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民俗类散文阅读讲义
一、民俗类的阅读文章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可以简单概括
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考查要点
1.搜集相关信息,概括民俗的特点。
(1)直接在文中找出具有概括性的词语。
(2)根据作者对民俗的描写来体会概括其特点。
(3)结合表现手法,来分析民俗的特点。
2.体会民俗文章中寄予的情感。
在描写民俗中,往往寄托着作者深厚的情感,比如:
(1)对亲人的思念;
(2)对往事(童年)的追忆、怀念;
(3)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思考。
(4)对故乡(故国)文化、人性、民族精神的崇敬、眷恋;
(5)对传统文化流逝的思考,对文化传承的呼唤。或传统文化与新的文明(城
市文明)的冲突与思考
3.阅读基本题型:
与一般阅读文章一样,常见题型如下:
(1)梳理文章层次、内容、线索与结构;
(2)概括民俗特点;
(3)赏析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
(4)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5)分析人物形象;
(6)体会文章的主旨、情感;
(7)分析不同表达方式及运用相关表达方式的段落的作用。(景物描写、说明、
抒情、议论段)
(8)结合实际,谈谈感悟。
第1页共16页
(备注:在下面阅读文章中首先要求采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画出关键句,抽
象词,特别是抒情议论句)
三、阅读文章
鼓神
王雁
(1)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
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
,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做归乡的打算。
(2)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
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鼓锣做春节上街游
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
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价响。并被那整齐高亢的鼓点声
带进了一片热烈粗犷的喧嚣之中。
(3)敲打锣鼓的汉子脱去棉袄,穿着对襟衣服,捞脚挽袖,红着脸膛,挥
舞着双臂,在一面直径一米大的大鼓的指挥下把小鼓腰鼓和铜钱铜锣敲得地动山
摇,惊神泣鬼,急时如狂风暴雨,缓时似惊鹿踏雪,重捶如万马奔腾,虚敲似岚
岗生月,有龙点头,有凤摆尾,有四季花儿开,还有红火十二月……
(4)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
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
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孤零孑X。我准备悄悄离开。
(5)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
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
(6)“张伯,你来玩一把。”
(7)“别,别……”
(8)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遹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
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
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操,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
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钱的后生们也满脸
第2页共16页
殷殷地望着他。
(9)我真不相信这样的瞽老头能敲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
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
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
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顶
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
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
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
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
胎换骨般的巨痛的快感。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只见他急敲慢
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进而贴鼓轻抚,
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乌云横压,齐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
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10)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
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
命……这些奇妙的幻像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的冲突、纠缠、呼
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活,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
将要达及的终点……
(11)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
在响,小鼓在响,钢锣铜钱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他已不
再是一个籍聋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气!皇
天在上,厚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群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
地顶天!
(12)我惊愕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
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
年了。
(选自《首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在遇到鼓神之前,将下列表示作者当时心情的四字词语填入文中横线处,排
序最恰当的一是一
第3页共16页
A.心烦意乱凄惶可怜凄惶悲哀
B.凄惶可怜心烦意乱凄惶悲哀
C.凄惶悲哀心烦意乱凄惶可怜
D.凄惶可怜凄惶悲哀心烦意乱
【答案】B
【解析】心烦意乱:形容心情烦躁,思绪纷乱。凄惶可怜:悲伤不安,值得怜悯
的意思。凄惶悲哀:悲伤不安,伤心的意思。结合语境,具体理解出所包含的情
感。
2、结合前后文内容分析文中第(8)段画线句的作用。
【答案】对张伯的肖像描写,写出了张伯刚开始给我的感觉是“既瘦弱又遹遢”
的很不起眼的人,与后文张伯一展鼓神风姿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为后文我被他
的表演所震撼,我对张伯的看法发生改观做了铺垫。
【解析】从手法、结构、内容等方面分析。写出张伯肖像上的特点,主要是和后
面的一展鼓神风姿形成鲜明的对比。
3、简要分析第(9)段画线句是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写出鼓神打鼓时的精彩场面的?
