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3月自主学习效果评估高一语文试卷2025.3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文化不仅是人所创造的外在于主体的对象,它也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因此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将“文化自强”写入了党的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以新的文化创造来实现文化自强。文化自强是一个新的理论命题。要实现文化自强,首先需要明确党中央为什么提出“文化自强”?究竟什么是“文化自强”?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新发展目标的确立,是提出实现文化自强的文化发展愿景的时代背景。一方面,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在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所生发出来的必定是更加具有强大生机活力的文化。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反作用,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基础的不断扩大,更是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总体性跃迁,经济越是发展,就越需要观念的变革和文化的助力,脱离文化进步的高质量发展是难以实现的。实现文化自强的社会发展愿景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将唯物辩证法在文化领域的自觉运用所诞生的理论成果。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自强是文化自信的现实实践成果。而且,文化自强是破解文化自卑与文化自大两极对立心态的钥匙。文化自强概念本身具有多重意蕴。“强”作为形容词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所指向的是未来文化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作为动词是一个生成性的概念,所指向的是未来民族文化发展的持续性。“自”作为一种来源指向,所表现的是中国具体实际,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动因,所指向的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挥,尤其指向的是突出民族特色、走自我文化发展道路;作为目的指向,表明了文化自强的最终价值指向是人民自身。此外,“自”也同样包含着将自身作为目的而非手段的深刻哲学内涵。一个社会越是进步,其文化也应是越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因而文化本身是以人为目的的。文化创造与文化自强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文化自强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实现文化自强并不是一个“达标”的过程,与此相反,文化自强是一个发展的、生成性的概念,而这种发展与生成需要文化创造来实现。具体来说,两者之间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文化创造是实现文化自强的内在要求;文化创造是实现文化自强的根本保障;文化自强为文化创造提供价值指向;文化自强为文化创造产生不竭动力。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引下,以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自强,需要为文化创造的进行确立一些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为文化创造的方向提供指引。具体来说,以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自强,需要坚持好以下价值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造导向;坚持深入群众的文化创造方式;坚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文化创造目标;坚持文化创造的批判性原则。同时,以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自强,需要保持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平衡:张扬个性与倡导集体;大众与小众;教育性与娱乐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摘编自邹广文、华思衡《以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自强》)材料二: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近年来,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需求,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像《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既具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材料三: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新发展目标的确立,提出新的文化发展愿景已经是必然需要。B.实现文化自强不是一个直接“达标”的过程,因此文化自强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C.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D.每个时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式,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创造的相关问题,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B.文化自强彰显文化自信,能够有效破解文化自卑与文化自大,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发展。C.材料二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D.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A.周国平:“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B.木心《文学回忆录》:“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C.曲道奎:“我们一手拿着科技的利剑开辟未来,一手拿着传统的药箱给前进的人类疗伤。”D.王蒙:“越自觉自信,就越能胸有成竹、珍惜自身,同时越能改革开放、兼收并蓄。”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如何传播与创新发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雷雨》(第四幕节选)曹禺(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周朴园(在门口)你叫什么?你还不上楼去睡?繁漪(倨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周朴园(见鲁妈,四凤在一起,惊)啊,你,你,——你们这是做什么?繁漪(拉四凤向朴园)这是你的媳妇,你见见。(指着朴园向四凤)叫他爸爸!(指着鲁妈向朴园)你也认识认识这位老太太。鲁侍萍太太!繁漪萍,过来!当着你父亲,过来,跟这个妈叩头。