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合集_第1页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合集_第2页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合集_第3页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合集_第4页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科目历史课题授课教师

北京人

1.了解与元谋人相关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学2.观察比较古猿、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或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思考比较山顶洞

标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那些进步。

3.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着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应该珍惜它。

教学重

元谋人和北京人

教学难

历史年代距今久远,需要科学推断和合理想象这些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课前准本课题教学共课时

备本节教学为第课时

大家听说过女蜗技土造人的传说吗?盘古开辟天地以后,尚未出现人类,女神女蜗持

黄泥造出人,一个一个制造太黄劲,于是采取了一-种简便的方法:用一根藤绳从泥水中

-•抽,出来不少泥点变成一个个小人。于是人类就产生了,这些最初的人类跟着大地母

亲女婿生活。当然这只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我

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有哪些呢?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教师介绍元谋人的发现经过,提问: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什么人?距今约多少年?发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

2.教师:“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学生: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1.教师讲述北京人的发现过程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回答问题: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的什么地方?体形特征、社会组织、生产生活情况如

何?

学生: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前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

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3.多媒体出示

古猿头像、北京

人头部复原像、

现代人头像课

件,观察比较一

小皴头像北京人头部乂味像

下,古猿、北京

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

4.出示《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课件,指导学生自习教材有关使用天然火的

内容。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学生讨论回答: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

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r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火的使用,增

强r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三、山顶洞人

教师:几十万年过去了,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一山顶洞人。

1.多媒体出示山顶洞人的发现过程

2.出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课件,引导学生看课文内容,思考下

列问题:

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多少万年?他们的体形特征、社会组

织、生.产生活情况如何?

学生阅读第三月后回答: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三万年:他

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3.出示课件《山顶洞人的生活》《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结合课文,思考这样一个

问题: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的生活有哪些进步?(引导学生从磨制石器、人工取火、

使用骨针、缝制简单的衣服、掌握钻孔技术、穿项桂、懂得爱美、扩大活动范围等方面

4.氏族

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提问:山顶洞人牛.活的集体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教师:氏族的特点总结起来就是:有血缘关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群体

财产共有(没有私有财产):地位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食物)。

课堂练习:回忆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代表距今体质工具生产观社会

文化时间形态制造活动念组织

北京人

山顶洞人

云南行元谋县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板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书祖国境内「距今约70〜20万年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设的

使用天然火

计I

远古人类

「距今约3万年

【山顶洞乂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人工取火

历史课题1.2远古农耕生活授课教师廉毅涛

(1)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

教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

学(2)初步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生产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原始农业的

出现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想象私有财产的产生过程,认识到私有财

产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

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教学难

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课前准本课题教学共课正

备本节教学为第课时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

环节一:观察文物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栽培稻谷遗迹》,请学生观察图片中

的植物种子是什么?这些文物能否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了呢?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解读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思考老师提出

的问题。

教师活动:这些谷物不能直接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如果

它们是野生稻谷就只能说明河姆渡人从事的是原始的采集活动。那么,怎样

才能证明他们已经开始原始的农业生产了呢?

展示阅读材料:

六千年前的稻谷

当考古人员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时,在黑褐色的土层中闪出

一些金黄色小颗粒,但很快就变成泥土的颜色。考古人员几乎无法相信自己

的眼睛:这些东西居然是炭化了的稻谷!这些稻谷在与空气接触之前,还保

持着原来黄灿灿的颜色。难道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就开始种植水稻了吗?

工作人员把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和人工栽培稻谷、野生稻谷放在一起

进行了比较。结果是:野生稻谷颗粒瘦而长,人工栽培稻谷要比野生稻谷的

颗粒宽将近一倍,而河姆渡出土的稻谷颗粒更接近人工栽培稻。

学生活动:阅读文字材料,思考考三人员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巴土稻谷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

古纪录,使学生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古推论与考占证

据的关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骨相》,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生产工

具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件文物能否说明河姆渡已经

有了原始农业了呢?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特征,联想生活中的生产工具铲子、铁锹等,

想象骨耙的完整状态及其使用方法。

教师活动:展示《河姆渡文化的骨都》,说明这是根据考古文物复

原的骨耙。

展示阅读材料:

