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25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25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25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25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浦区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模拟质量调研语文学科试卷2025年4月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譬如平地,,进,吾往也”,出自《论语·子罕》。(2)“,破灭之道也”,出自苏洵《》。(3)李白在《蜀道难》中用林鸟哀鸣盘旋渲染蜀道荒寂凄清的两句是“,”。2.按要求选择。(5分)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伦理治理需(),仅仅依赖制度和机制是远远不够的,既要构建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更需要培育人类的AI科技素养和责任意识。,。,,。(1)下列成语填入文章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釜底抽薪B.纲举目张C.当仁不让D.标本兼治(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①还要重视心的培育②尽管未来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③但永远不要忘记人类才是真正的责任者④这种培育不能仅停留在科技伦理知识的学习上⑤始终肩负着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的重任与使命A.①③②⑤④B.④①②③⑤C.②③④①⑤D.⑤③④②①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3—7题。(17分)小杨阅读了《学习变革——利用脑科学改善学习》一书,以下三则材料是他阅读该书的摘抄。材料一:“具身化”运动早期是由语言学家领导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神经科学家才开始认为语言的理解实际上是大脑中的一种模拟,大脑经历了一个尝试去体验语言所描述的事物的过程。这听起来是合乎逻辑的。然而在此之前,语言被认为是一个认知过程,感官输入仅被视为未经分析的信息,语言从身体传递到大脑,由前额叶皮层分析一个词的意思并产生其内涵。“具身化”的理念是,当我们处理语言的时候,我们有意识地在大脑中产生了一种心理模拟。例如,“妈妈的苹果派的味道”这个短语可能会让你回忆起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闻到烤苹果派的味道是什么感觉。甚至,大脑经常进行着我们完全不知道的无意识模拟,努力为我们所说或所读的单词赋予更完整的意义。2009年,尼登塔尔开始将具身认知从理论转化为实践。她用肌电图测量了面部肌肉的活动,发现在阅读情绪化的词语时,每当读者试图理解文本中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时,细微的面部肌肉就会无意识地移动。不仅如此,当她禁止读者有面部动作时,用来产生快乐或悲伤的语言就失去了很大的影响和作用;而当读者能够动嘴唇时,类似的语言的影响和作用就恢复了。尼登塔尔开始相信,。具身认知领域的大量研究表明,语言理解并不仅仅是由前额叶皮层来完成的。感官输入不仅仅向大脑皮层反馈信号以供理解,这些经历也独立地完成了一定程度的认知。此外,潜意识和无意识记忆能激发对语言更深刻的理解。这些记忆以毫秒为单位不断被触发,以帮助我们理解。因此,经验的广度对学生理解语言至关重要,因为它提供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记忆,让大脑产生更准确的理解。材料二:高阶思维,简而言之是指在大脑内建立联结,它允许学生将新的信息与旧的信息联系起来,并根据他们先前的知识得出独特的结论。理解先验知识的深度决定了一个人与先前所学的知识建立联系的容易程度。对任何主题的理解深度决定了大脑中突触网络的连接密度。