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项目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一期)地锦路(虎峰路-新州大道段)管线综合专篇设计说明_第1页
城中村改造项目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一期)地锦路(虎峰路-新州大道段)管线综合专篇设计说明_第2页
城中村改造项目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一期)地锦路(虎峰路-新州大道段)管线综合专篇设计说明_第3页
城中村改造项目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一期)地锦路(虎峰路-新州大道段)管线综合专篇设计说明_第4页
城中村改造项目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一期)地锦路(虎峰路-新州大道段)管线综合专篇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19页城中村改造项目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一期)地锦路(虎峰路-新州大道段)管线综合专篇设计说明一、概述1.1项目背景及项目区位西部(重庆)科学城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成渝地区将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通过政策创新和布局优化,打造西部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西部(重庆)科学城规划范围包括西部槽谷,东临中梁山、西界缙云山,南抵长江,北至天府镇,面积1093平方公里,涉及北碚、沙坪坝、九龙坡、江津4区,总体定位为“科学之城、创新高地”,将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改革开放先行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区。高新区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域,面积313平方公里。西部(重庆)科学城的成立,赋予了高新区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的战略定位和发展使命。高新区在西部(重庆)科学城规划构建的“一核四片多点”空间结构中,处于“一核”的关键地位,它将是集聚基础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功能的核心引擎,集中力量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升级版的高新区战略愿景,突出科学性和生态性,高水平建设科学城,加快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跻身一流高科技园区,成为重庆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创新驱动新引擎、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引擎。着力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高水平建设科学城,高标准打造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致力于建设大学城大科学装置、科学谷、科学会堂等科学地标,构建环科学公园创新生态圈,串联金凤-西永-大学城科学城主中心。通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小政府、大服务”改革落地,激发高新区创新活力。充分发掘寨山坪等自然生态,精心打造梁滩河绿色生态长廊,畅通南北科学大道,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新区,打造“有科技、有人文、有历史、有山水”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重庆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贡献高新力量、展现高新作为。