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七年级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七年级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七年级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七年级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七年级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9页(共39页)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一.试题(共21小题)1.阅读古诗,完成问题。华子冈①唐裴迪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②。云光侵履迹③,山翠④拂人衣。①华子冈:一处风景优美的山岗。②晞:干。③履迹:人的足迹。④山翠:苍翠欲滴的山色。(1)本诗仿佛一幅有声有色的艺术画。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的画面。(2)结合诗句说说“山翠拂人衣”中的“拂”字有何表达效果?2.比较阅读《竹里馆》和《书事》,完成下列各题。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书事唐•王维轻阴阁①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注释:①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1)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从体裁上看,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从题材上看,两首诗都是写幽居之情趣。B.《竹里馆》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叹惋惆怅的心境。C.《书事》中的“阁”字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流露出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D.《书事》中青苔本是静景,诗人化静为动,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写出仿佛流动于整个空间的苍苔翠色,让人感受到深院的幽静。(2)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江晚景①【唐】张九龄江林多秀发②,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③逢此,春心益渺然④。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⑤亭下,余花满客船。【注释】①此诗为作者路过此处时见到美景有感而发。②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③那:同“哪”,怎,何。④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⑤津:渡口。(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与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津亭”和“客船”。B.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景象明丽的春江晚景图,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C.颔联作者笔锋一转,写在继续赏景的过程中,心情陡然变得迷茫、惆怅。D.全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余韵不尽,给读者留下了美好的遐想。(2)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所展现的画面。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战城南①【唐】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②似鱼鳞。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③明白日④,千里暗黄尘。【注释】①乐府旧题,此诗是诗人早年在渴求功业的心态支配下所作的。②甲胄:铠甲和头盔。③寸心:即心中。④白日:喻指君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全用对偶,慷慨激昂,刚健清新。B.诗歌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戍边生活,表达了将士们对战事的不满,内心的低落与哀怨。C.首联开门见山交代战争地点,“辽远”二字,表现出塞北的广阔无际。D.“千里暗黄尘”,借景抒情,既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又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的妙处。5.阅读《游山西村》,按要求回答第问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B.首联写农家招待客人。一个“足”字,体现了“丰年”的富足,也表达了农家款客的盛情。“莫笑”二字,则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C.颈联写乡俗民事,对村民的服饰、行为和习俗的描写,展现出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诗句中的“春社”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写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请简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1)“二月初惊见草芽”中的“惊”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试简要赏析。7.古诗阅读。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1)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2)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8.古诗鉴赏。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9.阅读诗歌,完成问题。山行姚范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注释】①蘼芜:香草名。(1)请品析第二句中“绿”一字的表达效果。(2)结合全诗,分析“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0.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甲】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乙】牧童诗(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1)诗歌是反映生活的。古代的乡村间,放牛娃随处可见,诗词里也就经常出现牧童这种形象,而且个性鲜明:甲诗中的是一个的牧童,乙诗中的是一个的牧童。(请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四字短语)(2)古诗常借“声音”传递情感。甲诗中“歌声振林樾”和乙诗中“吹笛风斜隔陇闻”都运用了这种手法,请选择其中一例,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1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太原早秋李白岁落众芳歌,时当大火①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②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注释】①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农历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②故国:家乡。(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众芳歇”和“大火流”含蓄地交代了诗歌所描绘的季节。B.颔联“早”“秋”二字巧妙点题,从视、听角度写出太原早秋的特点。C.