河姆渡的耕作工具

……那么他们是如何种植水稻的呢?考古人员在泥土中发现了

许多骨制的东西揭开了谜底,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一一骨相。骨相的

出土为河姆渡人种植稻谷找到了重要证据。河姆渡人用水牛、麋鹿的肩胛骨

制成骨朝,在松软的湿地上耕作。

河姆渡出土的骨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骨制农具。

学生活动:对比前后两张图片,看看自己想象的正确与否。阅读短又,

了解骨耙的加工原料、使用方法及其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出二骨耙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古

纪录,使学生通过生产工具再次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

古证据的不同种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环节二:历史想象

教师活动: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

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

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

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

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

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

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

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学生活动:发挥历史想象力,设想与描述原始人类由采集逐步过渡

到原始农业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历史情境,使学生体会原始人类艰难

的生产活动,了解他们逐步认识自然规律,提高生产能力的过程,初步形成

崇尚科学、探索白然奥秘的精神。

(2)河姆渡人的生活

环节一:观察与思考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聚落房屋示意图》《河姆渡梁头桦5,

请学生观察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筑这样的房屋?观

察样头的特点,联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说说这里面

体现了河姆渡人怎样的智慧?(桦:桦头,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

凹凸相接处凸出的部分。卯:卯眼,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

接处凹陷的部分。)

学生活动:观察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建筑干栏式房屋

的科学依据;观察样头的特点,联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样的方

法,结合河姆渡人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条件思考这种建筑方式体现了怎样的智

彗?

JTSA♦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干栏式房屋和楼头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建筑

干栏式房屋的科学依据;体会样卯结构的建筑科学智慧,知道这种建筑方式

是中国建筑的特色之一。

环节二:阅读与描绘

教师活动:展示以下图片,安排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教材第6-7页关

于河姆渡文化的描述,然后写一段描述河姆渡人的生活场面的文字,或者画

一幅展现河姆渡生活场景的图画。

生产工具:石斧骨簇骨镰骨鱼镖鹤嘴锄角斧柄扁圆陶纺轮

生活用具:敞口釜骨针苇席

牲畜:浮雕羊塑猪纹长圆形钵

果实:南酸枣

交通工具:木桨

娱乐乐器:骨哨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展示和教材上的图片,阅读有关河姆渡文化的

介绍,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图片与文字的阅读,培养初步的理解阅读的

能力;通过学生的语言或绘画描述河姆渡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裳、

想象与表达历史景象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环节一:网络探究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关于半坡文化的介绍,找

出半坡人的活动时间、生产工具、农作物品种、驯化的动物、居住条件、生

活用具、手工生产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寻

半坡人的考古资料,完成两项任务:(1)用语言或绘画描述半坡人的生活。

(2)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分析

决定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原闪。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搜集整理网络资源,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

绘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

同点,并思考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能

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有着

相当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3、大汶口原始居民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关于大汶口文化的介绍,

找出大汶口人的活动时间、生产工具、手工生产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

了解私有制和贫富分化的现象。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大汶口人的考

古资料,完成两项任务:(1)用语言或绘画描述大汶口人的生活。(2)对

河姆渡、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

试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点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搜集和整理资料,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

大汶口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对河姆渡、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进行比较,找

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尝试解释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能

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原始社会不断发展演变的

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2原始的农耕生活

板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

计11.

2.时间约七千年前2.时间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4.农作物水稻4.农耕作物粟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5.原始手工业陶器纺轮

6.原始饲养业猪

7.原始手T业陶器玉器

科目历史课题1.3远古的传说授课教师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目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4、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5、回忆已学知识并联系资料,理解传说与历史间的关系。

教学重1、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点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

教学难1、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点2、“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本课题教学共课时

备本节教学为第课时

1.播放《黄帝颂》

2.讲述:这是发生在2010年即农历庚寅年的黄帝陵祭祀活动大典中的一个

场景。片中反复提到“人文始祖,中华炎黄”。为什么他们会被称为“人文始

祖,中华炎黄”?通过学习本课来解答。

1.讲述并设问:联系上一课内容,说一说我们从什么渠道获得历史知识?(考

古遗址)还有什么渠道?

