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份考试生物试卷(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份考试生物试卷(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份考试生物试卷(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份考试生物试卷(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份考试生物试卷(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份考试生物试卷一、单选题(16小题,共40分。其中1-12小题每小题2分,13-16小题每小题4分)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点看,这句话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A.直接价值 B.间接价值 C.经济价值 D.潜在价值2.阅读分析以下材料,判断这些材料中主要依据的生态学原理依次是()材料一沼气工程,是我国政府为改善农村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推广的一种生态工程。材料二我国南方某些地区采用桑基鱼塘模式,能大大提高系统生产力。材料三居住在林区的农民,“靠山吃山”是他们生活的根本。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考虑林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将改善生态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真正做到造林护林。①循环原理②自生原理③协调原理④整体原理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3.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②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③蛇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处于不同营养级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4.细菌、放线菌、真菌、蓝细菌、轮虫、小线虫、鼠妇等生物杂居在土壤中,它们的分布受土质、土层、食物、季节、耕作措施等因素制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中的生物既有生产者也有分解者B.土壤含氧量、有机物含量是影响土壤生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C.利用放线菌、真菌等产生的抗生素防治作物病害属于生物防治D.可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5.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以0.2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A.1.2N0 B.2.2N0 C.1.44N0 D.3.6N0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记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B.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C.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菌体7.某同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进行了相关的操作,得到了如图所示的结果。在该实验中下列操作或结果分析科学的是()A.培养酵母菌前,加热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B.用吸管从静置的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滴在血细胞计数板的中央进行计数C.图中D点和E点相比,E点的生存环境更恶劣D.F点和C点种群数量相同,两点对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相同8.1961年到2007年间全球人类的生态足迹如图所示,地球生态容量是指地球能够提供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的总量。当生态足迹超过地球生态容量时,这意味着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超过了地球的再生能力,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采用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人类的生态足迹B.人类的生态足迹的增加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C.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明显下降D.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提倡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9.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B.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C.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D.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10.某湿地公园通过开展水体生态修复、构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湿地碧道等措施,营造水鸟天堂,吸引了众多的鸟类停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湿地公园中种类繁多的水鸟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B.建设湿地碧道,营造水鸟天堂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C.湿地公园可以供人们旅游观光,其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D.生态廊道的建立能够促进不同地区水鸟种群间的基因交流11.研究人员对某人工林生态系统食物链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能量A表示昆虫同化的能量B.昆虫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昆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C.昆虫的呼吸消耗量可用于昆虫本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D.该人工林中树和昆虫构成数量金字塔可能为倒金字塔12.利用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数量时常用双标记法、可以估计标记物脱落的概率。标记个体同时标记a与b,根据第二次捕捉带b标记的个体可求出a标记的丢失率,同时丢失ab标记的概率为a和b单标记丢失概率的乘积。用该方法对某鼠种群进行调查,得到数据如下表,该种群数量约为()第一次捕捉数第二次捕捉数第二次捕捉只带a标记数第二次捕捉只带b标记数第二次捕捉带ab标记数60644412A.160 B.180 C.200 D.22013.通过系统性生态治理,如清淤补水、种植水生植物和投放有益微生物等措施,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清除淀区淤泥减少了系统中氮和磷的含量,使水华发生的概率降低B.补水后生物种类增加,周围气候得以改善,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种植水生植物使淀区的食物网复杂化,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增强D.水中投放能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有益微生物可促进能量循环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关关雎鸠”中的关关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信息B.“黄鸟与飞,集与灌木,其鸣喈嘴”体现了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C.“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体现了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D.人工释放性外激素诱杀雄虫属于生物防治15.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A.b+c=a B.b+c>a C.b+c<a D.a+b=c1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很多。鼬遇到危险时,由肛门排出有强烈臭味的气体,既是报警信息素,又有防御功能。多种鱼类能产生微弱电压,鱼群在洄游过程中的定位,就是利用生物电场与地球磁场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鼬排出的气体和鱼类产生的微弱电压都属于物理信息B.鼬是信息源,臭气作为信息可调节种间关系C.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驱赶某些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60分,请考生按要求答题)17.下图为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缺少一个重要箭头是_____。(2)发生A过程的生物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A这一过程有_____和_____两种类型。(3)与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_____(填字母)过程。(4)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以_____的形式存在,而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的形式传递。18.如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请据图作答:(1)图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除了图甲中的成分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包括_____。