颈联两句梦境与现实相互交织融合,诗歌由前两联的写景转入抒情。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结构严整,格调高远,可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一句。1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春思①唐•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注】①这首诗是作者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作。②历乱:花开极茂盛。(1)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春天怎样的特点?(2)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13.古诗阅读。三衢①道中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②尽却③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注释】①三衢: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②泛:泛舟,乘船。③却:再。(1)诗人此次行程看似平淡却舒畅愉悦,“却”字,“”和“”这几个词突出表现了诗人的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2)有人认为后两句诗写出了绿树阴浓、环境幽静的景物特征,而“黄鹂四五声”破坏了环境的幽静。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夜雪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注:作于诗人在谪居九江任职时。)(1)诗人的“知雪重”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这种写法在艺术上称之为什么?(2)请分析“时闻折竹声”一句包含的意蕴。15.古诗词赏析杨柳枝词①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②?[注释]①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七绝。②阿(ā)谁:谁,何人。(1)请根据诗歌的前两句概括柳枝的特点。(2)请体会诗歌三、四两句中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16.春行即兴唐代•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叹花唐代•杜牧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1)下列对于诗歌画面的描述,与两首诗内容都不符的一项是A.鸟儿空鸣B.叶茂果累C.红花争艳D.野草丛生(2)两首诗都写到了春天之景,但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请任选一首诗结合内容简要分析。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游溪韦应物①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落花飘旅衣,归流澹②清风。缘源③不可极,远树但青葱。【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著名山水田园诗人。②澹:水波荡漾。③源:水流始出的地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清新淡雅,以“游”统摄全篇,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划舟游溪的所见之景。B.颔联“绿蒲垂钓”,趣味盎然,突出了诗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闲适之情。C.颈联一“飘”一“澹”用词精妙,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落花与流水的静态美。D.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味深远,富有哲理,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2)请从景中寓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首联。18.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各小题。木兰诗(节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木兰奔赴战场的飒爽英姿。B.“雄兔脚扑朔,雌兔脚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采用互文的手法,概述了战斗的激烈,战斗岁月的漫长。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确数,表示木兰战功卓越。(2)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3)“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19.阅读《游山西村》,完成问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这首记游诗的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欢悦喜庆的气氛,一个“足”字,传递出农家待客的盛情;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出了由①到惊喜轻松的心情转变,蕴含了②的哲理。(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与本诗“从今若许闲乘月”都写到了月。请分别说说两位诗人是如何借“月”表达情感的。20.阅读《岁暮》,完成问题。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释】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末,这一年正好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走向没落。当时杜甫客居阆洲(今四川阆中)。②请缨:用西汉终军请缨的典故,借指将士自动请求出兵击敌。甲:颔联以“”和“”来借代战争,一个“犯”,一个“动”,写出诗人听到敌人入侵后内心的强烈冲击。乙:结合全诗,首联中“岁暮”应该是有多层的含义,你是如何理解的?丙:是的,我觉得。2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B.“春风”点时,“洛城”点地,“满洛城”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C.“折柳”指《折杨柳》,是汉代的乐府曲名,内容多叙报国之志。D.全诗用词严谨,处处照应,如“谁”与“暗”照应,“折柳”与“故园情”照应。(2)本诗画线句和王维《竹里馆》中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都用到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试题(共21小题)1.阅读古诗,完成问题。华子冈①唐裴迪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②。云光侵履迹③,山翠④拂人衣。①华子冈:一处风景优美的山岗。②晞:干。③履迹:人的足迹。④山翠:苍翠欲滴的山色。(1)本诗仿佛一幅有声有色的艺术画。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的画面。(2)结合诗句说说“山翠拂人衣”中的“拂”字有何表达效果?【考点】形象意境;词句赏析.【答案】(1)示例:夕阳倚着远山慢慢西沉,晚风过松林飒飒作响,诗人漫步还家,青草上的露水已挥发殆尽。(2)“拂”字运用拟人的修辞/移情于景;让人感受到山色仿佛有了生命,不断轻拂诗人衣襟,似乎对诗人着恋不舍,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华子冈景色的喜爱与留恋。【分析】《华子冈》是唐代诗人裴迪创作的五言绝句。全诗描写了华子冈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此地美景的流连之情。该诗于简单勾勒中尽显隐居山林的静谧,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韵味丰富,情趣盎然。【解答】(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出现在诗中的景物有落日,松风,草露,云光,山翠等。描述为:落日西下,松风吹拂,漫步在回家的山间小道上,路边小草上的露珠早已挥发殆尽了。