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
汉藏语系
(教材第三章)
★复习第一讲历史比较法
第一步确定同源:确定同源的根据
核心词根和形态的语音对应性
⑴没有理据
⑵选择的可能很多
⑶反映人类早期生活
⑷较稳定、具有系统性
★复习第一讲历史比较法
语音对应W语音音值相同
语音对应关系与音义都有关系
某个语言中彼此有音类关系相同的一组词根
在另一语言中也是彼此有音类相同关系的一组
我们称之为“语素音形的同音类聚关系相同”,
具体到汉语就是“字音的同音类聚关系相同”。
复习第一讲历史比较法
第二步确定对应规则(对应条件)
对应规则主要是要说明
A语言的某个音
在什么语音条件下
对应于B语言的另一个音。
确定同源成分时其实已经涉及到了对应规则,无论是
北京和济南话的阴平和阳平,北京苏州的“二耳儿”,日
耳曼语的“房子、田鼠、虱子”等词根的元音等,但这都
是最简单的一类对一类的对应。
★复习第一讲历史比较法
第三步确定先后次序
方言两两比较如果是音类对应是一对多
且对应没有语音的条件
那么多个音类的是较早期的阶段
一个音类的是较后期的阶段
(历时发生了合流变化)
如北京和苏州的“儿”和“泥”
★复习第一讲历史比较法
平列式比较确定对应规则的第一步是找出
最小对应组
也叫最小同音类字组
先找出所比较后代语中音类相同关系的最小的类。
即
从分不从合:如两个字的某个音类(如声母)在A
方言中不同音就先把它分为不同的音类,另外两个
字声母在B方言中不同音,也先把它们分为不同的
音类。这样就把复杂的多对多的关系转化为了平列
的若干个简单的对应,形成若干对应类。
★复习第一讲历史比较法
平列式比较确定演变先后
最小对应组的对应条件的对立/互补
对立的最小对应组是较早的,原始的
互补的最小对应组是晚起的分化
★复习第一讲历史比较法
第四步a
平列式比较确定原始语音类及其辖字:
最小对应组的对应条件的对立/互补
对立的最小对应组原始语中独立音类
互补的最小对应组原始语中可合并音类
哪些合并还需参考音理和系统性
★复习第一讲历史比较法
第四步b确定原始语音类(及其辖字)的音值
(1)所拟音值要能够解释后代语
⑵要符合普遍音理
⑶如有古音材料,要符合
(4)最好按亲属关系的亲疏分层拟测
第三章汉藏语系
3.1印欧语研究的成果和有利条件
3.2汉藏语谱系的四语族派、两语族派和华-澳大语系派
3.3两种分类的原则
3.3汉藏地区语言的人文、人种学材料
3.5声调、单音节、无形态等特征是后起的类型相似
3.6汉藏语系鉴别同源词的困难和鉴别同源词的两个新方法
3.7借用的无界有阶与鉴别同源相似与接触相似(陈保亚)
3.1印欧语研究的成果和有利条件
(吐火罗)罗曼
印度-伊朗日耳曼
凯尔特N\
波罗的-斯拉夫
希腊哥特/杰
亚美尼亚
阿尔巴尼亚彳/荷/英
(安纳托利亚)
东《,西
吐火罗:包括A,B两个方言,有后来出土的公元5-10
世纪的的用印度婆罗米字母书写的文献。A方言在吐鲁番
的焉耆,B方言在塔里木盆地的库车(龟兹)
印度-伊朗:印度一支有梵语、印地语、孟加拉语、乌
尔都语、吉普赛语。梵语的早期文献称吠陀,具体年代
不清,大约在公元前15至前12世纪。公元前5世纪时
Panini语法之后梵语有了精确的规范,此后是梵语的古
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0世纪全盛。梵语很长时期
是印度的书面语
波罗的-斯拉夫:波罗的包括立陶宛语和拉脱维亚语。
古普鲁士亦属此支。斯拉夫语又分为:东斯拉夫:俄语、
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西斯拉夫:波兰语、捷克语,
南方斯拉夫语: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斯洛文尼亚语。最早的文献是9世纪的教堂斯拉夫语,是
古代的保加利亚语
亚美尼亚:9阿尔巴尼亚:-,
希腊:现代希腊语是古代雅典方言的后代。希腊在公元
前约20世纪时就出现了文字。现有公元前14世纪的用线
条型的辅音文字记录的迈锡尼文献和大量的公元前8世纪
以后的表音位的希腊字母的文献。
在公元前4世纪之前大致可分为四大方言:伊奥尼亚
(Ionic)-阿提卡(Attica)方言(阿提卡是中心),西
部希腊-多利亚(Doric)方言,爱奥利亚(Aeolic)方
言,阿尔卡地亚(Arcadia)-塞浦路斯方言。但公元前4
世纪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兴起,统一了各地,随之希腊
地区产生了以阿提卡方言(现雅典附近地区)为基础的
相当一致的口语变体,称之为“共同希腊语”或“希腊
化时期的希腊语”。以阿提卡(雅典)方言为基础的
“共同希腊语”逐渐取代了这之前的各地方言。后来,
这一共同语又分化为现代各地希腊方言。现代希腊方言
的分歧也很大,甚至很难相互通话。但它们并不是分别
继承于古代的各希腊方言,而都是建立在古代阿提卡
(雅典)一个方言基础上的“希腊化时期的希腊语”的
罗曼:拉丁字母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创立,一直使
用到近代。罗曼语系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都是古意大利语拉丁方言的
后裔。古意大利语分为Oscan,Umbrian,Latin三大
方言。另两个方言装着流传下来。
凯尔特:现代的威尔士语、苏格兰语和爱尔兰语。
古代高卢人原说凯尔特语,后改说征服者的拉丁语。
日耳曼:东日耳曼语有古哥特语,已消亡。有公元
4世纪的圣经文献。西日耳曼语:德语(高地德语),
荷兰语,英语,低地德语。英语有公元6世纪的圣经文
献。
安纳托尼亚:公元前2千年至公元后1千年土耳其一
带的Hittit语,有公元前17世纪的书面文献。
印欧语的谱系经过近百年的研究成果斐然。基本弄清
原始印欧语的主要特点
原始印欧语到几个重要语族发生了哪些演变
每个语族原始语的主要特点
它们到各个语支的主要演变
各语支的主要特点,到各个语言的主要演变
各个语族古时候有几个主要方言,各个古代方言的主要
特点,哪些古代方言发展至今,哪些古代方言或语言后
来消亡。
词汇方面,基本弄清了
哪些词是原始语流传下来的同源词,哪些是后来各个
语言自己创造的。
根据各语族都有的同源词可以大致推断,原始印欧人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生活在中欧西北部不靠海的
地区,已经有一至百的数字概念,有比较完整的亲属
称谓,周围的主要植物有橡树、白桦树、柳树,动物
有狼、熊、海龟、鞋鱼等。