周萍(难堪)爸爸,我,我——周朴园(明白地)怎么——(向鲁妈)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繁漪(惊)什么?鲁侍萍(慌)不,不,您弄错了。周朴园(悔恨地)侍萍,我想你也会回来的。鲁侍萍不,不!(低头)啊!天!繁漪(惊愕地)侍萍?什么,她是侍萍?周朴园嗯。(烦厌地)繁漪,你不必再故意地问我,她就是萍儿的母亲,三十年前死了的。繁漪天哪!半晌。四凤苦闷地叫了一声,看着她的母亲,鲁妈苦痛地低着头。萍脑筋昏乱,迷惑地望着父亲同鲁妈。这时繁漪渐渐移到周冲身边,现在她突然发现一个更悲惨的命运,逐渐地使她同情萍,她觉出自己方才的疯狂,这使她很快地恢复原来平常母亲的情感。她不自主地望着自己的冲儿。)周朴园(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周萍(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周朴园(严厉地)混帐!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周萍(痛苦万分)哦,爸!周朴园(尊严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四凤(向母)哦,妈!(痛苦地)周朴园(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口气)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懊悔,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周萍(向鲁妈)您——您是我的——鲁侍萍(不自主地)萍——(回头抽咽)周朴园跪下,萍儿!不要以为自己是在做梦,这是你的生母。四凤(昏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鲁侍萍(不语,抽咽)繁漪(转向萍,悔恨地)萍,我,我万想不到是——是这样,萍——周萍(怪笑,向朴园)父亲!(怪笑,向鲁妈)母亲!(看四凤,指她)你——四凤(与萍相视怪笑,忽然忍不住),啊,天!(由中门跑下,萍扑在沙发上,鲁妈死气沉沉地立着。)繁漪(急喊)四凤!四凤!(转向冲)冲儿,她的样子不大对,你赶快出去看她。(冲由中门下,喊四凤)周朴园(至萍前)萍儿,这是怎么回事?周萍(突然)爸,你不该生我!(跑,由饭厅下)。(远处听见四凤的惨叫声,冲狂呼四凤,过后冲也发出惨叫。)鲁侍萍四凤,你怎么啦!(同时叫)繁漪我的孩子,我的冲儿!(二人同由中门跑出。)周朴园(急走至窗前拉开窗幕,颤声)怎么?怎么?(仆由中门跑上。)仆人(喘)老爷!周朴园快说,怎么啦?仆人(急不成声)四凤……死了……周朴园(急)二少爷呢?仆人也……也死了。周朴园(颤声)不,不,怎……么?仆人四凤碰着那条走电的电线。二少爷不知道,赶紧拉了一把,两个人一块儿中电死了。周朴园(几晕)这不会。这,这,——这不能够,这不能够!(萍由饭厅出,颜色苍白,但是神气沉静的。他走到那张放着鲁大海的手枪的桌前,抽开抽屉,取出手枪,手微颤,慢慢走进右边书房。)(外面人声嘈乱,哭声,吵声,混成一片。鲁妈由中门上,脸更呆滞,如石骨人像,老仆人跟在后面,拿着电筒。)鲁妈一声不响地立在台中。老仆(安慰地)老太太,您别发呆!这不成,您得哭,您得好好哭一场。鲁侍萍(无神地)我哭不出来!老仆这是天意,没有法子。——可是您自己得哭。鲁侍萍不,我想静一静。(呆立)(中门大开,许多仆人围着繁漪,繁漪不知是在哭在笑。)繁漪(为人拥至中门,倚门怪笑)冲儿,你这么张着嘴?你的样子怎么直对我笑?——冲儿,你这个糊涂孩子。周朴园(走在中门中,眼泪在面上)繁漪,进来!我的手发木,你也别看了。繁漪(进来,干哭)冲儿,我的好孩子,刚才还是好好的,你怎么会死,你怎么会死得这样惨?(呆立)周朴园(已进来)你要静一静。(擦眼泪)繁漪(狂笑)冲儿,你该死,该死!你有了这样的母亲,你该死。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你还不上楼去睡?”疑问中含有命令语气,表面上关心繁漪,实际表达了对她的不满,体现了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的专制。B.周朴园承认侍萍就是周萍的生母后,侍萍接连否认,因为她不想让人知道她和周朴园的关系,更不愿让周萍知道有个“不体面”的母亲。C.虽然周朴园的态度由沉痛到严厉再到郑重、暴怒,但周萍始终不愿认侍萍这个生母,是因为接受不了他和四凤是亲兄妹的现实。D.侍萍面对四凤、周冲触电身亡及周萍反应异常的境况时,展现的“发呆”“哭不出来”等言行举止,体现出她的极度悲伤与无所适从。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这一处舞台说明渲染了死寂、沉闷的氛围,暗示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将要爆发。B.戏剧台词有强烈动作性,能推动情节的发展。繁漪让周朴园认亲的台词使矛盾趋向尖锐,也是造成悲剧式结尾的根本原因。C.课文部分写周朴园拒绝侍萍见周萍,选文又写他逼周萍认母,两者形成对比,塑造了一个既冷酷无情又良知未泯的复杂形象。D.巧合是戏剧常用的艺术手段,比如繁漪说“跟这个妈叩头”中的“妈”是岳母的意思,她并不知道侍萍恰好又是周萍的生母。8.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常常有“言外之意”,也就是“潜台词”,请根据剧本内容分析文章划横线语句的潜台词。①我请你见见你好亲戚。②爸,你不该生我!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什么不写成“现在她突然发现一个更悲惨的人”?请结合你对悲剧的理解加以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辱民财不足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①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有与侵就援橐、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此不令为政者所以寡人之道、数术而起与?圣人为政特无此,圣人为政,其所以众人之道,亦数术而起与?故子墨子曰:“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节选自《墨子·节用》)注:①惟毋:只,只是。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使民A劳B其籍C敛厚D民财E不足者F不可胜G数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树,种植,名词活用动词,与《师说》“吾师道也”的“师”用法相同。B.“未之有也”的“之”与《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的“之”用法不相同。C.寡人,古代诸侯王自称,与《烛之武退秦师》“是寡人之过也”的“寡人”意思相同。D.攻,进攻,与《墨子·兼爱上》“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的“攻”字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就不可能有恒定的信念,没有恒定的信念,他们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B.孟子认为,国君要得到百姓支持,只需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就行。C.要使国家财利加倍增长,就要做有益于实用的事,这样才能实现财用不浪费,百姓不劳苦,墨子认为,这才是圣王之道,才是天下的大利。D.人口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居住不安定,饮食不按时,生病而死,被掳掠俘虏、攻城野战而死的,墨子认为,这也是由不善于治政引起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14.概括孟子和墨子在治国主张上的相似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谒孔庙[明]庄昶万里乾坤万水东,偶从庙貌得瞻崇。六经此学千年外,万古心香一瓣中。自有此天人不夜,虽无坛树杏长红。何人主静①濂溪②后,不到门墙自圣功。[注]①主静:宋明理学家的道德修养方法。②濂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号濂溪。