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导
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两幅图画,
一幅是狼烟四起,兵荒马乱,战火连连,
人民是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另一幅是各族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交融,也在不断的推进和巩固。如果说中华民族史是各族群共同书写的宏伟史诗,那么魏晋南北朝时
期就是其中最跌宕最绚丽的篇章。淝水之战教学要点一政治趋同
中华正统体制的延续二中华认同
中华文化认同的延续三社会转型农耕社会机构的重塑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共370年三
国
公元220-280年公元229-280
年,孙权建立公元221-263年,刘备建立公元220-266年,曹丕建立武
昌
东
吴
成
都
蜀汉
被
天
曹
魏
洛
阳迁
部
洛
阳
八王之乱后厂
长
安建
康
280年,西晋灭东具
西
晋
265年,西晋取代公元266-317年,司马炎建立北人南波
五胡乱华,迁都长安
诸国混战后西晋灭亡建
康
东晋
五胡十六国317-420年,司马睿建立420年,刘宋取代东晋建
康
宋
南
朝公元420-479年,刘格建
立建
康
齐公元479-502年
,萧道成建立建
康
梁会元502-557年,萧行建立公元557-589年,陈霸先建立589年,隋军南下天陈,统一全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达400多年分裂局西六朝古都建康——南京: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长
安
夏、前秦、西秦、后秦魏都曹迁曹魏所263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不断更替,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正
是因为动荡不安,各族人民才更加
期待和平和稳定,才更加期待国家
大一统的再次降临。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长
安
北
周557年被北周灭
北齐
邺
城公元557-58
1年
公元550-57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党
高欢之子高洋建立581年,北周静辛祥位杨坚建立隋朝,北周天亡十六国:成汉、前凉,前赵、后赵、北凉、西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政权频繁更迭,主要分公元386-534年,拓政珪建立迁都
北魏分衰长
安
西魏公元535-556年宇文泰立元宝短为串因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朝都城都
设在南京,因此称南京为六朝古都。304
-
439年,五
胡:匈奴、鲜卑、鸡、氏、羌公元535-550年高欢立元善见为帝平城
洛
阳东
魏
邺
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在字文护拥立下建立北
朝陈隋北魏建
康因此,在这乱世中有合的希望在萌发,有聚的力量在涌动。那么谁来破局,让中国由乱而治,再次走向大一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五胡入
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这段历史,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在这纷纷扰扰的乱世中,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记,中华
文化的勃兴以及国家大一统的发展
趋
势
。拓跋焘(代表改革前的鲜卑族形象)孝文帝出行图什么是五胡?它是指北方的5个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什么是五胡入华?它是指这一历史事件。从公
元290年开始,晋武帝司马炎去世以后,围绕着权
力继承问题,晋王朝就陷入了持续16年的八王之乱。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北方的游牧民族也不断的举行暴动,他们越过万里长城,
进入了中原地区,相继建立了许多胡人政
权,由此中国的北方就进入了五胡十六国
的时代。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胡汉杂居的格
局,开启了五胡主动融入华夏的进程。266介西
晋B01316年317年东晋(南方)十六国(
北
方
)c2439年盟
君版的的赵十
六
国成(汉》东
晋软借十大界西晋单
西北魉长期以来,很多人解读同化,就是大族群依靠着人口优势,政治优势,改变小族群的生活方式。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吗?不是的。真实的历史是什么?北方五大胡人族群,不仅军事上占优势,人口数量上也占优势。八王之乱以后,北方的总人口达到了1,500万,而汉人只占1/3。以这样一个体量,他们完全可以延续自己的传统,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
并且还可以影响其他民族的文化走向,但他们没有这么做,而是主动选择了一条融入华夏的道路。五胡到底是怎样彻底融入华夏的呢?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探查历史的真相。第一部分政治趋同
中华正统体制的延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秦国书
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轮,开
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
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
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
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
华正统。正如总书记所言,魏晋南北朝
各个政权都有着对中华正统的执念。
政治趋同,中华正统体制的延续五胡政权都不遗余力的宣扬正统观。如公元304年,南匈奴人刘渊以汉为名建立了汉政权,
匈奴贵族刘宣就谏言,机会来了,咱们动手吧你
当我们的大单于,我们一起搞事情,兴我邦族,
复呼韩邪之业,建立大匈奴帝国。
政治趋同,中华正统体制的延续一、具有建立中华正统王朝的理想但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渊却摇摇头说你不懂我,我是刘邦、刘秀、刘备之后,吾为汉室之甥约为兄弟兄王弟绍,不亦可乎,要做就做汉
高祖,要做就做魏武帝,学什么呼韩邪,于是他打着汉的旗号建立了汉政权,
为了证明他是汉室之甥,证明他政治身份的合法性,他还为刘禅扶不起的阿
斗设了一个牌位,逢年过节进行祭拜。
政治趋同,中华正统体制的延续一、具有建立中华正统王朝的理想他所言所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向外界宣告我就是正统的代言人,我就是正统的继承者,我是入华,不是乱汉乱华,更不是灭汉灭华。事实上刘渊的理想既不是建立匈奴帝国,也不是恢复汉王朝,他说今晋
氏犹在,四方未定,且称汉王,权停皇帝之号,待宇宙混一当更议之。很显然,刘渊是想打着扶汉的名义,争取到汉人的支持,做统一的中华
王朝的皇帝,如果做天下的皇帝有困难,至少也应当像他所说的那样,不失
为魏氏
。一、具有建立中华正统王朝的理想
政治趋同,中华正统体制的延续另一个人打下前燕政权基础的慕容魔,他的目标就更为直接,就是要建立中华王朝,强调当
有中原到了他的孙子慕容偶继位的时候,由于得
到了从秦始皇那里传下来的传国玺,他就毫不掩
饰地向天下宣称我就是天下的皇帝。
政治趋同,中华正统体制的延续一、具有建立中华正统王朝的理想南梁武王秃发乌孤也说,帝王之起岂有常哉,无道则灭,有德则昌。吾将顺
天人之望为天下主。天下主,不就是要
当天下的皇帝吗?可见几乎所有的胡人
政权都把建设中华王朝当成自己的理想,
都强调只有自己才是中华正统。
政治趋同,中华正统体制的延续一、具有建立中华正统王朝的理想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得到汉人士族的支持,各胡人政权统治者,大量启用汉人采用中原政权的政治制度。如前赵的263名官僚中,汉人就有131人,匈奴人只有114人,其他民族的18人,后燕后秦也是如此。刘渊设置了三公六卿的制度,实现了权力集中后,赵的石勒还恢复了九
品
中
正
制
。
