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分层练习)知识清单:1.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烧杯B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C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蒸馏水代替浓氨水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比在等量的冷水中快,这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2.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2.微粒之间存在空隙实验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2.构成水的微粒空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实验三: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①50mL酒精+50mL酒精50mL水+50mL水50mL水+50mL酒精结果等于100mL等于100mL小于100mL②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现象:空气可以压缩,水很难压缩。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空隙相同;不同种微粒空隙不同气体微粒间的空隙大
,固体、液体微粒间的空隙小。1.我们知道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这是因为微粒间存在空隙。2.在受压的情况下气体液化,微粒间的空隙减小。【杨sir化学,侵权必究】3.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微粒间空隙大小不同4.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则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减小的缘故。杨sir化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二氧化碳、氧气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刚石、石墨、金属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硫酸铜归纳微粒的性质: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微粒之间有空隙。不同微粒间空隙不同。气体微粒间的空隙比固体、液体的大。同种物质的微粒,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微粒,化学性质不同。1.(2023·河北·统考中考真题)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挤瘪后把口扎紧,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起来,如图所示。鼓起的过程中,塑料袋中酒精分子的()
间隔增大 B.质量增大 C.种类增多 D.数目增多【答案】A【解析】将袋子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起,这是塑料袋里的酒精发生了汽化,而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汽化过程中酒精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了,故选A。2.(2023·辽宁锦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热胀冷缩——分子间有间隔 B.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C.冰雪融化——分子体积变大 D.酒精挥发——分子本身改变【答案】A【解析】A、分子之间有间隔,热胀是由于在受热的条件下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了,导致体积膨胀,而冷缩是在温度下降的条件下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了,导致体积缩小,故A解释正确;B、一切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水结成冰后分子还在运动,故B解释错误;C、冰雪融化,固态变成液体,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而水分子本身的体积不变,故C解释错误;D、酒精挥发,是因为酒精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故D解释错误;故选A。2.(2023·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航天点亮梦想”。航天工业曾用液氢作火箭燃料,氢气液化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A.分子种类 B.原子种类C.原子大小 D.分子间隔【答案】D【解析】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氢气液化是氢气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物理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但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D。3.(2023·湖南益阳·统考中考真题)小明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下列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一变化错误的是()A.水分子的质量变小了 B.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C.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D.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答案】A【解析】A、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水分子质量不变,分子的观点解释错误;B、水变成水蒸气这一过程,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了,分子的观点解释正确;C、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水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的观点解释正确;D、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水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分子的观点解释正确;答案:A。4.(2023·湖南郴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叙述能体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A.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 B.墙内开花墙外香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答案】A【解析】A、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正确;B、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错误;C、1滴水在宏观上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但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错误;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错误;故选A。5.(2023·广西·统考中考真题)向液化石油气中添加具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一旦液化石油气泄漏,就能闻到这种臭味,及时采取安全措施。闻到臭味是因为()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的体积很小【答案】A【解析】能闻到臭味是具有臭味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到空气中,接触到了人的嗅觉细胞而闻到臭味,故选A。6.(2023·黑龙江·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端午时节,粽叶飘香一一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一一蔗糖分子分解了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一一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一一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答案】B【解析】A、端午时节,粽叶飘香,是由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香味的分子通过运动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去了。A正确;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是因为蔗糖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B错误;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C正确;D、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的间隔增大,引起水的体积膨胀。D正确。综上所述:选择B。7.(2023·山西·统考中考真题)海浩现象是在持续-15°C的超低温度下,蒸发的海水与低温冷空气中的颗粒物相结合,形成冰晶后,呈现出烟雨茫茫的自然景象。这种由水蒸气形成冰晶的过程发生变化的是()
