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内容理解与概括(练习)原卷版_第1页
2025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内容理解与概括(练习)原卷版_第2页
2025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内容理解与概括(练习)原卷版_第3页
2025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内容理解与概括(练习)原卷版_第4页
2025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内容理解与概括(练习)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现代文阅读

第02讲内容理解与概括

01模拟基础练

【题型一】概括文章主要事件

【题型二】图表类题型

02真题实战练

03重难创新练

模拟基础练।

【题型一】概括文章主要事件

(2024•广东汕头•三模)学校“影视文学”社团拟以下文为参考,拍摄一集纪录片,你作为社团负责人统筹全

局。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厉彦林

□中国人顺应天时,饮食有节。春节、端午、中秋等各个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美食与之相伴。诸

多传统节日中,人们最看重的是春节。因此,与春节有关的饮食事项如年夜饭,自然在人们心中有着无可

比拟的地位。年夜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团圆饭,是除夕夜最温暖人心的传统习俗和精神寄托。无论人

们相隔多远,总要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地赶回老家,与家人在一起吃这顿暖意融融的年夜饭。

口一顿年夜饭,也记录着时代变迁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我老家在沂蒙山区东部的厉家泉村。那

里山丘绵延,土地瘠薄,降雨量小。过去老百姓一直靠天吃饭,吃顿可口的年夜饭不容易。年夜饭在一年

中可以说是最丰盛也最难忘。我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老百姓家里还很贫穷,日

子过得清苦。童年时,我总是盼着过年,盼望着吃年夜饭、穿新衣、放炮仗、发压岁钱。

口到了70年代末,这样的情况有了改善。1979年的年夜饭让我印象深刻。那一年我们村分田到了户,

我家破天荒收获了三水泥缸小麦,麦香醉人。记得那年的年夜饭是猪肉豆腐焰的小麦面水饺,这可是我们

从年头盼到年尾、做梦都想吃到的美食。在我老家,从祖辈开始,年夜饭都要吃饺子,图个包福、包团圆

的彩头。听老人们说,早年间包饺子用的是地瓜干面、玉米面,富裕人家才能用上茶麦面或小麦面,饺子

馅大都是豆腐白菜素馅的。

□眼见着离除夕越来越近。爷爷早已准备好了几捆专门用来煮年夜饺子的黄豆秸和芝麻秸。父亲早

早凭肉票割回来了肥肥的猪肉,挂在屋檐底下天然地冰冻着。(1)除夕这天,娘忙着择菜、剁馅、和面、

擀皮、拌馅、包饺子,几个妹妹坐在一旁瞪大眼睛观看着,那场面温馨又庄严。夜里,下了一场大雪,气

温骤然下降。天还没亮,我们村和邻村的鞭炮声已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一大早,我穿上棉裤跑进院里,

到处被雪映得明晃晃的。不一会儿,我家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了,香味立刻飘满院落。娘先盛出了三碗。

父亲接过来稳稳当当地端到院子里,放在雪地上。爷爷口里念叨着,祈祷新的一年丰收平安。等我举着竹

竿放完爆竹,一碗碗水饺便端上饭桌了。我们一家人围桌而坐。(2)爷爷边吃边嘱咐我们,其他人都在不

作声地吃水饺。一旁,娘一直劝我们:“往饱里吃,锅里还有。"当看见我们吃得直打饱嗝、额头上冒汗,

娘眉开眼笑,合不拢嘴。

口一晃,我外出读书和工作四十多年。那些年,每年春节,我都回沂蒙老家过年,祭祖,贴春联,

放鞭炮,陪父母吃年夜饭、聊天、看春晚。几十年过去了,每逢过年,与亲人团聚、热热闹闹地吃顿年夜

饭的渴望,一直没有变过。去年春节前,儿子、儿媳向我和妻子发出邀请:“我们家宽敞,暖气又好,请

爸妈到俺们这儿过年,图个热闹。’‘我们欣然应允。除夕这天,吃过早餐后,我和妻子穿上盛装,来到儿

子家。儿子和儿媳已经贴好了大红的春联,很是喜庆。让我们老两口惊喜的是,孩子们还列出了“年夜饭

菜单”,凉菜、热菜、主食、水果逐一列出清单,红色纸上黄色字打印,很是正规。再细细看,每道菜肴

都有讲究,色香味俱全,包含着对新年的期盼和美好祝愿。

□丰盛的年夜饭上桌了。越来越讲究的年夜饭,也注入了现代元素。桌上专门放置了公筷,各人从

公共盘子里夹出菜肴放到自己面前的碟子里,这样,既有围桌而坐吃团圆饭的氛围,又各取所需、干净卫

生。现在网购十分流行,我们这顿年夜饭的菜中,就既有在网上购买的菜,也有自己做的菜,且注重荤素

搭配,营养美味。水饺则包了三种,有纯肉馅的、鲸鱼馅的和猪肉豆腐馅的。享用着美味的年夜饭,饭菜

的香与亲情的甜混合在一起,美妙与幸福弥漫在心头。吃过水饺,孙女现场给我和妻子各画了一幅生肖画

作为新年礼物。虽线条稚气,憨态可掬,却最为珍贵。这个除夕,我们吃了一顿很有时代感和仪式感、与

众不同的年夜饭。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月28日)