二、设计依据及设计采用规范2.1设计依据(1)本项目设计合同;(2)项目范围内1:500及1:2000地形图;(3)项目范围管线物探资料;(4)重庆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5)重庆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9-2035年);(6)重庆市主城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2019-2035年);(7)重庆市西部(重庆)科学城国土空间规划;(8)重庆市高新区国土空间规划图;(9)重庆市高新区综合交通规划图;(10)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直管区管线综合及综合管廊规划;(11)重庆高新区水系统专项规划(2020-2035);(12)高新区防洪专项规划;(13)沿线轨道规划控制方案及相关资料;(14)沿线已发件红线资料;(15)基本农田资料;(16)科学大道施工图设计资料;2.2主要设计规范《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201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给水涂塑复合钢管》(CJ/T120-201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201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16)《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012)《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18)《LED城市道路照明应用技术要求》(GB31832-2015)《城市景观照明设施防雷技术规范》(QX/T21-201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T50293-2014《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221-2016《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50217-2018《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国标图集《110kV及以下电缆敷设》(12D101-5)《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标准》(GB50168-2018)《电力电缆井设计与安装》(07SD101-8)《接地装置安装》(14D504)《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10KV电缆分册》2016年版《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06MS201)《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重庆市建设领域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的通告》(2019年版)三、工程概况及设计范围3.1工程概况本次方案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结构工程、交通工程、综合管网等。地锦路(新金大道—新州大道段)道路工程二标段西起于虎峰路,东至新州大道,AK1+284.527~AK1+584.706,全长约300米(含94m下穿道一座),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40km/h,标准路幅宽度为26米,是一条贯穿东西以集散功能为主兼具服务功能的城市次干路。3.2设计范围本次综合管网方案设计范围内,涉及的管线有:给水、雨水、污水、电力、路灯、通信(中国电信、联通、移动、有线电视等)、燃气等管线。本次综合管网工程主要设计内容包括:(1)对本次设计新建雨污水管。(2)根据各管线单位提供的资料以及本次设计道路改造本身的建设需要,迁建各种管线。四、设计原则(1)改造管线以还建为主,如需扩容,则需管线单位单独提出。(2)所有管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实施。(3)在规划设计范围内,实行严格的雨污分流制系统。(4)管线布置采用先人行道后车行道;检查检修频繁的管道优先布置于人行道上;重力管道优先布置。(5)设计范围内,所有管线均下地埋设。(6)所有管线符合各管线设置的规范及埋深要求,相互间在平面及竖向不发生冲突,与道路构筑物不发生矛盾。(7)结合城市道路设计,在不妨碍工程管线正常运行、检修和合理占有土地的情况下,使路线简捷。(8)尽量减少管线在道路交叉口处交叉。当工程管线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时,宜按下列规定处理:1)有压管让无压管,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2)支管线避让主管线;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3)柔性结构管线让刚性结构管线。五、综合管网方案本次设计为道路综合管网设计,道路为新建道路。本次设计为满足道路建成后两侧地块开发建设及使用需要。本次设计综合管网工程含雨水、污水、土建部分,其中给水、燃气、电力、通信仅对管线位置进行预留通道;照明详见照明部分。其他综合管线以各管线专项设计为准。5.1给水工程5.1.1现状分析本次设计道路为新建道路,周围道路为规划道路,无其他现状给水管线。5.1.2规划给水管线1)区内供水目前主要由现状井口自来水厂、大学城自来水厂提供,由于目前暂无高新区给水管网规划资料,具体供水水源规划暂无。2)规划供水管沿规划道路敷设,管径为D300~D1000,主干管构成环网。