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高考语文典型题之小说形象(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典型题之小说形象(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典型题之小说形象(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典型题之小说形象(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典型题之小说形象(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新高考语文典型题各个击破之小说形象

【引言】鉴于文学类文本材料过长,教师讲评和学生保存极不方便,所以

我们借鉴名校经验,采用试题与文段分开的方式呈现,试题在前,文本材

料在后,以便于讲评与保存,更便于分类总结,形成知识体系,使答题规

范而准确。

一、【小说形象知识体系】

小说形象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

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

造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所以

说,正确把握人物(事物)的品格品行是解答形象类题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小说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是高考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

这部分常设考点有3个: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题型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是小说阅读中的必考题,这部分常常有两种命题

形式:

①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

②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在具体命题时,有些考题是只概括,

不分析;有些考题是概括之后再分析。

考法(-)指定语段人物心理或形象概括分析

第一步:分清描写,抓关键词。看所给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如语

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抓住描写中的关键词语,看其凸

显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或心理。

第二步: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人物在这一语段之前或之后

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

解题技巧活动。

第三步:深入文本,换位思考。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

他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

下做的?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

的具体分析工作。同时还要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

感的丰富性。

考法(二)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

解题技巧理情节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

过程。从人物行为、情节的发展、

矛盾冲突中,可以推断其价值取

向、性格特点、内心状

o

找出小说中描写人物的句子,对

这些直接描述人物外貌、神态、

看描写语言、动作和心理的语段进行提

取和整合,进而概括出人物的性

格和形象特点。

从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人物与

环境等关系中分析形象特征。形

象的典型意义往往要结合故事发

析关系

生的历史背景来思考,而人物活

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

等,往往也与其典型意义有关。

借助作者或他人对相关人物的介

找评语

绍或评价来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注意:(1)形象与性格概念的区别:人物形象这一概念的内涵大于人物性

格的内涵,人物形象特点的核心是人的性格特点,但还包括人物的肖像、

衣着、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行为习惯等因素,而人物的性格特点

则只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心理特点。

(2)常用的答题术语:人物形象的概括,都有较固定的术语。如正面人物

常用以下词语概括:正直、公正、勤劳、勤奋、善良、仁慈、乐于助人、

宽容、大度、严于律己、聪明、机智、深谋远虑、有志气、有作为、专

一、坚定、坚强、勇敢、忠贞、忠诚、真诚、诚实、谦虚、清高、节俭、

简朴、廉洁、博学、能干、一视同仁、正直无私、义无反顾、执法如山、

刚正不阿、冰清玉洁、克己奉公、忍辱负重、表里如一、贫贱不移等。(反

面人物则换成相应的反义词语即可)

用一个判断句表述:XXX是一

综合表述式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

答题模地位)的人。

XXX的形象特点:①特点一十分析;

分点列举式

②特点二十分析;③特点三十分析。

题型二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

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小说中

的形象可分为主要人物形象、次要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而高考对形象作

用的考查重点一般是次要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T①丰富人物小匕格]

P(主要人物)-

T②揭示小说主回

r——------.L(①陪衬主要人物

T陪衬人物卜:t

次--------------T②贸串全文,是线索人物

人,--------------.T③推动情节发展

物一线索人物卜;「:

--------------T④揭示、凸晶主旨]

L{①衬托环境.渲染尔国

需T②成为线索.结构严谨]

雷T③比喻象征.富含深意]

T④突山人物性格,蟠浜弓深化生照]

一、掌握必备知识

小说人物角色

小说阅读"人物角色作用"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问的是人物角色

的作用,作答时却需要由此向小说其他要素扩展,要将人物和"情节安排""结

构设计""主旨表达""人物关系”等方面相勾连。因为小说是一个整体,"人物"

"情节""环境""结构""主旨"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角度小说人物角色角色解读

人物主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的中心。

次次要人物与主角发生同一或相对立的关联。

故事讲述者、观察者第一人称叙述者。

情节事件(矛盾事件旁观者当时在场,不影响故事走向。

冲突)设置冲突参与者冲突双方,有阶级冲突、性格冲突。

情节推动者推动下文情节发展。

结构线索级人物贯串全篇,事件处处为他所知。

与主人公有相同或不同之处,可正衬可反

主要人物的陪衬者

人物关系衬。

对众多人物穿针引线的联联系人物,使各方因他而“相遇”。

系者

情感(主题)情感抒发者、觉悟者表现主旨。

考法(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3考虑”

