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七年级(下)段考历史试卷(3月份)(含答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七年级(下)段考历史试卷(3月份)(含答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七年级(下)段考历史试卷(3月份)(含答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七年级(下)段考历史试卷(3月份)(含答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七年级(下)段考历史试卷(3月份)(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七年级(下)段考历史试卷(3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3小题,共46分。1.588年,隋文帝杨坚命令杨广率水陆大军50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朝,589年,陈后主被俘投降,陈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

C.夺取了陈朝政权,建立唐朝 D.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2.“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A.隋文帝时期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 B.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

C.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 D.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3.有记载描述唐朝的生产工具时说,“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此处描述的是()A.耧车 B.翻车 C.曲辕犁 D.筒车4.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如图中的文物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A.人面鱼纹陶 B.兵马俑

C.骑驼乐舞俑 D.渔樵耕读碗5.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这种现象()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进步 B.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成果

C.得益于社会风气的开放 D.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局面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A.骆宾王 B.杜甫 C.白居易 D.李白7.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把唐朝称为“最具有世界色彩的朝代”下列人物能说明这一特色的是()A.王羲之 B.文成公主 C.玄奘 D.马可·波罗8.“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战争()A.平定了安史之乱 B.冲击了唐朝统治

C.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D.推翻了唐朝统治9.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内,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但这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为北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五代十国”分割并存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是()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唐末农民战争10.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获预闻兵事……又财务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钱穆旨在说明()A.相权受到削弱 B.武将地位崇高 C.军队战斗力强 D.财政权归地方11.《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A.外戚专权 B.藩镇割据 C.重文轻武 D.武将专权12.王安石变法颁行的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

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D.加强中央集权13.烧饼油条是我国的传统食物,其中油条俗称“油炸桧”,意思是油炸秦桧。这样的名称,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同情和肯定,这个历史人物是()A.寇准 B.文天祥 C.玄奘 D.岳飞14.如图为《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示意图》,此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①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口南迁

③自然条件优越

④政治重心南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5.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仿形到计重货币,到宝泉货币,最后出现了纸币的过程。纸币的出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国最早出现的纸币是()A.“交子” B.开元通宝 C.刀市 D.五铢钱16.宋代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发展的主要措施是()A.签订“澶渊之盟” B.兴建景德镇 C.使用纸币交子 D.设立市舶司17.某同学选用如图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宋代针铺商标

《清明上河图》

宋海外贸易图

《货郎图》A.宋代中外交流 B.宋代商贸的繁荣 C.宋代国家的统一 D.宋代民族交融18.“长天飞沙壮士血在狂号,原野飞花壮士怀抱冷傲,一代天骄千秋知我名号……”这是电视剧《成吉思汗》的主题歌。下列史实中与“一代天骄”有关的是()A.统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开凿运河 D.灭亡南宋19.如图是小刚同学制作的古代名人资料卡,据此判断,卡片中的人物是()姓名:

朝代:南宋

主要事迹:抗元

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20.“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为弥补这个缺陷,元代实行了()A.分封制 B.行省制度 C.郡县制 D.刺史制度21.“它上承唐代之旧,下启明清之新,在历代中央政府的治藏机构中,也是颇具特色的一个”。材料中“它”是指()A.西域都护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噶厦22.下列有关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②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北京

③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23.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如图时间轴中②对应的阶段特征是()

A.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4分。24.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是什么?列举唐太宗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史实。

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2)材料二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了什么政权?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

材料四:……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4)指出材料四中“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开始于哪个朝代?“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指的是哪个民族?(5)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古代的民族关系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25.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材料一

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北起常州与无锡交界的五牧(今属洛杜镇),南到无锡与苏州交界的望亭,全长41千米。其中,无锡城区段自吴桥至下向桥,全长约11千米,是京杭大运河上穿城而过的河段,而且开凿历史最久,古朴风貌浓郁,沿河景观丰富。它北接长江,南达太湖,全长四十多公里,纵贯无锡城区。(1)京杭大运河开凿于哪个朝代?结合所学,说明大运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价值。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材料二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并写出材料中对治国理政最具借鉴意义的一句话。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材料三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联合宣布,《清明上河图》高科技艺术互动展演即将完成,这件国宝级作品将从纸上立体起来,于2018年春夏与观众见面。——中国青年报(2018年03月06日08版)

(3)观察这幅名画,你能感受到我国古代哪个朝代怎样的社会信息?

