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含解析答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含解析答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含解析答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含解析答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含解析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山西)

(考试时间:70分钟,分值:75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n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八年级下册第1-6课。

5.难度系数:0.7„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

求。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序言中写道:“凡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单位、各级人民政府和

全国人民均应共同遵守。”这说明其()

A.具有临时宪法作用B.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序言中写道:‘凡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

单位、各级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均应共同遵守。’”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通过的。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制定以前的建国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

用,A项正确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庄严宣告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排除B项;三大改造的完成,确立了社

会主义制度,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D

项。故选A项。

2.“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54门礼炮齐鸣28响……随后,盛大的阅兵式开始……阅

兵式结束后,举行了盛大的群众游行。”材料描述的是()

A.北平和平解放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开国大典D.庆祝西藏和平解放

【答案】C

【解析】由题干材料“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54门礼炮齐鸣28响……随后,盛

大的阅兵式开始……阅兵式结束后,举行了盛大的群众游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

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54门礼炮齐鸣28响;其中54门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中

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1949年开国大典宣告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C

项正确;北平和平解放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与材料描述的情景不符,排除A项;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排除B项;西藏和平解放是在1951年,新中国成立后,与

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下图是赵延年于1953年创作的一幅宣传画,可知当时我国()

多增力口一行•生理

多消射一]固敞人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B.人民积极生产以支援抗美援朝

C.工人地位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D,社会主义改造激发了生产热情

【答案】B

【解析】据题干“赵延年于1953年创作的一幅宣传画”和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的时间为1950年10

月开始,到1953年7月结束,据此依据题干图片“多增加一分生产,多消灭一个敌人”可知,人民积极

生产以支援抗美援朝,B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开始,1957年结束,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

面貌,排除A项;工人地位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目的是为了抗美援朝,排除C项;三大改造在1953

年开始进行,1956年结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

4.苍松有幸伴忠骨一第十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眠沈阳,2024年11月29日志愿军烈士遗骸抵达沈阳

烈士陵园,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这场战争中的战斗英雄有()

A.黄继光、董存瑞B.黄继光、邱少云

C.雷锋、邱少云D.董存瑞、邱少云

【答案】B

【解析】据题干“苍松有幸伴忠骨一第十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眠沈阳,2024年11月29日志愿军

烈士遗骸抵达沈阳烈士陵园,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反映战争是抗美援朝战

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如上甘岭战役中勇堵枪眼的黄继光和严潜

守伏纪律的邱少云,罗盛教冰下救少年,他们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

“最可爱的人”,B项正确;董存瑞牺牲于1948年解放隆化的战斗,排除A项;雷锋是新中国探索建设

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解放军好战士”,排除C项;董存瑞牺牲于1948年解放隆化的战斗,排除D项。

故选B项。

5.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几十年后,英国学者罗伯特・奥内尔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

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作者意在强调这次战争()

A.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B.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

C.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D.增强了中国军事实力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可知,这说明了抗美援朝

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A项正确;BD两项都是抗美援朝的影响,但与材料中的“中国从他

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描述关联不紧密,不如A项准确,排除BD项;

抗美援朝与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无关,一五计划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排除C项。故选A项。

6.图表法是梳理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下列表格内容反映的是()

时间开展地区涉及人口主要意义

1950年6月―1952年冬新解放区3亿多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A.解放战争B.抗美援朝C.土地改革D.镇压反革命

【答案】C

【解析】据“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和所学可知,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

改革法》,从1950年秋季开始,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分期分批地展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

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C项正确;

解放战争发生在1946年-194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抗美援朝开展地在朝鲜,与材料表述内

容不符,排除B项;镇压反革命与材料“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1953年发行的部分分币的样币。你认为该图的主题体现了()

A.“一五”计划已经取得巨大成就B.发展汽车制造的决心勇气

C.改善交通运输的美好愿景D.国民经济工农比例的严重失调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1953年发行的部分分币的样币”并结合图片可知,1953年发行

的人民币中,一分的票面上印制着汽车的图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中国刚刚开始一五计划,