1.社团准备拍摄“我”与年夜饭之间的几个片段,请你帮忙梳理概括。

(1)上世纪50年代,童年时“我”总是盼着过年。

(2)

(3)

2.拍摄组发现第□段画线句子适合拍成特写镜头,请你挑选其中一句并说说哪些细节可以用特写镜头来展

2/21

现,为什么。

3.社团在讨论影片命名时,有社员认为“暖意融融的年夜饭”有味道,有些认为“年味里的亲情”更有味道。

你觉得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4.该纪录片拍摄结束后,大家发现不少电影结尾的文案都是点睛之笔,将整部作品的内涵都升华了,大

家决定让你按此要求为这集纪录片写一段结束语。

(2024•宁夏银川•一模)完成下面小题。

头牌

王宝国

①银铃是黄河口剧团的头牌,也是“绕梁腔”的唯一传人,能像磁石一样吸来爆棚的观众。每当听到“白

娘子我上舟船更换衣衫”,观众便立时屏住气息,竖起两耳,将头后仰,仿佛看到一根钱亮的银丝从云端

直贯而下。

②团里的台柱子谁不尊着宠着?剧团驻地向南有一片银杏林是银铃吊嗓的地方。早晨不论多忙,伙

房的老周都会准备好两个鸡蛋候着,看到银铃吊完嗓回来,便把鸡蛋打在一只白地青花的瓷碗里,再用刚

烧开的水一沏,明白亮黄的一大碗。银铃接过咕咚咕咚喝完,用手抿一下嘴,朝老周一笑。别人看着眼馋,

可也白搭。直到小甜瓜进了团。小甜瓜是戏校毕业的,唱念做打倒也不差,只是“绕梁腔''偷偷练了一年仍

不得要领,到了高音区,嗓子便裂了似的垮下来。小甜瓜不敢再练了,发誓要拜银铃为师。每天天不亮早

早候在银铃宿舍门口,等银铃起床,便抢着倒溺盆,打洗脸水,晚上又抢着给银铃倒好洗脚水。有一次,

小甜瓜倒好洗脚水就顺势将银铃的两只白莲藕样的小脚捉住洗了起来。

③真想学?银铃问。小甜瓜说,想。想学的话,你得答应一件事。行,只要师傅肯教“绕梁腔”,就

是十件八件也成。你要起誓。行,我起誓。

④第二天,小甜瓜被带进了银杏林,每天周而复始练习吸气屏气,一练就是一年。等小甜瓜能屏气

五分钟时,银铃这才正式教她“绕梁腔原来学习"绕梁腔’’的诀窍全在一口丹田气。那四绕八弯的声音盘

旋上升,到了顶峰又盘旋而下。唱完,屏住的那口气仍游刃有余。小甜瓜悟性好,又有基础,学得很快,

不到三个月便唱得娴熟自如。

⑤第三天,不过,小甜瓜从没在人前唱过“绕梁腔”。演出前,总是仔细为师傅准备好戏装,沏好润

嗓的菊花茶。人们第一次听小甜瓜唱“绕梁腔”,是在全区的汇报表演时。本来,还是银铃唱《水漫金山》,

可是,临上场,银铃的嗓子突然哑了。眼看戏就要开演,团长急得直跺脚。剧务说,小甜瓜跟银铃学过,

要不,让小甜瓜试试。那天晚上,小甜瓜虽是临时上阵,却将“绕梁腔”发挥到了极致,还将原来的“两个八

度”改成了“三个八度”,那声音像一串金铃直冲云端,立时博得了碰头彩。观众赞道:真是个金铃铛。自此,

金铃成了小甜瓜新的艺名。渐渐的,金铃上台的机会多了起来,也无暇侍候师傅了,剧团的头牌慢慢转成

了金铃。

⑥银铃自然带了一口气:天下没有这样忘恩负义的。在剧团那幢二层小楼上,人们常听到金铃银铃

比赛似的扯起嗓子唱“绕梁腔”。那声音尖利刻薄,像一把把铿刀铿得耳鼓难受。一次,叫阵刚罢,银铃嗓

子急剧肿胀,到医院一查,竟然是甲状腺瘤,已经压迫到声带,若再延迟后果不堪设想。经此变故,银铃

再也不能登台了,改做剧务工作,每天默默地准备戏装道具,直到退休。

⑦金铃一直没有带徒的意思,团长委婉地提过几次,金铃都说,还早呢。这年冬天,金铃外出演出,

路上翻了车,送到医院已经奄奄一息。金铃急切地要见师傅一面。当银铃匆匆赶到医院,金铃已经说不出

话,只是用手遗憾地指着天花板。后来,有人说,当年银铃和金铃是有过约定的,让银铃再唱五年,便把

头牌的位子让给金铃,金铃不该那样着急抢了师傅的头牌。还有人说,那晚银铃突然哑嗓,是因为金铃在

茶里做了手脚。

⑧银铃明白金铃的意思。她一个人悄悄去了银杏林,试着唱了一下,可嗓子像一面破锣,除了呜咽

的嘶鸣再也留不住声音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银铃早已是耄耋之年,而且搬离了县城,闲了便跟几个老

太太在门洞里摸纸牌。摸着牌,几个老太太说起了当年黄河口极富盛名的绕梁腔,说起了剧团的头牌。

⑨可惜,早失传了。一个老太太惋惜地说。

⑩银铃听了满眼泪水。她又记起了师傅玉白菜教她绕梁腔时说过的话:心要净,气要清,不争名,

不冒功。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6.小说中的金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7.“每当听到,白娘子我上舟船更换衣衫,,观众便立时屏住气息,竖起两耳,将头后仰,仿佛看到一根锂

亮的银丝从云端直贯而下。”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4/21

8.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列举文中运用对比的语句并简要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

9.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头牌》?

