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高新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初一语文3月月考卷第一部分知识积累(22分)1.阅读文段,根据语境回答问题在华夏五千年浩瀚无穷的历史长河中,家国情怀感人至深。随意掬起一抔,足以让人心潮澎pài():花木兰代父从军,深明大义,妇rú()皆知;端木蕻良不忘国耻,铮铮誓言,落地有声;闻一多直面枪口,正气凛然,气冲斗()牛……读着这些激荡人心的故事,不仅能使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更能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1)给加点字注音。气冲斗()牛(2)根据拼音写汉字。心潮澎pài()妇rú()皆知(3)划线处的“浩瀚无穷”可以与下列哪个词语替换()A.滔滔不绝 B.波澜壮阔 C.惊心动魄(4)划线句表述不妥当,请你修改。2.根据课文默写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人①____________远赴边塞途中,思乡之情喷涌而出:“故园东望路漫漫,②_______________。”(《逢入京使》);李白化曲为诗:“③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④____________》);王维安于竹林远离喧嚣:“⑤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竹里馆》);韩愈笔下“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诗人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晚春》)。3.华夏中学初一年级组织“家国情怀”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材料一】从考中状元到弃官办厂,再到投资教育、文化、慈善等公益事业,在张謇身上,浓郁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张謇的这句名言,正是他一生的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考察期间,称赞张謇为“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摘自网络)【材料二】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摘自统编版语文教材)【材料三】在2020年中印边境交涉和激烈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奋力反击,英勇牺牲;战士肖思远,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这些英雄的边防官兵把青春、鲜血乃至生命留在喀喇昆仑高原,筑起巍峨界碑。(摘自网络)(1)【爱国人物故事会】活动中,李华同学将依据材料内容,为全年级同学讲述爱国故事。为了让故事中心突出、更具感染力,他搜集了以下备选的爱国诗词及名言作为对应材料故事的小标题,请你帮他完成匹配。(均为单选题)材料一】应选______【材料二】应选______【材料三】应选______备选: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B.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张载名言)C.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D.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2)模仿活动一,请你再设计两项活动。活动一:举行“爱国诗词”朗诵会;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班级组织了《骆驼祥子》读书交流活动,请你和小南同学共同完成交流卡片:阅读方法相关语段阅读任务熟读精思祥子真明白了:刘四,杨太太,孙侦探——并不能因为他的咒骂就得了恶报;他自己,也不能因为要强就得了好处。自己,专仗着自己,真像老人所说的,就是被小孩子用线拴上的蚂蚱,有翅膀又怎样呢?小南的批注:祥子最终沉沦是因为他“要强”“专仗着自己”,没有和其他车夫团结在一起。①你同意小南的观点吗?请结合语段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圈点批注说起话来,祥子才知道,小马儿已死了半年多,老人把那辆破车卖掉,天天就弄壶茶和些烧饼果子在车口儿上卖。老人还是那么和气可爱,可是腰弯了许多,眼睛迎风流泪,老红着眼皮像刚哭完似的。我的批注:②这个划线句运用_____、____描写方法,着力刻画了老马____形象特点。第二部分阅读理解(38分)(一)(6分)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唐)李白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③古曲有《梅花落》。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四两句的内容。6.本诗和《春夜洛城闻笛》都是借笛声来表情达意,但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二)(13分)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①,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②,鞣③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荀子)注释:①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②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墨线。绳,墨线。③鞣(róu):通“熛”,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④知:通“智”,智慧机智。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三处)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8.解释下列加点字。(1)金就砺则利()(2)学不可以已()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卿言多务,孰若孤?(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0.【甲】【乙】两文劝学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三)(7分)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相关任务。