考虑对情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如果

主要节的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就要考虑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人物考虑对主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

形象题的作用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考虑对读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或

者的作用作用,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读者带来的某种启示。

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5考虑”

从“自身作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

用”考虑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

从“衬托主

衬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

要人物”考

解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是怎样衬托的。

技从“情节作

考虑是否起线索作用,是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巧用”考虑

从“主题作

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要用”考虑

象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

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我”是第一人称,

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真实性的作用。

图示:

(陪衬「①衬托主要人物

从“‘我'

_____人物②渲染气品奠定基调

的作用”考―1

次要-----

虑③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

人物---<----------------<

“我”L主题

—线索,④贯串全文充当线索

[1人物11⑤擒动博茄会展wenl50

答文章通过对XXX形象的塑造,表现……;对……(主题),或……(情节)等起到了……

题作用。如下图示意:

考法(二)物象的作用

自身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独到的特点、作用和

作用审美价值,能够丰富文章的内容。

环境一是指它对时代特点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二是指它对人物活动

作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解题人物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

技巧作用主要人物的映衬,如梅、兰、竹等。

情节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

作用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主题

指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作用

题型三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段既对人物形象

进行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又对人物

进行间接描写(如侧面衬托)。

一、掌握必备知识

塑造人物的常见手法

1.正面描写

(1)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

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2)心理描写: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

行动的内在依据。心理描写,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

独白、梦境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

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3)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

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他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

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写作背景等。

(4)动作描写: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过程,表

现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情节发展。

2.侧面描写

借助其他人物对比衬托,或借助物象衬托,或借助环境衬托,引发读者的

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特别提示:无论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注重细节的描写。

一般来说,细节描写有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环

境细节描写等。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有: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

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

心情、心理活动。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题答题“3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看题干要求和文本内容,确定答题是从

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从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两者兼有。

第二步:找对应,细分析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或者间接描写对应

的内容,根据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相关知识,指出运用这种手法从哪个角

度表现了人物的哪种特点。

人物形象塑

作用

造手法

肖像、神态、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动作描写

直接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语言描写

(正面描写)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

心理描写

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借助其他人

间接描写

物对比衬托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侧面描写)

借助物象衬

借助环境烘

第三步:析效果,组答案指出使用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再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答案整合。

二、【典型题之各个击破】

㈠【《群鸦》靳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太太觉得王紫瑛看不起结婚的女人,王紫瑛骂过她们是家鸽,

李太太心里一直愤愤不平,因此,在知道王紫瑛也不过如此时,心里特别

解气。

B.第二天李先生去署里办公时,已经有六七位同事在那里闲谈,这

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小说暗含了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批判。

C.小说中的王紫瑛是一名有独立自主婚姻观的新女性,但这类人却

在社会受到其他人的另眼相待,间接地反映这个社会的病态。

D.王紫瑛还没等李先生把抱歉的话说完就起身告辞,因为劝告的目

的已达到,相信李先生、李太太会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一段说“古怪的是钟竟不肯移动”,侧面反映了沈太太想把自己

看到的“新闻”分享给别人的急切心理。

B.沈太太在李太太家“眼睛望着绕着电灯的飞蛾”,这一细节描写,

形象地刻画了她掩饰自己急于播报“新闻”,又碍于场合的尴尬心理。

C.“他周密的思想,像一个能攻能守的勇士”一句运用反语,极具讽

刺意味,越是肯定,就越是否定李先生的“周密”和“能攻能守”。

D.文中多处运用了“责任”“负责”等词语,意在渲染、强调这种人

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暗含了对人物的某种肯定,深化了主题。

★8.在对话中凸显人物形象是小说常用的方法,请根据小说相关内

容分析李太太、沈太太的共同性格特点。(4分)

9.请分析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分)

㈡【红日(节选)吴强】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军即将归队,以“他们晓得你来了”为理由,叮嘱妻子阿菊也给