10.文末说“她又记起了师傅玉白菜教她绕梁腔时说过的话:心要净,气要清,不争名,不冒功。”请结合

全文谈谈你读后有何启示。

【题型二】图表类题型

(2024•广东汕头•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递

王继怀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在家乡县城的一所中学念高一。那时候,我们村没有通公路,从学校回

趟家,先要坐车到乡里,然后再走30多里山路回家。念高中那段日子,我一般是要等到放寒暑假才回家

的。那是11月底,因为我要回家取钱,不得不中途回趟家。那天上午上完四节课,我就往家里赶,车子

到乡里时已是下午5点钟了。

□由于没伴,下车后我只好一个人快步往家里赶。那天天空飘着雪花,天格外冷。连绵起伏的大山,

一座挨一座。我在寂静的深山里走着,为了给自己壮胆,我一路上在心里背课文。在荒山野岭中,我走走

停停,停停走走,不知不觉就走了二十多里山路。

□因为是冬天,天黑得也格外地快,走着走着,光亮一点一点地收起,天色暗下来了。我在大山里

走着,仿佛进入了一个黑绒绒的布袋里。那时,我身无分文,也没有手电筒,为了赶上回乡里的那趟班车,

中午没有吃饭,走了这么远的路,很疲累,也很饿,两条腿又酸又麻,有点走不动了。我有点胆怯,有点

着急,山里不时传来猫头鹰诡异的叫声,令我毛骨悚然。突然,一只黄鼠狼从我跟前闪过,吓出我一身冷

汗。

□夜深人静雪纷飘。当我走到一个离家里还有六七里路的山坳坳时,看到了不远处忽明忽暗的灯光,

那束灯光给了我力量,我突然想去那户人家讨点东西吃,立刻觉得身上有了热力,腿也有劲了,快步往那

户人家走去……

□快走到屋前时,我_

□走到那户人家门前,门是关着的。站在门前,静了一会儿,深吸了一口气,我敲响了那扇门。

口门开了,我的心也跟着怦怦地跳。开门的是一位60多岁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一位普通的中年妇女

和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站在她身后。

口“我可以到您家喝...碗水吗?"我满脸通红,甚至红到脖子上。

口“行啊,元宝,给这位哥哥倒碗水。"老奶奶慈祥的脸上带着微笑说,让她的孙子去给我倒水。

□听到喊声的孙子,抬头瞥了我一眼,应声回答道:“好咧!奶奶。“小男孩麻利地给我倒了一碗水来。

我接过碗,把水喝了。

□“后生,你要去哪里?“老奶奶问,她看出我还不想走。

□“我是山羊溪的,在县城读高中,要回家去取生活费。”

口“妈,他是不是太饿了,我们给碗饭他吃吧?”中年妇女在老奶奶耳边轻声说道。

口“你没呷饭吧,要不到我屋里呷碗饭?”老奶奶立刻领悟到,笑容满面地对我说。

□我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跟着老奶奶进了茶屋。茶屋里摆设很简陋,这是一户普通的山里人家。

山里人的茶屋既是饭厅也是客厅,山里人来了客或一家人吃饭聊天都在这里。老奶奶让我坐在茶屋的火塘

边,用铁锹把木炭火扒开,露出红红的炭火。我立刻感觉身子暖和多了。这时,中年妇女从菜橱里端来一

碗干红辣椒炒的腊肉,给我盛来满满的一大碗米饭,并一个劲地说读书人挺辛苦,要我多吃点。那天晚上,

可能是我太累太饿的缘故,一大碗腊肉和满满的一大碗米饭被我划拉得一干二净。当吃完最后一口饭时,

猛然意识到怎么一下就把别人的菜全部吃完了?想到这里,脸"轰'’的一下又红了。旁边站着的中年妇女还

要去给我盛饭,我实在不好意思,一下子站了起来,连忙道谢。

口吃完饭后,好心的主人给我弄来杉木皮火把,要他儿子点燃后送我一程。从那户人家出来,尽管

天空还在飘着雪花,寒风冷冽,我身躯疲惫,但心里却异常地温暖,我对那户人家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回家后,我将这事告诉了父母。我不识字的老实巴交的做农民的父母没有给我讲太多的大道理,

父亲只说要我记住这户人家,要记住别人的恩情。母亲要我像那天那样有勇气,不要被害羞犹豫耽误了自

己。

□时光流逝,年复一年。后来我和哥哥、妹妹都相继大学毕业离开了那个小山村,都在城里有了工

作,安了家,但那顿饭和父母的教诲我却一直牢记在心。

□后来我的家乡通了水泥路,我回家不必再经过山里那户人家了,但每年回家陪父母过年,我都要

去山里那户人家问候走走,或带点城里的礼物。我也牢记要去帮助别人,在街上,在路边看到乞讨的人,

我总要给他们一些零钱,有时也知道有些是职业乞讨,甚至被朋友批判过多次,但我却依然如故。

6/21

□有一次,在火车站给一位失窃的年轻人一百元作为车费,那青年执意留下我的地址,半个月后,

给我寄来了一百元钱和一封感谢信。

㉑在给青年的回信中,我把山里的故事告诉了他。写完信,窗外阳光明媚,清风送来沁鼻的花香…

(选自《羊城晚报》)