政治趋同,中华正统体制的延续二、积极采用中原政权的政治制度胡人政权统治者与汉人士族还相互配合,共同创业,成效显著。例如拓跋焘和崔浩、
苻坚和王猛,石勒和张宾可谓是高山流水,
遇知音,情投意合,相见恨晚。在建设天下
体制的过程中相互配合,成为黄金搭档,为
推进胡人政权建设,实现大一统的目标立下
了汗马功劳。二、积极采用中原政权的政治制度
政治趋同,中华正统体制的延续王猛画像
崔浩画像
张宾画像北魏拓跋珪登基之后,设置百官,开始重用张衮、崔宏、邓渊、李先、贾闺、晁崇等汉人知识分子,让他们协助鲜卑统治者整顿吏治,制定章程,以中原政权为模板,打造和推
进北魏政权建设。北魏拓跋焘重用汉人崔浩,任命他为冀州大中正。崔浩当上大中正之后,马上从冀州、
定州、相州、幽州和并州五州当中选拔郡守,为汉人进入官界打开的通道。北魏政权的国力逐渐强大,势力不断扩张,并且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地区。不得不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得到了汉人士族的大力支持。
政治趋同,中华正统体制的延续二、积极采用中原政权的政治制度胡人政权统治者都想通过建元称帝,或者是阴阳五行的五德终始说来证明自己所建立的政权是中国正常的王朝更替。在胡人政治体制当中还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拥有大单于
称号的胡人统治者,一旦称帝之后,他一定会把大单于这个称号转让给他的
子
弟
。
政治趋同,中华正统体制的延续三、启用和遵从皇帝继承制度比如说当上皇帝的刘渊就把大单于让给了他的儿子刘聪,刘聪继位之后,先将大单于让给他的弟弟刘乂,后来又转让给他的儿子刘桀。后赵的石勒,前秦的苻坚,后燕的慕容垂,都是在继位的同时就将大单于的称号转让给了自己的儿子。这意味着大单于已经由传统的胡人统治者变成了新生的中华王朝皇帝的
一位丞相,以大单于为首的胡人政治体制,仅仅起到辅助中华王朝皇帝的作
用而已
。
政治趋同,中华正统体制的延续三、启用和遵从皇帝继承制度简单总结一下,胡人逐鹿中原,建立政权,具有以下的共同特征,自居中国,强调自己才是中华正统,以中国分裂为变态,统一为常态,以统一中
国为己任,所建立的王朝制度,以继承秦汉制度为基础,
政治趋同,中华正统体制的延续三、启用和遵从皇帝继承制度第二部分中华认同
中华文化认同的延续为了归于中华正统,各胡人政权还努力学习中华文化,以此来强化自己的中华认同。胡人政权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自己不是胡,其他的政权,才是胡人
政权。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其目的就是为了强调只有自己才具有建立中华正
统王朝的资格,将自己定位在中华正统的位置之上。一、五胡政权对中华正统的执念
中华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延续苻坚也曾经对出征西戎的将士们说,西戎荒俗,非礼仪之邦,我们是天下正统王朝因此羁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公元
384年,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崩溃,姚苌趁此机会在渭水以北自称大将
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建立了后秦政权。一、五胡政权对中华正统的执念
中华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延续后来姚苌抓住了苻坚,要苻坚交出传国玺,苻坚断然拒绝并怒斥姚苌,你算老几五胡次序,无汝羌民,你姚苌手里没有河图,没有纬书,没有符明,
不符合中国传统,我不能把传国玺交给你,他就认定前秦才是正统,而你后
秦不是,你是胡,而他们进行区别的重要标识正是文化。一、五胡政权对中华正统的执念
中华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延续胡人政权统治者有着强烈的求知愿望,对中华文化特别的崇尚和向往。二、胡人政权统治者热衷于学习中华文化
中华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延续例如苻坚特别重视中华文化的普及和学习,苻坚8岁的时候就提出来请老师来教他他不仅自己喜欢读书,而
且他还鼓励其他人学习中华文化。他是1月3临太学,黜
陟幽明,躬亲奖励。他对历史典籍非常熟悉,每次和群臣议论事情的时
候,就是他显摆的时候,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他甚至
非常自信地说过,周公和孔子的传统总算不会在朕的手
里中断
。二、胡人政权统治者热衷于学习中华文化
中华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延续拓跋宏拓政宏(公元467-499年),北魏最伟大的皇帝,
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之一。共三岁封皇大
子,五岁即皇位,二十三岁亲政,在位二十入年,
实际执政只有九年。但他缔造了一个改天换地气度恢宏的北魏王朝,让被战胜者的文化来战胜自己,说汉话、服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迁
都洛阳,又把旷野浩荡之气植入汉文化,实现胡
汉融合,华夏一同,开创北魏最辉煌时代。北魏孝文帝的儒家文化水平那是相当高,史称其雄才大略,经纬
天地。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
经之义,览之便讲。二、胡人政权统治者热衷于学习中华文化中华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延续刘渊、刘和、刘聪从小就接受了中华文化的教育,刘渊身高2米06,玉树临风、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他很早就到了洛阳当官,饱读诗书,学识渊
博,而刘聪更是14岁就读完了史书,兼综百家之言,琴棋书画,吟诗作赋,
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二、胡人政权统治者热衷于学习中华文化
中华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延续也就是说匈奴贵族在建立政权以前就已经开始了他们的学习,中华文化的进程,中华文化的学习和熏陶,重塑了胡人政权统治者的三观,提升了他
们的执政水平。二、胡人政权统治者热衷于学习中华文化
中华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延续例如后赵的石勒,奴隶出身是个文盲,作为从草莽中崛起的枭雄,完全可以继续他的杀戮生涯,但是他有个特点,就是爱学习,对中华文化特别的
敬重和向往。他不识字,看不懂书,于是他就让人天天跟他读中国史书,尤
其喜欢听汉书,正是因为文化水平提高了,他的执政能力也增强了。他决定
复兴儒学,下令要尊重知识,禁止侮辱知识分子。比如他特别忌讳胡字,下
令以后,大家都不要用胡人,改用国人称呼,谁要是再讲胡字,我就杀谁的
头。但是他对知识分子却很宽容。二、胡人政权统治者热衷于学习中华文化
中华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延续后赵皇帝石勒像。来源/山西榆社石勒墓有一次他召见一位官员到朝廷议事,结果这个官员穿的破破烂烂的,慌里慌张的跑过来,石勒就问怎么回事儿?爱卿,难道我没给你发工资吗?你
怎么贫穷到这步田地了呢?这位官员想都没有想一下,张口就打,哎,臣的
家财被那该死的羯贼洗劫一空死了,听了以后一笑,说羯贼抢你的,我来赔
给你。话音刚落,这位官员就知道自己说错话了,赶紧磕头。石勒却说,算
了,我的禁令是针对一般老百姓的,不是针对你们这些读书人的来把这些钱
拿去买几身好衣服。二、胡人政权统治者热衷于学习中华文化
中华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延续可见胡人政权统治者都努力将自己扮演成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的角色。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所谓中华,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以民族集团为
标准,而是看重视接受和具有何种文化。当一个人接受了中华文化之后,无
论他来自哪里,他也就自然融入到了中华,成为中华之一员。中国的政治制
度和文化制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胡人政权统治者热衷于学习中华文化
中华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延续五胡之所以执着于中华文化,就是因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于构建和治理超大规模政治体。胡人政权既然是以建立正统的中华王朝为目标,自然要学
