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下期高二语文期末复习检测卷(一)(统编选必上中册解析版)_第1页
2023年下期高二语文期末复习检测卷(一)(统编选必上中册解析版)_第2页
2023年下期高二语文期末复习检测卷(一)(统编选必上中册解析版)_第3页
2023年下期高二语文期末复习检测卷(一)(统编选必上中册解析版)_第4页
2023年下期高二语文期末复习检测卷(一)(统编选必上中册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下期高二语文期末复习检调卷(一)

(新高考地区通用)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

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

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

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

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

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

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

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

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

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一

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

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

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栗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

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讪(曲),

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

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

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

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

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

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

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

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已出也。”

(《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

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

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

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阳货》)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

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

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

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翟量、鱼鳖、纵黛孕别之时,罔罟、毒

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

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

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

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

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

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

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

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

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

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

“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

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

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

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

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

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

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

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

收、相灭相生、相反相成,都是显而易见的。

B.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

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是积极有为的。

C.韩非讲求君道的无为,黄老之学讲求臣道的无为,两者追求不同,但都含有积极

意义,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

D.材料一最后一段引用《论语》《荀子》之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儒家形成了早期的保

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指出了儒、

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B.在我国古代的一些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C.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

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

D.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内在原因在于,它

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

观点的一项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B.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D.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在学完先秦诸子单元后,小明对材料给出的“‘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

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有所疑惑,请从中国古代文人中任举一例,结合材料谈谈你

对本句的理解。

【答案】1.A2.D3.A

4.材料一按总分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先提出观点,指出儒、道两家在历史上相互补

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然后重点论述道

家的无为并非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而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最

后简单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5.“兼济天下”是儒家的有为,“独善其身”是道家的无为,两者看似矛盾,实际上是

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的,可以通过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时追求的侧重点不同来

体现。

示例一:陶渊明早期有“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曾多次出仕为官。经历了东晋政治的

酷虐和官场的黑暗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他顺应自然、乐天知命

的逍遥无为思想。

示例二:苏轼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他为官的

每一任都留下了斐然的政绩。另一方面他又透过无限的时空来思考人生,观照自然,物

我两忘,表现出“独善其身”的无为思想。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是积极有为的”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的“而道家的老子

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是说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有积极的成分,也有

消极的部分,直接将其判定为“积极有为的”太过绝对。

C.“两者追求不同”错,文章指出“黄老之学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说明也支持“君

道的无为”,与韩非的追求没有不同。

D.“是为了证明儒家形成了早期的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错,材料一最

后一段的引用是为了证明“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而非保

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内在原因在于,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错误,强加因果关系。结

合“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

“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

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等分析,选项中“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

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与“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之间

无因果关系。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A.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

改变,用正确的社会政治措施适应它就吉祥,用错误的社会政治措施违背它就凶险。主

要讲遵守自身规律,且规律不会改变。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B.意思是骏马跨跃一下,也不会超过十步的路程;劣马拉车连走十天,功效来源于走个

不停。这里在强调坚持的作用,强调“有为”。

C.意思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

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阐述的是单纯的儒家有为的思想,没有揭示和无为的关系。

D.意思是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作为于万物而不因功成业就自居,助万物成长而

不宰割它们。佐证的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不符合题意。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开头第一段首先提出观点,指出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核心,然后点明”这两种类型思想的

不同和对立,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见的”。

分论一:第二段讲人们片面认识道家的无为,然后点明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

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第三段讲韩非的观点,即''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

应当有为的”。第四段讲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

第五段得出结论“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

不为"。这五段主要讲道家的无为不是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

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分论二:第六段讲“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道两家也有一致认

同的思想观点。

可见材料一是按总分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兼济天下”,同时救济各个方面。使天下民众、万物都受到恩惠和帮助,这是儒家的

有为。“独善其身”,原指不得志时也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后指只顾自己好而不顾他人或

全局,是道家的无为。“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结合“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

