真(吃饱的样子);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此,这)二虫又何知!请概括段意:指责蜩与学鸠不懂得“有所待”的道理。(第五段)小知(同“智”,才智)不及(赶得上)大知,小年(寿命)不及大年。奚以(凭什么)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而今)以久特闻(著名),众人匹(比)之,不亦悲乎!(1)请概括段意:举例证明寿命短的无法理解寿命长的。(2)本段第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承上启下:“小知不及大知”承上文,小结第四段内容;“小年不及大年”启本段下文。(第六段)汤之问棘也是(这样)已(同“矣”)。穷发(不毛之地。发,指草木植被)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于此),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长)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穿越)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不超过)数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将要)奚适也?”此小大之辩(同“辨”,辨别,分别)也。(1)请概括段意:引史事论述以小及大的可悲。(2)“此小大之辩也”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总结,不仅总结本段,而且总结上几段自然界中的“小大之辩”。(第七段)故夫知效(效力,尽力)一官,行比(合)一乡,德合一君,而(连词)征(信)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指斥类)矣。而宋荣子犹然(喜笑的样子)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更加,愈加)劝(勉励),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懊丧),定(相识)乎内外之分(区分),辩乎荣辱之境(界),斯(乃,于是就)已(止)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急迫用世、谋求名利的样子)也。虽然(虽然这样),犹有未树(树立)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轻妙飘然的样子)善也,旬有(又)五日而后反。彼于致(追求)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凭借)者也。若夫乘(顺应)天地之正(法则),而御(驾御,把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何)乎待(依靠)哉!故曰:至人(真实自然的人)无己,神人(神明的人)无功,圣人(圣哲之人)无名。请给本段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段由上文论述自然界转到人世间,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头至“若夫”前,指出三类人均达不到“逍遥”的境界;其次层从“若夫”到最终,指出“逍遥”的含义及三种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二、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依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答案①鹏鸟南飞有所待②小年不及大年③修养不够④列子有所待——尚待风力⑤神人无功⑥圣人无名微任务活动一精确翻译重点句子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背负着青天无所滞碍了,然后才图谋飞向南方。(得分点:“莫之夭阏”句式,“南”活用,句意对)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而且世上的人都夸赞他,他并不感到劝勉;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感到懊丧,审定自我和外物的区分,辨明荣誉和耻辱的界限,至此而止。(得分点:“举”“誉”“加”“劝”“非”“沮”“定”“辩”,句意对)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至于顺应天地的法则,把握六气的改变,来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中的人,他还有什么要依靠呢!(得分点:“乘”“御”“辩”“且”,“恶乎待”句式,句意对)微任务活动二深化理解“逍遥游”的内涵1.“待”是本文中的核心词语,也是区分是否“逍遥”的重要标记。作者用大量篇幅列举了自然界大量有所待的事物,请依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自然界事物有所待鹏鸟奋飞雾气尘埃大舟无力杯水胶地蜩、学鸠、斥答案自然界事物有所待鹏鸟奋飞待“海运”“大风”雾气尘埃待气息相吹大舟无力待积水不深杯水胶地待水浅舟大蜩、学鸠、斥不知自己“所待”2.宋荣子不计毁誉、淡泊名利,在常人看来已经达到超然物外的高度了,可庄子为什么认为他“犹有未树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宋荣子虽然“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但其自身仍与外物有分际,有界限,仍未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总之,宋荣子有所待。3.“笑”是本文中另一个核心词语。请思索:(1)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写了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第一次“笑”:蜩与学鸠笑鲲鹏,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自我感觉良好。其次次“笑”:斥笑鲲鹏,缘由同上。第三次“笑”:宋荣子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笑他们都是功名之士,追名逐利,利欲熏心,自高自大,自视甚高。(2)作者对这些“笑”持什么看法?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统统否定,或者说,庄子“笑”万物,因为它们都有所待,没有做到真正的“逍遥游”。4.庄子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请结合词语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庄子认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里,第一个关键词是“无待”,不受大自然的种种限制,摆脱了种种束缚;其次个关键词是“游”,没有羁绊,没有牵挂,逍遥自由。在某种程度上,比“飞”的境界更高。“飞”还有一份努力、一份强大、一种执着,“游”则率性而自由。“游”的对象在哪里?是“无穷”。“无穷”是什么?已不再是山川大地、岁月红尘,而是更辽远更无尽的宇宙,这就是宇宙的境界,昂首天外的情怀。总之,是“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5.庄子认为何以“逍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做到“三无”:无己,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无功,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于外物;无名,忘怀荣辱得失,褒贬任人。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推断其思想是否是庄子所说的“逍遥”,并说明理由。庄子鼓盆而歌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选自《庄子·至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中的庄子是达到了“逍遥”之界。