印欧语研究的客观优势
古文献的优势
⑴有三种公元前开始并长期作为书面语使用的表音文献
梵文(公元前15世纪吠陀/前5世纪经典梵文)
希腊文(公元前14世纪辅音文字/前8世纪音位文字)
拉丁文(公元前6世纪)
以它们为基础,往前推1千年左右,就比较容易。
⑵各个语族都有公元10世纪前的表音文献:
哥特语(公元4世纪)
古英语(公元6世纪)
教堂斯拉夫语(公元9世纪)
⑶后期又出土了几种已消亡语言的表音文献
吐火罗语(公元5-10世纪)
赫梯语(Hittit,公元前17世纪至后10世纪)
语言本身有利于运用历史比较法的优势
词根多音节且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形成多个辅音的序列
“担负、背”的词形变化(红皮书13页)
希腊梵语人称/数
e-pher-o-na-bhar-a-m1/单
e-pher-e-sa-bhar-a-s2/单
e-pher-ea-bhar-a-t3/单
e-ph6r-o-mes(方言)a-bhar-a-ma1/复
e-pher-e-tea-bhar-a-ta2/复
e-pher-o-na-bhar-a-m3/复
对应语素次序:过去时-词根-连接元音-人称和数
希腊语e/。一梵语a,希腊语ph一梵语bh,希腊语n一梵语m
希腊6-pher-o-n梵语a-bhar-a-m1/单
单个词的语音相似可能是偶然的
语音的对应肯定是历史同一性的结果
过去时用单个元音表达,“背”用唇塞音加元音加r表
达,第一人称的单复数和第三人称的复数用鼻音表达,
第二人称单数都有s,复数都是t加元音。
这都是没有道理说的,约定俗成的特殊性的事实。一个
词的语音相似可能是偶然的,但这种碰巧的几率并不大,
特别是如果这个词是多音节的或音节结构很复杂的。而
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每个词都有由若干种词形变化构成一
群形式,如果这些形式都有对应性的相似,就不可能是
碰巧了。特殊的事实成套地对应,必然是历史同源的结
果。所以,形态变化的对应成为确定印欧语同源关系的
一个重要证据。
社会环境
早期有几次大的长途迁徙和征战,梵语从此
与欧洲语言在地域上彼此隔绝,独立发展,有
利于避免语言接触的影响。特别是梵语成为一
种宗教语言,有利于保留古代的信息。
英语等也具有地域上隔绝的特点。
总之,印欧语
文献上有三种公元前开始并持续使用的、表音的古文献
有多种公元1。世纪前的表音文献
有后来出土的早期古文献
语言上多音节语,形态变化丰富,词形中有多个辅音
社会形态上多有突然性分化和之后的彼此隔离
这些都是适合于运用历史比较法来研究语言史的因素
3.2汉藏语谱系语族系属的不同意见
总体来看,汉藏语系语言间的对应规则还没有很好
地建立。对于汉藏语系有几个语族,目前有对立的
三派意见。
1、汉、藏缅、侗台(壮侗)、苗瑶四语族派
李方桂、85年之前的中国社科院民族所
2、汉、藏缅两语族派
白保罗(Paulk.Benedict)
马提索夫(JamesA.Matisoff)
3、汉藏、侗台、南岛等华-澳大语系派
沙加尔(Sagart)>邢公腕、郑张尚芳
汉藏语系的四语族方案
李方桂《中国的语言和方言》
1937年提出,1973年正式发表
两语族方案
白保罗《汉藏语概论》
1940年完成,1972年出版校勘本
李方桂是著名语言学家bloomfield和Sapier的学生,
在美国受到过严格的印地安语田野调查的训练,中
国音韵学也有很好的基础。
他毕业后1929年回国,1930-34年学习了泰语并调
查了中国境内许多侗台语,著成《广西凌云瑶语》、
《赤坡岩语词干》、《赤坡岩语的辅音》、《莫话
记略》、《水语押韵系统声调》、《武鸣壮语》、
《台语复辅音》、《暹罗语的wan和waan》、《邵
语记略》、《剥隘语Jui方言音系》、《台语方言词
汇分类》、《台语系声母和声调的关系》、《台语
与侗水语》、《佯黄语记略》……多篇论著。
代表作《比较台语手册》和《上古音手册》在学术
界评价很高。
李方桂
1929-1937年在史语所工作,在国内语言
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力,国内民族语研究的
老前辈几乎都是李的学生。
所以国内对李1937著成但未发表的四语族
说很熟悉。1954年罗常培和傅懋勃在《中
国语文》上发表的权威论文就采取了四语
族的分类。
白保罗
三十年代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
机很多人失业。1935年美国联邦政府出钱组织人
在柏克莱加大从事“汉藏语”计划,很多人参加了
这个计划的工作。他们把当时可以收集到的有关汉
藏语的所有书面文献都收集起来,排列成表进行研
究。当时,收集到的材料数量相当可观,但质量不
够平衡。这项工作于40年代初结束,出了十三卷
打印材料。在历时十年左右的工作中涌现出了两个
学者
沙飞和白保罗
沙飞:主张汉语与印欧等许多语言同源
白保罗:汉藏语系只包括汉语、藏-克伦两语族
白保罗的汉藏语系谱系图
汉藏语系
克伦(在下缅甸)
卡钦即景颇,它是中心。藏、缅-彝、怒、独龙及其他
许多不在中国境内的藏缅语都与景颇有直接的关系。
华-澳大语系说
沙加尔《汉语南岛同源论》1990,23届汉藏语年会论文
中国邢公腕关于汉语南岛语的发生学关系问题
《民族语文》1991年3&4
该说认为,人类语言史上有两支大的语系:
一支从南向北延伸,叫做欧罗巴语系;
一支从北向南延伸,叫做汉藏泰澳语系。
单音节的汉藏语怎么会跟多音节的南岛语同源呢?
该派认为汉语的单音节与南岛多音节词的末音节对应
湖图孤居(住)悟
古汉*ga*da*ka*ka*ga
厦门hotokoku
印尼telagapetatuggaltirjgalega
引自:从汉、印尼、几组词的对应看汉、南岛的关系
吴安其,民族语文1991第3期P4
四语族派把壮侗、苗瑶归汉藏语系
两语族派把壮侗归南岛,苗瑶归南岛或归南亚
华澳大语系说认为汉藏、南岛两语系本就是一大语系
似乎解决了四语族、两语族派的矛盾
其实不然
大语系中,仍然有壮侗与南岛近还是汉藏近的问题
所以下面先介绍四语族、两语族两派各自的理由
3.3两派的分类依据
3.3.1四个语族的语言现状
苗瑶、壮侗与汉语的相似程度要大于藏缅与相似程度
苗理、叶侗与汉语
语音、语法的结构类型整体相似(见下页)
但基本核心词汇有一些与汉语同源,
另有一些明显与马来语同源
藏缅与汉语
语善、语法的结构类型不那么相似(见后)
但基本核心词汇有不少看似与古汉语同源
未发现看似与其他语系同源的
苗瑶、壮侗与汉语语音、语法的结构类型相似
词根单音节
音节结构:
韵尾辅音一般只有mngptk,顶多多一个?