11.同桌小明根据全文内容整理了如下表格,请帮他填充下表空缺处。

场景“我”的心理

孤身一人在深山行走(1)_____

(2)____兴奋,轻松

发现自己把人家的菜全吃掉羞愧,感激

(3)______温暖,感激

给帮助过的青年回信(4)________

12.结合上下文,将第□段横线处所反映的人物心理活动补充出来。

13.联系上下文,从修辞手法的角度鉴赏第□段画线句子。

我在大山里走着,仿佛进入了一个黑绒绒的布袋里。

14.在分享读后心得时,有同学认为,故事到第□段就很完整了,后面的内容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及理由。

(2024•河南周口•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片柏树林

□前段时间,出差在高速公路上经过老家那块儿,远远隔着车窗搜寻着家乡的印迹。一座座山峦从

眼前掠过,始终不见老家的模样。突然,坡上一片柏树林扑进了我的眼帘,思绪将我拉回到小时候的岁

月……

□在我家门前坡上,长着一片七八亩见方的柏树林。从我家院子过一个不深的山沟,步行四五分钟

就到了这片柏树林。一过雨水节气,奶奶总是叮嘱我,到门前坡看看,柏树下的地软出来了吗?有了赶紧

捡拾一些,拿回来我给你包包子吃。在那个“瓜菜半年粮”的年代,地软包子可是难得的人间美味!

□那片柏树林,不光是我童年的美食源,也是我们这些小孩们“藏猫猫”、躲凉快的好去处,由于离家

近,没事的时候我们经常去那里面玩。但那片柏树林,却很不受大人们待见。砍伐吧,这些柏树都不太粗,

做不成家具,就是砍了烧火,太细了油质大,还很难干,还不如跑远路砍点槐树、楮树快当。柏树叶烧火

没焰,只有煨烟,呛味刺鼻、熏黑脸庞,也没人愿意砍。要知道,那时候我们为了给家里砍柴做饭,经常

要跑四五个小时,到深山里拾柴啊!

□村人也开荒种地,离家很远的缓坡和河滩都被乡亲们开垦用来种地,但这片柏树林在村邻们的眼

皮底下,由于满地石头坚强地被保存下来了。好在春天捡地软,夏天遮太阳,冬季打雪仗,四季常青,杵

在门前坡上,不失为一道风景。

□不觉二三十年过去了,奶奶爷爷相继离开了人世,老家离自己越来越远了,门前坡那片柏树林也

逐渐消失在记忆的海洋里o老家偶有红白喜事,回家也曾看见在风中摇曳的柏树林,但它就像自家的老房

子,看惯了仿佛不曾存在似的。

□前几天,一个本家老伯伯去世。这个老伯伯在世时身体很好,天天早出晚归下地劳作。丧讯传来,

伤心不已。回老家帮忙的闲暇,堂哥邀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时候玩耍的柏树林。走进柏树林,一棵棵老柏树

仿佛精神了不少。堂哥向我介绍,现在很多邻居都在养殖飞鼠,它的排泄物叫五灵脂,是名贵的中药材。

飞鼠最爱吃柏树叶,经常有乡邻来采。难怪一棵棵柏树看起来精神了不少,原来是低枝旁叶都被飞鼠吃掉

了!

□堂哥又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却怀念起小时候腊肉的味道,有些人跑来砍柏树枝叶熏腊

肉,味香肉美,逢年过节摆上桌,人人都喜欢。”

□树林里还像小时候一样,全是岩浆石。同行城里的朋友道:“你们这些柏树全是崖柏啊,崖柏不是

长在石头缝中间吗?"我恍然醒悟,崖柏串珠是许多城里人把玩之物,许多人以有一串崖柏串珠为荣。这

七八亩的崖柏,如果全制成工艺品,老家的乡邻可就发财了。

□想到这些,我忍不住挥掇堂哥:“砍掉这片柏树林,让乡亲们也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堂哥微笑着

轻轻摆头:”这片柏树林毁不得,它是我们的根脉和风水。保护好我们世世代代居住的环境,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啊!”

口堂哥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让我羞愧得无地自容,亏自己在城区工作,境界还没有堂哥高。那

晚,我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棵老柏树,几十年如一日,顶着风霜雨雪,静静地生长,不管

外界环境怎样变化,不管别人对自己肯定与否,就这样安静地生长……

8/21

(摘自《商洛日报》。作者:代红军。有删改)

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回答问题。

(1)突然,坡上一片柏树林扑进了我的眼帘,思绪将我拉回到小时候的岁月……(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

析)

(2)老家偶有红白喜事,回家也曾看见在风中摇曳的柏树林,但它就像自家的老房子,看惯了仿佛不曾

存在似的。(这里写那片柏树林“仿佛不曾存在似的“,有什么作用?)