因为他认为生死无界,而且“无己”,不认同自身作为个体的存在,任乎自然,顺乎天理,把自己的形体乃至思想都视为与天地万物自然共生的统一体。译文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两脚往前伸直,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妻子为你)生儿育女直至苍老,人死了不难过哭泣也就算了,还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呀。她刚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难过呢!可是视察她原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还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之间,改变而有了气,气改变而有了形体,形体改变而有了生命,如今又改变回到死亡,这就跟春秋冬夏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平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7.庄子为什么推崇“逍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为现实中滞于外物、滞于荣辱的人太多了,人生于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当通过“无所待”的内心修为,使精神突破“滞于外物”的束缚,达到至高境界——逍遥。微任务活动三把握借助形象阐述抽象事理的技巧1.庄子散文善用寓言,请指出本文所用的主要寓言,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主要寓言是鹏鸟南飞,以及蜩与斥讪笑大鹏的故事。庄子以寓言为载体,把哲学观点寓于其中,让读者从奇妙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会、领悟其中的哲理。运用寓言故事,将枯燥的哲学思想讲得盎然好玩。庄子的寓言想象奇妙,汪洋恣肆,使其散文有形象诙诡之风格。2.庄子散文善用重言,所谓重言,即借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一说是重复之言),请指出本文的两处重言,分析其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处:把鹏鸟南飞的故事说成是《齐谐》所载。其次处:把鹏鸟南飞的故事说成是商汤所言。庄子把寓言故事说成是史书所载、名人所讲,目的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与权威性,增加故事的劝服力。3.本文一、二段与第六段都讲到了鹏鸟南飞的寓言,是否有重复之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重复。前两段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书,人们可能会怀疑其真实性,故用第六段“汤之问棘”之语加以证明。再者,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的描写,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太山”;对于“扶摇”的描写,前者没有描述其形态,后者用“羊角”描写其形态。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重量,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相呼应,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在今日有无主动意义?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观点一)有主动意义。庄子厌恶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拒绝与统治者合作,视名利如腐鼠,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以及“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活看法,为国人开拓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外的一条道路。庄子从现实社会的束缚和羁绊中解脱出来,在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状态中体会到了宇宙、人生至深的哲理,拓展并延长了超然物外的天道自然思想,实现了“至人”“神人”“圣人”的志向人格,进入了自由而真实的人生境界,以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状态诗意地栖居于“道”的境界之中。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这是必定的苦痛,庄子告知我们要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安时处顺,穷通自乐,方能优游自得。假如说孔子的思想是粮店,是我们形体存在、立身处世的根本,那么庄子就是高超的心理医生,当我们处于精神逆境中时,他会赐予我们潇洒的生存之道。(观点二)无主动意义。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分,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主动意义,反而会导致人们的不思进取,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观点三)助读材料1.庄子及《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齐名,并称“老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今本《庄子》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所传33篇,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提倡自由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这种哲学思想。《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概壮阔,奇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2.庄子故事二则弃绝功名利禄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译文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探望他。有人告知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特别胆怯 ,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你知道它吗?那鹓从南海起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蜜的泉水不喝。在此时鹞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从它面前飞过,(鹞鹰)仰头看着,发出怒斥声:‘喝!’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斥我吗?”“有用”与“无用”的人生才智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子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子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译文庄子行走于山中,望见一棵大树枝叶特别茂密,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是什么缘由,他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长进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挚友家中。