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

于无不为”“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

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分析,“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

无为"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

从古至今,就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说法,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

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

不同境遇,追求的侧重点不同。

如陶渊明,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

生”的宏愿。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但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

权的黑暗现实,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

为思想。

如苏轼,苏轼在政治上奋发有为、希望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曾经批判过释、

道思想,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在他处于逆境时,即经世济民的政治

理想难以实现而个人又遭受到排斥打击时,则又更多地接受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

在释、道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寄托。表现为“独善其身”的无为思想。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天下黄河

卓然

我知道黄河,是父亲和母亲告诉我的。

小时候,母亲常常对我们说,夜间睡觉的时候把耳朵贴在枕头上,静静地听,可以

听到黄河的涛声。秋虫唧唧,夜凉如水,我和弟弟妹妹伏在枕头上听黄河。似乎确有一

阵又一阵涛声如歌传来,①一忽儿澎湃交响,一忽儿宛若丝竹,隐约如春雷,又像冬天

的风。

父亲曾不止一次带我们到山头上去看黄河。怕山不够高,父亲就把我们轮流架在肩

膀上,说那样就一定能够望到黄河。天色微明,遥远的天地之间真的会有一条黄色或者

褐色的带子,一忽儿漪波纹澜,清晰可见,一忽儿又漾源无际,浑沦不清。这时候,父

亲会很自信地指着那条涣漫而神奇的影子对我们说:“看啊,那就是黄河!”

我知道父亲指给我们看的并不是黄河,知道母亲让我们听的也不是黄河的涛声,已

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只是,我不知道,我远居于太行深处的父亲母亲,为什么那

么喜欢黄河、向往黄河?我不知道我们的父亲母亲,为什么那么想引来黄河水,滋润儿

女们的心灵,浇灌儿女们的梦?

对于这个问题,我当然要问一问父亲的。父亲听了,憨厚地笑了笑,说:,宓口祺

祖辈辈都是这样的……”父亲的话似乎只说了半截,他没有清楚地告诉我,他为什么那

样喜欢黄河;也没有说清楚,我们的祖祖辈辈为什么“都是这样的”。

我能够理解了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是生活在我们麓谷洞的男人们和女

人们慢慢告诉我的。在金色遍野的秋天,在飞雪点点的冬夜,在嫩寒勾萌的春色里,在

简陋的小四合院中,在望得见河汉的草棚里,在老屋的土炕上,在村边的老槐树底,无

不有祖祖辈辈用自己灵巧的或者笨拙的双手,以剪纸、面塑、泥塑、石雕、木刻、布艺、

瓦器、陶瓷,表现他们心中的黄河。女人会剪一对黄河鲤鱼,剪一朵开在黄河岸上的腊

梅花儿,贴在小屋的墙上,贴在暖烘烘的炕头上,贴在匀着春光的窗户上,贴在家里的

缸缸罐罐上。看上去都是富贵,感觉到都是安详,都是那么情深深而意重重,都是那么

纯真而质朴。那其中的一剪一刀、一弯一较,无不带着对黄河的向往。

最让人心动的,是回响在黄河两岸的民歌。风尘仆仆的黄河儿女,站在黄土高坡上,

顶着西北风,可着嗓子吼: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

“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

“桃花你就红来杏花你就白……”

“三十三棵养麦九十九道楞……”

每一首歌,都是我们祖祖辈辈生命的根。似乎只有这样,我们的祖祖辈辈才活得自

信,活得风光,活得滋润,活出精神。

为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我决定去寻找黄河,去体验黄河,去寻找和体验

属于我们祖祖辈辈的黄河。

我曾经不止一次站在南太行山头俯瞰黄河。在我脚下,那是一条波澜雄阔,又婉娈

多姿的黄河。

然而,毕竟是站在高处,毕竟是俯视黄河,我忽然就有了一种莫名的恐慌与愧疚。

因为从我脚下流过的黄河,有一点瘦弱,有一点卑微。我感觉我轻慢了黄河,亵渎了黄

河。于是,我决定走下太行山头,走到黄河边上,去亲近黄河,去拥抱黄河,去拜谒黄

河。

时间正是晚秋,我循着曹操走过的羊肠坂徒步下山。几处残痕,几若断肠,被秋风

裹在山坡上,被稀疏的荒草半掩半埋,给人一种瑟瑟发冷的感觉。石崖上,“古羊肠坂”