(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C表示_____。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表示)。(3)由图乙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主要特点是_____。(4)若图甲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的食物关系如图丙。其中,甲的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的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_____kJ(用所给字母表示)。19.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系统的优势主要是_____。(2)秸秆利用后产生的废渣可以还田,其中的有机物可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_____可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3)农田中的生物可以通过捕食与被捕食传递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4)该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能力是有限的,这一能力的基础是_____。(5)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填“高”“低”),原因是_____。20.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鼠、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法。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_____(答出3点即可)。(2)消灭某种虫害时,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结果直接影响害虫的_____,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3)研究小组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内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者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通常采用_____法,原因是_____。(4)田鼠大量繁殖导致植被破坏、加速土壤风蚀,控制田鼠种群数量的根本措施是_____。(5)图1表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图2表示某种草原布氏田鼠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的变化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则图1中种群数量以A曲线增长时,种群增长率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少”)。图2中,当R值为a点对应的数值时,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_____。21.近年来基于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的生物修复技术逐渐成为修复严重受损的河湖生态系统的一种重要手段。下图为利用固化载体微生物(将PGPR固定于载体中)修复某重度富营养化小型湖泊的作用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区分不同水体群落的最重要特征是_________。滤食性鱼类主要分布在水体上层,草食性鱼类主要分布在水体的中下层和水草多的地方,这种分布的意义是__________。(2)少量的污染物流入湖泊,无需进行治理即可快速恢复,原因是生态系统存在__________能力。若污染物持续不断流入,会导致湖泊中鱼虾大量死亡,________稳定性降低。(3)固定于载体中的PGPR一方面可快速降解污染物,释放_________,为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提供养分;另一方面可与水体中的有害菌竞争,降低水体中有害菌的比例,减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沉水植物也可为PGPR提供有机养分和_________,二者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接种PGPR时通常需选择土著微生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原理。(4)某科研团队对采取该生物修复技术修复后的人工鱼塘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部分数据未给出,能量单位为×103J/cm2·a,肉食性动物作为只占据一个营养级研究)。生物类型呼吸散失的热能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外来有机物输入的能量生产者48626350植食性动物13X355肉食性动物Y71610据表分析,Y的数值为________,流入该人工鱼塘的总能量为________J/cm2·a,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保留1位小数)。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份考试生物试卷一、单选题(16小题,共40分。其中1-12小题每小题2分,13-16小题每小题4分)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点看,这句话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A.直接价值 B.间接价值 C.经济价值 D.潜在价值【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巨大。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3、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就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详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话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价值中的美学价值,A正确,BCD错误。故选A。2.阅读分析以下材料,判断这些材料中主要依据的生态学原理依次是()材料一沼气工程,是我国政府为改善农村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推广的一种生态工程。材料二我国南方某些地区采用桑基鱼塘模式,能大大提高系统生产力材料三居住在林区的农民,“靠山吃山”是他们生活的根本。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考虑林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将改善生态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真正做到造林护林。①循环原理②自生原理③协调原理④整体原理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详解】材料一实施沼气工程主要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是循环原理,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个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个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材料二我国南方某些地区采用的桑基鱼塘模式,就是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高效生态系统,主要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是自生原理;材料三在进行植树造林时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依据的是整体原理。综上所述C正确。故选C。3.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②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③蛇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处于不同营养级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其中大麦和狗尾草属于生产者,其余均为消费者。该食物网含有4条食物链,即大麦→蝗虫→青蛙→蛇、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狗尾草→蝗虫→青蛙→蛇、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蛇。【详解】①就食物链(网)来看,只出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因而不能构成生物群落,①错误;②本食物网中共出现4条食物链,②正确;③在不同的食物链中,蛇分别占第四、五营养级,③正确;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③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4.细菌、放线菌、真菌、蓝细菌、轮虫、小线虫、鼠妇等生物杂居在土壤中,它们的分布受土质、土层、食物、季节、耕作措施等因素制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中的生物既有生产者也有分解者B.土壤含氧量、有机物含量是影响土壤生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C.利用放线菌、真菌等产生的抗生素防治作物病害属于生物防治D.可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气候、能源、无机物、有机物)。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详解】A、土壤中的生物种类多样,像蓝细菌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而细菌、真菌等很多生物能分解有机物,属于分解者,A正确;B、土壤含氧量和有机物含量在土壤不同垂直层次存在差异。