【材料一】①草鞋山遗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唯亭镇东北2公里处,离阳澄湖650米。经过钻探查明,遗址东西长约260米,南北宽约170米,面积约为44000平方米。②草鞋山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厚达11米,考古专家把它分为10个文化地层。由于遗址跨越多个年代的文化层次,因此,出土遗迹、遗物丰富,被业内专家誉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遗址中发现木构建筑遗迹,精美的琮、壁、串饰等玉器,陶鼎、罐、壶等陶器,石刀、钺、斧等石器,还有炭化粳籼稻谷、农用器具等,反映出太湖流域先进的生产生活水平。此外,在马家浜文化层中发现3块纺织品,经鉴定是以野生葛为原料、纬线起花的罗纹织品。这是目前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纺织品实物,在纺织史上具有重要价值。③2013年5月3日,草鞋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选自百度词条,有删改)【材料二】①草鞋山遗址是太湖流域史前文明的中心聚落、江南文化的源头,是“世界稻作文化的原乡”。②草鞋山遗址三面环河、一面临湖,自古就是风水宝地,6500年前,草鞋山的先民们依水而生、农耕劳作、建造房屋、纺麻成衣,开启了农耕文明。③在公园入口处不远,有一扇醒目的“时空之门”,透过这扇门,前方就是草鞋山。④据介绍,草鞋山遗址历经十余次考古发掘,截至2021年,共发现新石器时期墓葬239座,水稻田遗迹115块及多处房址,出土各类文物1200余件,被考古学家判断为太湖流域史前文明的中心聚落。⑤展厅内,三个展柜依次展示了草鞋山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全息投影方式呈现的“中华第一玉琮”,外方内圆,上下通透,表面有纹饰。它的出土打破了人们对玉琮年代的原有普遍认知。⑥展厅中展示了草鞋山遗址文化层的模拟装置,从下往上依次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连续叠压,被称为江南史前文化“三叠层”。(选自2022年6月25日《澎湃新闻》,有删改)【材料三】苏州草鞋山遗址公园2025年春节放假时间表地址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大道与唯胜路交叉口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30-16:30,16:00后停止入园,周一闭馆。参观方式通过“文化云·苏州工业园区”小程序搜索“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即可预约,至少提前1天预约。11.草鞋山遗址出土的遗迹、遗物有哪几类?请根据材料一加以概括。12.小苏和小州就草鞋山公园遗址展开了如下交流。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为小苏补充几条理由。小州:我觉得草鞋山景区景观单一,不是很值得一去的。小苏:草鞋山公园遗址还是很值得一去的,例如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之门”……13.2025年春节期间,外地工作的表哥想来苏州参观草鞋山遗址,请你在时间安排上提出几条建议。(四)(12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老舍先生汪曾祺①北京东城乃兹府丰富胡同有一座小院。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按季更换,都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絮青亲自侍弄的。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老舍先生曾说:“花在人养。”汤显祖曾说他的词曲“俊得江山助”。老舍先生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俊得花枝助”。叶浅予曾用白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②客人被让进了北屋当中的客厅,老舍先生就从西边的一间屋子走出来。这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里面陈设很简单,一桌、一椅、一榻。老舍先生腰不好,习惯睡硬床。老舍先生是文雅的、彬彬有礼的。他的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茶已经沏出色了,老舍先生执壶为客人倒茶。据我的印象,老舍先生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的。③有时候,老舍先生正在工作,请客人稍候,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你可以看看花。如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你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壁上挂的画。④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老舍先生极其爱重齐白石,谈起来时总是充满感情。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亲自量,用一个香烟罐头。“一下、两下、三下……行了!”———“再添一点,再添一点!”———“吃那么多呀!”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了。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⑤老舍先生对他下面的干部很了解,也很爱护。当时市文联的干部不多,老舍先生对每个人都相当清楚。他不看干部的档案,也从不找人“个别谈话”,只是从平常的谈吐中就了解一个人的水平和才气。老舍先生爱才,对有才华的青年,常常在各种场合称道,“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而且所用的语言在有些人听起来是有点过甚其词,不留余地的。我在市文联几年,始终感到领导我们的是一位作家。他和我们的关系是前辈与后辈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⑥老舍先生是市文联的主席,自然也要处理一些“公务”,看文件,开会,作报告……但是作为一个北京市的文化工作的负责人,他常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⑦北京解放前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的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他们的“玩意儿”和睁眼的艺人不全一样。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盲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有出路,别让他们的“玩意儿”绝了。