习中华文化,特别是注重儒家文化的学习。二、胡人政权统治者热衷于学习中华文化
中华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延续胡人政权统治者当中促进民族融合,最为积极最为彻底的当属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早在公
元398年,拓跋硅就曾经下令,朝野上下文武百
官都应当将头发扎起来,戴上帽子,但是直到
孝文帝当政,仍然有许多鲜卑贵族对此表示反
对,表示抵制,表示抗议。三
、孝文帝改革
中华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延续公元493年,孝文帝采取更加坚决的手段,将都城从山西平城迁到了河南洛阳,他说平城是用武之地,不是文治之都,
而河南洛阳却有着极为深厚的中华文明底蕴。后来他又对一位
鲜卑名士说,朕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我为什么一定要到中原来呢?那还不是为我们子孙后代着想,如果我们的子孙后代永
远在漠北,又怎么可能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他下令迁怒之名,
死战河南,不得还北。三
、孝文帝改革中华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延续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画像对于反对派那是坚决镇压毫不留情,甚至处死了编发右衽的皇太子。在语言上他下令朝堂之上讲汉语,不讲鲜卑话,有人说我一下改不过来,能不能宽延一段时间,他说30岁以上的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的,可以从缓。30
岁以下的现任官员,从现在开始,谁要是违反禁令就必须撤职查办。在服饰
上,他积极倡导穿着汉服。在姓氏上,他要求所有鲜卑人都改为汉姓,他首先将皇族的姓氏拓跋改成元,当时所改的姓氏达到了100多个,在婚姻上他
提倡胡汉通婚,三
、孝文帝改革
中华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延续这些改革措施大大加快了北魏融入华夏的进程,基本上完成了南迁鲜卑人与汉人的融合,同时也促进了北方其他民族的融合。孝文帝完成了祖先的遗愿,使得整个拓跋鲜卑彻底的融入到了华夏文明,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虽然他只占据了半壁江山,但他开创
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有胡汉混血的北方来统一中国,从而创建新的中华文明。三
、孝文帝改革
中华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延续正是有了这一次大融合,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在南北朝这个乱世中被消灭,反而更加强大了。为什么更加强大了?因为它大大拓展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
内涵。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了不起,但它也有短板,那
就是有点斯文,有点文弱,生命张力还不够强大。三
、孝文帝改革
中华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延续这一短板五胡给补齐了,胡人族群可以丢掉自己的语言,可以丢掉自己的服饰,他们丢不掉的是策马扬鞭的驰骋奔放,丢不掉的是天苍苍野茫茫的
旷达洒脱,丢不掉的,是不屈不挠义薄云天的英雄气概。三
、孝文帝改革
中华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延续这些元素一旦汇聚到儒家学说当中,就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隋唐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正如陈寅恪所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
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
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因此五胡主动融入华夏,并非忘记祖先和自我矮化,而是拥有超越部落政治,建设超大规模政治体的雄心。三
、孝文帝改革
中华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延续胡人族群的主动融入,不仅仅证明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其门户向着所有人敞开。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大迁徙,大交融,大编户,使得各族群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南北族群文
化相互交映,儒释道相互影响,共同形塑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进而巩固
和加强了各民族的中华认同。三
、孝文帝改革
中华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延续第三部分社会转型
农耕社会结构的重塑
社会转型农耕社会结构的重塑胡人族群的华夏化,实际上就是吸收中原文化,然而中原文化又是以农
耕社会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在亚洲甚至是在世界上都
是长期领先的。
社会转型农耕社会结构的重塑中原农耕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讲就代表着稳定,踏实富足,可以实现安居
乐业的梦想。那么当时的游牧业呢,和你一起去看日出日落,画面浪漫是浪漫,但现
实很骨感,他漂泊不定生活不踏实,走到哪住到哪,哪里才是我永恒的家,
没有我停泊的港湾,我的乡愁该如何安放,我的心又如何靠岸?两相对比之下,对于胡人族群而言,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向心力和吸引
力。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费孝通曾经说过,如果要寻找一个汉族凝聚力的来源,我认为汉族的农业经济是一个主要的
因素。看来任何一个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平原,落
入精耕细作的农业社会里,迟早就会服服帖帖的
主动的融入汉族之中。进入中原地区之后,五胡
政权都制定和实施了促进农业生产的政策。
社会转型农耕社会结构的重塑
社会转型农耕社会结构的重塑比如公元294年,慕容魔就带着他的部族到了辽宁西部开荒拓土,从事
农业生产。慕容跳也提出,农者国之本也,他派出他的部族5万多人,到了河北昌
黎开荒种地,规定你种地,公家为你提供耕牛的,收入我们28开,你自家
有耕牛的,我们37开。慕容跳
(huàng)前燕的开国皇帝
社会转型农耕社会结构的重塑胡人政权,通过积极发展农业,引导胡人族群向着农耕生产方式转型,
生产方式的转型,必然也会导致游牧社会结构发生改变。他们开始放弃游牧传统,逐渐摆脱部族首领的控制,旧有的社会关系被
打破,老百姓由部族之民,变成国家之民,由氏族之民变成边户之民,新的
地域性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开始形成,国民意识也逐渐增强。
社会转型农耕社会结构的重塑此外,北魏政权还实施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制度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农耕
社会的稳步发展。公元485年,孝文帝颁布实施均田令,次年颁布实施三长制。38孝文帝颁布实施均田令
社会转型农耕社会结构的重塑均田令规定将荒地收归于国有,然后分配到贫民耕种,种地越多,赋税
越少,均田地就大大刺激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为后世的
土地制度打下了基础。从北魏一直到唐中期,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土地制度,都是以均田令
为基础的。
社会转型农耕社会结构的重塑三长制规定,5家为邻,设以邻长,五邻为里,设以里长,五里为党设