比如表层可能氧气相对充足、有机物来源丰富,不同生物对这些条件需求不同,会导致它们在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同,所以土壤含氧量、有机物含量是影响土壤生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B正确;C、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利用放线菌、真菌等产生的抗生素防治作物病害,是利用了生物产生的物质来防治病害,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D、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D错误。故选D。5.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以0.2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A.1.2N0 B.2.2N0 C.1.44N0 D.3.6N0【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为某年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λ-1为增长率。【详解】由增长率数值0.2求得λ=1+0.2=1.2,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N0·(1.2)2=1.44N0,C正确。故选C。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记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B.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C.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菌体【答案】B【解析】【分析】1、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范围大的动物的调查,对蚜虫、跳蝻等活动范围小的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种群密度=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2、调查人群中某遗传病发病率时,最好要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来进行,应在人群中应随机抽样调查。3、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的菌体,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及其顶点的菌体。【详解】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导致计算的数值比实际值偏大,A不符合题意;B、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数值会偏小,B符合题意;C、如果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结果会偏大,C不符合题;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菌体数,D不符合题意。故选B。7.某同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进行了相关的操作,得到了如图所示的结果。在该实验中下列操作或结果分析科学的是()A.培养酵母菌前,加热去除培养液中溶解氧B.用吸管从静置的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滴在血细胞计数板的中央进行计数C.图中D点和E点相比,E点的生存环境更恶劣D.F点和C点种群数量相同,两点对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有氧条件下有利于繁殖;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稳定,图中c点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详解】A、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时,繁殖速度快,A错误;B、吸取培养液前应先振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B错误;C、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酵母菌产生的代谢废物增多,酵母菌的生存环境恶化,不利于酵母菌的生长,C正确;D、F点与C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相同,但前者种群数量处于增长时期,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而后者则处于种群衰退时期,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错误。故选C。8.1961年到2007年间全球人类的生态足迹如图所示,地球生态容量是指地球能够提供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的总量。当生态足迹超过地球生态容量时,这意味着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超过了地球的再生能力,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采用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人类的生态足迹B.人类的生态足迹的增加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C.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明显下降D.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提倡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详解】A、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对环境保护很重要,因为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空气污染、节约自然资源,并促进可持续发展,减少人类的生态足迹,A正确;B、由图可知,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为1.4个地球,约为地球生态容量的1.4倍,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会导致某些生物数量减少甚至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B正确;C、由图可知,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一直在上升,未明显下降过,C错误;D、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能减少对环境污染和节约资源,能降低生态足迹,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提倡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D正确。故选C。9.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B.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C.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D.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详解】A、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A错误;B、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B错误;C、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也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错误;D、性别比例是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D正确。故选D。10.某湿地公园通过开展水体生态修复、构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湿地碧道等措施,营造水鸟天堂,吸引了众多的鸟类停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湿地公园中种类繁多的水鸟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B.建设湿地碧道,营造水鸟天堂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C.湿地公园可以供人们旅游观光,其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D.生态廊道的建立能够促进不同地区水鸟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详解】A、公园存在多种珍惜鸟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不同种类的鸟)和基因多样性(同种鸟的不同差异),A正确;B、建设湿地碧道,营造水鸟天堂,是在当地进行保护,没有对动物迁移,因此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措施,B正确;C、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供人类旅游观赏属于直接价值,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体现了生态功能,属于间接价值,但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C错误;D、生态廊道的建立能促进不同地区种群间基因交流,增大种群出生率,D正确。故选C。11.研究人员对某人工林生态系统食物链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能量A表示昆虫同化的能量B.昆虫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昆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C.昆虫的呼吸消耗量可用于昆虫本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D.该人工林中树和昆虫构成的数量金字塔可能为倒金字塔【答案】D【解析】【分析】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详解】AC、昆虫的同化量等于昆虫摄入量减去昆虫的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故能量A表示昆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昆虫的呼吸消耗量不能用于昆虫本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AC错误;B、昆虫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故属于树流入分解者的能量,B错误;D、由于昆虫数量比树的数量多,因此树和昆虫构成的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D正确。