四个老字还在,放眼望去,满目沧桑。秋风劲厉,掠过枯黄的衰草,发出尖细的哨鸣,

我似乎听得见曹操在沉吟:“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淅淅沥沥的秋雨,把曹孟德口中吐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打得又湿又冷。羊肠坂逼仄,弯弯

曲曲,难道,羊肠坂也在寻寻觅觅,②寻找魏武当年的鞭影?

③我又在寻找什么呢?

沿着黄河向上走,一边走,一边欣赏那有生命、有思想、有灵魂的黄河之水。漪流

回澜,总是能让人陷入回忆之中。

在我记忆中,黄河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苦难的河。灾难总是发生在春夏之交,或

者夏秋之间。其时,总会有一群又一群黄泛区的灾民逃上太行山来,拥到村子里挨家挨

户乞讨。太行山高,太行自古天下脊,黄河说什么也漫不上去。那些逃上山来的灾民,

很少会有人在我们村子里居留不去,大都会在灾后回到黄河边上,再种粟菽,重整桑梓。

那里既可以寄托生命,也可以存放心灵。他们选择了黄河,把黄河当作母亲,黄河也把

他们当作儿女。母亲用圣洁的黄河水为儿女们洗礼,洗出了一身永远不能够褪去的金黄

色。

唯其苦难太多,九十九道弯才弯得那么有力度,那么有刚性,那么有韧性。像一张

又一张弓,发出一支又一支岁月无法阻挡的响箭,风雨无法销蚀的飞镭。

浩浩汤汤的大河,在带走泥沙的同时,是不是也带走了苦难,带走了软弱,带走了

屈辱和卑怯?

又过去了数十个冬夏春秋,而今,黄河顺流而下,原来清流婉转的地方水更清了,

原来浊流横涌的地方水也清了。一个又一个水上公园,柳如绿绦,荷如锦毡,桥影如虹,

游人如织,笑声盈盈。这是不是黄河的时代高度呢?这是不是黄河的历史高度呢?

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理解了黄河。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弯弯曲曲,寻寻觅觅,④原来黄河在寻找自己的锦绣前程……

(选自韩小蕙编《2021中国散文年选》)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时候母亲让我听黄河的涛声,父亲带我看黄河的影子,虽然都不是真正的黄河,

却体现了祖祖辈辈对黄河的向往。

B.回响在黄河两岸的民歌最让我心动,是因为我从歌声中感悟到当地百姓充满自信

而又有滋有味的生活。

C.黄河是一条苦难的河,这与黄河水的泛滥有关。黄泛区的灾民对黄河既恨又爱,

灾后还会返回故里,重新开始生活。

D.文章写了父母口中的黄河、我长大后寻找到的黄河、我记忆中的黄河以及今天的

黄河,多角度展现了黄河的不同风韵。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句式整齐,语言优美形象,充满诗意,这种语言现象在很多文章中十分常

见。

B.句子②中的“魏武当年的鞭影”使用典故“魏武挥鞭”,极大地延伸了文章的时空

跨度。

C.句子③语义上与上下文紧密相连,起了过渡作用,问句单独成段,更易引起读者

思考。

D.句子④的省略号在文末,本为表明文本是节选,却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

效果。

8.文中划波浪线的“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这样”在文中指的是什么?祖祖

辈辈为什么“都是这样的”?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9.研读此文后,读书小组要写一篇黄河之于中华民族的价值和作用的文学短评。经讨