【答案】运用排比,生动形象地将鼓神击鼓时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惟妙惟肖,写
出了鼓神打鼓时的磅礴气势。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
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表达了作者对鼓神高超技艺的赞叹!
【解析】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重点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解析:指出修辞手法或重点词,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①比喻:把…
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②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
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③动词,找
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张伯为何被称为“鼓神”?
【答案】因为鼓神技艺高超,打鼓出神入化,极具感染力;还因为鼓神身上体现
着人类立地顶天的精神,使人受到极大的鼓舞。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
上下文内容去判断。“鼓神”“神”在:一是“神”在技艺:鼓神貌不惊人,却
第4页共16页
身怀绝技,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极具艺术感染力;二是“神”在精
神:鼓神身上蕴藏着的黄土高原的豪气,随鼓声而进发,展示着人类进取的力量
和立地顶天的精神,震人魂魄,使人受到极大的鼓舞。
又到麦浪翻滚时
周霞
蜗居小城,终日上班下班,做饭吃饭,庸庸常常,忙忙碌碌。傍晚,出去散
步,信步走远了些。不知不觉就远离了车马人喧,走上了一条土路。走着走着,
田野里就有一阵阵植物的气息飘荡过来,那是【甲】麦子的味道,暮色里,一片
金黄的暖色吸引了我,只不过是一小片麦地,却在一瞬间弥漫开来,一直弥漫到
老家那翻滚着的无边麦浪里。
我的老家在鲁西北平原,每到这个时节,一望无垠的金色麦浪随风起伏,煞
是壮观,乡亲们的脸上也荡漾起富足的笑意。然而,我小时候,抢收麦子却是很
辛苦的活儿,早了不好,晚了麦粒就容易掉进地里,那时收割没有机械化,完全
要用镰刀一把一把割下来,再一捆捆系紧,运回场院,再翻晒碾压,或用脱粒机
脱出麦粒,再晒干贮藏。不管天多热,不管人多累,都要马不停蹄地劳作,就担
心会遇到雷雨天气。
小时候,麦子成熟前,我们总爱搓麦粒吃,我会先找几颗大麦粒,揉碎在手
心,两手相对,搓来搓去,于是一种幸福和喜悦的味道就从手心里慢慢弥散开来,
搓好了,就张开两手,轻轻一吹,那些皮儿就四散开去,往嘴里一捂,清爽的麦
香就从舌尖传递到全身,于是,满心就都是【乙】麦子的味道。等麦收结束了,
我们小孩子们就挎上小篮子,到麦地里拾麦穗,拾得多了,父亲会夸我,母亲会
把麦穗晒起来,搓成粒,然后用麦子换挂面,母亲做的挂面汤,只是滴几滴香油,
倒点香醋,就很好喝。
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我们全家收割麦子,虽然天色暗了些,
也有露水,但不用受曝晒之苦,那时的我还不懂稼嵇的辛苦,休息时,还有闲情
望望皓月,和家人不停地说笑着,觉得是一种乐事。割麦子,要是谁落下了太远,
前面的人就会接趟子,这样,有人帮忙,割得慢的人也就有了信心。等到都割完
长长的一垄,全家人再齐头并进,累了,就直起腰,抹抹汗,甩甩手,再埋头继
第5页共16页
续干。天气再热也要穿长袖衣裳,不然,尖尖的麦芒会扎得生疼,脚上穿着母亲
在灯下一针一线纳的千层底,倒是不再怕麦茬刺破脚。
麦收时节是一年里很累人的时候,又没有工夫去集市买东西,父母总是提前把鸡
蛋腌制好,偶尔也会储存上春天里的香椿芽,当疲惫地回到家,大家就齐动手,
烧火,擀面条,切菜。天热,面条煮好后,要放进刚挑来的井水里浸泡一下,再
捞出,这样吃起来才过瘾。这个时节的菜,只有黄瓜、西红柿和菜豆,反正地里
长什么就吃什么,吃饱了,好好睡个午觉,再切开一个大西瓜,美美地吃一顿,