挚友兴奋,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子:“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子说:“杀那只不能叫的。”其次天,弟子问庄子:“昨日山中的那棵大树,因为不长进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子的鹅,因为不长进而被杀掉;请问老师您将怎样对待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长进之间。”3.名家评庄子(1)逍遥游者,庄子之志也,其求道也高,其阅世也熟,阅世熟则思远害,求道高则入虚无。以为天地并生,万物为一。而徒以有我之故,遂有功名,是生利害,故必无己,然后心大而能自得矣。齐物论之丧我,养生之缘督,人间世之无用,德充符之忘形,大宗师之人与天一,应帝王之游于无有,皆本诸此,实为书之纲领,故首发之,所谓部如一篇,颠之倒之而不行者也。——清·孙嘉淦《南华通》(2)逍者,向于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于心知之灵也;故无论可齐,生主可养,形可忘而德充,世可入而害远,帝王可应而天下治,皆昭合于大宗以忘生死,无不行游也,无非游也。——王夫之《庄子解》(3)道家思想又叫老庄哲学,核心思想是崇尚自然,主见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见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的区分是: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林语堂《中国古代哲人的才智》(4)《逍遥游》篇有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即“有待”与“无待”,这是郭象依据原文“犹有所待”和“恶乎待哉”两句,在注文中明确提出来的。这也是郭象在庄学探讨中的一大贡献。所谓“有待”,就是有所依靠、有所对待,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肯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谓“无待”,即无所依靠、无所对待,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庄子认为,“有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缘由,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自由,即获得逍遥游,逍遥游也就是无待的自由境界。——史向前《〈逍遥游〉篇旨及其鹏、比照》(5)“逍遥游”篇主旨是说当一个人打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由、无挂无碍的境地。——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6)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奇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德国]马丁·海德格尔必备学问积累卡片一、字词句学问1.通假字句子通假字北冥有鱼“冥”同“溟”,海其翼若垂天之云“垂”同“陲”,边际小知不及大知“知”同“智”,才智此小大之辩也“辩”同“辨”,辨别,分别而宋荣子犹然笑之“犹”同“繇”,喜旬有五日而后反“有”同“又”;“反”同“返”,返回而御六气之辩“辩”同“变”,改变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果真腹犹果真古义:吃饱的样子。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小年小年不及大年古义:寿命短的。今义:①农历十二月为29天的年份。②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③果树歇枝、竹子等生长得慢,鱼群等产量少的年份。众人众人匹之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或很多人。发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古义:草木植被。今义:头发。3.多义实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志《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动词,立志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动词,记住项脊轩志一种文体,记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名词,声名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名之者谁动词,命名效故夫知效一官动词,效力,尽力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效果,功效吾家读书久不效动词,奏效,见效4.重点虚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且彼且恶乎待哉连词,还且适南冥也副词,将要,准备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而且臣死且不避连词,尚且之鲲之大助词,的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之二虫又何知代词,此,这5.词类活用词语例句解析水水击三千里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南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莽苍适莽苍者形容词作名词,色调朦胧,遥远不行辨析,本指郊野的颜色,这里引申为近郊征而征一国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信任6.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解析推断句此小大之辩也“也”表推断宾语前置句①而莫之夭阏者②之二虫又何知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即“莫夭阏之”②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即“知何”固定句式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②不亦悲乎①奚以……为,反问句式,“为何要……呢”②不亦……乎,“不也……吗”二、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4)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5)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6)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2.课外名句(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2)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3)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4)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5)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三、文化常识晦朔:晦,农历每月的最终一天;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一、“读庄子”诗歌咏庄子孙放巨细同一马,物化无常归。修鲲解长鳞,鹏起片云飞。抚翼搏积风,仰凌垂天辇。赏析全诗起首二句即提纲挈领,道出一篇命意。说明天地万物虽有小大之分,然改变无常,各当其分,共趋一揆,同于自得。起句源自《庄子·齐物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大意谓“天地虽大,一指可以蔽之;万物虽多,一马可以理尽”([唐]成玄英疏),于是物无巨细,事绝等差,以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正是庄子“齐物论”的要点,起首二句开宗明义,颇道出庄周专心之处,可见作者之玄学功底了。