声母最多有两个辅音,限鼻冠音声母或后置的1、r
介音一般有r1jw
声调大多分为四声八调且大多与有汉语对应关系
语法
没有形态变化,次序和虚词是语法的主要手段,有量词
词汇:有数量较多的与汉语有语音对应的词根
藏缅语从表面看与汉语的差别比较大
词根单音节,但音节结构复杂。
古藏文共213个辅音声母,其中四合辅音6个,三合辅
音66个,二合辅音113个,单辅音30个。(据研究三合、
四合辅音可能有构词前缀参与其中)
无声调,今方言即使有也是与汉语的四声八调发展途
径不同的后起声调。
语法(更接近阿尔泰语)
SOV型。用后附词表示名词的格。有较丰富的形态变
化,如动词有三时一式的变化。
藏文(相当于七世纪的藏语,现在安多保留较好)
辅音韵尾
单辅音9个mngbdgr1s
复辅音7对bsmsgsgsndIdrd
单辅音kkhggtqtqhd?xytthdnpphbm
tstshdzQ?szh?0r1jw
二合辅音spsbststs
rbrtrd1gItIkmdmg
btbkbtqbsdpdbdmdndk
gtgtQ……
三合辅音brtbitbsdbstsbkl...
四合辅音brkjbsgr(最后的j、r实际是介音)
臧语的音节结构
Vc
<C><C>C<G>
VC<
/d>
<b><r/l/s>C<r/l/j/w>一
后
前
前
至
主
后
元
置
置
置
要
要
置
音
辅
辅
辅
辅
辅
辅
音
音
音
音
音
音
一
藏语一些基本词根的语音形式
我.a口kha五Iga水tshu哭gu
鱼aia死ci谁su有路的山la
藏语语汉语语音上有联系的词汇不太多,但不少是
基本核心词汇。这些词语汉语的语音对应至今并未
完全搞清,但似乎可以肯定有某种不会是偶然的历
时同一性。
3.3.2两派观点的主要依据
李方桂的主要依据是语言整体面貌的相象,特别是,
⑴单音节语
⑵声调有对应
认为这是同源的最有力的证据
开B公腕《汉语“子”、“儿”和台语语助词luk试释》
《国文月刊》第68期,1948;《汉台语构词法的一个比
较研究》《国文月刊》第77期,1949;俞敏《汉语的
“其”跟藏语的gil》《燕京学报》37期,1949;都是
从语法的角度论证汉语、台语、藏语的同源关系。
解放后至70年代,我国学者又增加了
⑶有量词、缺少形态变化
用虚词和语序表示语法关系
如罗常培《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系属和文字情况》《人
民日报》1951.3;罗常培、傅懋勃《国内少数民族
语言文字概要》《中国语文》1954.3;马学良、罗
季光《我国汉藏语系语言元音的长短》《中国语文》
1962.5;邢公腕《论调类在汉台语比较研究上的重
要性》《中国语文》1962.1;《现代汉语和台语里
的助词“了”和“着”»《民族语文》1973.2&3o
白保罗、马蒂索夫认为,只有
⑴基本词根与形态的语音对应
仅此可以作为同源的证据
该派认为,单音节、有声调、有量词、缺少形态变
化、语序相似等等都是类型的相似,是可以因后来
的接触而产生的相似,不能作为历时同源的证据。
我国大多数学者的态度是,语言结构的稳定性很强,
少数借用是可能的,各层面广泛的、系统性的相似?
不该简单看成是借用,而应该作为同源的重要证据。•
邢公腕《论汉藏语言的比较语法学》(1979),
俞敏《汉藏比较的范围应该扩大》(1982-8),赵衍荔
《白语的系属问题》(1982),王敬疆、陈相木《傣
语声调考》(1983・4),罗美珍《试论台语的系属问题》
(1983.2),俞敏《汉藏虚字比较研究》(1984),
毛宗武、蒙朝吉《试论畲语的系属问题》(1984・2),
张济民《从语音特点和词义生成看传佬语与苗语的关系》
(1984-3),王辅世《瑶语的系属问题初探》
(1986-1)等有代表性的系属讨论文章中,都把这些相
似作为同源的标准。
两种标准哪种对呢?
曾有人想借助于人文和人种学的证据
但其实这两方面的材料并不能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方面的材料
3.4汉藏地区语言的人文、人种学材料
考古材料:公元前50。0-2。。。年前,中国是多
文化圈。如陕西黄河中下游的半坡文化的半坡
文化(华夏),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沿海
的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东夷,百越),
东北的红山文化等。
史书记载:公元前2000前左右,当时中国以华
夏为中心,有南蛮、东夷、西戎、北狄。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I960,科
学出版社)收集了许多古史中有关华夏祖先来
源的材料,并大多亲赴文献所述事件发生地进
行了考察。虽然时代久远,许多传说无法确定,
但汉、藏缅、苗瑶、壮侗的起源和相互关系还
是有一些有意思的线索。
近50余年来有关百越民族史的研究,基本可以
确定的是百越与壮侗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俞敏:华夏族的来源主要是炎帝、黄帝两支。炎帝神
农氏,姜姓。炎帝和黄帝是从一个母系氏族分出来的
两个部落。炎帝从现在的陕西省歧山县西北兴旺起来,
顺着渭河、黄河南岸向东移民,先后到了河南和山东。
黄帝部落姬姓,从现在的宁夏兴旺起来,也顺着渭水
到了黄河。再顺着黄河的北岸向东移民。在现在河北
省的北部与蚩尤打了一仗,胜了,被诸侯尊为天子。
后来以姜、姬两姓为骨干,吸收了许多别的部族,形
成统一的华夏族。(《中国大百科全书》''羌"条)
但是姜姓部落有一部分留在了西北,被认为是古代的
羌。后来羌沿着甘肃、青海、四川而迁徙,一部分后
来为秃发氏征服,进了西藏,成立了吐蕃国。另一部
分沿横断山继续南下,成为现在的彝族、景颇族、缅
甸族等等。缅甸在公元左右就有小的藏缅人的王国了,
所以,这一过程是很早的。
先秦的“蛮”(上古音mran)为现在的苗
瑶
苗族的自称mlwan,其义为“人”
《史记》''三苗在江淮、荆洲数为乱。”
湖北东部、安徽西部的长江一带和洞庭、
鄱阳(旧称彭蠡湖)两湖之间的地区。后
来向南和西南迁徙。现主要在湘西、贵州、
云南、广西。
先秦的“东夷”很可能与现在的壮侗、台湾高
山族、印尼马来有关,也有一部分融入了华夏。
东夷即百越,最早分布在山东、江苏、浙江、福建
的沿海一带。早期的文化特征是有凿牙风俗、使用
印纹陶、段石铸等。他们很早就与黄帝、炎帝的华
夏族有接触。华夏族东迁后,先是与炎帝打仗,胜
了,又与黄帝打,败了。败了以后一部分跟一部分
东夷和华夏族融合了。据说殷商文化与东夷的关系
密切。另一部分南移到广西等地,就是后来的壮侗。