舒坦极了,太阳稍稍收威,就又起身下地了,麦收不等人呢。
麦收时节,大人们总是让自家的娃们去帮老师割麦子,于是,我和伙伴们就
组织起来,在麦田里穿梭,师生你追我赶,割得快的同学会善意地取笑一下比他
们大不了几岁的老师,不到半天时间,几亩地就割完了,今年春节,和儿时的伙
伴通电话,说起当年每到开镰时麦地里弥漫着的【丙】麦子的味道,觉得是那样
美好,是呀,那时真好,那时的麦子好,那时的空气好,那时的师生关系也和谐
自然。偶尔的田间劳作,给了我们美好的回忆。
那时的感情是那么淳朴,那么温馨,亲切而悠远,令我至今难忘。于是,我
拨通了老家的电话,想从乡音里捕捉【丁】麦子的味道。
(有删改)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我”早年在麦收时节的一些生活情景。这些情
景包括:“我”搓麦粒、、和家人一起割麦子、、。(3分)
2.“麦子的味道”在文中出现了4次,其中,有的指麦子本身的味道,有的指麦
子味道中蕴含的作者情感。请结合内容作出判断。(只填序号)(4分)
指麦子本身味道的是:——
指麦子味道中蕴含作者情感的是:——
3.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请你以第④段
或第⑤段为例。说说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不超过140字)(7分)
答案:
第6页共16页
1.和小孩子们拾麦穗;和家人在割麦间歇一起做饭吃饭;和伙伴们帮老师一起割
麦子。
2.麦子本身的味道是一甲、丙麦子味道中蕴含作者情感的是一乙、丁
3.第④段“累了,直起腰,抹抹汗,继续干”等语句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了劳作的
辛苦。第⑤段运用衬托的手法,用麦收时的劳累突出了午休时一家人一起做饭吃
饭的惬意。作者就是这样用朴实的语言将家人间的亲密与麦子相联系,写出了一
家人淳朴、温馨的情感,寄托了对那段亲切而久远的日子的怀念。
年意
冯骥才
①年意一如春意或秋意,时深时浅时有时无。然而,春意是随同和风、绿色、
花气和嗡嗡飞虫而来,秋意是乘载黄叶、凉雨、瑟瑟秋风和凋残的风景而至,那
么年意呢?
②年意不像节气那样--宇宙的规律、大自然的变化,都是外加给人的……
它很奇妙!比如伏天挥汗时,你去看那张传统而著名的木版年画《大过新年》,
画面上风趣地描绘着大年夜阖家欢聚的种种情景。你呢?最多只为这民俗的意蕴
和稚拙的版味所吸引,并不被打动。但在腊月里,你再去瞅这花花绿绿的画儿,
感觉竟然全变了。它变得亲切、鲜活、热烈、火爆,一下子撩起你过年的兴致。
它分明给了你以年意的感染。但它的年意又是哪儿来的呢?倘若还在画中,为何
夏日里你却从中丝毫感受不到?
③年年一喝那杂米杂豆熬成的又黏又甜味道独特的腊八粥,便朦胧看到了
年,好似彼岸那样在前面一边诱惑一边等待了。时光通过腊月这条河,一点点驶
向年底。年意仿佛大地寒冬的雪意,一天天簇密和深浓。你想一想,这年意究竟
是怎样不声不响却日日加深的?谁知?是从交谈中愈来愈多说到“年”这个字,
是开始盘算如何购置新衣、装点房舍、筹办年货……还是你在年货市场挤来挤去
时,受到了人们要把年过好那股子高涨的生活热情的传染?年货,无论是吃的、
玩的、看的、使的,全都火红碧绿、艳紫鲜黄,亮亮堂堂,生活好像一下子点满
灯。那些年年此时都要出现的图案,一准全冒出来--松菊、蝙蝠、鹤、鹿、老
第7页共16页
钱、宝马、肥猪、刘海、八仙、喜鹊、聚宝盆,谁都知道它们暗示着富贵、长寿、
平安、吉利、好运与兴旺……它们把你围起来,掀动你的热望,鼓舞你的欲求,
叫你不知不觉把心中的祈望也寄托其中了。祖祖辈辈不管今年的希望明年是否落
空,不管老天爷的许诺是否兑现,他们照样活得这样认真、虔诚、执著与热情。
惟有希望才使生活充满魅力……
④当窗玻璃外冷冽的风撩动红纸吊钱敲打着窗户,或是性急的小孩子提前零
落地点响爆竹,或是邻人炖肉煮鸡的芬芳蹿入你的鼻孔时,大年将临,甚至有种
逼迫感。如果此时你还欠缺几样年货未有齐备,少四头水仙或二斤大红苹果,不
免会心急不安,跑到街上转来绕去,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必备的年货买齐。圆满过
年,来年圆满。年意原来竟如此深厚、如此强劲!如果此时你身在异地、急切回
家,那一列列火车被返乡度年的人满满实实挤得变了形,你生怕误车而错过大年
夜的团圆,也许会不顾挨骂、撅着屁股硬爬进车窗。年意还是一种着魔发疯的情
绪!