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言天地广阔万里,万川东流入海,就如同“我”前来瞻仰孔庙一般。B.颔联,写六经学问产生于千年之前,千百年来受尊崇,其中也有“我”的一颗虔诚的心。C.尾联,写在主静的濂溪先生之后,只有“我”未入孔门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D.全诗运用夸张的手法,高度赞美了孔子对后世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孔子无比崇敬之情。16.简要概括颈联的艺术特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默写。(1)曾皙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和十来人一起“________,________”,然后快乐地回家。(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要不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要远离谗佞奸邪就要想到使自身端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3)古人对生命易衰非常敏感,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写在唐诗宋词中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1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必浚其泉源(疏通)②焉用亡郑以陪邻(陪伴)B.①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表现)②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C.①能克终者盖寡(能够)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被)D.①简能而任之(选拔)②夫晋,何厌之有(讨厌)1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 B.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C.莅中国而抚四夷 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20.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组是()A.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吾属今为之虏矣!B.居则曰:“不吾知也!”不然,籍何以至此?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夫子之谓也。D.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贫乏童年赋予我顶高兴的事——跟随父亲沿乡庄川坝去看戏。庙会的戏从二月二“龙抬头”时开场,一出接一出。唱“大戏”的秦腔戏组表演专业。开午戏前,先唱一出折子戏,唱完后,戏场里已经______①______。戏场里除了合围戏台的人群,还站满了贩卖各种小吃的商贩。黄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喜欢吼两声秦腔。生活在这里的人从小______②______,会唱戏者多,男的起唱,女的随韵,群口齐唱一阵社火小曲,若觉得还不够过瘾,就摆阵打擂台,吼秦腔,不论是谁清吼两句,听起来都像模像样。不论是《长坂坡》《火焰驹》,还是《窦娥冤》《铡美案》,只要幕布拉开,哪怕是短短的一折,都能升华成天籁,令听者______③______却又格外清醒。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填平了心中的沟坎,内心的愁苦消散在粗犷、朴实的秦腔中。在这八百里秦川上生活的粗犷而质朴的人们“不听秦腔,肉菜不香”。任何时候,当生活的重担压在人们身上的时候,总需要找到一些宣泄的出口,秦腔应该就是这样,生存的压力有多大,就有多么疯狂的呐喊。开着拖拉机奔跑在山道上的汉子,尽着嗓门儿吼起秦腔,吼来了山风、山雨和晨露,吼走了遍野逃窜的灌田鼠,吼回了颗粒归仓的五谷丰登。贾平凹曾说“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劳作的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能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中第一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递进。B.第二段中的“不论”一词也可改为“不管”。C.“羌笛何须怨杨柳”与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最后一段第一处引号后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内。23.画横线处的句子连用两个“只有也只能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哪里有判断,哪里就有噪声。”当下生活中,噪声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决策与判断。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典型,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3月自主学习效果评估高一语文试卷2025.3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文化不仅是人所创造的外在于主体的对象,它也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因此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将“文化自强”写入了党的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以新的文化创造来实现文化自强。文化自强是一个新的理论命题。要实现文化自强,首先需要明确党中央为什么提出“文化自强”?究竟什么是“文化自强”?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新发展目标的确立,是提出实现文化自强的文化发展愿景的时代背景。一方面,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在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所生发出来的必定是更加具有强大生机活力的文化。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反作用,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基础的不断扩大,更是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总体性跃迁,经济越是发展,就越需要观念的变革和文化的助力,脱离文化进步的高质量发展是难以实现的。实现文化自强的社会发展愿景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将唯物辩证法在文化领域的自觉运用所诞生的理论成果。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自强是文化自信的现实实践成果。而且,文化自强是破解文化自卑与文化自大两极对立心态的钥匙。文化自强概念本身具有多重意蕴。“强”作为形容词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所指向的是未来文化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作为动词是一个生成性的概念,所指向的是未来民族文化发展的持续性。“自”作为一种来源指向,所表现的是中国具体实际,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动因,所指向的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挥,尤其指向的是突出民族特色、走自我文化发展道路;作为目的指向,表明了文化自强的最终价值指向是人民自身。