(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效果。“山翠拂人衣”运用拟人,将山林翠色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林翠色轻拂着诗人的衣襟,仿佛对诗人眷恋不舍,衬托出诗人对华子岗美丽景色的喜爱和深深留恋之情。答案:(1)示例:夕阳倚着远山慢慢西沉,晚风过松林飒飒作响,诗人漫步还家,青草上的露水已挥发殆尽。(2)“拂”字运用拟人的修辞/移情于景;让人感受到山色仿佛有了生命,不断轻拂诗人衣襟,似乎对诗人着恋不舍,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华子冈景色的喜爱与留恋。译文:太阳落山后,松林中的风吹来,回家的草径上,野草的露水已经干了。云雾和霞光掩映我走过的足迹,翠绿山林发出的草木香气,拂着我的衣衫。【点评】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2.比较阅读《竹里馆》和《书事》,完成下列各题。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书事唐•王维轻阴阁①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注释:①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1)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BA.从体裁上看,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从题材上看,两首诗都是写幽居之情趣。B.《竹里馆》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叹惋惆怅的心境。C.《书事》中的“阁”字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流露出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D.《书事》中青苔本是静景,诗人化静为动,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写出仿佛流动于整个空间的苍苔翠色,让人感受到深院的幽静。(2)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考点】诗.【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书事》诗人借写幻觉,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前两句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末两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通过苍苔翠色,反衬出自己空寂的心境。诗人写物象的色彩,不仅能写出它的浓淡、深浅、明暗,写出不同色彩的映衬、对照,还能写出色彩的动静,甚至将色彩拟人化,使它具有性灵。再以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从而巧妙地表达自己新奇独特的感受,透露自己内心的感情奥秘。【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ACD.正确B.有误,诗人独自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可以看出诗人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竹里馆》“独坐、弹琴、长啸”等词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出他淡泊的心态。《约客》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同时,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书事》前两句,写眼前景传心中情。用一“阁”字,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虽是白昼,诗人也懒得去开那院门。淡淡两句,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在笔墨间自然流露。三、四句变平淡为活泼,深院景致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经小雨滋润后的青苔,青翠鲜亮,使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作者运用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诗中透露出对清幽生活的陶醉之情,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答案:(1)B(2)《竹里馆》写诗人在夜间的竹林中“独坐、弹琴、长啸”,表现出他淡泊的心态。《书事》作者运用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诗中透露出对清幽生活的陶醉之情。译文:竹里馆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书事细雨初停,天尚微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坐下来静观苍苔,那可爱的绿色简直要染到人的衣服上来。【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江晚景①【唐】张九龄江林多秀发②,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③逢此,春心益渺然④。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⑤亭下,余花满客船。【注释】①此诗为作者路过此处时见到美景有感而发。②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③那:同“哪”,怎,何。④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⑤津:渡口。(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与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津亭”和“客船”。B.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景象明丽的春江晚景图,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C.颔联作者笔锋一转,写在继续赏景的过程中,心情陡然变得迷茫、惆怅。D.全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余韵不尽,给读者留下了美好的遐想。(2)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所展现的画面。【考点】诗;词句赏析;内容理解;写景咏物.【答案】(1)C(2)示例:黄昏时分,水面泛着金光,客船停在渡口的驿亭边,飘扬的花瓣随风飞舞,纷纷洒落在客船中。【分析】《春江晚景》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颈联述其中不可言传之佳趣;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解答】(1)本题考查诗文鉴赏。ABD.正确;C.有误吧,颔联“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意思是: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该联运用直接抒情的手法,写途中看到美丽的春景,不禁喜出望外;“心情陡然变得迷茫、惆怅”错误。故选:C。(2)本题考查诗文描绘的画面。诗文画面是对诗文内容深刻理解,应在理解诗文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文描绘的意象意境用诗化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可多用形容词来描绘。“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意思是: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画面示例:日暮时分,客船在渡口的驿亭边停靠,水面上映照着太阳的光辉,金光闪闪,花瓣随风飘扬,都飘洒在客船之中。答案:(1)C(2)示例:黄昏时分,水面泛着金光,客船停在渡口的驿亭边,飘扬的花瓣随风飞舞,纷纷洒落在客船中。译文: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点评】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歌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战城南①【唐】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②似鱼鳞。