论,读书小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灾难•滋养•文明。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6.C7.D

8.“这样”指的是我们的祖祖辈辈虽远居于太行深山却喜欢黄河、向往黄河,并希望用

黄河精神教育、熏陶下一代。

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原因:①黄河让祖祖辈辈热爱生活,让他们的生命充满了巨大

的刚性与韧性;②黄河塑造了他们纯真而质朴的性格。

9.①提出观点。正视黄河给中华民族带来无尽灾难的事实,也要看到黄河滋养了中华

文明,那些灾难也让中华民族更有刚性和韧性。②举例论证。黄河的确曾无数次泛滥,

给两岸的人民带来了苦难;但世世代代生活在两岸的人们仍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离

不开黄河提供的水资源和给中下游带来的冲积平原,也离不开灾难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

格。③得出结论。我们要感恩黄河,治理黄河,让黄河为现代文明发挥更大更广泛的作

用,而且我们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结论鲜明)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黄泛区的灾民对黄河既恨又爱”错,“大都会在灾后回到黄河边上,再种粟菽,重

整桑梓。那里既可以寄托生命,也可以存放心灵。他们选择了黄河,把黄河当作母亲,

黄河也把他们当作儿女”可见,文章没有表现灾民对黄河的“恨”。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分析鉴赏能力。

D.”句子④的省略号在文末,本为表明文本是节选”错,文末的省略号本意不是为表明

文本是节选,它的作用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划波浪线的“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中的“这样”,指的是我们的祖祖辈

辈虽远居于太行深山却喜欢黄河、向往黄河,并希望用黄河精神教育、熏陶下一代,如

文中写道“在金色遍野的秋天,在飞雪点点的冬夜,在嫩寒勾萌的春色里……无不带着

对黄河的向往”“最让人心动的,是回响在黄河两岸的民歌”等。

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原因:

由“那里既可以寄托生命,也可以存放心灵。他们选择了黄河,把黄河当作母亲,黄河

也把他们当作儿女。母亲用圣洁的黄河水为儿女们洗礼,洗出了一身永远不能够褪去的

金黄色”“唯其苦难太多,九十九道弯才弯得那么有力度,那么有刚性,那么有韧性”

可见,黄河让祖祖辈辈热爱生活,让他们的生命充满了巨大的刚性与韧性;

由“又过去了数十个冬夏春秋,而今,黄河顺流而下,原来清流婉转的地方水更清了……

这是不是黄河的历史高度呢”可见,黄河塑造了他们纯真而质朴的性格。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提出观点。正视黄河给中华民族带来无尽灾难的事实,如文中写道“在我记忆中,

黄河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苦难的河。灾难总是发生在春夏之交,或者夏秋之间。其时,

总会有一群又一群黄泛区的灾民逃上太行山来,拥到村子里挨家挨户乞讨”,也要看到

黄河滋养了中华文明,那些灾难也让中华民族更有刚性和韧性,如文中写道“唯其苦难

太多,九十九道弯才弯得那么有力度,那么有刚性,那么有韧性”。

其次,举例论证。黄河的确曾无数次泛滥,给两岸的人民带来了苦难,如文中写道的黄

河水灾;但世世代代生活在两岸的人们仍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离不开黄河提供的水

资源和给中下游带来的冲积平原,如文中写道“那些逃上山来的灾民,很少会有人在我

们村子里居留不去,大都会在灾后回到黄河边上,再种粟菽,重整桑梓”,也离不开灾

难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如文中写道“唯其苦难太多,九十九道弯才弯得那么有力度,

那么有刚性,那么有韧性……是不是也带走了苦难,带走了软弱,带走了屈辱和卑怯”。

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要感恩黄河,治理黄河,让黄河为现代文明发挥更大更广泛的作

用,而且我们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文中写道“又过去了数十个冬夏春秋,而今,

黄河顺流而下,原来清流婉转的地方水更清了……这是不是黄河的时代高度呢?这是不

是黄河的历史高度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

木,生千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

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

塞。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

为。(《老子》第六十四章)