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盲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唱了一次。老舍先生亲自主持,作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当皮箱》。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话;有一个牌子叫“鹦哥调”,句尾的和声用喉舌作出有点像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逗。这个段子和这个牌子,是睁眼艺人没有的。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⑧北京有一座智化寺,寺里的和尚作法事和别的庙里的不一样,演奏音乐。他们演奏的乐调不同凡响,很古。所用乐谱别人不能识,记谱的符号不是工尺,而是一些奇奇怪怪的笔道。乐器倒也和现在常见的差不多,但主要的乐器却是管。据说这是唐代的“燕乐”。解放后,寺里的和尚多半已经各谋生计了,但还能集拢在一起。老舍先生把他们请来,演奏了一次。音乐界的同志对这堂活着的古乐都很感兴趣。老舍先生为此也感到很兴奋。⑨《当皮箱》和“燕乐”的下文如何,我就不知道了。⑩老舍先生是历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当人民代表就要替人民说话。以前人民代表大会的文件汇编是把代表提案都印出来的。有一年老舍先生的提案是:希望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那一年北京芝麻酱缺货。老舍先生说:“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不久,北京的油盐店里有芝麻酱卖了,北京人又吃上了香喷喷的麻酱面。⑪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⑫一九五四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选自汪曾祺散文集《蒲桥集》,有删改)14.汪曾祺擅长用镜头感极强的画面来立体地展现人物形象。请梳理文章,填写下面的图表。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A.本文以典型事例勾勒老舍先生的形象,少有直抒胸臆的热烈抒情,体现了汪曾祺朴素、节制的写作风格。B.第3段使用第二人称,如同面对面交流,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表现亲切、平实、口语化语言特点。C.第5段引用诗句“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既说明老舍先生爱惜人才,也暗示他有时过分心直口快,不解人意。D.结尾交待了作者与老舍先生的分别,平静的语调中隐含着对老舍先生的思念和淡淡的怅然之情,余味悠长。16.请结合本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的理解。链接材料北平的洋车夫有许多派:年轻力壮,腿脚灵利的;讲究赁漂亮的车,拉“整天儿”,爱什么时候出车与收车都有自由;拉出车来,在固定的“车口”①或宅门一放,专等坐快车的主儿;弄好了,也许一下子弄个一块两块的;碰巧了,也许白耗一天,连“车份儿”②也没着落,但也不在乎。这一派哥儿们的希望大概有两个:或是拉包车;或是自己买上辆车,有了自己的车,再去拉包月或散座就没大关系了,反正车是自己的。(选自老舍《骆驼祥子》)注释:①车口:停车处。②车份儿:旧时出租人力车的车主每日向租车者收取的租钱。第三部分作文(43分,含书写3分)17.看见,需要眼睛,更需要用心去感悟——用眼去看见己身之外的人、事、景,用心去感知去体悟,最终能洞见自身心灵的变化。请以“看见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补充完整,写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不少于600,书写端正,卷面整洁。

苏州高新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初一语文3月月考卷第一部分知识积累(22分)1.阅读文段,根据语境回答问题。在华夏五千年浩瀚无穷的历史长河中,家国情怀感人至深。随意掬起一抔,足以让人心潮澎pài():花木兰代父从军,深明大义,妇rú()皆知;端木蕻良不忘国耻,铮铮誓言,落地有声;闻一多直面枪口,正气凛然,气冲斗()牛……读着这些激荡人心的故事,不仅能使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更能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1)给加点字注音。气冲斗()牛(2)根据拼音写汉字。心潮澎pài()妇rú()皆知(3)划线处的“浩瀚无穷”可以与下列哪个词语替换()A.滔滔不绝 B.波澜壮阔 C.惊心动魄(4)划线句表述不妥当,请你修改。【答案】(1)dǒu(2)①.湃②.孺(3)B(4)把“读着”删去【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音。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是多音字,当指星宿名时,读dǒu。【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字形。心潮澎湃:读音是xīncháopéngpài,意思是心里像浪潮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注意“湃”的正确书写。妇孺皆知:读音是fùrújiēzhī,意思就是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注意“孺”指小孩,不能写成“儒”。【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浩瀚无穷:形容水势非常浩大,看不到边际。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形容说话很多,连续不断。波澜壮阔:指水的波涛浩渺广阔;比喻声势雄壮有力,规模宏大。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结合以上解释,以及提供的“历史长河”的语境可知,“浩瀚无穷”可用“波澜壮阔”替换;故选B。【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缺少主语,把“读着”去掉,以“故事”做主语。2.根据课文默写。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人①____________远赴边塞途中,思乡之情喷涌而出:“故园东望路漫漫,②_______________。”