阿本和阿鹏赶做一双鞋子,表现出质朴淳厚的战友情。

B.杨军对阿菊说苏中老百姓的支前鞋做得快,质量好,是希望阿菊能快

点做好鞋,小说也以此表现出人民群众对革命战士的大力支持。

C.杨军与阿菊就做鞋的进度发生一点争执,杨军希望阿菊快点做,而阿

菊对此不满是因为她想要慢慢地做出好看舒服又结实的鞋子。

D.阿菊是一个美丽、纯洁、善良的女人,她最让读者感动的是,在支

持丈夫的革命事业过程中展现出的坚定、勇敢和自强的精神。

1L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多次出现“信"这一物象,其中黎青写给军长的信和张华峰、秦守

本的来信,直接促使杨军下定决心早上战场。

B.”阿菊早就知道杨军要到前方去"这一段运用内心独白和排比的手法,

来表现阿菊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人物形象。

C.此文和孙犁的《荷花淀》都塑造了战争年代农村妇女勇于斗争、积极

要求参军的形象,以此赞扬她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D.选文主要通过杨军与阿菊之间简单自然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的

发展,表现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

12.选文用较多篇幅描写钱阿菊的出场,请简析其用意。

★13.钱阿菊在跟杨军互动的过程中,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㈢、【《一株古树的背后》李青松】

1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搂十八杈是位于北京市密云区的古柏王,树龄三千五百年,作者

与专家曾来探究其前世今生和生存状态。

B.为使古柏复壮,政府拆除了松曹公路部分护坡挡墙和部分房屋,并

将公路整体东移十五米,这些措施彻底解决了古柏衰弱的问题。

C.古柏存储了许多重要信息,以及一个城市的多种记忆,能启发人们

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文明的意义。

D.“有人抱怨,但更多的人是理解”,前者觉得铁栅栏影响了他们与

古柏的近距离接触,而后者明白这是为了保护古柏。

15.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对“九搂十八杈”的解释,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古柏树干粗

壮和分枝多的特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运用大量笔墨描绘古柏的独特形态,还讲述了诸多与古柏相关

的故事,使古树形象更加丰满。

C.文章在叙述中融入了大量的说明性文字,如对古柏的树龄、胸围、

冠幅等的介绍,使文章更具科学性。

D.文章的语言平实自然,如“古柏的西北面是关帝庙的残垣……”,

展现了古柏的历史文化背景。

★16.胡玉民为保护九搂十八杈古柏做出了许多努力,请根据文章内

容,分析他这样做的原因。(4分)

17.文章中说“正是看不见的东西决定着看得见的东西”,请结合文

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㈣【《我有一片戈壁》李玲】

1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见面时志平师父的“喊”,表现出对采油班的传统和“我”这个新

徒弟的不以为意。

B.为符合工作要求,“我”不仅“三穿一戴”,还准备了飞巾、墨镜、

太阳伞等物品。

C.“我成群的钢铁驴牲”,这一称呼带着亲呢、得意以及能指挥它们

齐扬齐俯的骄傲。

D.师父“突然想到了什么,踏起纷飞的尘土,跑掉了”,是想去证明

自己还没有变老。

19.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精巧,以“那一天”开篇,用追述

方式开启“我”的回忆:用“突然”一词,引发了读者对“我”来到这片

戈壁油区的好奇。

B.文中引用歌词,不仅与前文手机循环播放歌曲这一内容相照应,也

含蓄地表达了“我”告别旧日来到戈壁,初次参加工作的内心感受。

C.将串联巡井小路的猪毛菜比作珠翠项链,并想象它们深秋开花时婉

紫嫣红的景象,这暗示了终有一天“我”也会成长为戈壁中的奇迹。

D.把头昂成磕头机,驴叫声五光十色冲向天空……文章以“我们”置

身于狂风骤雨的场景结尾,充满激情,让人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20.文中两次写到师父脚窝的印痕,各有怎样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21.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师父的形象的。

㈤、【《铜牙》曾剑】

2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我”和接兵干部的简单对话,引出了“二爷”这一故事人

物,从而巧妙地切入对二爷参军及牺牲故事的叙写。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塑造人物、表达情感,如写二爷“瘦小的身影”奔

跑,突出了二爷对革命的向往和“我”对二爷的怀念。

C.小说正文以“那天”“二奶说”“我记得”等语句,提示了小说故事

时间与叙述时间的不同,丰富了小说的叙事层次。

D.“后记”写合坟时蝴蝶飞舞的场景,以“羽翅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暗示化蝶者就是“嘴里有光”的二爷,富有浪漫情调。