以党长。三长的职责就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实行三长制以后,国家直接控制的农民就大量增加了,赋税收入也自然
增加了,国库开始充盈,北魏后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三
长制后来也成为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
社会转型农耕社会结构的重塑此外,北魏还推行郡县制,强化户口管理,实现了普天之下谁不编户的
目标。胡人族群放弃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采用定居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
也就是融入华夏的过程。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促成了胡人族群社会结构的变化。其结果是胡人
与汉人杂居融合成为事实。三国以后的百年间内迁的五胡约有数百万人,其
中匈奴70万人,羌人80万人,氐人100万人,鲜卑250万人。
社会转型农耕社会结构的重塑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两幅图画,一幅是狼烟四起,兵荒马乱,战火连连,人民是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另一幅是各族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交融,也在不断的推进和巩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族群大融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
力
。它促进了各民族积极学习中华文化,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
了中华民族整体性和向心力的日渐增强。
社会转型农耕社会结构的重塑魏晋南北朝370年经历了30多个政权的更迭,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
动荡的苦难岁月。在这370年间,多少英雄豪杰把理想挥洒在刀光剑影里,
把人生定格在鼓角争鸣中,演绎了无数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在
历史的兜兜转转在政治的分分合合中巩固扩展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历史的烟尘早已淹没了黄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离得越远,看得越清晰,当今天我们再回望这遥远的370年,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已成为绘声绘
色的故事,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为影视剧的创作素材。我们不能忘记在
历史的接力赛中,他们曾跑出自己的精彩。今天这个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业,有着他们的一份功劳。如果说中华民族史是各族群共同书写的宏伟史诗。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是
其中最跌宕最绚丽的篇章,它为隋唐更大规模的统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
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埋下了一记有力的伏笔。以上就是我本讲的内容,
谢谢大家。第七讲华夷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隋唐五代时期)主讲人:中央民族大学李洪斌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一个不可忽略,甚至十分重要的阶段。唐朝开通了包括中原与草原等周边各地的道路,将全国各地包括中原与草
原、西域内陆等等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网状的交通体系,这个就大大促进了
各个民族的经济交往和贸易交流。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人们热衷谈论的丝绸之
路。课程内容提要1、隋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么形成的?2、唐朝的大一统又是怎么在隋朝的基础上拓展的?3、经济多样化的多民族如何交往?4、社会文化氛围下的胡汉如何共存?5、安史之乱以后的情形又如何呢?第一部分隋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么形成的?公元581年是隋朝的建国,它的创建者叫杨坚,杨坚是北周的外戚。北
周他是西魏的继承者。西魏与东魏是北魏分裂之后的两
个东西对峙的政权。那么北魏是由鲜
卑拓跋人建立的王朝,他南下中原以后,早期定都在平城,就是今天山西
大同东北这一带,后来北魏孝文帝迁
都洛阳,就开启了中原化的进程。突
厥渾阳项资
馨地反契
丹高句鹿新最百第一部分
隋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么形成的?周
陳谷北吉吐女
网
象唐旄酥
毗党整体上讲,包括北周在内的上述政权,都是中国南北朝历史阶段中的由北方草原人与中原的势力相互
结合建立的政权。从人群的组成上看,大体上包含了草原的游牧人
和定居的农耕族群等多种成分。北周于公元577年兼并了它的东部对手北齐。但是北周本身他后来继位的皇帝非常小,就小孩子。所以
北周宫廷的权力就被当时的外戚杨坚所掌控。杨坚在
时机成熟的时候,他就取代了北周,建立了隋朝。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清)乾隆五十三年姚文翰绘《历代帝王真像》中隋文帝真像第一部分
隋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么形成的?依直帝文所中
的《
中
年
出
64杨坚建立的隋朝,他既没有宫廷的流血政变,也没有大规模的战
争,应该说还是很顺利的。用老话
来说,他采取的是一种禅让的制度
或者是办法。但实际上杨坚的威望他压过了北周的宗室,也就是说他具备了控
制朝廷的那种力量,这才是他得以
改朝换代的根基。第一部分
隋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么形成的?契骨東突厥室韋z4西突
厥靺羁乌時代隋那么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什么?隋朝的建立在中国的历史进程当中具有什么样的意
义?最大的意义就是人们熟知的,它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中国再度走向了
统一,尤其体现在公元589年渡江兼并陈朝这件事情上。统一或者说大一统是先秦时期中国人就极力追求的一种建国理念。战国时期的秦国
将它变成了现实,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一统化王朝秦朝。随后就被后来的王朝所继承,也
变成了中国人的治国理念。第一部分
隋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么形成的?这里我们顺带一说什么是大一统?这个概念就很重要了。大一统它做一种概念,最早的记载应该说是春秋公羊传,那么西汉的董仲舒和东汉的何休,这些人都对这个大一统进行了解释,他最主要的
或者说最初的就是整齐划一,不论是在制度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要在皇权代表的国家这
一个层面做到上下一致。那么后来我们大家熟悉的人口规模和疆域的扩大,这两个方面是后来逐渐衍生的这
么一种意思。第一部分
隋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么形成的?不时著少盖即取作麽不顺正而成何也以植世患桓何赝将讓袤
街善位
始公君也惊
作
幼长所
册
班长心听三之恐公春秋公军傳公羊“大一统”思想及其开展父王周始受命之主盛;器:志德”6时平治也鹰阿圈第星7所以我们在理解隋朝和唐朝的大一统,应该说是兼有上面我们说的这两个方面的含
义。然而东汉末年军阀势力介入到了国家的政权。这就导致地方权力壮大了。最后这些
地方军阀就灭亡了东汉,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一统化局面被破解了。从道理上讲,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它也隐藏着一种新的希望和方向,它意
味着谁如果能够结束这种分裂,那么就很可能获得广泛的支持,这个也就成为了被历史赞美的对象。第一部分