此外,“自”也同样包含着将自身作为目的而非手段的深刻哲学内涵。一个社会越是进步,其文化也应是越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因而文化本身是以人为目的的。文化创造与文化自强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文化自强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实现文化自强并不是一个“达标”的过程,与此相反,文化自强是一个发展的、生成性的概念,而这种发展与生成需要文化创造来实现。具体来说,两者之间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文化创造是实现文化自强的内在要求;文化创造是实现文化自强的根本保障;文化自强为文化创造提供价值指向;文化自强为文化创造产生不竭动力。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引下,以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自强,需要为文化创造的进行确立一些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为文化创造的方向提供指引。具体来说,以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自强,需要坚持好以下价值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造导向;坚持深入群众的文化创造方式;坚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文化创造目标;坚持文化创造的批判性原则。同时,以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自强,需要保持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平衡:张扬个性与倡导集体;大众与小众;教育性与娱乐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摘编自邹广文、华思衡《以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自强》)材料二: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近年来,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需求,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像《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既具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材料三: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新发展目标的确立,提出新的文化发展愿景已经是必然需要。B.实现文化自强不是一个直接“达标”的过程,因此文化自强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C.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D.每个时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式,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创造的相关问题,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B.文化自强彰显文化自信,能够有效破解文化自卑与文化自大,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发展。C.材料二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D.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A.周国平:“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B.木心《文学回忆录》:“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C.曲道奎:“我们一手拿着科技的利剑开辟未来,一手拿着传统的药箱给前进的人类疗伤。”D.王蒙:“越是自觉自信,就越能胸有成竹、珍惜自身,同时越能改革开放、兼收并蓄。”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如何传播与创新发展。【答案】1.A2.D3.D4.首先提出“文化自强”这一理论命题;进而分析为什么提出文化自强及文化自强的多重意蕴;然后辩证分析文化创造与文化自强的关系;最后指出文化创造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与平衡关系。5.①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新鲜有趣的形式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②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想与价值。【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实现文化自强不是一个直接‘达标’的过程,因此文化自强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错,强加因果。材料一是“文化自强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实现文化自强并不是一个‘达标’的过程”可见,原文两句话之间因果倒置。C.“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错,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可见文中只是说有条件借助数字化来传播,另外需要的条件还有扩大国际国内视野、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实现突破(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等。D.“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错,曲解文意。材料二是说“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原文只是让步假设,并没有强调“价值恒定不变”,也并非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D.“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错,于文无据。材料二是说“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并没有说数字技术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在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上兼容并包。A.周国平的话是在说文化需要有生命支撑,并不涉及文化自强、文化创造等,与材料观点无关。B.木心的话体现的是他对高雅文化的衰落的哀叹,与材料观点无关。C.曲道奎的话是在说科技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强调传统文化对人们精神世界的作用,与材料观点无关。D.王蒙的话强调的是在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上兼容并包,这与作者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由第一段和第二段“文化自强是一个新的理论命题”可知,首先提出“文化自强”这一理论命题;第二段中“首先需要明确党中央为什么提出‘文化自强’?