前两句是直言明理,后四句则是妙喻言道了。作者据《逍遥游》稍加改变,易为诗歌语言,直咏庄子凭虚凌空,涵盖天地,吞吐八方的逍遥之境。鲲、鹏皆为庄子杜撰之物,取其广阔无比、奋飞云天喻指超乎物外、任天而游之道。此与开首所论齐物之义,正成表里。读庄子白居易去国辞家谪异方,中心自怪少悲伤。为寻庄子知归处,认得无何是本乡[注]。注《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无何有之乡”,原义为没有任何东西的地方,后用以指空想的或虚幻的境界,常用以咏梦。赏析诗的前两句是写自己从京都远谪异地,怪自己未看透官场的积弊,内心并不感伤。后两句是说靠读《庄子》来劝慰自己,情感显得潇洒点儿。二、“读庄子”散文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惊奇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恒久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好玩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清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敬重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恒久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我的看法是,庄周们肯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重量,而大小官僚们恒久不行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人生真正的意义。这关乎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一情景似曾相识——距庄子七百多年前的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庄子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须要一条鱼来充溢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镇定自若的游鱼,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也许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中体会到权力给人的充溢感、成就感?“庄子持竿不顾。”这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才智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很兴奋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在深夜孤独地看管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管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行企及的妩媚。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毅,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脆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顺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损害的心灵……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逆境”。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最终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了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看法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似乎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溢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赏析庄子的翅膀叶春雷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舍命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快,从泥沼的围困中摆脱出来,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惊。我四周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困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快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四周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兴奋或者不兴奋了,就宰杀一只,纯粹是为了消遣。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视人命如草芥的时代。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成功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应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充当自己的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庄子这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顺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对翅膀。庄子从今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全部之后,还能自信地对全部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珍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视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惊讶,更让后人惊讶。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究竟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快,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舍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庄子是战国时最宏大的散文家。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对翅膀。能够翱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够在翱翔中不被大风刮散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翱翔了两千多年,不仅没有散,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锃亮,这得益于庄子翅膀的轻快,还有坚决。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积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儿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快。