故选D。12.利用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数量时常用双标记法、可以估计标记物脱落的概率。标记个体同时标记a与b,根据第二次捕捉带b标记的个体可求出a标记的丢失率,同时丢失ab标记的概率为a和b单标记丢失概率的乘积。用该方法对某鼠种群进行调查,得到数据如下表,该种群数量约为()第一次捕捉数第二次捕捉数第二次捕捉只带a标记数第二次捕捉只带b标记数第二次捕捉带ab标记数60644412A.160 B.180 C.200 D.220【答案】B【解析】【分析】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记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记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详解】首先,计算第二次捕获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以标记a为例,a标记的丢失率=第二次有b无a/第二次带b=4/(4+12)=1/4,同理b标记的丢失率也为1/4,同时丢失ab率为1/16,第一次标记60只,同时丢失ab数为60/16,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得N=Mn÷m=(60-60/16)×64÷(4+4+12)≈180,B正确。故选B。13.通过系统性生态治理,如清淤补水、种植水生植物和投放有益微生物等措施,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清除淀区淤泥减少了系统中氮和磷的含量,使水华发生的概率降低B.补水后生物种类增加,周围气候得以改善,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种植水生植物使淀区的食物网复杂化,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增强D.水中投放能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有益微生物可促进能量循环【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详解】A、淤泥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如N、P等)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促进藻类的大量繁殖,形成水华,所以清除淀区淤泥可减少系统中氮和磷的含量,可使水华发生概率降低,A正确;B、生物种类增加,周围气候得以改善属于生态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C、种植水生植物,可使淀区食物网更加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C错误;D、微生物可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产生无机物,加快物质循环,能量不能循环,D错误。故选A。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关关雎鸠”中的关关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信息B.“黄鸟与飞,集与灌木,其鸣喈嘴”体现了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C.“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体现了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D.人工释放性外激素诱杀雄虫属于生物防治【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①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②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③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详解】A、雎鸠是水鸟,关关是象声词,形容雎鸠的叫声,体现的是物理信息,A错误;B、“黄鸟与飞,集与灌木”意思是黄鸟飞翔在天际,落在灌木之上,体现的是行为信息;“其鸣嘴嘴”鸣叫声婉转清丽,体现的是物理信息,B正确;C、“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意思是燕子飞在天上,参差舒展翅膀,体现的是行为信息;“燕燕于飞,上下其音”意思为燕子飞在天上,鸣音呢喃低昂,是声音,体现的是物理信息,C正确;D、人工释放性外激素诱杀雄虫,是利用生物之间的化学信息传递,减少害虫数量,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故选A。15.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A.b+c=a B.b+c>a C.b+c<a D.a+b=c【答案】C【解析】【分析】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为:摄入的能量有两个去向:同化量+粪便量(粪便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同化的能量有两个去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能量传递效率=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该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详解】由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a除了传递给消费者(b)和分解者(c)外,生产者自身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了部分能量,因此a>b+c,C正确。故选C。1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很多。鼬遇到危险时,由肛门排出有强烈臭味的气体,既是报警信息素,又有防御功能。多种鱼类能产生微弱电压,鱼群在洄游过程中的定位,就是利用生物电场与地球磁场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鼬排出的气体和鱼类产生的微弱电压都属于物理信息B.鼬是信息源,臭气作为信息可调节种间关系C.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驱赶某些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答案】B【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①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环境或生物;②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③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鼬排出的气体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B、鼬遇到危险时,由肛门排出有强烈臭味的气体,鼬是信息源,臭气作为信息可调节种间关系,B正确;C、生物和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不一定都是双向的,C错误;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驱赶某些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故选B。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60分,请考生按要求答题)17.下图为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缺少的一个重要箭头是_____。(2)发生A过程的生物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A这一过程有_____和_____两种类型。(3)与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_____(填字母)过程。(4)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以_____的形式存在,而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的形式传递。【答案】(1)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到绿色植物(2)①.分解者②.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③.有氧呼吸④.无氧呼吸(3)B、C(4)①.二氧化碳或碳酸盐②.二氧化碳③.含碳有机物【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③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④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⑤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2、据图分析:A、B、C表示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D表示燃烧。【小问1详解】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是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正是这一过程使碳循环能够进行,因此题图中缺少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到绿色植物的箭头;【小问2详解】A过程是将动植物遗体和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发生这一过程的生物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A这一过程即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小问3详解】A过程本质是呼吸作用,B过程是动物的呼吸作用,C过程是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它们本质相同;【小问4详解】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18.