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③明白日④,千里暗黄尘。【注释】①乐府旧题,此诗是诗人早年在渴求功业的心态支配下所作的。②甲胄:铠甲和头盔。③寸心:即心中。④白日:喻指君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全用对偶,慷慨激昂,刚健清新。B.诗歌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戍边生活,表达了将士们对战事的不满,内心的低落与哀怨。C.首联开门见山交代战争地点,“辽远”二字,表现出塞北的广阔无际。D.“千里暗黄尘”,借景抒情,既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又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的妙处。【考点】词句赏析;内容理解.【答案】(1)B(2)运用了比喻,旌旗迎风猎猎,如飞鸟展翼;盔甲映日闪闪,似大鱼曝鳞。表现唐军将士与敌人顽强搏斗的精神和艰苦作战的场面,表达诗人对战士们英勇作战的讴歌。【分析】《战城南》是初唐诗人杨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描绘寥廓的塞外战争背景,颔联和颈联用景物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衬托战斗的艰苦,尾联写主人公从内心流露出自豪、自信,充满了胜利的希望。这首诗格调雄浑高昂,洋溢着爱国热情,是刚健清新之作。【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战城南》首联描绘寥廓的塞外战争背景,颔联和颈联用景物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衬托战斗的艰苦,尾联写主人公从内心流露出自豪、自信,充满了胜利的希望。这首诗格调雄浑高昂,洋溢着爱国热情,是刚健清新之作。“表达了将士们对战事的不满,内心的低落与哀怨”理解有误。故选:B。(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此句意思是旌旗飘舞如鸟的彩翼,甲胄映日似鱼的银鳞。此二句全用比喻,形象鲜明、生动,尤为精妙。这是以象征军队的“幡旗”“甲胄”,表现唐军将士与敌人顽强搏斗的精神和艰苦作战的场面。答案:(1)B(2)运用了比喻,旌旗迎风猎猎,如飞鸟展翼;盔甲映日闪闪,似大鱼曝鳞。表现唐军将士与敌人顽强搏斗的精神和艰苦作战的场面,表达诗人对战士们英勇作战的讴歌。译文:塞北的征途十分遥远,城南的战斗多么苦辛。旌旗飘舞如鸟的彩翼,甲胄映日似鱼的银鳞。冽冽寒水冻伤了骏马,凛凛悲风愁杀了征人。方寸心里充满了阳光,千里边塞滚动着黄尘。【点评】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5.阅读《游山西村》,按要求回答第问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C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B.首联写农家招待客人。一个“足”字,体现了“丰年”的富足,也表达了农家款客的盛情。“莫笑”二字,则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C.颈联写乡俗民事,对村民的服饰、行为和习俗的描写,展现出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诗句中的“春社”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写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请简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考点】诗.【答案】(1)C(2)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分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首联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颔联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颈联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尾联写出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正误的辨析。注意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写作手法等综合分析判断。ABD.正确;C.有误,古代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拜祭社神,祈求丰收。所以颈联写的是村民祭祀祈年,满怀着丰收的期待,并不是“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与掌握。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一座座的山,一条条的水,好像前方没有道路。但却过一座的山头,在那柳暗花明的地方出现了一座村庄,这句诗既写景,又蕴含了哲理,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据此可作答。答案:(1)C(2)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点评】诗歌鉴赏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1)“二月初惊见草芽”中的“惊”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试简要赏析。【考点】词句赏析;主旨情感.【答案】(1)“惊”字写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2)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更显出作者的感慨、欣喜之情。【分析】这首诗构思新颖,联想奇妙。首句写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心情。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中,“惊”字最宜玩味,它写出了人们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而新奇、惊讶、欣喜的神情,十分传神。诗句表达了这样一种感情: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三、四句表面是说有雪无花,实际是说白雪比人更等不住,穿树飞花作春色。这实际是诗人期盼春天,在自然界还没有春色时幻化出的一片春色,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二月初惊见草芽”的意思是: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惊”字最宜玩味,它写出了人们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而新奇、惊讶、欣喜的神情,十分传神。(2)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三四句的意思是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白雪本是无情之物,但这里却赋予了它人的情感,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表达了对春雪飞花的欣喜之情,增加了诗的情趣。答案:(1)“惊”字写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2)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更显出作者的感慨、欣喜之情。译文: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7.古诗阅读。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1)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2)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考点】词句赏析;表达技巧.【答案】(1)“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2)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分析】《题扬州禅智寺》是晚唐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看望在扬州禅智寺修养的弟弟时所作。