对一个主题的深入理解使得与广泛的知识建立联系更为便利,增加了新的联系的可能性。学习的过程确实激发了高阶思维,但学习并不一定能保证高阶思维会发生。可悲的是,有些教育者认为,高阶思维是一种理解水平,而这种理解水平是智力水平更高、更有天赋的学生所特有的。但事实上,高阶思维是人类大脑的一种自然现象。那么,什么样的方法能促进高阶思维的发生?第一个关键要求是自动化。高阶思维需要快速检索核心知识,这样每重复一次检索,大脑就不需要消耗如此高的能量来识别、理解和回忆。自动化让其他认知过程得以发生,因而创造出更高级的关联。2009年,贾思特和凯勒对接受为期六个月强化阅读指导的学生进行了一项大脑研究。结果表明,大量阅读时大脑中增加了新的白质、髓鞘,这些髓鞘包裹着神经纤维,将大脑中的一个“思考”区域与另一个“思考”区域连接起来,提高了记忆的速度,也增加了信息与先验知识建立联系的可能性。第二个关键要求是具身认知。比如,给学生看一张与他们即将阅读的故事相关的图片。脑部扫描发现,这个简单的动作会刺激后压部皮层,从而提高了阅读时的记忆能力。具身认知可以激发大脑接收新信息并更好地理解新信息,从而降低大脑在新的学习中受到的干扰,进而有更好的学习体验。研究团队发现,当学生拥有足够的自动化核心知识,并通过具身认知进行学习时,被称为腹内侧眶额皮质的区域会被激活,这会增加该区域的血流活动,从而提高理解力。材料三:自动化和人脑的关系是什么?人脑中的自动化是指回忆信息时达到最佳效率水平,即所消耗的能量最少。这是因为基础信息处理所需的能量小,才能使大脑能够通过建立新的联结,将能量集中在对高级的信息处理上。学习新知识后进行复习,到一定程度时,大脑将实现自动化。通过大脑扫描技术,人们知道复习改变了树突连接的结构,一旦树突结构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被进一步髓鞘化,这不仅提高了大脑中处理化学信号的效率,而且还降低了信息被遗忘的风险。3.最适合填入材料一画线处的一项是()。(2分)A.面部肌肉有意识地产生细微变化,只因为他理解了文本中情绪化的词语。B.只要面部表情模拟语言中的情绪,读者就能理解文本中语言的深层含义。C.身体会以某种形式模拟情绪语言,这对理解情绪语言的含义有重要价值。D.虽然人们感受不到无意识的表情,但喜怒哀乐会在阅读抒情作品时发生。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以下对“具身认知”阐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言学家认为身体感官与大脑皮层反馈信号无关。B.具身认知强调人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的紧密联系。C.生活经验越丰富越能唤醒具身认知促进语言理解。D.运用具身认知策略一定可以使学生拥有高阶思维。5.依据三则材料,能够对这本书的基本特点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A.本书阐释了大脑学习的生理机制,但并不提供学习策略。B.书中提到的脑科学研究结论,均呈现了详尽的实验过程。C.材料仅呈现了2009年的研究成果,说明结论不够权威。D.本书启发读者运用脑科学知识来解释学习和教育的问题。6.这三则材料选自这本学术著作中三个连续的章节,但小杨在整理摘抄时不小心打乱了章节顺序。你认为正确的顺序是怎样的?请根据材料中重要概念间的联系,说明排序理由。(4分)7.小浦为无法把握《红楼梦》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向小杨求助。请联系材料中有关高阶思维的内容,结合阅读《红楼梦》的经验,代小杨写一封短信,为小浦提出两条具体的阅读建议。(150字左右)(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一只风筝在高空中飘荡韩浩月①一只风筝在高空中飘荡。一切植物还没来得及绿。在这一小片天空下,是一座废弃工厂,厂地平整而荒凉,厂房高大而空旷,窗子失去了玻璃,春天的寒风从窗间钻过,发出时强时弱的啸叫声。这声音在春天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春暖正在从大地深处升起。②这一切与风筝无关。当风筝升高到三米,它就只顾抬头上升,升高到三十米,地上的事情便完全失去与它的联系。现在它在几百米的高空,风在不停地鼓动它的翅膀,发出哗哗的声响。它已经懒得再飞高了,它想静静地漂流一会儿,就像小舟停泊于湖面那样,奈何有根线时不时地扯动它,催它再升高一些。