究竟什么是‘文化自强’”这两个问句领起下面第三、四段内容,文章分析为什么提出文化自强;第五段首句话“文化自强概念本身具有多重意蕴”是总说,总领该段内容,论述文化自强的多重意蕴。合并第二至五段:进而分析为什么提出文化自强及文化自强的多重意蕴。由第六段首句话“文化创造与文化自强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可知,该段辩证分析文化创造与文化自强的关系;由最后一段“以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自强,需要为文化创造的进行确立一些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为文化创造的方向提供指引。具体来说,以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自强,需要坚持好以下价值原则”可知,文章最后指出文化创造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与平衡关系。【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二中“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分析,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新鲜有趣的形式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由材料二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分析,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由材料三中“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分析,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想与价值。(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雷雨》(第四幕节选)曹禺(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周朴园(在门口)你叫什么?你还不上楼去睡?繁漪(倨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周朴园(见鲁妈,四凤在一起,惊)啊,你,你,——你们这是做什么?繁漪(拉四凤向朴园)这是你的媳妇,你见见。(指着朴园向四凤)叫他爸爸!(指着鲁妈向朴园)你也认识认识这位老太太。鲁侍萍太太!繁漪萍,过来!当着你父亲,过来,跟这个妈叩头。周萍(难堪)爸爸,我,我——周朴园(明白地)怎么——(向鲁妈)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繁漪(惊)什么?鲁侍萍(慌)不,不,您弄错了。周朴园(悔恨地)侍萍,我想你也会回来的。鲁侍萍不,不!(低头)啊!天!繁漪(惊愕地)侍萍?什么,她是侍萍?周朴园嗯。(烦厌地)繁漪,你不必再故意地问我,她就是萍儿的母亲,三十年前死了的。繁漪天哪!半晌。四凤苦闷地叫了一声,看着她的母亲,鲁妈苦痛地低着头。萍脑筋昏乱,迷惑地望着父亲同鲁妈。这时繁漪渐渐移到周冲身边,现在她突然发现一个更悲惨的命运,逐渐地使她同情萍,她觉出自己方才的疯狂,这使她很快地恢复原来平常母亲的情感。她不自主地望着自己的冲儿。)周朴园(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周萍(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周朴园(严厉地)混帐!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周萍(痛苦万分)哦,爸!周朴园(尊严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四凤(向母)哦,妈!(痛苦地)周朴园(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口气)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懊悔,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周萍(向鲁妈)您——您是我的——鲁侍萍(不自主地)萍——(回头抽咽)周朴园跪下,萍儿!不要以为自己是在做梦,这是你的生母。四凤(昏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鲁侍萍(不语,抽咽)繁漪(转向萍,悔恨地)萍,我,我万想不到是——是这样,萍——周萍(怪笑,向朴园)父亲!(怪笑,向鲁妈)母亲!(看四凤,指她)你——四凤(与萍相视怪笑,忽然忍不住),啊,天!(由中门跑下,萍扑在沙发上,鲁妈死气沉沉地立着。)繁漪(急喊)四凤!四凤!(转向冲)冲儿,她的样子不大对,你赶快出去看她。(冲由中门下,喊四凤)周朴园(至萍前)萍儿,这是怎么回事?周萍(突然)爸,你不该生我!(跑,由饭厅下)。(远处听见四凤的惨叫声,冲狂呼四凤,过后冲也发出惨叫。)鲁侍萍四凤,你怎么啦!(同时叫)繁漪我的孩子,我的冲儿!(二人同由中门跑出。)周朴园(急走至窗前拉开窗幕,颤声)怎么?怎么?(仆由中门跑上。)仆人(喘)老爷!周朴园快说,怎么啦?仆人(急不成声)四凤……死了……周朴园(急)二少爷呢?仆人也……也死了。周朴园(颤声)不,不,怎……么?仆人四凤碰着那条走电的电线。二少爷不知道,赶紧拉了一把,两个人一块儿中电死了。周朴园(几晕)这不会。这,这,——这不能够,这不能够!(萍由饭厅出,颜色苍白,但是神气沉静的。他走到那张放着鲁大海的手枪的桌前,抽开抽屉,取出手枪,手微颤,慢慢走进右边书房。)(外面人声嘈乱,哭声,吵声,混成一片。鲁妈由中门上,脸更呆滞,如石骨人像,老仆人跟在后面,拿着电筒。)鲁妈一声不响地立在台中。老仆(安慰地)老太太,您别发呆!这不成,您得哭,您得好好哭一场。鲁侍萍(无神地)我哭不出来!老仆这是天意,没有法子。——可是您自己得哭。鲁侍萍不,我想静一静。(呆立)(中门大开,许多仆人围着繁漪,繁漪不知是在哭在笑。)繁漪(为人拥至中门,倚门怪笑)冲儿,你这么张着嘴?你的样子怎么直对我笑?——冲儿,你这个糊涂孩子。周朴园(走在中门中,眼泪在面上)繁漪,进来!我的手发木,你也别看了。繁漪(进来,干哭)冲儿,我的好孩子,刚才还是好好的,你怎么会死,你怎么会死得这样惨?(呆立)周朴园(已进来)你要静一静。(擦眼泪)繁漪(狂笑)冲儿,你该死,该死!你有了这样的母亲,你该死。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你还不上楼去睡?”疑问中含有命令语气,表面上关心繁漪,实际表达了对她的不满,体现了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的专制。B.周朴园承认侍萍就是周萍的生母后,侍萍接连否认,因为她不想让人知道她和周朴园的关系,更不愿让周萍知道有个“不体面”的母亲。C.虽然周朴园的态度由沉痛到严厉再到郑重、暴怒,但周萍始终不愿认侍萍这个生母,是因为接受不了他和四凤是亲兄妹的现实。D.侍萍面对四凤、周冲触电身亡及周萍反应异常的境况时,展现的“发呆”“哭不出来”等言行举止,体现出她的极度悲伤与无所适从。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这一处舞台说明渲染了死寂、沉闷的氛围,暗示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将要爆发。B.戏剧台词有强烈的动作性,能推动情节的发展。繁漪让周朴园认亲的台词使矛盾趋向尖锐,也是造成悲剧式结尾的根本原因。C.课文部分写周朴园拒绝侍萍见周萍,选文又写他逼周萍认母,两者形成对比,塑造了一个既冷酷无情又良知未泯的复杂形象。D.巧合是戏剧常用的艺术手段,比如繁漪说“跟这个妈叩头”中的“妈”是岳母的意思,她并不知道侍萍恰好又是周萍的生母。8.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常常有“言外之意”,也就是“潜台词”,请根据剧本内容分析文章划横线语句的潜台词。①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②爸,你不该生我!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为什么不写成“现在她突然发现一个更悲惨的人”?请结合你对悲剧的理解加以分析。【答案】6.B7.B8.