⑤不管一年里你有多少失落与遗憾、自艾自怨,但在大年三十晚上坐在摆满年夜
饭的桌旁,必须笑容满面。脸上无忧,来年无愁。你极力说着吉祥话和吉利话,
极力让家人笑,家人也极力让你笑;你还不自觉地让心中美好的愿望膨胀起来,
热乎乎填满你的心怀。哎,这时你是否感觉到,年意其实不在任何其他地方,它
原本就在你的心里,也在所有人的心里。年意不过是一种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
机。而年呢?就像一盏红红的灯笼,一年一度把它迷人地照亮。
1、“年意”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案】过年的兴致;生活的希望;一种着魔发疯的情绪;是生活的情感、期望
和生机。
【解析】题干要求用文中的句子作答,文中抒情议论句可筛选出答案。文章在第
②段写道:“它变得亲切、鲜活、热烈、火爆,一下子撩起你过年的兴致。它分
明给了你以年意的感染”,可见年意指的是过年的兴致;第④段写“年意还是一
种着魔发疯的情绪!”,可见年意指的是着魔发疯的情绪;最后一段又指出年意
“是一种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
2、伏天和腊月看年画《大过新年》的感受各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
什么?
第8页共16页
【答案】伏天看只为这民俗的意蕴和稚拙的版味所吸引,并不被打动;腊月看,
它变得亲切、鲜活、热烈、火爆,一下子撩起你过年的兴致;通过对比突出年意
奇妙的感染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写作手法的分析。
第一问,从文中找到对应的段落,从中即可提取出答案。文章在第二段写了伏天
和腊月看年画《大过新年》的不同感受:伏天看只为这民俗的意蕴和稚拙的版味
所吸引,并不被打动;腊月看,它变得亲切、鲜活、热烈、火爆,一下子撩起你
过年的兴致;
第二问,解答此问题关键要了解散文写作常用的方法。对比手法:是把具有明显
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通过比较,突
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作者写两种不同的感受,目的就在于对比,
来突出年意与秋意、春意等的不同,它具有奇妙的感染作用。
3、“跑到街上转来绕去,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必备的年货买齐。”一句中“转来
绕去”一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转来绕去”动作描写,写出年货没备齐的心急不安,也写出了街上的
热闹。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从内容和
情感方面分析表达效果。
西皮流水①
高洪波
①北京人有一好:唱京戏。
②有位小说家专门研究过这无伤大雅的业余爱好,总结出两个字,叫做“找
乐”,后来以此为题写成一部颇著名的小说,把北京人唱京戏的种种心态描摹个
够。
③我经历过几次这种“找乐”的场面,觉得其中很有些耐人寻味的东西,似
乎在“找乐”之外,还应该多一点什么,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清道不明。