23.下列对文中二奶吟唱《送郎当红军》部分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

项是()

A.“我”怀疑二奶送别二爷时是否会唱这首民歌,其实是不确定二爷

的参军时间。

B.文中两次写二奶吟唱的歌声,二者一实一虚,都写出二奶深情温婉的

形象特征。

C.这首歌与《党费》中黄新所唱歌谣的歌名相同,内容相近,其传唱背

景也类似。

D.歌词中“红日往上升”一句,与古诗“孔雀东南飞”一句手法相同,

意蕴丰富。

★24.小说中的“铜牙”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

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5.本篇小说由正文和“附录”“后记”三部分组成,这样的处理带来

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三、【典型题之各个击破参考答案】

㈠、【《群鸦》靳以】

6.D(“相信李先生、李太太会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说法错误,从文

中王紫瑛说“其实这事情我并不大注意,我早就知道人类是什么东西”可

知这一说法不成立)

7.D(“也暗含了对人物的某种肯定”说法错误,从文中看,其实是对

人物暗含了嘲讽)

★8.①爱搬弄是非。沈太太把在街上看到王女士和一个男人走的事告

诉了李太太,李太太又把这事告诉了李先生。②推卸责任。面对王女士的

质问,李太太说“我们没有看见,我们是从沈太太那里听来的",沈太太

说“从那里面出来也不一定有不好的行为,也许是去吃饭”。(每点2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成群的乌鸦正象征那些无聊、喜欢搬弄是非的闲人;②侧面反映

了李太太等人在被人教训后烦躁的心境;③照应了文章标题“群鸦”;④

以景寓意,既形象又语含讽刺之意,有利于强化主旨。(每点2分,答出

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㈡【红日(节选)吴强】

【解析】

【导语】这篇选文描绘了一幅战争年代背景下的乡村生活画面,以杨军

和妻子钱阿菊的互动为中心,揭示夫妻间的情感和精神风貌。文章通过细

腻的环境描写和充满生活气息的对话,表现钱阿菊作为军人妻子的个人魅

力及坚韧不拔的品格。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是因为她想要慢慢地做出好看舒服又结实的鞋子”错,她故意说要

两个月是因为不舍,不希望杨军马上动身去部队。

故选C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其中黎青写给军长的信和张华峰、秦守本的来信,直接促使杨军

下定决心早上战场"错,由“'说走就走!'他从衣袋里摸出张华峰、秦

守本的来信,接着说:'你看!一个班捉四百多,一个班捉五百多,一个

连总共捉了一两千。真倒霉!这么好的仗,没参加得上!’”可以看出,

只有张华峰、秦守本的来信直接促使杨军下定决心早上战场。

B.“运用内心独白和排比的手法”错,“阿菊早就知道杨军要到前方

去”这一段应该是旁白,而且并没有使用排比手法。

C.“都塑造了战争年代农村妇女勇于斗争、积极要求参军的形象”错,

《荷花淀》中的妇女没有要求参军。

故选D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钱阿菊伴随着“大地欢笑了。麦苗兴致勃勃地繁荣生长,遍野是绿油

油的一片……鸟鸣和着溪水的流声,在春风里轻轻地回荡”的春天美景出

场,这样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出场提供了优美的背景,春天的美景与钱

阿菊的美丽身姿相互映衬,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突出了自然美与人

物美的和谐统一。

②文中对钱阿菊洗衣服的描写“青年战士杨军的妻子钱阿菊,坐在村外

的小溪边洗着衣裳,春风吹动她的衣襟和头发,她柔和而又健壮的身姿显

得分外俊美”,展现了作为战士妻子身份的她日常生活中的勤劳持家,而

“她手里搓揉着衣裳,水花飞溅,嘴里哼唱着她家乡的江南山歌”则从侧

面体现了她对丈夫的深情,这种情感在战争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同时也

为下文二人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做了铺垫,渲染出一种温馨美好的氛围。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起初,钱阿菊坐在村外的小溪边洗着衣裳,“她手里搓揉着衣裳,水