①看看周萍干了些什么,竟然与周家的佣人有这种关系。②我要不是你的儿子就好了;我也无颜再活下去了。9.①这个更为悲惨的命运,相较于繁漪为了追求爱情和自由而不得的自身悲剧,具有更强烈的震撼力;②这个更为悲惨的命运,使得更多的人(周朴园、鲁侍萍、周萍、四凤)被裹挟其中,难以承受又无法摆脱,增强了悲剧的普遍意味;③这个更为悲惨的命运,使得戏剧超出了社会悲剧、性格悲剧的一般范畴,使得读者以悲悯的眼光审视剧中人物以及自身的命运,更具有共情的效果。【解析】【导语】这篇《雷雨》节选展现了曹禺戏剧艺术的巅峰之作,通过周家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揭示了封建家庭的伦理悲剧。文本以“认亲”为爆发点,层层递进地呈现了人物关系的崩塌:周朴园的专制与忏悔、繁漪的疯狂与觉醒、侍萍的隐忍与绝望,在电闪雷鸣的戏剧冲突中交织。作者运用强烈的戏剧性巧合、富有张力的对白和细腻的舞台说明,将人物推向命运深渊。【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戏剧内容的理解能力。B.“因为她不想让人知道她和周朴园的关系,更不愿让周萍知道有个‘不体面’的母亲”错,最主要的是不愿意让儿女知道陷入乱伦的悲剧。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戏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也是造成悲剧式结尾的根本原因”错,是直接原因,但非根本原因。周朴园才是家族罪恶的制造者。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戏剧潜台词的能力。①“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繁漪说这句话时,带着一种倨傲和故意揭露的态度。繁漪知道周萍与四凤的关系,她对周朴园一直心怀不满,在这个家庭中压抑已久。此时,她故意用“好亲戚”这样看似平常却又充满嘲讽意味的表述,是想让周朴园看看周萍所做的事。在繁漪眼中,周萍与周家佣人四凤产生感情,这是违背了周家的门第观念等的,她借此来讽刺周朴园,同时也有发泄自己对这个家庭种种压抑的情绪的意味,其潜台词就是“看看周萍干了些什么,竟然与周家的佣人有这种关系”。②“爸,你不该生我!”周萍在得知四凤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他们之间发生了违背人伦的感情后,内心极度痛苦和崩溃。他觉得自己陷入了一种无法摆脱的绝境,而这一切的根源似乎都指向自己的出生。他认为如果自己不是周朴园的儿子,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同时,这种违背人伦的行为让他觉得无颜再活下去,这句话饱含着他对命运的绝望和自责,潜台词是“我要不是你的儿子就好了;我也无颜再活下去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①“更悲惨的命运”比“更悲惨的人”所涵盖的范围更广,冲击力更强。繁漪自身为了追求爱情和自由而不得,这已经是一场悲剧。但当她看到周萍、四凤等人所面临的更为复杂、悲惨的命运纠葛时,这种命运的无常和残酷给她带来了更强烈的震撼。比如四凤和周萍之间的乱伦之恋,以及即将面临的后果,这种命运的悲剧性远超繁漪个人的情感困境,所以用“更悲惨的命运”能更好地体现这种震撼效果。②“更悲惨的命运”使得更多的人被卷入其中。周朴园因曾经的错误导致了如今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悲剧结局;鲁侍萍一生坎坷,好不容易找到女儿,却发现女儿陷入如此绝境;周萍和四凤更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违背人伦的感情,无法自拔。众多人物都被这种命运裹挟,难以承受又无法摆脱,这增强了悲剧的普遍意味,说明这种悲剧不是个别人的,而是整个社会环境、人物关系等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相比之下,“更悲惨的人”只聚焦于个体,无法体现这种广泛的悲剧牵连性。③“更悲惨的命运”使戏剧超出了一般的社会悲剧(如社会阶层压迫等)和性格悲剧(人物性格缺陷导致悲剧)的范畴。它让读者以悲悯的眼光审视剧中人物的命运,同时也会联想到自身的命运。因为命运的无常是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这种对命运的思考和对剧中人物的同情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情。而“更悲惨的人”相对较为局限,难以引发读者对命运如此深层次的思考和广泛的情感共鸣。所以从增强悲剧深度和引发读者共情的角度,“更悲惨的命运”表述更为恰当。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辱民财不足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①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有与侵就援橐、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此不令为政者所以寡人之道、数术而起与?圣人为政特无此,圣人为政,其所以众人之道,亦数术而起与?故子墨子曰:“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节选自《墨子·节用》)注:①惟毋:只,只是。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使民A劳B其籍C敛厚D民财E不足者F不可胜G数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树,种植,名词活用动词,与《师说》“吾师道也”的“师”用法相同。B.“未之有也”的“之”与《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的“之”用法不相同。C.寡人,古代诸侯王自称,与《烛之武退秦师》“是寡人之过也”的“寡人”意思相同。D.攻,进攻,与《墨子·兼爱上》“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的“攻”字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就不可能有恒定的信念,没有恒定的信念,他们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B.孟子认为,国君要得到百姓支持,只需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就行。C.要使国家财利加倍增长,就要做有益于实用的事,这样才能实现财用不浪费,百姓不劳苦,墨子认为,这才是圣王之道,才是天下的大利。D.人口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居住不安定,饮食不按时,生病而死,被掳掠俘虏、攻城野战而死的,墨子认为,这也是由不善于治政引起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14.概括孟子和墨子在治国主张上的相似点。【答案】10.BDF11.C12.B13.(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老百姓听,这样道路上就不会有年老的人在那里背或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2)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14.①两者都反对横征暴敛;②主张增加民财,确保百姓生活安定;③有朴素的民本思想。【解析】【导语】材料一出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强调君主应保障百姓拥有恒产,使百姓富足,能赡养父母妻儿,如此百姓才有心力遵循礼义,进而实现王道,体现孟子“仁政”“民本”主张,以民生为基构建理想社会蓝图。材料二则反映墨子观点,认为圣王为政应去除无用开支,避免劳民伤财,批评当下为政者扰民致人口减少,倡导节俭兴利,二者皆心系民生,路径有别。【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们使民众劳乏,他们征收的赋税繁重,民众的财产不够(维持生计),受冻挨饿而死的人,多得数不胜数。“其”为主语,“使”为谓语,“民”为宾语,“劳”为补语,语意完整,故在B处断开。“其籍敛厚”主谓结构,语意完整,其后停顿,故在D处断开。