(《逢入京使》);李白化曲为诗:“③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④____________》);王维安于竹林远离喧嚣:“⑤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竹里馆》);韩愈笔下“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诗人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晚春》)。【答案】①.岑参②.双袖龙钟泪不干③.谁家玉笛暗飞声④.春夜洛城闻笛⑤.独坐幽篁里⑥.草树知春不久归⑦.百般红紫斗芳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岑参、幽篁、树、芳菲”等字词容易写错。第一空,《逢入京使》作者岑参,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逢入京使》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第四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3.华夏中学初一年级组织“家国情怀”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材料一】从考中状元到弃官办厂,再到投资教育、文化、慈善等公益事业,在张謇身上,浓郁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张謇的这句名言,正是他一生的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考察期间,称赞张謇为“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摘自网络)【材料二】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摘自统编版语文教材)【材料三】在2020年中印边境交涉和激烈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奋力反击,英勇牺牲;战士肖思远,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这些英雄的边防官兵把青春、鲜血乃至生命留在喀喇昆仑高原,筑起巍峨界碑。(摘自网络)(1)【爱国人物故事会】活动中,李华同学将依据材料内容,为全年级同学讲述爱国故事。为了让故事中心突出、更具感染力,他搜集了以下备选的爱国诗词及名言作为对应材料故事的小标题,请你帮他完成匹配。(均为单选题)【材料一】应选______【材料二】应选______【材料三】应选______备选: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B.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张载名言)C.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D.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2)模仿活动一,请你再设计两项活动。活动一:举行“爱国诗词”朗诵会;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AD(2)①.示例:爱国人物故事会②.爱国名言展示会(答案不唯一)【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与标题的匹配。材料一中,张謇考中状元后弃官办厂,投资教育、文化、慈善等公益事业,体现出造福百姓、心怀天下的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意思是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与张謇的事迹和精神相契合,所以材料一应选B。材料二中,邓稼先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奉献一生,做手术期间他还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至死不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容他尽心尽力奉献,到死方休的精神非常恰当,所以材料二应选A。材料三中,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等边防官兵在边境交涉和激烈斗争中英勇无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表达了战士们只愿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不在乎是否用马革裹尸还葬的决心,符合边防官兵的精神,所以材料三应选D。故答案为:BA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活动设计。校园类常见的语文活动形式主要有:演讲比赛,手抄报,辩论赛,诗词朗诵,知识竞赛,征文比赛,黑板报,故事会等。注意围绕活动主题“家国情怀”来作答。示例:举办“爱国人物”手抄报展览;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比赛;举办“家国情怀”演讲比赛。4.班级组织了《骆驼祥子》读书交流活动,请你和小南同学共同完成交流卡片:阅读方法相关语段阅读任务熟读精思祥子真明白了:刘四,杨太太,孙侦探——并不能因为他的咒骂就得了恶报;他自己,也不能因为要强就得了好处。自己,专仗着自己,真像老人所说的,就是被小孩子用线拴上的蚂蚱,有翅膀又怎样呢?小南的批注:祥子最终沉沦是因为他“要强”“专仗着自己”,没有和其他车夫团结在一起。①你同意小南的观点吗?请结合语段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圈点批注说起话来,祥子才知道,小马儿已死了半年多,老人把那辆破车卖掉,天天就弄壶茶和些烧饼果子在车口儿上卖。老人还是那么和气可爱,可是腰弯了许多,眼睛迎风流泪,老红着眼皮像刚哭完似的。我的批注:②这个划线句运用_____、____描写方法,着力刻画了老马____形象特点。【答案】①.示例:我不同意小南的观点。祥子沉沦的原因更多是社会因素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他的个人性格或行为选择。他逐渐明白了社会现实,对社会的无奈和绝望导致他最终沉沦。②.外貌③.神态④.受尽生活折磨的底层劳动人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①我不同意小南的观点。根据“祥子真明白了:刘四,杨太太,孙侦探——并不能因为他的咒骂就得了恶报;他自己,也不能因为要强就得了好处。自己,专仗着自己,真像老人所说的,就是被小孩子用线拴上的蚂蚱,有翅膀又怎样呢?”等可知,祥子逐渐明白了社会现实,即个人的努力和要强并不能改变被压迫的命运。他意识到,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摆脱困境的,社会的无情和残酷才是导致他沉沦的根本原因。因此,祥子的沉沦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他的个人性格或行为选择,而更多地是社会环境和社会因素的结果。