花飞溅”,在麦苗生长、草木吐青、桃花盛开的美好环境中,哼着家乡的

江南山歌,沉浸在劳动与美景之中,内心平和满足。杨军出现后,二人谈

论做鞋,氛围融洽,她表现出轻松和愉快,享受着夫妻间的相处时光。

②当杨军催促她快点做鞋时,她意识到丈夫即将动身前往前方,内心开

始不安和慌乱,既担心杨军的安危,又不舍得他离开。而在看了张华峰、

秦守本的来信,得知杨军说走就走时,她虽难过不舍,但还是决定赶工做

鞋,说道“你走吧!鞋子我赶工做就是”,以实际行动支持丈夫奔赴前线,

体现出她对丈夫革命事业的理解与支持。

③杨军表达对她的担心时,钱阿菊内心难过和不舍,然而她自尊心很强,

不愿拖累丈夫,也不想被人说闲话,如文中写道“阿菊是个自尊心很强的

女子,不是乐于在别人怜悯之下过生活的人,他没有把替她担心的话明白

地表露出来……也不愿意给闲话人家说,承担拖丈夫尾巴的坏名声”。最

后她决定去天目山当游击队,说道“我不怕!我当游击队去”,此时她的

内心展现出坚定和勇敢,体现了她在面对困难与分离时的自强精神,以及

为了革命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㈢、【《一株古树的背后》李青松】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这些措施彻底解决了古柏衰弱的问题”错误。这些措施为古柏腾出了

空间,改善了它的生长环境,但不能说这些措施彻底解决了古柏衰弱的问

题,该说法过于绝对。后文中“新城子镇林业站专门制定了古柏养护方案”。

15.【答案]D

【解Q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文章的语言平实自然”错误,以偏概全。文章在描写古柏和介绍古树

文化时,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古柏树冠巨大,密叶浓郁,如天然华

盖聚气巢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松’的构成为什么是‘木'

和'公’;比如……天坛里为何多为侧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些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富有文采。此外,“展现了古柏的历史文化背

景”说法错误,该句主要说明了古柏西北面的环境状况。

★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答案】①职业责任感:胡宝民作为新城子镇林业站站长,保护古树是

他的职责所在,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责任感。②对古树的热爱:他多年来

一直关注着九搂十八杈古柏,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它能健康生长。

③意识到古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他深知这株古柏历史悠久,是活着的历

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④重视古树的科

研价值:他认为古柏体内存在着没有被破译的生命密码,因此捡拾柏籽交

给林业科研部门研究。

①职业责任感:胡玉民是新城子镇林业站站长,自1986年工作起就坚

守岗位,“一刮大风下暴雨下冰雹,他就惦记着这株古柏。只有来看看,

没什么情况,才能放心”,这种时刻牵挂、风雨无阻去查看古柏状况的行

为,表明他的职业责任感很强。

②对古树的热爱:胡玉民多年来一直关注着九搂十八杈古柏,对它有着

深厚的感情。他参加工作第一天就与古柏合影,并且在古柏出现问题时,

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他对古柏的热爱不仅仅是因

为工作要求,更是出于对这株古树的珍视和喜爱。

③意识到古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文中提到古树是一部“活着的历史”,

是历史在现实中的生动见证。胡玉民深知九搂十八杈古柏有着三千五百年

的树龄,比北京城还要古老,它不仅仅是一棵普通的树木,更是有着极高

历史文化价值的存在。

④重视古树的科研价值:他捡拾柏籽送给林业科研部门,这是因为他认

为古柏体内存在着没有被破译的生命密码,他希望繁育出更多的小苗为古

柏研究做贡献,这体现出他对古柏科研价值的重视。

17.【答案】①(表层含义)树根深藏地底,人的眼睛看不见,但树根

的生长状况决定着树的生长和健康,古柏能存活三千五百年,且至今仍焕

发勃勃生机,离不开其强大的根系在地下的支撑。

②(深层含义)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基础往往决定着其外在的表现和发展,

就像古柏潜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让它被人们保护着健康生长,其文化

价值和历史意义也得以延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对“正是看不见的东西决定着看得见的东西”这句话进行理解,需要从

文章中寻找具体的事例和相关表述,然后分别从树的生长角度以及事物的

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关系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①从树的生长角度进行理解:文中提到树根深藏地底看不见,但九搂十

八杈古柏能存活三千五百年且生机盎然,靠的是强大的地下根系的支撑;