17.文章第口段,作者两次提到柏树“精神了不少”,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提出这一看法的原因。

18.如果将这篇文章推荐到学校的公众号,下面两个栏目,你认为推荐给哪一个最合适?请作出选择并阐

述理由。

口环境保护□人生哲理

真题实战练

(2024•江苏淮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考卷

叶惠娟

①秋末冬初,暮色渐近。晚饭刚过,他慢条斯理地披上外套,找来老花镜,打开台灯,在柔和的灯

光下端正地坐好,展开手中的考卷。

②见他认真的样子,老伴将收拾碗筷的动作放轻,笑着说,好好作答,考官严得很。好嘲。他答道,

却没回头。

③考官是他年仅9岁的孙子,考卷自然是孙子的杰作,每月一考,美其名曰"月考”。孙子的字显得

稚嫩,内容却是古怪习钻。他认真看了一会儿,摇摇头笑了起来,嘴里念叨,这个小毛娃。

④小毛娃是他和老伴对孙子的昵称。孙子出生后不久他就退休了,他和老伴到城里给儿子和儿媳搭

把手,帮着买菜、做饭、看孩子。

⑤就像村口那棵大榕树把树根深扎在泥土里那样,他的心也一直扎在农村。等孙子上了小学他和老

伴也申请回到乡下住了。对,就是申请。现在是儿子和儿媳说了算。想到这里他又笑了一下。没什么不好

的,退休就应该有退休的样子,不能什么时候都自己说了算。

⑥就好比眼前这张卷子,答案也是孙子说了算。孙子问他,如何将冰快速变成水?他想都不想就说,

这还不容易?放锅里煮不就行了。孙子却说,去掉冰字的两点水即可。他恍然大悟。孙子要给他出难题,

他乐得当起学生。儿子和儿媳领着孙子每月回乡,顺便带回一张考卷。

⑦按照孙子的话说,爷爷做题的水平很“菜”,正确率不到十分之一。这不,刚刚第一道题就把他难

住了。题目是,偷什么东西不犯法?他百思不得其解,偷东西还能不犯法?

⑧他拿着卷子站了起来,在屋内踱步。他这辈子经历的考试千千万,对错均有,最后还不是一样过

来了。现在,他有的是时间,距离交卷还有一个月。日子慢慢过,卷子慢慢答。

⑨以前,他可是个急性子,走起路来疾如风,脚步声很响、很重,隔很远就能分辨出是他来了。他

骑上那辆上了年纪的凤凰牌自行车,清脆的铃声传遍村子的每个角落。

⑩他先是在村里做村支书。当年,村子是贫困村,所在的县也是贫困县,全村老老小小把双手都奉

献给了贫瘠的土地,也不过是挣个温饱。后来,村民看到外出打工能挣钱,存了钱还能盖大房子,许多孩

子初中没读完就外出打工。

10/21

⑪他愁。看到村里那所破烂的学校,他更愁。村里的小学是祠堂改建的,上堂位置依旧承担着村里

人逢年过节祭祀祖先的活动,下堂及左右两边的房间就是孩子们的教室。被野猫光顾后的屋顶,瓦片破碎,

透出微弱的光。再穷不能穷教育,他决心要给孩子们建一所新的学校。建新学校这张卷子,他答得尤其漂

亮。

⑫!也发动村民出力,自己跑上级各部门申请资金。要说走了几遭,去了哪些地方,他还真是记不清

了,只记得解放鞋磨烂了好几双,自行车的轮胎磨破了好几条。那次去县教育局,他汇报完工作已是晚上,

错过了回家的班车。大冬天的,他在车站睡了一宿。第二天,回到村子,他一样摘起袖子和村民盖新学校。

新校舍落成,孩子们有了水泥盖顶的教室,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几十年过去了,校舍依然传出琅琅书声。

跳来,他到镇政府上班。镇里发展经济,引进甜竹笋种植,成立了公司,他被任命为负责人。他

到外地取经,回来再教农户,没日没夜。一年之后,镇里许多地方都种上了绿油油的甜竹笋,密密匝匝,

春天的甜竹笋争生於后地冒着尖,甜竹笋深加工产品多种多样。因为甜竹笋出了名,一拨又一拨的人从各

地来找他学习。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的考卷,他给自己打了及格分,说是换作别人可能会做得更好。

回那些都是过去的事儿,眼前的卷子更需要他认真作答,但他不关心对错,只关注做题。

⑮他起身把做好的卷子放在书架上,与卷子摞在一起的还有一块县教育局颁发的牌匾、村民送的锦

旗和一些证书。这些他都用红布包着,也没给孙子看过。在台灯柔和的光晕里,那一份份“考卷”分外耀眼。

⑯老伴在一旁会心一笑,孙子早就告诉了她答案。

(选自《辽河》2023年第12期,有改动)

19.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把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事件

□给孩子们建新学校

到镇政府上班时□

□给儿子儿媳搭把手

孙子上小学后□

20.赏析第□段中加点词“争先恐后”的妙处。

21.第□段和第□段都写了老伴的“笑”,两次“笑”的心理有什么不同?