所以这样的图样包含着中国人民希望改善交通运输的美好愿景,C项正确;1953年一五计划刚刚开始,

而不是已经取得重大成就,排除A项;图中虽然呈现了汽车的样式,但不能通过此样式得出发展汽车

制造的决心勇气,排除B项;图片中并没有交代农业有关事项,所以不能得出工农业比例的结论,排

除D项。故选D项。

8.图1、图2分别是《人民画报》1955年、1957年的年度封面照片。它们反映了()

图1丰收的喜悦图2鞍钢之夜

A.国民经济成功恢复B.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发展

C.“大跃进”运动蓬勃开展D.向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迈进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1955年、195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正值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年—1957

年),广大人民在热火朝天的投身于国家建设中,因此它们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发展,B项正确;

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完成,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与题

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四个现代化目标”是1964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9.下表是八年级某同学上完历史课后在教材上记下的笔记。据此推测,他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是()

一、生产合作促发展

二、公私合营获新生

三、制度建立谱新篇

A.抗美援朝B.土地改革C.三大改造D.建设成就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

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社会发展,1954年国家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底国家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

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题干都是关于三大改造的内容,因此该同学

学习笔记的主题是三大改造,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抗美援朝的内容,比如抗美援朝的原因、目的、

人物、影响等,排除A项;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B项;题干没有建设成就,比如一五计划成就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等,排除D项。故选C项。

10.下面是我国1952年和1957年的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一变化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项目钢(万吨)煤(亿吨)电力(千瓦时)石油(万吨)

1952年1350.667344

1957年5351.3193146

A.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B.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D.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我国1952年和1957年的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超额完成时,我国的钢铁、煤炭、石油、电力等均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项正确;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主要事件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等,与图表内容不符,排除A项;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与图表

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下侧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北京市民迎接新中国农民报名参加农业生手工业者组织的木器

绸布店庆祝公私合营

第一次普选产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工业布局的调整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农村土地改革的完成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北京市民迎接新中国第一次普选”反映的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图片“农民报名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组织的木器生产合

作社”、“绸布店庆祝公私合营”反映的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

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题干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项正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题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无关,排除A项;题干并未涉

及工业化建设,和工业布局的调整无关,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农村土地改革,排除D项。故选C

项。

12.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大娘笑着说:“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

还有什么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了法治化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还有什么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

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断,当时中国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人民真正实

现了当家作主,A项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人民代表,与政治协商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是展示了人民当家作主,没有提及

相关法律,无法体现法治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3.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

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

法的制定()

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B.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体现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D.体现政治协商的主要职能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和所学知识可知,1954

年宪法起草草案的过程中,体现了不同阶层民众参与了宪法的制定,也就体现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C

项正确;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在宪法所规定的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

项;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排除B项;政治协商是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排除D项。故选C项。

14.如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C点到D点这一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

,发

A.农村经济不断发展

B.经济建设有计划性

C.中共中央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D.纠“左”工作尚未启动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C到D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上升趋势,这得益于六十年代初,党中

央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C项正确;“农村经济不断发展”

这一选项没有直接解释为何在I960年至1965年间会出现显著的增长。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一个长

期过程,而非短期内突然增长的原因,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确实在经济建设中注重计划性,但

这并不足以解释为何在I960年至1965年间农业经济会出现如此显著的增长。计划性只是经济发展的

一种方式,而非直接的增长动力,排除B项;在“八字方针”提出之前,中共中央已经开始注意到经济

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着手进行纠正。而且,“八字方针”本身就是纠“左”工作的一部分,排除D项。

故选C项。

15.“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

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可行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中共中央的这一深刻

反思主要是基于()

A.三大改造后期存在的问题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破坏生产力

C.“大跃进”造成严重困难D.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社会动乱,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对全国的经济、民主、法制、文化都造成极大破坏,D项正确;三大改

造存在过急过快的问题是三大改造的缺点,三大改造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与题干的政治大革命无

关,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使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属于经济领域的严

重失误,排除B项;“大跃进”属于经济领域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第n卷

二、材料分析题(4小题,共45分)

16.回顾中国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做出了彪炳史册的伟大贡

献。李老师据此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根据图文信息,完成相关学习任务。(12分)

任务一【梳理时空一见证重要时刻】

中共一大①板门店签署②三大改造中共二十大

召开停战协定完成召开

III_____I>

1921年1953年1956年2022年

任务二【识读图片一感悟辉煌成就】

(1)上面年代尺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的重大事件。请从不同角度简述①②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4分)