隋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人们赞美这种大一统或者统一就在于统一呢?就在于它能使纷乱的局面得以平息,政府的经营得以顺畅,百姓的生活能够获得基
本的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能够实现。第一部分
隋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么形成的?那么统一对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它代表着与中原汉系人群不一样的那些民族或者族群。游牧的、渔猎的、游耕的和
半农半牧的生活,这种生活就与我们大家熟悉的定居人群,也就是男耕女织的那种形态
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第一部分
隋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么形成的?那么东汉政权解体之后,这些民族的势力就相继崛起了,纷纷建立各自的政权。建立政权之后,为了壮大自己,就是奔向中原。在这个过程里边,不同的民族和族
群之间的交往碰撞,也就是说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尽管局势动荡不安,但是在局势背后隐藏的多民族的融合,也就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正是不同民族和族群的交往和互动,国家的规模因此而扩大,这也成为那些有长远
发展意图的统治集团他们追求的目标。第一部分
隋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么形成的?换句话说,将不同的民族和族群团合在一起,建构一个囊括各要素的大型政
权,就从理念变成了事实。中华民族的塑造也在这个阶段走上了
新的道路,这也是隋朝对中国历史发展
作出的重要贡献。隋朝的统一隋5
81年
长安国589年第一部分
隋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么形成的?第二部分唐朝的大一统又是怎么在隋朝的基础上拓展的?唐朝的大一统的标志是兼跨长城内外局面的形成。所谓兼跨长城内外,它指的是唐朝统
辖的范围,就跨越了长城。以此为标志,
它伸向了北部草原及其毗邻地区。
第二部分
唐朝的大一统又是怎么在隋朝的基础上拓展的?A0618-907丰图
来窗然
一
中国
-
高军(628-683)临上。AD619年.峰
天东
。AD650年武中诚民入t,
。AD635
平车
晴这吐
洋AD541年文我生人吐
管十AD657
年考落T
诚
,
,《于科叶。AD660年天百源,663年每江武大烧甲本本军,6684
风高句丽。诚安靠矿所。信
德斯波苦吐唐朝的建立者叫李渊,李渊是隋朝的一个重要的大臣。隋朝末年的时候全国纷纷起来造反,李渊驻守在这个地方,他
主要防备的对象是长城北边的突厥,它对隋朝的威胁是最大的,隋
朝就派李渊坐镇太原,所以他受隋朝非常信任的。但是他在这个过程里边感觉到情况不妙,所以他也起兵反隋了。在反隋的力量当中,李渊异军突起,他就建立了唐朝。那么李渊建
立唐朝之后,他当政前后大概9年,基本上平定了各个地方的反叛,
这就大体上完成了秦汉王朝统辖全国疆域的局面,这是中国王朝的
基本格局。
第二部分
唐朝的大一统又是怎么在隋朝的基础上拓展的?高
祖
李
渊但是我们接着来看,李渊当政9年之后,继承皇位的是李世民唐太宗。唐太宗和他的统治集团,他们并没有满足这种局面。李世民当政前后有20多年,就是在疆域的控制上,他超过了中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超过了定居这个地区,他将
他的统辖的触觉伸向了周边各地,尤其是纵深于北方的草
原内陆,这就意味着唐朝将其控制的幅度或者是幅员就跨
越了历史上所谓的长城地带,包含了长城的东西,尤其南
北,这就大大突破了秦汉王朝的那种格局。
第二部分
唐朝的大一统又是怎么在隋朝的基础上拓展的?完成了当初秦始皇汉武帝想要完成但未能完成的那种愿
望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清)乾隆五十三年姚文翰绘《历代帝王真像》中唐太宗真像本
的
南
中
用
貌像真宗太信这个问题接着就来了。唐朝为什么能够做到兼跨长城的南北和东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的统治集团接纳了中原和草原的不同的文化要素,这种
不同的文化要素使得统治集团具有开拓的那么一种精神气质。应当是与他们这种汉系的和北方草原,特别是拓跋的系统相互结合,也就是南北东
西结合的那种传统是有关系的。所谓的胡汉融合,通常一点说就是多民族之间的关系,
多民族之间的融合,交往互动。
第二部分
唐朝的大一统又是怎么在隋朝的基础上拓展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大一统的意识。我们刚才讲了大一统的意识从秦朝开始到两汉400
年的塑造。所以他这种意识就已经深入到了人心。那么秉持以此的这种统治集团,
一般
的都采纳大一统的方式建构国家。不但汉人是这样,汉人以外的,我们今天的话说,其他的民族的领导人,他们也有
这种概念,只不过不同于前人的是李世民唐太宗,他通过文治武功就将这种大一统变成
了现实,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唐朝兼跨长城,东西南北统辖局面形成的另外一个原因了。
第二部分
唐朝的大一统又是怎么在隋朝的基础上拓展的?第三部分经济多样化的多民族如何交往?我们前面谈的两点更多的是从王朝的建构,也就是说从政治的角度来着眼的。但是大一统的局面它表现在经济的、表现的文化的、表现的思想,还表现社会,所
以它是一个多方面的可以说是综合性的这种反应。我们第三个问题就着眼于它的经济方面,多元性的不同的经济组合,那么促进民族
之间的关系的密切交往。只有包容多元的那种经济基础,才能够为政权一统化的建设提供基本的保障。 第三部分
经济多样化的多民族如何交往?唐太宗李世民他是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将游牧人的天可汗和中原的皇帝,这两个最高的称号合二为一,也就是集二者为一人之身上。可汗是草原游牧力量的首领的称谓,有大可汗,有小可汗,还有中可汗,但是天可汗就是最大的可汗,他相当于中原的皇帝,或者说是天子。那既然游牧人共同的将李世民尊封为天可汗,就表明唐太宗就是他们的主人。唐太宗 第三部分
经济多样化的多民族如何交往?正是因为兼纳了长城的东西南北。我们刚才讲到的政权的扩大,就为唐朝的经济,包括它的生态结构带来了多样化的这么一个基本的构造。也可以说唐朝的经济生产和生
态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么这种深刻的变化表,现在生计方式从农耕扩展到游牧,包括了半农半牧乃至游
耕渔猎多种的生计方式,他们都是在一个国家政权的范围之内,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为
一体的一个结构了。 第三部分
经济多样化的多民族如何交往?这个现象实际上就是从事不同经济生产的那些人群,他们发生密切的交往,变得兴
盛,甚至是发展起来了。比如唐朝征服东突厥之后,为了顺应他们原来的那种生活方式,就采取了羁縻府州
的这种行政办法来妥善安置。这里边就出现了一个羁縻府州这个概念。实际上就是将那些各个部落,特别是部落的首领头人把他们任命为刺史或者是底下
的县令,让他们来管理自己所属的那些胡系民众。对他们宽松的治理,他们承担的税收是比较少的,可能一开始并不承担税收。 第三部分
经济多样化的多民族如何交往?另外一个就是他们的首领,任命那些刺史,要定期朝拜皇帝。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
唐朝对他们的控制。这种制度之所以设置,就是考虑到了游牧人他们生活的那些特点,应当说是唐朝在
当时那种场景之下找到的最好的对应办法。又如为了沟通东西南北的往来,唐朝开通了包括中原与草原等周边各地的道路,将
全国各地包括中原与草原、西域内陆等等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网状的交通体系。这个就
大大促进了各个民族的经济交往和贸易交流。 第三部分
经济多样化的多民族如何交往?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人们热衷谈论的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一个不可忽略甚至十分重要的阶段。丝绸之路的典型特征就是以经商为主的粟特胡人,包括外交使者,宗教信奉者等等
各路方向的,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通过网状的丝绸之路游走于东西之间,其中以汇聚
在都城长安为焦点。长安城里边有一个西市,就是胡汉商旅和各路人群聚集交往的著名的公共场所。 第三部分
经济多样化的多民族如何交往?了
2