A.分子的种类变多 B.每个水分子体积变大C.分子的间隔变小 D.每个水分子质量变大【答案】C【解析】A、水蒸气形成冰晶的过程,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B、水蒸气形成冰晶,分子本身不变,每个水分子的体积不变,故选项错误;C、水蒸气形成冰晶,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分子本身不变,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正确;D、水蒸气形成冰晶,分子本身不变,每个水分子的质量不变,故选项错误。故选C。8.(2023·湖南岳阳·统考中考真题)下列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合理的是()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湿衣服被晾干——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C.6000氧气能被压缩装入40L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D.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答案】B【解析】A.具有香味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到空气中,接触到了人的嗅觉细胞而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此选项正确;B.湿衣服被晾干,是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此选项错误;C.6000氧气能被压缩装入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容易压缩,此选项正确;D.宏观上一滴水很小,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此选项正确。故选B。9.(2023·河北沧州·校考模拟预测)防“新冠肺炎”喷洒消毒液后公共场所充满气味,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A.分子质量很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体积很小 D.分子在不停运动【答案】D【解析】A、公共场所喷酒消毒液,能闻到气味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我们周围,不是分子质量很小,错误;B、公共场所喷酒消毒液,能闻到气味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我们周围,不是分子之间有间隔,错误;C、公共场所喷酒消毒液,能闻到气味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我们周围,不是分子体积很小,错误;D、公共场所喷酒消毒液,能闻到气味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我们周围,正确。故选D。10.(2023·湖南永州·模拟预测)如图是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下列说法或解析不正确的是()
A.手握着的仪器是试管B.连接胶皮管和玻璃管时,应将玻璃管要插入的一端用水润湿C.某同学在操作时导管口无气泡冒出,则该装置一定漏气D.导管口冒气泡是因为装置中的气体受热,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答案】C【解析】A、根据图示可知,手握着的仪器是试管,说法正确;B、连接胶皮管和玻璃管时,应将玻璃管要插入的一端用水润湿,以减小摩擦,说法正确;C、某同学在操作时导管口无气泡冒出,则该装置不一定漏气,例如若先用手捂住试管,再将导管插入水中,即使装置不漏气,导管口也没有气泡生成,说法错误;D、导管口冒气泡是因为装置中的气体受热,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气压增大,说法正确。故选C。11.(2023·辽宁大连·模拟预测)人们能够闻到茶香的原因是()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在不断运动C.分子由原子构成 D.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答案】B【解析】A、人们能闻到茶香与分子间有间隔无关,故A错误;B、分子在不断运动,茶叶中含有的香气分子通过不断的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茶叶的香味。故B正确;C、人们能够闻到茶香,与分子由原子构成无关。故C错误;D、人们能够闻到茶香,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无关。故D错误。故选B。12.(2023·河南安阳·统考模拟预测)如图所示是一款衣柜空气清新剂,它之所以能够保持衣物持久留香,是因为()
A.分子质量变小 B.分子体积变大C.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D.分子在不断运动【答案】D【解析】衣柜空气清新剂中带有香味的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衣物表面,部分分子残留在衣物表面。后衣物上的带有香味的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感觉衣物持久留香。所以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D。13.(2023·青海·中考真题)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水分子很小B.酒精温度计放入热水中,液柱升高—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分子之间有间隔D.瓜果飘香—分子在不停运动【答案】B【解析】A、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水分子很小,故说法正确;B、酒精温度计放入热水中,液柱升高,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说法错误;C、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的缘故,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压缩,故说法正确;D、瓜果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缘故,带有气味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故说法正确;故选:B。14.(2023·山东泰安·统考中考真题)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A.通过气味区别氮气和氨气——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B.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C.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答案】B【解析】A、通过气味区别氮气和氨气,是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氮分子和氨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人的鼻孔中,由于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氮气是无味的,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气味不同,故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B、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是因为状态改变,分子之间的间隔改变,分子的大小不变,符合题意;C、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不符合题意;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不符合题意。故选B。二、实验题15.(2023·吉林长春·中考真题)图1是教材中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装置,图2是化学兴趣小组改进的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几分钟后,a烧杯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色;(2)与图1装置相比,图2装置的优点是(答出一点即可);(3)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上方的棉花团先变色,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答案】(1)红;(2)比较环保,节约药品;(3)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解析】(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a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几分钟后,a烧杯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2)与图1装置相比,图2装置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比较环保,且节约药品;(3)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上方的棉花团先变色,是因为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氨气先聚集在上方。16.(2023·吉林松原·校联考模拟预测)做“分子运动现象”实验(如图甲)时气味刺激难闻。欣欣同学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乙)【装置对比图】