诗的前六句写禅智寺环境清幽,后两句缅想扬州城内的繁华,反衬出寺院的静寂,也反映了诗人孤独落寞的心情。【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满”意思是长满,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青苔如此密,是因为来人稀少,因此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由此表现了环境的空寂凄清。(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结合全诗内容可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这两句诗写出了禅智寺的幽静却又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据此可知这两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身世感受、凄凉情怀。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答案:(1)“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2)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译文: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8.古诗鉴赏。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考点】词句赏析.【答案】(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2)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分析】《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百般红紫斗芳菲”意思是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于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斗”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让花草树木带有了人的情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2)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绘。描绘诗歌的话,画面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想象,能够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语言生动流畅即可。答案:(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2)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9.阅读诗歌,完成问题。山行姚范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注释】①蘼芜:香草名。(1)请品析第二句中“绿”一字的表达效果。(2)结合全诗,分析“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考点】词句赏析;主旨情感.【答案】(1)“绿”字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写出了靡芜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变绿的过程,烘托了诗人旅途中愉快的心情。(2)诗人沐浴着春风,轻快地行走在山间,踏着夕阳,听着鸟鸣,看着周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风光,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分析】诗人沐浴着春风,轻快地行走在山间,踏着夕阳,听着鸟鸣,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春风窈窕绿蘼芜”意思是:一路上习习的春风扑面而来,春风吹绿了蘼芜,吹绿了山野,满山遍野草木葱茏、生机勃勃了。“绿”本是形容词,绿色;在这里用作动词,变绿。春风习习,万物焕发生机,靡芜草逐渐变绿,诗人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旅途中愉快的心情。(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一路斜阳听鹧鸪”意思是:落日西沉,诗人披着一身斜阳,诗人仍然漫步在山路上,流连忘返;这时,从树林里传来一声一声鹧鸪的鸣叫声。联系“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山田水满秧针出(无数道清泉从山岩中喷涌而出,飞流直下,泉水撞击岩石溅出无数的水花,好像是颗颗雨珠从半空飘落;一路上习习的春风扑面而来,春风吹绿了蘼芜,吹绿了山野,满山遍野草木葱茏、生机勃勃了;诗人看到由农民耕耘的一排排山田里,水已蓄得满满的,田里秧苗的尖尖已经露出水面,绿油油、嫩葱葱的十分可爱)”可知,本诗写诗人在春日步伐轻快地行走在山间,看到清泉喷涌,小草生机勃勃,尖尖的秧苗露出水面,已而夕阳西下,诗人还陶醉在眼前的景致之中,聆听鸟鸣声,描绘了美好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答案:(1)“绿”字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写出了靡芜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变绿的过程,烘托了诗人旅途中愉快的心情。(2)诗人沐浴着春风,轻快地行走在山间,踏着夕阳,听着鸟鸣,看着周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风光,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译文:数不尽的泉水喷涌四溅,如晶莹剔透的雨珠,多姿的春风又把蘼芜变绿。山林田地水满秧针出,一路上在斜阳下听鹧鸪的叫声。【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10.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甲】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乙】牧童诗(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1)诗歌是反映生活的。古代的乡村间,放牛娃随处可见,诗词里也就经常出现牧童这种形象,而且个性鲜明:甲诗中的是一个机灵可爱的牧童,乙诗中的是一个悠闲自得的牧童。(请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四字短语)(2)古诗常借“声音”传递情感。甲诗中“歌声振林樾”和乙诗中“吹笛风斜隔陇闻”都运用了这种手法,请选择其中一例,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考点】诗.【答案】(1)机灵可爱悠闲自得(2)[甲]诗“歌声振林樾”一句写出了牧童歌声的欢快嘹亮,让诗人听得如痴如醉,为下文中歌声戛然而止,牧童熟练地爬上牛背去逮知了这一情节的陡转做铺垫,表达了诗人对牧童机灵、可爱的赞美。[乙]诗“吹笛风斜隔陇闻”一句描写牧童随性地将短笛横吹,笛声随风飘扬的情景,并与下文中那些天天想着到长安求取功名的人形成对比,更表现出乡野中的牧童惬意自在,闲适自得,也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与向往之意。【分析】《所见》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牧童诗》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解答】(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所见》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2)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诗句。《所见》中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牧童诗》中“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答案:(1)机灵可爱悠闲自得(2)[甲]诗“歌声振林樾”一句写出了牧童歌声的欢快嘹亮,让诗人听得如痴如醉,为下文中歌声戛然而止,牧童熟练地爬上牛背去逮知了这一情节的陡转做铺垫,表达了诗人对牧童机灵、可爱的赞美。