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醇厚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翱翔一生吧。(选自《散文》)赏析“庄子的翅膀”是什么?是庄子超越世俗、不行羁勒的思想。“思想使人轻快,金钱使人沉重。”庄子能在泥淖一样的浊世中“毫发无损”,质性皎然,而“我”却在现实中倍感沉重。文章就在这两相对比中,凸显了先哲的宏大之处,给人以启迪。以上诗歌和散文都是读庄子,都读出了庄子的什么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都读出了庄子的拒绝心为形役、抛弃名利、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行。你读庄子,读出了什么?请写一个片段,表达自己的思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淡泊名利的庄子放弃了繁华,你拥有了安静。面对生命的逆境,你淡然直视,然后在思辨的机灵中超然解脱。你不去繁华中追逐名利,却在安静中反思,在安静中找寻自我,在安静中品尝人生。放弃了富贵,你拥有了清贫。清贫陶冶了你的情操,你可以“曳尾于涂中”做那只逍遥自由的龟;你可以一天到晚做着“化蝶”的那一个梦。你以极敏锐、极深刻的思想洞察力,看破了权势者之间玩弄斗争嬉戏的罪恶专心,激烈反对君主们攻城略地、涂炭生灵的斗争行为;你怀着极大的悲悯、极热的心肠,关注饱受战乱蹂躏的人生,为在战火中呻吟、挣扎的芸芸众生指出了一条求生的路;你以睿智的思想让我们把目光放得远一些,让生命恬淡成一泓波澜不惊的湖水。你——庄子,也告知自己:水穷之处待云起,危崖旁侧觅坦途。素材点击《逍遥游》是庄子“善假于物”哲学思想的一个体现:在庄子看来,人与万物共生,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后又归于自然。庄子始终希望超然物外,逍遥自由,肯定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上,但这只不过是他因不满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想摆脱羁绊而提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事实上,在庄子的笔下,大鹏飞过天际时,我们看到了它搏击风浪的志气,看到了它追求志向的境界,看到了它崇高的志向。在庄子的这篇文章里,不论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还是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有所凭借的。那么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也要借助外物。角度运用精彩运用无奈我摆脱不了那甜的诱惑,忘却不了那或苦或甜的香醇,只好在无路可走之时,望见你那安静如水的双眸,清澈至极,悠悠远远,望断天际路。我以为你是孤独的,你却告知我“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惠子的离去并未换来你的嗥啕此类,原来你早已看透了生死,望穿了红尘。何以赞美你的平淡,我早已词穷。念往昔,繁华竞逐。你照旧逍遥游于世外,参透大自然的无穷。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甚至你了解了河鱼之乐,蝶舞之愉,螳螂之负,摇曳而去,穿梭于泥潭之中,何去在乎那权势之争,谁言非要承受那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寓言说理法课文借鉴寓言说理是我国先秦散文常用的说理方式,它不是通过概念、推断、推理的逻辑演绎,也不是通过举例分析的方式,而是将抽象的哲理寄寓在形象的故事描绘之中,借助详细可感的景物人事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学道理的方法。《庄子》《列子》《韩非子》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尤其以《庄子》最为典型。《逍遥游》一文,虽是节选,却能充分显示这一特点。在文中,作者塑造了大鹏、斥、蜩与学鸠等形象,尤其是大鹏形象,“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给人以无限的联想。作者并借此阐明白万物都“有所待”,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真正“逍遥”的哲理。运用点拨运用寓言说理,要留意两点:一是故事不行太长,主子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要留意生动性和形象性;二是手法上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要擅长将深刻的道理寓于简洁的故事之中,能给人以启发。即时训练请采纳寓言说理法写一则寓言故事,并借助该故事说明一种道理。200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穷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出名,传闻了千百年,也是有主动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叫卖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其次步怎样呢?明显,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Ⅰ必备学问巩固训练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B.eq\b\lc\{\rc\(\a\vs4\al\co1(而征一国者,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C.eq\b\lc\{\rc\(\a\vs4\al\co1(旬有五日而后反,小知不及大知)) D.eq\b\lc\{\rc\(\a\vs4\al\co1(御六气之辩,此小大之辩也))答案B解析A项“冥”同“溟”,海;“反”同“返”,返回。C项“有”同“又”,古代称数往往在两位数之间加“有”字;“反”同“返”,返回;“知”同“智”,才智。D项“辩”同“变”,改变;“辩”同“辨”,辨别,分别。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负:载B.而后乃今培风培:凭C.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图:前往D.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劝:勉励答案C解析图:图谋。(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且夫:表示欲发争论,提起下文,译为“再说”B.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虽然如此C.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若夫:用于引起下文,可译为“像这样”D.而宋荣子犹然笑之犹然:喜笑的样子答案C解析“若夫”放在句首,用以引起下文,有“至于,说到”的意思。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则风斯在下矣,逝者如斯)) B.eq\b\lc\{\rc\(\a\vs4\al\co1(是鸟也,无乃尔是过与))C.eq\b\lc\{\rc\(\a\vs4\al\co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D.eq\b\lc\{\rc\(\a\vs4\al\co1(未有知其修也,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答案C解析C项均为特殊,奇妙。A项乃,就/这样。B项此,这/提宾标记。D项长/修饰。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D.众人匹之答案B解析A项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纯正的颜色,指青、黄、赤、白、黑等色;指人看法肃穆,神色严厉。C项古义:不求声名。今义:没出名称的;姓名不为世人所知的;说不出所以然来的,无缘无故的(多指不开心的事情或心情)。D项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很多人。