(二)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叠凰之,―—艮惠迷藏者虚,一亥子盛德,.容貌若

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

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决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

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

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莫知其所终。

或日: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室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

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信见秦献公日:“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

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俯即老子,或日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

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

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继儒学,儒学亦细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

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

吾闻之A良B贾深藏C若虚D君子E盛德F容貌G若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中的“于”字与“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中“于”

字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

B.贾,意为“商人”,与《琵琶行(并序)》中“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中“贾”

意思相同。

C.道家,先秦时期的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

主张清静无为。

D.细,在此处通“黜”,意为“贬抑”。文中指世上修习老子学说的人和修习儒家学

说的人互相贬抑对方的学说。

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

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B.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所写的“孔子师郑子、慕弘、师襄、老聃”,就包含了孔

子“问礼于老子”

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

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僧。

D.《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传主老子和韩非子分别是道家和兵家的创始人,司马

迁在《史记》中将他们合为一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或日檐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14.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从两个方面注意,请你简要概括。

【答案】10.ADF11.A12.D

13.(1)百姓行(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能)像对待开始那样慎

重对待结尾,就不会有失败的事。

(2)有的人说太史僧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14.①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顺其自然。

②抛弃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

【解析】10.正确断句为: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注意标志词:之为代词,做“闻”的宾语,“良贾、君子、容貌”名词分别做后面三个

句子的主语。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辨析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错误。用法相同,意义不同。介词,从;句意:合抱粗的大

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介词,向;句意: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

B.正确。句意: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给一个商人当老婆。

C.正确。

D.正确。

“世之学老子者则维儒学”句意: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

故选A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传主老子和韩非子分别是道家和兵家的创始人”理解错

误,韩非子不是兵家的创始人,而是法家的创始人。

故选D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从事”,行事、做事;“几”,接近;“慎终如始”,状语后置句,应为“如始慎终”。

(2)“或”,有的人;“莫知”,没有人知道;“然否”,正确与否。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原文“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可理解为:况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坐上车

子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据此可以概括出: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

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顺其自然。

原文“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可以理解为:抛弃您的骄

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

据此可以概括:抛弃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

参考译文:

(一)

安稳的局面容易控制,事变征兆未出现时容易策划;脆弱时的事物容易化解,细微时的

事物容易消散。采取措施要在事情的变化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治理要在祸乱没有发生时

进行。合抱粗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数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积累

起来的;上千里的行程,是从第一步开始行走的。按自己意志任意妄为的人肯定要失败,

强行持有的人肯定要丧失。所以圣人顺应自然而不妄为,所以没有失败;不强行持有所

以没有丧失。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必须象对待开始一样谨慎

的对待结束,那样就不会失败了。因此圣人想要别人不想要的,而且不贪恋贵重的财物;

学习别人不愿意学的知识,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

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二)

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及其骨头都已经

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坐上车子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

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

有高尚的品德,但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态

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

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

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

龙我就不知道了,它能乘风驾云上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他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

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尽力

为我着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部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思想,共五千多

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用意,和孔子是同一时代

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

而长寿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僧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

朝合并在一起,合并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有人说太史僧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

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

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

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的学说。“主张不同

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

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①

刘长卿

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

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②心。

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

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

【注】①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诗人只身离开京城,就任鄂岳转运留后。鄂渚,即

鄂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区。②楚客:客居他乡的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蔡文姬交代了胡琴弹奏的内容。颔联通过联想和想象,写出蔡文姬在匈奴

生活的孤独。

B.颈联虚实结合,诗人沉醉在音乐中,眼前似乎看到了边境上衰草随风摇动,天空

中乌云弥漫。

C.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这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要运用侧面描写

有所不同。

D.本诗融音乐与历史于一体,既是一首描写音乐的佳作,又兼具咏史诗的特点,构

思新奇。

16.本诗尾联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上,和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