据研究,台湾高山族的语言最古老,后来才到了大
陆、印尼等地。
从这些考证看,似乎是藏缅与汉的关系更密切一些。
但这些说法都还有待更多的材料证实。
同时,姜(一般归到华夏)也好,羌(一般归到西戎)
也好,进入西藏高原后都与当地的土著发生了融合,
语言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不可知。
藏“岩魔女传说”:①藏传佛教史上说:人类产生以前,
''雪域吐蕃乃是南瞻部洲五个或九个大地面中最坏的一个
地方,佛陀未曾到过,佛语之光未曾照到,没有佛法,众生
还够不上教化的对象充满了无边的黑暗。””雪域吐蕃,
如仰卧之女魔,岩谷险峻,鬼妖众多,山黑而粗,诚属蒙昧
昏暗之洲。”后来,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根据无量光佛的
教导,来到吐蕃,站在布达拉山顶,面向北方观看,静思引
导雪域有情众生的方略。最后,菩萨确定派遣一名猴子前
往吐蕃地域去修定。这位猴子奉命到吐蕃中部大山崖底
下修定,后与一岩魔女结合,生了既不像猴子又不属母亲
类的儿子即人类。菩萨又取出青棵、小麦、豆、养、大
麦播种于大地,其地即充满不种自生之香谷。雪域人种,
其性格亦来自父亲物猴与母亲岩魔女。②藏民传说其先
祖是观世音点化的一只猱猴,与度母化身的岩魔女结为
夫妻,生下了六只具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
地狱等六道众生特征的小猴,繁衍成雪域的人类。
人种学(体质人类学)的早期研究:
根据等位基因(不列颠百科全书:等位基因指可能出
现在染色体某特定座位上的2个或多个基因中的一个。
若一个座位上的基因以两个以上的状态存在,称为复
等位基因。若一组等位基因中的两个成员完全相同,
则该个体位纯合子。在杂合子中,某些成对基因的两
个成员为共显性发,即彼此没有显性和隐性关系,例
如人类的MN血型系统。决定多数性状的基因不止两
个,但一个染色体对中只有两个座位,因此等位基因
便有多种组合方式。例如决定人类ABO血型系统的
等位基因有ABO三种,从而产生ABOAB四种表
现型。)的多项统计,中国境内十个民族的基因的关
系的远近如下图:
维吾尔可以看出,这些民族分为
三大组。
藏维吾尔自成一组,与中亚
蒙古卜的高加索地区的民族相近。
回」
汉族和藏族与北方的蒙古
汉J等民族接近,而南方的其
朝鲜他民族与马来人种接近。
早期还有些调查认为,南
白]方汉族的基因与北方汉族
侗了基因的差异大于与南方其
高山」他民族的差异,也就是说,
南方汉族从人种上更接近
壮
马来人。但……
Y染色体是父系遗传的染色体,线粒体DNA则由母系遗传
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测定和分析了来自南北28个地
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汉族人群的Y染色体非重组区和线
粒体DNA,这些样本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的省份。
研究者将汉族线粒体DNA序列归入不同的世系类
群并统计出其分布频率,结果发现,南方汉族与北方汉
族的Y染色体类型及频率分布非常相近(相似性达
82%),说明南方汉族在父系上与北方汉族非常相似,
受到南方原住居民的影响很小。母系方面,北方汉族与
南方汉族的线粒体类型的分布非常不同(相似性是
59%),南北汉族之间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南方汉族受
到南方原住民族的影响较大。总体上,北方汉族对南方
汉族的遗传贡献父系比母系高得多,南方汉族中北方汉
族的贡献比例由北向南递减。
其他的研究报告表明:
日本人、藏族人、苗族人、朝鲜人等绝大多数民
族内部血缘联系差异很大。
50%左右日本人包含棕色人种基因,藏族人则为
35%O
不过藏族人的Y染色体(父系基因染色体)与汉族
有42%的相似性,说明汉藏同源的说法有一定的
依据。
人文材料和遗传基因的材料只能说明现代汉、藏缅、
苗瑶、壮侗四语族的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过密切的接
触,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来源。
问题是人文材料和基因材料并不足以证明语言的历
史同源关系。
在密切的接触中,一个民族可能在某一时期放弃自
己的语言,换用另一种语言,从而成为另一语言的
新的分支。
因此人文和人种的材料只能作为旁证,判断语言是
否同源主要还要依赖语言自身的材料。
前面说的判定是否属于汉藏语系的两种标准,到底
哪种对也就必须要进一步研究。
3.5声调、单音节、无形态等是后起的类型相似
80年代后随着学术调查研究深入展开,我国学者发现
发现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和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的确可
能产生语言各个层面的类型相似:
1、80年代后我国许多学者的研究证明
汉藏等四语族的声调的确是后起的
藏语安多方言无声调,康方言只有不区别意义的伴随调,
卫藏方言有声调,可以肯定是藏文发明之后(七世纪以
后)才因声母的清浊和韵尾的消失而发展出来的: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无降尾长(非塞尾W/VN韵)55
高调无降尾短(非塞尾V韵)54
(声母清)
有降尾(塞韵尾)52
无声调
无降尾长(非塞尾W/VN韵)113
低调
(声母浊)无降尾短(非塞尾V韵)12
有降尾(塞韵尾)132
如丽bodfP11。132
藏缅语:陈其光《汉藏语的几种声调》84.3,戴庆厦
等《景颇语的声调》85.3,《载瓦语的声调》89.1,
陈康《彝语支调类诠释》91.3,李永燧《彝缅语言声
调比较研究》92.6o
壮侗语:罗美珍《黎语声调刍议》《民族语文》86.3
发现,黎语虽然属于壮侗语族,但是声调和壮侗语族
的其他语言有所不同。这说明黎语(公元前三、四千
年移到海南岛)从壮侗语分化出来时,壮侗原始语并
没有发展出现在的6个舒声调和4个促声调,去声和阴
阳调的分化都是后起的。罗《对汉语和侗台语声调起
源的一种设想》《中国语文》88.3又进一步提出,侗
台语声调的产生常常是语音结构简化的补偿,由其他
音位的伴随物变成独立的音位。这说明原始汉语和原
始台语的声调没有同源关系。《侗台语族声调的发生
和发展》张均如(民族语文研究新探)四川民族出版
社1992)