④有一次是在浴池里,热气腾腾的水蒸气闷得人昏沉沉的,冷不丁地亮出一
第9页共16页
嗓子“西皮流水”,挺地道的马派②,脆、俏,吐字利落,待热气略微消散,才
见到一位朋友正面对墙角,头微颔,臂略抬,一脸庄重,全副身心地进入了诸葛
孔明借东风时的角色。
⑤更妙的是这位朋友唱完、换气的当口,四周竟冒出好几声“好”来。于是
他又接着唱,这回是《甘露寺》的乔玄乔国老,劝孙权留神,别杀大耳刘备,尤
其一段“西皮流水”有味道:“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神鬼皆愁,白马
坡前诛文丑,在古城曾斩过老蔡阳的头。他三弟翼德威风有,丈八蛇矛惯取咽喉,
鞭打督邮他气冲牛斗,虎牢关前战温侯,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
这段“西皮流水”确实如潺潺流水,韵味丁冬,令人不能不叫一声“好”。马派
的唱腔甜润流畅,做派潇洒飘逸,由于在浴池里,所以除了唱功之外,别的无法
欣赏,这位票友的做派如何只能待考了。
⑥自从听过浴池清唱之后,我便常常在家里欣赏名家唱段。听谭富英的《洪
羊洞》、杨宝森的《击鼓骂曹》、李少春的《野猪林》,端的是一种极惬意的享
受。尤其饰林冲的李少春,嗓音宽厚纯正,把个英雄失意的心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⑦京剧是中国的国粹③,又是老北京的骄傲,外地人若非爱之弥深者,一般
体味不到京剧的妙处。有一次我携小女儿到日坛公园赏秋,穿过修竹茂林,在一
处大亭子里看到了一群“找乐”的人们。他们中间的两个老人,斜倚在栏杆上,
左腿上垫块手帕,手帕上柱立把京胡,脚下踏只小方凳,分明是两位极合格的琴
师。二人调好弦,头一点,胡琴就清清亮亮地响了起来,他们拉的是过门,刚一
结束,人群中自动走出一位中年汉子,皮夹克,扎着抢眼的紫红领带,洋气十足,
但一开口,却是言派④的《捉放曹》,讲究的是脑后音。这汉子似乎与二位老人
极熟,唱上几句,还嗽嗽嗓子,然后再旁若无人地接着唱。周围观众很多,评头
品足者更多,我仔细端详一下,发现俱是四五十岁的人,有的轻声随唱,有的用
手打着节拍,有的闭目点头,似进入到陶醉的状态。听着京胡悠扬高亢的旋律,
你不能不为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所折服,同时更为公园中的这群戏迷所倾倒。我
相信只要在这大亭子里尽兴高唱了自己喜好的京剧唱段之后,准能得到一种宣泄
的快乐,郁闷和忧愁也一定不复存在。
⑧北京一些时髦的酒吧里,目前流行“卡拉0K”,自告奋勇到麦克风前去
唱歌者,大有人在,也正是这种业余歌手支撑了“卡拉0K”的生意,遂成为一
第10页共16页
种时尚。但与公园里、浴池内的京剧清唱家们相比,我似乎更喜爱后者,他们更
接近自然、更贴近艺术。或者说,这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升华之后的余韵流响,有
着民俗民风民族的心理积淀。甭管怎么说吧,只要在北京居住,你就不能不喜欢
上京剧,尤其是干脆利落的“西皮流水”。特别当你在秋风飒飒的公园里,踏着
沙沙作响的落叶黯然神伤时,一声高亢的京胡,两句脆俏的唱腔,确有遏云裂帛
的音响效果,让你心神为之一爽。
⑨不怕您笑话,我如今也常常吼上几嗓子,虽然还不敢到公园或浴池里去显
摆,可自我娱乐是足够用了。您想想,林冲在雪地里踉踉跄跄走着,还唱着不屈
服的抗争之歌,“雄心欲把星河挽,空怀雪刃未除奸”,咱们体验一下英雄的心
态,也不失为一种人生乐趣不是?