2.设问:什么是传说?提示可参考课文注释回答。

3.出示地图,要求学生观察地图说出在黄河流域有哪些大的部落?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炎帝和黄帝都有些什么传说?

5.课件展示炎黄的主要功绩:炎帝主要有制作耒耙、与民耕种和遍尝百草。

黄帝的主要有创制历法、指导播种、收割、制作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工具。

他们的功绩集中在哪方面?(农业)炎黄对农业的贡献特别大。是不是可以

说是炎黄发明了古代农业呢?

6.质疑:它只是传说,有夸大、虚构的成份,是否可以因此认为传说没有什

么历史价值呢?(PPT展示相关内容)

7.讲述并设问:同处黄河流域的炎黄之间还发生了大战。(要求阅读教材看

一看炎黄两大部落之间发生战争的名称、原因、结果。)黄炎结成联盟之后,

他们又和南方的蚩尤部落间发生战争。战争的名称又叫什么,结果怎样?(出

示地图)

8.图示展示华夏族的形成过程

9.播放“祭黄帝陵”视频(片断),要求边看边观察:都有哪些人在祭拜黄

帝陵?

总结:有大陆的中国人、港澳台中国人、海外华人华侨。他们都城有或

曾经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设问:为什么海内外同胞都要来祭拜黄帝

陵?这一活动有什么意义?

1.回顾前一课内容回答问题。

2.看书解决“什么是传说?”问题

3.观察地图,找到炎、黄部落的位置。

4.阅读教科书归纳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故事。

5.重点思考”是不是可以说是炎黄发明了古代农业呢?”的问题。联系前一

课认为河姆渡人已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炎黄只是传说。

6.思考传说的历史价值。

7.阅读教科书及观察地图解决基本知识。

8.随着示意图理解华夏族的形成过程。

9.观看图片,思考并开展讨论。

10.活动:有四位勇士将带领我们回到远古时代,去看看那个时候部落联盟

的首领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

观看完毕思考:(1)尧为什么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舜,而不是他的

儿子丹朱?(2)舜能当上部落联盟首领主要经历(出示尧舜禹图片)

11.讲解禅让的实质。

12.过渡:舜老了以后,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禹。那么,禹有什么

才德能让舜传给他呢?

13.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请同学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设问:

(1)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由此,你获得哪些启示

(2)从故事中,你看到了大禹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3)大禹治水的传说中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哪些信息?

分别总结学生发言,并课件展示教师观点,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让学生讲大禹治水故事。

让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小结

设问:本课我们夬学了几个传说故事?分别是什么?(归纳三大传说

故事:炎帝与黄帝的传说、禅让传说和治水传说。)从传说中我们得到了关于

那个时代的许多历史信息。不过,有些信息还需要有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来证

实它,一旦证实,它们就成了真实的历史而不是传说。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心得与体会?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帝和的传说

1.炎帝的传说

2.黄帝的传说

设3.华夏族形成的传说

二、禅让的传说

1.尧舜禅让

2.禅让的实质

三、治水的传说

1.“大禹治水”的故事

2.大禹治水成功的启不

历史课题L4早期髭的产生和发授课教师廉毅涛

科目

1学生知道夏商西周朝代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和灭亡过程;

2学生理解世袭制的历史概念和分封制的内容;

3学生通过观察历史地图,培养空间观念,加深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目4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做出评判,培养辩证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5学生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意识到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

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认识到残暴统治是国家灭亡的关键以及人心

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教学重

夏商西周的朝代建立和灭亡过程

教学难

k世袭制的含义和分封制的内容

课前准本课题教学共课时

备本节教学为第课时

展示三字经,学生朗读三字经,提问学生三字经里提到朝代,以解释三

字经为问题载体,进行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学习。

三字经

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堕。

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学生朗读三字经,回答提到的朝代有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

一、夏朝建立与“家天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教,迁夏社

1、夏朝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统治范围(展示夏朝疆域图)

夏朝形势图

2、世袭制

问题一:大禹在夏朝建立前的身份,他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这个身份呢?