(2)依据上面图片,指出工业成就的特点和地域分布特点。(2分)

(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请从下面关键

词中任选三个,以“民生•幸福”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6分)

《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农业合作化运动

【答案】(1)①事件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

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

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2分)②事件实

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

(2)工业成就的特点:集中于重工业领域。(1分)

地域分布的特点:重工业项自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交通建设成就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南部地区。(1

分)

(3)示例:

民生•幸福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奋斗目标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对新解放区开始进行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完成,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农民翻了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

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一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土改完成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民缺乏工具、资金等,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国

家对农业进行改造,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生活得到很大提高。

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的精神境界极大提升。在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党也将继续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任选三个关键词进行论述,6分)

【解析】(1)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事件停战协定的签订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抗美援

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

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

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工业成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主要集中于重工业领域。

地域分布的特点:结合图片和所学可知,工业项自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交通建设成就主要集中在西

部和南部地区。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17.近年来,中央连续出治了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回眸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村的政

策先后作出过重大调整,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结合所学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1950—1953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1950年(%)1953年(%)

阶层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85.545.292.191.4

富农、地主14.554.87.98.6

材料二这场运动的宗旨是提高产量、防止富裕农民重新冒头、争取更大程度的农业专业化,以

及加速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到1956年年底,约96%的农户正式成为合作社社员。

——摘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观察上表、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4分)

(2)材料二中的“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运动后所有制的变化。(2分)

(3)依据图表,指出我国1957—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呈现的趋势并分析造成变化的原因。(4分)

(4)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农业政策,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1分)

【答案】(1)信息:贫农、中农人口比重和土地占有比重不断增加;富农、地主人口比重和土地占有

比重不断减少。(2分)

影响: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

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分)

(2)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分)变化: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集

体)公有制。(1分)

(3)1957—1962年人均粮食产量呈减少趋势。(2分)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或“左”的错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2分)

(4)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依据国情制定政策,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

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曲折中前进的。(1分)

【解析】(1)信息:观察材料一1950—1953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可知

贫农、中农人口比重和土地占有比重不断增加;富农、地主人口比重和土地占有比重不断减少。

影响:根据材料一并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1950年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

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

件。

(2)时间:根据材料二“以及加速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到1956年年底,约96%的农户正式

成为合作社社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实行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可知所有

制变化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3)趋势:观察材料三图表可知1957—1962年人均粮食产量呈减少趋势。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左”的错误,

急于求成,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4)启示:通过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可知,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农业政策给我

们留下的启示有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依据国情制定政策,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

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18.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8分)

材料一下面两幅图反映了“农民从土地上爬起来,翻身做主人”的情景。

材料二1952年,甘肃天水地区粮食总产量达到5.1亿千克,较1949年增长9384.5万多千克,增

长22.5%o人均产量较1949年增长30.8%。

(1)材料一中农民能够“从土地上爬起来,翻身做主人”的法律依据是什么?该依据主要内容有哪些?

(4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的完成有什么意义?(2分)

【答案】(1)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分)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

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分)

(2)问题:说明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不断增加。(2分)

(3)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

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

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法律依据:根据材料一两幅图“农民从土地上爬起来,翻身做主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农民能够“从土地上爬起来”反映的是土地改革。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的颁布,为土地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内容:根据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相关知识,直

接概括出主要内容即: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问题:根据材料二“1952年,甘肃天水地区粮食总产量达到5.1亿千克,较1949年增长9384.5

万多千克,增长22.5%o人均产量较1949年增长30.8%”可知,材料二说明了土地改革调动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不断增加。

(3)意义:材料一反映了土地改革,材料二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

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

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9.王老师为了提升同学们的学科素养,对历史史事形成正确的认识和价值判断,组织同学们进行了以下

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完成学习任务。(14分)

任务一【收集图片——了解来龙去脉】

图一板门店签字图二跨过鸭绿江图三黄继光

(1)历史事件包含诸多要素,如时间、地点、主要涉事人物、成因、经过、结果、影响。图一属于

其中哪一要素?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排列上述图片。(2分)

(2)简述图三人物事迹;从他身上你学习到了什么?(1分)

任务二【阅读名言——体会历史内涵】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毛泽东

B.“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