“民财不足”为主谓结构,“者”为句末助词,其后停顿,故在D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树,种植/师,学习。句意:把桑树种植在上面。/我是(向老师)学习道理的。B.正确。之,代词,这种情况/虚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不知道东方的天空已经泛白。C.“意思相同”“寡人,古代诸侯王自称”错误。使人口减少/古代诸侯王自称。句意:他们使人口减少的做法太多了。/这是我的过错呀。D.正确。进攻/治疗。句意:来攻打征伐邻国。/就好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那样。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只需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就行”错误。孟子认为国君要得到百姓支持,不仅要让百姓物质生活有保障,即“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还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化,并非仅仅满足物质条件就行。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谨”,认真从事;“申”,反复陈述;“颁”,通“斑”,头发花白;“申之以孝悌之义”“不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不于道路负戴”。(2)“外”,名词作状语,向外,对外;“因”,根据;“去”,去除。【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两者都反对横征暴敛: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提到“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指出当下百姓生活艰难,连基本生存都难以保障,原因在于统治者横征暴敛,致使百姓产业微薄,无暇顾及礼义,体现孟子对这种不合理征税、掠夺百姓财富行为的批判。墨子在材料二中讲“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直白地揭露当下为政者役使百姓劳作,征收繁重赋税,导致民众财产匮乏、大量冻饿而死的惨状,强烈反对横征暴敛。②主张增加民财,确保百姓生活安定:孟子主张“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强调贤明君主应保障百姓有足够产业,丰年吃饱、荒年保命,让百姓生活安稳,才能驱使百姓向善,实现社会有序发展,这是以增加民财为基础构建理想统治秩序。墨子提出“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认为去除国家无用开支,财富就能加倍,进而百姓收入有望增加,且“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表明节省开支、合理用财既能使财用合理又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达到增加民财、安定生活的目的。③有朴素的民本思想:孟子的“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将百姓的温饱、生活富足视为君主称王的根基,一切从百姓需求出发,以民为本,认为只有满足百姓物质与精神(礼义教化)需求,君主统治才能稳固,凸显民本理念。墨子说“圣人为政,其所以众人之道,亦数术而起与?故子墨子曰:‘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站在百姓角度,考量如何通过节省开支、合理为政让百姓增多、生活改善,将百姓利益放于重要位置,体现民本关怀,认为圣王之道在于为百姓谋福利。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说:“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那么不遵守礼仪法度,越出常规的事儿,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呀。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一心向善,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听从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有空闲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宅院,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那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材料二:圣人治理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财富可以成倍增加;扩大到治理天下,天下的财富也可以成倍增加。财富能够成倍增加,并不是向外夺取土地,而是根据国家的情况省去那些无用的花费,就足以使财富成倍增长了。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他发布政令、兴办事业、役使民众、使用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够不劳苦,他兴办的利益就很多了。现在天下当政的人,他们使人口减少的做法太多了。他们使民众劳苦,他们征收的赋税繁重,民众的财产不够(维持生计),受冻挨饿而死的人,多得数不胜数。况且大人们只要兴兵作战,去攻打邻国,时间长的要一年,短的也要几个月,男女长久不能相见,这就是人口减少的原因。加上民众居住不安定,饮食不按时,生病而死的,又加上被敌人入侵、掠夺、俘虏,攻城野战而死的,多得数不清。这不正是不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使人口减少、种种手段所造成的吗?圣人治理国家恰恰没有这样的情况,圣人治理国家,他使人口增多的原因,也是由于采取了有效的手段吧?所以墨子说:“除去无用的费用,这是圣明君主的治国之道,也是天下的大利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谒孔庙[明]庄昶万里乾坤万水东,偶从庙貌得瞻崇。六经此学千年外,万古心香一瓣中。自有此天人不夜,虽无坛树杏长红。何人主静①濂溪②后,不到门墙自圣功。[注]①主静:宋明理学家的道德修养方法。②濂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号濂溪。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言天地广阔万里,万川东流入海,就如同“我”前来瞻仰孔庙一般。B.颔联,写六经学问产生于千年之前,千百年来受尊崇,其中也有“我”的一颗虔诚的心。C.尾联,写在主静的濂溪先生之后,只有“我”未入孔门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D.全诗运用夸张的手法,高度赞美了孔子对后世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孔子无比崇敬之情。16.简要概括颈联的艺术特点。【答案】15.C16.①以“天”比喻孔子;②以“人不夜”,喻指自孔子出现,他的思想照亮后人,使后人不再在黑暗中摸索;③“杏坛”代指孔子的教坛,以“杏长红”,喻指孔子的思想将长久地对后人产生影响。【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只有‘我’未入孔门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错。尾联意为:自濂溪先生周敦颐之后,不习孔子学问,是不可能建立圣功的。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自有此天人不夜,虽无坛树杏长红”是歌颂孔子对后世的意义。主要运用了比喻的说法。“自有此天”中的“天”比喻孔子,写出了孔子对人们的重要性;“人不夜”是说人们不用再在黑夜中摸索,把孔子的思想比作照亮人们前路的烛火等光亮,写出孔子思想对后世的伟大意义;“杏坛”,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此句中坛中虽无杏树,然而杏子却长红,以“杏坛”代指孔子的教坛,以“杏长红”,喻指孔子的思想将长久地对后人产生影响。