【播撒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

材料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4)材料四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珍贵文献是什么?(5)根据上述历史发展的史实,请你谈谈对于当今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26.两宋韵千古,雅俗竞风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得到选拔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对于任何前近代甚至近代社会来讲,都是惊人的。

——【美】墨菲《亚洲史》(1)根据历史背景判断材料一中的平民最有可能以何种方式实现“社会地位升迁”。

材料二史料三则史料1: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史料2:南宋持罗盘陶俑史料3:在南宋政府每年近一亿贯的财政收入中,来自市舶司的收入最高贡献了340万贯,大约占3.4%。年进出口总额接近3800万贯。

——吴钩《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2)根据载体不同,史料可以分为A.文献资料、B.实物史料、C.口述史料等类型。请指出材料二中三则史料的表现形式,将对应的选项填入横线处。并概括它们共同反映的经济状况。

史料一:______

史料二:______

史料三:______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重修武进奔牛闸记》(3)结合材料三,说出当时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最终在什么时候完成?(4)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剃光头在中国宋朝”,美国学者墨菲认为“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的时代”,任选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的理解。(提示:先选择观点,再结合观点侧重点,结合史实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B项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隋朝统一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隋朝统一的相关知识。2.【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创立。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B符合题意,ACD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的创立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的创立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3.【答案】D【解析】“如纺车,经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描述的是筒车。唐朝农民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

故选:D。

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知道唐朝农民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

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4.【答案】C【解析】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又叫“骑驼乐舞三彩俑”,1957年出土于陕西西安,故C符合题意;人面鱼纹盆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盆,排除A;兵马俑是秦朝修筑秦始皇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的殉葬品,排除B;渔樵耕读碗是晚清青花瓷的代表,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盛唐的社会气象,注意从题干材料中获取信息解析。陶瓷业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最负盛名,唐三彩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盛唐的社会气象,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5.【答案】C【解析】根据“唐代社会涌现出一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可知,唐代的女性地位高,根据“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可知,唐代的社会风气的开放,C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成果,故排除B项;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局面是在宋朝时的现象,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项。

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唐朝社会风气是开放的。

掌握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6.【答案】D【解析】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藐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因此享有“诗仙”的赞誉。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李白,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李白的诗歌特点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李白的诗歌特点的相关史实。7.【答案】C【解析】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把唐朝称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对外交往。唐朝的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很多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学习、居住。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天竺回到长安。贞观二十年,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C符合题意。A王羲之的成就是书法,排除;B文成公主入藏属于唐朝的民族关系,排除;D马可•波罗属于元朝时期的对外交往,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玄奘西游的相关史实。玄奘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和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玄奘西游的相关史实。8.【答案】B【解析】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冲击了唐朝统治。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故选:B。

本题考查了黄巢起义。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巢起义的影响。9.【答案】B【解析】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故“五代十国”分割并存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10.【答案】A【解析】“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获预闻兵事……又财务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的含义是宰相被剥夺军权、财权,钱穆旨在说明相权受到削弱。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故A符合题意;钱穆旨在说明相权受到削弱,不是说明武将地位崇高、军队战斗力强、财政权归地方,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北宋的政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北宋的政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钱穆旨在说明相权受到削弱。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政治特点是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对政权稳固有积极的作用,C项正确;ABD项都与题干信息和宋朝政治特点不符,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结合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形成原因、表现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2.【答案】A【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募役法是政府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该项改革措施限制了官僚等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是政府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该项改革措施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王安石变法颁行的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A符合题意;BCD不是王安石变法颁行的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颁行的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内容及作用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13.【答案】D【解析】秦桧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奸臣,他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因此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以烧饼油条是我国的传统食物,其中油条俗称“油炸桧”,意思是油炸秦桧为切入点,考查岳飞的抗金斗争。

本题以岳飞的抗金斗争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14.【答案】A【解析】公元750年属于唐朝时期,黄河流域人口超过长江流域,到公元1078年即北宋时期,长江流域人口超过黄河流域,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故A符合题意;图片不能说明政治重心南移,排除含有④的BCD。

故选:A。

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南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时间。15.【答案】A【解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随着宋代商业活动发展,金属货币因沉重不便携带,因此人们发明了便于携带的纸币--“交子”。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交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故选:A。