②这个划线句运用了外貌和神态描写方法,通过描写老人的弯腰、眼睛迎风流泪、老红着眼皮等特征,生动地刻画了老马受尽生活折磨的底层劳动人民形象。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老人的悲惨境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第二部分阅读理解(38分)(一)(6分)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唐)李白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③古曲有《梅花落》。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四两句的内容。6.本诗和《春夜洛城闻笛》都是借笛声来表情达意,但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答案】5.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6.“折柳”,“留”“柳”谐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表达了诗人客居洛阳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落梅花”,运用通感,听到笛声眼前仿佛梅花飘落,给人凛然生寒之感,抒发了流放途中悲愁凄凉之情。【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画面描述。“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意思是: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句中的主要意象词有:黄鹤楼、玉笛声、江城、五月、梅花。五月的初夏是没有梅花的,故“落梅花”既指古曲《梅花落》,是笛子吹出的曲子;也指优美的笛曲让人仿佛亲见梅花飘落的情景。抓住“落梅花”这个关键词语,联系其他意象词,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描述即可,注意不要无中生有。示例:黄鹤楼中偏偏传来《梅花落》那如怨如诉的玉笛声,让人倍感凄凉,仿佛看到了梅花在五月的江城纷纷飘落。【6题详解】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分析。《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何人不起故园情”意思是: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由此可知,《春夜洛城闻笛》借笛声,表达了诗人客居洛阳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江城五月落梅花”,“落梅花”既指古曲《梅花落》,是笛子吹出曲子;也指优美的笛曲让人仿佛亲见梅花飘落的情景。梅花是寒冬之花,虽美丽高洁,却不免给人以清寒之感,联系“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可知,此句借笛声以虚中寓实、以虚写实的写法,抒写了诗人流放途中悲愁凄凉的心境。(二)(13分)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①,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②,鞣③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荀子)注释:①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②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墨线。绳,墨线。③鞣(róu):通“熛”,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④知:通“智”,智慧机智。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三处)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8.解释下列加点字。(1)金就砺则利()(2)学不可以已()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卿言多务,孰若孤?(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0.【甲】【乙】两文劝学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答案】7.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8.①.接近,靠近②.停止9.(1)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2)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10.甲文通过现身说法,用自己的经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吕蒙的学习热情。乙文运用比喻论证,通过形象化的比喻来深入阐述学习的意义,使读者更深刻理解学习的内涵。【解析】【导语】这两则劝学名篇展现了古代劝学艺术的精妙。甲文以孙权劝吕蒙的对话展开,通过“刮目相待”的典故,生动展现了学习带来的蜕变,语言质朴而富有感染力;乙文则运用“青出于蓝”“木受绳则直”等精妙比喻,从哲学高度论证学习的重要性,说理透彻。两文一具体一抽象,一叙事一议论,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劝学文化的立体图景,体现了古人重学的思想精髓。【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其曲中规”主谓结构,表示木材弯曲符合圆规的标准,语义完整。“虽有槁暴”表示即使木材被风吹日晒而干枯,表意完整,可独立成句。“不复挺者”说明木材在干枯后“不再挺直”,是一个结果描述,表达了完整意思。“鞣使之然也”说明了木材之所以不再挺直,是因为“鞣”(加工)的作用,是一个独立的结论性陈述。故断为: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8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就:接近,靠近;(2)句意:学习不可以停止;已:停止。【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卿:你,这里指吕蒙。孰:谁,哪个;若:比得上。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指孙权。(2)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参省:反省。知:通“智”,智慧。行:行为。