①[西皮流水]京剧的一种声腔板式。
②[马派]京剧流派之一,以马连良为代表。
③[国粹]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
④[言派]京剧流派之一,以言菊朋为代表。
1.从全文看,作者成为一个能“常常吼上几嗓子”的戏迷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
是:(每处限5字以内)(2分)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⑤段中加点的“冒”字都写出了什么。(3分)
3.第⑦段中描写了戏迷“找乐”的场面,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限26字以内)(3
分)
4.结合文章,围绕“京剧”谈谈你的认识。(限100字以内)(6分)
《西皮流水》答案
1.答案示例:浴池听清唱公园遇戏迷(共2分。每处1分)
2.答案要点:
①叫好者的脱口而出(叫好者的情不自禁);
②叫好者欣赏水平高(票友唱得地道、戏迷随处可遇、京剧艺术有群众基础)。
第11页共16页
(共3分。共2个要点,第一个要点2分,第二个要点1分)
3.答案:公园里众戏迷或拉,或唱,或听,自得其乐。(共3分。共3个要点,“地
点”、“人物活动”、“情境”各1分)
4.“认识”示例一:京剧有着民俗民风民族的心理积淀。
例二:喜欢上京剧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示例三:青少年了解京剧艺术确实很有必要。
(共6分。“认识”正确,给2分。结合文章,给1分。有分析,给1分。语言
表达给2分:每2个错别字扣1分,每个病句扣1分)
陕北的窗花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
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
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
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
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
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嫄上,用没有尘土
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
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
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
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
布,有震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
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
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
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
地钱去了,剩下的,正如在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
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
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养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
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较着她的故
第12页共16页
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
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
说,他们守望的几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而更广大的,还有他们一生躬
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只有
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
还过得很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标上,再添
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但我深刻地记
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
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句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
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
比镰刀重么?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
纳百川的文化之河。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
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
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较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谁会相信,这些很抽象
的窗花是出自一群文化水平极低的陕北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
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
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较窗花的老人。她那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
唯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我也应该在开口说话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
虽被剪子磨僵,却能较活陕北的手。
⑦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有删改)
1、从全文看,窗花文化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回答。
【答案】①窗花中往往蕴藏着动人的人生故事;②窗花是陕北人的精神食粮;③
窗花折射出剪纸人的生活及其丰富的想象力;④窗花表现了鲜活的大千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概括。根据第二段中的“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
第13页共16页
的传说”可知,窗花中往往蕴藏着动人的人生故事;根据“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
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
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板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描述可知,窗花是陕北人的精神食粮;根据“但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
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
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句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
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的描
述可知,窗花折射出剪纸人的生活及其丰富的想象力;根据“在这些婆姨们手上,
一把剪子,就是一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较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
象。谁会相信,这些很抽象的窗花是出自一群文化水平极低的陕北女人之手?有
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
认真地创造了它”的描述可知,窗花表现了大千世界。
2、阅读下面的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
(请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②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举星呵。(说说句中加点词语
的含义)
【答案】①比喻,作者将老人剪纸比作“侍弄土地”,写出老人对剪纸的虔诚、
一丝不苟,表现了老人对生活的热爱。
②贴满窗杈的鲜红、热烈的窗花照亮了作者的手,感染并启迪了作者,使作者的
心灵变得纯净。
【解析】①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根据题干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首先要指出
修辞手法,然后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旅客满意度的测评92课件
- 舞台搭建承包协议
- 铁道机车专业教学湖南铁道左继红14课件
- 隧道冻害及其防治高速铁路隧道工程习淑娟石家庄铁路课件
- 铁路车站自动控制系统维护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教学34课件
- 双语列车长服务态度课件
- 铁路信号基础设备维护表示杆缺口调整原理课件
- 室外贯通电梯施工方案
- 塔吊租赁合同
- 软件使用合同范本
- 小学英语-《Caterpillar,caterpillar》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长郡中学小升初招生考试数学真题试卷(含答案)
- 纺纱织造工艺流程培训教材实用课件
- 中美关系新时代52张课件
- 广东省广州市广外、铁一、广附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物理试题(无答案)
- 《通达信炒股软件从入门到精通》读书笔记模板
- 科研诚信问题课件
- 高频电刀之负极板的正确使用方法
- 关于高中班级管理论文
- 21秋国家开放大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单元自测题参考答案
- 东北抗联英雄人物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牡丹江师范学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