【实验操作】操作Ⅰ:向各盛有5mL蒸馏水的B、C试管分别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操作Ⅱ:将各盛有2mL浓氨水的A、D试管按图乙同时连接,观察。【分析讨论】(1)进行操作Ⅰ并观察溶液颜色的目的是排除的干扰。(2)进行操作Ⅱ时观察到的现象是。【答案】(1)水(或溶液中的水等);(2)试管C中的酚酞溶液比B中的先变红【解析】(1)向各盛有5mL蒸馏水的B、C试管分别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溶液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是排除水的干扰;(2)将各盛有2mL浓氨水的A、D试管按图乙同时连接,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B、C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现象是:试管C中的酚酞溶液比B中的先变红。17.(2023·海南海口·统考二模)某同学为了探究微观粒子的相关性质,设计如图1所示的实验。待传感器开始工作后,打开中间的弹簧夹,使两端联通,记录数据变化如图2所示(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为44)。请仔细观察两幅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能够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请写出得出该结论的证据:。(2)根据该实验结果总结出气态分子运动的相关规律:。【答案】(1)装有二氧化碳的烧瓶中氧气的浓度不断增大,说明氧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或装有氧气的烧瓶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在不断的运动);(2)气态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解析】(1)根据传感器图像可知,装有二氧化碳的烧瓶中氧气的浓度不断增大,说明氧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或装有氧气的烧瓶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在不断的运动)。(2)根据图2对比两条曲线可知,气态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一、选择题1.(2023·北京·模拟预测)宏观辨识与微现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水分子很小B.温度计水银球受热体积膨胀——温度升高汞原子体积变大C.“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断运动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答案】B【解析】A、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水分子很小,故选项A正确;B、温度计水银球受热体积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B错误;C、“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们能够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项C正确;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它们是由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D正确;故选:B。2.(2023·北京海淀·统考二模)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水蒸发为水蒸气时,从微观角度看,发生变化的是()A.分子种类 B.分子间隔 C.分子大小 D.原子种类【答案】B【解析】水蒸发为水蒸气时,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改变,故选B。3.(2023·北京大兴·二模)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实验时将少量浓氨水滴在甲处的棉花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氨水属于纯净物 B.酚酞分子静止不动C.甲处的棉花变红,说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D.乙处的棉花变红,说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答案】D【解析】A、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A错误;B、酚酞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这是微粒的共性,B错误;C、甲处氨水直接滴到棉花上,棉花变红,不能说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C错误;D、乙处的棉花变红,说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D正确。故选D。4.(2023·北京西城·一模)科学家发现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被称为“气凝胶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凝胶冰”是混合物B.“气凝胶冰”与水的化学性质相同C.“气凝胶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融化D.结成“气凝胶冰”后,分子停止运动【答案】B【解析】A、“气凝胶冰”中只含一种物质水,属于纯净物,故错误;B、“气凝胶冰”与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化学性质相同,故正确;C、“气凝胶冰”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融化,故错误;D、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错误。故选:B。5.(2023·北京西城·模拟预测)科学家可以“操纵”原子排列出“最小”的“中国”二字。根据这一事实,所得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A.原子是客观存在的 B.原子的体积很小C.原子是静止不动的 D.原子是一种微粒【答案】C【解析】A、原子是客观存在的,说法正确,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B、原子的体积很小,说法正确,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C、原子始终在不断运动,说法错误,故选项C符合题意;D、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说法正确,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二、填空题6.(2023·山东临沂·统考二模)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请结合下列实验回答问题。(1)图A中的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的实验现象是。(2)图B实验中,水的作用是。(3)图C实验中同时向烧杯中加入一粒相同大小的品红,发现整杯水变红的时间热水比冷水短,从微观角度可以解释为。(4)图D实验错误的原因是。【答案】(1)蜡烛火焰上方的小烧杯内壁上有水雾生成;(2)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4)量筒不能做物质之间的反应容器【解析】(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若要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则需要证明蜡烛燃烧生成水即可,故图A中的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的实验现象是蜡烛火焰上方的小烧杯内壁上有水雾生成;(2)铁丝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使得生成物为高温的液态物质,故水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故整杯水变红的时间热水比冷水短;(4)量筒的用途是量取液体的体积,不能做物质之间的反应容器。7.(2023·吉林长春·吉林大学附属中学校考一模)实验创新是重要的科学素养,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图1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如图2所示。在通常状态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1)图1实验中可观察到处(填“A”或“B”)溶液变为红色;(2)图2实验中可观察(填“ab”或“bc”)段纱布条先变色;(3)若将图2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可观察到纱布条变红的速率变(填“快”或“慢”)。【答案】(1)B;(2)ab;(3)慢【解析】(1)氨气分子溶于水后能使酚酞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分子从浓氨水中运动到了B烧杯的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2)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图2实验中可观察到ab段的纱布条会先变红。(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温度越低,分子运动速率越慢。故若将图2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可观察到纱布条变红的速率会变慢。8.(2023·山东德州·统考一模)图Ⅰ是晓娟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佳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实验操作】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分析讨论】:(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②;(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级花艺课程试题及答案探讨
- 2024年项目管理资格锻炼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养老金投资策略研究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项目管理认证测试计划试题及答案
- 2025年CFA考试企业估值方法试题及答案
- 注会考试全方位复习策略探讨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内部控制风险试题及答案
- 学校围墙翻修方案范本
- 2024年项目管理资格认证的自我评估试题及答案
- 证券市场对宏观经济变动的反应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中考一模道德与法治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制造业自检自控流程优化计划
- 《人工智能的进展》课件
- 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病诊治及预防实践指南(2025版)解读课件
- 大建安-大连市建筑工程安全档案编制指南
- 上海2024-2025学年五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 GB/T 45421-2025城市公共设施非物流用智能储物柜服务规范
- 高中家长会 高三高考冲刺家长会课件
- 北京市丰台区2025届高三一模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 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数学试卷(含答案)
- 青岛 地块西海岸新区项目投标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