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1.中心集权的发展(1)西汉①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造成封国与朝廷对抗的局面。②解决: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中心集权得到加强。
【教材补遗】外戚干政现象外戚亦称外家,指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子方面的亲戚。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政的现象,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下皇权专制的结果,反映了宗法观念的持续,往往会造成政治黑暗或朝廷内部冲突斗争激烈。(2)唐朝①问题: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其限制着地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实权,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②影响: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峻减弱了中心集权。(3)宋朝措施影响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心,并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溢中心禁军主动:变更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加强了中心集权
消极: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造成后来国家的局面
政治中心派文官担当地方长官,同时设监督
经济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其余全部由中心掌控
(4)元朝①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心干脆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进行管理。
②影响: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心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概念辨析】元朝的行省与郡县区分(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心政令直达郡县,直线行政,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2)行省是中心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心官员。元设中书省,即中心政府,职责是总理全国政务,管理“腹里”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其余地方设行省,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当尚书令、侍中等。(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3)隋唐:确立并完善了的管理体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构图解史】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示意图(4)宋:设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设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更(1)汉朝:实行察举制,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①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不重才能。
②后期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接着下去。(3)隋至明清:科举制。①形成:隋文帝起先采纳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②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养;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心政府,大大加强了;为历代所沿用,影响深远。
【构图解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考点一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化的特点、影响(1)特点①演化过程中,中心始终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心与地方的冲突始终存在。②中心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任免,地方权力渐渐被分割、减弱,集权于中心。③地方行政制度经验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州郡县三级制→行省制)。(2)影响①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②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③中心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心和君主的肯定依靠;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史论结合】史料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解读史料中图①为西周分封制;图②为秦朝郡县制,郡县官员由皇帝干脆任命,有利于中心集权的加强;图③为汉朝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心集权受到威逼;图④为元朝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心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不行世袭。问题史料四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有何趋势?考点二汉至元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化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化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减弱、君权的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化。(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心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被分化。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分割相权,又注意事权的相对集中,解决了分权导致的效率低下的弊端。【史论结合】史料1(汉代)汉哀帝语:“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史料2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钱穆《国史新论》解读(1)史料1信息“朕之不逮”指皇帝所不及之处,揭示出汉代丞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避开皇帝决策失误。这也进一步说明秦汉时期,君主的权力受到了相权肯定程度的制约。(2)史料2中以第一个句号为界,前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汉至唐宰相制度的变更,后面反映的是唐代中心机构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问题(1)依据史料1、2,分析君主专制的演化趋势。(2)据史料2,说明唐朝中心权力机构的基本运行程序。应如何评价?考点三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化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化的影响(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更,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选官制度的变更,特殊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驾驭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心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供应了高素养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史论结合】史料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明显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说明其存在的长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为社会底层的学问分子供应了持续流淌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学问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解读史料主要阐述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和主动意义。第一个省略号后到其次个省略号前说明白科举制的创新之处,第三个省略号后指出了科举制的主动意义。问题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通过与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考点四中国古代的监察与谏议制度全面相识中国古代的监察与谏议制度(1)概况: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着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即监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职责是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即谏议制度,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订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2)特点①组织独立,自成系统。