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推断正确的一项是()eq\b\lc\{\rc\(\a\vs4\al\co1(①不知其几千里也,②则其负大翼也无力))eq\b\lc\{\rc\(\a\vs4\al\co1(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答案C解析①②④都是代词,指大鹏;③译为“抑,或许”,用在选择句中,表示选择。6.从句式角度看,下列语句全都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①此小大之辩也②之二虫又何知③众人匹之,不亦悲乎④去以六月息者也⑤奚以知其然也⑥而彼且奚适也A.①③⑤ B.②⑤⑥C.①④⑥ D.②③④答案B解析①推断句,③疑问句,④介词结构后置句,②⑤⑥均为宾语前置句。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B.庄周主见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逍遥游》是最具代表性的。庄子所憧憬的逍遥游,是摆脱一切世俗羁绊,精神上获得肯定自由的境界。C.在两汉诸子散文中,庄周的作品想象丰富,言辞瑰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说《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D.庄周思想也含有辩证法因素。毛泽东曾指出:“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答案C解析“两汉诸子散文”错,应为“先秦诸子散文”。8.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篇首以奇妙的想象,呈现了大鲲化为大鹏,大鹏由北海徙于南海的壮丽图景。气概磅礴,意境开阔,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B.文章以譬喻的手法,以水浅不能承大舟,风九万里之厚才能负大翼,解说大鹏高飞九万里的原因,说理完全寓于形象之中。C.与鲲、鹏的“大”相对应,作者举出了野马、尘埃、蜩和学鸠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比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D.作者批判了一些目光短浅的庸人,认为世人都赞扬的宋荣子的修养还不够,而赞扬了“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答案D解析“赞扬了……列子”错,作者认为列子尽管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但还是有所待的。9.翻译下列句子。(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大鹏向南海迁移的时候,翅膀拍击水面,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然后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的啊。(2)天色深蓝,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终点呢?大鹏在天上俯视下面,也像这样(从下面仰视上天)罢了。(3)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的职责,行为能够顺应一乡的风俗人情,品德能够投合一国之君的要求,而取得一国之人的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雀这样(所见甚小)。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2)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已矣。(5)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答案(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3)而御六气之辩彼且恶乎待哉(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辩乎荣辱之境(5)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逍遥自由,于是他主动修炼,最终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Ⅱ关键实力突破训练——重点实词、特殊句式一、重点实词(一)名1.说出下列句中“名”的义项(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圣人无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图宦达,不矜名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稀里糊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名属教坊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名字(2)名声(3)名声(4)命名(5)说出(6)名字(7)著名点拨“名”的本义是名字、名称,沿其本义,引申为命名、称呼、说,有了名字,自然就有了名声,有了名声,自然称著名了。2.迁移运用(1)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李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举荐。解析“名”,声望;“滞于冗官”,介词短语后置,“滞”,停留;“引进”,举荐,古今异义词。(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无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节选自唐顺之《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假如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参考译文廉洁的官吏自古难有。虽然如此,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是有的。从前渴慕升官而后来畏惧罪罚,因此虽然他嗜好财利的心思比不上他竞逐升官的心思,而他规避罪罚的心思胜于他忧患贫贱的心思,艳羡与畏惧在内心中相持,那么这种情势之下他不得不牵强做到廉洁。(假如)他幸好始终处在有所艳羡、有所畏惧的地位,那么可以凭这一点终其一生而不至于败坏(声名),因而世人就因为他保全大节而称许他。有的人权力、地位渐渐达到顶峰,让人艳羡的(官职)已经得到了,就不再有畏惧罪罚的心理。至于仕途失意、没落(的人),不再自我振作,那么对艳羡的(官职)已经绝无希望了,就将甘愿触犯罪罚而不推辞。因此他们起先(进入仕途)时,缩着肚子(忍受饥饿),铭心刻骨地自甘贫苦;而后来呢,(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做出了超出贪欲残暴之徒都不做的事。世人见到他们那样,就说:“这个人,如今竟然像这样了!”却不知道(他们)自始至终原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这样,这还是在他们(声名)已经败坏之后说的。(事实上)正值他们刻意做出廉洁的行为时,他们(贪欲)的萌芽原来就已暴露了。假如舍弃了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千金之类的利益也必定有所割舍;假如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世人望见他舍弃千金,竟然认为他气节奇伟,却不知算计锥刀尖大的微利,才是他的真正心机,于是就赞扬他廉洁。(二)负1.说出下列句中“负”的义项(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不战而强弱输赢已判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廉颇闻之,肉袒负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动词,载(2)动词,失败(3)动词,支撑(4)动词,依仗,仗恃(5)动词,对不起,辜负(6)动词,背着(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担负(8)动词,背弃,违反点拨可以依据不同词性分类记忆:(1)动词。