【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对比分析。甲文,孙权劝学是现身说法。孙权先指出吕蒙“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当吕蒙以军中多务推辞时,孙权以自己为例,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劝吕蒙学习,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好处,让吕蒙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从而开始学习。乙文,荀子劝学是运用比喻论证。文中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等多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述了学习可以使人进步、改变的道理,进而得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结论,从理论上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以此来劝人学习。【点睛】参考译文:(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乙)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三)(7分)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相关任务。【材料一】①草鞋山遗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唯亭镇东北2公里处,离阳澄湖650米。经过钻探查明,遗址东西长约260米,南北宽约170米,面积约为44000平方米。②草鞋山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厚达11米,考古专家把它分为10个文化地层。由于遗址跨越多个年代的文化层次,因此,出土遗迹、遗物丰富,被业内专家誉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遗址中发现木构建筑遗迹,精美的琮、壁、串饰等玉器,陶鼎、罐、壶等陶器,石刀、钺、斧等石器,还有炭化粳籼稻谷、农用器具等,反映出太湖流域先进的生产生活水平。此外,在马家浜文化层中发现3块纺织品,经鉴定是以野生葛为原料、纬线起花的罗纹织品。这是目前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纺织品实物,在纺织史上具有重要价值。③2013年5月3日,草鞋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选自百度词条,有删改)【材料二】①草鞋山遗址是太湖流域史前文明的中心聚落、江南文化的源头,是“世界稻作文化的原乡”。②草鞋山遗址三面环河、一面临湖,自古就是风水宝地,6500年前,草鞋山的先民们依水而生、农耕劳作、建造房屋、纺麻成衣,开启了农耕文明。③在公园入口处不远,有一扇醒目的“时空之门”,透过这扇门,前方就是草鞋山。④据介绍,草鞋山遗址历经十余次考古发掘,截至2021年,共发现新石器时期墓葬239座,水稻田遗迹115块及多处房址,出土各类文物1200余件,被考古学家判断为太湖流域史前文明的中心聚落。⑤展厅内,三个展柜依次展示了草鞋山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全息投影方式呈现的“中华第一玉琮”,外方内圆,上下通透,表面有纹饰。它的出土打破了人们对玉琮年代的原有普遍认知。⑥展厅中展示了草鞋山遗址文化层的模拟装置,从下往上依次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连续叠压,被称为江南史前文化“三叠层”。(选自2022年6月25日《澎湃新闻》,有删改)【材料三】苏州草鞋山遗址公园2025年春节放假时间表地址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大道与唯胜路交叉口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30-16:30,16:00后停止入园,周一闭馆。参观方式通过“文化云·苏州工业园区”小程序搜索“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即可预约,至少提前1天预约。11.草鞋山遗址出土的遗迹、遗物有哪几类?请根据材料一加以概括。12.小苏和小州就草鞋山公园遗址展开了如下交流。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为小苏补充几条理由。小州:我觉得草鞋山景区景观单一,不是很值得一去的。小苏:草鞋山公园遗址还是很值得一去的,例如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之门”……13.2025年春节期间,外地工作的表哥想来苏州参观草鞋山遗址,请你在时间安排上提出几条建议。【答案】11.木构建筑遗迹,玉器、陶器、石器、农作物、农用器具、纺织品等遗物。12.①可以参观草鞋山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如中国年代最早的纺织品实物,参观“世界稻作文化的原乡”,了解当时先进的生产生活水平。②可以追溯江南文化的源头,深入了解江南文化。③可以通过全息投影方式了解“中华第一玉琮”。④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沉浸式体验马家浜、崧泽、良渚等文化。13.①2月3日那一天不能前往参观,因为周一闭馆。②至少提前一天预约。③在上午9:30到下午16:00之间入园。【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三则材料详细介绍了草鞋山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考古发现。材料一侧重于遗址的地理位置和考古成果,展示了其作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的重要性。材料二强调了遗址在太湖流域史前文明中的中心地位,并通过展厅展示和全息投影等现代技术增强了文化体验。材料三提供了实用信息,如开放时间和参观方式,方便游客规划行程。整体上,文章结合历史与现代,全面展示了草鞋山遗址的文化魅力。【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理解。结合材料一②段“遗址中发现木构建筑遗迹,精美的琮、壁、串饰等玉器,陶鼎、罐、壶等陶器,石刀、钺、斧等石器,还有炭化粳籼稻谷、农用器具等,反映出太湖流域先进的生产生活水平。此外,在马家浜文化层中发现3块纺织品,经鉴定是以野生葛为原料、纬线起花的罗纹织品”可概括为:木构建筑遗迹,玉器、陶器、石器、农作物、农用器具、纺织品等遗物。