1另外一个突出的经济互动和贸易交流的案例,就是我们大家也可以说是人们比较熟
悉的,就是唐朝与北方草原回鹘,也是一个王朝回鹘人建立的。他们之间的绢马贸易。那么唐朝这个方面,它以丝绸产品或者说是纺织品是他大宗的这种产品,北方草原
回鹘人,他们更多的是马匹,所以他们互相取长补短,来经济贸易文化联系,实际上就
大大促进了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 第三部分
经济多样化的多民族如何交往?那么另外一个人们也非常熟悉的时期,就发生了一种经济重心转移的,或者说经济
重心它地理方位变化的这么一种现象。它从北向南部转型,或者是转移。到了南宋,南北的重心这种基本的格局就确立下来了,而且影响到了南宋以后的元
朝、明朝、清朝甚至到今天,这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走向的一个标志。
第三部分经济多样化的多民族如何交往?经济转移的背后实际上是人群及其活动的转移。那么人群的转移或者人群的移动,在我们说的唐朝的近300年的前后的变迁过程当
中,实际上是没有中断过的。那么建构长城南北局面超越性的这种局面的确立,实际上就为游牧人、农耕人、半
农半牧的这些群体,用我们今天这个语言来表达是多民族、多人群之间的关系,这种交
往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条件。正是因为有前期唐朝疆域的开拓,多种生计方式才可以相互补充,这就为多民族多
人群的交往互动乃至交融就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提供了机缘。这些人群不同的民族,他们的生活的丰富多彩,也就变成了现实。 第三部分
经济多样化的多民族如何交往?第四部分社会文化氛围下的胡汉如何共存?今天的中华民族呢它包括了56个已经认定的民族。这56个民族,其中汉族因为它的人数众多,也可以说是多数民族,也可以说它是中
华民族的主体。其他55个人口较少的民族,我们就称作少数民族,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构成了
中华民族这一整体,我们今天就称之为中华民族共同体。
第四部分社会文化氛围下的胡汉如何共存?这个共同体它是有历史上的千百年的发展,应该说是好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那么
在历史上曾经活跃的,当时中国范围之内的各个民族,包括各个族群,他们都涵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内。就此而言,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中华民族有一个形成、演变和发展的这么一
个过程。由于有些民族后来就没了就融合了,要么他们彼此之间融合,要么跟其他民族融合。
当然从道理上讲,跟汉系的定居人群的融合概率上更大一些,所以这些民族就被称作历史上的民族。
第四部分社会文化氛围下的胡汉如何共存?那么这些民族在唐朝近300年的历程里边,他们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说到这里边呢,游走东西之间粟特人就再次成为我们现在关注的一个话题了。那么他们原来居住在今天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有一条河流叫泽拉夫善河,他
们是操东伊朗语言的一个民族,以经商为名。历史上他们是游走四方从事的商业和贸易,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向就是指向东方的中
国,唐朝前后他们经历过千难万阻,从中亚经商,经过塔里木盆地南北,再由河西走廊
进入中原,然后就在沿线分布和定居下来。
第四部分社会文化氛围下的胡汉如何共存?其中有一方墓志叫安菩墓志,这方墓志就记载安菩这个人他就担任过六胡州大首领
安图本人,他是粟特人,所以他这个就代表
着粟特人进入唐朝控制范围内被安置的一个
具体案例了。第四部分社会文化氛围下的胡汉如何共存?王军花:《唐定远将军安菩夫妇墓唐三彩文物精粹》《文物天地》2017年第8期另外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沙陀人。他们在唐宪宗当政的初期就进入到唐朝的范围了。后来他们能征善战,就成为唐朝
后期一支不可忽略的地方势力。因为他们也建立节度使,所以节度使力量,尤其是在唐朝镇压黄巢起兵的过程里边
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他们的力量就做大了,周旋于唐朝的政治活动之中。所以我们刚才讲到一个粟特,
一个是沙陀,这只是唐朝众多民族当中两个案例,从
人数上讲也并非有多大规模,但就这两个案例也可以能够证明唐朝的民族交往互动它的
频
繁
。 第四部分
社会文化氛围下的胡汉如何共存?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我们今天大家熟悉的姓米、这个姓氏最早的就是来自粟特,姓
米,后来就逐渐的发展演变就变成了中华汉姓,也就是我们说的百家姓。那么这就说明是各个民族相互之间融通,在唐朝那个时代中华民族这一群体的一个
基本象征。所以我们在这一点里边就特别谈到文化多样性和中华民族的多种成分之间的
互动紧密相连,中华民族整体在唐朝这300年期间,是一个继承前边又开创未来的一个
承前启后的阶段。这是我们讲到的第四点。
第四部分社会文化氛围下的胡汉如何共存?第五部分安史之乱以后的情形又如何呢?◎
济南上
党
◎
邮
◎◎
东平河阳
虎昌牢
陈
留@
部
带军反家
更朝义上洛
755年11月至756年6月胺军行动路线→756年7月至761年3月安史军行动路线
→761年4月至763年正月史军行动路线
—→7
55年11月至756年6月唐军行动路线
→756年7月至761年3月唐军行动路线
761年4月至763年正月唐军反攻路线O灵武
河O会州叶县鲁灵部◎
南
阳◎襄阳莫州渤
海°景城洛交河凸翊
河东
o6潼
关河阳邙山之战示意图0闻喜
泽
州O
平凉憎州陕州卫怕玉疆
子
龄◎平原9
清河
黄李
推
玉
部o
怀州河阳史思明军明
破
饶
阳邪子仅群
U
◎
中忻州o
思◎郑州汴州[太
原◎汾州O河清洛阳温泉栅0安香积寺瘫丘
雌
阳睢武
功卫州常山O范
阳o◎大同军扶
水陕郡
8马
成惠
阳法平李事价史思朗邮季我邵李光温部6
承
三卫
州o黄路阳黄风。渭国之o0
1安史之乱呢应该说是唐朝一个前后之间的变迁,所以它的前边是一种场面,它的后
边就变化了,所以它前后阶段变化很明显。我们刚才谈到的唐朝广袤的疆域,众多的民族和族群,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社会的繁
荣昌盛,大部分都体现在安史之乱以前的那100多年或者一百几十年期间,就以跨越长
城东西南北的,我们称之为复合型的王朝而论。大概限于唐太宗到唐高宗的当政末年。
第五部分安史之乱以后的情形又如何呢?安史之乱的爆发就打破了唐朝的一统化构造了。所以此后的150年期间,大体上表
现出中央朝廷如何恢复国家的控制,这是一方面。与它对应的地方藩镇,就是地方节度使割据,他们又如何发展自己,做大自己,双
方之间的博弈,就成为150年期间的一条支配的线索。但是我们说这句话并不妨碍唐朝后期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和变化。比如中央和地方
的制度发生了变化,思想文化的复兴,科举考试带动的新兴势力的崛起,江淮财富的积
聚,社会习俗的转变,都城的重心从西向东的转移。
第五部分安史之乱以后的情形又如何呢?总之后期的唐朝实际上更呈现出与前期不一样的那种发展和走势。宋朝不论是北宋和南宋,它的发展脉络应该说是更直接的,与后期的唐朝挂钩。正因为如此,人们就将安史之乱,它不仅视作唐朝前后的变化或者是分期,它也扩
展到中国王朝前后阶段的那种分界。
第五部分安史之乱以后的情形又如何呢?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后期唐朝的发展?我们如何理解后期的走向呢?有这几点跟大家商量考虑。
第五部分安史之乱以后的情形又如何呢?第一点,从王朝中国的政治特征看,前期的唐朝就是支配政权走向的政治集团和这个政治集团依托的社会力量,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皇权与氏族联合的这个脉络,也就是我们通常
说的大族和皇权结合的这样一条脉络。虽然唐朝建国之后,他也曾经颁布措施来打压那些过去的大族,但是他并不否认大族力
量本身,只不过是以我当朝的权贵为核心,我建立新型的大族,我建立这种权力网络,我代
替你过去的,所以我本质上的仍然是大族政治。可是我们发现随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常规化,就是以科举考试带动的一批新兴的那些擅长
诗文辞赋的,具有新的文化素养的那种社会力量,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们与过去的那些
大族结合了,或者说过去那些大族他顺应时代的变化,他们又融入到了新兴的这种力量之中,