供水管网的供水水压按满足用户接管点处服务水头不低于0.28MPa的要求考虑。3)本设计道路规划给水管线规模为DN300~DN400。5.1.3用水量预测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和《重庆市城乡规划给水工程规划导则》标准,结合规划区的功能分布、性质、特点及其规模,采用不同指标预测规划区用水量。居住用地:1.2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日;公共管理服务设施用地:0.6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日;商业服务设施用地:0.6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日;工业用地:1.5~2.0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日;其他用地:0.2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日;5.1.4管线布置道路沿线设置规模为单侧DN400的给水管线。给水管线具体布置如下:本次设计虎峰路给水管道布置在道路前进方向右侧人行道下,距路缘石3.6m,具体布置详见综合管网标准横断面图。给水管道每隔一定距离在适当的位置设置过街管,给水管线过街管径为DN200。设计管顶覆土厚度宜为1.0m。5.1.5主要技术措施(1)设计对于管径≤DN1200的给水管道采用机制球墨铸铁管(K9)。过街处和车行道上采用钢管。(2)管线上阀门的口径和管线直径一致,在管线的高点处设有排气阀,低点处设有泄水阀;泄水管的排水应接入市政雨水井。(3)严格按不大于120米间距布置地上式室外消火栓,在重要建筑和道路交叉口处为便于消防队员的使用,增设了消火栓。消火栓布置在人行道上,距路缘石不大于2.0米。消火栓的保护半径不大于100m。5.1.6灌溉主要技术措施5.1.6.1灌溉水覆盖范围根据建设单位要求,为便于后续绿化养护,对于设计范围内洒水车不易覆盖的范围设置灌溉取水。道路绿化灌溉主要有人工灌溉及自动灌溉两种方式。其中自动灌溉操作简单、效率高、节水同时可减少人为破坏,但自动灌溉初期投资高,系统维护成本较高,自动喷灌不适宜对乔木进行灌溉;人工灌溉初期投资小、系统可靠性高、对地形适应性强。本项目选用人工灌溉与自动喷灌相结合的形式,在道路边坡处设置灌溉取水快速取水阀,灌溉主给水管道每两个路口间路段从道路市政管道取水,并增设水表和阀门。主水管设置于距离路边石0.5m处,埋深0.7~0.8m,快速取水阀从灌溉给水主管中引出,按照≤40m的间距进行设置。在地锦路下穿道出口段中央分隔带以及挡墙景观绿化区域,因车流量较大且车速较高,采用人工灌溉在运行维护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本次设计考虑采用自动喷灌的形式。灌溉用水由市政给水管网提供。5.1.6.2设计系统运行水量及压力根据《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用水标准1.5-3L/㎡·d,本项目定额取2L/㎡·d。绿化用地:2L/㎡·d;以上用水量指标中管网漏失水量:按上述各项之和的10%计。本工程边坡绿化给水最大日用水量为2L/㎡·d,本工程绿化面积为为4215m2,每次用水量为9.28m3。5.1.6.3设计系统运行水量及压力设计水源采用市政管道,市政管道应满足设计水源出口管径大小;同时如果市政管道压力无法满足设计喷灌喷头的工作压力,则需采用二次加压或采用其他形式水源以保证喷灌系统的正常使用。为确保喷灌系统的稳定运行,应保证水源水质在80目以上,否则必须在首部加装过滤装置5.1.6.4灌溉取水方式本次设计范围内绿地形状呈带状、分布分散。因此本次设计边坡绿化灌溉采用在绿地中设置一定数量快速取水器,以满足乔、灌、草不同的需水要求,取水器最大服务半径20m。下穿道出口中央分隔带以及挡墙绿化在草本地被覆盖区域主要采用地埋弹出型喷头。安装时应参考产品手册并根据场地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喷嘴号。喷头具体型号基本参数及设计参数如下:矩形射线喷头,角度可调,喷灌强度匹配,设计工作压力为0.28MPaMP型喷嘴,射程1.5mX9.0m,喷洒流量Q=0.1m³/h,设计布置间距为9±0.5m;5.1.6.5管道敷设=1\*GB3①给水管材采用pe给水管及相应附件,管材规格如下:管材规格如下:de160(1.0MPa)、de110(1.0MPa)、de90(1.0MPa)、de63(1.25MPa)、de50(1.6MPa)、de32(1.6MPa)、de25(1.6MPa)、de20(1.6MPa)等。管道连接方式为热熔连接,管道与阀门连接为法兰连接,及专用管件连接,系统管线埋深按0.6m控制。=2\*GB3②管道沟槽底部应平整无杂物,沟底至管顶10cm处用细土回填。设计管线如与绿化种植及其它管线有冲突可适当调整。穿越道路及铺装等位置加设大于其两个规格的钢套管,过路套管两边各超出路边石50cm。=3\*GB3③系统管网安装完毕后须对给水管线进行压力试验,管道试验压力(MPa)=1.5P,且不小于0.8,(P为工作压力)。④绿化给水阀门选用闸阀,设水表计量流量,水表井做法详见国标图集12S108-1,P60,快速取水器安装方式详见大样图。