[乙]诗“吹笛风斜隔陇闻”一句描写牧童随性地将短笛横吹,笛声随风飘扬的情景,并与下文中那些天天想着到长安求取功名的人形成对比,更表现出乡野中的牧童惬意自在,闲适自得,也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与向往之意。译文:所见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1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太原早秋李白岁落众芳歌,时当大火①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②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注释】①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农历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②故国:家乡。(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首联中“众芳歇”和“大火流”含蓄地交代了诗歌所描绘的季节。B.颔联“早”“秋”二字巧妙点题,从视、听角度写出太原早秋的特点。C.颈联两句梦境与现实相互交织融合,诗歌由前两联的写景转入抒情。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结构严整,格调高远,可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一句。【考点】表达技巧.【答案】(1)B(2)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思乡之情比作绵绵不断的汾河水,借其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思乡之情的浓烈、绵长。示例二: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诗人将抽象的思乡之情化作绵绵不断的汾河水,借其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思乡之情的浓烈、绵长。【分析】《太原早秋》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河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这首诗设喻新奇巧妙,结构严整,感情真挚,格调高远。【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颔联无听觉角度。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尾联中“悠悠”本就是忧郁的意思,但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尾联这两句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以水喻情,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流水”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之一。在这首诗里,诗人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也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为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答案:(1)B(2)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思乡之情比作绵绵不断的汾河水,借其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思乡之情的浓烈、绵长。示例二: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诗人将抽象的思乡之情化作绵绵不断的汾河水,借其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思乡之情的浓烈、绵长。译文:随着岁月的流逝,美丽的花儿都凋谢了;在大火星向西移动的时候,一也就是炎暑消退的时候。这时塞外就已经升始下霜了,黄河以北已经呈出一派秋天的气息。看到这边城的月亮,我梦想回到安陆家中。我对于家乡的思念,就像长长的汾水一样没有尽头,没有一天心里不充满相思之愁。【点评】如何阅读诗歌:1.首先看到诗后先看题目和作者,因为题目往往有作者的写作意图;2.然后再看注释,看注释可以看出作者的事迹;3.最后看诗句翻译,一般的诗歌可以通过注释翻译出来,通过翻译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1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春思①唐•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注】①这首诗是作者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作。②历乱:花开极茂盛。(1)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春天怎样的特点?(2)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考点】词句赏析.【答案】(1)草、柳、桃花、李花示例: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明媚可人。(2)示例一:“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示例二:“惹”是招引(或:引起)的意思,诗人抱怨舂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妙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分析】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中景物描写的能力。结合诗歌的内容,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然后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即可。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从“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中找出描写的景物有“草”“柳”“桃花”“李花”;“青青”“黄”“历乱”“香”等词从颜色、状貌、气味等角度,写出了“春意闹”的意味,由此可见诗句所体现了春天“春意盎然”的特点。(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的意思是: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从中可以看出因为春日把恨引,使诗人度日如年,产生了怨春的愁绪。根据诗文注释可知,诗人怨春的根本原因是被贬的苦闷。“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按照“××字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的格式来分析即可。答案:(1)草、柳、桃花、李花示例: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明媚可人。(2)示例一:“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示例二:“惹”是招引(或:引起)的意思,诗人抱怨舂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妙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参考译文】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但是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天),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点评】诗歌炼字技巧:1.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13.古诗阅读。三衢①道中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②尽却③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注释】①三衢: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②泛:泛舟,乘船。③却:再。