22.结合全文,说说第□段画线句子有何用意。

(2024•西藏)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些可爱的人

①岗巴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有报道曾这样描述:“这片平均海拔4800米,含氧量不足其他地方

50%的冰峰雪岭,历来都是艰难险阻和无私奉献的代名词……”当年,老一辈军人听从号令,扛着红旗就

上山,誓将此地当家建。这里就有了飘扬的国旗,有了钢铁般的长城。

②最初几年,每到夏天,除了日常巡逻,战士们都要为“冬囤”做准备,以应对大雪封山。晚上,

海拔较高的哨所最低温度降到零下40摄氏度,让这里一年只剩一个季节。驾驶员们一趟趟开车拉萝卜、

土豆等过冬物资,这些东西上来就冻成了“冰坨坨”,大家白天把莱抱出来晒,晚上再收回去。战士们印

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吃到冻土豆,里面像蜂窝,水分一点都没有了。

③戍守的边境长达百余公里,战士们拿着北斗导航,走到电子地图所示的边界线处,每次巡逻,都

代表对领土主权的一次宣誓。战士们巡逻时,有一段路车上不去,坡度陡,碎石遍地,步巡十分艰难,但

大家说:“就是要走那条路,往两边一步都不行。”向右,相当于越界;向左,相当于国土就少走了一块。

60年来,国土未失一寸。“绝不能把国土守小了,更不能把国土守丢了。”这句话早已印刻在每一位战士

的心里。

④在这里,军民互助,相亲相爱。乡亲们说的最多的是“金珠玛米亚咕嘟”,藏语是“解放军好”

的意思。军车开在路上,乡亲们会主动招手,小孩子见了,会向车敬礼。这是人民群众的拥军情结,也是

对军人的“专属待遇”。

⑤在海拔5371米的某驻勤点,这里积雪终年不化,四季举目不见一片绿叶。一位服役16年的老兵,

退伍前在连部种下几棵矮松。他说:“我走了,让树替我站岗。”本来没报太大期望,结果树竟然活了,

现在还“站''在那里。营区河沟边还有几棵柳树,20年来,从两米多高逐渐被积雪压趴下来,如今矮得如陀

螺'一般,树冠却依然如盖。

⑥现在,我们的生活安宁而幸福,但很少有人知道军人在边境一线做着什么。回到平原,人们看到

的是他们高原红的脸,却很少想到他们肩上的分量和胸腔里炽热的信念。

⑦号声,还在不同地方吹响。

(改编自《青年文摘》)

23.概括文中与战士们有关的几件事情。

12/21

24.按要求作答。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子。

(2)赏析第□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5.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26.有人认为,文章第□段应该删除,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结合文章结构和内容说明理由。

(2024•浙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学习任务。

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

魏巍

□有一天晚上,在行军中,我和一个女同志走在一起。她个子不很高,看样子不过十六七岁,肩膀

上挂着干粮袋,还有一把二胡。两个小辫子,在军帽下垂着,悠搭悠搭的,活泼而轻快地走着,还轻轻地

哼着什么歌儿。

□我问:“你是文工团的吗?”

口“是呀!”她回答。接着就告诉我她是才从一营回来的,她们那个小组在那儿呆了四天。说着,又继

续轻轻哼着她的歌儿。

□我打断她,又问:“这四天,你们做了些什么呢?”

口“我们哪,第一天搜集英雄例子,第二天就编,第三天就排,第四天就演。今天刚刚演完,就出发

了,你看,弄得我化的妆还没有洗呢!“说到这儿,咯咯地笑起来。也许是怕我看见她脸上涂着的油彩,

连忙伸手抓了一把雪,往脸上搓着。

□对她们这种战斗式的工作作风,我称赞着。

□她说:“可是粗糙得很哩!……不过,我们想起到作用就是了。你想,咱们的战士们哪有闲空儿,

你光去‘绣花’能行吗?所以我们就来快的、简单的。没有灯,就在月光底下。没有台子,就在院子里、田

野上。行军的时候,战士们一边走,我们就一边给他们说唱。……我们反对森林子里头耍大刀!”

口“你们的文艺工作可做得真不少啊!”

□“不只文艺工作哩!我们哪,是什么也做,碰到什么做什么。我还做过伙夫呢!''“伙夫?”

口“呃,前方炊事员可忙哩,他们又送饭又送水,还要送弹药。我看他们忙不过来,就要求当伙夫。

另外,我还……”

□“怎么样?”

口“我还当了两个月俘虏营的排长哩!'‘我看着她那小小的个儿,说话那种孩子气,不由得笑起来。

□“你笑什么!'‘她正正经经地说,“你别看他们那么老高个子,他们不服从我管理行吗?

□我叫他们站着,他们就不敢坐着!”

□我不敢大声笑,只在心里笑着。这时候,忽然哨音一响,部队休息了。一闪眼,看不见她。一会

儿,听见远处一个石崖上,她用年轻而清脆的声音喊道:

门“同志们,我们唱个歌儿好不好?”下面齐声说:“好!”歌声起了。在汉江对岸敌人探照灯的亮光里,

她的臂膀在轻捷地舞动着打着拍子。

□歌声一落,她走过来,端着两缸子从小河里舀来的水。给了我一缸子,另一缸子,她咕咚咕咚就

喝了下去。喝过,两只手在脑后一叉就仰着休息起来,两条辫子垂在积雪上。

□我不禁揣想着:半年或者一年之前,她们还是没有经过锻炼的学生,在父母面前,还是平平常常

的孩子。而现在竟然在离前线几里路的地方,这样地坦然、愉快,在全世界斗争最激烈最尖锐的战场上做

了这许多工作。这是多么叫人羡慕的一件事情!我不由得感叹地说:

□“同志!你们的进步是多么快啊!”“那,靠党的教育,也要靠自己有决心。”“可是,你的决心是什

么呢?”

口“我呀?”她羞涩地笑着,低头看着自己的脚,没有说下去。呆了半晌,才又说:“和别人的也差不

多!”