(评价学生回答)

问题二:大禹在建立夏朝后,有没有继续通过禅让制选出下一任君王呢?

三字经中的“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乂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后,总结禅让制、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总结夏朝建立的

历史意义。

学生观察地图,结合课文知识回答:

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都城:阳城;

建立者:禹

统治区域: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学生回答:大禹是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禅让制成为首领的。

学生回答:大禹没有继续实行禅让制,他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夏朝大禹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这个天下变成了他

们家的天下,称为:世袭制。

3、夏朝的管理

夏朝建立后,是怎么进行管理的?

4、夏朝的灭亡:四百载,迁夏社。

夏朝经历了400多年,到了最后一位君王桀,他是一位暴君,同学们阅

读课文了解桀的暴政,然后我们来设想如果我们是平民、奴隶和百姓,我们

看到桀的暴政,我们都会想什么呢?(小组合作讨论)。夏朝的结局是什么呢?

举例:平民的想法

学生填写表格

二、商汤灭夏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1、商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评价汤

学生回答:修筑城堡、宫殿,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定刑法,

设置监狱。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回答:

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汤

都城:毫

学生:汤是一位贤君,任用贤臣,要求巨下勤恳办事,关心百姓。

2、盘庚迁殷

展示商朝的统治区域,与夏朝区域进行对比。

3、商朝的灭亡

提问学生是否看过《封神榜》?里面的暴君是谁?有什么暴行?真实的

纣王又是怎样的呢?

展示史料:《史记•殷本记》是这样记载的:“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

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好酒淫乐,嬖(bi)于妇人

商纣王天资聪颖,领悟能力很强,力大元比,非常勇猛的人。这是他的

优点,可是他也有缺点,就是荒淫无度。我们在电视中经常看到他残暴的一

面,商朝的灭亡和他的暴行有非常大的关系,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他优点的存

在,对于历史人物,我们要辩证客观地看待。

总结:填写表格

学生问答:商朝经过几次迁都,最后定都殷,所以又称为殷朝。学生回

答:修筑豪华宫殿,施用炮烙,以酒为池,以肉为池

三、武王伐纣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因为纣王非常残暴,残害百姓,百姓生活非常困苦,商的一个属国周国

迅速发展,决心灭商。我们的封神榜也是以为背景的神话故事。

1、商灭周立:牧野之战

问题一:歇后语:姜太公钓鱼一一愿者上钩的来源

问题二:姜太公是谁?他有什么历史功绩?

周文王任用姜尚,发展生产,国力强大起来。三字经提到:周武王,始

诛纣。周文王死后,姜太公辅佐周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牧野展

开大战,我们称为牧野之战。在牧野之战中,商军倒戈相向,引周军进入商

都,商纣王最后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分封制

展示夏、商和西周国家示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展示西周诸侯国示意图

问题一:西周是如何管理庞大的国家?实行什么制度?

问题二:分封制的含义是什么?从分封对象,分封内容,诸侯国的义务

几方面来总结。(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姜太公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他只调自愿上钩的鱼。

学生回答:姜太公又叫姜子牙,姜尚,他是一名贤臣,辅助周文王和周

武王伐纣灭商。

周文王任用姜尚,发展生产,国力强大起来。三字经提到:周武王,始

诛纣。周文王死后,姜太公辅佐周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牧野展

开大战,我们称为牧野之战。在牧野之战中,商军倒戈相向,引周军进入商

都,商纣王最后自焚于鹿台,商朝火亡,周朝建立,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分封制

展示夏、商和西周国家示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展示西周诸侯国示意图

问题一:西周是如何管理庞大的国家?实行什么制度?

问题二:分封制的含义是什么?从分封对象,分封内容,诸侯国的义务

几方面来总结。(小组讨论)

学生:国土面积逐渐扩大。

学生问答:分封制。

学生问答:

分封对象:亲属、功臣,将他们封为诸侯;

分封内容:土地和平民、奴隶

诸侯国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

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问题三:根据分封制,国家形成了哪些等级?看图回答。

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天了,诸侯,卿大大,士,平民,奴隶

学生回答: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

国家

3、西周的灭亡

西周存在的270多年里出现了2位败家之君,1位导致社会动荡,1位导

致西周灭亡。这两个君主分别是谁?