③手握风筝握轮的,是一个十多岁的女孩,穿着一件红色薄羽绒服。正午的阳光太耀眼,风筝成了她眼中的一小块阴影,鲜艳的颜色消失了,蝴蝶的形状消失了,天上的风筝就是一个小黑点,这让她失去了继续放线的兴致。她想在水泥地面上找一块干净的地方坐下来,可爸爸交代她,不要让风筝从天上掉下来。爸爸这样说话的时候,像是交代一件严肃的事情,此刻,他在不远处,用一只手遮住光线,另一只手滑动着手机屏幕。妈妈走到了更远一些的地方,用脚踢着菜园田埂上的泥土块。④这是春天一个最普通的景象。在距离城郭方圆十来公里的地方,每一片空地都有这样的风筝在被放飞。有扎堆在公园一起放的,大人和孩子们都担心着风筝线会纠缠在一起,因为显得有些紧张;更多人还是开着车,寻找一块人迹罕至的空地,单独地放着风筝。这有些孤独,却不用忧心,也不用社交。这些年人们已经习惯孤独。常理中,孩子们总是喜欢放风筝的,你去问一百个孩子,可能只会有一个孩子说他并不喜欢,而之所以他也要和别的孩子一样出门放风筝,那是因为没有办法——他的爸妈觉得他喜欢。⑤天色将晚,风渐弱,风筝从天上一头扎到了地上,女孩慢慢地回收着风筝线。她完成了放风筝的任务了,她喜欢真正的春天劈头盖脸地袭来,那会儿可以不用穿冬天的衣服放风筝,可以穿着裙子,无拘无束地奔跑在草地上、河流边。⑥写过风筝的诗人有许多,其中我只对高鼎有特殊的情感。高鼎是浙江仁和人,生活在清代。我曾觉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得未免太直白,没什么深度和寓意。后来才明白,不是高鼎太直白,而是年少的我太无知。⑦高鼎不仅相貌一般,而且说话做事总是显得怯懦。但幸运的是,高鼎有个外祖父叫孙麟,孙麟一辈子爱好写诗,高鼎受他影响很大。我猜,高鼎是跟随过孙麒去放过风筝的。这祖孙二人要么从家中出发,要么从私塾出发,一高一矮两个身影向田野中走去,其中的一个,手里紧紧捏着一只刚扎好的风筝。有说高鼎写这首《村居》时三十六岁,为躲避战乱在宁波乡村教书为生。俗话说“美好的童年治愈一生”,当了一辈子教书先生的高鼎,从外祖父的身上,得到了用诗来支撑一生的能量。“忙趁东风放纸鸢”,“趁”这个词多好!从这个词可以看到那个行动敏捷的高鼎,那个满心欢喜的高鼎,那个望着天上风筝遐想的高鼎。有了这句诗,高鼎便永远以一个纯真孩子的形象留在了文学史里。⑧宋代还有一个词人叫侯蒙,密州高密人,在他传世不多的词作中,有一首《临江仙》是写风筝的。和高鼎一辈子是乡村教师不同,侯蒙是官至宰相的人,他比高鼎大774岁,但在后世看来,两人还是有不少共同点的,比如都被评价为“其貌不扬”,都以写风筝被人记住。侯蒙的词明显带着不羁与洒脱,甚至不乏狂猾孤傲,比如这句“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再如这句“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⑨据记载,侯蒙那首借风筝抒怀的词,源自有人嘲笑他的相貌,把他的面庞画到了风筝上,放飞到了天上,借以讽刺他经常妄想一飞冲天。侯蒙不生气,在那只风筝上写了《临江仙》,词作虽有傲慢与自得的成分,但更多是自我激励。写完这首词后,侯蒙于三十一岁时考中举人,此后官运亨通。⑩如果相会于时空会客厅,我想在一张小圆桌上满起三杯酒,然后拉高鼎、侯蒙坐下,三人一起聊聊。要聊的话题自然是风筝了,我会向他们介绍,眼下已经有了多个聚集了一两千万人的大都市,在大都市的周边,又环绕产生了一些卫星城,人们工作生活在摩天大厦当中,依据记忆和习惯,模模糊糊地从传统中寻找一些文化证据,来验证当下生活真实与虚无的比例。其中的一个做法是:挑选春天的某一个周末,人们倾巢出动,拥堵在出城高速公路上几十分钟,只为了到郊野,放上一会儿风筝。⑪高鼎和侯蒙会听懂我说的这些吗?在他们的时代,风筝还带有古典的意味,而现在的风筝,几乎和文学没有关系了,它在高空中就那么孤零零地飘着,地上的人,就那么孤零零地看着。风筝和喧哗与热闹、野心与前途等,已经彻底无关了,它只单纯是风筝本身,是一个容易被遗忘的娱乐工具,这一点,很是贴合现代人孤独的精神世界。⑫又是一年季春时节,买一只颜色鲜艳的风筝,带上刚刚脱下羽绒服的孩子,一起去放风筝吧!这次要久久地凝视它,看看会不会有一两句诗句脱口而出?(有删改)8.第②段画线部分赋予风筝以人的思想感情,请赏析其妙处。(3分)9.分析第③段作者详细描写一家人放风筝场景的作用。(4分)10.作者想象自己与高鼎、侯蒙在时空会客厅共聊风筝,请从构思角度加以分析。(4分)11.这篇作品的原标题为《风筝吟》,作者修改为现标题后,意蕴更为丰富,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5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登垂虹亭二首①〔宋〕张元幹其一一别三吴地,重来二十年。