㉑“那么,是要决心入党啊?”她笑了。

㉒这时候哨音一响,部队又前进了。她抖了抖头发上的雪,我们又走在一起。“不过,我们进步得快,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哩!,,她说,,,我们和战士们常在一起,和英雄们在一起,我们自己也就勇敢起来了。”

她非常有兴味地谈着:开始出国的时候,她背的东西很多,觉得走不动;可一看战士们比她们背得还重,

并且边走边说快板,自己也就走得轻快了。敌机打照明弹,自己觉得很害怕;可战士们却说:“给咱们点

起天灯啦,真好走!”自己也就不觉得害怕了。有一次,她看护伤员,别的伤员乐哈哈的,有一个突破三

八线战役下来的伤员却唉声叹气。她问他为什么不高兴,那个伤员说:“唉,同志,我流了点血,没有什

么说的;只是我觉得我应该冲到三八线以南负伤,不该在三八线以北就负了伤……”另一次,她到前方参

加战斗,敌人的炮火打得正猛烈的时候,有几个战士却在那儿满不在乎地缝鞋子。她惊讶地想,为什么炮

14/21

火连天的时候,战士们干这不相干的事情呢?一问,战士们笑着回答:“不缝鞋子,等一会儿敌人垮了,

怎样追击呢!“她说到这里,赞叹地瞧着我说:“你看咱们的战士是不是英雄!在他们负伤以后,还想的是

前进;在敌人的炮火最猛烈的时候,想的是追击!我们跟这样的英雄在一起,怎么会不勇敢起来呢!我们

将来,也会……”

㉓“也会怎样啊?“我追问。

㉔“也会……”她低声又笑了一阵,好像很不容易直说出来。“说呀!”

㉕'’也会当英雄的。”她鼓足勇气,说出了她的心灵里美丽的秘密。然后,她用力踢开一块脚下的石

子,抬起头来。在黑夜里,也可以看出她的眼睛里闪着青春的火星。

1951年5月6日

(节选自《魏巍散文选集》,有改动)

【注释】原文中,作者写了抗美援朝时期在朝鲜战场上的几个青春故事。选文是其中一个青年团员的故事。

27.除编排演出、指挥战士唱歌等文艺工作外,“她”还做了哪些事?请写出三件。

28.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下面的句子用衬托手法凸显了“她”怎样的品格?

在汉江对岸敌人探照灯的亮光里,她的臂膀在轻捷地舞动着打着拍子。两只手在脑后一叉就仰着休

息起来,两条辫子垂在积雪上。

29.文中女青年没有用姓名而用“她”来指代,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0.进步迅速的“她”,让你想到了名著中的哪个人物?选择一个进步原因,结合名著人物及相关内容谈谈

你的理解。

重难创新练

【新考法:融合名著导读】(2024•浙江杭州•三模)]完成下面的问题。

金缮

聂鑫森

①睦仁巷又长又曲,依序住着二十多户人家,一家一个小院落,是真正的比邻而居。有人将古语“鸡

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改成“锅盆之声相闻,朝夕叩门往来”,男女老幼亲如一家,睦仁巷名不

虚传。

②住在巷子中段的金中和家,人们却很少去叩访。不是金家不欢迎,也不是金家做人有什么不检点

的地方,而是他家飘袅的生漆气味儿让人望而生畏。生漆挥发性强,气味儿若触及皮肤、呼吸道和毛孔,

没人不过敏,轻则皮肤奇痒,重则眼睛红肿、嗓子剧痛,俗语叫被生漆“咬”了。只有常年与之打交道的

人,才无惊无险。金中和也轻易不去串门,怕衣服上的生漆气味儿冲撞了别人。

③金中和六十有五,个子矮瘦,面色黑里透红,终日笑盈盈的。儿子儿媳也在本地工作,妻子五十

五岁退休后,就去了儿子家“发挥余热”,做做家务,带带孙子。临走时,老妻风趣地说:“只能丢下你

驻守老营,小辈子都怕这生漆气味儿,你想他们了,麻烦你大驾光临。”金中和哈哈大笑,说:“这个行

当注定我只能是孤家寡人!”

④金中和干的行当叫金缮。

⑤退休前他是市博物馆修理部的技工,专门修补残缺的古瓷器,也就是民间所称的镉碗匠。把破碎

的瓷器,用订书针一样的铜镉子''缝合”归原,多用于大型的器物。对于小型的瓶、碗、盏、碟,则要用

金缮法。什么是金缮法?即以天然大漆为黏合剂,对破损的陶、瓷碎片进行黏接和补缺,并在接缝上敷以

金粉。若是器物缺失了一块,便要打磨出一块形状契合的木胎作为骨架,用生漆黏合上去,再在木胎上涂

漆灰、抹底漆、刷面漆,最后还要牢牢地贴上金箔。经过金缮后的古瓷器,别具美感,价格不菲。世界各

国的博物馆,都很看重金缮这门技艺。

⑥金中和此生金缮了多少件残破的古陶瓷器?他说:“记不清了。”

⑦金缮离不开生漆,黏合时要掺入熟糯米粉的粮糊,还有桐油,以增加黏性。大漆不易干,不能晒,

不能吹,只能阴干,还需要空气中有相当的湿度。梅雨季节是金缮的最佳时令,而其他季节,则需要在室

内喷出水雾。生漆阴干的时间长,不能急,只能等待;若是要贴金箔,必须选准生漆将干未干时进行,这

全靠常年训练出的眼力去判断。金中和金缮的作品,好多次参加全国博物馆的联展。一个深色小碗上黏合

碎裂的金线,有如划破暗夜的闪电;浅色圆碟上的金线,宛若阳光下流淌的金色溪流;而一个小杯口补缺

的不规则小块,酷似摇曳而出的一片金色枫叶...