虽然我们看不到树根的具体形态和生长过程,但它们在地下不断延伸、扩

张,为树提供了稳定的支撑和充足的养分,使得古柏能够茁壮成长。

②从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关系角度进行理解:这句话可引申为

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基础往往决定着其外在的表现和发展。九搂十八杈古柏

承载着诸多的信息、,是活着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它

的这些内在本质和价值虽然肉眼不可见,但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古树的

认知和态度。如人们拆除影响古柏生长的道路和建筑物、制定养护方案等

都是出于对古树的保护。而古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也通过人们的保护

措施得以延续。

文章通过描述北京密云区的一株古柏树,展示了这棵树在自然和人类历

史中的重要性。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事实说明,揭示了古柏作为历史见

证者的价值。胡玉民作为守护者的坚守和努力,体现了对自然与文化的尊

重。文章在描述中融入了关于生态文明的思考,呼吁保护自然遗产,同时

展现了人与自然互动的深刻联系。

㈣【《我有一片戈壁》李玲】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表现出对采油班的传统和“我”这个新徒弟的不以为意”错误,志平师

父来接“我”,并“上下打量我”,和“我”聊天,看不出对采油班的传统和“我”

这个新徒弟的不以为意;后文有“天天有闲力气对我‘喊'",表明这是师父的

习惯性表达。

B.“为符合工作要求……还准备了飞巾、墨镜、太阳伞等物品”错误,飞巾、

墨镜、太阳伞等物品不是工作要求,只是“我”抵御戈壁紫外线的装备。

D.“是想去证明自己还没有变老”错误,后文有“磕头机一再溜车”,可知

是发现磕头机溜车了。

故选Co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想象”错误,原文为“等到了深秋,猪毛菜开花,姓紫嫣红,就像是给

小路戴上了花环”,这是“我”看到的真实景象,不是想象。

故选Co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点句子含义相关内容的能力。

第一处,师父看到“我”嘴里往外吐沙子,还是没有适应这里的生活,于是

驻足感叹“这里的采油工已经换了好几茬了”,“脚窝,有轻有重,各怀心事”。

“心事”暗示出师父的心理波动,作为师父,自然希望徒弟能扎根隔壁,好好工

作,但看到“我”的状态,又担心“我”一样无法忍受这里的艰苦环境,会离开。

第二处,师父刹不住磕头机,失落地说出自己老了;走出的“脚窝凌乱、无

秩序”,“还有一年就退休”,“这戈壁路长着呢,以后还是你们年轻人走”。

可见师父脚窝的印痕表明师父脚步不再稳健,同时内心交织着临近退休的失落、

对油田工作的留恋、对年轻人的期盼等复杂心情。

8.①师父既希望“我”扎根戈壁油田,也担心“我”无法忍受这里的艰苦

环境;②师父的年纪大了,脚步不再稳健,而且内心交织着临近退休的失落、对

油田工作的留恋、对年轻人的期盼等复杂心情。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塑造人物手法的能力。

塑造人物手法有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细节等正面描写,还有环境、其

他人物衬托的侧面描写。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过初次见面,师父“手脸和戈壁一个色,深浅褶皱里藏着条条黑色油污”“穿

一身被油污腌得可以挂住螳螂的红工服,手持一根新折的红柳枝,帽檐转到后脑

勺”“从红柳枝上掐掉一小段,衔在嘴巴里”,这时的服饰、神态、动作等,勾

勒了师父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师父说没必要吐沙子,采油工呆不住,感叹自己老了,说“这戈壁路长着呢,

以后还是你们年轻人走”,文章围绕“我”和师父的日常对话交流等,揭示了师

父的内心世界,爱油田工作,寄希望于年轻人等;

师父工作的环境是“光秃秃的土地”“苍寥景象”“光秃秃的戈壁和成群结

队的磕头机”“粗犷的风”,戈壁荒凉,景象单调,师父对自己的工作又是如此

自豪,他说磕头机是“钢铁驴牲”,自己在指挥“有方的兵马”,景象描写烘托

了师父的职业精神。

【答案】①通过初次见面时的服饰、神态、动作等,勾勒了师父的性格特征;

②围绕“我”和师父的日常对话交流等,揭示了师父的内心世界;③借助戈壁荒

凉恶劣的环境、俯仰的磕头机等,烘托了师父的职业精神。

㈤[《铜牙》曾剑】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我”寻找二爷遗骸的故事,展现了革命烈士的