【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结合材料二①段“草鞋山遗址是太湖流域史前文明的中心聚落、江南文化的源头,是‘世界稻作文化的原乡’”④段“据介绍,草鞋山遗址历经十余次考古发掘……出土各类文物1200余件,被考古学家判断为太湖流域史前文明的中心聚落”可知,可以参观草鞋山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如中国年代最早的纺织品实物,参观“世界稻作文化的原乡”,了解当时先进的生产生活水平。结合材料二①段“草鞋山遗址是太湖流域史前文明的中心聚落、江南文化的源头”可知,可以追溯江南文化的源头,深入了解江南文化。结合材料二⑤段“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全息投影方式呈现的‘中华第一玉琮’”可知,可以通过全息投影方式了解“中华第一玉琮”。结合材料二⑥段“展厅中展示了草鞋山遗址文化层的模拟装置,从下往上依次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连续叠压,被称为江南史前文化‘三叠层’”可知,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沉浸式体验马家浜、崧泽、良渚等文化。【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理解。结合材料三“周二至周日9:30-16:30,16:00后停止入园,周一闭馆”可知,在上午9:30到下午16:00之间入园;2月3日是星期一,不能前往参观,因为周一闭馆。结合材料三“通过‘文化云·苏州工业园区’小程序搜索‘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即可预约,至少提前1天预约”可知,至少提前一天预约。(四)(12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老舍先生汪曾祺①北京东城乃兹府丰富胡同有一座小院。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按季更换,都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絮青亲自侍弄的。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老舍先生曾说:“花在人养。”汤显祖曾说他的词曲“俊得江山助”。老舍先生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俊得花枝助”。叶浅予曾用白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②客人被让进了北屋当中的客厅,老舍先生就从西边的一间屋子走出来。这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里面陈设很简单,一桌、一椅、一榻。老舍先生腰不好,习惯睡硬床。老舍先生是文雅的、彬彬有礼的。他的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茶已经沏出色了,老舍先生执壶为客人倒茶。据我的印象,老舍先生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的。③有时候,老舍先生正在工作,请客人稍候,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你可以看看花。如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你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壁上挂的画。④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老舍先生极其爱重齐白石,谈起来时总是充满感情。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亲自量,用一个香烟罐头。“一下、两下、三下……行了!”———“再添一点,再添一点!”———“吃那么多呀!”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了。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⑤老舍先生对他下面的干部很了解,也很爱护。当时市文联的干部不多,老舍先生对每个人都相当清楚。他不看干部的档案,也从不找人“个别谈话”,只是从平常的谈吐中就了解一个人的水平和才气。老舍先生爱才,对有才华的青年,常常在各种场合称道,“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而且所用的语言在有些人听起来是有点过甚其词,不留余地的。我在市文联几年,始终感到领导我们的是一位作家。他和我们的关系是前辈与后辈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⑥老舍先生是市文联的主席,自然也要处理一些“公务”,看文件,开会,作报告……但是作为一个北京市的文化工作的负责人,他常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⑦北京解放前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的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他们的“玩意儿”和睁眼的艺人不全一样。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盲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有出路,别让他们的“玩意儿”绝了。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盲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唱了一次。老舍先生亲自主持,作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当皮箱》。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话;有一个牌子叫“鹦哥调”,句尾的和声用喉舌作出有点像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逗。这个段子和这个牌子,是睁眼艺人没有的。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⑧北京有一座智化寺,寺里的和尚作法事和别的庙里的不一样,演奏音乐。他们演奏的乐调不同凡响,很古。所用乐谱别人不能识,记谱的符号不是工尺,而是一些奇奇怪怪的笔道。乐器倒也和现在常见的差不多,但主要的乐器却是管。据说这是唐代的“燕乐”。解放后,寺里的和尚多半已经各谋生计了,但还能集拢在一起。老舍先生把他们请来,演奏了一次。音乐界的同志对这堂活着的古乐都很感兴趣。老舍先生为此也感到很兴奋。⑨《当皮箱》和“燕乐”的下文如何,我就不知道了。⑩老舍先生是历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当人民代表就要替人民说话。以前人民代表大会的文件汇编是把代表提案都印出来的。有一年老舍先生的提案是:希望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那一年北京芝麻酱缺货。