⑧金中和说:“我不怕生漆,而是生漆怕我。”

⑨退休前,他专心专意为公家做事,退休后息影林泉,便有不少收藏家找上门来,请他修复残缺的

器物。他告诉来人:只修复真东西,不修复鹰品、劣品;不能催他交货,时间短的半个月、一个月,时间

16/21

长的要三个月以上;此外,价钱不会便宜,工期长,且要用真金,但绝不会狮子大开口。尽管这样,他总

有接不完的活计,做不完的事。

⑩春三月,乍雨还晴。

⑪星期六午后,金中和仔仔细细洗了个热水澡,换了里里外外的衣服,确定身上没有生漆的气味了,

出门,去访巷中的吴家和刘家。

⑫X两家原本关系亲密,忽然间都憋着一肚子气,谁也不理谁了,就为了一个民国时官窑出产的小

花瓶!

⑬吴谨声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工程师,主业优秀,业余则喜欢搞点儿收藏。刘子泉是个街办小厂的电

工,很喜欢义务为邻里修理出故障的电器。两家各有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子,常在一起玩耍,亲如兄弟。早

几天,老吴的儿子小吴把一个小花瓶偷偷拿出来,给老刘的儿子小刘玩。小刘看来看去,不慎失手,瓶子

落地,碎成了十几块。吴谨声心痛,花了两千元淘来的宝贝,就这么没有了,能去找刘子泉索赔吗?不能,

那会招人指斥,于是,他把气出在儿子身上,用竹棍子狠打了一顿,惊天动地,一巷子的人都听见了。刘

子泉也觉得儿子多事,要解对方的恨,只能把儿子好好地揍一顿!

⑭会中和到了吴家,吴谨声很惊诧,说:“金兄,怎么说来就来了。”

⑮,,为一个小花瓶打碎了,让你们多年的友情也打碎了,我心疼。”

⑯“我只是打了自家的儿子。”

⑰“那不是打在老刘的心上吗?他怕对不起你,也打了儿子一顿。这两个孩子会怎么想?”

⑱吴谨声不作声了,在自己胸口擂了一拳。

⑲“瓷片还留着吗?”

⑳“还留着,一片不少。”

㉑“我来金缮一下,让它归于圆满,不,会更有价值。你信吗?”

㉒“信。金兄,多少钱?你说!”

㉓“哈哈,我一文不收。届时,我请你和老刘喝顿酒。你们来了,就是最好的'工钱‘。"

㉔吴谨声说:“我糊涂啊……”

㉕出了吴家,金中和又去了刘家。

㉖两个月后,小花瓶修复好了。接缝处是用烧熔的金液涂抹上去的,衬着碧绿的瓷色,如同碧波上

撒下的金丝网,又典雅又鲜活。

㉗在酒桌上,三人端杯痛饮,气氛融洽。

㉘金中和问吴谨声:“你若愿意出手,我给你找个买主,八千元没问题,行吗?”

㉙“我不能卖!我要留存为念。”

㉚刘子泉说:“我也要谢谢金兄的美意。来,我敬兄一杯。”

㉛金中和说:“不如我们三人同饮,碰个杯,欢欢喜喜共度年华。”

©“好!”

@“干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31.【情节】下面是小说内容的思维导图,请补充完整。

段落“金缮”

修复前修复时修复后

划分对象

瓷器破碎、以天然大漆为黏合剂,对碎片进行黏借、补

瓷器□___________

残缺缺,在接缝上敷以金粉

□-吴刘两家和睦重归于好,瓷

关系□_____□_________

器珍藏,无价

32.【语言】品味文中划线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心理。

(1)金中和哈哈大笑,说:“这个行当注定我只能是孤家寡人!”

(2)吴谨声不作声了,在自己胸口擂了一拳。

33.【人物】对于文中的金中和,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阐述。

34.【主题】读完本文,也许你会联想到这些词语:邻里关系、传统手艺、理想追求……请结合小说内容,

围绕一个词语,谈谈你对主题的理解。

35.【勾连】受伤害的关系能够被“修复”,使其归于圆满,受伤害的心灵同样也可被“修复”,你认为下列三

组人物中哪一组也有类似的“修复”与“被修复”关系?请选择一组,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A.阿长与迅哥儿(《朝花夕拾》)

B.简•爱与罗切斯特(《简・爱》)

C.达雅与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8/21

(2024•江苏苏州•二模)自古人们常说江南好风景,但北国风光也有别具一格的趣味。同学们进行了“山河

与水乡”的主题研究,请你参与研讨,完成下面小题。

破冰迎春归

乔忠延

①立春时节,黄河湾。

②风在刮,冰在响。随着冰面的破裂,粗犷的吼声喷薄而出:春天醒来吧——

③冰面的窟窿越破越大,吼声越来越高:

④春天门开啦!

⑤春天回家吧!

⑥破冰,破冰!一群腰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