英勇事迹和后人对先辈的深切怀念。小说结构巧妙,正文、附录和后记相

互呼应,增强了叙事的层次感。细节描写生动,如二爷的铜牙、二奶的歌

声等,赋予人物鲜明的个性和情感。结尾蝴蝶飞舞的场景,富有浪漫色彩,

象征着烈士精神的永存。整体上,小说情感真挚,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充

满人情味。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以'羽翅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暗示化蝶者就是‘嘴里有光’的二爷”

错误,前文写二奶说二爷“嘴里有光”,这里的“光”,是二奶对二爷开

心快乐时露出半颗铜牙的观感,表现的是二奶对二爷的爱;而蝴蝶羽翅“闪

着金光”,客观上是因为阳光照射,实际上是为了表现“我”对二爷、二

奶高尚人格的赞美,因此,文中两处写“光”,对象有别,情感不同。

故选Do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其实是不确定二爷的参军时间”错误,“我”明知二奶当年不太可

能会唱这首民歌,但不愿意用肯定的语言加以否定,而是用不确定的“不

知道”“是否”等加以表达,其言外之意是希望当年有这样的场景,是认

为只有这样的场景才能表现二爷、二奶的深情。因此,“我不知道二爷走

时,二奶是否已经会唱这首歌,她的歌声,是否留在二爷的记忆里”等几

句,不是用来表达“我”对二爷参军时间的不确定,而是用文学性的笔调,

含蓄表达了“我”对二奶、二爷爱情故事的感动和伤感。

B.“二者一实一虚”错误,文中两次写二奶吟唱《送郎当红军》,应当

都属于回忆中的歌声,为虚写,并非“一实一虚”。

D.“手法相同”错误,古诗“孔雀东南飞”一句是比兴手法,“红日往

上升”没有运用比兴手法,只是对早晨太阳升起的描写。

故选Co

★[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文学形象作用的能力。

所谓“情节发展”,通俗地说,就是指小说情节的运行过程,包括楔子、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部分。题干要求分析“铜牙”“在情节

发展中”的作用,考生需要梳理小说各个情节发展阶段中有关“铜牙”的

描写内容,并据此分析其用处。

①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就是“铜牙”的出现,使刘北江确认了老

团长徐光明的遗骨,于是才有了刘北江帮徐光明寻找亲人的网文;而刘北

江的寻亲网文则引发了“我”关于二爷有一颗“铜牙”的记忆,最终“铜

牙”成为确认徐光明就是二爷的重要证据。将上述分析归结起来,可以说

“铜牙”“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

②使情节出现新的波折。由于铜牙的位置出现了与正文有所不同的新判

断,从而使故事发展出现了新的波折。把这一方面的作用归结起来,可以

说“铜牙”使情节出现新的波折,带来了新的波澜。

③使故事有余味。“我”虽然对高中同学关于“铜牙”的新判断有所认

同,但又不愿意刨坟确认,而宁可相信“我二奶旁边沉睡的,是我们朝思

暮想的二爷",“我”的这番作为,使故事看似结束,其实留有余波。这

一方面的作用,可以归结为“铜牙”“使故事有余味”。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结构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①“附录”的人物介绍和“后记”的补叙,与正文情节交错关联,使小

说故事既曲折又合理。“附录”中关于徐光明的人物介绍,“后记”中关

于铜牙位置的补叙,和小说正文部分形成了交错关联的关系。这种交错关

联不仅有小说常见的同向印证,如徐光明的籍贯和二爷的家乡。也有反向

的、矛盾的伏笔铺垫,如二爷参军的年龄是“十二岁”,而徐光明参军的

年龄是“十四岁”;二爷的铜牙在“门牙下右第四颗牙”,埋在二奶旁边

的烈士遗骸的铜牙是“右下第五颗牙”,由此可知徐光明可能不是二爷。

②“附录”“后记”的记述,使徐光明、二爷与所有革命烈士形象融合

在一起,揭示了英烈形象的普遍意义。正文叙写的是一个寻亲故事,主要

塑造了向往革命的二爷形象,也写到了徐光明,以及一群与二爷类似的,

年纪轻轻就牺牲的革命先烈;“附录”着重介绍徐光明的革命经历,“后

记”则对埋在二奶旁边的烈士身份进行了“考证”一一他可能不是二爷,

甚至不是徐光明,而是一位不知姓名的革命烈士。这样一来,小说正文中

涉及的众多革命烈士,包括二爷、徐光明,到此就可以合为一体,形成一

个革色英烈的群体形象,而英烈形象的普遍意义也显然可以由此得到有力

的揭示。

③“附录”“后记”具有的纪实笔调,能增强小说的现实意义(增强真

实性)。“附录”以史传的形式,强化了这些文字的纪实性;而“后记”