越南语声调的产生(教材):最初阶段越南语没有声调,
但有声母清浊的对立,韵尾有-s,-?o-s变为-h,-h和
-?又消失而变为声调,如下:
12辅音韵尾消失3浊音清化
无-升调高
低
声-h一降调、一高
低
调其他f平调高
低
2、单音节语及无形态也可能是后起的
典型例:海南三亚回族人语言
倪大白海南岛三亚回族语言的系属《民族语文》1988
年第2期
三亚回族有明确的迁徙来源、迁徙时间和原来的语言:
1。世纪(宋)--15世纪(明)
从越南占城经海路迁来。
原来说占婆话(马来系语言,多音节语,无声调)
现在说的话当然有许多汉语借词,但也有不少基本词
根还是占婆语的,只是由多音节变成了单音节有声调。
印尼语三亚回
风agingin33
田humama33尼?sawah
路dzalanla:n33
鱼ikanka:n33
咸asinsin33
细、小reniknia?55ER尼?kecii
三亚回族语仅仅经过约100。年的时间,就
由多音节无声调语言变成了单音节有声调
语言,基本词根保留最后一个音节(重读
音节),因此还可以根据词根的对应重建
与原来语言的同源关系。
根据基本词根的语音对应关系判断的亲属
语,符合历史的事实,它的确是从南岛语
系马来语族分化来的。如果根据单音节有
声调的特点把它跟汉语归为亲属语,不符
合历史的实际。
藏缅语的调查表明,羌语和嘉戎语
不是单音节的。罗美珍《台语长短
元音探源一得》1985认为侗台语也
是从多音节变为单音节的,作为补
偿,产生了长短元音。
看来,单音节、有声调的确是后起
的类型学相似。
3、量词量词是较晚时期发展起来的,量词在
侗台语、汉语、藏缅语中不同源,少数相同的量
词是借用结果。
汉语真正的量词是在汉代产生,在南北朝才大
量地普遍地使用的。(贝罗贝)
梁敏《侗台语族量词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语文》
83.3,指出黎语在与其他侗台语分化时尚无量词
(那么侗台原始语就没有量词,如果侗台语属于
汉藏语系,语系的原始语就更没有量词了)。
藏缅语各语言的量词发展不平衡,景颇语、藏
语的量词正在产生,羌语、缅语已有一定的发展,
彝语的量词已比较成熟。
①萌芽阶段(如景颇语、藏语等)
容器-数(碗一)
名-容器-数(水碗一,有歧义:一碗水或一个水碗)
名-数(人一)
**[名-擞-容器/水]一碗)
**[名-]指示-容器(*[水]这碗)
②发展阶段(如羌语、缅语、部分彝语)
数-量(一人)
★名-数-名(人一人)反响式
名-数-量(刀一把)
名-指示-量(猪这只)
③完成阶段(部分彝语):反响式渐少,量词数目增加。
4、形态藏缅语动词有现在/过去/将来三时
有自动/使动
有陈述/命令等形态变化
戴庆厦《载值语使动范畴的形态变化》81.4,《景颇语的句尾词》
1990,胡坦《论藏语的比较句》84,瞿蔼堂《论汉藏语言的形态》
1988.4,《藏语动词屈折形态的结构及其演变》85.1,《嘉戎语
动词的人称范畴》83.2,孙宏开《羌语动词的趋向范畴》81.1,
《我国藏缅语族动词的人称范畴》83.2,《藏缅语动词的互动范畴》
84.4,谭克让《藏语动词的自动与使动范畴》86.6等文章说明。
总之
算过国内学者的大量工作,现在基本达到了共识:单音
节、有声调、有量词、无形态不能作为判断同源的证据
于是问题集中到同源词的判定
侗台、苗瑶语与汉语有大量语词有语音对应,其中不乏
早期词汇,但后期词汇更多。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它
们与南岛语也有相当多的早期词汇的有语音对应关系,
并且晚期词汇没有语音对应关系。
藏缅语与汉语有一些早期词汇很象似,但也并没有建立
起令学界信服的严格的语音对应关系。(龚煌城)
3.6汉藏语判定同源的客观困难和两个新探索
词根的同源与否的判定在汉藏地区的语言中也遇到了
印欧语没有遇到的困难:
①词根大多是单音节的、词形大多没有词形变化,
使得整个词形较短,增加了偶然相似的可能,也增加了
变化后辨认不清的可能。
②表音的文献比较少。汉语使用的文字虽然年代较
早(公元前14世纪),但是表音不系统的方块字。其
余语言的文字:藏文(7世纪),缅文(11世纪),彝
文(音节文字16世纪),泰文(11世纪)……。
③历史上较少大规模迁徙后隔离发展的情况:即使
有民族的迁移,迁徙后也是多民族在同一地区密切接触
新方法一:同族词对应法
即,先建立同源词族,再考察词族间是否有对应
关系
董为光、曹广衢、严学窘《汉语和侗台语的亲缘关
系》(1984),提出了同族词比较的方法。
这种方法先分别找出侗台语和汉语的同族词,再找
同族词的语音对应规律,符合语音对应规律的就是
侗台语和汉语的同源词,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
同族词是同一语言中一组音义相关而又有语源关系
的词,很难在同一时间和地点被借用到另一语言中
借用,因此两个语言中的同族词对应可以用来证明
两个语言之间的同源关系。
同源词(cognent)丰同族词(wordfamily)
同源词:原始语中的一个词在不同后代语中分化后,
在不同后代语中的形式。它们虽然现在的音义可能
有不同,但都是原始语中同一音义结合体的反映形
式,有历史的同一性。
同族词:同一语言中一个词根利用音形变化孳生出
的若干意义上有联系的新词,或是一个词根在不同
的形态、不同的派生或复合环境下有语音交替的若
干词形。同族词是一个语言中音义有关联的一组音
义结合体,而不是一个音义结合体。这些音义结合
体之间有历时的先后关系,但不是历时上的一个音
义结合体。
董、曹、严的词族例——表“黑色、阴暗”的词族
汉语黔*gjom黯*?9m(深黑)阴*?jom
默*tom(云黑)BI8*?9md9m(黑也,又云黑也)
龙州壮语傣语黎语侗语水语
黑dam1kam6dam1lam6dom3nam1?namx
阴k%mika:m3德宏kom3tam1ta:m5
夜kam6kham6?i^am5
1借一个词容易,借一族词难,2有利于找出古代面貌
同源词(cognent)*同族词(wordfamily)
①词形的各个成分是否只限一个成分语音不同
同源词
既可以只有一个成分语音不同、也可以多个成分不同
比如北京的“病”是不送气声母、后鼻韵尾、去声调
而闻喜的“病”是送气声母、开尾韵、阳平调
两地的“病”的声韵调都不同,但它们是同源词
同族词:
一般只有一个成分语音不同,其他成分的完全相同。
如英语的sit~set,sing-sang-sung;
汉语的“好很好”"好喜好""间一间""间间苗”只有
声调不同
至于“长”声母和声调都不同是后来演变的结果。
同源词(cognent)*同族词(wordfamily)
②语音差异是否都可以用语音演变规则解释
同源词:
各位置的语音差异都可以用演变规则解释
比如北京的“病”是不送气声母、后鼻韵尾、去声调,
而闻喜的“病”是送气声母、开尾韵、阳平调;
北京全浊声母平送仄不送,闻喜一律送;北京梗摄保
留鼻尾,闻喜鼻尾失落;北京阳去归去,闻喜归阳平
同族词
仅有的一个位置上的不同不一定能用演变规则解释,
但一般只限于一个区别特征的交替。如i~u的演变是
不太可能的,但在形态交替中出现是很常见的。
同源词(cognent)丰同族词(wordfamily)
③语音差异是否与语法语义的条件相关联
同源词:
语音差异没有语法语义的条件。符合相同古音条件的
词,不管语法语义条件如何,都有平行的差异。如中
古全浊声母仄声字在北京都是不送气,在闻喜都送气;
梗摄舒声字在北京都是后鼻尾韵,在闻喜都是开尾;
阳去字在北京都是去声,在闻喜都是阳平。
同族词:
相同的语音差异与相同语法或词汇条件相关联。如普
通话中有an~ar韵母交替关系的,基本是名词,ar的
有小称义。
从理论上说,词族比较法
对于排除偶然相似、借用相似有一定的作用
但建立可靠的、早期的词族的工作难度太大
甚至超过建立语音对应关系
另外,只要接触的程度深,整个词族借用也
是有可能的。
方法二:深层对应法,或称语义比较法
邢公腕《汉台语比较研究中的深层对应》(1993)
其方法的实质就是要求整个词形各个位置都有对应,
形成同音词群,而不是词的某个位置上音位的对应。
比如:
广州泰
o:n—*?ani''鞍":?a:n-*?a:n''马鞍”
o:n-*?ani'V安":?a:n-*?a:n''吃"
现代和古代泰语的“马鞍”与“吃”是同音词,
现代广州话和可以上推的古代广州话的“鞍”与
“彳安(吃)”也是同音词。邢公腕先生认为这
样的对应不是偶然地巧合,可以证明汉台两语言
之间有发生关系。
这一方法的特点是用声韵调结合在一起的音节对
应代替印欧语比较中常用的仅仅辅音的对应。这
样可以一定程度地排除偶然性。至于不是一个词
而是若干个或一组意义无关的同音词对应,我个
人觉得本来就是历史比较法所要求的。
这一方法的理论假设是,一个词的借用是常见的,
一组意义无关的同音词都借用就不大可能了,多
半是同源的。
同族词对应和深层对应是我国学者对历史比较语
言学理论的新探索,无论这些方法是否可行,它
们对加深认识古借词和同源词的关系,对加深深
层语音对应规律的认识是有价值的。由于汉藏语
言之间接触和同源关系极难区分,古借词和同源
词也极难区分,而经典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以印欧
语言为分析对象,没有碰到类似汉藏语言这样复
杂的问题,因此同族词理论和深层对应理论也可
以说是我国学者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所作的探
索。
3.7陈保亚:借用无界有阶论
鉴别同源相似与接触相似的阶曲线模型
人文、基因的材料不足以做语言同源的证据,语言
自身又有单音节、无形态、缺乏早期的表音文献等
不利因素。而除西藏地区外,这一地区非常频繁的
相互接触,使语言的借用和语言自身的演变交织在
一起,给历史比较法的运用带来困难。特别是,在
东亚、东南亚这一地区,由于语言的历代接触太频
繁,于是语言里就可能有几个不同时期借词。晚期
的借词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而且是很近期的文化词
汇,如“共产党”,所以很容易鉴别借用关系。而
一些较早期的词汇,如铁、针,一方面对应关系不
容易确定,另一方面即使确定了对应关系,也不容
易确定它们是同源词还是早期借词。
关系词
不同语言中有语音对应关系但尚未判定是同源
关系还是借用关系的词
不少学者提出,与其现在没有把握地去证明汉
藏南岛为一个大语系,不如先把每个语族的情况
搞清楚。把每个语族的原始语先建立起来,再观
察它们之间的对应。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参考其
他语族的一些词根,但主要应先利用本语族的材
料。在语族内部的比较拟测方面,李方桂先生对
于侗台语族的研究受到很高的评价,
他们认为,现在最好先不提同源鉴别的问题,
先努力去发现早期的对应关系,早期确有对应关
系的词不妨先叫做关系词。至于是同源关系还是
早期借词,留待材料积累多了再说。
借词无界有阶论(陈保亚博士论文)
无界语言间的词语借用没有不能逾越的界线
①核心词汇可能借用
②同族词可能一起借用
③同音词群可能一起借用
事实上,随着接触程度的加深
借用的层次也就加深
有阶:借用先从外层语词开始,后达核心词
形成核心/非核心语词中借词比例不同的阶
如果核心词也全部换为其他语言的,已语言换用
属于接触关系的不同语言中,原来各自的语词都是非
关系词,后来在接触过程中从外层开始产生关系词,
逐渐向内层发展。
属于同源关系的语言则完全相反,分化之初同源语言
中的所有语词都是关系词,后来在分头发展中在外层
首先产生非关系词,逐渐向内层发展。
同样是向内层发展,但接触关系是关系词由外而内发
展,同源关系非关系词由外而内地发展。也就是说,
接触关系是有对应关系的词要先占领文化词才能占领
一般词,再然后才占领核心词。而同源关系的渐远则
是对应关系词先退出文化次再退出一般词,最后才退
出核心词。
这样,尽管关系词的绝对数目因接触的密切程度
和同源的亲疏程度可能有不同,
关系词在某一层语词中的比例也因接触的密切程
度和同源的亲疏程度可能有不同,
但关系词在各层之间比例差值却不会因接触的密
切程度或同源的亲疏程度而变化:
接触关系,不管接触怎么密切,
关系词与非关系词的比例总是在文化词中大于在
核心词中
同源关系不管怎么疏远,
关系词与非关系词的比例总是在文化词中小于在
核心词中
阶曲线模型把关系词在不同词汇层次中的比例用
直线绘出,根据曲线的走向可以判定关系词是同源的遗
留还是接触的借用。
100%
关
系
词
比
例
08/
核心词基本词搬词
由于核心词、基本词、一般词的界线不好控制,陈
保亚用的是Swadesh根据多种语言同源研究得出
的一百个最基本词根与次基本的第二百词根表对侗
台语与汉藏语的同源关系和与马来语的同源关系做
了考察,统计结果表明,侗台语与汉语的关系词呈
接触关系的曲线,而与马来语的关系词呈同源曲线
前100词算最核心的词汇
后100词算较外层的词汇
Swadesh的100/200词表(见教材最后的附录)
接触借用的几种类型我的意见
我同意陈保亚的有界无阶论
我觉得借词的借贷两方的语音关系可以因接触的密切
程度和接触的空间关系而分为如下三种主要类型:
⑴非密切接触型
⑵较密切的高对低的远程接触型(阿错:教化型)
⑶极密切的平等的相邻接触型
⑴非密切接触型
或是相隔很远的两种语言处于一般性的接触,或是
地位低的方言对地位高的方言的个别影响。