本题以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代的社会生活。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点。16.【答案】D【解析】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是范围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非洲东南海岸,东南沿海出现广州、泉州、明州等大商港,有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江南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宋代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发展的主要措施是设立市舶司。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江南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17.【答案】B【解析】观察题干图片可知,《宋代针铺商标》反映了宋代商业的繁荣,《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描绘北宋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繁荣景象的作品,《宋海外贸易图》《货郎图》描绘的是宋朝繁荣的商业活动。故给题干图片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宋代商贸的繁荣,B项正确,图片信息《宋代针铺商标》《清明上河图》《货郎图》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A项;图片信息反映的是宋代经济发展,与国家统一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图片信息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贸的繁荣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图片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针铺商标》《清明上河图》《宋代的海外贸易图》《货郎图》的相关史实。18.【答案】A【解析】“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与他相关的史实是统一蒙古。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铁木真统一蒙古的知识点。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的相关知识。19.【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后,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他的《过零丁洋》,B符合题意;岳飞是抗金英雄,排除A;戚继光抗倭,排除C;郑成功收复台湾,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文天祥的相关史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天祥抗元的相关史实。20.【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朝疆域广阔,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B项正确;

元朝不再实行分封制度,排除A项;

郡县制的大规模推行是在秦朝,元朝不再实行郡县制,排除C项;

刺史制度实行于西汉,是地方监察制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21.【答案】B【解析】西域都护是西汉时期设立管理今天新疆地区的最高长官,排除A项;

根据题干可所学可知,“上承唐代之旧,下启明清之新,在历代中央政府的治藏机构”指的是元朝时期在中央设立的宣政院管辖西藏军民各项事务,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B项正确;

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事务,排除C项;

噶厦是清朝时期设置的,与加强西藏地区的管理有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措施。22.【答案】D【解析】581年汉族人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1271年蒙古族忽必烈建立元朝,次年定都大都。故②③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②③的选项。

故选:D。

本题考查隋朝和元朝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隋朝和元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3.【答案】C【解析】A,夏商周时期阶段特征为“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排除。

B,秦汉时期阶段特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排除。

C,依据示意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因此示意图中②所示的是我国的隋唐时期,这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同时统治者比较开明,实行开放的政策,所以阶段②的特征为“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符合题意。

D,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为“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隋唐的建立与灭亡,属理解层面的要求,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隋唐的建立与灭亡相关知识并能够结合史实归纳阶段特征,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24.【答案】【小题1】“成熟办法”是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唐太宗发兵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设置安西都护府;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通婚。【小题2】辽;西夏。【小题3】澶渊之盟。【小题4】元朝;回族。【小题5】民族融合推动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等。(或: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意思即可)【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的民族关系、契丹政权和西夏政权的建立、澶渊之盟、元朝的建立与回族形成、古代的民族关系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的民族关系、契丹政权和西夏政权的建立、澶渊之盟、元朝的建立与回族形成、古代的民族关系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等知识。25.【答案】【小题1】朝代:隋;价值: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小题2】原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减轻徭役等。借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小题3】朝代:北宋(宋)。信息: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生活丰富等【小题4】人物:玄奘;文献:《大唐西域记》【小题5】加强南北沟通,注重民生,注重经济发展,积极对外交流,对外开放等【解析】(1)京杭大运河开凿于隋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据材料二“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可知,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有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减轻徭役等。材料中对治国理政最具借鉴意义的一句话是“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3)观察这幅名画,我能感受到我国古代北宋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生活丰富等社会信息。

(4)材料四的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珍贵文献是《大唐西域记》。

(5)根据上述历史发展的史实可知,我对于当今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启示是加强南北沟通,注重民生,注重经济发展,积极对外交流,对外开放等。

故答案为:

(1)朝代:隋;价值: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原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减轻徭役等。借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3)朝代:北宋(宋)。信息: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生活丰富等。

(4)人物:玄奘;文献:《大唐西域记》。

(5)加强南北沟通,注重民生,注重经济发展,积极对外交流,对外开放等。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史实。26.【答案】【小题1】通过科举考试【小题2】表现形式:史料一:B;史料二:B;史料三:A。经济状况:宋朝海外贸易繁荣【小题3】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宋【小题4】观点:宋朝政治上相对稳定,实行崇文抑武政策,文人地位提高;宋朝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手工业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