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使得西周社会动荡。西周最后一位国王是周幽三,

他在位时期为了博得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这段历史我们将在第6课学习。

填写表格

思考题:通过总结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的建立和灭亡,他们有什么共

同点,我们通过这个可以得出什么教训?小组讨论

周厉王: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1、夏桀、商纣统治残暴;

2、推翻暴君,符合民意;

3、商汤和周文王、周武王任用贤人,发展生产,国富民强,具备了灭亡

夏朝和商朝的实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夏、商、西周三朝的建立和灭亡过程,

总结了朝代建立和灭亡的规律,一个朝代要建立和加强巩固,要有一个贤明

的君主,要任用贤能,发展生产,而暴政往往是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这是

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不仅是以前,现在我们也要发对暴政,建设和谐、民

主、法治的社会

4.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一、夏朝

书建立:时间、定都、建立者

计灭亡

商朝

建立:

盘庚迁都

纣王暴政

三、西周

建立:牧野之战

分封制

周厉王的统治:国人暴动

科目历史课题1.5青铜器和甲骨文授课教师

1.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器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

教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

目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2.初步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

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难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课前准本课题教学共课时

备木节教学为第课时

【导入新课】同学们,传说大禹制作九鼎,鼎是青铜器的一种,在夏、商\

西周时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0

设计意图:通过鼎引出本课的学习主题,认识青铜器是夏商周文明的象征,

从整体上感知新课所学内容。

同学们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部分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出现时间用途功能特点工艺代表

流青铜器

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教师出示答案。(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设计,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

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让学生认识青铜器出现的时间、它的用途、功能及特

点,知道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代表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师:大家看到表格中“铸造技术”一栏是“泥范铸造法”,那这种方法

是怎样铸造青铜的呢?

首先,需要用泥土做一个模子;模子烧制后用泥土包裹在外面,并将包裹

好的泥土切分、剥离,成为外范;接下来将模子最外层刮去,并与外范重新组

合;然后进行高温焙烧,并趁热将青铜溶液倒进模和范中间的空隙中,冷却后

弄碎内外的模范,一件青铜器就完成了!

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下面我们看一下青铜器

主要有哪些种类:(见课件)

鼎和算是食器。蒯和爵是酒器。耒和铲是生产工具。镜和灯是日常用品。

编钟是乐器。

师:同学们知道哪个青铜器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吗?

生:司母戊鼎。

师:对,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一位商三祭祀母亲“戊”的,高1.33

米,重832.84千克,工艺非常复杂,需要二三百名工匠合作完成,是迄今出

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感知青铜器种类丰富,技艺高超,激

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整学习状态。

甲骨文记事

同学们思考一下,文字出现后,有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思考。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记录文明成果,传承文化信息;实现了跨时空交流;

使思维更加精密准确;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根等。(教师不要单纯告诉学生结论,

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实例中得出这些结论,初步形成一种文化自信。)

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甲骨文记事”部分的内容,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是谁?

2.甲骨文主要记载哪些内容?

3.它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出示答案:

1.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清朝的王懿荣

是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的第一人。

2.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

文历法等。

3.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文字,对

汉字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

概括归纳能力。让学生认识甲骨文的出现、它的用途、发现的历史意义,激

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见图片展示“木”字)

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见图片展示“本”“末”

二字)

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见图片展

示“休”字)

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成大

量的汉字,现代汉字很多字都是形声字。

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白骨文有以下的造字特点:

(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

(3)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认

识古人的造字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学生观要、

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拓展延伸:猜猜以下几个甲骨文都是什么字?

【课堂小结】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

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我们今天学习青铜器

和甲骨文,有助于我们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明。回顾历史,让我们为

我们的民族自豪吧J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功能用途

板-青铜器

设制作工艺

-r概念含义

一甲骨文造字方法

地位价值

历史

科目

授课教

春秋时

动荡的

课题

雄,并

国七

霸、战

秋五

道春

间,知

止时

的起

战国

春秋

,了解

学习

本课

教通过

图”

形势

“春秋

填充

实。

的史

连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