如汉语中的英语借词“沙发”、“的士”或蒙古语
借词“胡同”和官话中的南方借词“尴尬”。这类
借词的特点是语音相似,但找不到成套的对应关系。
非亲属语言间的少量借词只有语音相似,而没有
语音对应的例子:
沙发软翱翔歌
英语sofasoftsoarsong
汉语shafaruanaoxiangge
英语“沙发”一词的音与汉语的比较像(与吴语
的更像),但其他以S开头的词,如soft、soar、
song等等与汉语语词的声母没有同音类的关系,形
不成“语音的对应”,因为“沙发”一词是借用的。
亲属语言或方言之间的个别借用,也会成为亲属语
语音对应关系的例外。如北京话的“尴尬”一词是
从吴语中借来进入北方话进而进入标准语的,北方
话中这个词的音值形式与吴语十分相似,如果忽略
声调,其声母韵母在北方和吴语大致都是[kan][ka],
但这两个字音的同音关系在吴语与北方完全不同。
以绍兴为例:
绍兴kag{监间奸同}#ke{甘柑干竿肝}
北京tqian{监间奸}*kan{国甘柑干竿肝}
绍兴ka{介界届芥同[嘎非本地词]}
北京tqie{介界届芥}#{M嘎}
⑵较密切的高对低的远程接触
或是相隔很远的两种语言文化上全面同化,或是地
位高的共通语对地位低的方言的影响。
这类关系词在音类上有严整的对应关系,语音可能
因后来的变化而不相似。单纯从语音上与同源词很
难区别,但在文体色彩和所用语用范围上与同源词
有所不同。
它们可以用来研究借贷当时双方的语音,但不能用
来证明语言的同源关系
如日语、朝鲜语的一至十的数词与汉语的语音比较
日韩汉字音读与汉语方言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梅县it欣samsi力guliuktshitpatkiusop
日ichini/zisanshigolokushichihatsukiuujiuu
韩ilisamsaoiuktjhilphalkusip
日韩本地音(汉字训读)与汉语方言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梅县itnisamsi力guliuktshitpatkiusop
IIhitofutamitsyotsitsumutsnanaiatskokonotoo
韩ha-natulsesnesta-seso-sosilkopjo-topa-hopjol
从日韩汉字音音读可以看出如下对应规则:
汉语-p-t-k-ms-pr1rj-
日-o/-uchi/tsuki/ku-ns/shhn/z1g-
韩.p-1-k-msph000
日语、高丽译音与梅县话的差别并不比北京
话与梅县话的差别大。语音对应规则是十分
清楚的。
仅从语音看,无法判断日语和韩语是不是汉
语的一个方言,三者是否同源。
这需要进一步考察这些有对应关系的关系词
在文体和语用方面的分布。
考察发现,与这些词词义相同的还有其他词,
也即,这些词义还有另外的、没有语音对应
关系的形式。
只有口语中常用词根的语音形式才反映同源
关系
也即
如果有语音对应关系的出现在文化词中,
或用于正式的语境;没有语音对应关系的
出现在本地词中,或用于正式的语境;
则两种语言肯定不是同源分化关系
有语音对应的关系词是借用的
汉语方言中的文白异读也属于这一性质的接触,
只是接触双方是已经分化的方言,而不是完全
没有同源关系的不同语言。
接触关系的整齐对应来自文化借用
对音规则与同源分化不完全相同
各自音系的不同
音位系统的不同
音节结构的不同
会在对音规则中起重要作用
陈保亚1996称之为“匹配”
“匹配”也有方向性,以后再细讲
⑶极密切的平等的相邻接触型
两种语言地域上长期相邻,生活和文化上
密切接触,政治、文化地位高的权威语言
会对非权威语言产生极大的影响。非权威
语言也会对权威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结
果是形成“语言联盟”。
语言联盟:同一地区权威语言词汇向非权
威语言渗透较多,在核心词汇方面非权威
语言仍能较大比例地保留自己原有的词汇。
在语法结构、语音结构等方面则双方都有
所改变而趋同。
Dixon:
TheRiseandFallofLanguages
同一地区的不同语言,
如果在人口、文化及生产水平上差距极大,
比如人口相差上百倍,则非权威一方会被权
威一方吞并,非权威集团发生“语言替换”
如果双方权势相差不太大,比如人口相差数
倍或数十倍,则各个语言集团可长期共存。
中国南方地区的各个民族历史上一直处于
“长期共存”关系。
在这种社会条件下,非权威语会出现多时间
层次的与权威语言不同时间语音层有对应关
系的词根,这些词根在后期的词汇中分布很
多,但也有一部分渗入了基本词汇甚至是基
本核心词汇。随着接触密度的增加,基本词
汇被替换的比率也越来越大。
这种情况下,区分同源和接触的难度最大,
陈保亚的阶曲线模型提供了希望。
这样,尽管关系词的绝对数目因接触的密切程度和
同源的亲疏程度可能有不同,
关系词在某一层语词中的比例也因接触的密切程度
和同源的亲疏程度可能有不同,
但关系词在各层之间比例差值却不会因接触的密切
程度或同源的亲疏程度而变化,除非发生了语言替
换:
接触关系,不管接触怎么密切,
关系词与非关系词的比例总是在文化词中大于在核
心词中
同源关系不管怎么疏远,
关系词与非关系词的比例总是在文化词中小于在核
心词中
阶曲线模型把关系词在不同词汇层次中的比例用
直线绘出,根据曲线的走向可以判定关系词是同源的遗
留还是接触的借用。
100%
关
系
词
比
例
08/
核心词基本词搬词
人类语言起源(单源/多源/何时起源)
王士元、柯津云《语言的起源及建模仿真初探》
《中国语文》2001年第3期
大意摘录:
考古学发现许多古人类活动的证据,但近年来的研
究表明,这些古人类大多没有保存到现在,而是在
演化过程中被淘汰了。基因的研究证明,所有智人
以后的人类,都是属于非洲古人类的那一支。
Cannl987:采用母系传递的线粒体DNA
(MtDNA)材料进行研究,发现基因的最早
分支是非洲人与其他人,结论是现代人的祖先,
即智人(Homosapiens),是从非洲迁徙到
世界各地的。共同祖先大约在1。到20万年前。
Thomson等2000:根据父系传递的Y染色体,
提出人类的共同祖先距离我们只有5万年。
5万年的结论与考古学界的一些发现和推论
吻合:
5万年前是人类文明演化的一个重要的里程
碑,同时出现以下现象:山洞壁画、坟墓、
陪葬花草——艺术和宗教的萌芽,航海技术
的突破——从亚洲南部越海到达澳大利亚,
(据李讷说还有:大量多种类的细石器、人
口的第2次突长)。
猜想:那时出现了人类的语言。
问题:当时世界上已分布着不同的人群,是某一个群
体产生了语言,不断扩张而取代了其他群体,还是不同
群体各自产生了自己的语言?