如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请据图作答:(1)图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除了图甲中的成分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包括_____。(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C表示_____。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表示)。(3)由图乙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_____。(4)若图甲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的食物关系如图丙。其中,甲的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的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_____kJ(用所给字母表示)。【答案】(1)①.太阳能、热能②.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2)①.营养级Ⅱ同化的能量②.营养级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③.×100%(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小问1详解】m1表示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部分能量是太阳能或生产者固定的能量,m2表示从该生态系统散失的能量,即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能量金字塔反映的是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能量的关系,食物链的营养级只涉及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小问2详解】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营养级Ⅱ同化的能量,C表示营养级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而图乙中营养级Ⅱ同化的总能量为b,则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0%。【小问3详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小问4详解】假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a,则丙从甲→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a×X×20%,丙从甲→乙→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a×(1-X)×20%×20%,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可知:a×X×20%+a×(1-X)×20%×20%=A,因此a=。19.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系统的优势主要是_____。(2)秸秆利用后产生的废渣可以还田,其中的有机物可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_____可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3)农田中的生物可以通过捕食与被捕食传递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4)该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能力是有限的,这一能力的基础是_____。(5)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填“高”“低”),原因是_____。【答案】(1)①.水稻固定太阳能的总量②.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2)CO2和无机盐(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4)①.自我调节②.负反馈调节(5)①.高②.森林生态系统的组分多,食物网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就高【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此图为农田生态系统对秸秆的进一步作用--生态农业,其优点之一是实现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了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把有机物转化为CO2、无机盐等无机物被生产者利用,其能量沿食物链传递,其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小问1详解】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在此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是生产者,所以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水稻固定太阳能的总量。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农田生态系统将秸秆进行了多层次的利用,使其在不同途径中发挥作用,这一优势体现在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小问2详解】秸秆利用后产生废渣可以还田,其中的有机物可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CO2和无机盐可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小问3详解】农田中的生物通过捕食与被捕食传递信息,这种信息传递能够对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使得不同生物之间的数量等关系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所以体现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小问4详解】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该农田生态系统也不例外,所以该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可以使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向于缓和,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小问5详解】林生态系统的组分比农田生态系统多,包含众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物种,其食物网更为复杂,意味着其中的营养结构更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而抵抗力稳定性又与自我调节能力呈正相关,所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农田生态系统高,原因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组分多,食物网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就高。20.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鼠、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法。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_____(答出3点即可)。(2)消灭某种虫害时,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结果直接影响害虫的_____,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3)研究小组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内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者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通常采用_____法,原因是_____。(4)田鼠大量繁殖导致植被破坏、加速土壤风蚀,控制田鼠种群数量的根本措施是_____。(5)图1表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图2表示某种草原布氏田鼠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的变化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则图1中种群数量以A曲线增长时,种群增长率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少”)。图2中,当R值为a点对应的数值时,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_____。【答案】(1)①.样方②.随机取样;选取合适的样方大小;选取合适的样方的数目(2)①.性别比例②.出生率(3)①.标记重捕②.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4)降低其环境容纳量(5)①.不变②.增长型【解析】【分析】1、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小问1详解】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以及根据物种的特点来选取合适的样方数目和样方大小。【小问2详解】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雌性个体不能得到交配的机会,影响害虫的出生率,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小问3详解】由于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小问4详解】控制田鼠数量的根本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增加田鼠生存的阻力。【小问5详解】图1中A曲线是“J”形增长曲线,种群以固定值λ倍增长,所以增长率不变。据图2可知,a点R值大于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21.近年来基于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的生物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