涕泗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

【答案】15.C16.①表现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刘诗尾联描写

了两种景象:漂泊的诗人和战马的出塞。前者是实景,后者是诗人的想象。杜诗也描写

了两种景象:北方边境的战火和岳阳楼上倚着栏杆流泪的诗人。前者是诗人的想象,后

者是实景。

②情感:两首诗都写出了诗人自身漂泊之苦,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刘长卿由音乐想到

蔡文姬因国家战乱而漂泊异乡,再到对自身漂泊的感伤,进而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

担忧。杜甫身在岳阳楼,内心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

国忧民的至诚之心。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C.“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分析错误,全诗主要运用的是侧面描写,主

要是写诗人听胡琴的感受。如:“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等。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以及比较鉴赏的能力。

题目要求从表现手法和情感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答题也应该从这两方面来答。表现手

法上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刘长卿身在鄂州,但是心却在边塞。由此,可以看出这是

一实一虚。“长江上”,是诗人自身实景,点出了漂泊之苦。”萧萧出塞吟”是虚写,诗

人想象自己骑着战马出塞打仗。一虚一实,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杜甫“戎马关山

北”是虚写边关的战事,”凭轩涕泗流”是实写眼前的景色和诗人的心情。

情感上,结合注释,诗歌指向安史之乱,刘长卿离开长安,到了鄂州,诗人满是漂泊的

伤感。自然可以得出虽然在漂泊,但是心系国家。''萧萧出塞吟”,暗用蔡文姬的典故,

蔡文姬去国怀乡,因战乱而漂泊,作者也是如此,不免自伤身世际遇。同时作者内心装

着整个天下,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诗人希望为国分忧,说明诗人有一颗忧国忧民

的赤诚之心。杜诗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综合起来,从表现手法来看,杜甫身在岳阳楼,但是心却在边关。刘长卿身在鄂州,但

是心却在边塞。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实一虚。从情感来看,杜甫颠沛流离,漂泊到了

岳阳。刘长卿离开长安,到了鄂州,都有漂泊只苦。结合注释,两首诗都指向安史之乱,

自然可以得出虽然都在漂泊,但是都心系国家。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

本的句子是:“,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之志体现儒家礼乐理想,成语“沂水

春风”由“,”演变而来。

(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

人就都称赞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答案】(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浴乎沂风

乎舞零(3)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详解】易错字词:“壹”“舞零”“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题。

在学校,总有学生抱怨该记的东西记不住,好不容易记住了,又很快忘记了。我们

先看看记忆是什么,记忆就是我们过去经历或学习过的经验,被人的大脑所保存,一旦

在生活或工作学习中需要这种经历或经验时,就能及时呈现出来。譬如:见糖知甜、见

盐知咸等。①,即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和特殊环节遗忘。识记是对学

习材料进行编码、组织并储存在记忆系统中;保持是对学习过的事物在脑中保留一段时

间;再认是指当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时,能够识别出来;回忆是指已感知过的

事物不在眼前时,仍然重新回想起来;遗忘是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地再认和回忆原先

识记过的内容。

在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据科学家证实,

②,可是每个人的记忆宝库仅挖掘了10%,还有更多地记忆发挥空间。

③?这是因为,有些人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却忽视了记忆中的

更大的问题,记忆的牢固度问题,这就涉及到心理学上常说的遗忘的规律,即“先快后

慢”。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例文横线处“先快后慢”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像他这种“聪明人”,社会上还是越少越好。

B.他的“一抓准”“一口清”绝技,他创造的整套服务经验和服务艺术,至今为全

国广大商业、服务业职工所学习和称颂。

C.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D.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

“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19.请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得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②③

【答案】18.C

19.①人要记住东西需要几个过程②人的记忆能力是十分惊人的③可为什么

人们总抱怨记不住东西呢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先快后慢”引号表强调。A.表反语否定。B.表特殊含义。C.表强调。D.表特