5.1.6.6设计控制阀门设计系统分区控制阀门为配有直流电磁头的电磁阀,电磁阀具体规格型号如下:PGV201B(2"BSP内螺纹接口)、PGV151B(1.5"BSP内螺纹接口);为保证系统各个分区压力的均衡,同时避免系统压力高于灌水器的正常工作压力而造成过度雾化影响洒水的均匀性和有效性,电磁阀需根据所控制灌水器的最适压力配备固定压力调节器,具体装配方式如下:压力调节器可调节出口压力至40PSI(约0.28MPa)适合旋转射线喷头;5.1.6.7设计控制方式本设计采用解码器有线自动控制系统,系统组成:解码器控制器、解码器、无线遥控器、交流电磁阀和WSS无线传感器组成。通过解码器控制器对绿地中各个站点(电磁阀)进行灌水程序编制,实现每天的自动定时定量灌水。WSS无线气象传感器则可根据当天的气象条件,自动改变当天的灌水制度,减少了不比必要的灌水并方便了日常的养护。同时,在绿地中也可通过无线遥控器直接开启指定电磁阀,进行临时灌水。另外,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系统可自动停止,避免水资源的浪费。5.1.6.8施工说明(1)管道管槽开挖a.管槽开挖以直线为宜,槽底开挖宽度为DN+0.60m。b.给水管道按10S507《建筑小区埋地塑料给水管道施工》施工,管道埋设时最小管顶覆土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GB3①埋设在车行道下时,不应小于0.70m。=2\*GB3②埋设在人行道下时,不应小于0.60m。本次设计管道在车行道下,管顶覆土1.0m,非机动车道下管顶覆土0.6m。c.当横穿车行道时,应采取敷设大于其两个规格的钢套管的措施进行保护,钢套管需做防腐处理。d.管槽必须转弯时,转弯角度不宜过大,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PE管道允许弯曲半径R(mm),D≤5030D;50≤D≤16050D;160≤D≤25075D;D>250100D。e.人工开挖管槽时,要求沟槽底部平整、密实,无尖锐物体。沟底可以有起伏,但必须平滑地支撑管材,若有超挖时,必须回填夯实。(3)安装施工1.图中尺寸单位除管径以毫米计,标高、长度等以米计,钢管径以公称内径DN表示,pe管径以公称外径De表示。2.绿化给水管线采用给水pe管,专用管件连接,De90以上主管埋深≥1.2m(管底),其他管道埋深≥0.8m(管底)。管线均以坡度i=0.003向阀门井、泄水井找坡。3.绿地喷灌采用地埋式喷头,正方形与等边三角形布置结合。管道沟槽底部应进行夯实,沟底至管顶以上10cm处用细土或原土过筛回填。过路处的管道须加大于两个规格以上的过路钢套管的措施进行保护,钢套管需做防腐处理。4.管道安装前检验管槽是否达到安装要求,然后查看管道外观有无明显凹陷、裂痕、擦伤、划伤,发现质量隐患及时更换。5.在管道弯头、三通、渐缩接头、取水器等处均用C20砼设置混凝土支礅,法兰阀门用砖砌支礅加固。5.塑料给水管与金属管道、阀门连接时,必须采用钢塑过渡接头或专门法兰连接。6.警示带应平整地敷设在给水管道的正上方,距管顶的距离宜为30--50公分。7.绿地灌溉系统各种喷头、各种阀门、控制器等施工安装需要供货厂商的配合。8.地埋式喷头和快速取水阀均需铰接接头与支管连接,草坪中喷头顶部应与沉降后的绿地表面平齐或略低于地平面,灌木中喷头顶部应与灌木修剪后的高度齐平,也可在外增加PVC套管。为保证喷洒效果,安装在绿地边界的喷头安装位置应距离道牙或道路边界在15cm以内。9.绿地人工浇灌的快速取水阀安装在708阀箱内,出水立管为De25,一般安装距离为30-40米,安装位置尽量隐蔽并方便取水。10.在整个灌溉系统网络高处或每隔400米安装2"自动进排气阀,在主管最低处易存水的地方安装2"泄水阀门,故在图上没有明确标出,施工时依现场地形布置。自动进排气阀和主管泄水阀门均安装在1419阀门箱内,具体安装可参见相应安装示意图。11.电磁阀、控制球阀和解码器均安装在1320阀门箱内,为防止冬季冻坏管道,阀门井内电磁阀下游需安装De25的泄水阀门;支管易存水的地方也应安装De25的泄水阀门,阀门安装在708阀门箱内。12.喷灌支管、干管应以不小于0.3%的坡度向阀门井或泄水井找坡。在冬季不喷灌时需打开泄水阀放水,以防冻坏管道。13.双绞线之间连接以及双绞线和解码器之间连接需采用3m-DBR-6专业防水接头;解码器与电磁阀之间的连接则使用3m-DBR专业防水接头连接。14.信号线应尽量随管道铺设,并低于管顶,线缆顶部应保证有10cm细沙土,并铺设警示带,距管道0.3m左右。线缆过路时需加钢过路套管。信号线铺设切不可将线拉直,拐点处、节点处和电磁阀连接处在铺设时均需留有余量,为方便安装和日后检修,节点处和电磁阀连接处余量应以可拉出地面为准。15.为方便日后检修和维护,双绞线铺设应尽量减少断点。双绞线连接节点位置不可支埋,需用3m-DBR-6专业防水接头连接,并放到910阀门箱内。16.控制器和双绞线都必须做防雷接地,接地电阻小于10Ω;双绞线连接的最后一个解码器(末端解码器)以及每11个解码器或每隔300米都要做防雷接地,需另外增加接地模块DUAL-S与接地端子连接,具体做法可参见安装图。做接地的解码器的裸铜线与双绞线的线应呈90度夹角。17.连接在解码器上的电磁头要在30m范围之内;当原有信号线长度不够需用14#信号线连接。18.绿化灌溉给水管线试验压力为0.65MPa。在对所有管道进行冲洗完毕后,方可安装喷头。设计管线如和绿化种植及其他管线有冲突可适当调整。19.传感器需安装在阳光充足的草地中距草约2米的柱体或者柱上,其四周的草约为2米。传感器与模块采用无线通讯方式,无线通讯距离不得超过240米,传感器模块安装在控制器附近与控制器连接。