(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默写。(1)曾皙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和十来人一起“________,________”,然后快乐地回家。(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要不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要远离谗佞奸邪就要想到使自身端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3)古人对生命易衰非常敏感,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写在唐诗宋词中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浴乎沂②.风乎舞雩③.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④.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⑤.艰难苦恨繁霜鬓⑥.潦倒新停浊酒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沂、雩、壅、蔽、黜、鬓、潦、华、搔、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1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必浚其泉源(疏通)②焉用亡郑以陪邻(陪伴)B.①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表现)②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C.①能克终者盖寡(能够)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被)D.①简能而任之(选拔)②夫晋,何厌之有(讨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错误。陪:增加。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别国的实力呢?B.全部正确。句意:不去做和不能做的表现。句意: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C.正确。句意: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大概很少。错误。为:给予。句意: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D.正确。句意: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错误。厌:满足。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故选B。1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 B.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C.莅中国而抚四夷 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古义,外交使者;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
B.古今同义,指白天黑夜。句意:我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C.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句意: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D.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句意: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故选B。20.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一组是()A.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吾属今为之虏矣!B.居则曰:“不吾知也!”不然,籍何以至此?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夫子之谓也。D.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均为被动句,前者是用“见”表被动,意思是“老百姓不被安抚”;后者是用“为”表被动,意思是“我们这些人现在(将)被他俘虏了”。B.均为宾语前置句,前者的正常语序是“不知吾也”,后者的正常语序是“籍以何至此”。C.前者为主谓倒装,正常语序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后者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谓夫子也”。D.均为判断句,前者是用“乃”作判断动词;后者是“……者……也”表判断。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贫乏童年赋予我顶高兴的事——跟随父亲沿乡庄川坝去看戏。庙会的戏从二月二“龙抬头”时开场,一出接一出。唱“大戏”的秦腔戏组表演专业。开午戏前,先唱一出折子戏,唱完后,戏场里已经______①______。戏场里除了合围戏台的人群,还站满了贩卖各种小吃的商贩。黄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喜欢吼两声秦腔。生活在这里的人从小______②______,会唱戏者多,男的起唱,女的随韵,群口齐唱一阵社火小曲,若觉得还不够过瘾,就摆阵打擂台,吼秦腔,不论是谁清吼两句,听起来都像模像样。不论是《长坂坡》《火焰驹》,还是《窦娥冤》《铡美案》,只要幕布拉开,哪怕是短短的一折,都能升华成天籁,令听者______③______却又格外清醒。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填平了心中的沟坎,内心的愁苦消散在粗犷、朴实的秦腔中。在这八百里秦川上生活的粗犷而质朴的人们“不听秦腔,肉菜不香”。任何时候,当生活的重担压在人们身上的时候,总需要找到一些宣泄的出口,秦腔应该就是这样,生存的压力有多大,就有多么疯狂的呐喊。开着拖拉机奔跑在山道上的汉子,尽着嗓门儿吼起秦腔,吼来了山风、山雨和晨露,吼走了遍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检验科室承包合同
-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书合同
- 房屋买卖按揭合同书
- 工业品买卖合同经典
- 交通标牌采购投标合同
- 存量房买卖房屋租赁合同出租
- 非公开协议合同
- 鲜奶代加工合同协议书
- 挖机按天施工合同协议书
- 公司直播协议合同
- 本科成考试题及答案政治
- 四年级语文国测模拟试题 (1)附有答案
- 工程施工节点确认单
- 部编 道法 六下 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课件+教案+习题+知识点)【2套实用版】
- Chap-17垄断竞争(经济学原理 中英文双语)
-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规范:5.山东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 “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评审汇报材料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最新)
- 单相变压器精品课件
- 最新EXCEL上机操作练习题1
- 换发药品生产许可证自查报告格式
- 吊篮四方验收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