②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③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心集权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随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3)评价①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肯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②君主专制的本质确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能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的明昏有亲密关系;随着监察制度日益腐朽,监察官本身贪赃枉法也不乏其人,更不能杜绝官僚的腐败和低效。【史论结合】史料1御史大夫,秦官,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注:秩千石指官员俸禄),受公卿奏事,举劾按幸。监御史,秦官,掌监郡。……自秦代确立监察制度以来,单线垂直的监察体系就初具规模。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的相对独立与分别,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别,从而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监察官员的高效行使权力。——曾小华《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史料2《汉书·地理志》说:“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武帝置十三部刺史在元封五年,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察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这六条具体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其中一条是督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督察郡国守相。……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但出刺时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权重”。十三部刺史的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限制。——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解读(1)史料1主要阐述了秦朝监察体制的确立以及古代监察体制的运行及作用。(2)史料2主要阐述了汉代刺史制度的推行与作用。问题(1)结合史料1,写出秦朝监察制度的官员名称。依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学问,评价秦以来的古代监察制度。(2)据史料2,概括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背景及该制度的特点。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立意2024·全国卷Ⅱ·26唐代三省六部制以武则天时期相权的减弱为背景材料,考查中心机构演化的特点,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实力2024·全国卷Ⅰ·25唐代地方行政制度以唐代藩镇为表格材料,考查唐朝地方执政管理的发展,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实力2024·全国卷Ⅲ·25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宋代宰相祖辈任官状况为表格材料,考查科举制度的发展,考查学生阐释历史现象的实力2024·全国卷Ⅰ·25西汉中心集权的加强以西汉地方行政制度演化为表格材料,考查中心集权加强的影响,考查学生阐释历史事物的实力2024·全国卷Ⅰ·26史学素养以文献史料为载体,考查学生解读、辨别史料的实力2024·全国卷Ⅱ·25朝廷官修史书的特点以古代朝廷官修史书为载体,考查官修史书的特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实力与历史价值观2024·全国卷Ⅱ·27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以明代宦官读书认字为载体,理解导致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现象的缘由,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实力2024·全国卷Ⅲ·27史学理论以记载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活动的文献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史料真伪的辨别和辨析历史现象的实力2024·全国卷Ⅰ·26统治者重视官修史书功用以宋太祖的言论为载体,考查重史传统对君主个人行为的影响,考查学生综合相识历史现象的实力2024·全国卷Ⅰ·27明代地方行政管理以明代地方行政管理的演化为背景材料,考查明代地方行政管理的作用,考查学生分析、相识历史问题的实力2024·全国卷Ⅱ·25科举制的影响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为载体,考查科举制的社会影响,考查学生综合相识历史现象的实力2024·全国卷Ⅲ·25汉承秦制以史书记载为背景材料,考查古代政治文明演化的趋势及特点,考查学生通过解读材料得出历史结论的实力2015·全国卷Ⅰ·25汉代外戚干政现象以汉代外戚干政为切入点,考查君主专制的影响,考查学生历史说明的实力2015·全国卷Ⅱ·25汉代地方吏治以汉宣帝的言论为背景材料,考查古代地方政治统治的特点,考查学生通过解读材料得出历史结论的实力考题1[2024·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供应快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限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考题2[2024·全国卷Ⅰ]据学者探讨,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状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状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独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限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意维护中心的权威 D.持续了唐朝的统治考题3[2024·全国卷Ⅲ]宋代宰相祖辈任官状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状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该表据学者探讨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淌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考题4[2024·全国卷Ⅰ]下表为西汉朝廷干脆管辖的郡级政区变更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冲突渐趋激化B.中心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限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考题5[2024·全国卷Ⅰ]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缘由,他说:“尔谓帝王可简单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冲突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考题6[2015·全国卷Ⅰ]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考题7[2024·全国卷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整理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胜利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考题8[2015·全国卷Ⅱ]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申明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冲突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考题9[2024·全国卷Ⅱ]两汉实行州郡举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化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解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考向1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1.[2024·广东韶关调研]终汉武帝之世,汉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5侯。汉武帝时,因功封侯的75人中,失侯的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113人。据此推知汉武帝 ()A.在封侯问题上反复无常 B.以政治统一促进思想统一C.从根本上解决割据问题 D.以此加强专制中心集权2.[2024·湖南长沙模拟]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A.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B.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C.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D.