施工中可参考安装示意图或产品安装使用说明。(4)管道沟槽回填管道安装敷设完毕,待隐蔽工程验收后,应立即回填,回填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止槽内积水造成管道漂浮,如有积水,应想办法排尽。2.对石方、土石混合地段的管槽回填时,应先装运粘土或砂土回填至管200-300mm,夯实后再回填其它杂土。3.回填必须从管两侧同时回填,回填一层夯实一层。4.管道试压前,一般情况下回填土不宜少于500mm。5.管道试压后的大面积回填,宜在管道内充满水的情况下进行,管道敷设后不宜长时间处于空管状态。(5)给水阀井及浇灌设备1.水表井做法参照图集12S108-1,P60。预留给水接口阀及管道沿途维修调节阀采用闸阀。2.水表井中需设置水表计量流量及倒流防止器作为计量用水量及防止水源回流污染,详见节点大样图,压力等级1.0MPa。3.插杆式快接取水栓采用DN25型,一般安装距离为30-40米,安装在种植区内。(6)自动喷灌系统应由中标厂家根据现场景观且自身产品特性进行二次设计。5.2排水工程5.2.1排水现状与规划5.2.1.1片区雨水现状本次设计范围内目前为未开发前自然地貌,范围内无现状排水管道。目前排水系统通畅,本次设计道路为虎峰路,项目所在片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主要排水受纳体为道路环绕的规划水系,雨水根据自然地形汇入排水管网后排入项目中间区域规划水系。5.2.1.2片区污水现状①现状截污干管高新区范围内现有城市污水厂1座,为白含污水厂,负责含谷、白市驿、中柱村、石柱安置房及西永安置房片区等片区的污水处理,白含污水厂配套一级管网长度约10公里,起点为白市驿太慈农贸市场,终点白含污水处理厂,沿梁滩河两侧进行敷设;同时,根据道路条件、地块情况等沿污水干管敷设二、三级污水管网。②污水厂此外,高新区范围外有3座城市污水厂接纳高新区污水,分别为接纳大学城片区污水的土主污水厂、接纳西永片区污水的西永污水厂、接纳石板镇污水的陶家污水厂。其中:土主污水厂一级管网长度约为29公里(高新区范围内约7公里),沿龙凤溪及其左侧支流进行敷设;西永污水厂一级管网长度约为23公里(高新区范围内约18公里),沿龙凤溪右侧支流、梁滩河以及学城大道进行敷设;陶家污水厂一级管网长度约为30公里(高新区范围内约12公里),沿聚业路、铜陶路东侧等道路进行敷设。5.2.1.3排水流域分析虎峰路、虎峰路北延伸段、地锦路位于莲花滩河流域。莲花滩河(全在高新区范围内)为梁滩河一级支流,发源于九龙坡区走马镇的灵芝寺,流向自南向北,流经走马、龙凤场,在白鹤场接纳虎溪河后,在土主镇双河口左岸汇入梁滩河。莲花滩河全流域面积156.17km²(含龙凤河段),河道长度31.5km,河道平均比降2.15‰。因而形成许多常流溪和季节性溪流,最终排入梁滩河。本段南侧即为莲花滩河支流,是本段雨水主要的收纳水体。5.2.1.4排水规划根据已收集《重庆高新区水系统专项规划》(2020~2035)—排水专项规划(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5月),主要排水通道为保留水系莲花滩河,本次设计虎峰路、虎峰路北延伸段、地锦路雨水管道沿道路敷设,最终排入规划水系。区内道路建设必须同步建设雨、污水分流管道。穿越规划地块的现状排水管(沟)拆除,沿道路新建排水系统。雨水管渠计算按重庆市相关暴雨强度公式和有关规定执行。在重要地区,其暴雨设计重现期拟提高为P=10年。规划范围内污水实行达标排放。生活污水由市政污水管网收集后进入莲花滩河污水截流干管,送入西永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工业污水和其他生产废水达到国家相关规定要求方可进入市政管道,达标排放。5.2.2设计标准及基本参数1、设计年限本工程为永久性市政排水工程设计,排水系统规模均按远期规划进行设计。2、排水体制按照规划要求,本工程排水体制采用雨、污水分流制,雨、污水管网分别自成体系。3、设计规模雨水量计算按重庆市暴雨强度公式和道路设计范围内流域汇水面积计算,根据地块和道路设计的情况选用适当的暴雨重现期P和径流系数ψ。4、基本设计参数①最大控制设计流速:排水管道Vmax=5m/s。②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污水按非满流设计其最大设计充满度按下表:污水管道最大设计充满度管径最大设计充满度4000.65500~9000.70≥10000.75③最小管径与最小设计坡度:市政排水管最小管径控制在d400,最小设计坡度控制在i=0.003。④本工程排水管道均采用管顶平接。5.2.3雨水系统(1)设计参数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qψF(L/S)本次设计暴雨强度公式采用根据《关于发布重庆市暴雨强度修订公式及设计暴雨雨型的通知》(渝建〔2017〕443号,2017年8月22日)沙坪坝暴雨强度公式:(1<P≤10)(L/s·hm2)暴雨重现期:道路P=5年;临时排水管P=1年。设计降雨历时:t=t1+t2(min),其中地面集水时间:t1=5(min)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2(min)按计算确定。综合径流系数:本次设计绿地取ψ=0.3,道路路面取ψ=0.9,综合径流系数取ψ=0.7。汇水面积(F)分地块计算(ha)。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2(min)。