疮痍兵火后,花石②稻粱先。山暗松江③雨,波吞震泽④天。扁舟莫浪发,蛟鳄正垂涎。其二熠熠流萤火,□□饮倒虹。行云吞皎月,飞电□长空。壮观江边雨,醒人水上风。须臾风雨过,万事笑谈中。【注释】①本诗作于建炎三年(1129)。这年春天,金兵南下,宋高宗从扬州仓皇渡江南逃,江北地区大多失守。作者主张抗金,重游吴江垂虹桥上的垂虹亭,有感而作。②花石:宋徽宗宣和间曾敕令江南各地交奇花异石,民怨四起。③松江:即吴淞江。④震泽:即太湖。12.结合诗意,为诗中方框处选择合适的一项。(2分)(1)口口饮倒虹A.盈盈B.垂垂(2)飞电□长空A.扫B.暗13.两诗的后两联借风雨抒发现实之感,请以此为角度写一段评点文字。(5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20题。(19分)二山人传〔清〕方苞①荐青山人李锴,辽东铁岭人。曾大父如梓,明宁远伯成梁兄子也,万历己未,铁岭城陷,死其官。入国朝,三世皆盛贵,伯叔父兄弟或嗣封爵,都统禁军;或开府建钺,布列中外。②康熙四十一年,父少司寇蒲阳公卒。时西事方起,山人自请兴屯黑河,逾年归,母卒。再使南河,赐七品冠带。乃尽以先世产业属二昆,移家潞河,潜心经史,凡六七年,邻里未得一识其面。尝游盘山,乐其土风,买田荐峰下,构草舍,杂山旷以耕。其尤贫者,授之田而无所取,疏材果实,与众共之。白山石东村闻其风而慕之。③东村石永宁世饶于财。祖都图为圣祖亲臣,每议公事,不挠于权贵。山人少豪举,好声色狗马,年三十,始折节读书。时伯兄既殁,而诸弟皆幼,独出身当之。家既落奉母居郭东垦墓田以养盎无斗储遇无食者即罄之。母、兄殁,移家盘山,与荐青游。每严冬大雪,携手步西潭,□杖叩冰,相视愉怡。复挈妻子入城,僦屋授经自活。乾隆元年,举孝廉方正,诣有司力言弱足难为仪,众莫能夺也。荐青举博学宏词,及试亦被绌。④荐青之诗,不丐于古,而必求与之并。东村则即事抒指,倏然有真意。荐青中年后,以急兄之急,益窭艰。老而无子。日典衣节食,以养戚属之穷孤。又以所著书稿未定,矻矻不自休。而东村长子及弟之子同登甲科,其僚友为营室庐。少司马德济斋延东村教其兄子辅国公。众皆谓东村自是可安居。东村曰:“吾终不使荐青茕茕,行当独身留盘山,俾有所资以待老也。”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构草舍()(2)不挠于权贵()15.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始折节读书()A.降低身份B.委屈内心C.改变志趣D.坚守节操(2)而必求与之并()A.齐平B.合并C.一起D.兼并16.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A.则B.以C.而D.然17.第③段画线部分有四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4分)家既落奉母居郭东垦墓田以养盎无斗储遇无食者即罄之。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日典衣节食,以养戚属之穷孤。又以所著书稿未定,矻矻不自休。19.概括第②段中石永宁“闻其风而慕之”的主要原因。(2分)20.作者为何要将李锴和石永宁二人合传?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展开分析。(4分)独传与合传均属人物传记书写体例。独传以单一个体为核心,通过完整生平叙述凸显其独特命运与精神品格,强调生命轨迹的连贯性;合传则聚焦两人及以上关联人物,借互动、对照或冲突展现群体命运。(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3题。(11分)海陵许氏南园记〔宋〕欧阳修①高阳许君子春,治其海陵郊居之南为小园,作某亭、某堂于其间。许君为江浙、荆淮制置发运使,其所领六路七十六州之广。凡赋敛之多少,山川之远近,舟楫之往来,均节转徙,视江湖数千里之外如运诸其掌,能使人乐为而事集。当国家用兵之后,修前人久废之职,补京师匮乏之供,为之六年,厥绩大著,自国子博士迁主客员外郎,由判官为副使。夫理繁而得其要则简,简则易行而不违,惟简与易,然后其力不劳而有余。夫以制置七十六州之有余,治数亩之地为园,诚不足施其智;而于君之事,亦不足书。君之美众矣,予特书其一节可以示海陵之人者。②君本歙人,世自孝德。其先君司封丧其父母,事其兄如父,戒其妻事其嫂如姑。衣虽弊,兄未易衣,不敢易;食虽具,兄未食,不敢先食。