老舍先生说:“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不久,北京的油盐店里有芝麻酱卖了,北京人又吃上了香喷喷的麻酱面。⑪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⑫一九五四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选自汪曾祺散文集《蒲桥集》,有删改)14.汪曾祺擅长用镜头感极强的画面来立体地展现人物形象。请梳理文章,填写下面的图表。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A.本文以典型事例勾勒老舍先生的形象,少有直抒胸臆的热烈抒情,体现了汪曾祺朴素、节制的写作风格。B.第3段使用第二人称,如同面对面交流,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表现亲切、平实、口语化的语言特点。C.第5段引用诗句“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既说明老舍先生爱惜人才,也暗示他有时过分心直口快,不解人意。D.结尾交待了作者与老舍先生的分别,平静的语调中隐含着对老舍先生的思念和淡淡的怅然之情,余味悠长。16.请结合本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的理解。链接材料北平的洋车夫有许多派:年轻力壮,腿脚灵利的;讲究赁漂亮的车,拉“整天儿”,爱什么时候出车与收车都有自由;拉出车来,在固定的“车口”①或宅门一放,专等坐快车的主儿;弄好了,也许一下子弄个一块两块的;碰巧了,也许白耗一天,连“车份儿”②也没着落,但也不在乎。这一派哥儿们的希望大概有两个:或是拉包车;或是自己买上辆车,有了自己的车,再去拉包月或散座就没大关系了,反正车是自己的。(选自老舍《骆驼祥子》)注释:①车口:停车处。②车份儿:旧时出租人力车的车主每日向租车者收取的租钱。【答案】14.家里陈设很简单热情好客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称赞有才华的青年,拯救民间艺术15.C16.大作家首先是人民的作家,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关注人民日常的物质生活是她们的职责所系。②其次,还要关注人民的精神生活,体现出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如对盲人艺人的关注和安排。③充分体现知识分子是人民的一部分,来自人民,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④大作家老舍的人民性为当代作家作出了良好的榜样,值得现在的作家好好学习。【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第一空,根据题干提示“人物特点:生活简朴”,找到第②段“这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里面陈设很简单,一桌、一椅、一榻。老舍先生腰不好,习惯睡硬床”,可知:老舍先生生活简朴,家里陈设很简单,镜头:家里陈设很简单。第二空,根据题干提示“镜头:老舍先生亲自给客人倒茶”,找到第②段“老舍先生是文雅的、彬彬有礼的。他的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茶已经沏出色了,老舍先生执壶为客人倒茶。据我的印象,老舍先生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的”,可知:老舍先生待人彬彬有礼,为客人沏茶。人物特点:热情好客。第三空,根据题干提示“镜头:为了闻香在条案上摆设香白杏”,找到第③段“如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你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壁上挂的画”,可知:老舍先生将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由此可见老舍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人物特点:热爱生活。第四空,根据题干提示“镜头:否定把白石老人接出来住的建议”,找到第④段“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了。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可知:老舍先生对齐白石老人真正的关怀和敬重。由此可见老舍先生是一位尊重他人的人。人物特点:尊重他人。第五空,根据题干提示“人物特点:爱才礼士”,找到第⑤段“只是从平常的谈吐中就了解一个人的水平和才气。老舍先生爱才,对有才华的青年,常常在各种场合称道,‘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第⑦段“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盲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唱了一次”,第⑧段“解放后,寺里的和尚多半已经各谋生计了,但还能集拢在一起。老舍先生把他们请来,演奏了一次”,可知:老舍先生在各种场合上称赞有才华的青年,将盲艺人组织起来进行公开表演,还邀请和尚演奏古乐。由此可见他是一个爱才礼士的人。镜头:称赞有才华的青年,拯救民间艺术。【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分析。C.“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的意思,一生不懂得埋没别人的长处,自从见了项斯这样的人才以后,更是遇到人就向他介绍和赞扬项斯。这说明老舍先生爱惜人才,并没有体现其不解人意的特点。本项分析不当;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老舍先生是一位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学大师,他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老舍先生是一位地道的北京籍作家,他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北京人而服务的,是北京人引以为傲的作家。结合第⑥段“但是作为一个北京市的文化工作的负责人,他常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第⑦段“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盲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唱了一次”,第⑧段“老舍先生把他们请来,演奏了一次。音乐界的同志对这堂活着的古乐都很感兴趣。老舍先生为此也感到很兴奋”,可知:老舍先生作为北京市的文化工作的负责人,他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