n:管材粗糙系数,钢筋混凝土管(非满流)取n=0.014,塑料管取n=0.01。(2)雨水管道布置本工程新建雨水管道采用双侧布置于慢行道下方距离路缘石1.1m;下穿道段设置在北侧距离路缘石3.6m处车行道下。最终各段雨水根据道路坡向最终接入下游规划道路雨水管线中。(3)雨水管道水力计算雨水管道水力计算表雨水管段汇流面积(ha)设计流量(L/s)管径(mm)坡度(﹪)流速(m/s)过流能力(L/s)本段面积转输面积NY1-SY10.3301064000.92.04257SY2-SY10.250804001.32.46309EY1-SY100.581854005.14.87611NY3-SY60.171.54536000.31.18148SY3-SY60.260814000.31.18148SY6-SY800.431264000.51.52191WY1-WY201.3039750023.54694EY1-EY203.299560023.991129排水出口本次设计下穿道西侧雨水排至下游虎峰路道路东侧已设计雨水管道,下穿道东侧雨水排至下游新州大道道路东侧已设计雨水管道。(5)临时过街管涵设计根据区域排水的需要,本次设计临时排水管重现期按P=1年的标准设计,施工时按永久管道标准实施。临时排水管可根据现场地形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临时排水管、沉砂井等可根据现场地块实际开发情况增加或减少,但需经过设计、业主等相关单位同意。5.2.4污水系统(1)污水量计算根据《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高新片区是重庆发展新区,归类为二区超大城市,服务范围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定额为200~300L/人.d。本次按照《重庆高新区水系统专项规划》(2020~2035)—排水专项规划,及2012~2018年重庆市主城区供水资料,最高日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定额在140~200L/(人∙d)范围呈波动状态,但是波动范围不大。故本次设计按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定额210L/人.d计算,人口密度按2.0万人/平方公里计算,污水量按用水量的85%计算。本区内工业、企业医疗污水由各个单位自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才准排放;生活污水须进行生物无害处理后才能排入本系统。分流制污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公式如下:Qmax=Ks×Qave×Kz(L/S)式中:Qmax:设计污水流量(L/S)——最高日最高时流量。Qave:平均日平均时污水流量(L/S),根据综合污水量标准q计算Qave=q×用地面积/(24×3600)(L/S)q=供水量标准×85%(L/Cap.d)Ks:雨水渗入量系数,取1.05Kz:总变化系数,按下表取值:总变化系数Kz取值表污水平均日流量(L/S)5154070100200500≧1000总变化系数Kz2.72.42.12.01.91.81.61.5污水管道水力计算公式(非满流)Q=vA(l/s)水力计算按满宁公式:(m/s)过水断面:A=(θ-sinθcosθ)r2(m2)——h﹤D/2水力半径:(m)Or:A=(π-θ+sinθcosθ)r2(m2)——h﹥D/2(m)n:管材粗糙系数,塑料管取0.01。1)旱季设计流量本次污水管道旱季设计流量控制管段水力计算如下表所示。非控制管段实际过流能力均大于控制管段,且大于不淤流速。污水旱季设计流量水力计算表计算管段服务面积旱季设计流量管径坡度流速充满度(ha)(L/s)(mm)(﹪)(m/s)(h/D)W1-W84.095.47d4003.41.790.122)雨季设计流量本次设计污水管道考虑受污染的雨水径流,雨季设计流量按旱季设计流量的3倍进行计算,管道过流能力按照满流进行校核验算,具体详见下表。非控制管段实际过流能力均大于控制管段,且大于不淤流速。污水雨季设计流量水力计算表计算管段服务面积旱季流量雨季流量管径坡度流速充满度过流能力(ha)(L/s)(L/s)(mm)(﹪)(m/s)(h/D)(L/s)W1-W84.093.7216.424003.43.971499经校核验算,本次设计污水管道满足雨季设计流量相应要求。(2)污水管道布置片区内有保留水系,沿水系规划有截污干管,本次设计道路污水管管道在收集片区污水后,沿道路坡度分段排入截污干管。本次市政设计污水管道最小管径采用d400污水管道。根据最新道路两侧地块排水图纸及东侧新洲大道排水设计图纸,本次工程无污水需求,故本次设计地锦路段暂不考虑污水管道设计,仅在与虎峰路交叉口预留污水通道。各段污水根据道路坡向接入下游规划截污干管或现状截污干管中,最终排入土主污水处理厂与西永污水处理厂中。5.2.7管材及附属设施5.2.7.1管材根据重庆市建委于2019年颁发的《关于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的通告》(渝建发〔2019〕25号)的规定,结合《重庆高新区城市道路交通设计导则》的市政管线及附属设施要求和业主意见,从工程的投资造价、使用安全性管材寿命等多方面考虑:(1)本工程排水管道断面形式主要采用圆形。