“负”,会意字,从人,从贝,它的本义是“恃”,即“依恃,凭仗”,小篆的字形是,由字形“人”站在“贝”上,可以联想到“背着”“支撑”“担负”“使……担负”,再引申到此项意义的反面意义“背弃,违反”“对不起,辜负”。(2)动词。由“输赢”联想到“失败”。2.迁移运用(1)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邴原①旧能饮酒,自行②之后,八九年间,酒不向口,单步负笈,苦身持力③,至陈留④则师韩子助,颍川则宗陈仲弓,汝南则交范孟博,涿郡则亲卢子干。临别,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因见贶⑤饯,可一饮宴。”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选自《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引)注①邴(bǐnɡ)原:三国时魏国人。②自行:此指出门游学。③苦身持力:凭体力支撑着疲乏的身体。④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⑤贶(kuànɡ):赐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邴原从前很能喝酒,自从出门游学之后,八九年里,酒不沾口,独自徒步背负着书箱,凭体力支撑实在疲乏的身体,到了陈留以韩子助为师,到了颍川,便拜陈仲弓为师,在汝南则结交了范孟博,在涿郡则亲近卢子干。解析“旧”,原来;“负”,背负;“笈”,书箱;“师”“宗”,意动用法,“以……为师”;“交”,结交;“亲”,亲近。参考译文邴原从前很能喝酒,自从出门游学之后,八九年里,酒不沾口,独自徒步背负着书箱,凭体力支撑实在疲乏的身体,到了陈留以韩子助为师,到了颍川,便拜陈仲弓为师,在汝南则结交了范孟博,在涿郡则亲近卢子干。分别的时候,师长挚友以为他不会饮酒,拿了米肉来为邴原送行。邴原说道:“我原来是会饮酒的,但怕耽搁了学习,就戒掉了。今日就要远别了,又是饯行,可以喝上一次。”于是和大家一起饮酒,喝了一天都没醉。(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行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谋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所以说:了解敌人(并且)了解自己,百次作战都不会有危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成功和失败的机会各半;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次战斗都必定失败。解析“故”,所以;“殆”,危急;“负”,动词,失败;“知”,了解。参考译文兴兵作战是可以预知成功的,但是必需以熟知下面五种状况为前提:一是敌我状况了如指掌,知道什么状况下可以打,什么状况下不行以打,具有了这种精确推断力,就会取得成功;二是既能够指挥大部队作战,也能够指挥小部队作战,具有这种应战实力就会取得成功;三是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三军上下同仇敌忾,就会取得成功;四是以有戒备的军队对待防卫松弛的军队,具有这样的条件,就会取得成功;五是将帅具有指挥才能而且国君不干预牵制,就会取得成功。以上这五条原则就是预料成功的依据。所以说:了解敌人(并且)了解自己,百次作战都不会有危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成功和失败的机会各半;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次战斗都必定失败。二、特殊句式(一)表反问的固定句式1.翻译下列句子(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为何要飞至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奚以……为”“之”“南”)(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鱼肉”“辞”“何……为”)(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般人跟他(彭祖)相比,不也可悲吗!(“众人”“匹”“不亦……乎”)(4)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到了身受鞭杖的时候,才想为守气节而死,这不也太晚了吗!(“至于”“引节”“不亦……乎”)点拨“奚(何)以……为”“何……为”是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可译为“为什么……呢?”“还要……什么呢?”“不亦……乎”也是表示反问的句式,可译为“不也……吗?”两者都表示反问,前者语气剧烈,后者语气委婉。2.迁移运用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古者常有处橧巢[注]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潮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橧(zēnɡ)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居处。(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参考译文古代曾有居住在用柴薪搭建巢穴(的君王)不厌恶人,只施惠而不向百姓索取,天下人不朝拜他们的宫室,而是共同归附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庄重敬重。衣服的轻重便于身体,运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因此明堂的形制是,(只求)地下的潮湿,不能上来;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今天陕西省高考语文作文题
- 生态保护与生态农业推广考核试卷
- 十八项护理核心制度
- 湖北省武汉市2023~2024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5月联考试题含答案
-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五次质量检测(3月) 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年济南历下区八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 江苏省无锡市港下中学2025年初三下期中数学试题含解析
-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语言学概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婺源紫阳中学2025年高三第四次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 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2025年高三考前模拟英语试题含解析
- HG+20231-2014化学工业建设项目试车规范
- 2024海南中考化学二轮重点专题突破 专题三 流程图题(课件)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健康教育
- 道德与法治赛课一等奖:《勿忘国耻》教学课件(五下)
- 2024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含答案
- 任务花式喷泉PLC控制任务课件
- 手术室转运工人培训
- MOOC 电子线路分析基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15j403-1楼梯栏杆标准
- CATIA CAA二次开发开发教材
- 2024年03月湖南省韶山思政教育实践中心2024年招考5名合同聘用制教师笔试历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荟萃)答案带详解附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