就开启了中国历史的官僚士大夫的政治模式,直接影响到北宋、南宋以及以后的元明清,这个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第五部分
安史之乱以后的情形又如何呢?第二点,中国的文化走向也有一个儒释道,这是儒家、道家、佛家这三者相互结合
的标志的那种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前期有这么一个三者结合,中期以后特别后期开始儒学复兴。这个突出反映人们熟
悉的那位政治家文学家韩愈以他为主,他们追求三代两汉的道统,追求道统代表的文化
复
兴
。但是这个时期佛教已经深入中华数百年了,他早已深入到华夏文化的命脉的骨髓之
中了。所以这个时期所谓儒家文化的复兴,实际上它依托于我们刚才讲到的儒释道紧密
结合基础之上的再复兴,所以再复兴就为宋朝那种所谓新儒学或者叫新理学,它的发展就提供了一个坚实的
基础。这也是唐朝后期社会发展变迁的一条主旋律。 第五部分
安史之乱以后的情形又如何呢?子中干想中定名道典愧高壹位之谓道足乎己無侍补外之謂德仁典表為谓
行
6
调
莪
由
是
而
人
长迎木好
s通来
有济
也口文6自
性
原行
餐预临
使件蚪也张建文见残有
可山所
平
谷控
二同
电效古牧取宝最鞑千虾侧说树监琳E国干是杆不的具有年装酒依n人
粒该字品原道期来
地于得四
达
原性代就
著昌养
生
集
春
悬
某
十(唐)韩愈撰(宋)廖莹中校正:《昌黎先生集》《中华再造善本》影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咸淳廖氏世彩堂刻本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每口第三点,从中华民族塑造的一个群体这一个角度着眼,后期的唐朝它的民族关系有
一个与前期不大一样的那种趋势,或者说那个特点。如果说前期的民族和族群,他们相互之间你来我往更加频繁,这是因为跨越式王朝
的容量之大带来的一个结果,也就是说前期唐朝的内外民族交往的幅度和深度,都超越
了此前的任何时代,互动和交融成为前期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第五部分安史之乱以后的情形又如何呢?这里边我们再举另外一个就是刚才谈到的突厥,我们以他为例也能证明躺到后期民族融合的这样一种现象。突厥我们刚才很清楚了,就是活跃在草原的一支以游牧
为生的这种族群。等到唐朝建国之后,突厥就感觉受到唐朝的压力了,就
转而与唐朝为敌了。到了唐太宗掌权之后,就利用东突厥的
内外矛盾去将他征服了,西突厥也归降了唐高宗,也就是归
降了唐朝,唐朝安抚他们的办法就是前面我们说的那些羁縻
府州,还有一个加强都护府来震慑。
第五部分安史之乱以后的情形又如何呢?突厥族从此以后突厥或者是突厥人就成为唐朝的百姓,成为唐朝的属民了。到了唐朝后期,
突厥象征在文献上就递减了,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符号了。因为这些人群就融合
在其他的民族当中来了?中华民族正是由这些不同文化形塑的民族和族群组合而成的。
第五部分安史之乱以后的情形又如何呢?第八讲供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主讲人:中央民族大学孔新峰辽宋夏金时期呈现出共奉中国的内聚型运动的历史大势,各个政权从自称
中国到共称中国,甚至到他称中国,凝聚了对中国的认同。辽宋夏金时期堪
称今天中国中国人中国地认同的历史强化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辽宋夏
金时期,中华大地上政权并立,在
此360余年中,政权之间的战争不
绝,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却继续发
展。√
在政治方面各政权竞逐中国正统,政治理念和制度越争斗越趋同。在经济
方面,各区域经济冲破政权并立障碍,形成互补共生的经济框架,构成政
治整合的深层力量。√
在社会方面,各政权都推动所辖区域内的族群融合,局部性的交融,为后
来的跨地区的深度交融奠定了基础。普遍的社会礼俗和共同的心理基础开
始形成。√
在文化方面,更多的族群文化汇入到中华文化圈,多种思想文化汇通融合,
三教会通的文化共同体开始形成,中华文化发展到了新高度。并立政权相互依赖,共尊中华认同,共承中华之制,共筑中华版图,始终
无改大一统的政治追求和统一共识向内凝聚的运动,始终贯穿这个时期的历
史全程,边疆和中原地区的一体化整合,有力推动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丰富
深化。元明清三代更高质量的大一统的基础坚实奠定。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
开中国各民族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在此一时期深度成型。课程内容提要1、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2、如何看待"境分多国,义若一家"3、如何看待文化认同的新发展箩一部分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20世纪以后有几位史学家对宋代极为推崇,陈寅恪先生在邓广铭宋史职官
志考证序中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
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钱穆国史大纲虽认为宋朝积弱不振,积贫难疗,但也
承认宋朝是中国士大夫阶层政治自觉的一个伟大时代,
一
次次推动了政治变革,孕育了学术思想的新世纪曙光。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著有中国文化史的柳诒徵,也同样认为有宋一代武功不竞,而学术特昌,上承汉唐,夏启明清,绍述
创造,靡所不备。从社会制度、社会发展、经济生活等层面来讲,
宋朝确实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顶点,是中华文明发展的
一个高峰。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中国文化史上文化们开
欲c7Z为中国机
2
生crg6-其实钱穆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
就宋
代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严复也曾指出,古人好,读前四史,亦其文字耳。若
研究人心正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宋代是在社会经济、制度建设、科技文化等多方面领先世界的时期,同时也是外部面临周边政权
挤压,内政因循求稳的时期,是面临着很多严峻挑
战的时期,战略格局、政策应对都存在着非常严重
的问题。贫弱宋和风雅宋形象交织,举凡人心正俗,文化盛衰,古今社会等,宋代都构成了关键的转型期,其核心特点乃是走向平民化、世俗化和人文化。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宋代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统一王朝,在它的北边始终有一些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和它同时存在。可以说辽、宋、
夏、金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南北朝时期。宋朝延续的是5代10国的格局,5代10国延续的是安史之乱之后,军头坐地称王的格局。唐朝中晚期一直到5代10国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在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格局下,很多问题并不是一个小共同体可以
解决的。赵宋结束5代10国的分治状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赵匡胤
在960年通过非常戏剧性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赵匡胤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黄袍加身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军事政变,而是一批武将拥戴一个政治强人让他来做皇帝,取代无能的王朝。黄袍加身后,赵匡
胤担心哪一天再出现一次陈桥兵变,
一定要防范类似的事情发生,
他心心念念的就是如何解决中唐以来地方尾大不掉的问题,于是
引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他请功臣们来喝酒,期间却表现得很
焦虑,愁眉苦脸。功臣们说,皇上您怎么不高兴?赵匡胤说我怎
么能高兴?哪天你们当中哪个人称帝了,我不就成阶下囚了吗?