单源说:语言是如此复杂深奥,发明一次已经是很大的
巧合了,要发明多次,可能性一定很小。
多源说:单源说的错误在于,把发明时的语言等同于现
在有奥妙结构的语言,实际上最原始的语言一定十分简
单,词汇极少,几乎没有语法。这样的语言,产生的可
能就比较大。原始时的人群群内人数可能较少,而群数
可能很多。在成千上万的人群中,其中的一部分产生语
言,从概率上说就是很可能的了,比单源说还大。
多源论者还指出:
语言不是基因突变的产物,而是人脑容量逐
渐增加、思维能力的逐渐增强、发音器官不
断接近发语声的需要(直立行走而造成喉头
下降,声道延长),在此基础上满足了产生
语言的基本要求。
★补讲:
历史比较法的成效与局限
成效:
①延长语言的历史
在中观(数百年)的时间范围内颇有效
②揭示不真实的文学语言掩饰下历史演变的真面目
③补充书面文献所不能反映的演变的具体过程
局限:
①无法重建后代语发生的方向速度一致的变化
②无法重确定后代语方向不一致但都合音理的
音变过程
③无法确定演变发生的绝对年代
④不能确定原始语几个特征组合的实际音值
⑤无法处理无条件分化的音变
⑥没有考虑到语言间后来的相互影响而造成的
无条件音变,特别是通语对方言的影响。
局限
①不能重建后代语发生的方向速度一致的变化
如现代方言中
没有保留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的
没有“堵/猪/煮”三字声母相同的……
②无法重建后代语发生方向不同但均合音理的变化过程
答达托磕渴壳叶揭学
广州apatokepotokipitok
(1)
梅县apatokokotokapiatok
厦门apatokapuatakapia?/ieko?/ak
(2)
潮州apako?apua?akigpia?/iko?/ak
南昌atatokok/totokietietok⑶
苏州a?a?o?Y?0?o?ii?ii?o?/、
(4)
太原a?a?ua?a?a?a?ie?ie?ie?
长沙ana=>On0=)0=)0=)ienie=>iOo(5)
」匕京总-auuouX%三x
潮州、厦门南昌
P-——P
t-----
t;「k
苏州、长沙、北京的三组合并是哪两组先合?
③无法确定演变发生的绝对年代
只能确定演变相对阶段的先后
如可以肯定在广州的k与北京的田的对应中,广
州是较古的阶段,还可以肯定北方话先发生了
“鸡”“间”类字变为齐齿呼的音变,然后
“鸡”“间”类字和其他齐撮呼字一起发生了
腭化音变;但不能确定“鸡、间”等字在北方
话中变为齐齿呼和齐撮呼前舌根声母腭化的具
体时间。
④不能确定原始语几个特征组合的实际音值
如“温暖”的词首辅音的原始形式的圆唇成分
究竟是与舌根成分同时发出还是相继发出。
这一问题随着普遍音理研究的深入有希望部分
解决。
⑤没有考虑到无条件分化的可能
(如北京话清入字的演变)
从现在的研究成果看,这种无条件分化是方
言混杂的结果。也就是说,历史比较法有其
适用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有失效的可能。
插:北京清入字用历史比较法处理的结果
与实际演变(与用阶曲线的观察一致)
★北京清入
中古清入在北京无规则地派入四声P尾为例
派阴平搭答2鸽喝塌溺磕扎插夹掐鸭押压接跌
贴帖2法2汁湿吸揖
派阳平答1被胛劫法3执急级(声母几乎都不送气)
派上声蛤塔眨甲褶帖1法1给獭撒葛渴
派去声踏榻恰摄怯涩泣萨喝喝彩
清入在其他北方主要次方言中的演变
中古清入(搭鸽喝扎插/执急级/塔眨给撒渴/踏涩)
中原/冀鲁官话阴平
西南官话阳平
胶辽官话上声
兰银官话去声
中古全浊入在以上官话均归阳平白笛
次浊入西南阳平、中原阴平、其他去声六日
一般认为
明清两代的北京
多种方言人群涌入
主要是中原/冀鲁人和关外持胶辽官话的旗人
相互影响而造成清入的无条件分化
其中
清入派阳平是先期“全浊入派阳平不送气”的类
推
派去声是认为区分入声字的读书音
北京清入派四声是
方言混杂、先期语音关联类推、读书音三种要素
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如果严格按照历史比较法的程序
构拟出的“近代北方方言原始语”的调类将多许
多
历史比较法构拟原始语音类的程序:
1、找出最小对应组(此例为最小同调字组)
以中古声调作为出发点,北方主要方言几乎都
相同的四个最小对应组是:
北京一中原一西南一胶辽一兰银
山东高阴平一阴平一阴平一阴平一阴平
聊城宁阳平一阳平一阳平一阳平一上有4点阴平
杂食白舌
好纸丑上声一上声一上声一上声一上声
怕近忘去声一去声一去声一去声一去声
几乎各地都相同的四个最小对应组是:
阴平(山东高)、阳平(聊城宁兰银上)、上(好纸)、去(怕忘)
另外的最小对应组还有:
北乐—中原—西南—胶辽—兰银
5六日辣月去声一阴平一阳平一去声一去声
6鸽喝扎插阴平一阴平一阳平一上声一去声
7执竹急级阳平一阴平一阳平一上声一去声
8塔眨给笔上声一阴平一阳平一上声一去声
9踏涩却释去声一阴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菏泽市重点中学2025年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物理试题理试题含解析
- 河南焦作市沁阳市2025届初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特效化妆工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红色简约商务风季度绩效考核报告
- 电机在医疗放射设备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市场品牌建设与竞争力提升考核试卷
- 煤气化中的智能化制造技术发展前景考核试卷
- 工程质量事故分析总复习考核试卷
- 液压技术在物料搬运设备中的重要性考核试卷
- 2025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考试数学试卷
- 足球裁判规则PPT
- 利润分配专项审计
- 探索性数据分析简介课件
- Q∕SY 01186-2020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技术规范
- 刨花板生产线
- PPT肾癌诊疗指南CSCO课件
- 螺纹的标注-PPT课件
- 《港口装卸工艺》课件chap3 件杂货
- 原材料进厂检验管理制度及检验规程
- 建设单位业主方工程项目管理流程图
- 碎石挤密桩复合地基施工工法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