司封之亡,一子当得官,其兄弟相让,久之,诸兄卒以让君,君今遂显于朝以大其门。君抚兄弟诸子犹己子,岁当上计京师,而弟之子病,君留不忍去,其子亦不忍舍君而留,遂以俱行。君素清贫,罄其家赀走四方以求医,而药必亲调,食饮必亲视,如可理则喜,或变动逆节,则忧戚之色不自胜。其子卒,君哭泣悲哀,行路之人皆嗟叹。③呜呼!予见许氏孝悌著于三世矣。凡海陵之人过其园者,望其竹树,登其台榭,思其宗族少长相从愉愉而乐于此也。爱其人,化其善,自一家而形一乡,由一乡而推之无远迩。使许氏之子孙世久而愈笃.则不独化及其人,将见其园间之草木,有骈枝而连理也,禽鸟之翔集于其间者,不争巢而栖,不择子而哺也。呜呼!事患不为与夫怠而止尔,惟力行而不怠以止,然后知予言之可信也。21.第①段画线部分骈散结合,请加以赏析。(3分)22.对第③段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做事就怕半途而废。B.作者认为凡事都要努力践行。C.作者认为应该先实践后说话。D.作者认为言语需要实践印证。23.本文名为“南园记”,却在第②段用大量笔墨叙写许君“孝德”之行。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其作用。(5分)三写作70分24.营养师精确计算每餐的卡路里,运动手环监测着每一次心跳呼吸,有人担忧:我们越来越习惯用精细化的标尺丈量生活,却往往遗忘了生活本身。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杨浦区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模拟质量调研语文学科试卷答案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1)虽覆一篑(2)赂秦而力亏六国论(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2.(5分)(1)D(2)C二、阅读(70分)(一)(17分)3.(2分)C4.(3分)B5.(3分)D6.(4分)正确顺序为: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理由:材料一阐述具身认知理论,指出语言理解与感官输入、潜意识记忆有关,为后文论述奠基。材料二在具身认知基础上,提出促进高阶思维的两个关键要求(自动化和具身认知),与材料一承接。材料三深入剖析自动化和人脑的关系,是对材料二中“自动化”这一关键要求的进一步阐释,三者层层递进,逻辑紧密。7.(5分)小浦:你好!关于把握《红楼梦》人物性格特征,给你两条建议。一是利用自动化,多读几遍经典情节,让大脑熟悉内容,快速检索关键信息,比如黛玉葬花情节,多次阅读后能更深刻理解黛玉的敏感细腻。二是运用具身认知,阅读时想象自己置身书中场景,如在大观园的宴会中,感受人物互动,这能帮你更好理解人物性格,降低干扰。希望这些建议对你有帮助。小杨[具体日期](二)(16分)8.(3分)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风筝“懒得再飞高”“想静静地漂流”等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展现风筝渴望自由却被线束缚的状态,也暗示出现代人在生活中渴望摆脱束缚却又身不由己的无奈,使风筝形象更鲜明,增强作品的感染力。9.(4分)详细描写一家人放风筝场景,呈现出生活的平淡与孤独。女孩因风筝成小黑点失去兴致,父母各自忙碌,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互动。这一场景与传统放风筝的欢乐氛围形成反差,为后文探讨风筝在现代的意义做铺垫,突出了现代社会人们孤独的精神状态这一主题。10.(4分)这一构思新奇独特,将不同时代的人物置于同一时空对话,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与高鼎、侯蒙聊风筝,将古代风筝的古典意味与现代风筝的孤独现状进行对比,更深刻地揭示风筝在时代变迁中的意义变化,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关系的思考,丰富文章内涵,增添文化底蕴。11.(5分)原标题《风筝吟》侧重于对风筝的吟咏,主题相对单一。现标题《一只风筝在高空中飘荡》,“一只”强调孤独感,“飘荡”突出风筝的无依无靠,不仅描绘风筝在高空的状态,更象征现代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