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考向2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3.视察下图,图片主要说明 ()A.建立了系统的中心集权制度B.分割宰相权力并使政治制度趋于完善C.创新制度以便加强君主权力D.三省六部制度已基本形成4.[2024·河南豫南豫北名校精英联赛]宋代宰相吕蒙正曾说:“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阙失,兼家族罕有保全。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这说明 ()A.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 B.宋代中心集权加强C.藩镇割据减弱唐末皇权 D.宋代君主专制强化考向3古代选官制度5.[2024·广东广州四校联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汉书·武帝纪》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后汉书·左雄列传》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6.[2024·福建泉州质检]元朝初年,政府废除科举制。1313年,政府复原科举制,采纳蒙、汉分开考试方式,最终录用忽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为进士,蒙、汉各半。这反映了 ()A.政府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创新B.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C.元朝实行蒙汉同等的民族团结政策D.科举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主干学问回扣】1.推恩令节度使通判地方开支藩镇割据积贫积弱宣慰司2.三省六部中书门下中书省3.孝廉门第隋炀帝中心集权【考点深化探究】考点一呈现出中心对地方的限制不断加强的趋势。考点二(1)趋势:从汉代起先,皇帝通过减弱、限制、分割宰相的权力,不断强化皇权,减弱相权。(2)程序: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评价:主动方面,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在肯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消极方面,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吵不下,影响行政效率。考点三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特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养。考点四(1)名称:中心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评价:在肯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专制制度的本质确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定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2)背景:疆域的极大拓展须要加强中心集权;地方豪强和王国力力强大,威逼中心集权。特点:分区域设专职监察官;刺史定期巡察;细化监察职责;主要监察地方势力(强干弱枝);刺史位低权重。【高考链接突破】•解考题考题1C[解析]本题考查武则天时期中心官制改革的目的。依据材料“低品级官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等信息可以推断,改革是为了减弱宰相的权力从而增加君权,便于实现君主对朝政的全面限制,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变更状况和官员晋升问题,故解除A、B两项。考题2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分析历史问题并得出历史结论的实力。依据材料可知,河朔型藩镇不向朝廷供纳赋税,东南型藩镇向朝廷供纳赋税,中原型和边疆型藩镇也向朝廷供纳少量赋税,因此藩镇限制了朝廷财政收入的说法错误,解除A项;依据材料,特殊是藩镇的兵额与功能可知,藩镇间的关系是比较稳定的,解除B项;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心政府限制,解除C项;“安史之乱”后的百余年间,唐朝绝大部分藩镇官员的任免权仍驾驭在朝廷手中,且某些类型的藩镇在保卫边疆、抵挡少数民族势力袭扰、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过主动的作用,同时藩镇间相互牵制,有利于唐朝统治的持续,故D项正确。考题3B[解析]本题以宋代宰相祖辈任官状况表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与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实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宋代宰相出身的比较及差异,材料中的最大变更是宰相出身变更很大,祖辈是中学低级官员的宰相数量都在削减,祖辈无官职的宰相数量增加,体现出社会各阶层流淌加强,这是宋代社会变革的产物,宋朝彻底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到文官政治的转变,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淌变更。A项与材料高级官员一栏宰相人数削减干脆冲突,故解除;C项与材料没有关系,故解除;题干材料反映了科举制选官作用的加强,而非弱化,故解除D项。考题4C[解析]本题以西汉郡级政区数量的变更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实力。郡的数量增多,意味着诸侯王国的势力被减弱,朝廷的权力日益强大,解除A项;“郡”“国”属于地方行政体制,解除B项;从纵始终看,“郡级政区”划分由郡一级到郡、国两级,且数量越来越多,这体现出中心集权渐渐加强,有利于增加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气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郡”“国”数量越来越多意味着王国限制范围日益缩小,解除D项。考题5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实力。从材料“尔谓帝王可简单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闷闷不乐的缘由在于做事要非常谨慎,若有误失,就会被史官记录下来,传于后世,这表明宋太祖的行为受重史传统影响,A项正确;B项本身表述有误;C项有肯定的迷惑性,但并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错误,宋太祖只是不想有失误言行被记录下来,并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D项表述范围扩大了。考题6C[解析]本题以两汉外戚干政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实力。解题关键是“背景”二字。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是目的而不是背景;“家天下”突出的是重用刘姓族人,故B项错误;外戚是依靠皇后(或皇太后)的关系干政的,说明皇帝的母族亲属因裙带关系受到重视,故应选C项;D项是西汉初期的现象,与材料强调的两汉时期不符。考题7B[解析]材料以萧何入秦整理文书的作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实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文书对西汉实现统治全国的作用,文书是国家档案文献,是国家政策的表现,“整理文书”体现了汉承秦制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错误,汉初推崇的是黄老之学;C项与材料的内容干脆冲突;萧何整理秦代文书,不代表官吏都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D项对材料的解读有误。考题8A[解析]本题以汉宣帝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这体现的是帝王与地方的优秀官员共同管理国家,故答案为A项。材料无法体现分权问题,故B项错误;C、D两项本身不符合史实。考题9D[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实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精确理解材料对三种选官制度的比较。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制,孝廉是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九品中正制主要依靠门第选官;科举制是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突出个人的才能。个人素养提高,有利于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家居电工设计安装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新型吊装设备货物供应与安装服务合同范本
- 重阳节活动方案敬老活动方案
- 幼儿园六一亲子游园活动-幼儿园总结
- 幼师2025年工作方案演讲稿
- 2024年四川成都中考英语卷试题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打印)
- 2025年中国北京商业地产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 生命至上演讲稿
- 2025年中国转速计行业市场运营现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中国锌污染治理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JJG 945-2010微量氧分析仪
- GB/T 35322-2017粮油机械砂辊碾米机
- GB/T 34891-2017滚动轴承高碳铬轴承钢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
- GB/T 20841-2007额定电压300/500V生活设施加热和防结冰用加热电缆
- GB/T 15057.2-1994化工用石灰石中氧化钙和氧化镁含量的测定
- 中国滤泡性淋巴瘤诊治指南培训课件
- 硬脑膜产品知识课件
- sap中sq01的使用方法
- 饲料分析与检测复习题
- 基础会计课件(完整版)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3-0201)协议书、通用条款、专用条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