(2)本次设计道路排水管(d400mm≤D≤d1000mm)采用纤维增强聚丙烯(FRPP)加筋管,(d1000<D≤d2200)采用HDPE高密度聚乙烯热态缠绕结构壁B型管(克拉管),排水管(D>2200)以上建议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箱涵。根据《CJJ143-2016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范》4.1.3要求,塑料排水管道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小于50年。(3)管径d300的雨水口连接支管采用国标Ⅱ级钢筋混凝土管(满包)。本工程中所标注管道大小均指管道外径。临时排水管采国标Ⅲ级钢筋混凝土管(满包)。(4)本次设计道路管道埋深<4.0m,环刚度SN≥8000N/m2;4.0m≤埋深≤6.0m,环刚度SN≥12500N/m2;埋深>6.0m,环刚度SN≥16000N/m2。(5)管道纤维增强聚丙烯(FRPP)加筋管制造及安装应符合标准《埋地用纤维增强聚丙烯(FRPP)加筋管材》(QB/T4011-2010),高密度聚乙烯(HDPE)热态缠绕结构壁B型管(克拉管)的制造及安装应符合标准《埋地用聚乙烯(PE)结构壁管道系统第2部分:聚乙烯缠绕结构壁管材》(GB/T19472.2-2017)相关要求和各企业的产品标准及安装操作手册。排水管道采用钢筋混凝土企口管,埋深小于6.0m,采用国标II级管;埋深6~10m,采用国标III级管。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成品必须符合《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要求。塑料排水管道进场时,应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进行见证取样抽检,检测参数包括规格尺寸、环刚度、环柔度、冲击强度等项目。(6)本工程中所标注管道大小均指管道内径。5.2.7.2基础及接口纤维增强聚丙烯(FRPP)加筋管,采用“F”形橡胶圈接口。HDPE高密度聚乙烯热态缠绕结构壁B型管(克拉管),管径d≤d800采用承插双橡胶圈连接,管径d>d800采用电热熔双面连接方式连接,基础采用砂垫层基础。详细作法参照本设计图册《管道基础及管道接口断面图)》。塑料排水管与检查井连接均采用柔性连接,检查井基础与管道基础之间设置过渡区段,过渡区段不应小于1倍管径,且不小于1.0m;管径大于d1000时,管顶考虑设置减压构件,做法参照《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43-2010)附录B中图B-(d)。基础采用砂垫层基础。钢筋混凝土承插管采用橡胶圈柔性连接,详见图集06MS201-1,需要满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要求。纤维增强聚丙烯(FRPP)加筋管、高密度聚乙烯(HDPE)热态缠绕结构壁B型管(克拉管)采用砂垫层基础。塑料管道与检查井连接采用短管连接,管道与井壁间采用中介层,加水泥砂浆及素灰浆,承插头距离检查井0.5-1.0米。管径d300的雨水口连接支管和临时排水管采用满包。管基混凝土标号为C20。采用砂石基础的钢筋混凝土管,管道接口采用柔性橡胶圈承插接口,详06MS201-1/23。橡胶密封圈应满足JC/T946-2005的要求。采用混凝土基础的管道,每隔20-25m设柔性接口,可采用06MS201-1/35中180°混凝土基础现浇混凝土套环柔性接口。同时柔性口部位的混凝土基础应设变形缝,缝内填2cm厚沥青木板。管道基础在接口部位的凹槽,在铺设管道时随铺随挖。凹槽长度为0.4~0.6米,深度为0.05~0.1m,宽度为管道外径的1.1倍。在接口完成后,凹槽随即用砂回填密实。管道采用承插接头,管道承口应放在进水方向,插口放在出水方向。排水管道地基处理应满足道路工程的要求和管道基础对承载力的要求,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20MPa。管底填方高度不大于3m时,可按道路密实度要求回填到路基标高后,再开挖管槽施工管道。管底填方大于3m时,应按道路密实度要求回填至管顶以上1.5m后,再开挖管槽施工管道。管道施工回填压实后,再分层回填压实至设计路面高程。当开挖沟槽基础为岩石时,槽底应超挖200mm,采用砂砾石回填至设计高程后,再施工管道基础。塑料管加固:位于车行道下的塑料管道,管顶覆土小于1.0m时,管道沟槽回填材料同道路底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补强。5.2.7.3检查井、跌水井、雨水口1)普通检查井①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按《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市政路网街道一体化设计标准》的规定,本工程管径D≤1000mm的管道且检查井埋深≤6m的常规检查井采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检查井,宜采用矩形装配式检查井,建设标准须满足《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设计》DJBT50-121相关要求;具体做及要求详见《预制混凝土装配式检查井》文件,统一编号为DJBT50-121,图集号为渝18S01,施工时严格按照设计数据进行预制,若现场施工条件与设计文件不符,需及时报设计单位进行调整。