定称谓。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下句“即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和特殊环节遗忘”具体解说记忆的过程,故

可填“人要记住东西需要几个过程”。

第二空,前文“据科学家证实”后文“可是每个人的记忆宝库仅挖掘了10猊还有更多地

记忆发挥空间”,中间应该是“人的记忆能力是十分惊人的”。

第三空,前文强调“人的记忆能力是十分惊人的”,问号提示这里是提出问题,与上文

转折,下文“这是因为”是解释记不住东西的原因,故可填“可为什么人们总抱怨记不

住东西呢”。

(二)语言文字运用1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

由于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情感与幽思,使清明节成为永不间断的一个文化话题。

这一天,我们怀念亲友,感恩生命的馈赠和陪伴。父母赐予我们生命,师友教会我

们为人。一路走来,他们留下的家风家训、叮嘱教诲、日常点滴,早已成为我们生命

①的一部分。祭奠故人、追忆风骨,不仅是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人生,更是对

逝者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这一天,我们礼敬先贤,聆听历史深处的人文回响。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五千年而

不衰,离不开丰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到仁义礼智信的伦理

道德,从上下求索的钻研精神,到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灿若繁星的往圣先贤指引

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披荆斩棘。重温传统文化的古老智慧,能够给予我们②

的精神动力。

这一天,我们缅怀英烈,鹿续热血与赤诚铸就的民族信仰。救民族于水火的志士仁

人、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爱国将士、和平年代逆向而行的平凡英雄、为人民事业

"③、死而后已”的无双国士……他们正是直迅笔工“中国的脊梁”,夏氏族最

闪亮的坐标。铭记英烈事迹、弘扬英烈精神,才能不负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无恙山河。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

意。(4分)

【答案】

20.①不可分割(或“不可或缺〃“密不可分〃)②源源不绝(或“无穷无尽”)③鞠躬尽

21.①由本体"他们"、喻体"脊梁、坐标"和比喻词"是"构成(把"他们〃比作“‘中国的脊梁',

民族最闪亮的坐标");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英烈的不屈与伟大,表达了对英烈的敬佩与

缅怀以及向英烈学习的决心。

22.由于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情感与幽思,清明节成为一个永不间断的文化话题。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从文中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家风家训、叮嘱教诲、日常点滴已成为我们生

命的一部分,此处应填一个表示联系密切的成语,可填“不可分割(不可或缺/密不可分)”。

不可分割:不容许割裂、拆开。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缺失,不能少一

点。密不可分: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

第②处,此处要填一个修饰“精神动力”的成语,而前面写“重温传统文化的古老智慧”,

则表明"古老智慧”能带来接连不断的精神动力,故此处可填“源源不竭"或"无穷无尽"。

源源不竭:形容接连不断,没有尽头。无穷无尽:没有止境,没有限度。形容非常之多。

第③处,此处要填与“死而后已"为常见搭配的成语,可填"鞠躬尽瘁〃。鞠躬尽瘁:指恭

敬谨慎,竭尽心力,不辞劳苦,一直到死为止。形容尽心尽力地奉献自己的全部精力,

直至生命终结。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他们正是鲁迅笔下‘中国的脊梁’"把他们比作“中国的脊梁",突出这些英烈在民族中的重

要作用;"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把他们比作“坐标",突出其引领民族方向的作用。

“脊梁,,”坐标,,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表现了英烈精神的不屈与伟大,表达了对英烈

的敬佩与缅怀之情。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主语残缺,“由于〃和"使"任意去掉一个;

二是多项定语次序不当,数量词"一个"应置前,改为“一个永不间断的文化话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象棋博弈中,“炮”和“马”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意思的是“炮”要想轰击

敌人,必须有“遮挡”的棋子做炮架,才能发挥威力;而“马”若有“遮挡”的棋子,

则会绊住马腿,寸步难行。“遮挡”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作用。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

如此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

象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穷的智慧,给人以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