(1)诗人此次行程看似平淡却舒畅愉悦,“却”字,“不减”和“添得”这几个词突出表现了诗人的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2)有人认为后两句诗写出了绿树阴浓、环境幽静的景物特征,而“黄鹂四五声”破坏了环境的幽静。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考点】诗;词句赏析.【答案】(1)不减添得(2)不同意。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写“黄鹂四五声”都听得很清楚,更加衬托了环境的幽静。【分析】这是一首记游诗。第一句点明了时间,是在梅雨时节,却天气晴朗,诗人乘兴而来,泛舟小溪,溪尽而登山,树阴与来时同样的浓密,还有几只黄鹂在欢愉的明快,这怎么不叫诗人心生喜悦呢?【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此诗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故诗中“却”“不减”和“添得”这几个词突出表现了诗人的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2)本题考查诗歌以动衬静的写法。以动衬静,就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黄鹂四五声就像“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衬托了环境的幽静,更使诗人感到高兴。这种反衬手法,通过动态的描写,渲染宁静之态,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愉悦和丰富的美感。答案:(1)不减添得(2)不同意。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写“黄鹂四五声”都听得很清楚,更加衬托了环境的幽静。参考译文: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点评】如何阅读诗歌:1.首先看到诗后先看题目和作者,因为题目往往有作者的写作意图;2.然后再看注释,看注释可以看出作者的事迹;3.最后看诗句翻译,一般的诗歌可以通过注释翻译出来,通过翻译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夜雪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注:作于诗人在谪居九江任职时。)(1)诗人的“知雪重”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这种写法在艺术上称之为什么?(2)请分析“时闻折竹声”一句包含的意蕴。【考点】词.【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把握,明确写作的角度及内容,写作角度从感觉、视觉、听觉等方面考虑。从其他方面写雪大,是侧面描写的艺术方法。(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分析鉴赏能力。“时闻折竹声”一句,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凄苦。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答案:(1)诗人从感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三方面来表现雪重(大)这是侧面描写的艺术方法(2)①表现了雪压断了竹竿,极言雪之大之重;②以声称静,烘托出雪夜之静;③表达了诗人彻夜未眠,也暗露出诗人被贬独居的凄寒、孤苦之情。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景物,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15.古诗词赏析杨柳枝词①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②?[注释]①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七绝。②阿(ā)谁:谁,何人。(1)请根据诗歌的前两句概括柳枝的特点。(2)请体会诗歌三、四两句中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考点】诗.【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与写作对象特点的概括。“一树春风千万枝”意思是春风吹拂柳枝随风起舞。本句极写柳树枝条之盛、舞姿之美;“嫩于金色软于丝”意思为绽出嫩芽一片嫩黄比丝柔软,可知嫩芽是嫩黄颜色,枝条柔软的。(3)本题考查诗句的思想感情。“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意思是: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整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抒发了诗人对永丰柳美姿无人赏识的痛惜,作者借此表现出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被埋没的感慨之情。答案:(1)繁茂、颜色嫩黄、柔软(2)抒发了诗人对永丰柳无人欣赏的痛惜和对人才无人赏识而被埋没的感慨。译文春风吹拂柳枝随风起舞,绽出嫩芽一片嫩黄比丝柔软。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整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16.春行即兴唐代•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叹花唐代•杜牧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1)下列对于诗歌画面的描述,与两首诗内容都不符的一项是CA.鸟儿空鸣B.叶茂果累C.红花争艳D.野草丛生(2)两首诗都写到了春天之景,但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请任选一首诗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考点】写景咏物;诗;内容理解;主旨情感.【答案】(1)C(2)例:《春行即兴》诗人采用借景抒情(以乐写哀)以绿草、芳树、山泉、鸟语等宜人之景,反衬出诗人感伤、哀愁、凄凉的心境,充分显示出他对时代的深沉叹惋之情。例:《叹花》全诗围绕“叹”字着笔,诗人借寻春迟到,芳华已逝,花开花落、子满枝头,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惆怅、惋惜之情。【分析】《怅诗》是晚唐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借寻春迟到,芳华已逝,花开花落、子满枝头,比喻少女青春已过,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怅恨之情。这首诗通篇采用比拟手法,以寻春比喻寻访所爱之人,以花比喻女子,以绿叶成荫、子满枝头比喻女子结婚生子,既形象生动,又不露痕迹,含蓄自然,耐人寻味。【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画面。A.“春山一路鸟空啼”意思是:山路漫长春光无限,空荡静寂只闻鸟鸣;描绘了“鸟儿空鸣”的画面;B.“绿叶成阴子满枝”意思是:此时枝叶成荫,在那繁茂的绿叶丛中,早已挂满了青涩的果实;描绘了“叶茂果累”的画面;C.与两首诗内容都不符;D.“宜阳城下草萋萋”意思是:宜阳城外,长满了繁盛的野草,连绵不绝。描绘了“野草丛生”的画面;故选:C。(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分析。《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中的“萋萋”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春天的宜阳城下之所以草木茂盛,是因为安史之乱,人们死走逃亡,城市环境无人打理,城中一片荒凉,“草萋萋”写出安史之乱后城内的荒凉破败之景。“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意为:春山之中,树木繁茂芬芳,然空无一人,花儿自开自落,一路上鸟儿空自鸣啼。“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能任其自开自落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和“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祖国山河横遭战火后荒凉空寂的无限寂寞愁苦之感。这首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中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了衬托诗人凉的心境服务的,以乐景来写哀情,抒发了一种伤感之情,因此是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战乱后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对时代的深沉叹惋。