接入管径D>1000mm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现浇检查井,检查井做法具体详见本工程大样图。流槽采用C30混凝土现浇,污水检查井为满流槽。②根据《重庆市城市道路品质提升技术指南》(重庆市城市管理局,2019年5月):检查井统一采用具有“防响、防滑、防位移、防坠落、防盗”功能的“五防”铸铁井盖及盖座。按其承载能力,人行道上最低选用B125类型,车行道上最低选用D400类型。井座采用圆形,井盖采用圆形;爬梯均采用球墨铸铁成品。所选井盖应符合国家标准《检查井盖》(GB/T23858-2009)的要求。住宅区、商业区、历史、文化区街道、行政、办公区街道、教育科研区街道、综合区等街道,人行道可采用隐形井盖,详见大样图。材料为钢筋砼+路面铺装,最低选用B125类型,承载能力不低于125KN。隐形不锈钢矩形井盖样式图(适用于人行道)③为避免在检查井盖损坏或缺失时发生行人坠落检查井的事故,排水系统检查井应设置安全网。④住宅区、商业区、历史、文化区街道、行政、办公区街道、教育科研区街道、综合区等街道,人行道可采用隐形井盖。材料为钢筋砼+路面铺装,最低选用B125类型,承载能力不低于125KN。2)沉砂井边坡边沟雨水需接入道路雨水系统,为防止泥沙阻塞管道,需要设置沉砂井。沉砂井在实施时应调整至该段天沟最低点。雨季时应及时清通沉砂井格栅,防止堵塞。沉砂井做法详见工艺大样图。3)雨水口本工程市政雨水口应优先采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平篦式(铸铁井圈)双篦雨水口,根据《重庆市城市道路品质提升技术指南》(重庆市城市管理局,2019年5月):雨水篦统一采用具有“防响、防滑、防位移、防坠落、防盗”功能的“五防”重型球墨铸铁雨水算,荷载标准为道路城-A荷载。雨水箅子要求可开启,做法详本图册《雨水口大样图》。双篦雨水口泄水能力要求不应低于25L/s。雨水口连接管以不小于1.5%的坡度接入临近雨水检查井。道路竖曲线最低点、道路交叉口附近及未置于道路最低洼处的雨水口,在实施时应调整至实际路面的最低洼点,雨水篦比路面低3~5cm,以保证有效收水。雨水口处设置沉塘(约低于路面1-3mm),收水口及支管排水流畅。防止出现阻水现象。本次设计雨水口可根据业主要求和海绵城市相关要求,采用环保雨水口,可参照图集参见《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15MR105)3-19做法,具体型号需由业主与厂家确认并由厂家出具环保雨水口相应合格证书后方可投入使用。4)八字式出水口本次雨水排出口采用八字出水口,具体做法详见国标图集06MS201-9第5页、第6页。出水口的端墙、翼墙及下游护砌,要求落在原状土上,如遇不良地基,应进行地基处理,如换土等。接入水体间自然地面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铺砌,以防止水流长期冲刷对挡墙基础及现有河岸造成影响,具体铺砌方式及范围应根据地形情况,由参建各方现场确定,其工程量现场按实计量。排水口入水体附近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标牌,保障排水安全。5)跌水井当跌落水头大于1.0m、管道穿越地下障碍物或管内计算流速超过最大设计流速需要采取跌水消能时,设置跌水井。跌水井井盖、井座、爬梯同一般检查井要求。做法详见相关大样图。5.3电力工程5.3.1现状分析(1)本次设计虎峰路起点K1+340附近存在现状10kv电力架空管线横穿设计道路,起点现状路有部分现状3孔管线。5.3.2用电预测结合规划区用电负荷的分布、性质特点和功能分区的不同,各类用户和产业对电量及负荷要求的差异,参照国家《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和《重庆市城乡规划电力工程规划导则》标准,用电负荷按用地分类负荷指标进行计算:居住用电:300千瓦/公顷,需用系数0.65;工业用电:400千瓦/公顷,需用系数0.7;公建用电:600千瓦/公顷,需用系数0.75;仓储用电:50千瓦/公顷,需用系数0.7;道路交通用电:20千瓦/公顷,需用系数0.8;公用设施用电:600千瓦/公顷,需用系数0.8;5.3.3供电电源规划由于本次设计暂未取得片区电力规划资料,主要供电电源规划暂无。实施前请业主协调相关产权单位结合行业规范、运营要求委托专业设计单位及咨询机构对本次方案进行专业评估,并复核、审批,具体线路及迁改后管道的保护措施应由对应产权单位确定。5.3.4管线布置本次设计道路为城市次干路,因周边地块无用电需求,经与业主单位沟通,取消本段道路电力管线布置。5.3.5主要技术措施电力排管在人行道下覆土(管顶至路面)不小于0.5米,电缆排管过街管顶距道路路面不小于0.7m。电缆管在施工时沟底平整,电缆管的中心间距大于0.25米,多层电缆管间隔1.5米安装电缆管架一组,电缆管层间中心间距0.25米,用C20混凝土包封。5.4通信工程5.4.1现状分析本次设计道路为新建道路,相接道路均为规划路网,无其他现状通信管线。5.4.2规划分析由于本次设计暂未取得片区通信管线规划资料,本次设计管线规模仅根据城市道路等级暂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