则以补记的形式,暗示读者这些记述都是真实的。二者共有的纪实笔调使

小说的现实意义得以增强。特别是“后记”中,“我”相信埋在二奶旁边

的就是二爷,这提示读者,对于敬仰革命先辈的后人而言,不管这些烈士

的真实身份是谁,都可以当作亲人来怀念,都可以当作“二爷”来纪念。

这样一来,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显然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④小说这一结构形式新颖独特,能带给读者新鲜的审美体验。“附录”

呈现的人物传记样式,“后记”所提示的以“记”为名的文体,都可以显

示出纪实性,这与小说作为虚构文学的文体特征显然并不一致,把这三种

不同风格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篇小说,其结构形式的新颖性、

独特性十分突出,必然能带给读者新鲜的审美体验,进而强化了作品的艺

术感染力。

四、【典型题各个击破之原材料】

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群鸦

靳以

沈太太今天特别热心地盼着沈先生可以早些回来吃晚饭,她殷切地望着

钟,古怪的是钟竟不肯移动……

门开了。仆人告诉她,沈先生有聚宴,请沈太太自己吃晚饭。在吃饭的

时候,她也不能静下心去,不能说给人听的“新闻”像小鸟一样地飞着,

顶撞着她的心。终于,她想到了一个人——楼下的李太太。于是她像从黑

暗中看到光明一样。

她匆匆地跑到楼下去,就看见李太太李先生和一个女孩子正在吃饭,他

们请她坐了,他们除去同住的关系外,李先生和沈先生还是同事。

本来是想把使她行立不安的这一点事情告诉李太太的,李先生又在这里,

总是不大好意思。她只好耐性地在那里坐着,眼睛望着绕着电灯的飞蛾。

还算好,李先生很快吃完饭回房了,于是她才得意地说:

“李太太,你知道么,我,我是想来告诉你一件新鲜事的。”

在她这么一句半吞半吐的话的中间,已经暗示着这件事是多么有味,多

么值得听。

“什么事,沈太太,快点说出来吧。”

“你知道在他们那里办公的有一位王女士么?”

“是那位说独身的王紫瑛女士么?”

“是,就是她——”

“真是年轻轻的人,不知道为什么有那怪癖气!”

“快不要信那些吧,我今天看见她了,在中央大街,同一个长得很帅的

男人在一起。”

“是么?”李太太颇惊讶地说,“听说她连男同事都不大高兴理的,而

且不擦粉也不染口红。”

“就是这样反常的人才能做惊人的事呢!”沈太太像是老于世故的,“那

个男人的年岁和她差不多,很亲密的样子,提了许多纸包。”

“那一定是陪她买东西了。”

“当然啦,你还记得她说过的:女人降低自己的身份,男人就会讨好。

可是她现在呢,不也是跳不出女人的圈子?”

“说说人总是容易的,到了自己也还是那么一回事!”

她们同声地叹息着,摆着头。

沈太太把在心中颇有味的新鲜事说过后,才觉得心中松快了。

实在是觉得想说的话都说完了,她才又叮咛一番不要把那件新鲜事说出

去,站起来告辞,翩然地又飞上楼去。

这时候,李先生颇松闲自在地从隔壁的房里走出来。

“总也没有完,不知道成天在说些什么!”

“当然是有栗说的事情,也是值得说的新鲜事——”实实在在的她在想

着他是不是也是一个“别人”?

“你知道在你们那里的王女士么?”

“王紫瑛,是不是?她今天告了假。”

想起这个名字来,他的心中觉着点酸溜溜的。

“我从你那里知道了不少她看不起结婚的女人的话,她骂过我们是家鸽;

可是她自己,你能知道么?”

“什么事呀?”

“随了一个年轻的男人,在中央大街上走着。”

“那有什么关系呢?”

“有人看见他们好像是并着肩从XX旅馆出来的。”李太太故意低下头,

像含羞又不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