《叹花》全诗围绕“叹”字着笔。前两句是自叹自解,抒写自己寻春赏花去迟了,以至于春尽花谢,错失了美好的时机。首句的“春”犹下句的“芳”,指花。而开头一个“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花谢不用惆怅,也不必怨嗟。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却偏说“不须惆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极,却偏要自宽自慰,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绿叶成阴,结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惋惜的感情。答案:(1)C(2)例:《春行即兴》诗人采用借景抒情(以乐写哀)以绿草、芳树、山泉、鸟语等宜人之景,反衬出诗人感伤、哀愁、凄凉的心境,充分显示出他对时代的深沉叹惋之情。例:《叹花》全诗围绕“叹”字着笔,诗人借寻春迟到,芳华已逝,花开花落、子满枝头,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惆怅、惋惜之情。译文:自己寻访春色去的太晚,以至于春尽花谢,不必埋怨花开得太早。自然界的风雨变迁使得鲜花凋谢,春天已然过去,绿叶繁茂,果实累累,已经快到收获的季节了。【点评】解答这类题型,第一步,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第二步,比较分析各选项,逐一排查。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游溪韦应物①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落花飘旅衣,归流澹②清风。缘源③不可极,远树但青葱。【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著名山水田园诗人。②澹:水波荡漾。③源:水流始出的地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本诗清新淡雅,以“游”统摄全篇,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划舟游溪的所见之景。B.颔联“绿蒲垂钓”,趣味盎然,突出了诗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闲适之情。C.颈联一“飘”一“澹”用词精妙,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落花与流水的静态美。D.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味深远,富有哲理,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2)请从景中寓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首联。【考点】诗;词句赏析;内容理解.【答案】(1)C(2)首联描绘了如下图景:野外烟水迷蒙,水天一色,白鹤声声鸣叫,清幽婉转;天空云散雨停,空旷辽远。在这样一个美好幽静的时刻泛舟游溪,可见诗人内心的闲适愉悦。【分析】本诗清新淡雅,以“游”统摄全篇,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划舟游溪的所见之景。首联颔联“绿蒲垂钓”,趣味盎然,突出了诗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闲适之情。颈联一“飘”一“澹”用词精妙,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落花与流水的动态美。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味深远,富有哲理,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应为“动态美”。故选:C。(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首联诗句的意思:郊野的溪水涨满,村烟中,白鹤多,鹤唳传的很远很远。方才还阴云密布,春雨潇潇,现在雨住云退,万里楚天舒。由“烟”“楚天”,再结合下文“玩舟”“垂钓”等词语可知,首联描绘了一副迷蒙辽阔、淡泊闲适的画面。答案:(1)C(2)首联描绘了如下图景:野外烟水迷蒙,水天一色,白鹤声声鸣叫,清幽婉转;天空云散雨停,空旷辽远。在这样一个美好幽静的时刻泛舟游溪,可见诗人内心的闲适愉悦。参考译文:野外烟水迷蒙,水天一色,白鹤声声鸣叫,清幽婉转。天空云散雨停,空旷辽远。我驾舟观赏着清丽的景色,坐在绿蒲草丛中垂钓,不知不觉时日已晚,落花如雪飘舞,点缀着旅行者的衣袂,而他们如此轻松地回归自然,宛如澹静的清风。溪水的源头无法探究,远方的树木依然苍翠葱笼,展现着无尽的生机。【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18.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各小题。木兰诗(节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木兰奔赴战场的飒爽英姿。B.“雄兔脚扑朔,雌兔脚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采用互文的手法,概述了战斗的激烈,战斗岁月的漫长。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确数,表示木兰战功卓越。(2)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3)“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考点】诗;词句赏析;内容理解.【答案】(1)D(2)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3)“可汗问所欲”表达了木兰不想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的心愿,反映了木兰不爱慕权势富贵,鄙薄官禄的品质,在功成名就的时候想到先回家看望家人。【分析】《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选文是第四小节,写的是木兰十年来的征战生活。【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ABC.正确;D.有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约数,极言很多,表示木兰战功卓越。不是“确数”。故选:D。(2)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从“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可知,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知,表达了木兰不想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的心愿。“木兰不用尚书郎”反映了木兰不爱慕权势富贵,鄙薄官禄的品质;“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了她在功成名就的时候想到先回家看望家人,因而可看出她热爱家乡,思念亲人的精神品质。答案:(1)D(2)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3)“可汗问所欲”表达了木兰不想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的心愿,反映了木兰不爱慕权势富贵,鄙薄官禄的品质,在功成名就的时候想到先回家看望家人。译文:【甲】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山峰。夜晚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19.阅读《游山西村》,完成问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这首记游诗的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欢悦喜庆的气氛,一个“足”字,传递出农家待客的盛情;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出了由①困境到惊喜轻松的心情转变,蕴含了②即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人生就能绝处逢生的哲理。(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与本诗“从今若许闲乘月”都写到了月。请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