功臣们感到很恐惧,第二天纷纷称病请辞,交出兵权,颐养天年。
赵匡胤用和平的办法把武将解职。从朝廷角度来说当然很安心,但导致了一个不良后果。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宋朝300年文治有余而武备不足,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因为大多数的朝代都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宋朝一方面以兵立国,另一方面自宋太
宗开始建立了一种消极防御的战略。12~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活跃的又一重要时期,周边有很多民族政权崛起,
此时的辽金元政权既有别于匈奴、突厥、漠北回纥等草原游牧汗国,又不同于鲜卑、北魏王朝、五代沙陀王朝,这样长期居处汉地,最终放弃草原故土的北族王朝。他们
大多自觉积极地学习中华文明,模仿中土政治,已成长为相当成熟的政权。在政治、
军事和经济方面都能够跟赵宋王朝长期抗衡。第一部分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北宋名臣富弼曾提出所谓新夷狄说,指出辽于西夏已非上古之夷狄,并对二国作出中肯的评价,在此情况之下,中原王朝所占据的核心作用和领头地位便不再体现为
统一大业的领导权,而是表现在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辐射性影响。“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
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
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富弼“而又劲兵骁将长于中国,中国所有,彼尽得之,彼之
所长,中国不及。”—
富弼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就此而言,两宋的武功的确不足,但宋朝绝对不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社会。宋朝
重文轻武,文治获得高度发展。宋太祖,宋太宗都认为一定要提升知识分子的地位,让他们在政治决策中充分
表达意见,这是宋朝学术高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所谓宋学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概念,宋代所有学术成就都可包括其中。新儒学是宋学的主流,是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解释,又因解释方式不同而产生不同派别。最有影响力的是北宋中后期到南宋渐盛的理学。而理学又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
的理学既包括道学,也包括心学。前者乃是程颐朱熹一派,后者则是陆九渊王阳明一派。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那么宋朝的开明体现在哪些方面?就治国理政方针来讲,值得注意的有立纪纲和召和气两端。这两端犹如车之两轴
相辅相成,纪纲就是欧阳修等人所说的纲纪是法制规矩的意思,这是宋代治国理政的
一
端
。另外一端是和气。当时人们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如果他们自然不受干扰的
交互运行,就能够感召和谐雍睦之气。宋人通常把它与仁义、仁政联系在一起。第一部分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比起唐代宋朝的知识人更具有政治和学术的双重面向,更不理会皇帝,而且有时
候以被处罚为荣耀,觉得自己总算在清史上留下了一笔。苏轼、欧阳修都是因为反对皇帝而被流放,他们的反不是造反,而是因为爱皇帝
而反,就是不赞成皇帝的观点和主张。皇帝对他们很恼火,但是既不能杀又不能抓,
只能够流放。被流放以后,这些人就在山水之间大玩行为艺术。在此状态下,宋朝的言论空间
被打开了,知识人可以自由地议论政治,也使后代的知识人觉得宋朝是一个蛮值得肯
定的王朝。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宋代的经济发展有非常耀眼的表现。著名的史学家伊茂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有一本书,THE
PATTERN
OF
CHINESEPAST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模式主要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谈中国历史的发展模式。这本书指出中古时期的中国出现过所谓经济革命,这个时段正处于宋代,国内也
有不少经济史家做过类似概括,有的将宋代传统农业达于成熟,称为绿色革命。有的
将宋代面向大众的商业网络建设称为商业革命。有的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称为货
币革命。有的将都市面貌从封闭的里坊制向开放的街巷制的变化称为城市革命。第一部分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可能还有所谓的科技革命。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技术的完善传播,基本是在宋
代完成的。后世所讲的白银资本最初就是从宋朝全球贸易开始产生。境外的商人也来到中国进行贸易。泉州杭州在当时都是重要的贸易集散地,来自
中亚西亚,甚至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和北非的商人,都或多或少在泉州留下了自己的印
记。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泉州能够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的美名,就是因为在宋元时期成为全球贸易极为重要的中心。大家如果去读一读东京梦华录,
就会发现其中描述的各行各业的繁荣程度和市民生活的舒适度,
达到了此前中国历史的最高峰。东京梦华录梦录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第二部分如何看待境分多国义若一家?在旧式的中国历史叙事谱系中,说完了唐代,接着就会说宋代。所谓唐宋元明
清是也。但严格来说将唐元之间表述为辽、宋、夏、金更为合理。因为辽西、夏、金也都有强大的时空延续性,不仅具有中国领土的一半左右,辽代的建立时间甚至
比宋代还要早40余年。宋辽、西夏、金并存的几个世纪,实际上是在延续南北朝时
期北部中国的发展,而且比五胡十六国发展的体量更大,规模更大,延伸距离更远,
而且更向心。这一时期的族群整合,比南北朝时期更为集聚更为明显。原来很分散
的族群都逐渐结合起来了。
第二部分
如何看待境分多国义若一家宋朝虽然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相冲突,但并没有称这些政权为伪国。这几
个政权各为正统,设对方为敌国对手,但并未看成异端另类,没有看成法统意义上
的正或者伪,只是一副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元顺帝时,朝廷以丞相脱脱帖木儿为主持,为辽、宋、金三朝编修正史将三朝
均视为正统,平息了是否独尊宋统的争论。各为正统,这是中国历史学上一个创造
性的解释,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争议,也更合乎历史事实。
第二部分
如何看待境分多国义若一家辽宋夏金的分治结束后,在13世纪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大一统3.0版。宋元之际的浙东读书人王应麟,曾编写在后世称为重要蒙学读物的三字经。作为一个
义不帝元的南宋遗老。王应麟非常的克制和中性的写道,“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王
应
麟
第二部分
如何看待境分多国义若一家尽管没有对元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销售内勤个人述职报告范文(5篇)
- 五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10课 热闹的生物园-插入声音按钮和发布影片教学设计 粤教版
- 高中个人自我评价范文(9篇)
- 学校安全主题演讲稿(4篇)
- 全国江西科学技术版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跨学科主题:小型扩音系统》教学设计
- 小学科学教科版(2024)四年级下册5.凤仙花开花了教学设计
-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7.1同底数幂的乘法》同步测试题(附答案)
- 深度礼仪培训课件
- 《第四单元 参考活动1 制作风力发电机》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苏少版八年级上册
- 盐城市房地产抵押合同(19篇)
- 岩溶和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课件
-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饲料厂)课件
- 药物化学(全套课件)
- 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 五金产品通用外观检验标准
- JJG 915-2008 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检定规程-(高清现行)
- 电子营业执照下载确认书
- 5T桥式起重机小车运行机构设计毕业设计
- 结构试验动载试验
- 质量管理的五大工具和七大方法
- 鱼鳔是怎样控制鱼沉浮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